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四)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学员、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法照大师有一首“念佛生莲”之偈: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华还到此间迎。

法照大师是唐朝时代的人,被皇帝聘请为国师,可见不论是佛学、修行、道德、人格,都是数一数二的。他曾经亲自见过文殊菩萨跟普贤菩萨,文殊、普贤摸着他的头顶为他开示,大意是说:修行任何法门,都没有超过供养阿弥陀佛、没有超过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典故在蕅益大师所编的《净土十要》中也有特别收录。另一方面,法照大师也是一位由念佛入定而到过极乐世界的人。他的净土教理思想跟善导大师很相像,所以法照大师,还有少康大师,后世的人都尊称为“后善导”,等同是善导大师再来示现的。

从《净土三经》来看,并没有这一首偈这样的内容,可是推敲经文理论与逻辑架构就会有这样的意涵。法照大师亲自写下这样的偈文,应是他在极乐世界所看到的,就如善导大师写《法事赞》《往生礼赞》,尤其是《般舟赞》中描述极乐世界的种种景象一般,如果没有亲自看过极乐世界的话,这样的内容是无法凭空想像出来的。即使通读净土三经以及跟极乐世界有关的经典,也未必能写得如此逼真,这就表示他们一定是有去过的。既然这是一件千古不易的事实真相,任何人,任何时空,只要因缘和合的话,应也能够相互印证。

法照大师这一首偈,不仅是理,也可以说是事,讲出这一个理,同时也显示事象,而且是亲自印证的。古代的人有这个因缘,古代的人可以印证;现在的人如有这个因缘,自然同样也能够现在印证。

接下来,我讲一件感应事迹来印证这个理,故事的主角,今天刚好也有来到现场听讲。这位莲友住台中,叫童美月。

二十几年前,童居士在住家附近的念佛道场学佛念佛,她有一个女儿叫怡巧,当时七岁,每一次童居士去念佛会共修,都会带着女儿一起去,女儿很乖巧、很听话,都会跟着大家在佛堂念佛。

有一天,童居士像往常一样带她到道场念佛,大概念了三十分钟左右,怡巧就跟妈妈说:“妈妈我好困,我想睡觉。”童居士就将女儿带到隔壁的寮房睡觉。因为担心女儿醒来找不到妈妈,所以童居士就在门口坐着念佛,这样念啊念啊,大概经过三四十分钟,怡巧醒过来了。

怡巧很高兴的跑来跟妈妈讲说:“妈妈!妈妈!刚才阿弥陀佛带我到极乐世界去。”

童居士想,我念佛好几年了,连阿弥陀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女儿居然说在梦中阿弥陀佛亲自带她到极乐世界去?于是童居士进一步问女儿:“阿弥陀佛带你到极乐世界去?那阿弥陀佛长得怎么样?”

怡巧说:“阿弥陀佛长得好漂亮啊!又很慈祥,总是笑眯眯的。他还跟我说:『怡巧你要多多念佛,将来到我的极乐世界。』”怡巧这样跟妈妈说。

这样的描述,妈妈当然觉得太简略、不过瘾,想要更进一步详细的了解,又问:“你再详细说说,阿弥陀佛长得怎么样?”,

怡巧:“脸,圆圆胖胖的;手,圆圆胖胖的;脚,圆圆胖胖的。”因为孩子还小,能运用的辞汇有限,只能这样的形容。

妈妈问:“还有呢?”

怡巧:“阿弥陀佛脚底下的莲花,很大!很大!极乐世界都是金光闪闪,到处都是亮晶晶,而且地上也是宝物,树上也是宝物,宝物很多很多。还有很大的莲花池,莲花池里面有很多莲花,有大的、也​​有小的,那莲花里面都有名字,有爸爸、妈妈的名字,有外公、外婆的名字,也有阿嬷的名字。”还一一把名字都念出来。事后一些莲友听到了,就纷纷来问怡巧有没有看到他们的名字。这就印证了“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是确然的事实。

在这里念“南无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生一朵莲花,而且莲花还标上我们的名字,这就是念佛生莲,以我们人的思维,会觉得很奇妙;不过,现在科学发达,已经可以用量子力学来印证。量子力学中有所谓“量子纠缠”现象,简单说就是,两个频率相同的粒子,不管距离多远,这里起一个念头,那里就有感觉;那里起一个念头,这里也有感觉。不管是从地球到另一个星球,或从这个银河系到那个银河系,不管虚空法界,距离多远,频率相同的都会互相感应,好像没有距离一样。

“量子纠缠”的现象,足以印证法照大师所说的“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刚刚所讲故事中的“莲花标名”,怡巧之所见就也印证了。如果大人梦到,一般人可能不太会相信,但是小孩子梦到,而且内容竟然跟经典很吻合,那就无疑而可信。因为,一来孩子不会编这种故事,二来她所讲出的与经典相符合的这种道理,小孩子是理解不来的,但是她居然能够说的那么具体、清楚,表示不是编纂的。另一方面,大人难免有时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是小孩子根本不会去想这个问题,对她来讲,也没有发愿生极乐世界的心,因为小孩子对于人间的轮回,人间的苦,人生的价值、意义、目的,都还不懂,她怎么会梦到这个,由此可以显示阿弥陀佛真的带她到极乐世界去,她也亲自看到我们在这里念佛,那里的莲花就会标上名字。这个真相,古代的祖师这样讲,现在她也亲自印证说出来了。

还有一个相同的故事,就是“祇园始经营,天界之宫殿已现”的典故。印光大师以一首偈子说:

  祇园始经营,天界之宫殿已现;
  佛号才念起,净土之莲花即生。

舍卫国的太子名字叫只陀,是将来王位的继承人;而给孤独长者(须达多)在国中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但有钱,而且有爱心,只要有鳏寡孤独、贫困患难的人,他一知道,就会去救济,因此全国人民都对他非常的爱戴和恭敬。

给孤独长者听到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后,心中很欢喜,他想:“佛所讲的法是宇宙的真理,是人生所需要的,我一辈子的成就都不如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如果能有一个固定的地方让佛陀安住下来,持续讲经说法,就能使更多人来听闻,岂不是一桩很大的功德?”所以他就到处寻找地理环境清幽美好,居住安静,适宜讲经说法的精舍,找来找去发现太子的花园最幽雅,景观最优美,居住最安静,可说地点最适合,所以他就想要把那块地买下来。

他亲自去见太子,跟太子说:“您那块地是不是能够卖给我来奉献给佛陀呢?”太子并不想卖掉这座花园,可是又不好意思拒绝须达长者,所以就刁难须达长者说:“卖给你是可以,但你必须能以黄金将整座花园铺满才卖给你,不然这么好的花园全国唯有这一座,怎么可以只让给你呢?”太子心想,用这种方式,须达长者应该会知难而退才对。但没想到,须达长者不但没有放弃,还立刻从仓库搬出金块去铺那块地。太子看到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对佛陀那么地护持,甚至把仓库的黄金搬出来也愿意,被感动了。于是对他说:我也跟你一样发心,地虽然是你的,可花园里面的树木花草还是我的,我也来发心,我们共同来护持佛陀。所以这座园就叫“只树给孤独园”。

等到要盖精舍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和须达长者正用绳子丈量着地面,当时舍利弗尊者就赞叹他说:“长者啊!你发心盖祇园精舍,现在你天界的宫殿已经呈现了。”随即运用神通,让须达长者看他天界的宫殿,每一重天都有他的宫殿。(欲界共有六重天,自下而上分别为: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须达长者不可能住那么多地方,就问舍利弗尊者:“这六重天里面,哪一层天比较安乐自在?”舍利弗尊者就说:“下面的三层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比较有污染,因为欲界天还有男女、饮食与睡觉的欲望,最上面的两重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两层天的欲望比较淡薄,但是比较骄慢,也比较放逸。只有第四天兜率天,有一生补处的菩萨驻锡在那里讲经说法,那里比较好。”

须达长者一听就说:“我愿意到兜率天。”

当他起这个念头的时候,其他天的宫殿就消失了,只保留下了他在兜率天的宫殿。

这就是“祇园始经营,天界之宫殿已现”的典故。

“佛号才念起,净土之莲花即生”,我们在这里念佛,虽然还没有往生,但是我们的莲花已经在极乐世界出生了。那么以怡巧这个梦境,对法照大师及印光大师的偈,一个是理,一个是事,很有互相呼应的关系。法照大师的偈是在唐朝写的,一千三百年前;怡巧是在近代,二十二年前,因为是事实,虽彼此时隔千余年,还是可以互相印证。

小孩子比较容易梦到极乐世界,之前的课程当中,我也曾经讲过几件事例。民国八十几年(1991),我弟弟的女儿刚读小学,大概也是七、八岁左右,当时我刚从日本回来,暂住在我弟弟那里,自然就会鼓励小女孩念佛。

有一天傍晚,小女孩很高兴地来跟我说:“有菩萨带我到极乐世界。”

我问她:“那你在极乐世界有看到什么?”

她说,她到极乐世界,想喝紫菜汤。因为她晓得在极乐世界,要什么就有什么,所以她想喝紫菜汤,她只是起这么一个念头,立刻面前就出现一个宝物做的盘子,盘子上面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碗公,也是宝物做的,碗里面的紫菜也是亮晶晶的。

她在讲的时候,我妹妹的女儿也在旁边,大概比她小一、二岁,就说:“哪有那种地方?我才不信!”

我在旁边就跟她讲说:“你不信?你也可以去看看!”

“怎么去?”

“你晚上睡觉的时候就专心的念佛,这样你就能够去了!”

“好!我要试看看!”

因为小孩子童真,所以那一天晚上就躺在床上很虔诚、专注地在念佛。隔天起来,她就主动来跟我讲:“真的耶,有极乐世界!”小孩很纯真,是不会骗人的。

这些故事,当时我并没有进一步详细追问,为什么呢?因为没想到​​多年后会在讲台上为人讲说净土教理,所以没有特意去搜集一些感应事迹,也由于那个时代学佛很忌讳谈感应、灵异,怕让人家误会。

当然学佛不要有心求感应、灵异,因为这样会很危险。我们一起心动念,法界当中有相应的关系就会感应,如果当事人正知正见不够,没有智慧判辨,若有邪魔顺势变化引导,就被拉进魔境了。因此古德为了保护学人,一直强调“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时着魔”,也有一句话说:“宗门忌讳说境界,教下不许谈功夫。”这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要解脱,如果着魔了,要等到哪一辈子才有修行解脱的机缘呢?所以,学佛的人,宁可稳稳当当,而不寻求灵异感应。所以,那个时候就没有特别将这些故事记载下来。

怡巧小朋友的这个梦境,她不止到极乐世界见过阿弥陀佛,同时也听到阿弥陀佛开口说:“怡巧!你要多念佛,到极乐世界来!”阿弥陀佛对林怡巧的叮咛、呼唤,等于也是对我们的叮咛、呼唤。多念佛、常念佛,现生就能够蒙受弥陀的护佑,将来就能够蒙受弥陀迎接到极乐世界,所以是“现当二益”。这也是这个梦境当中重要的一点。就好像善导大师说:“世尊呼唤舍利弗,等同呼唤诸众生。”(《法事赞》卷下说:“释迦如来告身子,即是普告诸众生。”)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中,无问自说,亲自主动地呼唤舍利弗尊者,一而再、再而三的呼唤了三十六次,为他讲解极乐世界的庄严,以及念佛必定往生,要他起信不疑而愿生极乐。我们应了解释迦牟尼佛,呼唤舍利弗,其实就是在呼唤我们十方众生。释迦牟尼佛的呼唤,一直到现在还继续呼唤着,为什么?佛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佛,永远都是存在着的,因此,佛的呼唤也是没有间断、没有消失,是不生不灭的。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若不能使十方众生愿生、称名而得往生极乐净土,誓言“我不成佛”之语。
  此是弥陀因位时,建立生佛同体(机法一体)、自他不二之本愿,而誓言:
  以自己所成正觉功德,回施众生,作为众生往生成佛功德。

“弥陀因位”就是法藏菩萨的时代;“生佛同体”,“生”是十方众生,也就是你、我、他;佛是指阿弥陀佛。我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我,是同一个身体,不是彼此分开的,这个叫“生佛同体”,也叫做“机法一体”。“机”是指念佛的人,怎样的念佛人呢?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具有“二种深信”的念佛人: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要相信、体认我们就是这种罪恶生死凡夫的根机。那法呢?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法,就是救度众生的法,机,就是让阿弥陀佛救度的机;所以机跟法、法跟机,感应道交,一体不离,这叫做“生佛同体”,也叫做“机法一体”,同时也叫做“自他不二”。“自”就是阿弥陀佛本身,“他”就是十方众生,阿弥陀佛跟十方众生,十方众生跟阿弥陀佛不二,是没有分别,同一个生命体的。“自他不二”跟“生佛同体”一般法门也都有在使用,只有“机法一体”是净土法门的特有名词。

我们学佛,要有亲切感,如果没有亲切感的话,佛法是佛法,自己是自己,好像分成了两截,那这样不行。要把佛法的教理融会贯通之后,尽量形成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性格,要跟所懂的教理打成一片、互相融入。

可是,佛法的教理我们都未必能够理解,纵使理解了也做不来。单单五戒中的一戒想要能够持守得圆满就很困难了,更何况要把佛法融会,化成个性,最终成为生命,哪有可能?以我们的根机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不过,那是因为难行道才不可能,现在我们讲的是易行道,既然说是易行道,就表示是有可能的。

好,可能的话,教理所讲的,不管“生佛同体”也好,“自他不二”也好,“机法一体”也好,我们听了有没有感受?还是觉得佛是佛,我是我?

佛,很伟大,很崇高。面对佛,我们都会匍匐在地,顶礼膜拜,相对于我们,佛的境界很高尚,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可是,在十方诸佛当中,有一尊佛,他虽然也很高尚,但与我们却是形影不离,可以互相接触,不是遥不可及的,那就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来到我们身边,把我们抱在他的怀抱当中,他的悲心彻入我们的心髓,所以我们全身细胞都有阿弥陀佛的生命,我们的内心,更有阿弥陀佛的生命,因为阿弥陀佛的生命就在我心中;而十劫之前,阿弥陀佛就把我们想念在心中,因此才会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所以,我入佛心,佛入我心,我们跟佛,佛跟我们没有一丝一毫的距离,这个就是“生佛同体、机法一体、自他不二”。

一般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或者是“冤亲平等,自他不二”,大都是“圣道门”教理上在谈的,虽然有这样的道理,但,佛还是佛,众生还是众生,彼此还是隔开的。难道道理这样说,我们就是佛了吗?我们依然还是凡夫,是贪瞋痴、妄想杂念、造罪造业的生死凡夫,与佛天地遥隔。

唯有阿弥陀佛来到我们面前,进入我们心中,跟我们同睡同起,同出同入。所以我们跟佛,佛跟我们是一体不二的。那为什么十方诸佛只有阿弥陀佛有?因为阿弥陀佛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其他十方诸佛没有。所以这两句显示,阿弥陀佛在还没有成佛之前,在法藏菩萨因地的时候,就已经为我们发了“生佛同体、机法一体、自他不二”的本愿了。

这不是理论性的,阿弥陀佛发了这个愿,“你如不能往生,我不成佛;我能成佛,你就能往生”,我成佛建立在能够让你往生之上,这岂不是一体了?所以,阿弥陀佛有这一个愿,显示出阿弥陀佛,他是跟我们绑在一起发愿的、绑在一起修行的,好像以前乡村的妈妈生下很多孩子,就把孩子背在身上,或者怀抱胸前,同进同出的工作。阿弥陀佛一样,他的发愿、他的修行,是把我们十方众生的孩子,背在他的身上一起发愿、一起修行。

所以《无量寿经》就说了:“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把群生当作他的重担,我们有什么重量?旷劫以来造罪造业,这一种业的重量,我们本身负担不起、偿还不了。阿弥陀佛来替我们承担,所以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这就显示出,阿弥陀佛的成佛,他的发愿修行,是跟我们绑在一起,是为我们而发愿,为我们而修行的!

那什么是理论性的?所谓理论性,就是说“佛跟众生,本性无差无别”。就理来说,这是对的,然而虽然本性一样,但我们的佛性被烦恼、业障盖住,显现不出来,因此就不能跟佛有一样的境界,永远都是:佛是佛,凡夫是凡夫。佛处在涅槃寂静不生不灭的境界,而我们凡夫却一直都在六道轮回。

是故,弥陀功德,是众生物,所谓“自作他受”。

这是在解释“自他不二”。“自”是指阿弥陀佛,“他”是指十方众生,“自”是站在阿弥陀佛立场来讲的,自己发愿、自己修行,愿行圆满成就的无量功德都是为了“他”;“他”不是别人,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从阿弥陀佛发“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愿可以看出,阿弥陀佛跟十方众生,是同一个生命体,也可以说是互相依靠、不相分离的;由“自他不二”这四个字也可以看出,阿弥陀佛是以他所完成正觉功德来回向、布施给十方众生,做为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也做为在极乐世界快速成佛的功德,同时也能够让我们到十方世界广度众生。所以,离开轮回、往生极乐、快速成佛、广度众生,这一些功能,都在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内容当中。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所修的功德,就是为了十方众生;十方众生要离开轮回、往生极乐、快速成佛、广度众生,这一些功能都具备在阿弥陀佛的正觉当中,阿弥陀佛的正觉如果成就,这一些功能就全部成就;如果正觉还没有成就,这些功能也还没有成就,阿弥陀佛就还必须继续修行,直到完成。所以,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是我们十方众生的功德,站在众生立场来说,这就是“他作自受”。

所谓“他作自受”是从因果道理来讲的。就因果道理来讲,有两种现象:一个是自作自受,一个是他作自受。自作自受是就圣道门的自力修行来讲的,而他作自受是就净土门的他力救度来讲的。“他作自受”的“他”是指阿弥陀佛,“自”是指十方众生。靠他力必须这个“他”有爱心、有力量、有能力才能完成他力的功能,否则就谈不上他力了。所以他作自受或自作他受,这是就有能力的圣者来讲的。那有能力的是谁呢?就是佛菩萨,若是从要救度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讲,就只有阿弥陀佛,他所作的功德全让给我们来领受,我们有了阿弥陀佛的功德,将来也就能够跟阿弥陀佛一样,成就无量光、无量寿。

“自作自受”:就是所谓“自因自果”,就是说“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自作自受”。因果业报由自己承担,别人代替不了。譬如像“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饭自己饱”;他人喝酒他人醉,我们不喝酒,我们不会醉。他种的因,他自己承受果报,跟别人毫无关系,别人也不能承受。如同《地藏经》所讲的:“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就是说父子那样的至亲,同堕地狱、同受狱苦,也是各别各别去承受,不能互相代替,这个是“自作自受”。

“他作自受”就好像父亲赚钱留给儿子,就父亲的立场来讲是“自作他受”;如果父母年纪大了,儿子赚钱供养父母使用,站在儿子的立场是“自作”,父母是“他受”。

又譬如慈善家,布施给贫穷困苦的人,就慈善家的立场是“自作”,贫困的人自己并没有经过努力的因,现在白白受用那个果,这个也是“自作他受”。以大乘佛法来讲,就是牺牲自己、奉献自己,为别人着想来利益别人,但愿别人离苦得乐,自己再怎么样都没关系,这个就是大乘;大乘是菩萨道,菩萨道如果离开了自作他受或他作自受的话,可以说就没有大乘法门了。

只是,这两种因果现象,一般对于自作自受比较容易理解,对自作他受或是他作自受比较陌生,一时间理解不来。其实,转个弯,就很容易理解了。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节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