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精要法语解(八)

《观经》(一)

【简介】

《观经》,净土宗正依三部经的第二部,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所请而讲定善,又自开散善,普劝众生欣慕净土、回向往生;虽广开定散二善,但于流通分只付嘱念佛一法,劝归弥陀弘愿一向专称。善导大师着《观经四帖疏》注解此经,阐释「念佛往生」的三经一致之旨,并由此创立净土宗。

《观经》1称名除五逆罪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1],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2],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3]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4],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5]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6]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译文】

下品下生是极恶凡夫的往生。之所以称为极恶凡夫,因为他一生造恶,像五逆十恶这样的极重之恶,以及其他一切大大小小的恶业,无不造遍。像这样的愚人,既然造下如此重的恶业,本来必定应该堕落地狱,累生累劫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可是,由于他在临命终时,恰巧遇到佛法善知识,以种种方法善巧安慰引导,为他讲说阿弥陀佛名号救度的功德,教他心中存念佛德。然而此人被临终众苦所逼,无法静心系念。善友见状,转而告诉他:「你如果过于痛苦,无法静心存念,只管随口呼喊阿弥陀佛就好。」此人闻言,一心求救,声声相续,「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圆满十声。因为称念佛名的缘故,声声当下,灭除八十亿劫生死轮回之罪。命终之时,看到一朵金色莲花,光华灿烂,犹如太阳,停在他的面前。此人于一念间,即乘此宝莲往生极乐世界。

【注释】

[1]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杂秽语)、恶口(粗恶语)、两舌(挑拨语)、贪欲、瞋恚(愤怒怨恨)、愚痴(不明事理)。十恶之罪,令众生堕三恶道。

[2]临命终时:临终遇法,意同「朝闻夕死」,形容法缘浅薄,闻法后无暇思维,并非设临终清醒为往生条件。濒死迷闷之人,也有可能神识不昧,经善知识助念得往生。

[3]不遑:来不及,没有时间;心紧迫,失从容。「遑」,闲暇。

[4]至心:至诚恳切。

[5]南无:梵语namo的音译,又作「那谟、那模、纳莫、南摩」等,归顺从命,归顺如来教命;归付身命,身命归付如来。「南无」,可译为:归命、归趣、归礼、归依、归敬、恭敬、敬礼、礼拜、礼敬、救我、度我。

[6]八十亿劫:依罪业而流转生死的劫数。

【补充教证】

法照大师《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不舍逆恶,念佛大利)

【讨论】

问:有人说,「我罪障重,念佛心不净,修行时间短,怕不能往生」,是这样吗?

答:比之下下品人,罪障重,不至于「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心不净,不至于「不遑念佛」;修行时间短,不至于临终遇法。他能往生,没有人不能往生。

问:有人说,「下下品之人之所以往生,是因为宿善深厚。比如提婆达多,虽犯五逆,本地是深位菩萨」,是这样吗?

答:下品下生人若解释为菩萨,不是凡夫,则众生得救无望。此是善导大师「楷定古今」的重要方面。《观经疏‧玄义分》以很大篇幅破斥诸师「九品非凡夫」之说,力倡「凡夫入报」,大意:菩萨神通自在,悲化十方,不染生死,「更忧何事,乃藉韦提请求生也?」所言九品,皆是地地道道的凡夫,「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

问:有人说,「经中说『如是至心』,『至心』就是用心真诚到极处,自性现前,所谓明心见性」,是这样吗?

答:下品下生的实际状况是「不遑念佛」「苦逼失念」,如果将净土教作圣道解,一则不符合实情,二则有违阿弥陀佛大悲救苦的度生本怀,增设条件,众生望而兴叹,往生之门堵塞。

问:有人说,「下品下生是五逆罪人,我们不能自甘下品,应力争上品上生」,是这样吗?

答:见贤思齐之心应当随喜,若为自励勤称佛名,也是可取。如果为了提升品位转而广修杂行,恐失往生,对名号退失信心故;又,厌嫌凡夫现状,攀缘净境而不能得,导致内心不安。对于往生结果,不宜过高期望、过多思虑。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只图下品莲生,便是终身定局。岂敢大言欺世,致使法门受辱。」「独有阿弥陀佛藏污纳垢,金手接向下品莲花安置。」

自视为下品根机,才能生起急迫求救之心,全凭弥陀救度。犹如病人,自知病重将死,才能渴望医生诊治。

其实,用佛法的镜子自照,我们正是下下品人。《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问:《无量寿经》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经》五逆罪人念佛得生,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五逆、谤法罪业极重,众生未造之时诫止,不可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慈悲而放纵为恶,因此警告若造不救,此为抑止门;此前已造五逆谤法,若能回心,阿弥陀佛还要慈悲摄取,此为摄取门。

问:五逆十恶的极罪众生,释迦牟尼佛为何称其为「愚人」而非「恶人」?

答:佛怜悯其不知因果,不知自身具足佛性,造恶受苦。世人善恶分明,自谓刚正,称其为「恶人」,带有愤恨情绪,以为不可原谅;佛称其为「愚人」,为他分析原因,予以包容、体谅、救度。

问:平时念佛,念六字还是四字?

答:宜念六字。《观经》言「如是至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土三经具体讲到如何念佛,唯是六字。

但若四字称念多年,不习惯六字,那也无妨。病苦之人,若称六字困难,也可改称四字。临终前气息短促,四字也跟不上,可随念一个「佛」字,无碍往生。

问:「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转「念」为「称」有何原因和意义?

答:口称容易,心念不易。口称而得救,显易行之极致,明「乃至十念」真实义,也由此确定了净土宗往生正行,《观经疏》说口称佛名为「正定之业」。

教人念佛时,也以口称念佛为易。「南无阿弥陀佛,你跟我念」,对方依样随学即可,这很容易;「你心里忆念」,对方不知道从何念起。

《观经》2闻名除破戒罪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1],盗现前僧物[2],不净说法[3],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4]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5]。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译文】

下品中生是破戒凡夫的往生。如破五戒、八戒、具足戒;偷窃僧家不动产及一切临时用度物资;口说佛法,心术不正,为求名利,损佛自肥,而毫无惭愧(内住恶心,外现恶仪,恶声远布,人见人憎)。像这样的愚恶之人,衡量其所造恶业,本来应该堕落地狱,以致临命终时,恶业相现,地狱众火一时纷聚,焚烧其心。这个时候,恰巧遇到佛法善知识,以大悲心为他讲说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解说阿弥陀佛救度众生之十力威德,详细说明阿弥陀佛光明名号不可思议救度之力,又称赞佛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种功德之伟大。此人听完,当下灭除八十亿劫轮回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之风,伴随着天花飘落,一一花上都有化佛菩萨,前来迎接,此人一念之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注释】

[1]偷僧祇物:偷盗僧众共有之物,即寺院的公共财产。

[2]盗现前僧物:偷盗现前分施僧众之物。

[3]不净说法:或说邪法,或以邪心说正法。《优婆塞戒经》:「不清净者复有五事:一者为利故说,二者为报故说,三者为胜他说,四者为世报说,五者疑说。」《佛藏经》:「不净说法者,有五过失:一者自言尽知佛法,二者说佛经时出诸经中相违过失,三者于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经法,五者以利养故为人说法。」

[4]十力: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1知觉处非处智力(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2知三世业报智力(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4知诸根胜劣智力(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5知种种解智力(能普知众生种种知解不同);6知种种界智力(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8知天眼无碍智力(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9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10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习,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见于《大智度论》《俱舍论》。)

[5]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佛以五种功德法成就佛身:1戒法身(三业远离一切过失);2定法身(真心寂灭,离一切妄念);3慧法身(真智圆明,观达法性);4解脱法身(身心解脱一切系缚);5解脱知见法身(了知自己实已解脱)。

【讨论】

问:有人说,「破戒也得往生,这样提倡,是否会造成松弛戒律?」

答:佛经实语,应当谛信。往生是因闻名愿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不因持戒,更不因破戒。破戒众生也不遗弃,正显阿弥陀佛的慈悲与智慧。「反正破戒也能得救,何必费力持戒?」这是误解佛的慈悲。已经破戒之人,佛特加怜悯,但能回心向佛,佛皆救度。「像我这样的破戒之人,佛也不弃,唯有勤心奉法,仰谢佛恩」,这是真具信心。若是放逸无惭,犹如听说有接骨神医,自残双腿以求医,这样只能自己受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