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兼具胜易特色的纯正净土宗(开示)

`──2008年10月17日于「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净宗法师:弘愿寺落成已一年,这次我从福建回来,发现寺里来了一些师父,尤其弘愿寺这次举办「护法联谊会」来了这么多法师,许多都不熟悉,但看上去每个人都有法喜,让人很高兴。坦白说,看到愈多陌生的面孔让人愈高兴,为什么?因为法门的发展必须补充新血液,如果有更多法师能够了解善导大师的教法,能将这个法门普遍传扬,就有更多的众生可以得度解脱。

上人弘扬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我们是最得益的人,尤其在座的每一位出家师父。出家,就是为了了生脱死,这是根本追求;第二任务就是要将佛法的利益带给广大的众生。就这个时代,以我个人的根机来说,离开了净土法门,离开了善导大师开显的纯正净土宗的思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和任务,是做不到的。这几天和几位法师座谈,就有法师感叹的说,出家不是一天、二天了,但时间愈久,对自己愈没有信心,直到遇到这个法门,出家的信心才恢复起来。他说的,我有同感。

佛法传到今天,根本来说,要解决众生的生死要靠净土法门,这应是佛教的共识,是大势所趋。

自古以来,以中国来讲,天台、华严、禅等各宗各派都有善知识在弘扬净土法门,但是净土法门的弘扬应该是要靠净土宗,如果一直兼靠天台宗或禅宗(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是这样),会持续形成我们对净土教理的模糊和不认识。所以净土法门的弘扬一定要靠净土宗,也就是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弘传,就要靠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因了解善导大师的精神,而得到法的利益;一旦得到法的利益,我们就有责任将这个利益普遍传给一切众生。诸位法师来到弘愿寺都是因为已在这个法门得到利益,或者肯定赞叹,或者想进一步深入的了解。知道大家早就渴盼能亲聆上人的法音,今天我们有很好的机缘,上人来到弘愿寺,先请上人为大家开示,接下来大家再利用此机会和上人座谈,向上人请教。

慧净法师:住持净宗法师、智随法师、各位法师:南无阿弥陀佛!

刚才净宗法师声声称我上人,其实我很惭愧,不敢承担,上人是多么德行尊贵的称呼,我无德、无行,也没有学识,没有能力,难以承担,不过这是净宗法师他本人对我的一点相契、恭敬,大家未必要这样的称呼。

壹、 纯正的净土法门

一、善导流的法脉传承

弘愿寺不论就硬体设备来讲,或者是软体设施来讲,真的是安徽仅有,全国少见。为什么?弘愿寺有一个特色,就是专修、专弘纯正净土法门的道场。当然,全国各地都有道场在弘扬净土,都有在家众、出家众在专修净土,可是真正纯粹的净土教理,如果不是依据善导流这个传承去深入理解的话,则所修以及所弘扬的净土恐怕就没有那么纯正。或许有些行者,可能会觉得我这样的讲法未免偏激了一点,但如果深入去探讨净土各流各派的法脉源流的话,就会肯定我所讲的。

净土的弘扬,最纯正的是在唐朝之前,也就是刚刚所讲的善导流这个法脉,就是善导大师继承道绰大师,道绰继承昙鸾大师,昙鸾是依据龙树、天亲菩萨的净土思想去注解发挥,而龙树和天亲的净土思想是完全依据《净土三经》,是这么样的一个源流、流派、传承到善导大师。

二、祖典的失传与回归

自古以来,善导大师被肯定是弥陀示现,也是净土宗的集大成者,在日本被称为智慧第一、势至再来的法然上人,就是完全依据善导大师的著作、教理思想而开展出广大的净土宗。日本净土法门的各流各派,清一色都是源流于善导大师的净土教理思想,那为什么善导大师在我们中国反而识者不多,思想没有人传承?那是因为他的著作在中国遗失了。怎么晓得在我们中国遗失呢?我们看看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著作,以及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这一些著作在唐末以来很少被引用在弘扬净土宗的大德的著作当中,如果这一些书、法本有遗留下来的话,注解发挥净土教理的大德应会提及、引用才对,但是几乎没有。

唯一的例外,是宋朝的元照律师有引用到善导大师的一点思想,那是因为善导大师五部九卷当中的《往生礼赞》,被唐朝智升法师编成《集诸经礼忏仪》,元照律师有看到。所以元照律师某一些净土思想是倾向善导大师,而所倾向的那些观点就是《往生礼赞》里面所讲的。除了《往生礼赞》之外,善导大师的其他著作、教理思想几乎就没有人引用,著作也没有传下来。

在清末之前,教界专修净土也好,研究其他教理也好,很少晓得有善导大师的著作。直到杨仁山居士发心在南京成立刻经处,把我们中国有名的佛教典籍整理、刻版、印刷、流通,才将善导大师著作重新迎回中国。杨仁山居士曾留学英国,刚好遇到了也是净土法门出身的日本南条文雄博士,南条文雄早期在日本是相当有名的学者,因为很有学问才华,与杨仁山相聚很投缘,杨仁山要印经了,晓得日本有很多佛教典籍在唐朝之前从中国请过去,反而是他们所保留而中国所失传的,因此杨仁山居士就请南条文雄博士把我们遗失的经论释寄过来,让他去出版、流通。

在隋唐时代,日本有派很多「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取经,那时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他们到中国取经,也将中国的文字引用到日本,最后改造成现在的日本文字,日本的政治、经济、艺术,甚至很多的民俗习惯,其实也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当然他们的佛教也是隋唐时代,由中国全盘移植,之后再经过研究及适合他们的环境、民俗性,才开展出日本佛教的各宗各派。

所以有很多典籍都是杨仁山居士请南条文雄博士寄回中国的,善导流的著作就是从杨仁山居士时从日本回流过来的,甚至大家所熟悉的《大乘起信论》也是杨仁山居士请南条文雄博士寄回来的。现在我们晓得善导大师有这些著作,也能看到《往生论注》,都是受惠于杨仁山居士。但是当时正值八年抗战,之后国共战争,整个中国大陆几乎都陷于战争的苦难之中,少有人有闲暇来研究这一些宝贵的典籍,所以知道的人也很少,更谈不上自修化他而弘扬了。

然而印光大师有看到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所以印光大师就非常的推崇善导大师,他的净土思想就很接近善导大师。我们就文献了解,印光大师对善导大师可以说是彻底的钦服,怎么说呢?印光大师赞叹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是大圣人,有大神通、大智慧。受印光大师这样的赞叹是不容易的,因为印光大师是一位非常老实修行的人,是一位高僧大德,称为势至再来,他不随便赞叹人家的,因为如果随便赞叹人家就是打妄语了,但是印光大师赞叹善导大师「是大圣人,有大智慧、大神通」,而且说善导大师所说的应该视同佛说。是这么崇高的肯定。

不过,印光大师虽然专修净土法门,但就当时的环境和一般的根机,他并没有很专纯的在弘扬善导大师的净土教理,可是在印光大师的《文钞》中处处可以看到善导大师的影子。

善导大师著作的可贵,在于其中蕴含很精纯、很正确的净土教理,而且有经典的根据和祖师的传承,丝毫不掺杂其他圣道门宗派的思想在里面,完全显现净土门的特色。现在我们有这个福报,能够看到善导大师的全部著作,而且又经分段、标点、整理的这么细腻、完整,对我们研究善导大师教理思想是一个很方便的入手处。

贰、 净土法门的特色

一、总述

各宗各派的思想都有他的特色,这样这个宗派才有存在的价值,净土法门的特色,就是龙树菩萨所讲的易行道的「易」,「易」就是净土门的特色。完整的说,净土门的特色就是弘愿寺山门匾牌的文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法有易修而功德肤浅,有易修而功德高胜;有难修而功德低劣,有难修而功德高胜。净土法门被称为易行道,是横超的法门,易的本身有极为殊胜高超的内涵,所以易修的本身有殊胜的功德,因此说净土门具备「胜易」的内涵。

二、易的特色──本愿称名

1.只要称名

之所以「易」,是因为这个法门是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只要念这一句六字洪名,不管是圣人或是凡夫,也不管是善人或是恶人,十方众生所有根机,所谓上中下都能够念佛,也都能百分之百的往生极乐世界,正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人修,万人去」。为什么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是因为这一句佛号具有往生的功德资粮在里面,所以我们念佛的本身就拥有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与资粮。

2.名体不离

为什么这一句弥陀名号被称为是万德洪名?因为法藏比丘成佛,他的佛号就叫南无阿弥陀佛,而且他的佛体和佛名是「名体一如」,「名体不离」的,换言之,名的本身和他的体是在一起的,不管我们有心无心,只要开口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阿弥陀佛本体的功德就现前。

3.弥陀以称名为本愿

也由于阿弥陀佛在兆载永劫之前主动平等的为十方众生发愿,发出誓必要救度十方众生到达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净土,如果他能够完成这个功德他才成佛的愿,所以我们念佛的人,要往生那样的净土,先要问阿弥陀佛成佛了没?阿弥陀佛如果没有成佛,就没有佛号让我们称念,也没有净土让我们归宿;阿弥陀佛既然已经成佛了,所以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到他那个净土,叫做「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的发愿是主动的、平等的,没有经过我们的合掌要求、拜托说:「法藏菩萨请你为我发愿,发四十八大愿,建设极乐世界,完成救度我往生的名号」,都没有。在我们不晓得是沦落、沉沦在哪一道受刀山剑树或牛胎马腹之苦,或生而为人,但是贪图五欲之乐,造罪造业的时候,阿弥陀佛就预先为我们主动的、平等的发愿,要救度我们到另一个安乐地方。

一般而言,修行人经「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就成佛了,可是阿弥陀佛为了能救度十方众生,他成佛是经过多久的时间呢?《无量寿经》说:「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只是三大阿僧祇劫,而是兆载永劫为十方众生累积六度万行,然后才成佛的。也因此这一句成佛的名号叫做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光寿,阿弥陀佛所有修行的功德点点滴滴都在名号里面,所修的功德点点滴滴都是为了救度我们,所修的点点滴滴的功德都在回向给十方众生。

我们发愿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心心念念都在领受阿弥陀佛回向给我们往生的功德、成佛的功德,所以我们这一个法门是讲弥陀救度的法门,他救度的功德在哪里?就在这一句弥陀名号中。

所谓「本愿称名」是说,只要称名就合乎阿弥陀佛的接引往生之愿,阿弥陀佛的本愿当中没有讲其他六度万行,因为阿弥陀佛晓得,他如果立下了其他往生条件的话,就不能平等救度十方众生。譬如定下五戒才能往生极乐,那持戒第一的优婆离尊者他就能够往生,可是我就不能往生,因为我五戒也不清净,十善也不圆满,成人都有困难,生天没有希望。这样的话,阿弥陀佛要平等救度十方众生,誓必不可能。阿弥陀佛所讲的慈悲,慈──无缘大慈,悲──同体大悲,无缘就是不讲条件的,绝对性,彻底的爱心,同体大悲是具足绝对的力量,能够救度对方离苦得乐。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救拔众生出离三界六道轮回之苦,给予成佛之乐,这个才是大慈大悲,如果没办法救度一切众生,那阿弥陀佛的爱心和力量就不够了。

佛教当中,真正能展现大慈大悲的法门就是弥陀救度的法门。因为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是十方众生,圣凡善恶都包含在里面,既然这样,有哪一个众生不在阿弥陀佛悲愿的救度之中呢?而他救度的条件,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五戒清净才能往生,不清净就不能往生,不用讲五戒,一戒就好,恐怕能往生的也不多。五戒是如此,其他的更不用讲了。

可是阿弥陀佛规定的条件就是称念名号,而称念名号比五戒的功德大,比十善的功德大,比四谛成就的功德大,比十二缘起的功德大,致使称念弥陀名号的人就能转凡入圣,点石成金,往生极乐,成就佛果。

4.善导解释阿弥陀经

极乐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呢?《阿弥陀经》说:「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种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因为苦有分段之苦、变易之苦,分段之苦就是三界轮回的苦,变易之苦是指初住到等觉之间,本来他无所谓苦不苦,可是下面望上面,觉得不如上面,岂不是有一种不如的感觉。既然「无有众苦」,表示没有分段苦,也没有变易苦;「但受诸乐」,表示「有人的乐,有天人天乐,有禅定之乐,但又没有污染,同时也有佛的乐」,诸佛菩萨所具备的乐他都有,这样才能称为「诸乐」。佛的乐就是涅槃之乐,叫做大乐,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够感受到「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心境。

对于《阿弥陀经》所讲的境界,以及进入这个境界的方法,善导大师则是用四句话把它显现出来,这四句就是: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一部经典概括来讲,都在讲二点,一是目标,二是方法。目标在哪里?是怎样的境界?到那个目标的方法又是什么?《阿弥陀经》也是一样,一开头释迦牟尼佛就简略的说极乐世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然后再依序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来展现极乐世界的境界,善导大师解释《阿弥陀经》的「依正庄严」时就以七个字来含盖──「极乐无为涅槃界」。极乐世界是怎样的境界?是「无为涅槃」的境界,无为是和有为相对的,有为就是有造作,无为就是天性自然、不加造作、不经过加工,如果要用多久的时间以及修多少的功行才能提升上去,那就通通是有为,不是无为。无为就是涅槃,涅槃就是无为,涅槃不生不灭,涅槃清净无染,是没有任何造作的。极乐世界是无为涅槃的境界,所以这七个字就解释出《阿弥陀经》所形容的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又说「随缘杂善恐难生」,这样涅槃的境界,众生要往生到那个地方,随我们自己的缘所修、所累积的善事功行恐怕不能往生。「随缘」两个字含盖非常的广,「杂善」和「专修」是相对的,「杂」的意思是修得很多种,包括六度万行,概要来说就是善导大师在《观经》所说的「定善」和「散善」,这些都是属于「随缘杂善」,因为这些都是善事功德,而且范围很广,所以叫做「随缘杂善」。可是随缘杂善这些功德恐怕难以往生那么样的境界,为什么?一方面是,要三轮体空才能证入无为;另方面,即使三轮体空证入无为,那样的无为要往生极乐世界恐怕没办法,因为极乐世界无为涅槃,这个涅槃,善导大师说是「无上涅槃」,是阿弥陀佛的境界,不是罗汉的涅槃,所以即使以罗汉的功夫要往生极乐世界,也恐怕难生。善导大师讲到这里,就把往生的方法直接了当、干净俐落、简明扼要,非常明确不模糊的展现出来,就是「故使如来选要法,专念弥陀专复专」。

那一种境界一般的修行不能往生,使得阿弥陀佛为我们立下了专念弥陀名号就能往生的「本愿」,释迦牟尼佛也为我们开示了专念弥陀就必往生的「要法」。「要」有二种意思,一个是要门,一个是要法。「要门」就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所分判的,整个佛法有「要门」和「弘愿门」,所有法门都是「要门」──进入「弘愿门」要经过的门;「弘愿门」就是要专念弥陀,依靠弥陀愿力功德。这一部份大家看《观经四帖疏》就能正确理解。

「故使如来选要法」。「要法」跟「要门」不一样,「要门」是刚刚讲的定善、散善,「要法」是专念名号,所以接下来就说「教念弥陀专复专」,因此要法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涅槃的极乐世界。所以目标就是极乐世界,方法就是专念弥陀佛名。

善导大师苦口婆心,讲一个专字不够,还讲第二次,意思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咛我们,往生非等同小可的一件事情,是脱离轮回、能够快速成佛这么重要的事情,所以一再的叮咛我们念佛要「专」,不要随缘杂善。

随缘杂善不是不好,既出生而为人,当然就要敦伦尽分,遵守三纲五常,出家就尽量持守佛法的戒律,但并不是以这些当往生的功德资粮,所以这些行持无所谓随缘杂善,也无所谓正行或杂行,因为这本来就该做的。但如果要做为往生功德资粮的话,我们就不靠其他的法门,不靠其他的功行,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纯纯粹粹都是靠南无阿弥陀佛,专复专。

这四句偈很扼要简短的将1858个字的《阿弥陀经》浓缩在里面,极乐世界是怎样的境界──无为涅槃;要怎么去呢?先拣别非因──「随缘杂善恐难生」,然后提出正因──「教念弥陀专复专」。念佛专复专,这个必生,百分之百。这首偈语非常好,一旦念出口、存在心中,让人感觉无比的欢喜、法喜、希望、安慰,所以这一首偈语二十八个字希望大家能背下来。

其实这也是善导大师善巧的解释《阿弥陀经》,在《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开展出极乐依正二报,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之后,就殷勤的、苦口婆心的再三劝导众生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那愿生的方法在哪里呢?释迦牟尼佛先拣非因──「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既然少善根、少福德不能往生,那什么是多善根、多福德,什么是少善根、少福德呢?释迦牟尼佛没有解释什么是少善根、少福德,但是释迦牟尼佛提出什么是多善根、多福德,就可以显示出除了这个是往生的多善根、多福德,以外的其他功行都不是往生的多善根、多福德。多善根、多福德就是下面经文的解释,也就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就是多善根、多福德,也就是「执持名号」。

「执」、「持」二个字的意思都一样,「执持名号」就是「执持称名号」,龙树菩萨在《易行品》里面就有解释说: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所以「执持」就是「称」,「称」就是「执持」,也就是以我们的口业来称念这一句名号。若一日⋯⋯若七日就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乃至五念一念,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如果他有一天的时间,闻到这个法门之后,他这一天就只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便可,第二天他就断气往生极乐世界了,如果他寿命延长,就若二日专念弥陀,如果他寿命又延长,七天就若七天,八天就若八天,七年就若七年,七十年就若七十年,而一心不乱。

所谓「一心不乱」,他的意思非常的清楚、让人容易理解做得到,并没有什么奇特跟玄妙,就是「专复专」。「教念弥陀」就是释迦牟尼佛要我们「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专复专」就是「一心不乱」,所谓一者不二,不二就是专;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也是专,所以善导大师以「专复专」这二个字来解释「一心不乱」,并不是禅宗所解释的要修行到入禅定三昧那一种工夫上的一心不乱,也不是断见惑、破思惑,或证事一心、理一心的境界。如果是那样的话,阿弥陀佛所救度的众生就不是十方众生,而是能够进入三昧的众生了,释迦牟尼佛所称的善男子、善女人就不是一般凡夫,而是圣人,或者是修行高深,禅定功深的行者了。

我们刚刚有讲,净土法门有一个特色,就是「本愿称名」,所以善导大师解释「教念弥陀专复专」,吻合《阿弥陀经》,吻合《无量寿经》,以及吻合《观无量寿经》的教理。整部《阿弥陀经》没有讲其他的法门,没有讲戒定慧,没有讲六度万行,这不是不注重戒定慧、六度万行,是以往生的正因来讲,就是专念弥陀,有因必有果,如是因如是果,吻合阿弥陀佛的愿。《无量寿经》上下两卷在讲什么?主要在讲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以四十八大愿开展出阿弥陀佛成佛的因果,以及众生往生的因果,这个因就在于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

5.龙树解释弥陀本愿

第十八愿被称为「愿王」,也被称为「王本愿」,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所开展出来的,以及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大师所注解的都是在解释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的第十八愿。当然弥陀因地所发的愿,愿愿都是本愿,但是如果寻求他的根的话,就是第十八愿,所以第十八愿是本愿中的本愿,因此我们一谈本愿都是指第十八愿。怎么说呢?龙树菩萨解释弥陀的本愿,开展弥陀的教理都是依据第十八愿,有什么根据呢?

在《易行品》中,龙树菩萨就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应忆念。

龙树菩萨在佛教界当中被尊称为「八宗共祖」,是一位很有权威的祖师,要了解净土法门的出家众,可以先看《易行品》;而《易行品》的核心就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本愿。龙树菩萨直接点出「本愿称名」,所以本愿称名是有根据的。

阿弥陀佛本愿是什么内容呢?就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若人」就是在解释第十八愿中的「十方众生」,把十方众生浓缩到人道的众生。人道的众生当然包含善人、恶人、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圣愚贤不肖⋯⋯都包含在「若人」二字之中。「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念」是意业,「称」是口业,「我」是指阿弥陀佛,「名」是指阿弥陀佛的佛名,意思就是说,不管你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心中默念阿弥陀佛都可以,只要你念我称名,而且愿生弥陀净土,全身性命归入弥陀的救度,这叫「自归」。归就是归命,归命就是南无,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就是归命。把我们污染不净的、生死轮回的、无常短促的生命,投入弥陀清净的生命、不轮回的生命、无量寿的生命,这就是龙树菩萨所讲的「自归」。龙树菩萨这几个字就是简明扼要解释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只有讲「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至心信乐」就是信只要「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就必定往生。所以龙树菩萨就是在解释第十八愿,其实也是在解释《阿弥陀经》。因为《阿弥陀经》也只有讲「愿生弥陀净土」跟「专称弥陀佛名」。

6.释尊解释弥陀本愿

「本愿称名」当然不是龙树菩萨自己创造的,龙树菩萨是根据《无量寿经》而来的;《无量寿经》中释尊说了一首偈: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这里就有「本愿」二个字,由这一首偈可以明显地看出所谓本愿的内容就是指第十八愿,不是其他愿。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闻名就是听到六字洪名,闻名是为了让我们称名,所以闻名执持弥陀名号,愿生弥陀净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因此龙树菩萨就把第十八愿的内容还有这一首偈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解释为「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即入必定」就是本愿偈所讲的「自致不退转」,「不退转」就是「必定」,也是「正定聚」之意。所以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就是「易行」,就是「本愿称名」,本愿称名就是易行,易行的本身又有殊胜果效,这就是接下来的「凡夫入报」。

三、胜的特色──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凡夫的定义就是具足贪瞋痴,还没有超凡入圣,还在三界六道造罪造业,受苦受难。极乐世界是无为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弥陀圆满了愿行而成就的果报土,所以叫做「报土」。一般的报土是十地菩萨才能够进入、享有的,十回向以下的圣者,三贤或外凡夫根本是望尘莫及,没办法进入,可是连凡夫也能进入不是很殊胜又令人惊讶吗!但他确实是如此的。

那难道这是我们的功行吗?当然不是,因为我们是凡夫,之所以凡夫也能入报土,是因为「本愿称名」,是因为这句弥陀名号是阿弥陀佛经过了兆载永劫所完成的愿行功德结晶,阿弥陀佛把这六字的洪名回向给我们众生称念,使得我们即使是凡夫,具足贪瞋痴,还没有断烦恼也能够进入涅槃,这个完全是靠弥陀的愿力。所以昙鸾大师有一句法语说: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即使断烦恼所得的涅槃也不见得是无上涅槃,我们不断烦恼却有涅槃的资格身份,这个叫「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当然,不是说我们现在就能证入涅槃,是说有了那个身份,好像太子,他一生下来他就有将来当国王的身份,如果不是太子,即使位高宰相也没有那个身份。因为他是太子,所以时间一到他就是国王。我们不愿生弥陀净土,不专称弥陀佛名便罢,如果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那我们是往生有份;既然是往生有份的话,极乐世界是无为涅槃的境界,岂不是不断烦恼而拥有涅槃的身份呢?这叫作「凡夫入报」。

净土宗的特色另外两句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平生业成也是依据《无量寿经》及祖师的传承。第十八愿愿文共有三十六个字: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释迦牟尼佛解释阿弥陀佛这个愿,以四十个字来解释: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意思是说,有众生听到十方诸佛或善知识解释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这个法,而信心欢喜乃至一念的至心回向愿生极乐世界的话,这个人即得往生,而且已经是住不退转地了。刚刚所讲的第十八愿成就偈:「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也是说「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所以净土法门是只要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人,通通在现世就已经是「平生业成」,而且是「现生不退」,因为他必定往生,阿弥陀佛必定会来迎接他到极乐世界。

参、阿弥陀佛的呼唤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主动为我们建立的,而阿弥陀佛成佛以来,都在呼唤着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来要求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就像疼爱独子的国王,要求从小就离开家的孩儿回到他的国家继承国王的位置。一般说来,我们众生贪瞋痴具足,就只会贪五欲之乐,哪晓得这种清净、这种解脱呢?是阿弥陀佛种种方便,十劫以来在引导我们、调摄我们,不能生人调摄我们能生而为人;不能遇到佛法,调摄我们遇到佛法;不专修净土,调摄我们遇到净土法门、遇到善导大师所弘扬的纯正的净土法门,所以背后都有阿弥陀佛无形的功能在运作。

阿弥陀佛既然为我们发愿,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他怎么可能不想尽办法去做宣传、打广告呢,阿弥陀佛为了做宣传、打广告,在他四十八愿当中,有一个愿是宣传广告的愿,就是第十七愿。第十七愿就是请十方诸佛都来为他广告这个法门,为他介绍弘传这个法门,第十七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释迦牟尼佛是十方诸佛之一,他示现在娑婆世界最终一定要开展这个法门,因为唯有开展这个法门才能达成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佛出世无非就是要广度众生,如果佛开展的法门不能广度众生,那就没有达到佛出世的目的,而能够使十方众生今生必定离开三界轮回快速成佛的就只有这个法门。

所以阿弥陀佛十劫以来都在打广告,吸引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告诉大家,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十方净土之第一,要到这么殊胜的净土方法很简单,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靠我的愿力,坐上我的大愿船,阿弥陀佛十劫以来都在做这种广告。在《无量寿经》的另一译本《庄严经》,就说阿弥陀佛时刻都在呼唤我们: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

而且他的悲心无尽: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所以,固然我们愿生弥陀净土,求阿弥陀佛一定要来救我们,但我们更要先去了解弥陀的慈心、悲心、愿心,是弥陀预先在呼唤我们,预先为我们完成往生的功德资粮的,了解到这一点,我们修净土就有安慰,而且有把握,百分之百的往生。

我们这个法门讲专念弥陀名号,善导大师说专念弥陀名号就是正定业,百分之百必定往生,所以善导大师有一段法语: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众生包括善恶贤愚、出家在家,只要他「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善导大师的法语简单明了,同时铿锵有力、千钧万力──「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我们有出版一本随身书叫《净土宗之特色》,就是在解释这十六个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而援引的不是其他人的解释,是把我们这个法门主要依据的三经一论,还有我们这个法脉祖师的传承,把这个传承的证据一条一条的列出来,证明我们这个法门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也唯有开展出这样的教理内容,才是突显我们这个净土法门异于其他法门的地方,同时也给所有众生现生得到大安心以及微妙的法喜。

《无量寿经》说: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做大安。

阿弥陀佛之所以成佛是为了要解除十方众生的一切恐惧。我们众生的恐惧固然有种种,但根本的是永无止境的轮回,只要轮回还在就有根本的恐惧。阿弥陀佛说一切的恐惧要让我们消除,让我们获得大安心。所以净土法门不仅能消除我们生死轮回的恐惧,让我们得到解脱生死轮回的大安心,而且又很容易,所以龙树菩萨就形容净土法门是「乘船」的法门,我们只要安份守己坐在船上,很安乐,自然就可以顺利到达彼岸,不用在那里苦恼、挣扎,头出头没。那要如何乘船呢?只要我们专称弥陀佛名就自然地乘坐在愿船上了。懂了这个道理,自然就能专称弥陀佛名,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恐怕就会退转,会杂修杂行。以上简单向大家介绍净土法门的特色。

如果有深入这个法门,对于我以上提及的一定能够理解也能够肯定,不然的话,恐怕无法理解,也不能肯定。但是无妨,只要大家有志于解脱生死,有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的这种观念,你就会去寻找这个法门。修行人就是两件事:自利、利他。解脱生死轮回直至成佛是自利,利他就是把这个解脱生死轮回的方法传出去。能够自利利他、大慈大悲的就是净土法门,所以:

能够相信这个法门就是大智慧、大福报,

能够专修这个法门就是大善根、大功德,

能够弘扬这个法门就是大慈悲、大愿力。

今后大家如果好好的去探讨、思惟,就能够肯定我现在所讲的。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