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净土宗「宗旨」与「特色」略讲

`──节录自2008年10月19日弘愿寺护法联谊会之开示

壹、宗旨与特色

佛教之各宗各派,都必有其「宗旨」,若无宗旨,即不能成为一宗一派。

一宗一派之宗旨,都必有其「特色」,若无特色,即不能超出各宗各派。

净土宗「宗旨」是: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净土宗「特色」是: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贰、释宗旨

一、总释

「宗旨」共有四句二十四个字。第一句「信受弥陀救度」是开宗明义,显示本宗是救度的法门;第二句「专称弥陀佛名」指出救度的方法,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即蒙弥陀的救度,即是领受弥陀的功德;第三句「愿生弥陀净土」是救度的目标,念佛始终以往生弥陀净土为唯一目标;第四句「广度十方众生」显示净土宗是大乘无上的法门,念佛成佛,自利利他,广度众生。

二、信受弥陀救度

1.弥陀救度
(1)救度之特质

净土宗是「救度」的法门,就是信受弥陀的救度。既然讲救度,就表示解脱不是靠我们自己的能力,也不是我们有能力解脱的。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达到,所以能力或力量的本身是在另一方,在哪一方?在弥陀那一方,我们众生的解脱是全靠弥陀救度的。

既然是救度,必需对方有绝对的爱心、绝对的力量才谈得上,譬如要去救济贫困的人,若没有爱心,就会见死不救;虽有爱心想救度他,也必需有能力,不然救度不了。有绝对的爱心、绝对的力量,这个就是所谓的大慈悲、大愿力。

「大慈悲」是绝对的平等,没有任何差别观念,所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冤亲平等、自他一体的,所以,大慈悲就是大慈大悲,就是绝对的爱心。至于,所谓绝对的力量,就是不管被救的对象是怎样的根机,都能够救得了,如果有的众生救得了,有的救不了,那就不是绝对力量的救度了。

(2)救度之经证

有人说在佛教当中很少使用「救度」这样的文字。其实在经文之中,倒是不乏用「救」和「度」这个字,即使没有用「救」或「度」,相同含意的却是非常的多。

《无量寿经》的另一部译本《大宝积经如来会》就说:

  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

意思是说,佛福慧圆满,具足智慧和福德,能救一切世间所有众生生的苦、老的苦、病的苦、死的苦,也就是能救众生的四苦、八苦、三界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苦,甚至三界之外的变易生死苦,这里很明确就用救,救度的「救」。
  
又说:
  

  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穷免诸苦,
  利益世间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

  
阿弥陀佛发愿,不但要除掉我们的贫穷,也要给我们富贵,亦即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如果他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就「不成救世之法王」,他就舍弃救度众生的法王之身。这里也是用「救」,而且说是救世的法王。天主教和基督教通常都说「救世主」,在佛教,阿弥陀佛在兆载永劫之前就已发愿说他要成为救世的法王,尤其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法王就是佛,所以在这里就明确提出救度的「救」。
  
在《大集月藏经》说:
  

  唯佛独是众生父,于烦恼火而救拔。

  
也就是说唯有佛,是众生的父亲,菩萨还不是。我们这个娑婆世间的父亲再怎么样的爱我们都是有限的,往往也不是有智慧的,而且疼爱我们也只是一世而已,隔世就互相不认识了。况且,这一世会成为父子,若不是因报恩而来,就是报冤而来,不是还债而来,就是讨债而来,都是彼此六道里面生死轮回,互相报恩或报怨来还债的。所以世间的父亲虽说也是父亲,可是我们要晓得这不是究竟的,是有漏的,因此要互相引导来接受弥陀的救度,彼此解脱生死轮回。
  
唯佛独是众生父」,唯有佛是我们独一的、众生的父亲,所以我们一切众生的父亲就是佛。
  
于烦恼火而救拔」,我们众生都是受烦恼火的燃烧,佛就是要把我们从烦恼之中救拔出来,救度我们、拔济我们,所以说「救拔」,在这里也很明确的就用「救」。
  
经典中即使没有用「救」,也是用别的字眼,因为中国字字源丰富,意义广涵,很多很深,而且字也都很美。像《无量寿经》开宗明义就指出,诸佛如来出生于世间都为了宣说弥陀的救度,所以说: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如来」当然现在就是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目的是「欲拯群萌」,就是为了拯救我们烦恼众生。「惠以真实之利」,开示我们真实之利的弥陀救度法门。真实和权假是相对的,表示其他的法门是权假的。权假的意思不是虚假,而是暂时的方便引导。因为没有权假就不能进入真实,所以权假是进入真实的门户。

至于「度」,在经典中引用的就更广泛了。

《庄严经》言: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为彼群生大导师,度脱老死令安稳。

说:

  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
  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

也就说,阿弥陀佛不是十劫以前才成佛,也不是兆载永劫以前才发愿修行,而是无始以来就已经成佛了,只因为他无穷无尽的悲心,因此现在还在极乐世界要救度十方众生,所以说「酬愿度生」而显「现在西方」。

《无量寿经》也说: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阿弥陀佛悲愍十方苦难众生,要度脱十方苦难众生到极乐世界,使他们得到清净安稳,没有烦恼惑、尘沙惑、无明惑,这就是清净安稳。

所以《大经》说:

  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
  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

劝导我们十方众生,即使三千大千的火海在面前,我们也要冲过去听闻弥陀救度的法门,这样就能「广度生死流」,就能自利利他,彼此都度脱生死轮回,往生成佛。如果我们不冲过这个火海,将来也会堕落地狱的火海。意思就是,再怎么样的艰苦,我们都要不惜辛苦的去追寻这一个救度的法门。

唐宋之后的中国佛教有「跑江湖」的典故,意思是,视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的修行人,一听到在江西有善知识在宣讲解脱的法门,就立即行动赶到江西求法;或听到湖南有善知识在开示成佛的法门,就立刻赶到湖南参访,为 了解脱生死大事,不惜身命,四方游历,所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为了生死事,随缘度春秋」,辛不辛苦?辛苦,但总比冲过火海轻松。所以印光大师就说:

  如来拯济无方,广度众生须度我;
  吾辈竛竮没寄,不念弥陀更念谁。

以上是有关「度」的说明。

(3)救度之祖证

净土宗是救度的法门,「救度」这两个字不但有经典的依据,也有祖师的传承。宗祖善导大师说: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我们在六道之中沉沦,偶而伸出头,马上又沉没下去,也就是说,在六道轮回中,我们偶而生而为人,呼吸一下为人的空气,接着又沉沦三恶道,受到极大的痛苦,我们这样的众生是阿弥陀佛迫切要救度的。至于已经超凡入圣的阿罗汉,有救没救都还不迫切,所以说「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就用这个「救」。他沉在水中要赶快救他,慢一点就来不及了。「苦者」、「常没众生」、「溺水之人」,急切需要救度,必须加以救度,而且要特别偏重地去救度。善导大师在此开示我们,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而且是「急救」、「偏救」的法门。

善导大师又说阿弥陀佛就是救度的佛,住立空中,目的是为了「举足救迷」。善导大师于《观经疏》(善全第181页)以问答解释说:

  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问曰: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轻举,既能不舍本愿,来应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机也?
  答曰:此明如来别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常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阿弥陀佛为了救度我们这些随时会堕落三恶道火坑里的众生,而一直站着,以便随时拨脚来救度,立即救到,立即带回净土。如果是端坐在那里,只怕起身来救就来不及了,所以说「举足救迷」、「立撮即行」、「不及端坐」。

2.信受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我们信受──相信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信受弥陀救度」的「信受」是引自《阿弥陀经》所言:

  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信是相信,受是受持。所以《阿弥陀经》又说:

  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就是信受释迦牟尼佛所开展的这个法门,以及十方诸佛所保证、所护念这个法门。阿弥陀佛的这个救度法门是释迦牟尼佛所开展出来的,所以我们信受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就是相信、接受弥陀的救度。

三、专称弥陀佛名

那要怎么样的信受呢?是怎么样的心理状态,怎么样的行为才是信受弥陀救度呢?非常简单,就是「专称弥陀佛名」。所以接下来就说「专称弥陀佛名」。

佛度众生有种种方便,有用「神通」度众生,有用「光明」度众生,也有用「名号」度众生,阿弥陀佛是用「名号」度众生,所以我们就以「专称弥陀佛名」来信受弥陀救度。在《大集月藏经》也说:

  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系心称念,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

《鼓音王经》就说:

  受持彼佛名号,其心坚固,忆念不忘。

意思是说,我们众生要持受弥陀名号,而且永远不变,坚固不退,同时时刻忆念不忘。因此善导大师才说: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所以我们的宗旨「信受弥陀救度」,接下来就是「专称弥陀佛名」,这一句就是依据善导大师的法语而列出。

1.专称之相──专称即是一向

「专称弥陀佛名」也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意思,「一向」就是从早到晚,从现在到临终,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了什么事情,都是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一向」。不是早课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晚课才诵《阿弥陀经》、或拜《八十八佛》,不是这样的,即使是早课也是只专称弥陀佛名,晚课也是只专称弥陀佛名。我们要往生弥陀净土固然是专称弥陀佛名,要超度祖先、帮助他人往生极乐世界也还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是说超度就诵《地藏经》、《金刚经》或者拜什么忏修什么法,不论什么因缘,全部都是专称弥陀佛名;要求消灾延寿,也是专称弥陀佛名,不是去诵〈药师咒〉或其他咒;要求家庭平安、事业顺利、福慧增长,还是专称弥陀佛名,这个就是「一向」。一者不二,从现在到未来,叫做「一向」,所以我们的宗旨就是「专称弥陀佛名」。

2.专称之益──专称即蒙救度

「称名」是弥陀的本愿,是弥陀对我们的要求、规定,对我们来讲这种要求可以说毫无压力,让我们知道并没有门槛。再者,由于名跟体是一如的,称名的本身就是跟阿弥陀佛的本体相接触,所以依第十八愿所说,称名时就跟阿弥陀佛「机法一体」了。「机」指众生,「法」指弥陀,「机法一体」就是说念佛的众生跟救度的弥陀是一体的,因为「你若不能往生我誓不成佛,我若成佛你必定得往生」。这个就是阿弥陀佛和众生的关系。

同时由于这一句名号是「光明名号」,名号就是光明,光明就是名号,只不过名号是有声音,是可以解释的,而光明是没有声音而不可思议的。因此,我们专称弥陀佛名的人,自自然然就蒙受弥陀的「光明」「摄取不舍」。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不知道,也不祈求,可是自自然然就在弥陀的光明之中。好像我们这个念佛堂,电灯打开就充满光明,同样的道理,我们念佛就能获得弥陀的照耀和温暖。「摄取不舍」就是现生保护我们、照顾我们,让我们业障消除,福慧增长,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消灾免难,一直到临终都不离开我们,不嫌厌我们,不舍弃我们,我们临终的时候,他就现身亲自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因为有这一种含意,所以阿弥陀佛才称为南无阿弥陀佛。因此,我们只要专称弥陀佛名,自自然然本身就是已获得弥陀的救度,就是已接受弥陀全部的功德。

有关弥陀「光明名号摄取不舍」的功能,善导大师有一段法语: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也就是说,凡是念佛众生就已在阿弥陀佛无量、无碍的光明之中保护着,永远不会离开,一直到临终接引他到极乐世界。有这样自然的功能、功德才叫作阿弥陀,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定义。所以这一句光明名号的功能、力用就是在寻找、倾听念佛的人而加以摄取不舍的。

总之,我们这个法门所谓靠他力、佛力、愿力、功德力,因为名号的本身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有佛力;名号的本身是弥陀的愿力所成就,所以就是佛的愿力;名号的本身是佛功德所成就,所以名号有功德力:我们是「自」,而名号是「他」,我们的法身慧命是靠弥陀名号的力量得救度,所以是靠「他力」,因此我们专称弥陀佛名时就是领受佛的功德,蒙受佛的救度。

3.专称之由──专称是佛本愿

为什么专称弥陀佛名呢?是因为弥陀愿力。第十八愿只有说「乃至十念」,而《观无量寿经》的〈流通分〉也只有说「持无量寿佛名」,而不是说观无量寿佛相,所以净土三经的结论之经《阿弥陀经》只讲「执持名号」,不讲三学、六度、万行、各宗各派其他法门。「执持名号」就是「执持称名号」,所以龙树菩萨说: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执持名号」就是「称念弥陀佛名」。龙树菩萨解释「执持」两个字就是「称」,所以说「执持称名号」。

四、愿生弥陀净土

称名的目标就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以第十八愿的精神解释《观无量寿经》,并以此总显净土三经的宗旨而说:

  以念佛三昧为宗,
  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也就是说,以专称弥陀佛名为「方法」,以往生弥陀净土为「目标」,所以我们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这个都是依照善导大师的法脉。

以念佛三昧为宗,「宗」是指方法;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体」就是目的地。所以「专称弥陀佛名」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念佛为宗」;「愿生弥陀净土」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我们始终都是为了度自己也是为了度他人,所以到了极乐世界自然就能够倒驾慈航的来「广度十方众生」。

我们「专称弥陀佛名」目标是为了「愿生弥陀净土」,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必定往生弥陀净土;所以「信受弥陀救度」之后就是「专称弥陀佛名」,接下来就是「愿生弥陀净土」,前后有这种连带关系。再者弥陀净土是我们的目标,同时愿生弥陀净土兼有一个伟大的目的,就是「广度十方众生」。不只能够脱贫,而且能够致富;不仅能够致富,而且能够成为大布施的长者。

五、广度十方众生

所以,第一句「信受弥陀救度」是开宗明义,显现我们这个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是靠佛力救度的法门。我们没有任何出离解脱的力量,但尽管没有力量,可是因为接受弥陀的救度,没有力量就变成有力量,没有功德就变成有功德,就能够脱贫致富,还能够布施。那怎样接受弥陀的救度呢?方法在第二句,就是「专称弥陀佛名」,第三句是目标「愿生弥陀净土」,目的是第四句,到那里之后我们便有绝对爱心绝对力量「广度十方众生」。

可能有人会说,我到极乐世界享受就好,至于广度十方众生的大事业让给别人做好了。(众笑)不是这样的,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到那里,这种卑劣的心态就完全没有了,我们的心态自自然然就会广大起来,是欢欢喜喜的,有大慈悲、有大愿力去广度十方众生的,这是自自然然,不必勉强,不必造作的。就好像出生为飞禽,它自自然然就会飞;出生为鱼,自自然然就会游泳;生在天界,他不需透过修行,当下就具足五种神通;同样的,往生极乐世界,不需经过长时的加工用行,自自然然就跟阿弥陀佛的内心外相都一样,如《庄严经》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具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极乐世界是涅槃的境界,到了极乐世界一切都是现有的,都是自然的。所以各宗各派的行者最后大多归向极乐世界,因为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够让他永离六道轮回,快速证得佛果。

我们自我检讨,我们是怎样的人呢?我们是一个充满贪瞋痴、充满业力的凡夫,所以善导大师说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这样的生死凡夫,如果不蒙受弥陀的救度,只有堕入地狱的份;即使今生有幸生而为人,离了人身,来生还是会堕落。所以每一位众生都必须信受弥陀的救度,因此每一位念佛人都是蒙受佛恩的人。

六、邻王救护之义

《大方便佛报恩经》有这样的比喻:「有一位老百姓得罪了国王,因此国王要抓他去杀头,他要求救,要跟谁求救?他得罪的是国王,国王不可能救他,全国之人也无人能救他,所以只好去向邻国的国王求救,幸好邻国的国王心地非常慈悲,就跟他说,好,我保护你,你只要不离开我的国家,遵守我的法令,你就能一辈子平安无事。」他本来是一个死刑犯,是随时会被抓去砍头的,可是因为他投靠邻国,所以不但不会被砍头,而且一生平安。以我们众生来说,只要我们贪瞋痴未断、烦恼未伏,就是得罪三界六道的魔王,我们有没有得罪三界六道的魔王?(众答:有!)所以魔王要抓我们去杀头,怎么杀呢?堕落地狱道就是杀头,堕落饿鬼道就是杀头,堕落畜生道就是杀头,在六道头出头没就是杀头,永无脱离三界的机缘,这个就是根本的杀头。所以,三界六道的凡夫,没有一位不需要弥陀的救度。

三界火宅,众苦充满,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释迦牟尼佛形容三界就好像是火在燃烧的房子,我们住在火在燃烧的房子里面会安稳吗?不可能!一定是恐惧的不得了。三界就是六道,所以三界是火宅,六道是火宅,如果我们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都没有机缘脱离三界六道的话,我们能安稳过生活吗?一分一秒都没办法!那种痛苦、那种悲伤是没办法形容的,我们依然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在永远的悲伤中,依然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在永远的生死长河当中无法脱离,注定永恒的轮回。幸好我们的邻国──极乐世界,虽然字面上说极乐世界远在十万亿佛土的西方,但是释迦牟尼佛也说「去此不远」。我们邻国的阿弥陀佛, 他知道我们在火宅中痛苦交煎,不得出离,所以不等我们的拜托要求,就主动的帮我们准备极乐世界让我们去归入。阿弥陀佛还提醒我们,我们都得罪了六道的魔王,永远会被砍头,某某人!我就是为了你而准备极乐世界的,你要投靠极乐世界才能究竟得安乐,否则只有永恒的痛苦。所以《庄严经》就显示阿弥陀佛长劫以来的呼唤: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

而且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这个「拔」就是「救拔」,把他救度离开阿鼻地狱,离开六道而到达涅槃的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说你只要遵守法令──专称弥陀佛名,只要不离开极乐世界──愿生弥陀净土,我就能让你离开三界六道轮回,而且获得永恒的生命,获得无量的光明,获得和佛一样的庄严妙相,还有度众生的大悲愿力。不但能让我们脱贫,而且让我们致富,使我们雍容华贵。

七、总 结

净土法门一般是讲「信、愿、行」,就我们的宗旨而言,乍看起来好像顺序是「信、行、愿」,其实信愿行或信行愿,意思都是一样的,只是就弥陀救度的方法来讲,所以第二句就先提出称名,而称名不是为了人间天上的福报,他的目标是第三句──愿生弥陀净土。有的人不清楚净土宗的宗旨,会质疑怎么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只想到极乐世界享乐呢?不是这样的。净土宗也是大乘的法门,大乘的精神是自利利他的,但要利他之前先要成就自利,如果自己还在苦海中浮沉的话,怎么能够拯救苦海的人呢?一定必须要先上岸,进一步才来谈有没有力量救苦海中的人。宗旨的排列,同时又有押韵,第二句专称弥陀佛名,第四句广度十方众生,「名」与「生」押韵,同时「愿」排在第三,也是为了与第四目的相呼应,所以就做这样的排列。

这四句宗旨,「信受弥陀救度」,显示不是依靠其他诸佛菩萨的救度,而是专一信受弥陀的救度;「专称弥陀佛名」,不杂称其他诸佛菩萨的名号或咒语;「愿生弥陀净土」,十方净土固然很多,可是我们所愿生的就只是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目的就是成佛度众生。这四句宗旨很浅显,但也在浅显中蕴含有这些广博的连带的关系。

参、释特色

净土宗「特色」是: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本愿称名」:专称弥陀佛名是根据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是「本愿称名」,善导大师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有人会说,说「称名」就可以了,为什么必须加上「本愿」二字?有本愿二字也还不过是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没有本愿二字也是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同样是称名,难道还有什么差别吗?不知道只有「本愿」的称名才是净土宗的特色,没有「本愿」就没有净土宗的特色,不是净土宗的称名,就和一般的称诸佛菩萨的名号,和一般各宗各派所修行的称名没有什么差别,没有特别超胜了。

为什么呢?比如说诸佛菩萨的名号都有功德,称念都能消灾增福,但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是一般的消灾增福,而能直接往生极乐报土,这是因为阿弥陀佛发了「称名必生」的本愿,而诸佛菩萨并没有这样的本愿,所以说「本愿称名」,有了「本愿」二字就能显示弥陀名号超胜诸佛的名号。虽然都是称名,称念弥陀本愿所成就的名号,就和称念一般诸佛菩萨的名号功能作用大不一样。

又比如各宗各派的修行人,也都会称念诸佛菩萨的名号,甚至也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极乐,但他们都是以各宗各派的理论来解释称名,或者认为:虽然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但如果不能清净持戒,恐怕不能往生;或者认为,称名而没有达到禅定境界,不能往生;或者认为,称名没有开显佛心智慧,不能往生。这些都是因为不了解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的本愿其实并没有这些要求,而是不论何人,只要称名愿生,都统统往生的。所以各宗各派的称名也就不是弥陀本愿的称名,不是「本愿称名,而是「持戒称名」,或者「禅定称名」,或者「智慧称名」等等。

也就是为了显明弥陀名号超越一般诸佛名号的救度功能,以及净土宗的称名是人人可行,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的称名,所以提出「本愿称名」。提出本愿,就能显出净土宗的称名有「专」的要求,有「胜」、「易」的特点,专称弥陀一佛,胜过称念诸佛,易于诸宗之行。当然,这些都是教理上说明才必要的,一个「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人,即使不了解这些,也自自然然地念念称名都契符本愿救度之理,也就是本愿的称名。不过话说回来,一般人如果不了解弥陀本愿,让他信受弥陀救度可能信受不来,让他专称弥陀佛名也专不下来。

凡夫入报」:所愿生的弥陀净土,是弥陀的报土,我们蒙受救度的人是凡夫,所以是「凡夫入报」。善导大师以问答说: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又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十方诸佛都有报净土,但十方诸佛的报土凡夫不可能往生的。各宗各派的修行人最后大多回向求生阿弥陀佛的净土,但他们也都以各宗的教理解释弥陀的净土,认为凡夫能往生的只是化土,或者说凡圣同居土。只有净土宗说「凡夫称念弥陀佛名,往生弥陀报土。」所谓「无为涅槃界」。为什么?因为弥陀本愿。所以说「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是净土宗的特色。不是这样就不是净土宗,不是净土宗就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往生就不定,往生也不能直入弥陀的报土。

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平生」相对于临终,「业成」就是往生净业已经成就,功德已经圆满,资粮已经具足。不等待临终,也不等待修持到某种境界功夫,就是以凡夫现下的身份,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往生大事已经成办,已经不是娑婆界中人,已经属于极乐圣众数,这叫「平生业成」。一般的观念认为,一辈子念佛修行,往生都还没有定,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就一直悬在那里,一直到临终见佛来迎,往生之业才决定下来,也就是「临终业成」。但依净土宗的修行,临终念佛的人才是临终业成,平生念佛的人即是平生业成。

「现生」相对于来生,现处于娑婆,还未到极乐;「不退」又名「必定」、「正定聚」,就是必定成佛之位,不会退转下来。一般认为凡夫在此世界是退转的,只有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才不退转,也就是「来生不退」或「极乐不退」。但净土宗的教理是说凡夫「现生不退」。

为什么会「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因为彼佛本愿。

《无量寿经》言:「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意思是要我们闻说阿弥陀佛名号之后,从此而后就专念这一句名号,念念当中都有一种至诚恳切回转向西方的愿生心,佛陀就跟我们授记「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当下就拥有往生的身份,而且具足不退转的功德,所以说「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因此昙鸾大师就解释说「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这也就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昙鸾大师又说:「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所以我们这个法门也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有凡夫人烦恼成就」,凡夫的定义就是烦恼成就,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每一滴血都充满了贪瞋痴,具足烦恼,这个就是凡夫,所以说有凡夫人烦恼成就。本来有烦恼是不能脱离三界的,何况往生净土,可是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也能往生净土,三界六道的业力绑他不得,岂不是不断烦恼而得到涅槃的身分。所以昙鸾大师就说,唉呀,这不是我们此世界之凡夫所能想像得来的。

净土宗特色有四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第一句「本愿称名」是根本,是总的因;后三句是果。因为本愿称名,所以凡夫入报,而且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