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法事赞》,看到善导大师有这样一句:“无胜庄严释迦佛,受我微心入道场。”“庄严的无胜报土的释迦牟尼佛啊,请接受我微渺的祈请之心来到我们法会现场吧!”直译起来就是这么一句话。当然,大师后面还有几处都用到这个“微心”。
开始读到,颇感疑怪:一般在祈请佛菩萨仪轨中都会表白自己心有多么至诚来请十方佛、十方菩萨,譬如“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等等。而这里却出人意料的用了一个“微心”。“微心”,就是微弱的心,微小微藐的心,总之不够至诚,不够殷重。考古德解释,只说这是谦辞,无他意。但我总觉得不止于此。
我由此“微”又联想到另一个“微”。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著名的“二河白道喻”中说,白道只有四五寸,两边水河、火河则各阔百步。合喻处大师则说:“善心微故,喻如白道。”这里也是一个“微”。
两个“微”字,合而观之,其间蕴藏涵义,方颇见端倪。
净土法门,凡夫为本,通过大师的遣词造句,看得出完完全全站在凡夫立场上。
凡夫再至诚也是“微心”,凡夫性多虚伪,多隐曲,这是早已久习成性的,即使是面对无上清净圆满的佛,忽而在一次法会上拿出与佛境相匹配的“至诚”,恐亦为难。凡夫的至诚也极其有限的。因为凡夫“垢障覆深”,凡心与真心总是隔着一层。所以是“微心”。
而凡夫之善,更是微渺无极了。众生一念之间六十刹那,一刹那间一百个生灭。这样巨大数量且变幻快速的生灭心之中,一日间良善之念究竟有几何?真相恐怕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不然《地藏经》中佛就不会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了;道绰大师也不会说:“(凡夫)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相比之下,凡夫善心如微风,如毛毛雨;而恶念之起,犹如暴风暴雨;善导大师也不会说“纵发清心,犹如画水”,凡夫清净善心,不是完全不能起,只不过,所起当下,太微浅,也太短暂,好似用手在水中画了一个圈,倏尔之间水纹就不见了。
凡夫即使偶发之善,也是不清净的,总是夹杂名利心、瞋心、邪伪心于其中,善导大师统称其为“杂毒之善”,不名“真实之行”。
即使是净土行人之“念佛”众生,却终也不能摆脱凡夫的生活状态,芸芸众生,总是俗念多、道念少,大多数时间心思埋首世俗之念中。尤其这样的一个时代:浮躁、忙乱、压力大、快节奏,滚滚红尘之中,人们对极乐的无比向往之心念,矢志念佛之心,是那么的微茫。所以,善导大师才说贪爱之水河、瞋恨之火河,各有百步之宽,而念佛的白道却只有四五寸宽。且行人在行进过程中,水火始终或烧或湿白道,凡夫不就是在贪心中念佛,在瞋恼中求生吗?
倘若在自力修行观念里,因微果亦微,如同农民种地,种子不够优良,收成也难以丰硕。
然而在他力法门中,却不必如此,完全可以因微果剧。从凡夫一面看,似乎很微弱,然而在佛一面看,即使众生信心微浅,却丝毫无碍强大的佛光之摄取,所得之结果是巨大的,远远超出凡情的。
此时一件事的结果,取决于能作之心较少,而是取决于所缘之境更多。
如同手触外物,或石块或刀刃,此时造成之伤害,取决于人手之力度、角度等等。然而若手所触之物不是这些,而是一根电线呢?则无论何种力度、角度,哪怕只是皮肤只触碰一点点,也必然当即受到电击。甚至如果是一条高压线,可能人都不用实际触碰,只一靠近,便要吸引击爆了,这是所触碰的外物决定的。又如火烧外物,若是烧木头,烧纸皮,最后烧成怎样,取决于火烧的时间、火势大小等等。可是如果是汽油呢?往往一点星火就能引爆全桶,这是被点燃的对象所决定的。
念佛往生也是如此,由于阿弥陀佛愿力强大无比,远超诸佛,佛以佛眼十方遍览:“有否念我名号之人?”以佛耳昼夜倾听:“有否称我名号之人?”是故众生一称一念,阿弥陀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即使在凡夫这边,只是心中浅浅的划过的一句“阿弥陀佛”,即使是人们不经意随口一句“阿弥陀佛”,即使是小孩儿假扮唐僧、济公,合掌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佛都会循着信号而去放光摄取之,不管众生这一面信号有多微弱、多渺茫。因为,这是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决定的。
善导大师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所谓“增上缘”,古德解释为“起法功强”,也即通过外力生起妙法,使其原有功用大大增强。所以,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如同信号扩大器一般,众生念佛的信号本来很微弱,但经过扩大器一放大,则得到大大地增强,阿弥陀佛的功德力进而全部加于念佛者,众生当下就进入佛的大愿海中,必得成佛。像龙树菩萨说的:“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所以,微凡如我等,自可安于“微心祈愿”,安于“善心之微”,安于“白道之窄”,且以微心入净土,以佛强缘速成佛!
宗道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