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学员、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发愿,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发个愿?如果我们所发的愿不正的话,就还要万劫沉沦?是的,我们也应该发个愿,但我们应该发的愿只要有一个──愿生弥陀净土,这样,纵使千愿万愿将来也都能够圆满。反之,如果没有愿生弥陀净土,我们再怎样有理想,没有福报是达不到的,而且我们再怎么样的发愿,都在娑婆六道。所以,首要之愿是愿生弥陀净土,因为其他的愿都不是究竟的,也不是圆满的。不过,在这个娑婆世界,除了往生极乐净土之愿外,我们同时还可以发自信教人信的愿,也就是弘扬阿弥陀佛的救度。在娑婆世界发这样的愿,有这样的担当,有这样的使命感,这个愿就很值得、很有价值。
又有人说,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我们是也应该发四十八大愿,才能够跟阿弥陀佛的愿感应道交?不是这样的,阿弥陀佛是什么样的身分来发愿的呢?是圣种性菩萨的阶位,而且这还是示现的,他本地就是佛;我们凭什么也跟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甚至发更多的愿?所以要脚踏实地,如实认清自己现在的情境,说得很高大,超越自我能力,就不实际了,还是老老实实的任凭弥陀救度,就只发愿生弥陀净土这一个愿,就像昙鸾大师所讲的:
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
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阿弥陀佛的名号,能满众生的愿,能破众生的无明,如果念佛之后愿还是没有满,无明还没有破,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不晓得阿弥陀佛的救度,不了解阿弥陀佛是一尊救度的佛,阿弥陀佛救度是现成的,只要当下相信、接受,不怀疑、不排拒,名号的所有功德就是你的,这样愿就能够满。
“无明”有两种,一种是根本无明,一种是贪、瞋、痴、慢、疑的无明;“愿”也有两种,现生种种的愿跟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有关无明的破除,只要对弥陀怀疑的这个无明破除了,所有的无明将来一定会随之全部破除;同时,只要有愿生极乐世界的这一个愿,所有的愿,包括四弘誓愿,都能够圆满。所以,对我们来讲,我们就发这样一个愿──愿生弥陀净土。
就愿来讲,一般的愿是因地的,还没有成就,有了愿必须要去实践,最终愿行圆满了才能得到那个果报,所以一般的愿是未来性的,是志愿的愿。可是,我们“愿生弥陀净土”是现在式,是“愿意”的愿,不是一般性的未来之愿。我们愿意什么?愿意接受弥陀的救度。
阿弥陀佛的金臂垂伸下来,伸到现在已经多久了?十劫了。他伸手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接引我们,那我们愿不愿意?愿意,那就可以了,愿就圆满成就了。所以不是要我们发未来性的愿,如果是发未来性的愿,未来就要花相当久的时间去实践难行苦行。因此,往生极乐世界很容易,只要愿意而欣然接受就好。阿弥陀佛是主动来到我们面前呼唤我们,拜托我们往生到他的极乐世界,那我们答不答应?
所以愿就有两种:一种是志愿,一种是愿意。阿弥陀佛是“志愿”,而我们凡夫是“愿意”。
一般讲“信愿行”,要深信、切愿、力行,不过,这一种的信愿行往往是偏向自力的,我们讲的是他力的。自力是靠自己努力去达成,他力是别人完成了,直接送给我们。能够送给我们离开轮回、成就佛道的这种他力只有阿弥陀佛有,所以这个“他”是指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佛力、功德力,是他这一些力使我们能够离开轮回,能够往生极乐,能够快速成佛。
如果就“誓”来说,誓是一种决心,一种约定,也就是所谓的誓约、盟誓或赌注,为了要达成那个愿望与目标,再苦也不停止、也要继续,乃至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这个就是“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两句八个字就是“誓”,显示对这个愿的坚确不拔、坚定不移,无论怎样都要达成,还没达成就再继续,甚至牺牲性命也无怨无悔。所以在《无量寿经》里面,法藏菩萨就说“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为了达成这个愿,假设他被拘留在地狱,他也坚忍,不反悔,这就是他的誓。
如果有愿而没有誓,那即使愿没有达成,也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可是如果有愿又有誓的话,就完全不一样了。愿望如没有达成,他就一定继续前进,甚至付出代价,赔上性命也要去成就他的誓言。所以有了誓,愿才能够彻入他的骨髓,成为他的生命。
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又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因此这个誓愿在阿弥陀佛的阿赖耶识当中是最强的种子,是生生世世、尽无穷际都相随不离开的。当然,阿赖耶识是方便就凡夫来讲的,佛的境界已经转识成智,甚至即使没有成佛的话,菩萨也已经破了无明,所谓“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
就阿弥陀佛的愿与誓来讲,是要度尽十方众生的,他必须达到能够度尽十方众生才成为南无阿弥陀佛,否则佛的性命他也要舍掉。所以,他是以佛的性命来跟我们的往生打赌的──有我们的往生就有他的成佛,没有我们的往生就没有他的成佛。由此可知,第十八愿不但有愿也有誓,而且这个誓愿很弘广、很深远,可说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
为什么说这个誓愿很弘深广大呢?大家请看讲义:
第十八愿有愿有誓,誓愿弘深,不但人天亦摄恶趣,故《大阿弥陀经》《平等觉经》皆云“蜎飞蠕动之类”。
《大阿弥陀经》《平等觉经》是《无量寿经》的同本异译,里面就说“蜎飞蠕动之类”。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包含了“蜎飞蠕动”。天上飞的,不管是大只的鸟或小只的蛾,甚至于连地下细微到看不到的虫,都包含在里面。
而《庄严经》更言: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又说: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如果就《庄严经》来讲的话,十方众生就更彻底了,不但包含畜生道,乃至于地狱之中最深重的阿鼻地狱众生,阿弥陀佛都发愿要救度他。因此,十方众生包含了畜生、饿鬼、地狱。
那念佛要念多少?要念到什么程度?其实不在于念佛多少,而是在深信阿弥陀佛的救度。毕竟每个人根机不同,智愚、利钝、环境、时间、个性,以及能够耐得多少寂静来念佛,彼此不一样,因此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没有固定一个根机,没有一个标准,只要依你自己现在的根机来念佛就可以了,因为十方众生嘛!
那像畜生道或地狱道的众生他们要怎么念佛?他们不能念佛就不能往生吗?当然也能往生,因为阿弥陀佛也要救他们,他们有他们的根机,依他们的根机就可以了。只是地狱道的众生往往都必须要靠“媒介”,也就是要靠阳上的人为他念佛,这样阿弥陀佛的光明就会到那里去摄取他。
刚刚讲,我们凡夫的心念很微弱,甚至是龌龊的,但还是跟法界是一体的,我们起什么心念,就跟什么样的法界感应道交,假设我们的祖先,父亲、母亲、祖父、祖母,或者是从小夭折或堕胎流产的无缘子女,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大多是在三恶道),但只要为他们念佛,阿弥陀佛就会放光到那里接引他们。这是因为我们所起的心波会感应到我们所想念的对象,因为想念的对象并没有离开法界,并没有离开我们心念之外,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自然就感应道交了。
自古以来就有“母女连心”或者“母子连心”之说,慈母怀念遥远地方的儿女,对方比较敏锐的话就会感受到;因此,我们起心动念鬼神都知道,尤其是佛菩萨更是了如观掌。有一句话说“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即便在没有人的地方做不好的事情,天都看得清清楚楚,可见我们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是时刻都跟天地的磁场感应道交的。
阿弥陀佛的愿,是连阿鼻地狱的众生都要救度的,何况其他的众生呢?众生之所以坠入阿鼻地狱,一定是以前曾造作过大逆不道、最极深重的罪恶业因,果报才会堕落地狱。这种人在这个社会上是警察要抓、法官要判重刑,是人人唾弃、人人畏惧,认为他死有余辜的。当然这是“人”界的观念,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的社会如果没有是非观念,那社会就不平静、不平安、不安定,人民就无法安居乐业;但是就佛来讲,他连地狱中那样恶劣的众生也包容他,也要救他,让他离开地狱,到极乐世界去成佛,这样阿弥陀佛的是非何在?阿弥陀佛为什么与世间人不同呢?我们应知:就根本性来讲,地狱天堂、天堂地狱,其实都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本性、本质,每个人心中都含有地球70亿众生的人性在内,所以,他不是别人,他就是我。
这一辈子,我们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在生死轮回当中,有一天也会造作阿鼻地狱的业而堕落阿鼻地狱,当然有一天会也造作上生天界的业,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可是都不究竟,都是反覆无常的。所以说人心无常、诸行无常、世间无常。
佛看我们只看到无常,看到因缘和合,他不着意于众生的善,也不嫌弃众生的恶,佛只有悲心要救度我们出离轮回。
由这几段经文,应该是让我们安心,而不是怀疑阿弥陀佛。如果认为佛是非不分,觉得自己是善人,佛救我们是理所当然,但恶人不应该救。这是人的分别执着,也是人的无明。所以,我们看到善人固然赞叹,但看到恶人也要包容,因为我们过去生中也曾跟他一样,若不往生极乐,未来生中,也还会跟他一样,因此要互相同情体谅,互相包容接纳,如宗风所说──“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当然,我们要跟阿弥陀佛一样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有薰习到千百万亿分之一,在人世间的品格来说就很高尚了。接下来:
若不生者之“生”这一字,最为重要,思惟摄取之极要,永劫修行之极基,唯在于此,四十八愿中,余愿无此言,唯此一愿有此语,故名“生因愿”,亦名“本愿王”。
这段是在说明“生”这一个字的重要性。往生极乐世界的“生”,这欲生我国的“生”,或愿生彼国的“生”,以及若不生者的“生”,这个“生”字非常的重要。
阿弥陀佛五劫思惟而发愿是为了什么?为了我们的往生;阿弥陀佛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的目的为了什么?也是为了我们的往生;阿弥陀佛建设极乐世界,金手长垂站在我们面前已经十劫了,为了什么?为了我们的往生。我们能够往生,他才成佛,我们不能往生,他还要继续修行,不能成佛。因此,这个“生”的比重是其重无比,根本没办法衡量的,所以说“最为重要”。
“思惟摄取之极要”,“思惟”就是以五劫的时间思惟四十八大愿,“摄取”就是选取,选取十方净土中之最善最妙的作为四十八愿的蓝图,五劫的“思惟摄取” ,目的都是为了容易地救度十方众生出离六道轮回之苦,获得往生极乐证得涅槃之乐。
阿弥陀佛发这个愿的最终极目的在哪里?在“生”,在我(众生)能往生,在他(阿弥陀佛)的成佛!所以说这个“生”是阿弥陀佛思惟摄取之极要。
“永劫修行之极基”,阿弥陀佛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在这过程当中,他行六度万行,六度首先就要布施,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与无畏施。财布施就是物资的给予,法布施就是讲经说法,让对方解除苦恼,甚至解脱轮回;无畏施就是为众生牺牲性命。无畏施又有“内施”与“外施”,外施就身体器官的布施,内施是整个生命的布施。像佛陀以前行菩萨道的时候,所谓“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把自己的生命都布施出去,这个就是无畏的内外布施。人最贵重的就是什么?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了一切,那连生命也布施出去,这一种内施是最高的布施。
阿弥陀佛兆载永劫之间所修的六度万行,所布施的内容数量可说无量无边,他如果不这么做,我们生生世世以来曾经杀过人,那怎么办?所以他必须先具有这种功德来为我们偿还;除了杀业之外,我们偷盗、邪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我们所犯的身、口、意的恶业,生生世世以来无量无边,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就必须要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来赎还我们所欠的,所以他要永劫修行,在各种修行中,单单布施就要无量无边的多。阿弥陀佛的目的,既然是要让我们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以这个为他最究竟、最高的基础,若没有这样的基础,一切就免谈了。
“唯在于此”,都在于“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四十八愿中,余愿无此言,唯此一愿有此语”,四十八个愿当中,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两句八个字的,只有第十八愿,另外四十七个愿,统统没有这两句,所以第十八愿才被尊称为“生因愿”,也就是往生正因的愿,直接之因的愿。任何众生只要依照这个愿,随顺这个愿,就必定往生,而且不必等到临终,所谓“平生业成”,现在就已经决定了,只要时间一到阿弥陀佛就摄取我们往生。
所以净土法门有一个特色──“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因为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约与保证,阿弥陀佛成佛的时候,就能够使十方任何众生只要念佛、想佛,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四十八愿当中,只有这一个愿有这两句,因此也只有这一个愿才是百分之百能够往生成佛,是最根本的、最主要的、最直接的,所以叫做“生因愿”,同时以这愿为“本愿王”。
“本愿王”这个“本”,是因本,因地所发的愿有四十八,其中第十八愿是王,其他的愿是随属于第十八愿。好像一个国家只有一位国王,底下再怎样位高权重的文官武将,都不能跟王相比,所以此愿也叫做“王本愿”。
有人研究了四十八愿之后会问:其他的愿暂且不说,可是第十九愿、第二十愿,不是跟第十八愿一样,都有欲生我国这个“生”吗?是的。所以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这三个愿叫做“摄生三愿”,也就是使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三个愿。
也有人说,十九愿有来迎的利益,二十愿也有最终必定往生的利益,这样十九愿、二十愿不也是“生因愿”(往生的正因)吗?其实不是的,此中有微细的差别。
虽然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都有欲生我国的这个“生”,是同类性质的,所以同称摄生三愿;但是如果从每一个愿的内容来看,只有第十八愿才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约。第十八愿说:“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第十九愿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第二十愿说:“闻其名号,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
”这三个愿都有“欲生我国”的愿。但十九、二十愿却没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只有第十八愿有,所以第十八愿,是跟十方众生绑在一起的,第十九、第二十愿没有,甚至跟阿弥陀佛是没有关系的,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在于:
第十九愿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是各人依各自的身分所发的菩提心,就各自的缘与能力去修诸功德,这跟阿弥陀佛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啊!会有关系是因为阿弥陀佛在第十九愿有说:“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因为至心发愿,欲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才跟阿弥陀佛有关系。阿弥陀佛就说:“好,你临终的时候我来接你;固然你现在没有跟我的光明感应道交,没有契合我的佛心,但因为你有愿生极乐世界的意愿,所以到时候来迎接你!”是因为有这样才有关系的。
可是,那也必须是第十八愿成就了才有这样的功能,因为阿弥陀佛成佛了才有来迎、不来迎,如果阿弥陀佛没有成佛的话,哪有来迎、不来迎的问题呢?第二十愿也是一样,第二十愿是结缘愿,植诸德本的种子种下去了,收成是在未来不是在这一辈子,因为已经有了结缘的种子了,阿弥陀佛也抓住不放,因为阿弥陀佛本来就是要引导众生都来学佛念佛,来往生极乐世界。只怕你不跟他结缘,不怕你结缘了他不喜欢。所以一旦结缘了,阿弥陀佛就不放弃。
结缘的意思是说,他听到阿弥陀佛,也念过阿弥陀佛,也想往生极乐世界,但志愿不坚,只是植诸德本,种下个种子而已。即使这样,阿弥陀佛也不放弃,下辈子还要等到你。因此经论上就形容说“吞钩之鱼,在水不久”,就是说这条鱼已经上钩了,在水中已不会太久,总有一世会被拉上来。二十愿就是上钩之鱼,已经上了阿弥陀佛救度之钩的众生,即使这一辈子不想往生、没有往生,但不久了,下辈子、下下辈子,阿弥陀佛终究还是要把他拉到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这一辈子会进入第十八愿,往往都是过去世曾经是二十愿的众生,这三个愿就有这样的差别。
第十八愿有“愿”又有“誓”,欲生我国的“生”是愿,若不生者的“生”是誓,第十八愿不仅是阿弥陀佛愿望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而且他发誓必使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若不能够使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话,他就不取正觉。所以只有第十八愿是“愿生”的同时也是“誓生”──发誓必使我们往生。而第十九愿、二十愿,都只是愿生但没有誓生。
阿弥陀佛发誓要来迎接第十九愿的人,是临终来迎愿;而第二十愿是属于“系念果遂愿”,也就是说总要让他有一世到极乐世界,因为他已经结缘了;所以第十九、二十愿,虽然与阿弥陀佛发誓的内容有关系,但并不是直接的,而是曲折性的、渐进性的,是依附在第十八愿的,是第十八愿达成了必定使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目的,才有临终来迎,或者是“三生果遂”(第二十愿)。因此,就这三愿来讲,第十八愿是主干、是根本,第十九、二十愿是从第十八愿的主干生出来的枝条,根本主干活的话,依附在主干上的十九愿、二十愿就能够活;根本主干没有活的话,枝条也活不起来。所以“生因愿”只能限于主干的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成就的话所有各愿也都同时成就。
当然,其他各愿也都是从第十八愿所衍生出的枝条愿,总体来讲,都是为了让众生欣慕第十八愿。也就是说,因为第十八愿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表示一旦念佛都能够往生,第十九愿的“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人,当他最后感觉到修行无力,对往生没有把握时,他就会反省:啊,还是靠阿弥陀佛,还是老实念佛吧!
所以,其他的愿都是为了让人来欣慕第十八愿,因此叫作“欣慕愿”,只是说十九愿、二十愿的文字内容性质与意义跟第十八愿比较接近,因此称为“摄生三愿”。
不过,虽然同样称为“摄生三愿”,但并不是说第十九愿、二十愿也是“生因愿”,并不是这样的,“生因愿”只有第十八愿,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说:
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说:
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说: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善导大师的解释也都是唯以第十八愿作为“生因愿”。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节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