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编辑部
善导大师《观经疏》说:「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又说:「此心深信,犹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又说:「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显示《观经》是为凡夫开说往生弥陀净土之法的经典。
机深信所要表达的是深信自身是不具有出离因缘之众生,是于出离轮回、解脱生死全无任何能力之众生,从而使得我们舍弃依靠自力修行了脱生死的想法。这就如同某位乡下贫穷的信徒想要前往参诣位于京城的本山,但因家中并无足以充作其旅费之用的钱财,于是其前往京城的想法便只得作罢。
法深信指深信阿弥陀佛愿力。被救度之众生被称为机,而能救度的佛之愿力则被称为法。机含有能变、能动之义,法则含有一定、不变之义;为了与能动、能变之机相对应,才将一定、不变的佛之愿力命名为法,所以深信佛之愿力才被命名为法深信。法深信之相是深信乘佛愿力,定得往生。乘是乘托之义,如同乘船、乘车时将自身全体之重量完全交予船或车;法深信亦是如此,深信佛之愿力,将自身往生极乐之大事完全交托于阿弥陀佛。
二种深信的二种并非别体二种,而是同体二种,但毕竟所信之内容有机与法两种,所以善导大师才在这里将一种信心分别为机与法两种,因为一种真实信心可以存在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来,所谓他力信心是指信无有出离之缘的我等众生因佛愿力之救度而定得往生,略言之即深信佛力将彻底救度我等,可见这种信心是一体一味的,并非存在两种其体各别的信心。善导大师之所以说决定深信自身无有出离之缘,是为了令我等众生舍弃自力修行之思想,即确实地深信自身乃是无有出离之缘的众生,但若不舍弃自力修行之思想便无法深信自身无有出离之缘。同理,所谓深信阿弥陀佛之愿力,即将自身之往生完全托付于阿弥陀佛之愿力,而完全仰靠阿弥陀佛之愿力即是深信彼佛之本愿力。若不仰靠彼佛之愿力便是对阿弥陀佛之本愿力仍不够深信。总而言之,机深信指舍弃依靠自力修行的想法,法深信则指完全仰靠阿弥陀佛之他力。此二种深信既他力信心中所具有的两种内涵,也是他力信心的一体两面。这就如同硬币的表里两面,若从里面对他力信心进行观察,可以发现的是深信自身之机而舍弃自力修行之思想,即机深信;若从表面进行观察,则可以发现深信阿弥陀佛之愿力,将往生大事完全交托于阿弥陀佛之他力,即法深信。全舍自力的同时即意味着全托他力,全托他力的同时也意味着全舍自力,恰如暗去光来与光来暗去。曾有先哲将二种深信总结为「二种一具」,我们在先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二种深信总结为「二种互具」。「二种一具」是说二种深信之相状于一念间即同时具足,「二种互具」是说机深信中具足法深信,法深信中也具足机深信。
善导大师提出二种深信的本意,是为了详细揭示出弘愿真实信心的内涵。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对安心、起行、作业加以说明,在说明安心时举出《观经》之三心,言「二者深心,即是真实信心」,我们应该以这句话为出发点,对大师之所以提出二种深信的理由进行探讨。本来弘愿之信心是指抛弃自力、投托他力,所以才要通过提出机深信显示自力思想之应当弃舍,通过提出法深信揭示出投托他力所应具备的相状。如前所述,二种深信的要点在于舍弃自力、归投他力,所以虽言二种,但却并不意味着有两种不同的心同时生起,而只是深信无有出离之缘的我等众生一旦乘托佛力则必得往生。简言之,即深信不论何等众生都一定会蒙佛救度。
如言「大小圣人、轻重恶人,皆同齐归入选择大宝海,念佛成佛」,既然是说「皆同齐」,那便说明归入之信相唯有一味,所以二种深信应该通于凡夫与圣人。如「凡圣逆谤齐回入」之言也与这一句意趣相同。这就说明,不论是凡夫还是圣人,如果想要往生阿弥陀佛之报土,那么便必须具足二种深信。所谓「愿力成就之报土,自力心行不能到,大小圣人皆共同,唯托弥陀本愿力」,阿弥陀佛之报土是凭自力之心行绝对不可能往生的,所以不论是经过多久时间积累修行的圣者,如果想要往生阿弥陀佛愿力成就之报土,都必须抛弃自力,乘托阿弥陀佛之他力。这就好像有人从台北出发,想要前往北京,那么不论此人脚力如何超出常人,他都必须放弃步行,改为乘船。
但善导大师主要是在教导与其同时代的的凡夫,所以只要说「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的理由也就明了了,但圣者毕竟不是不停造作罪恶之机,所以这条理由与圣者并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