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学员、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请放掌。
我们的主题是有关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引用的资料是《善导大师全集》,善导大师的著作有「五部九卷」,五部就是《观经四帖疏》、《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观经四帖疏》总共四卷,所以叫做四帖;《法事赞》有两卷;其他三部各一卷,总共叫做「五部九卷」。五部九卷当中,在净土宗里面,《观经四帖疏》是很重要的一部书,是善导大师净土思想教理的汇归,是核心。
如果以经论来讲,净土宗的主要经论是三经一论。「正依经」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所谓「正依」就是主要根本的依据,其他经典即使有谈到极乐世界,也是属于「旁依」,也就是从旁辅助解释。
主要的论就是《往生论》与《往生论注》,要了解《往生论》,就必须看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所以讲到《往生论》其实就是指《往生论注》。再来有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和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
《观经四帖疏》是善导大师集净土宗之大成,是净土宗开宗立教的一本书。善导大师写这一部《观经四帖疏》,不只是正确地解释《观无量寿经》,把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把阿弥陀佛的佛心,正确地、畅快地流露出来,同时也将当时对《观无量寿经》以及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错解误解,加以纠正过来,成为一本净土宗模范的正确说明教理的一部书。有关净土的教理,如果跟《观经四帖疏》所讲的一样,那就是正确的;如果不一样,就不正确。
不过「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
」,同样看《观经四帖疏》,如果没有传承,也就是没有善知识的指导,也看不出《观经四帖疏》的重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曾经听人讲解过《观经四帖疏》,一听之下,他所讲解的还是跟他以往讲经的方式一样,就是依文解义,至于这部《观经四帖疏》的架构、核心点在哪里,他是不知道的。因此,还是以经文来文文句句地解释《观经四帖疏》,经他这样解说,《观经四帖疏》的特色就没有了,就跟一般的经疏一样了。有感于不晓得架构、不晓得核心重点,不晓得它的宗趣、宗旨在哪里,解说就会产生偏误,所以我就编写了这本《观经四帖疏纲要》,来指出《观经四帖疏》的架构、核心与宗趣、重点。
在我们出版的《善导大师全集》里面的附录中有这本纲要,因为这本随身书比较轻便,可以随身携带,所以我们现在就以这本随身书来讲解。
这个纲要是以十三段来说明的,现在请大家翻开这本随身书第三页,从第二段开始。
第二段的小标题是「弥陀指授,诸佛证诚,楷定古今,尊信如经
」。
在这里怎么说是「弥陀指授」? 「弥陀指授」就是说这部《观经四帖疏》,固然是善导大师写的,其实里面的内容可以说都是阿弥陀佛亲自指点,亲自传授给善导大师的,而且是经过十方诸佛来证明的,证明这部《观经四帖疏》是合乎阿弥陀佛的佛心、佛愿,也合乎十方诸佛的本怀。所以这部《观经四帖疏》是真实的、如实的流露出佛所要讲的。
楷定古今,就名词来讲,「楷」是模范,就动词来讲是楷定、纠正的意思。「定」就是所谓的判定、一锤定音、确定这个教理的是非。「古今」就是善导大师以前的、还有当时的一些大德们对于《观无量寿经》的误解,乃至对于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错解,都把它纠正过来。
「尊信如经」是说我们对于这一部《观经四帖疏》要尊重、要尊敬,要把它看成就如同佛所说的经典那样,来尊敬它、敬重它、信受它。
善导大师为什么会写这部《观经四帖疏》呢?主要在于那个时代的佛教界对于《观无量寿经》非常重视,非常重视的原因是《观无量寿经》里面有谈到十三种定观,很得一般想要修行的人的喜好,所以那个时代几位有名的大德都有注解《观无量寿经》。
最有名的就是隋朝的慧远大师, 此处的慧远大师不是东晋时代的庐山慧远大师,是另外一个。这个慧远大师当初在长安盖了一间净影寺,所以后来的人尊称他是净影的慧远大师。他的著作很多,有几十部,每一本著作都受到后人的器重、也常常被引用。慧远大师有写一部《大乘义章》,当中有一篇就是〈净土义〉,把十方佛土、十方净土归纳分析成「事净土、相净土、真净土」;这三种都是净土,只不过高低差别很大。
事净土,是指一般的凡夫,虽然还有贪瞋痴的烦恼,可是他累积了很多清净的善根,然后回向往生净土,他所往生的地方就叫做事净土,也就是说从外表来看,是众宝所庄严的。
相净土是已经断了烦恼的声闻缘觉,或者是菩萨示现度化众生所生的国土,妙相是很庄严的,是清净没有污垢、没有烦恼所感得的国土。
再来是真净土,真实的净土,是十地以上的菩萨以及佛所住的净土,所谓实报庄严净土。
慧远大师将极乐世界判为事净土。为什么慧远大师把极乐世界归类为事净土呢?这是因为他认为往生去的是凡夫,还有烦恼、还有罪业,只不过他们以念佛的因才能往生,所以那种净土叫做事净土,也是属于应化土,所以它不是高级的真净土。
当然他判定的也有矛盾的地方,什么矛盾呢?他认为九品中不论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都是菩萨。上上品是四地、五地、六地的菩萨;上中品是初地、二地、三地的菩萨;上下品是地前,也就是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这些不是断了一品无明以上的菩萨,就是破思惑与尘沙惑的菩萨。判定中品上生是三果以内的罗汉,中品中生也是已降伏烦恼的内凡夫,中品下生是世间的修行善人。另又分判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修学大乘法门的,只是依照他们所犯的过失轻重,分为这三品。
慧远大师分判极乐世界的依报就是事净土,阿弥陀佛是应身佛,往生去的上品、中品、下品的身分,都是大乘根机的身分。既然判定极乐世界是事净土,上品生者怎么会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呢?所以,这是彼此矛盾的错误。
另一位大师是鼎鼎有名的天台宗智?大师,他判净土有四种,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而判定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判定阿弥陀佛是应身佛。这跟慧远大师差不多,也是错误的。
还有三论宗的祖师嘉祥大师。他所分判的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也跟慧远大师、智?大师相去不远。
这样的话,就导致一种现象,也就是说极乐世界不是报土,而是凡圣同居土。如果是报土的话,凡夫不能往生、凡夫无分,凡夫只能往生事净土,也就是凡圣同居土。这样的错误解释导致一般修行人就不求生极乐世界了。
此外,最大的一个错误、伤害比较重的,则是摄论宗。摄论宗的大德们是依据无着菩萨所写的《摄大乘论》里面的一段文章来解释《观无量寿经》的念佛往生。怎么解释呢?解释为「别时意」,也就是说,念佛往生不是指这一辈子,不是在今生今世,是现在累积这个因,等到将来功德够了、因缘成熟了,才能够往生。好像持续不断累积一块钱,就能够成就一千块、一万块那样。
「别时」这种错误解释对净土宗的影响非常大,大到什么地步呢?同在那个时代,善导大师的徒弟怀感大师,就写了一部《群疑论》,《群疑论》里提到:「摄论至此百有余年,诸德咸见此论文,不修西方净业。」也就是说,从《摄大乘论》这部论传到了中国以来的一百多年期间,凡是看到这部论的大德们就不修西方净土、不念佛、不求生极乐世界了。
善导大师非常的感慨,为了纠正他们的错误,让净土法门能够正确的弘扬,让更多的人能够念佛,所以就注解《观无量寿经》,这就是《观经四帖疏》的来源。
善导大师很谦卑地说我们是生死凡夫,智慧是很浅短的,所谓才疏学浅,而佛经是从佛那么高的境界所流露出来的,教理是很深妙的,我们不能随意地依自己的智慧、学问或所理解的来解释,必须透过佛来指导。
再来,就是所要纠正的对象都不是泛泛之辈,都是一宗的开宗祖师,他们的学问、道德、修行,都是到了让世人肯定的境界,要纠正他们的错误是很不容易的。另外,还要扭转一般信众的观念,让一般信众重新恢复对念佛往生的发心,也很不容易。针对这两个不容易,如果没有佛来做权威性的指点、证明的话,要扭转这个已然形成的局势是相当困难的。
因此善导大师发心写这部《观经四帖疏》之前,就请佛来证明。怎么请佛证明呢?在注解的前一天,特别诵三部《阿弥陀经》,同时念三万声南无阿弥陀佛,祈求十方诸佛以及阿弥陀佛、清净大海众,来显现、证明、指导。结果他所祈求的通通呈现了,所以这一部《观经四帖疏》所感召的灵应事迹超越一般的灵应,是非常殊胜的。这只要看《观经四帖疏》后面善导大师所写的「跋文」,就可以了解,实在是非常令人赞叹。
那一天晚上,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以及众宝所成种种颜色的宝山,千重万重的呈现,而且种种光明从天照下,地面一片金色,种种殊胜的景象都出现在他的面前。经过当天晚上这些灵应之后,隔天他就开始动笔撰写《观经四帖疏》,撰写的每一天晚上,都有一位圣僧亲自来指导玄义跟科文,教他玄义的内容以及科文要怎么判怎么写,一直到这部经的玄义科文都写好了,才没有再梦到这位圣僧。
《观经四帖疏》写完之后,他就再度祈求发愿,接着连续三天,阿弥陀佛及诸菩萨种种瑞相再度呈现在他眼前,加以证明《观经四帖疏》是合乎佛心、佛愿的,是如同佛所说,可以尊敬供奉如同经典的。
所以,可以说这部《观经四帖疏》是这一位圣僧所写的,因为每天晚上都有一位圣僧来指导,指导它的玄义的内容和科文。那么这一位圣僧是谁呢?可说是阿弥陀佛。因为如果不是阿弥陀佛,谁会来显现在他的梦中呢?
佛菩萨本来都能够在一念一时之间示现到十方世界去,显现成佛度众生,并不是说现在到了东方,就不能到西方,要等到东方回来之后,才能到西方,不是这样的。有一句偈语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意思就是说,佛是超越时间、空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只要人有诚心,当下就会有感应的。不管这个人是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东西南北十方世界都能够同时、同样显现的。
自古以来相传,善导大师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谓「佛佛相念,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梦中的圣僧当然很可能就是阿佛陀佛。因此这部《观经四帖疏》就等同是佛所说的,也由于《观经四帖疏》是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也就是以阿弥陀佛的愿心来解释整部《观无量寿经》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善导大师跟阿弥陀佛、《观经四帖疏》三个,是非常亲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我们如要了解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一尊佛,必须先了解他的四十八大愿,要了解他的四十八大愿,必须要先抓住他的根本,所谓「本立而道生」。那阿弥陀佛的根本愿在哪里呢?就是第十八愿。所以掌握到了第十八愿,就掌握到了阿弥陀佛的佛心、佛愿,同时也掌握到了阿弥陀跟我们十方众生的关系,尤其是阿弥陀佛跟念佛人的关系。
这一点,善导大师知道、也掌握到,所以他完全都是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尤其是根本愿第十八愿来解释整部《观无量寿经》。这种提纲挈领,一举全收的解释,便是这个梦中圣僧所指点的, 完全契合释迦牟尼佛、合乎十方如来出现在世间的本怀。所以不只是《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十方如来的本怀经,《观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也是,因为这两部经跟《无量寿经》是同体系、同内容的,只是解释的角度不一样、架构不一样而已,但是宗旨是一样、毫无差别的。
八百多年前的日本,有一位法然上人,他是日本净土法门的开宗祖师,他有写一本书叫做《选择集》,在《选择集》后面跋文的地方,就极为崇敬地赞叹善导大师以及这一部《观经四帖疏》。他赞叹说:「每夜梦中有僧指授玄义,僧者恐是弥陀应现。
」每天晚上都有一位圣僧指授它的玄义,这一位圣僧应该是阿弥陀佛所应现的。那么「可谓此书是弥陀传说
」,可以说这一部《观经四帖疏》是阿弥陀佛所传授的、是阿弥陀佛所说的,「何况大唐相传云,善导是弥陀化身也,可谓此文是弥陀直说
」,也就是说《观经四帖疏》是阿弥陀佛直接讲的,「欲学者一如经法,此言诚乎
」,也就是说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的后面跋文,很郑重地写一段话说:「欲学者一如经法,一字一句不得加减。
」意思是要学这部《观经四帖疏》的话,就要把它当作是在抄经一样,一句一字都不可加减,法然上人认为善导大师这样说,是正确的,是真实不虚的。
《观经四帖疏》的受到重视,不只是日本净土开宗的法然上人,我们中国净土宗的几位祖师,譬如莲池大师以及印光大师,都非常崇仰善导大师。
莲池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写一本书叫做《往生集》,里面就很深心感伏善导大师巍巍崇高的德行,莲池大师赞说:「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观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设非弥陀,必观音普贤之俦也,猗欤大哉。
」
莲池大师编辑的这本《往生集》,里面收集了比较殊胜的往生事迹, 包括出家人、在家人、也有国王、大臣、寻常的老百姓,甚至也有动物往生、恶人往生,其中当然少不了善导大师的往生事迹。莲池大师在《往生集》的每一则故事的后面,几乎都有按语,他在这本《往生集》中对善导大师的按语,很高度地赞叹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他又假设说,如果善导大师不是阿弥陀佛所化身的话,那至少是观音菩萨或普贤菩萨这一类一生补处、等觉以上的菩萨所示现。莲池大师是明朝末年数一数二的高僧,也是净土宗第八位祖师,他这样的赞叹,当然不是随随便便的,否则等于打妄语、戏论了。
民国初年,净土宗鼎鼎有名的印光大师,更崇仰赞叹的说:「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印光大师这样的赞叹几乎是崇高至极的。一般看出家人,再怎么样的德行高尚,也还是肉体之身。可是对善导大师,却认定他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是有大神通的、是有大智慧的。
印光大师又特别写了一首偈语来赞叹善导大师,他说:「世传师是弥陀现,提倡念佛义周赡,切诫学者须㧑谦,兼使极力生欣厌,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作佛说看。
」我这样子念,大家也许听不明白,不过这些事迹都已编辑在《善导大师全集》里面,也都编在上次我们所看的《善导大师略传》里面,这些文句都很好,我本人对这些也都很喜欢。印光大师这一首偈最后两句说:「念佛出光励会众
」也就是说,善导大师每念一句佛号,就出一道光明,他为什么要显示这个光明呢?目的就是要鼓励大众、启发大众的信心,鼓励大众的念佛愿生心,「所说当作佛说看
」,我们要把善导大师所讲的,当作是佛所讲的来看待。
印光大师这种无比的敬仰、赞叹是不随便的、不含糊的,必定有他的证量,透过他的智慧思维之后,才敢这样讲的,不然的话,所讲出来的,如果太过轻率,或没有根据,岂不是自损人格吗?所以莲池大师也好、印光大师也好,这两位祖师证量所讲的话,更能显现善导大师是阿弥佛陀化身的份量。
接下来,我们再看《观经四帖疏纲要》第三页:「《观经》的主题很奇特,令一般圣道门诸宗师难以理解。
」
所谓「诸宗师」主要就是指摄论宗这些大德们,以及慧远大师、智?大师、嘉祥大师。但主要还是指慧远大师以及摄论宗的人,他们都是一般圣道门的修行人。
刚刚所讲的,似乎是在批评,甚至评断这些大师。这个我们要怎么看待呢?我们只要晓得古代曾有这件事情就好,然后要回归到正确的净土道理。我们千万不可以鄙视或轻视他们,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毕竟都是一宗之师,一宗之师就是指开创一个宗派的祖师,或者有修行、有道德、有学问,足以做一般人的善知识,所以我们还是要抱着敬重的心。为什么他们会有错误的理解、错误的解释呢?当然一方面是他们局限于圣道门的自力,再来,是没有师承、没有善知识的指导,不像善导大师他有法脉,就只差这样而已。
有一句偈说:「恒需隐密有三事:隐密自己之功德、隐密他人之过失、隐密未来之计划
」。学佛人就是要修行,修行就是要「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要积功累德,积功累德要先从隐恶扬善来,自己的好处功德要掩盖,别人即使有一点点的过失,我们也尽量要掩盖。一般人的过失,我们要掩盖,主导人物、指标人物的过失,我们更要掩盖。因为一般人的过失不掩盖,影响不大,但指标人物的过失,把它宣扬出来,影响就很大了。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德高望众的人的过失,你随便宣扬出来,大家的信心岂不是都没有了吗?除此之外,对于女众的过失、名节很重要,更加要掩盖;当然男众的也要掩盖,但比较来讲,女众比较处于弱者,更要掩盖。总之,要掩盖他人的过失,这样可以为自己累积福德、消业障、开智慧。
另一方面,我们要明白,善导大师有他那个时代的背景,有他的立场,他不得不这样做,也有他的权威性,但是我们不能模仿,如果模仿的话,只有增加罪业。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讲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