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上人来到弘愿寺,因缘非常的殊胜难得、珍贵稀有。对莲友是这样,尤其对我们出家众更是这样,我略讲五点稀有难得。
第一点,「人身难得」,芸芸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获得这样稀有的人道的身份,是很殊胜稀有难得的。如果不是做为人身的话,就没有办法闻法了。
第二点,「正法难闻」,地球有六十亿的人口,而信仰佛法的人,比例来说是很少的。
第三点,尤其是我们遇到了这么尊贵稀有的善导大师纯正净土法门。虽然全世界佛教徒有好几亿,可是在这个时代能遇到纯正净土法门的还是不多。
第四点,剃度出家稀有难得。遇到这个法门而且能够献身出家的,应该是少数中的少数。在这个末法时代,不仅念佛往生是我们这个法门殊胜珍贵的地方,做一个出家众,弘扬这个法门也是特别殊胜稀有的。我们之所以会出家,是因为强烈的感受到世间的无常、火宅的逼迫,可是如果没有遇到这个法门,在无常逼迫之下,我们的心都是不安宁的,可以说出家时间越久,可能压力越大。对我来说,如果没有遇到上人开显的这个法门的话,也不敢想像现在是什么样子。出家众能遇到这个法门,更加觉得不虚此行,更感出家很殊胜。出家人是应该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的,我们遇到这个法门,要怎样才能够把这个法门推展出去,这个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同时更需要善知识的提携,善知识的引导。
所以,第五点就是善知识难遇。综合起来说,如果不是上人在这个时代应现,把善导大师的教法为我们展现出来的话,那即使是前面那些出家难得、人身难得、正法难闻之后,我们也不能得到安心与利益。
所以,我们何其幸运,遇到这个法门,又遇到开显这个法门的上人,而且现在就坐在我们的旁边,像一个慈悲的老父亲,能够慈悲的开导我们,我们又可以亲耳聆听上人的开示,希望大家把握这次稀有难得的机会,恭听上人为我们做尊贵的开示。
【慧净法师:】
各位法师慈悲,今天很高兴和大家相聚一堂,纯粹是聚会座谈,也谈不上什么开示,因为我们这个法门教理,在我们出版的这一套书,不论是二十五开的丛书,或者是口袋书、光碟,都有深入、广泛、扼要的开展,只要大家拥有这一套书和光碟,在念佛之余,去阅览它、聆听它、思惟它,就能够掌握到我们这个法门的法义。
献身出家就是为了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也就是一般讲的自利利人。所以身为出家人要有「上求下化」的使命感,甚至要有领导能力、要能讲经说法。当然领导能力、讲经说法,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除非是通才,但是使命感是要有的──也就是「上求下化」、「舍我其谁」的愿心。「上求下化」未必需要有学问、有口才,只要有德,三业行为的展现自然就会有无形的教化。
佛法八大宗派当中,我们选择的就是净土法门,大家如果有深入净土的教理,将善导大师这一个法脉的教理,跟历代弘传的,也就是北宋之后所弘传的净土教理互相比较,就晓得我们这个法门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才知道善导大师的思想才是合乎净土三经,才是契理又契机的。所以,我们选择净土法门就要专依善导流这一脉的思想。
今天提供大家两张讲稿,一张是「净土宗祖师解释本愿」,一张是「净土宗的特色──易」。
所谓「净土宗祖师解释本愿」,就是列举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大师等五位祖师对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之根本愿──第十八愿的解释。净土法门千开万合,都离不开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所谓读经要有读经眼,根本愿的内涵是什么呢?我们自己看根本愿的经文不能真实理解,所以必需要透过祖师的解释。然而,究实而言,历代高僧大德虽对阿弥陀佛根本愿有各种内容的诠释,但只有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几位祖师的解释,可以说都是很纯粹的,是一棒接一棒,是上传下承,内容都一致的。这一种诠释,在其他祖师当中是看不到的。所以,我们只要把表列的这些法语背下来,就能很扼要的掌握到净土法门的精髓。
所谓根本愿,就是四十八大愿中的第十八愿。此外,还有解释第十八愿的二段经文,合称「大经三要文」,我们是学这个法门的人,所以对这三要文应该深记心中,而且要能够朗朗上口。
第十八愿有三十六个字: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对于第十八愿,释迦牟尼佛也有两段经文的解释,第一段是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不论文字或者是内涵,成就文和第十八愿都是两两相扣的。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第十八愿成就文说「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就显示出我们这个法门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也显示我们这个法门在圆顿教当中是最极圆顿的,就像藕益大师所讲的,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有关念佛的功德,第十八愿所讲的「十念」,与第十八愿成就文所讲的「一念」,以及第十九愿所讲的「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相互比较之后会是怎么样呢?结论就在第三段文,也就是「弥勒菩萨咐嘱文」,是佛陀咐嘱弥勒菩萨要把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也就是念佛往生的法门永远维持而且流传下去的: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无量寿经》这三段经文,文字上也好,意义也好,都是很严谨的、一致性的相互比对,让我们了解这三段文有紧密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内外一致的;也让我们当下明了,《无量寿经》主要就是在讲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念佛往生是胜过我们在娑婆世界所修的六度万行的,六度万行也就是第十九愿所说的「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这在《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将之特别的流通,也没有特别的阐扬,释迦牟尼佛只有阐扬第十八愿念佛往生的利益功德,而说「欢喜踊跃」的「乃至一念」,这样的话「为得大利」,不是小利,是「无上功德」,不是有上功德。
刚刚所说的是《无量寿经》的经文,如果再看几位净土宗祖师对第十八愿的论释,就会让我们更加清楚与了解第十八愿的重要性。因为这几位祖师对十八愿的解释都非常的简要明确,而且从祖师们的解释,就可以看出第十八愿是最容易的,容易当中又是最超胜的。像龙树菩萨的《易行品》就说: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这一首偈语在讲两件事情:一是目标,二是方法。目标就是「不退转地」,要到达不退转地的方法只要「执持称名号」;而且执持称名号到不退转地是快速的,所以说「疾至」,疾至不退转地。这一首偈和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成就文是一致的,尤其是这里第二段所讲的: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这里就点出阿弥陀佛的本愿。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固然广发四十八大愿,但他的本愿内容是是什么呢?就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这种内涵,是在四十八愿当中的哪一愿呢?是第十八愿,不是十九愿,也不是二十愿,这就可以让我们知道第十八愿就是本愿。而本愿的内容是「称名自归」,而其结果是「即入必定」。「必定」就是不退转,而要疾至不退转,是只要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所以这里所讲的「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就显出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的称名念佛;同时由于第十八愿已经成就了,所以就能够获得「即入必定」的功德。
天亲菩萨的「本愿取意文」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这跟龙树菩萨前面二段文意义也是一样的。同时又说: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这两段文也是直接的在解释第十八愿称名的功德。一般净土法门,虽然也是说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可是除了称名以外,还附带种种条件,譬如说除了称名的正行之外,还要有六度为助行,正助和合才能够往生;或者是称名之外,还要理一心、事一心,或是功夫成片、梦寐一如⋯⋯等等,否则不能往生。可是我们不论从经文──第十八愿的愿文、第十八愿成就文、弥勒咐嘱文来看也好,或从龙树、天亲菩萨等祖师的解释来看也好,都没有那些附带条件,而且很明确,干脆俐落,都是说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已经即入必定,已经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就是如实修行,跟如实修行相应。
昙鸾大师的「本愿取意文」说: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这个都是在解释第十八愿。
道绰大师的「本愿取意文」说: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说:
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这个一看就知道是在解释第十八愿,文字跟第十八愿也几乎是两两对照的。道绰大师把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进一步解释出来,让我们明确知道,所谓「十方众生」是含盖「纵令一生造恶」,或是「纵使一形造恶」的众生。一生造恶或一形造恶,当然就包括阿鼻地狱的众生;连阿鼻地狱的众生回心念佛都能往生,都在阿弥陀佛的摄取之中了,当然就含盖所有的众生,念佛都必定往生。因此,念佛在方法上是容易的,可是在功能、功德上却是超胜的。这样的意涵,如果不从龙树菩萨的《易行品》,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来看的话,是看不出来的。
为什么说善导流的净土法门才是纯正的净土思想,而北宋以后的净土法门是掺杂的呢?主要是因为上述几位祖师的著作自唐以后于中国佚失,而保存于日本,甚至发扬光大于日本。像《往生论注》、《安乐集》,还有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是长期失传的,即使龙树菩萨的《易行品》也少有人重视。
说这几位祖师的著作于中国长期失传是大概的说法,如果详谈的话,善导大师的《往生礼赞》是没有失传的,这一部著作被唐朝的智升法师编辑在一本《集诸经礼忏仪》中,因此北宋的元照大师(灵芝律师)
,在他所写的《观经疏》、《阿弥陀经释》都有引用到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专修十即十生,杂修千中无一之文,甚至也有《观经·玄义分》的思想。
但总的来讲,善导大师的全部著作思想是没有涉猎到的,即使《往生礼赞》编辑在《集诸经礼忏仪》中,可是看到的人也不多;即使看到了,也只把他当作是一般的净土法义,不会认为那是很纯粹的净土法义。现在,经过一千三百多年,这个法脉的著作全部回流我们中国,全部被呈现了,思想就更为完整,跟其他有关净土方面的著作一比较,就显示出专跟杂,纯与不纯来。
当然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藕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都很好,但必须以善导大师的法脉来看他们的著作。譬如智随法师所写的《阿弥陀经要解略注》,经过《略注》才显示出《要解》跟善导大师有相契应的地方,而且把这些地方单独的、特别的展现出来,这样的话,我们再来看《要解》就更加的明亮,如果没有善导流的思想作为指标,我们看《要解》就看不出他纯正的地方。
研究《疏钞》、《要解》的人很多,但如果没有善导大师的思想作为指南的话,净土宗「易」的特色也不能够突显。所以这两张讲义,我有举出净土宗的特色──「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这四句话概括来讲就是「容易」,同时又含盖「殊胜」,如果不透过善导流法脉的话,净土宗的特色──「易」就失去了;净土宗失去了「易」这个特色,就谈不上净土宗了。因为每一个宗派都有他的宗旨,而宗旨不共他宗的地方,就是本宗的特色,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就是「易」。
讲义当中,善导大师解释本愿的部分就更丰富了,总共有十六条,这是净宗法师整理的,整理的非常好,丝丝相扣,不含糊,也不掺杂。凡是有志于学净土法门,而且对净土法门有使命感的,最好都把净土宗祖师解释本愿,总共二十四段法语背下来,这样,法语的内涵就会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就会增长我们的信心、智慧、法喜,会让我们更肯定这个法门的容易与殊胜,更肯定所谓纯粹的净土法门是善导大师这一个流派。
「净土宗的特色──易」这张讲义,其实也是从「净土宗祖师解释本愿」中所摘列出来的,只是有次第的展现「易」的内涵。
出家众是以法为自己的生命,譬如说,专崇天台的人,天台的法是他的生命;专崇华严的人,华严的法是他的生命;专崇密宗的人,密宗的法是他的生命。我们学习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的法就是我们的生命。如果专宗净土,没有纯正净土的教法,我们净土的生命就会枯萎、死掉,就不成为是个专修净土的人,就没办法以净土来上求下化、自利利人。
所以,大家一定要熟悉本宗的相关教理,尤是很根本性的第十八愿,以及五位祖师的祖释要很清楚,而且把他背下来。因为这是我们这个法门的大根大本,我们不能没有根本,也不可以忘记根本的传承历史,忘记根本,忘记传承历史,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就失去了这个法门的生命。
我所写的净土宗宗风有两段,第一段是真谛──往生之道,第二段是俗谛──处世之道。我们学佛不管是出家也好,在家也好,都是为了法。法有世间法、出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俗谛──处世之道,出世间法有「难行道」,有「易行道」,我们的出世间法是「易行道」,也就是「净土法门」,就是「念佛往生」。
有关「往生之道」,根本性的就是这两张讲义的内容,开展出来就是《五部九卷》、《安乐集》、《往生论注》、《易行品》,这个我们都要去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