──2015年3月15日慧净法师于佛一法会开示
(第九次)`以上将《无量寿经》的概要分为十点作简要解说。现在进一步阐释《无量寿经》的大意,也就是从《无量寿经》的宗旨、核心来做重点发挥。只要了解《无量寿经》的大意,即使对内容的文文句句不能完全了解,也可以掌握整部经的重点,就好像一件衣服如果提起领子,就可以将整件衣服提起来一样。
一个宗派无论他所说理论是多么高深、玄妙,多么有感应,可以感动多少人,可以吸引多么广大的群众来聚合,或是这个宗派有多么庞大,但是如果没有依据佛教经典,没有符合佛所说的旨趣,那么这个法门,这个宗派就是外道。所以,外道和佛教的区别,就在于佛教各宗各派都是以佛所说的经典做为依据,若是没有依据佛所说的经典,都叫做外道。
我们净土宗完完全全是依据佛所说的经典和祖师的论注,有经典的依据,也有祖师的传承,我们所依据的经典是《净土三经》,也就是:
- 《佛说无量寿经》
- 《佛说观无量寿经》
- 《佛说阿弥陀经》
我们净土宗祖师的传承以及著作,主要是:
- 一、龙树菩萨《易行品》
- 二、天亲菩萨《往生论》
- 三、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 四、道绰大师《安乐集》
- 五、善导大师《五部九卷》
这五位祖师虽然出生的地方和时间各有不同,但都共同依据《净土三经》,尤其是依据《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的根本大愿,也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以念佛往生愿来发挥、来开展净土宗的宗义和教理。
这五位祖师在这方面的著作,它所开展出去的,以及收合回来的,都是依据第十八愿。
《无量寿经》从头到尾,经文内容非常广阔,但是,它有一个宗旨大意,这个叫做「经眼」,一部经的眼睛。
我们读诵经典,就要掌握经眼,就好像一个人若没有眼睛,就不明白前途,不知道要如何前进;学佛的人,若不懂得经眼,就无法进入佛法的宝藏。即使能进入佛法的宝藏,能够读诵经典,也认不清什么是重要的宝物?什么是经典的核心?若这样,有读诵经典等于没有读诵;有进入宝藏的仓库,也等于没有进入一样。所以,任何一部经,即使我们读诵一千遍、二千遍,甚至五千遍、一万遍,但是,若不了解经眼,也可以说只有读诵的功德,无法得到这部经的真正利益。
大经五文
《无量寿经》的大意,它的眼目,我提出五段经文,叫做「大经五文」来作为说明。这五段经文若能掌握,进而融会贯通,这样就已经掌握了整部《无量寿经》的重点。反之,若对这五段核心的经文不了解,也等同不了解《无量寿经》的宗旨。
「大经五文」第一段文就是「如来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段经文在《无量寿经》的最前面。《无量寿经》主要是在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在还没宣说四十八大愿以前,首先就显明这部经所要说的四十八大愿,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的目的。
第二段文是第十八愿,也就是「念佛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三段文是「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段文就是在解释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内涵。
第四段文是「付嘱流通文」: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
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第五段文是「特留此经之文」: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
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这五段经文,在《无量寿经》里,就好像五支大柱,支撑着整部《无量寿经》的教理。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我们都知道的第十八愿,如果,没有第十八愿,就没有《无量寿经》,也没有极乐世界,也没有阿弥陀佛,当然,也没有我们的往生成佛。
开展出来,就是这五段重要的经文,但是,就根源来说,全都在第十八愿,这五段文的道理,我们虽然不能彻底了解,但是,只要掌握第十八愿,所有的也就都掌握到了,因为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救度众生出离轮回,往生极乐成佛,这在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里,都可以得到肯切的说明和开展。
第一、如来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段文是在《无量寿经》<序分>之中的发起序。发起序主要就是在说明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说这部经,它的重点、目的之所在。
这段文虽然只有三十一字,但已在显示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出世的本怀。由此可知,诸佛出现在这世间,主要目的就是要说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所以这段「如来出世本怀文」对我们净土宗很重要、有很深奥的意义。净土宗的念佛人,若是可以将这段经文背起来,就背起来,思考它的意义,会给我们产生一种很安心、很感动、很欢喜的心境,尤其是在台面上弘扬净土宗的法师大德,更加要背,而且深刻了解它的意义。因为这段文很重要,所以,在好几个地方,我都有讲解过,不仅百读不厌,而且也多次欢喜弘扬。
「如来以无尽大悲
」,这里所说的「如来
」,所指的是哪一尊佛呢?近的来讲就是指释迦牟尼佛,远的来讲就是指十方三世诸佛。
释迦牟尼佛既然出现在这世间,当然,就要说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因为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是可以度尽十方众生的,这个度尽十方众生的超世弘愿,是十方诸佛所没有的。
既然十方诸佛出世的目的,是为了要度尽众生,因此,十方诸佛就一定要讲可以救度十方众生的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所以,虽然就讲此经的人而言,如来是指释迦牟尼佛;若就广远来说,如来是指十方三世诸佛。但是,它主要的意思还是指十方三世诸佛。因为,凡是诸佛出世,都会说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也唯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才可以达成诸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
进一步说,十方如来为什么要宣说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呢?这是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七愿所成就的缘故,第十七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第十七愿的经文,总共是六句,二十四字。这段文简单解释就是说,阿弥陀佛为了以名号来广度十方一切众生,必须使名号能够普遍弘传于十方法界,尽虚空遍法界,遍满整个大宇宙。十方法界有十方国土,十方国土都有佛在度化众生,所以,必须使得十方国土的每位佛都来宣扬净土法门,才能达到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功能和目的。因此,阿弥陀佛必须在四十八愿里面,发一个使十方诸佛都能来赞叹他的名号功德、同时来称念他的名号的愿,这就是第十七愿。
第十七愿如果没有成就的话,不只是十方诸佛不可能来赞叹弥陀名号、称扬弥陀名号,同时第十八愿也不能完成,我们的往生也通通没有希望。也由于四十八愿完成了,当然第十七愿也就成就了;由于第十七愿成就了,因此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出现世间,一定会宣扬弥陀的名号功德,同时,以宣扬弥陀的名号功德作为十方三世诸佛唯一的本怀。
所以,这一段是释尊「出世本怀文」,释尊是凭着第十七愿的力量来宣说弥陀救度的名号。
因此「无尽大悲
」这四字,就有二种解释:一、是指十方诸佛无限的大悲、二、是指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
一、诸佛无限大悲。譬如《大集经》云: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就是说,到了末法时代,虽然有很多人在修行,但是在这么多修行者当中,是很难找到有一个人可以得度生死的,唯有依靠念「南无阿弥陀佛」,才可以得度生死,才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因为往生极乐世界的当下,就能脱离六道生死轮回。而念佛法门可以使得不论是正法时代的任何修行人,或者像法时代的任何修行者,即便是末法时代的罪恶生死凡夫,甚至灭法时代的众生,只要他念佛就都可以平等往生,平等证果,而且不论是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下等根器,或是下下等根器的众生,都能平等往生。原因是大家都不是依自己的身分、功夫、功德来往生,而是完全依念佛来往生极乐世界的,而诸佛本来就有无限的大悲,他们出世就是要救度众生,因此,他们始终必定要说念佛的法门,否则不能普渡众生。
因此,印光大师说:
假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
就是说,假使释迦牟尼佛甚至十方诸佛,没有宣示开展阿弥陀佛念佛往生的法,那么,末法时代的众生就没有一个人可以了脱生死了。
印光大师又说:
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
这段法语是说,净土宗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最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开始,一直到成佛,乃至成佛之后,要去广度众生,全部都要依靠的法门。因此,十方诸佛要成佛,要靠念佛之法,要化度众生,也是要靠念佛法门。所以,净土念佛法门,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的总持法门。因为净土法门是总包含的法门,所以不论要成佛也好、要救度众生也好,都包含在里面,从开始到圆满,成始成终,都要依靠这个法门。
印光大师还说: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其他宗派的修行者,听到、看到这句话一定会生起疑惑;认为菩萨成佛要靠念佛,若没有念佛,就不能成佛。十方诸佛要救度众生,也要靠念佛,如果没有弘扬念佛的法门,那就没有办法普救众生,真的是这样吗?那佛陀为何要说其他的法?其他的法不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其他的法岂不是要放一边?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太偏颇了?免不了会有这种的疑惑,会有这种的疑惑是很自然的,原因在于对净土宗尚未深入了解,若能详细了解净土法门,了解我们众生的根机,以及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就会彻底肯定印光大师所说的这段法语,是真语、实语、不虚语、不妄语。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
」九界众生是指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的众生,这些都是九界众生;包含三圣、六凡。三圣:就是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以及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众生。这三圣六凡合起来叫做九界众生。九界众生只有依靠念佛法门,才能够圆满成佛。因此,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样的等觉菩萨,也还要求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快速圆满成就佛道,就有这样内涵存在。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若是没有依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或舍去这个法门,这样就没有办法普救众生,这个道理只要我们详细思考就可以清楚了解。像我们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若没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一定会生生世世在三恶道中沉沦,在六道苦海里轮回。
所以,要完全救度十方众生,就必须要弘扬念佛法门,虽然,他有背后很深奥的道理,但简单来讲,因为念佛很殊胜,又很简单、很容易,无论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士、农、工、商,都没有分别,都做得来,因此,可以社群化、大众化、普遍化,甚至常态化、时尚化。
所以,任何人念佛都可以离开六道生死轮回,若是要修其他的法,因为不单纯、不容易;也许圣者做得到,但凡夫做不到;或者善人修得来,恶人却没有希望。唯有念佛是所有众生都做得到的。
也因为念佛本身就是在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在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因此,念佛人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自然就会知道,就会现身来将他接引到极乐世界。
念佛就是靠阿弥陀佛的佛力,而且念佛很容易,所以叫做易行道。易行道的本身又拥有殊胜的功德,因此,念佛法门不仅是易行也是殊胜的法门。
印光大师又说:
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开众生归元之觉路。
这句好像对联,文字很优雅,内涵很殊胜。
「畅如来出世之本怀
」意思是说,这个念佛法门,可以畅展十方如来出现在世间的本怀,满足诸佛出现在世间的心意,这就是畅怀。
「开众生归元之觉路
」就是为十方众生开出一条可以离开六道生死轮回,快速成佛的道路。
二、弥陀第十七愿。
所谓十方三世诸佛都是依靠第十七愿的无尽大悲,而来宣说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如前面所说的,「无尽」就是无限量、无穷尽。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大慈大悲,是无限量的。怎么无限量?因为他所发的愿是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上至文殊普贤,下至阿鼻地狱众生,都是十方众生。阿弥陀佛如果仅仅能使清净、会修行(上根)
的人往生极乐世界,而不能使不清净、不会修行(下根)
的人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就不能算是「无尽大悲」。阿弥陀佛必须要使得上至文殊、普贤菩萨,下至甚至造了阿鼻地狱罪业的众生,或者已经堕落在阿鼻地狱,受到无尽痛苦的众生,也都同时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能这样度尽纵穷三世,横含十方的众生才算是无尽、无限的大悲。这种无穷、无尽、不可限量,甚至连等觉菩萨也无法推测的大悲,叫做无尽大悲。
十方国土都有佛在度化十方众生,所以,必须要使十方国土的每一尊佛都来宣扬净土法门,才能达到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功能和目的。因此,阿弥陀佛就必须要在四十八大愿之中,发一个让十方诸佛都来赞叹、宣扬他的名号功德的愿,同时也要让所有人都可以称念他的名号的第十七愿。
若没有发这个愿,阿弥陀佛就无法救度十方众生,也因为阿弥陀佛有这个愿,而且,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所以,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已经成就,这样,十方诸佛出现在世间,就必定会弘扬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假使,十方诸佛出现在世间,没有弘扬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岂不是说阿弥陀佛的愿还没成就,或者,阿弥陀佛根本没有这个愿呢?
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已经成就了,所以十方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自然会符应第十七愿的功能,就必定会以宣扬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作为诸佛出世唯一的本怀。使得十方众生都来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所以,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娑婆世界,也是凭着第十七愿的愿力,来宣说阿弥陀佛名号救度众生的道理。而且,十方诸佛如果没有弘扬阿弥陀佛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就不能彻底救度十方众生。因为,有这样的内涵,所以,这里所说的无尽大悲,就是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若可以弘扬这个法门,也自然符合阿弥陀佛第十七愿的内涵。
所以这无尽大悲,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无限量的慈悲,其实就是在阿弥陀佛本身。唯有,阿弥陀佛才可以救度十方众生,如果,若没有阿弥陀佛,我们末法的众生,就完全没有指望,如果没有阿弥陀佛,这样,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无尽大悲,就会有缺陷,我们只要详细思考,就能够清楚明白,肯定了解此中的道理。
因此,就阿弥陀佛来说,无尽大悲是阿弥陀佛第十七愿的大悲;就净土法门来说,这里所说的无尽大悲,也就是指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
所以印光大师说:
上根如文殊普贤之俦,下根如五逆十恶之辈,皆为净土法门所摄之机。
这段法语有二种的意思,一、就众生来讲:含括范围,上至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及其他的等觉菩萨众生,乃至造了五逆十恶的地狱众生。二、就根机来讲: 含摄像等觉菩萨这样上等的根机,以及像阿鼻众生这样下等的根机。不论任何众生、任何根机都是净土法门所包含,所要接引、所要救度的对象。所以,九界众生都包含在阿弥陀佛的救度大愿之中。
印光大师还说:
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
这段法语,简单解释就是说,不论上至等觉菩萨也好,甚至阿鼻地狱的罪恶众生也罢,都需要念佛,怎么说呢?还没有成佛以前,念佛可以仗佛愿力往生成佛;成佛之后,也可以仰赖弘扬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来救度十方众生。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可以救度六道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也可以摄取接引三乘圣者(声闻、缘觉、菩萨)
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
在另外一种版本中,「无尽大悲」也叫做「无盖大悲」无盖和无尽,意思大同小异;不过,无盖有另外一种涵义,就是阿弥陀佛这无限的大悲,无尽的大悲,是可以覆盖十方诸佛,但却是十方诸佛所不能覆盖的,尤其是任何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受到阿弥陀佛大悲的庇荫和覆盖,所以,才叫做无盖大悲。
释迦牟尼佛以阿弥陀佛的无盖大悲,作为他的大悲,来宣扬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我们大家是法师也好,莲友也好,若可以弘扬阿弥陀佛慈悲救度众生的法,这样也等于是以阿弥陀佛的无盖大悲作我们的大悲。虽然我们都是凡夫,还烦恼具足,贪瞋痴尚未降伏,还没有超凡入圣,还未离开三界六道,没有像佛一样具足真正的大慈悲,但是,如果弘扬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这样我们自然也和十方诸佛一样,是在随顺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在实行无尽大悲,就有那种无尽大悲、无盖大悲的气氛。因为,我们的背后有阿弥陀佛,有他的功德、他的能力,在酝酿、在安排、在推动、在加持庇佑。
所以《大悲经》说:
若能辗转相劝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意思是说,若能念佛往生就是自行大悲,若能劝人念佛往生,就是化他大悲,所以,念佛法门就是大慈大悲的法门。
因此,我常说:
若信受弥陀救度,即是大福报、大智慧;
若专称弥陀佛名,即是大善根、大功德;
若弘扬净土法门,即是大慈悲、大愿力。
因此,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就有一首偈说:「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自信教人信
」意思就是说,我们相信、接受念佛必定往生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之后,也劝人来相信接受这个法门,这就是「自信教人信」。
「难中转更难
」能自信还要教人信,是一层比一层困难的,所以说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
」,是指如果我们能弘扬念佛法门,就是随顺着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而且,也和十方诸佛一样将阿弥陀佛的无尽大悲普遍弘传开来。
「真成报佛恩
」,就是说像这样才是真正的在报答佛恩,报答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修行,为我们成就极乐净土,为我们成就「南无阿弥陀佛」这万德洪名,让我们能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大恩。也才可以报答十方诸佛在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之中,引导我们,使我们今生今世可以出生为人,可以遇到佛法,可以接受净土法门,最后,可以来自信教人信的大恩。也才可以报答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娑婆世界,将教法留传到现在,让我们可以看到、听到,来相信、来接受弥陀的救度的大恩。所以,唯有自信教人信,才可以报答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这三佛的大恩。
若是没有弘扬这个法门,这样就无法展现阿弥陀佛的无尽大悲,就不能真正报佛恩,所以「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这首偈的意义就是这样。
「自信教人信
」这五字,有二层意思:一、自信才能教人信;二、自信必定劝人信。
一、「自信才能教人信」
就是说如果自己还没有相信,就不可能使人相信。譬如:有人贫穷,需要别人金钱的援助,我们发心想去救济他,但是,我们若是口袋空空,这样要如何救济他?必须我们自己有财物,有智慧、有能力,才可以救济对方:才能没得吃让他有得吃,没得穿让他有得穿,他没有地方住,也可以布施房子给他住。不论他有什么物质上的需要,或者精神上的苦恼,我们都可以圆满对方的需求,否则救济就成为一种空谈。
所以,我们自己本身要先有东西,才可以给人东西;我们若是有这个「信」的东西,自然就可以将这个「信」传播出去,若是自己不「信」,要如何传播「信」呢?不信就是疑,疑甚至会来阻碍自他信仰这个法门。所以,第一层的意义就是「自信才可以劝人信」。
二、「自信必定教人信」
一旦我们真正信受了阿弥陀佛救度之法,我们就必定会主动去将这个法劝化传播出去,这种必然、必定的心,是不用他人勉强、鞭策、苦劝,就会自自然然从我们内心发露出来,而且,以沛然莫之能御的行动力去传播这个法门,就好像决堤的大水从上面冲下来,无法抵挡一般,这就是「自信必定教人信」。
释迦牟尼佛形容我们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三界火宅,所以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三界是充满着种种的苦,释迦牟尼佛又说这种苦,就好像大海一般深无涯底,而且是无尽广阔的苦海,所以以大海来形容。
我们十方众生,尤其是五浊恶世的众生,都是在火宅里面、在苦海之中,每一个人,除非他没有感觉自己是在火宅里面、是在苦海之中,这样他才不知道要寻求出离;若是知道,他一定会很殷切的找寻出离三界火宅、六道苦海的方法,这时,他就会进入宗教中来追求解脱之法。
因为,只有佛教才有说这种道理,唯有佛教之中的净土宗,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才有办法能让我们今生就可以脱离三界火宅、六道苦海。所以,他若是能找到这样的法门,就自然会去劝人来相信。因为他也有父母、子女、兄弟等六亲眷属,这些六亲眷属同样也都是在三界之内、火宅之中,也同样需要阿弥陀佛的救度。
一切众生,也和我们一样,都有父母、儿女、六亲眷属。所以,若是以自己来看别人,我们自己想要求出离,别人也需要求脱离,何况这些人不是别人,是我们的亲人,所以,就想要赶快将这个法传播出去,给我们每一位亲人。让大家都可以得到阿弥陀佛救度的利益,都可以脱离三界六道轮回,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所以说,自信必定教人信,必定劝人信。
假若没有自然发心去教人信、去劝人信、去弘扬这个法门,这就表示,他还未信,既然还未信,他就没有那个心,这样就是请他来弘扬这个法,也是勉强不来的;反之,如果他已经相信,接受这个法了,那时不必勉强他,他也会来鼓励、劝信亲友们,主动来弘扬这个法。
善导大师的这首偈「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是根据《无量寿经》「如来出世本怀文」以及《阿弥陀经》<流通分>所写出来的,对我们净土宗有很深的意义。
在《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说:「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为众生所说的这个法,是非常难以令人相信的法。所以即使是辩才无碍的释迦牟尼佛,要使十方众生都相信这个法也很困难,因此说「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释迦牟尼佛进一步又说:「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就是说,为一切众生说这种难信之法,非常困难,因为这个法信也困难,讲也困难,因此,若能自信教人信,这样就是在做难中转更难之事,这样才是真正的大悲传普化,真正报诸佛之恩。
为什么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呢?因为这不仅是易行之道,而且又很殊胜。法是这么容易,即使凡夫俗子甚至阿鼻地狱的众生,也能依这个法,快速离开生死轮回、而且快速成佛。这么容易,功德又这么高超,这么殊胜,远远超出一般人的生命经验与想像。因此,一般人信不来。
所以,《无量寿经》就说:「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这个法门,唯有佛与佛才能够理解。若是二乘:即大乘的菩萨、小乘的罗汉,也都无法完全了解。因此,对我们凡夫众生来说,只能无条件的接受,即使相信不来,也要接受,所以,这是难信之法。
这个法门也是难讲之法。因为这么容易,又这么殊胜,若能够讲得圆满,这样「真谛」、「俗谛」,就能互相圆融;若没有办法讲圆满,那么,「真谛」有讲清楚,「俗谛」也会有缺陷,反之亦然。所以很难说。这也表示,若说得不好,会使人误会,认为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若真是这样,其他的善事,譬如说:五戒十善,到底要不要持守?甚至《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三福,或戒定慧三学,或六度万行,到底要不要实践?和念佛有什么关系?所以,这就很难说得让所有人都明白。
其实,「真谛」和「俗谛」的分别,若以我们净土法门来看整个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是「真谛」,「真谛」是出世间法,就是可以使我们出离六道生死轮回、超凡入圣的法,叫做「真谛」或「真谛门」。
除了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以外所有的法,对我们净土宗来说,都属于「俗谛门」。「俗谛门」就是指,我们学佛、念佛的人,在世间日常生活当中,待人处事时,应该要怎么做才能使家庭安乐、社会和谐、国家安定,世界和平,使人和人的接触可以互相欢喜、不对立、不冲突,这都属于「俗谛门」。
所以要清楚、明白的将这「真谛门」和「俗谛门」分别开来,这样,要往生才不会有障碍;如果没有分清楚,互相混杂,导致「以真谛误解俗谛,乖违伦常」;或「以俗谛混入真谛,疑惑佛智」,这样要往生,就会有障碍。因为,认知不清的人或许会认为,念佛也不是往生的正因,必须要有助行,而且,这个助行就是要以其他的善行,譬如:三福啦!六和啦!三学啦!六度啦!十大愿王啦!将这些加起来一起回向,往生才有可靠,这样就是把「真谛」和「俗谛」混杂了。像这样,能做得到的人,我们真替他高兴、赞叹;但是,其实绝大多数的人都做不到。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他本来就了解众生的根机,为了要救度十方一切圣、凡、善、恶的众生,所以,阿弥陀佛所发的本愿,根本就没有在讲什么条件,若有,就只要我们念佛而已。
如果,九界众生,都来念佛依靠「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众生来说,就是一机,机是指众生,就没有圣、凡、善、恶的分别,因为大家都是念佛之机。就法来说,就是一法,而且这种法,本来就没有掺杂、没有杂修,大家所念的都只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包含所有的功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八万四千法门,乃至十方诸佛的功德、一切菩萨的功德、八万四千陀罗尼的功德,都包容在里面。因此,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所有三宝的功德、八万四千法门功德的总结晶。所以,我们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自然就圆满具足所有的功德,可以让我们离开三界六道的苦海,往生极乐世界而成佛。
因为这个法是这样难讲和难信。因此,我们唯有接受,如果了解道理后才来相信的,叫做「明信佛智」;虽然不了解道理,如果也可以一生都信受这个法,这叫做「暗合道妙」。
所以,十方如来能够依凭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这样就可以达成无尽大悲的功能,我们凡夫俗子若能自信教人信,这样,我们也就如同十方诸佛一样,响应阿弥陀佛的无尽大悲,做弥陀的手脚来弘扬、达成阿弥陀佛的无尽大悲。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
」「矜哀
」这二字,以文字来说,就是怜悯、同情、爱护。不过,若是就文字背后的意思来说,又有更深一 层的意义。
「矜哀
」的「哀
」,就是悲哀的哀,是说大慈大悲的佛,因为众生的愚痴而产生悲哀的心。看到我们众生不知道自身已深陷火宅之中、浮沉于苦海之内,这一世虽然出生为人,但是,若没有脱离三界六道轮回,未来一定会堕落在三恶道,而且三恶道之苦,非常长、非常激烈。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了解,都还悠悠泛泛的过日子,因为佛有智慧,深刻痛感这件事,因此,是以矜哀的心情来看我们众生,为我们悲哀,来怜愍我们。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因为三界是众苦充满的火宅,所以,不仅会引发诸佛对我们众生的矜哀之心。就如同善导大师所说的「自信教人信」,一个已经自信的人,对于其他的人,也自自然然的会流露出和佛矜哀三界的这种悲心。
因为我们众生都有良心、有爱心,只是没有显露而已。在四书《孟子》的文章里,孟子就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恻隐,意思就是不忍、也是同情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人都有同情心、都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这「恻隐」,也是仁义礼智信的仁,所以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
」,恻隐之心也就是仁爱的心。孟子又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若无恻隐之心,没有仁爱之心,那么,他就不是人,若不是人,就是野兽了。因为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当我们看到最亲的亲人,竟然没有将这个法来传播给他,让他也可以和我们一样,离开三界火宅、离开六道苦海,这样,我们还是人吗?
诸佛矜哀三界,而我们既然是三界的众生,所以都是十方诸佛所矜哀的对象。虽然,诸佛悲心以三界为对象,但可以说,就是以我们苦恼的众生为正客,所谓正客,就是指所有对象中的主要对象。
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没有一个不苦恼的,若有一个人说他没有苦恼,这不是说他有智慧,或者很乐观,反过来说他是愚痴的。因为,我们这个世间,可说众苦充满,佛就以火宅来形容,好像一间房子,已经着火了,而且,熊熊大火,将整个门窗都包围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安稳在火宅里过日子吗?这是不可能的,也因为有发觉到,所以,就会引起惊慌,就会追求脱离。对我们而言,有这样的苦恼,也是一种好处,可以说是一种逆增上缘。
所以,十方诸佛的悲心是以三界为对象,三界之中,又以苦恼的众生为正客,因此,善导大师说: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
」善导大师的意思是说,十方诸佛的大悲,是以苦者为主要对象,因此,十方诸佛的心,都会特别悲愍「常没众生」。所谓「常没众生」,就是常常沉没在三恶道中的众生。
「没」和「浮」是相对词,「没」就是沉入水底,表示在危险、痛苦之中。「浮」就是浮出水面,可以呼吸空气。我们以水面为界,水面上比喻「天界」和「人间」,水底下是指三恶道。在六道之中,如果出生在天界,可以暂时享受天福;若是出世为人,虽然有苦,但多少也会有安乐,不像在三恶道,完全是苦。善导大师说我们是常没的众生,意思是说我们现在虽然出生为人,若没有离开三界六道,将来在生生世世无穷尽的轮回之中,一定会在某一生、某一世中堕入三恶道中,那时,就会长时受苦无穷,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出离。
「是以劝归净土
」,因此,十方诸佛都劝导我们众生要回归极乐世界。归就是回我们的故乡,回我们的家,若不是回去自己的故乡,回自己的家,那就不是归。因此,弥陀净土、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故乡、是我们安稳的所在、成佛的道场、证悟佛性的地方,是我们的,不是别人的,所以往生极乐叫做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
」救生人员会跳入大海的目的,就是要救溺水之人。如果一个人,他会游泳、以游泳为乐,在水中安安全全的,就不必救生人员来救度,所以只有溺水之人,才需要被救度。
「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至于已经在岸上的,根本就不需要别人救度。也就是说,已超凡入圣,离开三界六道的,就好像已在岸上,若还在三界六道中,就表示还在水里,还需要救生人员来救度,这个救生人员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众生会苦恼,是因为感受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六道轮回,痛苦不堪。所以三界六道的解脱,必须要借着人身,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人身,如果没有把握今生,一旦失去人身,就不知道要等待哪一时?哪一世?要等待几劫之后才可以再回复人身?
我们众生虽然知道要把握人身来听闻佛法,发心修行。但是往往会发觉自己是「有心修行而无力修行」,因为认真修行一久,就会发觉其实自己是无力修行的,就会更加清楚看到自己的贪、瞋、痴,自己的烦恼、妄想是多么深,多么微细,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可以降伏,更没有能力可以断除,那个时候,他就会产生不知何去何从的苦恼,陷入煎熬折磨之中。当然若是不认真修行,或是修行不久的人,因为没有深入观察内心状况,他就很难发觉自身的真实情境。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有三界六道轮回,不知道有善恶报应。那么,他当然会悠悠泛泛的过日子,而我们知道的人,就会有所不安。这种不安,有时候是没有办法可以用文字来形容的,愈了解佛法,就愈有那种「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的道心,那种迫切感。
因为,生死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所以叫做「生死事大
」,为什么是大事呢?因为「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因为一旦失去人身,就必定会堕落三恶道,三恶道的苦,不用等到面对,我们只要现在一想,就会使我们全身冒出冷汗,因为,那种的苦,根本就不是用语言可以说、可以形容的,只要想到,内心就会非常恐怖,所以是大事。
「无常
」就是死亡的意思。生和死,本来就是一体的,好像一张纸的正面和背面,正面的纸没有离开背面的纸,因此,有生就有死,生和死是在一起的,只要一口气不来,当下就是死。所以,生和死并没有分开。
我们活在这世间,其实就是已和死亡在一起了,过一天就接近死亡一天,就接近阎罗王一天。不仅如此,死对我们来说是危机四伏,随时都环伺在我们的四周。因为,我们时时都有可能会遇到无常,不是说老了,才会接近无常,或者,重病无常才会来到,不是的。是任何人,不管年轻、年老、健康、生病,随时都有可能会遇到死亡。
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他的无常心会很深厚,有这种深厚的无常心,他才会发愿修行,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他就会发觉,原来,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凡夫,善根浅薄、福德很少,根本无法依自己的力量来解脱自己的生死轮回。
所以,有两段话对我们修行人有很大的启发,我来念一遍:
若把身口二业所作所言,作为标准,则天下尚有完人;
若把意业中的所思所念,作为标准,则天下无一完人。
若从人所见处,作为标准,则世间尚有贤人;
若从人所不见处,作为标准,则世间皆是罪人。
第一段话是说,我们众生若是以「身业」和「口业」,来做标准的话,因「身业」是举止动作,别人都看得到。「口业」就是嘴巴所讲的话,别人也都听得到。如果是以这种外在的言语和行为,来做为标准,那么在这天下间,就还会有人格很圆满的人。
但是,如果是以「意业」作为标准,因为「意业」是心里的所思、所念,没有说出口,因此,别人没听到、也没看到。如果是以「意业」来作为标准,在这天下之间,就找不到一个人格圆满的人了。
第二段话是说,若是从人人都可以看得到的地方来做标准,那这世间还有圣贤之人。但是,若从旁人看不到的地方来做标准,那世间就都是罪人。
因为,我们所说、所做的,若是别人可以听得到、看得到,我们就会谨言慎行,态度会很好、会恭敬、有礼貌,表现得很得体。但是,若就他的心里的念头,或是在旁人看不到的地方呢,就难免会有不应该想的也想、不应该做的也做。因为,认为没有人看得到,所以就减少羞耻之心,我们凡夫就是这样。
我们将这件事做为一面镜子,来回照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呢?我们内心的起心动念是不是都很端正?很纯洁?我们外表的行为都在持戒、都在行善,但是我们的内心,真有如实吗?有心口一如吗?还是言行不一?在别人看得到的地方,我们都做得很好看,但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我们有那么完美吗?我们是不是很丑陋呢?所以古德说: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天下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行不论心,论心世间无完人。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说:
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这段法语就是说,我们人道众生所修的五戒,以及天上众生所修的十善啦!四无量心啦!禅定啦!这种人间、天上的「因」和「果」,就佛的眼光来看,其实都是颠倒的、是虚伪的,不是真正的功德。
论五戒十善,或就三福来讲,第一福「世福」所说的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以净土宗的俗谛来说,这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要做的,是起码的人伦道德。这样,怎么会说是颠倒、是虚伪呢?所谓颠倒就是不正:白的却当作黑的、黑的又当作白的;对的当作错的、不对的当作对的。虚伪就不是真实、是假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若还没有断除烦恼,这样所做的善行,都有掺杂三毒的烦恼在里面,佛说这是「有漏之善」。漏到哪里去?漏到贪、瞋、痴三毒里去。所以,善导大师说这就是「杂毒之行」,所修的善行,也都掺杂着凡夫的贪、瞋、痴在里面。
能够断除贪、瞋、痴之后所做的善,才是真正的善,才是真实的功德。所以,如果还没有断除烦恼,还在三界六道中,这样,不论是可以让我们生而为人的五戒、往生天界的十善,都还是有漏,还算是虚假不真实的。何况我们世间的凡夫俗子,根本连五戒也持守不了,更遑论清净了。
《净度菩萨经》说:
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念念中所为,皆是三途业。
我们一个人一日当中,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八亿四千万是形容非常多。所起的每一念、每一念,其实都是在造做三恶道的业因。
《地藏经》说:
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
又说: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
若以这几段经文,做为法镜,来对照我们的三业行为,我们就会发觉,即使自己想要修行,也是无力修行的,甚至,修行的心也是虚假的。那个时候就会想追求一个即使自己没有力量也可以得到解脱的法门。也因为认清自己没有力量,可以说已经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这时阿弥陀佛慈悲的誓愿,就是我们最后的希望,是让我们绝处逢生、柳暗花明的救度法门。
所以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是我们修行人最后的指望。其实,也是一切众生最后的指望。因此,虽然如来是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但在三界之中还是以我们这种苦恼、造罪的众生做为主要救度的对象。
也就是刚才说的「正客」,正客就是说我们在宴会中,主要宴请的对象,如果其他的人都来了,但是,这个主要的对象还没来,这样,宴会就不能开始,若这位正客一直都没有来,那所办的宴席,就白办了。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
」「出兴于世」这四个字是表示释迦牟尼佛为了讲这个法,为了度这样的众生,所以才出现在这个世间,以这件事做为他出现世间的目的;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就是为了矜哀三界的众生,要救度三界的众生,才出现在这个世间。
反过来说,释迦牟尼佛若不是矜哀三界的众生,他就不一定要出现在这个世间,因为,没有那样的必要。反之,对于不在三界内的众生,因为他们已经没有生死轮回的苦恼,自然就不是如来矜哀的对象。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光阐道教」这四字中,「光」就是光大,「阐」就是阐扬,就是光大阐扬八万四千法门,「道教」,就是八万四千法门,这里说的「道教」,「道」就是正道,「教」就是佛的教法,所以「道教」这二字也可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法。
因此,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其目的,就是要「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一个「欲」字,就是佛心、佛愿的所在,他目的就是要拯济群萌,惠于三界众生真实之利。
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说的法,是一个铺路的过程,因为,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救度一切众生,送给我们十方众生真实的利益。所以,光阐道教的目的,就是要「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
「惠以真实之利
」是什么意思呢?「惠」就是恩惠、惠赐的意思,就是惠施给我们阿弥陀佛救度的第十八愿,让我们可以听闻到阿弥陀佛的救度而接受念佛往生的第十八愿。所以,听闻以后,就信心欢喜、就可以乃至一念、乃至一生,都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真实之利。
真实和权假、方便是相对的,既是真实,就不是权假,既是真实,就直接了当,当下就可以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必定可以解脱生死,可以往生,可以快速成佛,这就是「真实之利」。这不是权假、方便,不是迂回的,而是直接当下,这就是「真实」。
这里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也就是《无量寿经》《流通文》所说的: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个「真实之利」就是「大利」,也就是成佛的「无上功德」。这种大利这种功德,只要念佛就可以得到,所以念佛的本身就是真实之利,就是大利,就是无上功德、就会成佛。
这段经文说:「为得大利」,它的反面,就是「为失大利」。在《无量寿经》中也有说到「为失大利」的内容,所谓「为失大利」,就是因为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样就会失去往生成佛的大利益;若是没有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就会专称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就可以得到成佛的真实大利。
所以在《无量寿经》最后《流通分》就说:「生疑惑者,为失大利。
」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怀疑、不接受,这样就会失去大利;反之,若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深信不疑,这样就会得到大利。
所以,能不能得到大利,或是要不要得到大利,决定于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是相信还是怀疑;从另外一面来说,就是对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专修或是杂行。专修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也就是说,从阿弥陀佛的根本大愿来看,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本意,就是要我们众生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
「为得大利
」,也就是我们净土宗宗旨所说的「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若能深信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这样,就是「明信佛智」,就能「为得大利」。如果「疑惑佛智」,就会怀疑弥陀救度,没有专一来称念弥陀佛名,这样就会「为失大利」。
所以,「如来出世本怀文」,就是在阐扬这部经的重要性,在显明《无量寿经》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要讲的本怀经。也就是说,若有讲这部经,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本心就可以满足;就像印光大师所说的:「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开众生归元之觉路。
」这个「畅」就是满足。满足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心意。这部经若没有讲、没有弘扬出去,那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心愿就还没有得到满足。
若论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的本怀,以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代经教来说,有二部经都提到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就是《法华经》和《无量寿经》。
《法华经》说:「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因为这段经文,是在《法华经》,若单从这句经文来看,则《法华经》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经。
《法华经》所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是使三乘的圣者,也就是声闻、缘觉、菩萨,最后都归入一乘的佛果,所以《法华经》就是引导三乘的圣者,进入佛的境界、进入佛的果位,这就《法华经》来说,叫作「导三归一」,引导三乘归入一乘,所以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这是《法华经》主要的目的。所以从《法华经》这几段经文来看,《法华经》就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经。
如果以《法华经》和《无量寿经》二部本怀经来比较,哪一部经才是本怀中的本怀呢?就是《无量寿经》。这部分我以二门来解释,大家就可以清楚明白。
第一、就「相对门」而言:这二部经都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经。
因为,就权教、方便教来说,二乘的声闻和缘觉是不能成佛的;不过《法华经》说,不只菩萨可以成佛,而且声闻、缘觉也可以成佛。两者对比,亦即那种权巧方便的教理,和《法华经》所说的一乘教理来相比,则《法华经》就是真实之教,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因为《法华经》是能使声闻、缘觉成佛之教。
又,就权教、方便教来讲,说恶人啦!凡夫啦!不能成佛。因为有烦恼,而且烦恼还没有断除,怎么可能离开三界?若没有离开三界,这样就永远都在六道中轮回,还未超凡入圣,离菩萨成佛的境界,还差很远,所以恶人凡夫不能成佛。
可是,《无量寿经》却说,罪恶生死凡夫也可以得救,也可以成佛。从佛的慈悲来说,佛特别哀愍罪苦的凡夫。所以,进一步说出罪恶生死凡夫也可以得救也可以成佛的《无量寿经》,确实也是佛出世的本怀经。
因此,就相对性来说,《法华经》和《无量寿经》这二部经都是「出世本怀经」。
第二、就「绝对门」来说:《法华经》说声闻、缘觉二乘圣者也可以成佛,但是,没有说到六道凡夫也可以成佛。可是,《无量寿经》则进一步说,不只声闻、缘觉、菩萨往生极乐世界可以成佛,即使人道的众生、天界的众生也都可以依靠念佛而被阿弥陀佛救度,可以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都是一生补处的菩萨,都是一生成佛,没有经过第二生,当然,也不会再退转回来三界六道轮回。也就是说六道凡夫也都可以当生解脱而成佛
所以,由这点和《法华经》来比较,这部《无量寿经》确确实实就是释迦牟尼佛真正出世本怀经中的本怀经,因为,这部《无量寿经》是可以使「五乘齐入」的广大的法门。所谓「五乘齐入」就是指人道、天道的众生,以及声闻、缘觉、菩萨,都能因为念佛来乘阿弥陀佛的愿力,而一齐往生极乐世界进入佛的真实报土而快速成佛。
再说《法华经》是引导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圣者。若论三乘的圣者,已经是证果的圣人,证果的人毕竟是很少。而《无量寿经》所要救度的对象,就不只是三乘,而是五乘:也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乘、天乘,所以是「五乘齐入」。既然是五乘齐入,这五乘的众生,也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所说的十方众生,就有这样的内涵。当然,十方众生还包括三恶道的众生。
那五乘的众生,为什么都可以「齐入报土」呢?善导大师说:「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因为,都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做为强缘,才可以使得五乘的众生,都能平等进入极乐世界。
《法华经》只是引导三乘的圣者进入佛的果位,然而,《无量寿经》却是救度五乘的众生齐证佛果,而且,能同证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所说的无量光、无量寿。因此,《庄严经》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具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这段经文,简单解释就是说,阿弥陀佛若成佛,他的佛号就要叫作无量寿佛,也就是阿弥陀佛,众生若能听到这句佛号,就都可以到他的极乐世界。
「众生闻此号
」,就佛教而言,这个「闻」往往都包含「信」在内。假使没有信,就叫做「闻不具足」。「闻不具足」就不是真正的「闻」;若有信,就叫做「闻具足」。所以,这里说的「闻此号」就是信受弥陀救度,此后一生专称弥陀佛名的意思。
「具来我刹中
」,就是无论是圣人、凡夫、善人、恶人、九界众生,都可以一齐到他的极乐世界,所得的结果是怎样呢?是「如佛金色身
」,而且「妙相悉圆满
」,和阿弥陀佛一样都是无量相、无量好、无量光明。就是相貌和阿弥陀佛一样的微妙清净庄严,圆满而没有任何缺少。「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同时也和阿弥陀佛一样,具足四十八愿救度众生的大慈悲心,可以去利益、救度十方众生。
明末清初有一位净土宗祖师,就是蕅益大师,他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说:
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
也就是说,若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样,我们就可以和阿弥陀佛一样,具有无量的光明与无量的寿命。
印光大师也说:
若生西方,庶可与佛光寿同一无量无边矣。
意思也是说,如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可以和阿弥陀佛一样,有无量光明与无量寿命。
所以,若深一步论真正的本怀,《法华经》就不是本怀了,《无量寿经》才是释迦牟尼佛本怀中的本怀。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拯济群萌
」就是救度苦恼众生的意思。
「惠以真实之利
」的「惠」就是白白送给他,不讲任何的条件,不是条件交换的。
「真实之利
」就是成佛之利,因为,宇宙法界之中,唯有佛是真实,除佛以外,一切皆是虚假,所以,唯有成佛之利才是真实之利。
总之,如来之所以出现在世间,就是为了「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因此,真实之利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
这段「如来出世本怀文」,也可以用另一首偈语来说明:
如来所以兴出世,
唯说弥陀救度法。
也就是说,不论释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诸佛也好,他们出现在这世间的目的,就是要说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
也许有人对于弥陀救度法门不是很了解,当他听到这句话时,也会产生很大的质疑,质问说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所说的法有八万四千,归纳成为八大宗派,哪有说单单就是在讲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呢?
其实,这样的讲法不是在否定其他法门,而是立基于如来的「本怀」来讲的,所以才说「如来所以兴出世」,而诸佛会出现在世间就是要救度十方众生,若没有阿弥陀佛的法门,根本就无法达成救度十方众生的目的。如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一定要讲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所以经文才说「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样,我们进一步来讨论,净土宗是什么样的宗派?净土宗就是救度的宗派,净土法门就是救度的法门。凡是净土宗的念佛人,都应该先要知道我们净土宗就是真正救度的法门。因此,净土宗的念佛人,一开始就要清楚、明白净土法门,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
「有得救,是得救」,要去追究、理解这个救度的道理,这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根本。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我们净土法门无论是杂修杂行回向也好,或者是专称弥陀佛名也好,首先都要了解,这个法就是救度的法。而且是阿弥陀佛要救我们的法,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为我们成就「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法。
这句名号具足可以消除我们生生世世以来所有业障的功德在里面,具足可以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种种功德资粮在里面,也具足可以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能快速成佛的功能在里面。所以,这句名号叫做「万德洪名」。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要救度众生的法,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悲心、愿力,是无形的;若以有形的显露出来,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想想看,假使没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要怎样去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要如何来救度我们?甚至,我们也不知道要去哪里找阿弥陀佛、去见阿弥陀佛、去和阿弥陀佛亲、和阿弥陀佛近。
也因为「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阿弥陀佛的本体。所以离开了阿弥陀佛,也没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因为,「阿弥陀佛」本身是和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是一体不二,也这叫做「名体不离,名体相即,名体一如,名体不二
」。
为什么阿弥陀佛的本体和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没有分开,是一体不二的?这就是佛的境界。因为,佛已经证悟到所谓「四无碍」: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
所以,就理事无碍来说,「理」的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本体,「事」就是事相,我们听得到、看得到的这句名号,与佛的本体之间是无碍的、是互相融通、互相一体、没有分别的。所以,阿弥陀佛就能以名号来度众生。
传统以来弘扬净土法门的人很少在说救度这两个字,这是根本性的缺陷,我们都是罪恶生死凡夫,即使能持守五戒、行十善业,将来可以出世在人间或是天上;但是,若没有脱离三界六道轮回,都还是凡夫,而且,善导大师称我们这样的凡夫是罪恶生死凡夫。确实是如此,不是说他今天能出世在天上,就没有罪恶,他过去的所造罪业的因缘若成熟了,还是会堕入三恶道。
所以,《正法念处经》说:「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
」《涅槃经》也说:「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
」
因此,六道的众生,都是善导大师所讲的罪恶生死凡夫,将来都会堕落三恶道,无有出离之缘。所以,都需要阿弥陀佛的救度,也唯有阿弥陀佛才能够救度。因此说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有救度的佛和被救的凡夫,有救度和得救这二件事。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对此重点都应该先要研究清楚;
什么叫做「救度」和「得救」呢?若以火宅和苦海来譬喻,释迦牟尼佛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好像我们在房子里,这间房子发生火灾,到处都是火,我们没有办法可逃离,而救火的人在外面,也无法进入将我们救出,眼看就要被烧死了,可以说非常的危急。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突然间,消防员从空中降下了云梯,将我们救出火宅。这样,我们终于得救了,这就是「拯济」、「救度」的意思,这是以救火来做譬喻。
若以救溺水之人来做譬喻,在三界六道的苦海里面,我们在水中浮沉,「浮」就是出生在人间、天上。但是,「浮」的时间比较少;「沉」就是在三恶道中,「沉」的次数比较多,时间也很长。
在这茫茫无边的大海之中,眼见自己就要沉入水里,这时,尽管呼天叫地,也无人相应。因为,四周没有任何船只经过,当然也没有救生人员。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快要溺毙之时,忽然间,身边来一艘大船快速移近,放下了救生艇,救生人员迅速的将我们从水里拉出救入船中,这样,自己就得救了。
可知:在危及生命的危急中被救出,即是得救,即是「拯济」的意思。
「惠」就是白白送给他,我们去上班,做一天工,领一天钱,或者一个月领多少薪水,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但如果去上班,没有领薪水,这样就不合道理。所以,上班付出了时间、体力,领薪水,这样很合理,是公平交易。但是,在此世间如果没有去上班却可以领薪水,那是几乎不可能的,除非是对方白白要送给我们。
有一位员工他每个月上班领薪水,可是他有一天身染重病,没办法上班,住在医院里,不但没有薪水可领,而且还要付很高额的医药费,可以说,已经付不出医药费,甚至,连家里的生活都产生问题了。所幸,他老板非常有爱心,财力也很丰厚。这时带了礼物来慰问这位员工说:「某人你这么不幸,身染重病还经济困乏,没有关系,我为你支付医药费,你虽然无法上班,但是,每个月的薪水我也照常付给你,甚至,你出院以后需要调养身体的费用以及家庭的经济,也完全由我来负担」。这样说起来,这位老板对他的员工,有恩惠吗?是有恩惠,因为是白白来送给他的,白白得到的叫做「惠」。
这段「如来出世本怀文」是在说明,释迦牟尼佛要将阿弥陀佛救度的法,白白送给我们。那释迦牟尼佛会将这个法送我们,追根究底就是来自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当中的第十七愿,阿弥陀佛发愿说:他若成佛,一定要使十方诸佛都来赞叹、弘扬、称念他的名号,同时引导十方众生,仰慕极乐世界、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所以「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就有这种深厚的涵义。
现在时间已经到了,希望大众信佛念佛,得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