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译自望月信亨《净土教概论》) 释慧净
《往生论》言:「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又三种二十九句之功德庄严,若略说则入「一法句」。《论》言:「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此等是说「弥陀净土之功德庄严,是第一义谛之妙境界相
」。亦即说明「归入弥陀如来之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之一法。此说乃接受《摄大乘论》卷下,〈智差别胜相〉之初所说「受用身者,诸佛种种土,及大人集转依止所显现,此以法身为依止
」之意,亦即说明受用报身是诸佛之净土,及菩萨大乘法受乐受用之因故,而其受用身亦是依止于法身,颇符合现今「入一法句」之说。要言之,天亲菩萨以弥陀净土为法界真如之具体化,如来之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成为其体,因此,其功德庄严不是世间俗谛之虚妄有为相,应视为第一义谛之妙境界之相,此正可谓达到弥陀净土观之最高境界。
唐代善导大师强调弥陀本愿力,提倡「凡夫入报」之可能,而以《观经》等是为罪恶生死凡夫说明他力救度的法门,在净土教史上,大师是开拓出崭新局面之人。特别是日本法然上人专依大师建立净土宗以来,善导大师被尊崇为弥陀之化身,其着书被视为弥陀之直说而受顶戴,直到今天。
盖以善导大师以前,或同时代诸师将净土分类,专以所往生之众生为基准去判别国土之优劣。即彼等诸师皆以受用报土唯为地上菩萨所居之住处。其中,以弥陀净土为报土者,即否认地前凡夫之往生;认为地前凡夫所往生之净土,则是变化土或是凡圣同居土,共认凡夫往生报土是不可能的。
但对此,唯独善导大师强调凡夫可入报土说。即以弥陀之净土为报身报土,而且主张罪恶生死之凡夫亦可得往生其报土。大师所着《观经疏》第一卷,依《大乘同性经》之说,证明弥陀之净土是「报身、报土」。接着说:「报土高妙,垢障凡夫,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正因弥陀本愿力为增上缘,故凡夫亦可入报土。
向来诸师站在一般佛教的立场,唯见众生自力的一边,以凡夫入报土为不可能,若如此,则弥陀建立本愿之趣旨成为毫无意义。弥陀广唤十方众生,建立「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愿,而今弥陀既成正觉,吾等虽是凡夫,若归投弥陀,求愿往生,当然蒙受接纳。若不能如此,阿弥陀佛为何要建立本愿?又何必为大多数不能够往生之凡夫而庄严此一高妙之报土?这些岂不是全成为毫无意义。或者,如果凡夫仅以自己之力,能够得生低级之净土,则所附说「若不生者」之保证也就无此必要。无论从何处观看,弥陀建立本愿之旨趣,皆在于说明成立吾等凡夫之破格升进。诸师之论议,乃不知净土法门是以佛力救度为本义,故所说皆是谬见。
盖以摄论一派,以及慧远、智?等人,皆以所往生之众生为基准,判别国土优劣,是承传印度对身、土论发达之结果,其所说固有道理。但若依净佛国土之教旨而言,净土皆是「因愿酬报」之土,纵使与摄论所谓受用土及其内容有所不同,当然亦可称为报土。并且凡夫得以往生报土,在《大阿弥陀经》等诸经中有所明记。因此,今善导大师之凡夫入报土说,可谓发挥原始大乘时代建立净土之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