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净土宗的几个名词略释

──「净土宗」、「杂行」、「他力」、「因果」(2008年10月19日开示于弘愿寺「护法联谊会」)`

净宗法师、各位法师、各位莲友:

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壹、净土宗的几个名词略释

有关各地干部在弘法方面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面对问题的态度与原则,刚刚住持净宗法师就方方面面都做了详尽的解说。我现在只就「净土宗」、「杂行」、「他力」、「因果」这几个名词稍做补充解释。

一、净土宗

1.净土宗就是善导大师教义

在中国,自古以来虽有「净土宗」的教理与传承,但缺乏系统的组织与教团的建立,现在机缘已经成熟,净土宗的教理组织均已完整健全,已具足形成一宗的条件。接下来,我们就要依据已有的教理组织为基础,进一步建构教法,形成明确的定义,慢慢让人家了解,善导大师的教理思想才是净土宗,更明确的说,所谓净土宗就是善导教义。

在历史上,中国佛教谈净土法门时有所谓的三个流派:善导流、慧远流、慈愍流。我们强调善导流是净土宗,那慧远流、慈愍流又当如何呢?这样会不会有偏颇的现象呢?我们应知,就一个宗派来讲,至少要完备教理组织与法脉传承才堪称为宗派。依文献记载,慧远大师是最早在东林寺建立信仰弥陀净土教团的,不过他所提倡的法门并不是依据《净土三经》,而是依据《观佛三昧经》,也就是说,他所修的是难行道,这跟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明显是不相符应的;另一方面,慧远大师对净土法门也没有留下可资依循的完整著作,所以虽有慧远流的称呼,但其实是难以成为一个流派的,因为本身没有具备成立流派的根本条件。慈愍流呢,慈愍大师也就是慧日三藏,他也没有留下可成为一宗一派的净土教理,所以也难独立成为一流。只有善导大师,不但有纯正丰富的宗门著作,而且有前后相续的法脉传承。

善导大师传承于道绰、昙鸾、天亲、龙树,而龙树、天亲菩萨有关净土的教理是完全根据《无量寿经》,乃至《净土三经》。善导大师是这一个法脉传承的集大成者,再加上善导大师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弥陀示现。另一方面,古今中外,各宗各派的缁素大德很少有人能在年轻的时候就证入三昧境界的,善导大师则于年轻时就证入三昧,他想到极乐世界或面见弥陀,随时都能如意、自在的来去。究实而言,自古以来,不管修圣道或修净土,没有听说哪一位大德有这一种功夫,尤其是一声佛号一道光明,只有善导大师有这样的功行,因此备受当时皇帝的尊崇和赞扬。

2.净土宗以第十八愿为根源

「净士宗」的内涵就是善导大师思想,也叫做「本愿」,或叫做「弘愿」。净土宗的根源来自于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四十八愿,所以就因地来讲,每一愿每一愿都是本愿,但再探究其四十八愿的根本,则唯有第十八愿是根本愿,因此净土宗是依据第十八愿来开宗立派。所以我们讲本愿时,都是指第十八愿,不是指其他的愿。因为本愿弘广,不管是菩萨、声闻、缘觉,乃至人、天都能够一齐进入弥陀的报土,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所以本愿又叫做弘愿,能够使「五乘齐入」。

五乘众生根机各自不同,如果要以他们个自的因来获得果的话,因不同果就不同;但如果以第十八愿为因──「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话,岂不是因都齐同;既然因齐同,所得的果就齐同,所以能够使得五乘齐入。

齐入的「齐」有「齐同」和「齐一」之内涵,所有法门当中,因果齐同的,只有第十八愿。所以根本愿(第十八愿)要度的众生是无所不度,无有遗留,而且因同果同,不会说到极乐世界之后,圣人到圣人的境界,凡夫到凡圣同居的境界,如果这样,就不是因同果同,就不齐入,就不是第十八愿,这样就不弘广,就非弘愿。

所以阿弥陀佛要普度众生,要让众生快速的成佛,必需要有第十八愿的内涵,因此我们净土宗是讲第十八愿的法门,是讲弘愿的法门,在我们举出净土宗这三个字的同时,就很明确的表示我们是善导大师的思想,是根源于昙鸾、天亲、龙树,是根源于《净土三经》,根源于《无量寿经》根本的第十八愿,是有这种明确涵义的,不是很模糊的概念。这样的内涵,我们要让它鲜明、肯定的展现,不能模棱两可,否则就不堪称为净土宗了。

由古至今,各宗各派都在念佛,可是都不敢说他是净土宗,譬如天台是以实相念佛回向极乐世界,在修持当中有他这一宗派的特色跟内容,所以不是纯粹的净土宗;同样的,以华严解释净土,以禅解释净土,或以三论解释净土,或以密宗解释净土,都不是纯粹的净土宗,唯有善导大师是以净土的教理解释净土的思想,这才是纯正的净土宗,以上是就「净土宗」来讲。

二、杂行

1.杂行必须根器锐利

接下来谈到「杂行」。一般人对「杂」这个字的概念是鄙劣的、不好的、杂乱的,其实不是这样。「杂行」又叫做「诸行」,也叫「万行」,所谓「六度万行」。能够修杂行的人,必需根器是很锐利的。

六度万行中,以布施为例,在家众就是布施金钱、物质,出家众就是布施法。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首先就是要布施。布施有分外施和内施,外施就是把有形的钱财,心爱的太太、丈夫、儿女都布施出去。人家要你的丈夫,就要把丈夫让他,要你的太太,就要把太太让他。内施就是头、目、脑、髓的布施,既然发菩提心了就要行菩萨道,不然心行不相应。那行菩萨道容易不容易?不容易,不容易怎么办?就要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人家没有房子住,想要你的房子,你是不是要难舍而能舍?现在需要肾脏移植的人非常多,你是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修诸万行的人,捐一颗肾也不致于会要你的命,那你是不是现在就要去捐一颗肾?还有捐骨髓和肝脏,甚至捐眼角膜等,因为现在医学发达,移植也不致于伤害到我们的生命,但是,你愿做吗?能捐吗?舍得吗?做得到吗?

2.舍利弗因中修行的故事

发菩提心的难行,这里我说一则有关舍利弗因中修行的故事。

昔日舍利弗在因中修行时,回小向大,转发大乘心,当他正要进入菩萨第七不退住的时候,天人来试探他的大乘心了。天人化为一个孝子,坐在舍利弗经过的路上啼哭,舍利弗见到时就上前问道:

「请问大德有什么不如意的事?为什么在这儿哭呢?」

「不关你的事,请你不要管!」化人孝子说。

「告诉我,我是佛陀的弟子,专爱为人排难解纷,你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或许能帮助你!」

「我的问题,怕你不能帮助。」

「你说来听听!」舍利弗催促着。

「唉!」化人孝子叹息道「我的母亲染了不治之症,医生说,必须活人的眼珠熬药才能治,而且必须要修道的圣者才有用。活人的眼珠已经很难找了,何况是要修道的圣者,这到哪里才能找到呢?想到我那病重的母亲就要死去,我怎不伤心流泪?」

舍利弗听后,微微一笑,对化人孝子说道:

「请你不要难过,我能帮助你!」

「真的?」

「一点不假!告诉你,我已经是证果的圣者,我已发大乘心,一切身外之物都已布施给众生,我正想有机会将此身体,甚至生命布施给众生,请你相信我,我一定能帮你救活你的母亲,你就来挖我一个眼珠去吧?」

舍利弗说着,把头偏过去,但化人孝子摇摇手说:

「那不能,我怎么敢挖你的眼睛,这不犯法?假若你真愿意救我母亲一命,希望你自己把眼珠挖下来给我!」

舍利弗一听他说得有理,随即勇猛的把左边的眼珠用手挖出,交给化人孝子道:

「把此拿去,祈愿你母亲早日康复!」

哪知化人孝子不肯接受舍利弗给他的眼珠,连忙摇手道;

「糟啦!医生说,煎药治病,要右边的眼珠才有用,左边的我要了做什么呢?」

舍利弗一听,大惊失色,心想:「这真糟糕!左边的眼珠挖下来,还有右边的可以看,现在怎么办呢?」他怪自己粗心,当初怎么没有问清楚才动手。

舍利弗又再想想,修学菩萨道,发大乘心,过去的圣者,舍头目脑髓,经过多生多世,为什么我不能?救人救到底,左边的眼珠既然没用,右边的再挖下来给他就好了。因此不等再问,他又勇猛的把右边的眼珠挖下来交给化人孝子。

化人孝子把眼珠往手中一接,放在鼻上闻一闻,随即往地上一掷,并用脚踏眼珠,大骂道:

「你是什么修道的圣者?眼珠这么腥臭难闻,怎么可以煎药给我母亲吃?」

舍利弗的眼睛是瞎了,看不到东西,但舍利弗的耳朵是很好的,他听到化人孝子骂他的声音,听到化人孝子用脚踩踏他眼珠的声音,舍利弗灰心了,他心想,你要活人的眼珠,我因为发大乘心,普济众生,愿意把眼珠布施给你,左边的你不要,右边的你嫌臭,我有什么对不起你,你还骂我⋯⋯对度众生的热情已经感到万念具灰的舍利弗,觉得众生难度,不愿再发大乘心了。

3.杂行功德不如称念万德洪名

所以真正能够修诸行、修六度万行的是何其不易!不但在修法上困难,而且功德上也不如万德名号。所以昙鸾大师说:「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达到三轮体空,没有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话,是没办法修诸行的,他所修的功德还是颠倒的、有漏的,不是真实的。

「南无阿弥陀佛」被尊称为万德洪名,是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为我们十方众生,为我们在座各位广发四十八愿,发了愿,没有行等于是空愿,没有用,所以又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愿、行成就了,才成为南无阿弥陀佛。

佛的依报和正报是一体的,而且佛体和佛名也是一体的,所以他万德所成就的佛体和佛名,自然就具有万德。阿弥陀佛本来是为我们十方众生成佛的,他的功德是为我们而成就的,所以他所有的功德点点滴滴都是回向给我们十方众生,就好像父母的家产都是要遗留给他的独子的。这样的功德,我们怎么领受呢?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领受了弥陀的功德,获得了弥陀的救度,就拥有了往生的身份。所以说「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4.杂行意在导归专修

我们依第十九愿的叙述可以了解,种种杂行(诸行或万行)是释迦牟尼佛引导往生极乐世界的善巧方便,佛陀跟他们说,你只要回向也能够往生(第十九愿),但如果不回向就不能往生,因为万行并不是往生的因,如是因,如是果,不是那个因,不能得到那个果,但你只要回向就能够往生。总之,是因为他不是弥陀的本愿,所以就是称为「杂行」(诸行、万行),也称为「要门」,所以「要门」是进入「弘愿门」的门槛。

本来弘愿是没有门槛的,但是因为要引导原来修诸行的人进入弘愿,必须要有一个门,这个就是要门,由「杂行」进入「专修」的重要、唯一之门。让他了解,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没有不依靠弥陀大愿业力做为增上缘的,既然是依靠他的缘,领悟到这一点,就会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专修之后就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那一些杂行还要不要做呢?学佛之人,理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如净宗法师刚刚所讲的,在家众,就安份守己的做好在家众的身份,出家众,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事,所以,还是要行所应行,善尽本份上之一切责任义务。但不以这一些行为回向做为往生的功德资粮,往生的功德资粮全在弥陀佛名,全乘弥陀愿力,所以我们以「专称弥陀佛名」为往生正因,不加入其他行为之回向。

三、他力

「自力、他力」。「自力、他力」这个名词是从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而来的。

1.往生之缘──完全佛力

「他力」是指弥陀的愿力,所谓「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本愿力故。」又说:「他力为增上缘。」又说「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所以本愿力就是他力,也就是佛力,是我们往生弥陀净土的缘──增上缘。既然讲缘,就是因为有某一种因,加上某一种缘,然后导致某一种果。念佛是因,而他力是缘,就缘来讲,我们讲纯粹他力,完全他力,因为我们是完全靠阿弥陀佛的缘,纯纯粹粹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得往生,不夹杂,不杂余行,不杂余缘。

我们念佛,是因为这句佛号有佛力、愿力、功德力,如果这一句佛号没有佛力、愿力,没有功德力,我们再怎么样的念,从出生念到年老也不能往生,因为他没有力量。但是因为这一句弥陀名号有万德,有弥陀的佛力、愿力,所以善导大师说「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彼」是指阿弥陀佛的佛力、愿力、功德力,不是指其他的人、罗汉、菩萨、佛。因此就缘来讲,纯粹的、百分之百的,都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不是靠其他的力量,他力必须从这方面来理解。

2.往生之因──无所谓力

至于「自力」,有人从「因」的角度来解说,认为若我不念佛、不愿生,即使有他力也不能得到往生的果,所以我愿生极乐、称念弥陀是属于自力。如果有人认为这个也是力的话,那也无妨,只是我们说「他力」,其定义是就「缘」来讲,不是就「因」来讲的。就「因」来讲无所谓力不力,因为我们只是念佛而已,谁都可以念,什么地方都可以念,什么时候都可以念,念多念少都可以,所以无所谓力不力。如果讲力,力是在弥陀,弥陀才有功德力,我们没有力。

3.念佛是随顺弥陀

我们指出他力,晓得他力就是本愿力、弥陀的佛力、功德力,如果这样理解的话,你能说必须要自力吗?能否定是完全他力、纯粹他力吗?不能否定。本来完全都是靠弥陀的力量,而且纯粹是弥陀的力量使我们往生啊!而我们只是随顺弥陀,弥陀要我们念佛我们就念佛,因为第十八愿说「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就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的念佛,如果是临终之机的话,就若一日念佛或者是乃至十念的念佛,或者是五念、三念、一念的念佛。所以我们的因就是念佛,是随顺弥陀。

对于宇宙的真理,如果我们心不静下来是体会不到的;同样的,所谓他力,只要静下来,细细思惟,也能够正确的了解。

四、因果

再来谈「因果」。刚刚净宗法师就已经开示了,佛教是建立在因果之上,乃至宇宙的整个轨则也都是建立在因果之上的。

1.自因自果与他因自果

因果有分「自因自果」和「他因自果」。自因自果,简要的说,就是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也就是说,自己累积的因,自己获得那个果报。过去世恶事比较多,这一世即使生而为人他的果报就比较多病、短命、贫困、没有人缘;过去世为善较多的话,这一世就健康、长寿、富有、有人缘,这就是自因自果。什么是他因自果?就如富可敌国的父母将全部家产留给儿子,儿子也没有费心血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可是就成为一国最有钱的富翁,是他自己赚的吗?不是。是他自己勤劳的因收获这样的果吗?不是。是他父母的因,而果落实在他的身上。

2.净土宗是他因自果

净土宗就是「他因自果」的法门,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将功德回向给我们,阿弥陀佛发愿的时候我们知不知道?不知道;兆载永劫之前阿弥陀佛就在为我们发愿,可是我们不知道;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是我们要求他的吗?不是,阿弥陀佛为我们修行是我们拜托他的吗?不是。阿弥陀佛像是有爱心的父亲,儿子一生下就发愿要为他累积使他成为一国的长者,要让他成为一国的长者,必需使他财产最富有,德行最高尚,备受恭敬,所以这个父亲,就想尽办法来为他规划、为他完成将来能获得这些果报的因。同样的道理,极乐世界是我们完成的吗?不是,是阿弥陀佛完成的。因为阿弥陀佛成佛了,所以就有这样十方国土最尊第一的极乐世界。

这一句弥陀名号具有万德,所谓万德的万,并不是数目上百、千、万、亿的万,而是指圆满的、具备的、超越的意思。圆满具备能够往生的功德资粮,圆满具备往生之后能够快速成佛的功德资粮,圆满具备偿还我们生生世世以来杀、盗、淫、妄的种种业债的功德,而且他又是远远超越的,因为阿弥陀佛的愿是超世愿,他圆满了他的愿力,所以他的功德力是超越的,绰绰有余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怎么能使我们通通往生呢?那只能使圣者往生,我们凡夫不能,或许凡夫之中的善人能够往生,恶人无份;或许凡夫之中的出家人能往生,在家众无份;可是阿弥陀佛的悲心、愿力是彻底的、平等无别的,所以他所完成的功德,不但能使圣人往生,凡夫也能够往生,善人、恶人都能够往生。圣人往生能够快速的成佛,凡夫往生也能快速成佛,善人往生能够快速成佛,恶人往生也能快速成佛;出家众往生能快速成佛,在家众往生也能快速成佛,都是平等快速的成佛,这就是所谓的「能令瓦砾变成金」,没有往生极乐世界都是「瓦砾」,往生极乐世界当下都变成「金」。以上是对「因果」的约略说明。

贰、净土宗的核心教义

我们这个法门完全是传承于善导大师,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著作,最核心、最根本的、处处在凸显的,就是对第十八愿的解释,在此也勉励大家,如果年轻还可以背诵的话,有关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能背就尽量把它背下来,好像种子落地,有一天必会发芽、开花、结果。将经典或圣人的法语背在我们脑海、阿赖耶识的田中,它会在那里发酵、酝酿,时节机缘一到,就会开花结果。

一、净土宗根源──第十八愿

接下来,我约略举出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第十八愿共有三十六个字,请大家合掌一起恭诵一遍: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是《无量寿经》的核心,也是净土宗的根源,因此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就比较多,而且简明扼要,让人家一看就容易记,容易持诵、理解。以下我略举五段善导大师的「本愿释」。

二、善导大师五段本愿释

第一段,在《观经疏》〈玄义分〉: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共二十八个字。这二十八个字太好了,将第十八愿的意思清楚、没有模糊的表达出来,让我们一看就懂,而且字数少又好记好持。这段法语显示所谓「信乐」是信什么?不信别的,是信只要「称我名号,愿生我国」,则不论何人,皆得往生。如此解释,直接根源,切中核心,简要明了,殊胜可贵。

第二段,在《观念法门》: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共三十二个字,显示称名念佛的本身,即是直接地、完全地在靠弥陀愿力、佛力、功德力,亦即他力,因此必得往生;不须另修其他法门、另加其他功行之回向。

第三段,是《往生礼赞》: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太好了,每一个字每一个字都在发光,掷地有声,总共四十八字,这一段法语称做「四十八字愿成释」。也就是说,善导大师把第十八愿的愿文和成就文融合在一起,同时用和四十八愿一样的数目四十八个字来解释,显示这一条法语就涵盖整个四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纲领,只要了解这一段法语,就掌握到了整个第十八愿乃至全部的四十八愿了。只要是众生,只要能称念,都必得往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彼佛誓愿不虚。所以我们说念佛必生、念佛皆生、念佛易生,完全都不在众生这一边,完全都是在佛那一边。因此,念佛往生,不论圣凡善恶,逆谤阐提,人人皆能,无一不生。

第四段,也是《往生礼赞》的法语: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这一段非常的好,总共只有四十四个字,这一段叫做「光号摄化文」。显明弥陀名号的本身就是弥陀的光明,是弥陀的无量光、无碍光。弥陀以光明名号来度化众生,「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一声」等,因为是靠佛的愿力,所以容易往生。

第五段,是善导大师《观经疏》的法语: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共三十四个字。这一段文叫做「正定业之文」。「乃至十念」是要怎样的乃至十念?就是「一心专念,念念不舍」。

这五段文大家都可以背下来,在向他人解释的时候就可以运用。

三、信的内涵

刚才引用的第一段法语,也是第十八愿所讲的「至心信乐」,「至心信乐」的这个「乐(ㄌㄜˋ)」也可以读做「要(ㄧㄠˋ)」,「要(ㄧㄠˋ)」是从因来讲的,「乐(ㄌㄜˋ)」是从果来讲的。在还没有得到的时候非常的喜爱好乐(ㄧㄠˋ),得到的时候就会产生愉快、喜乐;还没有得到的时候盼望好乐(ㄧㄠˋ),但由于没有得到心中忐忑不安,当他获得的时候,不安的心就消除了,就成为乐(ㄌㄜˋ)了。因此我们在这里读乐(ㄧㄠˋ),也读乐(ㄌㄜˋ),也就是说,净土宗是平生业成的法门,不是等到临终才能业成,也因为如此,所以第十八愿的成就文才解释为「信心欢喜」。

梵文第十八愿的「信」有好乐、欢喜、感恩的内涵,而中文的信没有,所以译成中文时就加一个「乐」字(喜好、欢喜之意),以完整表达经文之意义。

1.信「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净土宗讲「信」,这个「信」的信体是什么?善导大师把「至心信乐」解释为「称我名号」,「我」是站在法藏菩萨的立场来讲的,也就是称弥陀名号,这就彰显出我们只要称名就能够往生,所谓「信」,就是信「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如何的称我名号呢?「正定业之文」就有解释。这样的信岂不是很具体,很容易理解,没有模糊,而且很容易拥有信的内涵?如果善导大师不为我们作这样解释的话,大家都会在那里摸索,到底信是要信什么?

2.不可误入意业心理

信如果以意业为对象,意业是心理状态,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才是信啊?人心是无常的,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心是无常的,我现在觉得欢喜了、安心了,可是时过境迁,那种感受不在了,心又不安了,烦恼来了,这样到底信是什么?就成为一种空洞的、抽象的概念。

所以善导大师说我们的心是多变的,「纵发清心,犹如画水」,在水面划一下,转瞬间就模糊了,当下很有感受、很欢喜,过了不久,那种感受就没有了。而且人心不同,每一个人的根机、智慧、个性都不一样,如果以意业来讲,到底要以什么为标准?日本的净土真宗就是强调意业,所以他们之内的各流派对信的定义有的不一样,导致互相攻击,大家如果看我写的《回归善导》这一本书就会了解。

善导大师的解释就非常的明确,万人齐一,所谓「本愿称名,凡夫入报」,第十八愿讲什么──讲「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声」。所以我们的宗旨首先就指出,我们这个法门是弥陀他力的救度,所以是「信受弥陀救度」,那怎么信,怎么领受他的救度呢?怎么拥有他的功德呢?就是善导大师说的「称我名号」,所以宗旨的第二句就是「专称弥陀佛名」,「愿生我国」就是「愿生弥陀净土」。非常的明了肯定,斩钉截铁,没有模糊,也没有妥协的空间。

四、如何称名──正定业之文

接下来再约略解释一下上述第五段文: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善导大师解释说「称我名号,下至十声」,甚至「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到底要怎样「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正定业之文」就有说了──「一心专念」。当然「一心」可以解释为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也就是「三心」,不过从字意上或宗义上,善导大师的风格来讲,「一心」就是专心,所以下面就是「专念」,一者不二,不二者专,所以一心就是专,不是一心怎么能够专念呢?不专念怎么能一心呢?一心专念什么?专念「弥陀名号」。那要把这一句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执持的话,就是要「口称」,那要怎么样念呢?不管是行──走路或经行;住──停留在那里;坐──安坐下来;卧──躺在床上,这四种威仪就含盖了士农工商,含盖了时处诸缘,所以说不问时节久近,不管你行多久时间,住多久时间,坐多久时间,卧多久时间,不管你什么时候信受这个法门,你只要「念念不舍」,这个就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的「乃至十念」。

要让他念念不舍,而且又是称念,就表示他是出声为主的;而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不可能一直在那里大声念、小声念,当然并不是说他不可大声念小声念,只是要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时处诸缘都一句佛号不断的话,就以金刚念最容易。因为金刚念就只是动嘴巴不费力,若大声念会费力,小声念久了也会费力,心中默念,则往往会不知不觉就念到妄想杂念堆里去了,那怎么办呢?「心若无力,以口来提」,所以就用口称,没有声音的口称叫金刚念。

总之,念佛有分「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和「默念」,而要念念不舍,最能够细水长流,从早到晚,从晚到早都不累的就是金刚念,金刚念就是动嘴巴,但是没有声音,自己知道,这个就是金刚念。嘴巴一动,心就自然跟着动,嘴巴是念佛,心自然也跟着念佛,若嘴巴不动,心就自然的乱跑,自然的妄想杂念,到处攀缘,到处缘虑,除非进入禅定。若心有其他粗的念头,则嘴巴也不会在念佛上,所以嘴巴动金刚念,养成习惯,自然心就能够收摄。动嘴巴容易啊,动嘴巴就能贯穿到行住坐卧,不管时节久近。当然要睡觉的时候,就不用再动嘴巴,不然,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任何地方,都能够动嘴巴,除非专心的在思惟某一件事情,但脑筋动完了,事情思惟过了,就继续再动嘴巴金刚念。

所谓「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我们所陌生的就是念佛,所熟悉的,不必学习、不假思索的就是杂念,一出生就一直动到老,贪瞋痴、五欲、妄想杂念这个最熟悉,我们要把贪瞋痴、五欲、妄想杂念转为陌生,把很陌生,不刻意去学就不容易熟练甚至成巧的念佛转为熟悉,不假思索,不用加工用行,起心动念都是念佛。所以我们就养成金刚念,变成习惯,这样不知不觉,不假勉强的就合乎弥陀本愿了。因此善导大师说这是「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正定业」跟「不定业、邪定业」是相对的,正定业就是百分之百使因成果的,这个叫正定业,不定业是或许能或许不能的,邪定业这个邪不是邪恶的邪,是表示不能,因为他不具备这个因所以不能得到那个果。我们念佛是往生的正因,其他的不是正因,必需要回向才能往生。善导大师解释正定业只有解释念佛,解释念佛就解释正定业,「念佛」跟「正定业」是划上等号的,「念佛」跟「乘彼愿力」也是划上等号的,你不念佛就没有乘彼愿力,就没有弥陀的功德,所以才说念佛会消业障增福慧,身上会放佛光,会蒙佛光摄取,会消灾免难,是因为这一句名号有弥陀的功德力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