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别「真实之法、方便之法」?

问:

善导大师《法事赞》说「诸佛大悲心无二,方便化门等无殊」,又说「门门不同亦非别,别别之门还是同。同故即是如来致,别故复是慈悲心」。这是不是说在所有的门当中,其实只有一个真实之门,其他都是方便之门?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真实之门」或者「方便之门」区别开来,那大家选择起来就很方便了。

如果门门都真实,或者门门都方便,那选择起来就有难度了。

请问法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

这个问题就问得比较深了。这要了解教理,里面涉及到判教的问题。

佛法的究竟目的,是要成佛,这是首先要了解的概念。不管哪一个法门,一定要达到成佛的目的,才算圆满完成任务了。没有成佛之前,都是方便。「真实」就是成佛;「方便」就是引导成佛的过程当中,循序渐进的一些方法,比如五戒十善、六度万行等。这就是要引导众生,向成佛的道路上一步步的往上走。

「门门不同亦非别」,门门是不同的,但是「亦非别」,也没有差异,因为目标是一致的。

比如中国的八大宗派,八大宗派的最终目标都是让众生成佛的。但是八大宗派的选择是不一样的,禅宗直指人心,净土专念阿弥陀佛。观念不同,理论不同,这就叫「门门不同」。

「亦非别」,并没有本质的差异。禅宗讲开悟,是要成佛;净土往生,也是要成佛。成了佛就没有差异了,成了佛就是天下大同,真正的大同世界。

没有成佛之前,因为众生根机有差异,所以佛讲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因为众生的认识不一样,境界不同,烦恼习性不一样,个人爱好不一样,才会讲出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门道来。

这个「门」里面就有「方便之门」和「真实之门」的差异了。方便的目的是要导归真实,得到了真实,方便自然就不存在了。成佛后,讲任何法都是成佛之法;没有成佛,再怎么讲,比如人道众生,讲来讲去,还是超出不了做人的道理。世间讲究做好人,做善人,怎么讲,都超出不了人道的善。我们讲爱心、讲孝道,再怎么讲,无非就是做好人而已,不能成佛,因为这个善法就局限在这里了。这就是方便教法。

佛法不否定方便之法,而是通过方便达到真实,这是佛法建立的目标。大家经常听到「三乘佛法」,声闻、缘觉、菩萨,叫三乘。声闻、缘觉是小乘,菩萨是大乘。佛在很多经典里面,都讲到声闻缘觉菩萨,这称为「三乘佛法」。

但是,佛在《法华经》里面讲:

  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整个佛法里面,只有一乘佛法,没有二没有三,否定了「三乘教法」。

「一乘佛法」,就是「真实门」。

懂得真实道理的人,一切法都是真实法,都是一乘佛法。

比如讲善法,如果是佛的境界,佛行任何善,都是大善,都是佛的善。

凡夫行任何善都是小善,因为境界很低,还是凡夫。就算有人把整个国家都治理得天下太平,就像孔子的理想一样,天下大同,没有恶,只有善,这是否是「真实之法」呢?还是不真实,还是方便法,人世间的善法是有漏之法,不能解脱。

只有佛的境界才是圆满。佛无我执、无法执,人空法空,什么都是空的,所作所为都真实。在佛那里,只有真实教法,没有方便教法。就像极乐世界,是报土报佛的境界,极乐世界鸟声说法,风声说法,什么都是真实的,一切功德都真实不虚。

而凡夫众生,修得再多,还是虚假之行,杂毒之善。

境界决定了法的本质是方便还是真实。我们行的方便功德有限,只有成佛的功德才是最真实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门」的差异就出来了。

智慧不圆满的人,就无法达到真实境界,只能通过方便之门,慢慢,慢慢地熏修,逐步从方便到真实,这就是次第。密宗里面经常讲次第,如《菩提道次第广论》。「次第」就是从方便慢慢引导。

而净土法门是横超法,没有次第,是全真实的。所以,从真实的门道来讲,只有净土法门超越方便之门,是完全真实的,因为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是最真实不虚的。

其他「门」为什么是「方便之门」呢?

比如持戒,持五戒得人身,持得再圆满也只是得人身,当然只是方便之法了。八关斋戒也好,还是比丘二百五十戒也好,如果只是把戒律持好了,大乘的般若智慧不够,那还是小乘的境界,是小乘的有漏之法,还不能达到无漏的境界。持戒一定要把大乘的般若智慧融进来,才能够跟大乘佛法相融通,最后大乘佛法要证到究竟圆满才是彻底了。所以大乘佛法里还含有方便和真实。

佛为什么讲那么多经典呢?其实绝大多数都是方便之法,「广开方便之门」,我们经常听到这一句话。佛开了很多方便,其实真实只有一个,就是成佛。

如何来理解「方便」与「真实」呢?

这跟我们的根机、境界、智慧有关。佛的境界高,站在佛的立场来看,一切都是真实;佛以下的圣人,境界有高有低,这就有方便和真实了;站在凡夫的立场,一切都是方便,因为达不到真实的境界。

观世音菩萨既可以是真实,又可以是方便。求子得子,求富贵得富贵,求官位得官位,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众生的需要不一样,有些众生只需要方便,只希望得到一个儿子,或者一个官位,观世音菩萨也满其心愿。观世音菩萨用方便来度化众生,「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欲」就是众生的欲望,先以众生的欲望来勾牵他,就像钓鱼一样。

佛菩萨是最高明的钓鱼者,要把众生从大苦海里钓起来。观世音菩萨放一个钓鱼钩,上面有好吃的,喜欢贪吃的人就被钓上来了;还有喜欢求子的、求富贵的、求官位的、求小乘的、求大乘的……慢慢地,众生就有了出离心,最后得解脱,得成佛,这才是观世音菩萨真实的目的。

我们了解佛法之后,就要知道舍「方便之门」进「真实之门」。刚才提到了「判教」的概念。「判教」就是讲:什么是方便?什么是真实?从浅入深,通过比较,把这个讲清楚讲明白。如果不作这种比较,很多人就不知道什么是方便,什么真实。

比如念佛,有些人就讲「念佛是老太婆和没有文化的人念的」;「念佛是方便之法,禅宗是真实之法」;「天台是圆教真实之法,密宗是即身成佛真实之法」,反而把真实当方便了。这就是不知道什么叫作「真实」,只是从表面来看,好像念佛这个方法很方便,就误认为念佛是方便之法。这都是不了解佛法义理而导致的。

我们要判断一个法是真实还是方便,一定要从「教、理、行、果」来判断,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南无阿弥陀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