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愿讲记

二〇〇五年春,在佛林寺讲解《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经莲友记录整理,已在台湾及香港印行,名为《第十八愿浅释》。「浅释」之谓,意在读者由此文白浅显之释,契入弥陀深广无涯之愿,专称佛名,乘愿往生,然后能深证法性,同佛无量光寿,则虽浅而有可取。

但「浅释」一词,易让人认为是一种书面解释的文体,既与实有异,也让一些文化少、基础浅的莲友,可能因此误解而生畏难,影响普及,所以此次大陆印行,改名《第十八愿讲记》,让人一听便知是讲话记录的口语体,只要有人能依文直读,即使听的人不识字,因为语意连贯,也很方便理解。

或疑:「四十八愿是一整体,为何专讲第十八愿?专讲第十八愿会不会割裂四十八愿?」这里作两点说明:1. 侧重点不同。如要说明愿往生人临终蒙佛来迎,则重第十九愿;今为说明「称名必生」,所以专重第十八愿。2. 以第十八愿总摄四十八愿。

今举五喻说明第十八愿与四十八愿的关系,愿诸智者,以喻得解。

盐水喻

四十八愿如一碗盐水,第十八愿为盐水中盐,余愿如水。

水因盐而有味,无盐则失味。

四十八愿者,阿弥陀佛之大慈悲也;然若无第十八愿,则失慈悲之味。如第一愿「国无三恶道」,若无第十八愿念佛往生,则不觉阿弥陀佛有何慈悲,虽无三恶道而非我可生之处所故;因有第十八愿,见此愿则更加觉得阿弥陀佛之慈悲,本当堕落三恶道之我等,命终所归之故乡故。准之,其余诸愿皆因有第十八愿称名往生,而成为利济我等凡夫之愿,我等方能一品佛愿慈悲之味。

油灯喻

四十八愿如一盏明灯,第十八愿为灯焰,余愿如油。

油因焰而发光,无焰则无光。

四十八愿者,阿弥陀佛之大光明也;然若无第十八愿,则失救度之光。口虽读「无三恶道」之文,身不免陷三恶道之苦;纵有「光明无量」之愿,不能破轮回长夜之黑暗,全同虚设。余可例知。

树根喻

四十八愿如一棵大树,第十八愿是根本,余愿是枝末。

由根本生枝末,得根本即得一切,失根本则失一切。

四十八愿者,阿弥陀佛之正觉树王也;然若无第十八愿,此正觉树,芽尚不生,何况成树。第十八愿言「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为令十方众生念佛往生我之国土,而发余四十七愿,誓「无三恶道」,乃至「光寿无量」、「诸佛称名」等。

但能依第十八愿念佛往生,则虽四十八愿,一字不能诵,始自第一愿「无三恶道」,终至第四十八愿「得三法忍」,尽得无余;若失念佛往生,则愿愿功德利益皆失。

果核喻

四十八愿一体成就六字佛果,第十八愿如佛果之核,余愿如果肉。

果肉味美,本由果核输送养分,虽有品尝之功,而无再生之能;唯种核生长时能摄诸精华,丰满果实,成熟后能生芽成树,繁衍不息。

第十八愿者,十方众生成佛之种也;若无第十八愿,则失佛种,不能出生诸佛。

弥陀因地,发大菩提心,欲救十方众生往生其国,而历劫修行,果满成佛;则第十八愿为弥陀成佛之种。

众生因地,称佛果号,乘佛愿力,得以往生成佛;则第十八愿为众生成佛之种。

成佛则遍法界称赞弥陀佛名,弘扬念佛法门,普劝众生往生极乐;如果生树,树结果,果又生树,树又结果,辗转无尽。

经言:「十方三世诸佛,皆念弥陀三昧而成正觉。」明知,第十八愿为诸佛之种。

身命喻

四十八愿一体成就弥陀佛身,第十八愿乃弥陀之灵命,余愿如身。

有第十八愿,则弥陀活;无第十八愿,则弥陀死。

因第十八愿,众生得往生,其余各愿才有意义,法藏因此成正觉,即是阿弥陀佛活。若无众生往生,其余各愿皆无意义;纵有国土庄严,恰如萎谢之花;所愿光寿佛身,无异傀儡之形;法藏终不取正觉,弥陀永不存于世间。

然今念佛心喜往生之人,皆见阿弥陀佛活,故名无量寿佛;其疑不得往生者,为不知彼佛光明智相,不闻彼佛无量寿名,何异彼佛之死。佛本无量寿而不死,悲哉众生,长死三有,不闻佛无量寿名。

经言: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大哉无量寿,起死回生之灵丹,枯骨生肉之妙术。

要哉十八愿,阿弥陀佛之灵命,我等众生之依怙。

释净宗 谨识
佛历二五五一年(二〇〇七)二月

序讲

──第十八愿的重要

第十八愿愿文

南无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十八愿。

第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在他还没有成佛之前,叫做法藏菩萨时,发了四十八条大愿,其中的第十八条愿。

这第十八愿,是整个四十八愿的核心、目的,非常的重要。我们修学净土宗,说到底,就是要如实地了解这第十八愿的精神,把它落实下来。能够如此,可以说,修学净土宗就毕业了。千说万说,最终都归到这个地方。

第十八愿的愿文很简短,九句话,每句话四个字,总共三十六个字,希望大家能背诵,背起来并不难。下面,我们恭敬合掌,把这条愿文来读诵一遍,我念一句,大家念一句: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一、凡夫唯一的出路

好!这一条愿,对一切众生、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罪业深重的生死凡夫,非常的重要,是我们脱离轮回、往生净土、究竟成佛的大根大本;是我们真实生命寄托之所在;是我们离开三界火宅的唯一出路、唯一希望。

佛教的经典、法门很多、很广泛,但是,绝大多数法门对我们这样的根机来说,都是不切实际的,可以说是「说食不能饱,数宝莫济贫」(一种食品,说它的色香味、营养成分,说得很好,但是肚子还是空空的;说银行里有多少钱,数人家的钱,自己还是一个穷汉)。所以,其他的经典固然说到诸佛菩萨的智慧神通、苦修苦行,但对我们来说,仍然是隔离的;唯有这第十八愿跟我们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非常亲切,是我们真正能够得利──得到真实利益之处。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里面说:「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这唯一的一门、唯一的通路,就是指第十八愿。所以,他在下面就引用《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的意思说:「纵令一生造恶的众生,临命终时,能够十念念佛,决定往生。」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大乘曾未措心,小乘都无其分,五戒十善,持得者甚稀;起恶造罪,无异暴风驶雨」,对这样的造罪凡夫来说,只有这一条道路。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心有旁骛,要能够在这条大道上勇往直前,那么往生决定,成佛决定。

二、净土宗立宗根本

第十八愿是我们净土宗立宗的根本。没有第十八愿,谈不上净土宗。

净土宗正依经典有三部:《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但说到底,三部经归结于第十八愿。善导和尚在《观经疏》里面明确说明: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就是第十八愿的内容,所以,第十八愿叫做「念佛往生愿」。没有第十八愿,就没有净土三经。

第十八愿是我们净土宗所有教理的基础。今从「机、行、益」和「信、愿、行」两方面来进一步说明。

机、行、益

一个宗派之所以成立,它必须要说明:我这一宗法门,什么样的人可以修学?怎样修学?如法修学能得什么利益?此所谓「机、行、益」三事。「机」就是根机,「行」就是行法,「益」就是利益。净土宗的这三方面,在第十八愿当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一、根机。净土宗常说的有两句话:一句叫做「三根普被」,另外一句,「本为凡夫」。这两句都在第十八愿当中。

「三根普被」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十方众生」。上辈、中辈、下辈的根机,都含摄在「十方众生」之内,没有一人遗漏在外。

「本为凡夫」本源于第十八愿最后的八个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方众生是什么样的众生?愿文里说明:是「除了造五逆罪和诽谤正法罪之外的所有一切众生」。那么可见:就是以罪业凡夫作为救度的正机,而不是以圣人为救度正机。因为,如果以贤圣之人为救度对象,那不可能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贤圣之人对佛法有正信、正见、正行,怎么可能造五逆谤法重罪呢?阿弥陀佛发愿救度造罪的凡夫,深知我们的罪业之重,极有可能犯下五逆谤法的重罪,所以事先抑止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好像说:「我发愿救度一切造罪凡夫,但至少你不能造作五逆谤法这样的极重之罪。」这就是净土宗「本为凡夫」的来源。

二、行法。净土宗的根本行法,就是一向专称,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第十八愿没有说到其他的行法,只是说「乃至十念」的念佛。善导大师解释「乃至十念」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永不退转。」就是专修念佛,念念不舍。

善导和尚把称念弥陀名号称为「正定之业」,解释说「顺彼佛愿故」。所谓「顺彼佛愿」,就是顺着这第十八愿。顺着这第十八愿的念佛,才称为「正定之业」。所以,净土宗的行法来自于这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四个字。

三、利益。净土宗念佛,「当生成就」、「万修万人去」,来自于第十八愿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八个字。「若」,就是假如;「若不生」,假如不往生。谁不往生?假如前面那个「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念佛众生,他不能往生,「那我法藏不成佛」。现在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所以,只要我们念佛、愿生,无一不能往生。

信、愿、行

圣道法门讲「戒、定、慧」,净土法门也有三个字:「信、愿、行。」「信、愿、行」也是来自于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当中「至心信乐」,就是信;「欲生我国」,就是愿;「乃至十念」,就是行。「信、愿、行」都包含在这一条愿当中。

所以,我们净土宗的大根大本,立宗的根本基柱,就是这第十八愿。

我们作为一个学净土宗的人,了解第十八愿的精神实质后,可以讲就有了一双金刚眼目,就开了智慧眼。不管是什么人来说,我们自己的修学,都以第十八愿为标准。因为这一条愿是阿弥陀佛因地亲自所发的誓愿,即使是十方诸佛,也不可能背离阿弥陀佛的本愿。

比如我要到你家去,不知道路线,你告诉我怎么走;如果他人再来讲,和你亲自告诉我的不一样,我当然不能听他的,我还是要听你的,以你所说的为标准。

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就是要以阿弥陀佛的誓愿为标准。了解了这一点,任何别解、别行、异学、异见都不能动摇我们。我们有了金刚眼,所有对净土教法的知见,正还是不正,我们就有了试金石,就能鉴别。所以,这个对我们了解教法、建立信心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释迦佛出世本怀

同时,第十八愿也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目的,所谓「出世本怀」。《无量寿经》说: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释迦牟尼佛所以要来这个五浊恶世成佛,目的就是要讲这一部《无量寿经》,拯救五浊恶世的造罪凡夫,给我们真实的利益。

那么,什么是「真实之利」呢?就是这第十八愿──念佛往生。

诸大乘经典,说诸法实相,是不是真实之利?

也是,也不是。怎么叫「也是,也不是」呢?对于能够修行的上根利智之人,他能够契入真如实相,他就能得真实之利;对我们来说,谈不上啊!给你讲真如实相,听了半天,头都听晕了。「什么『无我无人』啊?明明我在这儿站着嘛!」所以,圣道门所讲的利益,对我们来说,因为根机不堪,我们得不到。

释迦牟尼佛来恶世成佛,对我们造罪凡夫「惠以真实之利」,不是为了跟我们讲那些高深玄妙的道理,那些高深的道理在我们嘴上说,就成为戏论。佛法不是戏论。

什么叫戏论呢?讲来讲去,就好像唱戏表演一样,不真实,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戏说佛法,那样,不尊重佛法。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造罪凡夫的真实利益,就是要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每个人都听得懂、做得到、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利益。

如果把「念佛往生」拿掉,我们在座各位啊,不用学佛了,你学什么呢?有什么利益呢?大家想一想,如果现在佛法在世间流行,恰恰少了「念佛往生」,一切就没有意义啦!顶多成为学问的研究、哲学上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呢?不能解决生死问题。

释迦牟尼佛来此世间,就是要宣说这一条愿,他就是带着这样的目的应现在这个世界。当然,这也是顺了阿弥陀佛因地中的第十七愿:「我成佛的时候,十方诸佛,莫不咨嗟,称叹我的名号。」所以,释迦佛来到这个世界,讲说净土三部经,乃至一代经教,就是为了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因此,印光大师赞言:「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一切法门都是从第十八愿念佛而开出,而又回归到第十八愿念佛。乃至古德说:「一大藏教,原来是六字名号的脚注。」

四、阿弥陀佛的生命

第十八愿,更是阿弥陀佛的真实生命,是阿弥陀佛之所以成为阿弥陀佛的地方。没有这第十八愿,大宇宙当中就没有大慈大悲救度罪业凡夫的这么一尊阿弥陀佛的存在。那样,可以说,宇宙黑暗,我们将永远陷没在轮回的大苦恼中。

别于诸佛

我们常常听说「佛佛道同,诸佛平等」,其实这只是一方面。诸佛可以说有平等、有差别。怎么平等呢?诸佛所证悟的诸法实相完全平等。但是,他们度众生的方法、利他的方便,就有差别。阿弥陀佛这尊佛之所以有别于诸佛,就是因为这第十八愿。

大家请翻开《善导大师全集》479页,《往生礼赞》,我们来看这一段:

  问曰:一切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亦应无二。

这是佛法通途的教理。

「三身同证」:一切诸佛都圆证法身、报身、化身。

「悲智果圆」:慈悲、智慧、佛果圆满。慈悲、智慧圆满,才得到佛果。

「亦应无二」:应当没有差别。

  随方礼念,课称一佛,亦应得生。

这是指一个人心中的认识。认识正确不正确?没有判断,这是他这样认为。

「随方礼念」:「我随便礼哪个方向的佛──我未必礼西方阿弥陀佛,我可以礼北方佛啦、南方佛啦……」

「课称一佛」:「随便称一佛的名号。」

「亦应得生」:「也应该可以往生吧?」

  何故偏叹西方,劝专礼念等,有何义也?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他们都要偏偏、恰恰赞叹西方阿弥陀佛?劝我们专礼、专念阿弥陀佛这一尊佛?这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答曰:诸佛所证,平等是一;

弥陀、释迦、药师……这一切佛本身所证境界,是平等、是一。

  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

但是,如果以他们因地的誓愿、修行来说的话,都是有因缘的──别有因缘。

底下讲阿弥陀佛之所以有别于诸佛,十方诸佛之所以偏叹、偏劝我们专礼、专念阿弥陀佛,以求往生:

  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然」是转折,前面虽然说「所证平等是一」,下面说有差别,因缘不同,度生不同,有差异。差别在哪里呢?善导大师就拿这第十八愿来说明阿弥陀佛跟诸佛的差别。可知这第十八愿正是阿弥陀佛之所以成为阿弥陀佛的地方。

「深重誓愿」:是哪一条愿?从下面的解释就知道是第十八愿。

「光明名号」:光明和名号一起说明。光明就是名号,名号就是光明,只是表达的角度不一样。光明是没有声音的名号,名号是有声音的光明。所以,我们称念这句名号之时,就有佛光来照。我们打过这样的比喻(因为世间很难找到贴切的比喻):像雷和电,雷是声音,电是光明。声就是光,光就是声。从声的角度讲,叫做雷──雷声阵阵;从光的角度讲,叫做电──电光闪烁。雷声响的时候,闪电就亮了;闪电亮的时候,雷声就响了。那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从声音讲,就是心口称念,有声音的名号;从光明讲,就是佛的光明,所以叫「光明名号」。

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管口中有声音还是心中有声音,当下,佛的光明就在这里。《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光遍照十方,救度称念名号的众生,所以说「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摄化」就是救度、化导。

「十方」就是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

「但使信心求念」:只要你信顺,愿意往生,愿意念佛。

「但使」是只要,显明很简单、很容易。「信心」是信;「求」是愿,求愿往生;「念」是行,称念弥陀名号。

「信心求念」就是信愿行,也就是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那么,怎样念佛呢?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这就是具体解释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就是一辈子念佛,接触这个法门,了解弥陀誓愿,一信永信,一念永念,毕此一生,不再改变,叫「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因为阿弥陀佛本愿力的缘故,个个能够容易地往生。也就是第十八愿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

因为阿弥陀佛的深重誓愿,众生念佛,易得往生,所以释迦佛及十方诸佛劝导我们罪恶生死凡夫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为别异耳」:「别」是不同。前面讲「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这里说阿弥陀佛特别、特异。特别在哪里?特别在这第十八愿。所以,这第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有别于诸佛的地方。

超于诸佛

阿弥陀佛因为这第十八愿而有别于诸佛,同时超越于诸佛。

在《无量寿经》里说:「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那么,阿弥陀佛所发之愿有什么资格称为「超世愿」呢?因为第十八愿。如果把四十八愿一一分开,比如第一「国无三恶道愿」,如果单独就这一条愿来说,十方诸佛的净土也没有三恶道,那这一条愿就没有超过诸佛;第二「不更恶道愿」、第三「身皆金色愿」等等,其他诸佛也都有同样的愿。但是独独这第十八愿:造罪凡夫,只要「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这是其他佛所没有的。被十方诸佛所遗漏的众生,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像一张广大的网,把他们通通收罗起来──这就是超越诸佛的誓愿。甚至,因为这第十八愿超过诸佛,其他各愿也超过诸佛了。为什么呢?比如,弥陀净土、诸佛净土虽然同样没有三恶道,但诸佛净土造罪凡夫不能往生,弥陀净土因为有这第十八愿,凡夫可以去往生,这不是弥陀净土无三恶道胜过诸佛净土无三恶道吗?

五、佛教真正的大慈大悲

所以,这第十八愿才体现了阿弥陀佛的真生命,也真正体现了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或者说,体现了我们佛教大慈大悲的精神。佛教讲的「大慈大悲」,就在这第十八愿。因为有了这一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往生,我们才能体会到佛法的慈悲。如果拿掉了这第十八愿,我们内心里边就有恐惧和不安,我们也得不到「大慈大悲」的利益。

总结一下,第十八愿的重要性,略说五点:

(一)第十八愿是造罪凡夫的唯一出路。

(二)第十八愿是净土宗的立宗根本。

(三)第十八愿是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

(四)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真实生命。别于诸佛,超于诸佛。

正讲

下面我们正式学习第十八愿,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第十八愿的大意」。在具体讲解之前,先总略地说明第十八愿的大意,让大家有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第二,「善导大师的解释」。净土宗开宗祖师、阿弥陀佛化身的善导大师,对于第十八愿的解释。因为第十八愿是如此的重要,是佛的彻底慈悲和智慧的结晶,以我们凡夫来讲,完全两眼漆黑,必须依据祖师的解释,才不会有误。这一部分是教理性的。

第三,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对第十八愿(九句话、三十六个字)做逐字逐句的研讨。这第三部分,用语虽然是我个人的,但指导思想还是善导大师的。

壹、第十八愿大意

下面我们先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第十八愿的大意。

一、救与被救的约定

第十八愿,其实就是佛与众生之间救与被救的一个约定。

怎么叫「约定」呢?「约」就是预约,「定」就是决定。这两个字是从因到果贯穿在一起的。所谓预约,就是在因中,也就是事先。事先说好,应当如何兑现,到结果的时候就如何兑现,这叫「约定」。

「约」也是「约束」,既然有约,就被这个约所束缚,不能随便更改,必须兑现。

「约」不是单方面的,总是要有双方,或者是多方(自己跟自己约什么呢)。在第十八愿当中,就有相约的双方。是哪双方呢?一方就是他──阿弥陀佛的前身,法藏菩萨。另一方就是我们──广大的十方众生。这两方。

这两方约定什么事情呢?不是我们世间讲的金钱利益啦、恋爱婚姻啦。法藏菩萨与我们相约说:「十方众生,你造罪造业,不能出离,我发愿为你修行成佛,以我成佛的功德来救你!但你必须念我成佛时的名号,愿生我的净土,这样才能得救。」

这样约好之后,法藏菩萨就去修行了,经过兆载永劫不可思议漫长时间的难行苦行,他已经在十劫前成佛,叫阿弥陀佛。他成了佛之后,就来兑现当初与我们的约定,说:「十方众生,我已经成佛了,我来救你;请称念我名吧,你只要念我名号,就可以得救了。」

所以,我们现在念佛得救、念佛往生,并不是新鲜事,也不是难事,不过是阿弥陀佛来兑现他的预约,把他早就许给我们的给我们,我们接受罢了。

不平等条约

第十八愿可以讲是一个「完全不平等条约」。怎么不平等呢?法藏菩萨他一个人,辛苦都是他的,难行苦行,所有的责任都归法藏菩萨一人承担,而把往生成佛的好处让给我们十方众生免费享受。所以,这个可以讲是从古到今、贯彻法界都找不到的最不平等的条约。这个只有靠菩萨的大菩提心才能这样做。

我们十方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修好的名号,称念就往生,我们完全是享受这一方。我们念佛也谈不上是自己的修行,我们不过是享受阿弥陀佛果地功德的六字名号,他修好六字名号给我们称念。就好像妈妈做好了米饭给孩子吃,孩子就享受啦。

慈悲的约束

不过,讲到约束的时候,念佛也是一个约束,这个是慈悲的约束:阿弥陀佛约束我们,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第十八愿中这三句是归我们众生做的,这是对我们的要求和约束。如果我们不信、我们不愿往生、我们不念佛,那利益就得不到。所以,这是对我们的约束。

那剩下的,就是阿弥陀佛的事啦。

人人皆有往生权

法藏菩萨既然发愿救度十方众生,那么十方众生每一位都有往生的权利,连小蚂蚁,他都有往生权。所谓「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连阿鼻地狱的苦众生,法藏菩萨都要救他往生,还有谁没有往生的权利?你说谁不够资格往生?谁没有权利念佛?

「你还念佛?你有资格念佛吗?你都没有吃素,你有资格念佛?」这个话是大错特错!谁都有资格念佛,谁都有权利念佛,谁都有资格、有权利往生。这个是真正的平等慈悲的法门,不舍弃一个众生。

现在讲人权,人人平等,可是,这个权那个权,如果遇到强权不讲理,也就被侵夺掉了。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平等赋予我们十方众生往生净土的权利,所以,极乐世界是你的、是我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善导大师全集》26页)里讲:极乐依报庄严,属于法界之凡圣──极乐世界的所有权,属于十方一切众生,圣人有分,凡夫也有分。有你的一分,你应当来享受,你有这个权利啊!

你能够往生的这个权利,不是我能给你的,我没这个权力;圣者阿罗汉也没有!诸大菩萨也没有!释迦牟尼佛也没有!这个往生权,是阿弥陀佛亲自送给你的,以他六字名号的果地功德,赋予我们十方众生往生的权利,所以,大家要牢牢地捍卫。要怎么捍卫呢?信心!不能被别人动摇了信心,说:「某某人,你虽念佛,心不清净,哪有资格往生?」你信了他的,就「自局其分」,自己退堕了。

凡夫往生是阿弥陀佛的责任

我们的往生,是阿弥陀佛的责任,是他的事,是他的任务。因为在第十八愿里面,他亲自说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假如你不能往生,我不成佛!」你看,我们的往生不是 他的事吗?

各位,我们在心中讲:「我要往生啊!我怎么往生?我不能往生怎么办呢?」不用你担心,这个问题早就有答案了,「你不能往生,我法藏不成佛」嘛!你不能往生,你有什么办法?我们自己在这边想:「哎呀,我不能往生怎么办呀?」你不能往生还是不能往生,你没有办法。是不是?所以,往生这件事,它本来就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人讲:「我以前不知道佛教,不知道因果轮回,不知道念佛往生,也就糊里糊涂过日子了。现在知道六道轮回了,又想往生,人家说这样难、那样难,不能往生。哎呀!搅得我心里面一团浑水。真的,现在怎么越学佛越苦恼呢?」不知道的时候,就糊里糊涂过了,现在知道了六道轮回之苦,又找不到办法解脱,内心恐惧,该怎么办呢?

各位啊!往生是法藏菩萨的责任。我们十方众生在六道里边轮回,在大黑暗当中,哪里知道往生不往生这件事情?根本不知道啊!法藏菩萨用第十八愿,把我们的心搅动了,「十方众生,欲生我国」──「你要来!你要来!」他一遍又一遍地呼喊,我们动心了,我们想去了。

那怎么去?「乃至十念!」

这样一定往生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所以,我们的往生,完全是法藏菩萨的事情。他叫我们往生,他就有办法让我们往生。我们顺应他的誓愿,我们就决定往生。

有人讲:「做父母的,有的时候很下贱,只要儿女愿意接受父母的爱心照护,父母什么事都愿意为儿女付出,而儿女还往往不领情。」

这句话用在阿弥陀佛身上实在是很贴切。《无量寿经》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阿弥陀佛为了让众生答应念佛往生,什么事情他都愿意做!

「你要往生?好啊!我把六字名号的功德给你!」

「你念佛想得长寿?我也加持你,让你得长寿。」

「你念佛想没有病?我也加持,让你病好。」

「你念佛想儿女孝顺?可以!」

「你念佛还想做生意发财?」虽然阿弥陀佛的本心是让我们去极乐世界,但你还有在这个世界想发财的心,他也要满你愿!平生现世也要给你好处。

「哎呀,我临终的时候怕呀,怕业障来找我,怕冤家债主来找我啊!」

「没关系!我有光明来保护你!」

「哎呀,我有贪瞋烦恼啊?」

「没关系,贪瞋烦恼通通由我来打扫!」

众生具足贪瞋烦恼,污秽不净,阿弥陀佛说:「没关系,我给你洗、给你擦,通通不用你管。只要你念佛来往生,一切都由我承包。」

所以,阿弥陀佛对我们真的叫「恒顺众生」啦!我们平常讲「恒顺众生」四个字,只有阿弥陀佛做到了。只要你愿意念佛来往生,你怎么讲他都答应。他只有一个恳求 ──「你愿意念佛来往生就好!」

阿弥陀佛万事恒顺我们,他只求我们顺他一件事 ──念佛往生,好让我们得到最大利益;但我们卑劣的凡夫偏偏喜欢向阿弥陀佛求在这个世间万事如意,一件又一件,求了还要求,偏不答应阿弥陀佛念佛去往生,把阿弥陀佛的热心丢到冷水里。想想凡夫是多么没良心,又多么愚痴没智慧!

往生虽然是阿弥陀佛平等赐给我们的权利,没有任何条件,但如果你不相信、不愿意、不念佛,那等于是自己放弃了往生的权利。自己放弃了往生权利,那就只有死路一条──再度轮回。

唯一的救主──设我得佛

第十八愿总共有九句话,三十六个字。第一句「设我得佛」,是显示阿弥陀佛是救度十方众生「唯一的救主」。阿弥陀佛自己也说了:

  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穷免诸苦。
  利益世间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

他要成为「救世的法王」。

「设我得佛」──「假如我法藏要成佛的话。」「我」就是唯一性,「我一个人要承担十方众生的救度,我一人来救度十方众生。」所以说是「唯一的救主」。

「我」也是主动性。因为这四十八愿是法藏菩萨主动所发起的,不经任何的乞求拜托,每一愿开头都说「设我得佛」,主动发愿成佛,来承担救度我们的责任。

被救的对象──十方众生

「十方众生」即是法藏菩萨发誓成佛所要救度的对象,所以是「被救的对象」。救主是唯一的,被救的对象却是无量无边。

救度的方法──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那么,阿弥陀佛是怎样来救度我们,而我们又是怎样被救呢?就是下面的三句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也就是信、愿、行──信愿念佛。

这三句可以从佛与众生两方面来理解。比如说:我们在岛上,情况危急,有人开船来救我们。

船长站在船头大声喊:「我来救你们,请相信我!」这就是「至心信乐」。

「这里很危险,跟我到达安全的彼岸吧!」就是「欲生我国」。

「那么,赶快上船吧!」就是「乃至十念」。

我们听见船长说他要救我们,心中欢喜,知道有生路了,这就是「至心信乐」。

想随船长到达安全彼岸,离开险境,就是「愿生彼国」。

轻松一跳,上了船,稳稳地坐在船上不下来,就是「乃至十念」。

险岛,代表娑婆世界。彼岸,代表极乐世界。船,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船长,就是阿弥陀佛。我们就是岛民,是乘客。

听闻「念佛必得往生」,心中欢喜,就是「至心信乐」。如同初见船。

想要随佛往生极乐,就是「欲生我国」。如同想上船。

专念佛名,一生不变,就是「乃至十念」。如同稳坐船。

救度的保证──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既然上了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决定能度过生死大海,安全到达极乐彼岸,所以下面就保证我们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十方的众生,你只要念佛,愿生我的净土,如果你不能往生,则我不成佛。」法藏菩萨以他成佛的正觉,来保证我们:念佛决定往生。

往生保证书

所以,我们念佛往生是有保证的,我们有保证书 ──六字名号就是我们的往生保证书。

有人念着「南无阿弥陀佛」,还担心不能往生;拿着阿弥陀佛签名的保证书,还觉得不保险,这不是太冤枉吗?还要去找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找这个找那个,这不是太愚痴吗?拿着阿弥陀佛签字的保证书 ──「称念我名,决定往生!南无阿弥陀佛(签名)」,去问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您看阿弥陀佛签名的这个保证书能管用吗?我念您的名号,您再给我在上面补签一个吧。这样我才放心,往生更保险。」观音菩萨敢吗?观音菩萨会吗?你叫观音菩萨怎么回答你?没法回答!因为你太愚痴!

急救的慈悲──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下面「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有深刻含义的。从字面来看,是说五逆谤法的众生不救;实际上是说造罪凡夫要先救、急救。好像医院里的急救室,决定是救那个病重的。造罪凡夫烦恼病重,所以要先救、急救。这在后面,将再做详细解释。

二、念佛必生

第十八愿是佛与众生之间救与被救的约定。怎么救?怎么被救?怎么约定 ?── 念佛必生!

在第十八愿当中,阿弥陀佛与我们约定:「你念我名号,我救你往生!」就这么简单。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的「后序」当中,以四十八个字来解释第十八愿的愿文和第十八愿的成就文,结论就是「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八个字。

「十方众生」简说为「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解释为「称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解释为「必得往生」。

更简略地讲,第十八愿就是──念佛必生!

贰、善导大师释第十八愿

善导大师为第十八愿所立之名

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正是站在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立场来看《净土三部经》,来看一代教法;可以说,善导大师《五部九卷》每文每句,都是在诠释第十八愿,这是贯穿不变的精神。在《五部九卷》当中,善导大师共立了十几个名词来说明第十八愿。

有时候讲「本愿」──「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有时候叫「弘愿」──「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有时候叫「重愿」──「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有时候叫「名愿」,就是果地的名号和因地的誓愿结合在一起说,叫「名愿」。《观念法门》说:「一切女人,若不因弥陀名愿力者,千劫、万劫、恒河沙等劫,终不可转得女身。」

有时候叫做「智愿」──「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

又叫「佛愿」、「大愿」、「本誓」、「本弘誓愿」、「深重誓愿」。

这些名词都是善导大师所用的,最普遍用的就是「本愿」、「本誓」、「弘愿」。

两种释义方法

善导大师对于第十八愿的解释非常丰富,但他不是像一般人那样,逐条逐句地解释。善导大师是弥陀的示现,他的解释慧由心出,任运自然,信手拈来,妙契佛心,言简而切要,让我们一看就能明了、透彻、安心、喜悦。

这里,我把它归纳为两类,也就是两种解释第十八愿的方法。

第一种,叫做「对文增减」。就是比对第十八愿的愿文,或者是加几个字,或者是略掉几个字,解释的文句和第十八愿的愿文差不多。这有好几处。

第二种,叫做「总显其义」。并非逐句针对愿文,而是总的糅合在一起,从总体上来说明十八愿的精神实质。这也有多处。

我们这样来学习,就会发现第十八愿的内涵非常的丰富;而祖师的解释,也让我们非常的安心。

一、对文增减

我们先看第一「对文增减」。这里列了一张表,采用表格的形式,会看得比较清楚。

出处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至心
信乐
欲生
我国
乃至
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观经疏》
31页
一心信乐 求愿
往生
上尽一形
下收十念
乘佛愿力
莫不皆往
《观经疏》
51页
但能 上尽一形
下至十念
以佛愿力
莫不皆往
故名易也
《观经疏》
51页
若我得佛
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 愿生
我国
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观念法门》
354页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称我名字 愿生
我国
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往生礼赞》
539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第一栏中的黑体字是第十八愿愿文,分成六节。下面是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的文句。左边第一列标明「出处」,就是所引之文出在善导大师的哪本著作,以及在我们所编的《善导大师全集》的多少页,便于大家查对原文。共有五条。

这五条文,一一对照上面第十八愿愿文,也分成小节,放在相应的位置。凡是空格的地方,说明善导大师在这里略掉,这就是「减」,最明显的就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下面通通是空格。「乃至十念」下面解释的文字比较多,是「增」。其他各相关位置,对照愿文相应的文段,在解释上有的增加,有的减少,所以叫「对文增减」。

(一)《观经疏》之文一

我们来看,《观经疏》第一条文(《善导大师全集》31页),整句是: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
  上尽一形,下收十念,
  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分为四节:

第一,「一心信乐」,解释愿文「至心信乐」。

第二,「求愿往生」,解释「欲生我国」。这就好懂了。

第三,「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共十二个字,解释「乃至十念」,可见得是重点。「上尽一形」从「下收十念」引申,但特别加上「乘佛愿力」四个字。

第四,「莫不皆往」,即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二)《观经疏》之文二

我们再看第二条文,引自《观经疏·和会门》(《善导大师全集》51页),整句是: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
  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分为三节,对照愿文:

第一,「但能」是「只要」,显示很容易,只要信,只要愿,只要念佛,可以看作是对应说明「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第二,「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解释「乃至十念」,同样加了「上尽一形」,又强调「以佛愿力」。

第三,「莫不皆往」解释「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故名易也」:总体说明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易就易在第十八愿,佛之愿力。

(三)《观经疏》之文三

再下一行,引自《观经疏·和会门》(《善导大师全集》51页),整句是: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分五节,对照愿文:

第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对应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一样。

第二,「称我名号」,用来解释「至心信乐」。很特别,值得注意。

第三,「愿生我国」,就是解释「欲生我国」。

第四,「下至十念」,解释「乃至十念」。

第五,「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还是原文,没有动。

(四)《观念法门》之文

再看下面,这条文引自《观念法门·摄生增上缘》(《善导大师全集》354页)。整句是: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分为五节:

第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与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差不多。

第二,「愿生我国」,即是「欲生我国」。不过次序上提前了。

第三,「称我名字」,同样用来解释「至心信乐」,同样值得注意。

第四,「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解释「乃至十念」;又加了四个字「乘我愿力」。可以知道善导大师是怎样地强调乘佛愿力。

第五,「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原文不动。

(五)《往生礼赞》之文

好,下面《往生礼赞》文(《善导大师全集》539页),整句是: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分为四节:

第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对应「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第二,「称我名号」,对应「至心信乐」。仍然是用「称名」来解释「信心」。

第三,「下至十声」,对应「乃至十念」。

第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原文不动。

增减必有特别含义

我们把这张表格这样看了一遍,下面就来对照说明它增和减的地方。

善导大师是弥陀的化身,他增一个字、减一个字,或者改换一个字,都有必然的道理,我们不能轻易、含糊地疏忽了。之所以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来,就是为了让我们能一目了然,不至于简单地疏漏过去。

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只有「乃至十念」和「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下面每行都有解释,其他愿文的解释都有省略。可知再怎么省略,这两句不能省。

第二,「乃至十念」的解释,文字最多、最丰富,是重点。

第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下面全省略,这有其特别的含义。

我们来看解释。其他都明白好懂,但关于「至心信乐」、「乃至十念」的解释,必须加以说明。

「至心信乐」的解释

「至心信乐」,有的人解释得很复杂、很艰难。善导大师在这里解释得很简单,有两点:

第一,一心信乐。

第二,称我名号。

「至心」就是「至诚心」,也就是「诚心诚意」,善导大师解释为「一心」所以,善导大师讲「一心」并不难,就是一心一意,诚心诚意,并不是那种禅定上的一心。

为什么把「至心信乐」解释为「称我名号」?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至心信乐」本来是讲信心,可是善导大师把它解释为「称名」──「称我名号」,而且不是在一处,在《观经疏》《观念法门》《往生礼赞》好几个地方都这样解释,这就有点不好理解了。「至心信乐」是讲「信」,「称我名号」是讲「行」,怎么把「信」说成「行」呢?善导大师为什么这么解释呢?

因为所谓的信心,是信他所信的;离开了所信的,就谈不上信心不信心了。所谓「至心信乐」,就是相信「称我名号,必得往生」,并不是信别的。所以,善导大师就直接依「称名」这一角度来说明信心。

打个比喻说:你现在饥饿,饿得快要死了,人家拿米饭给你吃,让你解除饥饿。哎!你心中就有活下去的信心,对不对?你有活下去的信心,实际上来讲,是因为你有米饭吃。如果没有米饭吃,你就没有活下去的信心。有米饭吃才是信心,对不对?没有米饭吃,就没有信心。你不用讲「我有信心活下来」,你只要说「我有米饭吃」就可以了,更实在,更准确。

那我们「至心信乐」,信什么?信有「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可以称念、称念此名号必得往生,所以就直接说「称我名号」,这是本质。

善导大师的思想是一致性、贯穿性的,信和行不分开。《观经疏》里面说「就行立信」──根据称名之行,建立往生之信。这里直接以「称我名号」四个字来说明信心的内容。

依善导大师的解释,清楚明了,人人听得懂、做得到,而不会让我们在那里猜测、揣度:「信什么?怎么信?信好了没有?我的信心够吗?」想来想去,觉得有所畏难。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信,就落实在老老实实地称名念佛,你能老老实实念佛,就是信。你如果不老老实实「称我名号」,你说你再至心信乐、再感动,感动得都掉出眼泪来了,感动得怎样怎样,那也都是凡夫生灭不实的心。

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人不会走偏激,不会落在凡夫的体验、感受、欢喜、激动……通通不会落入这些死胡同,而是扎扎实实地落实在「称我名号」当中。

信心,以他所信的对象为本质内容;抽开所信的对象,所谓的信心只是一种空洞的主观意识,一种自以为是的观念。

凡夫的体验、心情,不是信心;称念弥陀名号,才是信心。这是很重要的地方!

「乃至十念」的解释

好!我们再来看「乃至十念」的解释(这里就有很多的讲究)

第一,加了「上尽一形」。

第二,「乃至十念」解释为「下收十念」。

第三,「乃至」解释为「下至」。

第四,「十念」解释为「十声」。

第五,加「乘我愿力」等四字。

善导大师解释「乃至十念」,都是一辈子的念佛:只要你寿命还存在,就尽形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叫「上尽一形」。

「上尽一形」和「下收十念」相对。向上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向下少到临终十念。「下」是最少,「收」是包含、收进来,跑不出去,「下收十念」就是最少临终十念念佛,都包含在内,收入在弥陀的救度之中。连临终十念的人都收摄在愿网当中,那何况一辈子念佛的人?那就更容易往生。所以「上尽一形,下收十念」是显示: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愿生净土,坚持念佛,直到临终,都可以往生。也就显示这个法门容易、易行。你直到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了,也没有一个众生会遗漏掉。

「乃至」解释为「下至」。「下」与「上」是互相对应的,既然说「下至十声」,那必然地也就是「上尽一形」。不过,「下至十声」是侧重针对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的人,他念十句佛,甚至念一句佛,也往生。因为这个是「对文增减」的,所以,善导大师直接把「十念」解释为「十声」。「十」字就不再做别的解释,「十」还对「十」。在别的地方,有时候解释为「下至一声、一念等」。

所以,以善导大师来说,是以闻到念佛法门开始,一直到临命终时,一生念佛,称为「乃至十念」,也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还有,「十念」说为「十声」,「念」即是「声」,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解释,成为古今奉行的标准。这在后面我们还会再说明。

为什么加「乘佛愿力」四个字?

这里有几个字非常重要:「乘佛愿力」、「以佛愿力」、「乘我愿力」。解释「乃至十念」时,善导大师处处不忘加这四个字。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可以从四点来说明:

第一,显示乘佛愿力的方法。「上尽一形,下收十念」后面紧接着「乘我愿力」,显示「上尽一形,下收十念」的念佛,就是乘佛愿力。这个很显然,不用再做更多的解释。

当然,这是指信顺、愿往生的人,你不愿往生,那就谈不上。所以,愿生、称名,即是乘佛愿力,并没有那么复杂。讲「乘佛大愿船」,什么叫乘佛愿船?「我感动了,我激动了,我突然欢喜、跳跃起来了,我就是乘上了。」或者「我念佛冥想入定了,心清净了,伏住烦恼了,我就是乘上了。不然没有乘上。」这些说法都是落入歧途,误导众生。

直接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信顺不疑,这就是乘佛愿力。佛的愿力,毕竟就是一句名号,称佛名号,就是乘佛愿力,直截了当!

第二,令众生安心。怎么叫令众生安心呢?令我们十方众生安心自在。「哎呀!我光是念佛,这么念几句,能往生吗?」如果不明白之所以念佛就能够往生的原理,我们心里必然怀疑、不安。现在讲出「之所以下至十声的念佛就能往生,全在于乘佛愿力」,既然是乘佛愿力去往生的,那么,担心自己没有修行、烦恼重、杂念多等种种疑虑,就像冰一样消掉了。所以,加这四个字,能令我们得大安心。我们这样称佛名号,就是乘佛愿力。既是乘佛愿力,就没有不往生的,所以说「莫不皆往」。

第三,破凡夫执情。破我们凡夫执著的情见。有的人以为「念佛是凭着我的称念功夫,这样才能往生」。善导大师说了:「不是的!你念佛往生,乃是乘佛愿力!并不是靠你称念的功夫。」称名往生,不是凭我们自己的功力,而是靠弥陀之力。

第四,说明往生容易。为什么容易?在佛的愿力──「以佛愿力,易得往生!」那大家不用怀疑了,「为什么这么容易往生呢?」「以佛愿力嘛!」

世间的事情也是一样,有难有易。你没有这个力量,难如登天;他有这个力量,就易如反掌。如果让我们自己解脱生死轮回啊,善导大师说:「若待娑婆证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恒河沙劫、恒沙劫尽都没有出期。可是如果我们仰凭阿弥陀佛大愿业力,那就非常容易。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的解释

后面「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善导大师既没有文字解释,也没有原文引用,而是通通略掉。好像愿文里面根本就没有这八个字似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这两句话,从字面来看,即使是除开五逆、谤法这两种人不救,但善导大师根据《观经》下品下生,认为这只是一种方便说,真实来讲并没有除开五逆、谤法的人不救。这里略掉这八个字,就是要显明:五逆、谤法的人,念佛愿生,也能往生。

以善导大师的思想来看,能够障碍我们往生的,不是我们的罪过,乃至五逆、谤法这样极重的恶业,都不能构成我们往生的障碍。能够障碍我们往生的,就是我们自己不相信、不愿意、不念佛。只要信愿念佛,没有不往生的。

关于「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们会在后面详细解释。

小结
  • 这张表格大家回去可以复习一下,最重要的有两点:
  • 1.把「至心信乐」解释为「称我名号」。
  • 2.把「乃至十念」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声」,接着又加了四个字,「乘我愿力」。
  • 这都是我们净土宗宗义最重要的地方。

二、总显其义

第二部分,不是以愿文逐句比对的方式,而是糅合第十八愿的总体精神,总体地显示第十八愿的义理。我们总共选了善导大师的六条文,略微地贯穿一下。

(一)「善恶得生,皆佛愿力」之文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善导大师全集》22页)
《观经》主题

这一条文,出在《观经疏》第一卷「玄义分」,「玄义分」分为七门,这是一开始「第一序题门」的地方。所谓「序题」,就是开宗明义,说明《观经》一部的主题、《观经》的内容主要在说什么。

善导大师解释《观经》说了两件事:「要门」与「弘愿」。要门,就是《观经》的定散二善──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九品;以此定散二善,回向求生极乐。弘愿,就是指《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第十八愿为净教根本

可是,序题门是说明《观经》的主题,为什么讲到《大经》「弘愿」呢?从本质上来说,《观经》也好,《阿弥陀经》也好,乃至一切讲说极乐净土的经典,都不可能离开《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说到往生,则离不开第十八愿,这是根本。所以,善导大师这里就是以《大经》中阿弥陀佛的弘愿,来解释、显明《观经》的宗旨,这是善导大师《五部九卷》一贯的思想。这一条文可以说是善导大师疏释《观经》的眼目所在,给我们教理上的启发和证据──净土门,一切本源于第十八愿,以第十八愿为标准,以第十八愿为眼睛;千说万说,不离第十八愿,终归第十八愿。

怎么知道这一条文是在说明第十八愿呢?下面我们看文: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大经》就是《无量寿经》;弘愿,总的来说是指《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然而根据下面的解释,可知就是第十八愿。

「一切善恶凡夫」,就是解释第十八愿中的「十方众生」。

「得生」,即是解释「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就是第十八愿中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三重得生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首先说「得生」,能够往生。什么样的人能够往生?分三重说明:

第一重,凡夫得生。

第二重,善恶凡夫得生。

第三重,一切善恶凡夫得生。

一般人认为:「极乐世界既然是高妙的报佛净土,那只有圣人才可以往生,凡夫绝分。」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这些凡夫通通完了。可是善导大师根据第十八愿,在这里明确地说:「凡夫得生!」第十八愿并不是重在救度圣人,反而是偏重凡夫,是凡夫往生之道,所以说「凡夫得生」。我们听了才欢喜,才有希望。这是第一重 ── 重在凡夫。

虽然说凡夫往生,可凡夫之中有善有恶,一般人认为:「即使凡夫往生,也应该是善凡夫才能往生,恶凡夫不能往生。」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也造过恶,以佛门的五戒十善为标准,恐怕很少有人能称为善人,那岂不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往生了?

但第十八愿并不是只有善人才能往生、恶人不能往生,而是善、恶平等救度往生,所以说「善、恶凡夫得生」。这是第二重──善、恶平等。

虽然说恶凡夫也能往生,但恶凡夫当中有轻罪、有重罪,有先恶后善、有一生为恶不善,一般人认为:「即使恶凡夫能够往生,那也是轻罪或改恶行善这一部分才可以往生;如果重罪或一生为恶直到临终之人就不能往生。」如果这样的话,仍然有许多人绝了往生的希望,阿弥陀佛的救度仍然不够圆满。

其实第十八愿是不论轻罪、重罪、平时、临终,只要念佛愿生,就都能往生,没有一个人不能往生,所以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这是第三重──无一遗漏。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意思就是:一切善凡夫能够往生,一切恶凡夫也能往生。「一切」两个字很重要,一切,一刀切,没有一个例外,这第十八愿是所有善恶凡夫平等得救之道。

「者」是语气助词,提起下面解释为什么一切善恶凡夫能够往生的一种语气。

三重「莫不皆」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为什么一切善恶凡夫都能往生?在此给出答案,是因为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

如果不是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不要说恶凡夫,善凡夫也不能往生;既然是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不要说善凡夫,恶凡夫也同样往生。这样就很清楚了。

「莫不皆」:没有一个不是,通通都是。先说「莫不」,又说「皆」,很强调。

「莫不皆」也有三层含义:

第一,凡夫得生,莫不皆乘佛愿。

第二,善凡夫得生,莫不皆乘佛愿。

第三,一切善凡夫得生,莫不皆乘佛愿。

首先从凡夫来说,凡夫能够往生弥陀报土,一切不是凭凡夫自己之力,一切皆是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所以说「凡夫得生,莫不皆乘佛愿」。

凡夫之中,有善有恶,恶凡夫要想往生固然是要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善凡夫往生是不是就可以靠自己善行的力量,而不必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呢?回答是:即使善凡夫,他的往生也是仰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所以说「善凡夫得生,莫不皆乘佛愿」。

又,善有世间善、佛法善,小乘善、大乘善,下善、上善,散善、定善。世善、小乘善、下善、散善凡夫,往生要靠佛愿;大乘善、上善、定心凡夫,他们的往生是不是不用靠佛的愿力呢?或者:虽然也要靠佛力,但只是部分靠佛力,还有部分靠自己善行之力呢?回答是:即使是大乘上善定心凡夫,他们的往生也是全部靠佛力,所以说「一切善凡夫得生,莫不皆乘佛愿」。

「一切」,是全部;「莫不」,也是全部;「皆」,还是全部。不仅恶凡夫不用说,就是一切善凡夫往生,也「莫不、皆」靠佛愿力,一丝一毫、一点一滴都不是靠自己的修行力。

比如坐船过海,不会游泳的残疾人全部靠船,即使是世界游泳冠军也全部靠船,不靠自己。

大愿业力──南无阿弥陀佛

「大愿业力」:大愿、大业、大力。

阿弥陀佛因地五劫思维的誓愿,称大愿。

阿弥陀佛因地兆载永劫的修行,称大业。

阿弥陀佛果上无量光寿的能力,称大力。

从发愿,到修行,到成佛,合起来叫做「大愿业力」;简单讲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就是救度苦海众生的菩提愿船。五劫思维的发愿好比是设计的过程,兆载永劫的修行好比是建造的过程。船造好了,在海上渡人了,当初设计的用心、建造的辛苦,点点滴滴自然都在里面。作为乘客,虽然看不懂设计,也不知道怎么造船,也不懂怎样在海上驾船航行,他只要坐上船,设计师的智慧、造船工人的辛苦、船长的经验与勇气,他都享受到了。念佛人,只要会念佛,会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阿弥陀佛一切的智慧与修行,我们就都用上了──这就叫「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

增上缘

「增上缘」:又叫「强缘」。《玄义分》说:「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法事赞》说:「正由不遇好强缘,致使轮回难得度。」凡夫众生能不能超越轮回,能不能往生净土,就看他有没有遇到阿弥陀佛的「好强缘」,有没有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

强缘与弱缘

佛教讲因缘,一切事物万象都是因缘。因缘具足,再难的事也不难;因缘不具足,再简单的事也做不到。

拿往生极乐世界来说,我们愿往生的心,就是因;往生所依靠的力量,就是缘。以凡夫的身份,想往生极乐净土,很多人都感叹很难。难在哪里呢?难就难在他不知道能往生的缘。他愿往生,因有了,能不能往生就看缘了。

强缘一定往生,弱缘不能往生。强缘是什么?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凡夫众生要往生「极乐无为涅槃界」,必须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作为强缘。前面善导大师所讲的,我们把它整合在一起来看:

  正由不遇好强缘,致使轮回难得度。
  一切善恶得生者,莫不皆乘弥陀愿。
  正由佛愿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得入。

能不能往生,就看我们是不是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

除此之外,凡夫众生自己所修的一切定散二善的力量,通通不够,通通都是弱缘,太弱了。要靠这个往生,那不可能。善导大师说:「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要想回向我们自己所修的杂毒之善,往生阿弥陀佛净土,那是不可能的。又说:「回生杂善恐力弱,不如专念弥陀号。」回向种种杂行杂善,想求往生,力量太弱了,不如专念南无阿弥陀佛,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强缘。

我们所修的那一点点善,跟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怎么比?

比愿,阿弥陀佛是五劫思维的大菩提愿,毫不利己,专为众生。我们呢?整天所想,全是自私自利,纵发清心,犹如画水,一转眼就消了。

比业,阿弥陀佛是兆载永劫的难行苦行,三业所作,无不清净。我们呢?《地藏经》说:「举止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就算诵几卷经,磕几个头,早晚功课,做点布施,也只是可怜的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人天有漏福业。

比力,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以无量光寿之力救度十方众生。我们呢?只有下堕地狱的罪业之力。所以,善导大师警醒我们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念佛就是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除此以外所有一切善行,都是靠自己之力,所以全非比较。

可怜有的人,太过于看重自己那一点点善行的力量,反而看不起专靠佛力的念佛,认为专念佛往生不保险。

比如,两个人都想过大海,谁能过海,谁不能过海,那就不是看他们个人的本事,而是看他们是采取什么方法,也就是依靠什么缘。如果能坐上坚固的大船,那就能够安全渡过大海;如果只是自己弄几块木板,钉一钉,想靠它过海,那就肯定半路要遭灭顶之灾。

凡夫众生想渡过生死大海,到达极乐彼岸,不是看他会不会修行,而是看他念不念佛。念佛就是乘坐阿弥陀佛的坚固大船,肯定往生;杂行杂善,好比自钉的小木船,恐怕还没出海就翻了,想到达对岸就更不可能了。

强缘与弱因

以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强缘,一方面也反衬出我们的愿生心,不管是多么迫切、多么强盛,也都只能算是弱因。善导大师形容为深广无边的贪瞋水火二河当中「四五寸宽的白道」,又经常被贪瞋水火所侵。凡夫这么微弱的愿生心居然也能往生,完全是因为遇到了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强缘!

这就好比要过海的人,只要他肯登大船,那么,不管他的心是怎样微弱,担心风急浪高、怕不得过,都没有关系,决定可以过。相反地,如果他不乘大船,不管他多么想过海、多么勇敢,都不能过。

唯见佛光,不见己善

关于「善凡夫往生,也是完全乘托佛的愿力」,还想多说几句。因为我们一般人总是比较看重自己的些微善行,而不能完全靠倒在六字名号上。一个真正谦卑、恭顺的念佛人,他看不到自己的善,他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恶,因而能完全仰投阿弥陀佛的救度。就像在太阳光下面看不到蜡烛的光,你如果还看得到蜡烛的光,那说明你还在黑暗的房间里面。

在《无量寿经》快结束时有一段文,当时阿难尊者听完阿弥陀佛的大愿威神、极乐世界的庄严美好、一切众生皆可往生,他非常向往,便向西方五体投地礼拜阿弥陀佛,并禀告释迦牟尼佛说:「世尊,我愿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并一切圣众。」话一说完,阿弥陀佛及时显现,放大光明。阿难看的景象是:所有菩萨的光明都看不到了,只是看到阿弥陀佛的一片光。经文说:「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像一片浩汗的大水,高山、低山、房子、树,全都淹掉了,抬头一看,都是浩浩渺渺的一片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说阿弥陀佛的光明也是这样的。「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声闻」就是阿罗汉──我们看画像,阿罗汉头上会画一个圆圈,代表他有光;菩萨头上也画一个圆圈,也代表他有光。声闻也好,菩萨也好,他们的光明都盖掉了,都隐蔽了、遮住了、看不到了。那看不到怎么样呢?只能看到佛光,「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光明代表智慧,代表功德。在佛光当中,声闻、菩萨的光明都看不到了,代表一旦进入念佛法门,所有一切修行、一切功德、一切善根、一切证悟,都不能为比,不值一提,甚至隐而不见。不见了并不是没有了,而是都提升了、增长了,提升到与佛平等。阿罗汉不见阿罗汉自己的光,见的也是佛光;菩萨不见菩萨自己的光,见的也是佛光,跟佛一样的明亮。那更何况我们凡夫的小小善行,怎么能见得到呢!

所以,我们专修念佛的人,称念名号,「如彼名义,如实修行相应」。彼阿弥陀佛名号是光明名号,是「十方诸佛所不能及」的光明名号。那么,在这样一尊纯善、绝对性的「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的名号当中,我们是丝丝毫毫见不到自己的修行力量和自己的善行功德的。既然入「一向专称」弥陀智愿海,那就完全随顺佛愿;完全随顺佛愿,就是如实修行。

如实修行,本来是指证悟实相的大菩萨,能如真理实相而修行,凡夫根本做不到。但我们念佛,放下自己的知见,完全顺着名号的力量,那就是如实修行,如阿弥陀佛所证悟的实相而行。好像瘫子不能走路,但他坐上汽车,汽车的行就成为他的行。

小结

这一条文对第十八愿总体性的解释,略有四点:

  1. 第十八愿是净教根本。解释《观经》,也依第十八愿。
  2. 第十八愿是《大经》一部的宗旨。
  3. 依第十八愿,一切善恶凡夫都能往生。
  4. 一切善恶凡夫之所以能往生,靠的就是第十八愿之强缘。
(二)「四十八愿唯明念佛」之文

第二条文,就是《观经疏》「真身观」(《善导大师全集》206页)当中所说的,这段文大家都很熟悉: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目的

《无量寿经》上卷说四十八愿,下卷说四十八愿成就,可见《无量寿经》也就是说四十八愿之经,合起来说「《无量寿经》四十八愿」。

愿虽然有四十八条,但只为说同一件事,所以说「唯明」,「唯」是唯一,「明」是说明,唯一说明。唯一说明哪一件事?「专念弥陀名号得生!」「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就是第十八愿的内容,四十八愿毕竟只说了一件事情:「念弥陀名号,得生西方极乐世界。」第十八愿就是整个四十八愿的宗旨,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四十八愿条目再多,内容再丰富,其根本宗旨只有一个,永不改变,就是:念佛往生。核心也在此,目的也在此,唯一不二。所以说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宗旨、核心、目的。

善导大师,他是弥陀化身,阿弥陀佛自己来解释自己的四十八愿,干脆利落,简单明了,抓住核心,点明本质。如果是我们这种「文字匠」来读《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就会说:「四十八愿讲了很多啦,第一愿说国无三恶道啦,第二愿说不更三恶道啦……怎么就说了一件事呢?」这就叫死于句下,死在具体文句里面出不来,抓不住要点,因而不知道它的精神实质。

「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句话如果是一般人说的,那我们肯定不买他的账,会认为:「他经都读不懂,文义都不通!」可是,这是善导大师讲的,「善导大师讲的?哎呀,考虑一下!」毕竟善导大师名气太大了!

比如我们这次筹办听经法会,不要以为莲友来到讲堂开始听讲才叫办法会,从一开始建讲堂、购买桌椅床铺、接待、买菜、备置生活用品,林林总总,无一不是办法会。具体办事的人可能埋头一件一件去做,但主事的人心里清楚明白:这一切都只为一件事──筹办法会,迎接大家来听法。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一条「国无三恶道」,是为了让你往生极乐世界,预先说明那里没有三恶道;第二条「不更三恶道」,也是为了吸引我们往生、召唤我们往生,说「到那里不会再落入三恶道」……每一条都是为了吸引我们去往生,发起我们的欣慕希求之心。具体如何去往生?归结、落实在第十八愿。所以,四十八愿只是讲一件事:「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对第十八愿的极略解释

第十八愿的愿文有三十六个字,善导大师这里用「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八个字,作了极略的解释。意思是:只要专念弥陀名号,就能往生弥陀净土。

「专念弥陀名号」是方法,也就是愿文中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得生」是结果,也就是愿文中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在善导大师的释文中,往往会略掉「至心、信乐、欲生」,而把这些融入念佛中,直接就说「专念」、「一向专称」。一向专念弥陀佛名就通通都有了,通通包括了。这是善导大师一贯的立场,一切的一切,落实于「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法然上人乘此而说:「闻名不信如不闻,虽信不称如不信,唯应常称弥陀名。」

专念佛名即是乘佛愿力

那么,这也说明:「专念佛名」就是「乘佛愿力」。为什么呢?因为这里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前面说「乘佛大愿业力得生」,互相对比的话:乘佛大愿业力,就是专念弥陀名号;专念弥陀名号,就是乘佛大愿业力。

这很显然啦!前一条文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能得往生,是因为乘佛愿力。怎么样乘?没有解释。在这条文里边,就说明了:「专念弥陀名号得生」,那很显然:专念弥陀名号,就是乘佛大愿业力。所以,在前面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时,把「乃至十念」解释为「下至十声」,后面往往加上「乘佛愿力」几个字。

小结
  • 那这一条文又是怎样总体显示第十八愿的意思的呢?略说有三点:
  • 1.示第十八愿是整个《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的宗旨、核心、目的。
  • 2.用八个字极略解释第十八愿,就是「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 3.明「专念弥陀名号」就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
(三)「两种深信」之文
  一者决定深信: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这就是著名的「二种深信之文」,出自《观经疏》「深心释」(《善导大师全集》244页)。「一者决定深信……」就是所谓的「机深信」;「二者决定深信……」就是所谓的「法深信」。「机」就是众生,「法」就是阿弥陀佛。

几个问题

在具体学习文句之前,先讨论几个问题。

第一,怎么晓得两种深信之文是在解释第十八愿?

第二,两种深信是不是两个信心?

第三,有什么必要说「机深信」,直接说深信阿弥陀佛不行吗?

第四,根据「机深信」,可以说净土法门只是接引罪人的低级法门吗?

第五,信弥陀救度,可是并不承认自己就是那么差劲的凡夫,能不能往生?

第一个问题:怎么晓得这两种深信之文是在解释第十八愿?

「法深信」先说「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接下来说「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当然就是说的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因为说「定得往生」的,四十八愿中只有第十八愿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如果比对第十八愿愿文,「机深信」就是说明愿文里面的「十方众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法深信」是说明其余的内容:「无疑无虑」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乘彼愿力」就是「乃至十念」;「定得往生」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第二个问题:两种深信是不是两个信心?

当然不是!是信阿弥陀佛的一个信心,分两个方面来说明──信自己无力,信弥陀有力;信自己必定堕落,信弥陀必定救度。

第三个问题:不说自己是造罪凡夫,直接说深信阿弥陀佛不行吗?

不行!因为如果我们众生对自己的根机不了解,不知道自己是无力的,靠自己是不可能出离生死轮回的,那就不可能对阿弥陀佛产生决定的信靠而归投于阿弥陀佛的救度。

好像一个瓶子,本来是空的,想把水装进去,可是被瓶塞塞住了,这样,就是把它泡在水里面,水也不能进去。要想装水,必须把瓶塞打开。

凡夫众生就像这个瓶子,是空的,本来没有一点点功德力量,可是却被自己骄慢心的瓶塞塞住了,自己觉得很满,有修行、有功德、有力量,像这样子,阿弥陀佛救度的法水怎么能入他的心呢?所以,必须有「机深信」,拔掉骄慢心的瓶塞,才能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第四个问题:净土法门救度造罪凡夫,所以是低级法门;我是善人,应当学其他高级法门。

净土法门救度的人根机低,并不代表净土法门低,反而说明净土法门高。比如医生治病,所治病人的病越重,说明医生水平越高。

至于说善人,没有超过普贤、文殊等大菩萨的,这些大菩萨都求生极乐,还有什么人不应当学净土法门求生极乐呢?《阿弥陀经》里说:「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善导大师《般舟赞》说:「普劝有缘常念佛,观音大势为同学。若能念佛人中上,愿得同生诸佛家。」念佛人跟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作同学,人中称为最上,所以,善人应当念佛。念佛是善中最善,不念佛就不能称善。

净土门的棒喝

禅门有棒喝,净土门也有棒喝。「机深信」就是净土门的棒喝,想入净土门,先过这一关。来到净土门边,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有多大的名气,学问有多深、悟境有多高,戒定慧修持多么严格,多么受到信徒的崇拜……只要还有贪瞋烦恼,先遭一喝:「汝是凡夫!罪恶生死,旷劫轮回!」一喝之下,内心震动,好像醉酒的人,来到门外,冷风一吹,醉意全消,顿时清醒,马上想起来自己姓甚名谁、家住哪里、所为勾当。「原来我姓凡名夫,家住娑婆,造罪造业,轮回生死啊!」如果再迟疑,紧挨一棒:「汝自身,无有出离之缘!」

这一喝一棒接住了,净土大门洞开,念佛径直而入。如果躲过了,那这个人就没救了,入不了净土门了。

第五个问题:虽信弥陀救度,但不承认自己就是那么差劲的凡夫,这样的人能不能往生?

不能往生!因为他所说的信弥陀救度,只是理论上的一种观念,并没有落实在自己身上。

机深信──诊断病情

好了,我们来看文。

「一者决定深信」:这一段就是「机深信」。只有先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法出离,才能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所以首先说明「机深信」。好像医生给病人看病,首先要让病人了解他的病情,他才会好好配合。如果病人不了解自己的病情,癌症晚期还以为只是伤风感冒,甚至认为有人说出他的真实病情是危言耸听,那就没法治病了。

两种决定

「决定」就是没有任何含糊,不会说「可能这样,可能不这样」。

有两种决定:

一是所信的事决定。

二是能信的心决定。

只有所信的事决定,真实不虚,能信的心才能决定,才有意义,才正确。如果所信的事本身就是虚妄,能信的心越是决定,就越陷于错误,那就叫迷信。所以,信,正确不正确、决定不决定,关键在于所信的事上面。

「机深信」当中,「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等,是所信的内容;这是摆在眼前的事实,我们本来就是如此。

事实虽然如此,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认识,有人能认识,有人认识不到。认识不到就没有深信,谈不上决定。只有认识到自己正是这样的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才是「决定深信」。

「决定深信」:就是决定信、深信。「决定」,不改变;「深」,不动摇。「决定深信」就是不改变、不动摇的信。像大树根深,风吹根不动摇;小树根浅,风一吹根就动摇。一个人信根不深,听到人家说什么马上心里动摇──「我这样的人,念佛真的能往生吗?」信根深厚的话,不管人家怎么说,自己心里不动不摇,明明白白。

自身三样

「自身」这两个字很重要,很亲切,所谓「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说一千道一万,如果和自己了不相关,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自身是什么样子呢?善导大师下面用了三句话来说明:

  1. 「现是罪恶生死凡夫」──现在的样子。
  2. 「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过去的样子。
  3. 「无有出离之缘」──未来的样子。

三句话,就把我们现在、过去、未来的样子画得很清楚了。

凡夫五笔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不仅在净土宗教理上楷定古今,而且在佛教雕像、壁画、音乐、梵唱、歌、偈等各方面都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世界著名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就是大师监造的,大师一生画了几百幅净土壁画。我觉得善导大师这几句话,也好像画画一样,寥寥几笔,就把我们的凡夫样儿,活生生地勾画出来了。

我们来看,先看现在的样子(也像看一幅画一样,先看总体,再看细部)

总体:是凡夫,不是圣人;在生死,未出轮回;造罪恶,缺少福善。我们总体就是这个样子。

再看细部,好像绘画运笔,大师用了五笔:

第一笔:用「凡夫」二字,画出轮廓。凡夫的样子出来了。

第二笔:用「生死」二字,画出步态。正在生死路上蹒跚摇摆。

第三笔:用「罪恶」二字,画出神情。蹒跚生死的凡夫,一身罪恶的神情。

第四笔:用「现是」二字,画出面容。从远到近,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第五笔:用「自身」二字,画出眼目。定睛一看,啊?不是别人,竟是我!

这样由粗到细,从远到近,我们越看越清楚,越看越明了,原来那个蹒跚生死当中的罪恶凡夫就是我啊!

凡夫前面有四个字「罪恶生死」。既然是凡夫,就还在生死(出了生死就是圣人,不是凡夫了),所以说「生死凡夫」。为什么会生死?因为罪恶,不造罪恶就不会有生死,所以再说「罪恶生死凡夫」。

「罪恶生死凡夫」前面又有四个字「自身现是」。「现」,是现在,从无量久远的时间,一下锁定到现在的时刻,一个点,这就很贴近了。「自身」,是从无量多的众生锁定到自己一人,也是一个点,这就更切己了。虽然过去未来都有无量无边的罪恶生死凡夫,但那都和自己无关。这里「机深信」不说别人,只说自己。

「本来是佛」与「现是凡夫」

我们听惯了「本来是佛」这样的话,乍一听「现是罪恶生死凡夫」,可能觉得太难听,不顺耳,不舒服,但这也正像「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样,对我们反而是有利的。虽然体性本来虽然是佛,但现实却是凡夫,当下起心动念都是罪恶。任何一个关心自己生死大事的人,绝对不能满足「本来是佛」这样一种观念,而要切实解决「现是凡夫」的问题。要想摆脱罪恶生死凡夫的名份,就要专念阿弥陀佛名号。

「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旷」是广大,像虚空一样广大,「旷劫」是广大久远长劫的时间,是没有起始的久远,又叫「无始劫」。无始劫来,一直流转于生死,从来没有出离过。这是我们过去的样子。如果不说明,有人可能还认为自己是乘愿再来的菩萨呢。

「无有出离之缘」:没有办法出离生死轮回。「缘」和「因」相对,如果一破佛法身不想出离生死轮回,就是没有出离之因;这里说「无有出离之缘」,是说虽然想出离,有了因,可是没有办法出离,也就是没有缘。比如想过河,但是没有船,还是过不了。

谁没有出离缘?自身!自身无有出离之缘。向茫茫未来而看,我们就是这个样子,靠自己出离不了生死,当然,过去、现在也都是这个样子,只不过过去已经过去了,把希望转向未来吧,未来还是这样──这不等于是判了死刑了吗!

「机深信」的结论

总结一下,「机深信」也可以读作三句:

  1. 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2. 决定深信:自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
  3. 决定深信:自身无有出离之缘。

前两点是事实,第三点是结论。重点是信第三──自身无有出离之缘。

自身既然没有出离之缘,那要怎么办?必须把眼睛从自身引开,看向身外,不能在自己身上找,因为自己身上找不到出离缘;从过去旷劫,到现前念念,不管怎么找也找不到。

我们只要把眼睛稍稍一转,就可以了。转向哪里?转向阿弥陀佛,所谓「一向专念」──唯一向着阿弥陀佛,不向其他;一向向着阿弥陀佛,不向自己。这就是下面的「法深信」。

「法深信」──对症下药

如果拿医生看病作比喻,「机深信」就是诊断病情,「法深信」就是对症下药。「机深信」诊断的结论是──自身无有出离之缘,死定了!「罪恶生死凡夫」,重病号,绝症患者。

这样的绝症患者,有什么神医、什么妙药能治?我们来看:

「二者决定深信」:「二者」以下就是「法深信」──法药。

「一者」、「二者」是表示有义理上先后的关系。必须先信知自己是病人,然后才谈得上信医生;必须有「机深信」,才会有「法深信」,所以说「一者」、「二者」。

「决定深信」:还是一样,不改变、不动摇的信。

信什么不改变、不动摇?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神医──阿弥陀佛;妙药 ──四十八愿!信此,不改变,不动摇。

「摄受」,就是救度;「众生」,就是前面「机深信」当中「无有出离之缘的罪恶生死凡夫」,也就是「我自身」。「只有阿弥陀佛医王能救度我出离生死,只有四十八愿的法药能对治我的罪恶」,所以加一个「彼」字 ──「彼阿弥陀佛」,而不是其他的佛菩萨,其他佛菩萨没有四十八愿;「彼四十八愿」,而不是其他法门,其他法门治不了我们的罪根。

「无疑无虑」:无疑也无虑,没有疑心,也没有顾虑。没有什么疑心呢?「我这样的罪恶生死凡夫,阿弥陀佛救不救?」没有这样的疑心了,因为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救的正是我。没有什么顾虑呢?「虽然说阿弥陀佛发愿要救我,但我福善少、罪业多,怕不能往生吧?」现在知道:往生不是靠自己的福善,而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定得往生,所以没有顾虑。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我,所以无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所以无虑。

盲人学盲文

如果因为自己是造罪凡夫,反而怀疑弥陀的誓愿,那就冤枉了。在座的有一位北京的张居士,她做什么的呢?她是做盲文教育的。由盲文教育,我就想到,盲人眼睛瞎了,他要读书怎么办呢?就要给他发明盲文,盲文是用手来触摸的,是不是?正是因为慈悲你是个盲人,看不见,才为你发明盲文。你却说:「我是个瞎子,我怎么能看见、我怎么能读书?我怎么能识字?」正因为你是个瞎子才要你来学盲文好识字啊!你不要以为你是一个盲人,反而退回去,说:「我是个盲人,我不够资格学盲文。」盲人没有资格学盲文,还要让不盲的人学吗?你是盲人,最有资格学盲文!

阿弥陀佛正是慈悲我们不能修行,才为我们发明六字名号,让我们好念佛往生。若说「十方造罪的众生,没有资格念佛往生」,那让阿罗汉念佛啊?让菩萨往生啊?所以,我们是最有资格念佛往生的。这个,不要推辞。

阿弥陀佛为什么把手伸下来?就是因为你往后跑,他伸一截;他赶一截,你退一截;他又赶一截,你又退一截。所以,阿弥陀佛老是弯着腰,很辛苦地追你。

希望各位莲友,慈悲慈悲(现在不讲阿弥陀佛慈悲了,希望你慈悲慈悲)!把你的小手伸出来,不要退缩(「哎!阿弥陀佛,你的手这么干净,我的手不好意思抓您的手。」收起来了)。哎呀!你这个手,干坏事、抓贪瞋痴勇猛得不得了,抓住不放,让你抓佛的手,你却不敢──这就是凡夫的卑劣心态!

所以,「机深信」要这么信,因为机和法是相应的,如同刚才讲的盲文,盲文正好对盲人,盲人正好学盲文;我们是造罪众生,正好念救度造罪众生的阿弥陀佛,这不是铁打铁刚好嘛!是不是?涵盖相称,非常吻合。造罪凡夫今天刚好遇到阿弥陀佛本愿,这是歪打正着啦!是弥陀为我们发愿成佛,我们才专念这尊佛。

当然,其他诸佛都会宣传阿弥陀佛的誓愿,都会劝导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从这个角度讲,诸佛的慈悲跟阿弥陀佛平等;但是,慈悲的源泉,来自于法藏菩萨的第十八愿。如果没有这第十八愿,诸佛的大慈大悲就不够圆满,对我们来讲,永远是个空洞的名词。因为我们没有得到实际利益啊!所以,机法两种深信说明:阿弥陀佛要救度的就是我们这样的罪恶凡夫。

下面说「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善导大师讲的话,真的是有味道。「自身无有出离缘,乘佛愿力定得生。」这个叫做绝处逢生。

我们看前一句,完蛋了!绝望啦!「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从自己身上找不到一点点出离的机会啦,一点点可能性都没有,所以「自身无有出离之缘」。

很多人在自己身上找出离之缘:「我这样修,应该能修出点出离缘吧?我那样修,应该有点出离之缘吧?」善导大师一棍子就把我们打醒了:「没有啊!你怎样修都是造罪凡夫,常没常流转,没有出离之缘!」

那怎么办?要调过头来看,眼睛不要老盯在这里看,我们心里边是一片黑暗,要调过来,看阿弥陀佛,出离之缘在那个地方。所以,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为我们成就大愿业力增上缘;以四十八愿摄受没有出离之缘的造罪凡夫。我们仰赖阿弥陀佛大愿业力,而能够乘佛愿力,定得往生。

前面说「无有出离」,下面说「定得往生」,那简直是从最低谷一下子跳到最高峰。「无有出离」之人,获得「定得往生」,这就是《观经》下下品的众生,造作五逆重罪,眼看着马上堕落地狱——他是没有出离之缘啦!但是临终遇到善知识,给他讲「南无阿弥陀佛」,缘来了!他称念了十句,当下就往生西方。

这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慈悲,让那个决定不能出离的人,而定得往生、定得成佛。这个最不可思议!

古往今来,对净土法门信心的解释,以善导大师的「机法两种深信」最为突出、最为鲜明、最为生动和最为直接,单刀直入,直切根源,开门见山,彻底明了。一机一法,凡夫即是死,弥陀即是活;靠自身即是死,乘佛愿即是活。由死转活,完全在于乘佛愿力,乘佛愿力是关键。

如果不乘佛愿力,罪恶生死凡夫永远不能出离。一旦乘佛愿力,「罪恶生死」也好,「旷劫流转」也好,「无有出离」也好,通通一扫而空,毫无障碍,决定往生。

所以,这两种深信,可以讲是绝妙无比啊!如果没有「机深信」,只讲「法深信」,谁都信不来,你讲一万遍他都不能相信,「是啊!专念名号就决定往生啊!那是指那个有修行的,是指那个出家的,是指那个能读诵大乘经典的。我是没有分的,我罪业重啊!业障深、烦恼多、妄想多!」善导大师在前面首先讲了「机深信」:「就是这样的罪恶根机,常没常流转的凡夫,阿弥陀佛才为你发愿啦!」为我啊!为自身啦!说「四十八愿,摄受众生」,就摄受这样的众生。那我们是这样的众生,刚好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是阿弥陀佛发愿摄受的对象,所以,我们念佛往生是天经地义,是理所当然,是铁板钉钉、不能改变的事情!

小结
  • 两种深信之文,主要说明了第十八愿当中「机」和「法」血肉相连、一体不离的关系。
  • 1.让我们彻底明了自己是怎样的一个凡夫,而对自己不存一点幻想。
  • 2.让我们彻底归投阿弥陀佛的救度,没有一丝疑虑。
  • 3.「机」和「法」互相含摄、互为答案。
  • 没有出离之缘的罪恶生死凡夫,需要什么样的法?答案在下面: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救度谁?答案在上面:无有出离之缘的罪恶生死凡夫。

对「机」的描写让人觉得:有千山万水在聚积、在盘旋、在回荡,层层叠叠,找不到出口;来到「法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突然就像群山搬移、水路顿开,心中所有积郁一泻千里,所谓「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心水迸然而出,直奔阿弥陀佛功德大宝海。真是畅快!

(四)「正定业」之文

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接着来学习善导大师对于第十八愿的解释。

我们已经说过:善导大师的解释是有多种的层次、多种的角度。最明显的就是第一部分「对文增减」──对照第十八愿的愿文,或者增加几个字、或者略掉几个字的解释。我们前面用的表格一目了然。

第二部分就是「总显其义」,不是工整地对照愿文来解释,而是把第十八愿的精神融会贯通在心中,以一种自然的、比较自由的形式来解释,文句长短各不一样,但是能体现第十八愿的要点。我们已经学习了三条文,下面学习第四条,「正定业」之文(《善导大师全集》251页)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这一条文怎么晓得是对第十八愿的解释呢?

其实,通过文句,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讲专念弥陀名号,这就是第十八愿的内容。四十八愿中唯有第十八愿称为「念佛往生愿」,说的就是「专念弥陀名号,往生净土」。底下说「顺彼佛愿故」,那就是顺了这一条誓愿。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这是对愿文「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三句的解释;「正定之业」,来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释迦牟尼佛说「一向专念」,善导大师又释为「一向专称」、「一心专念」。「一向专念」、「一向专称」都一样,说的都是一回事。

怎么样「一心专念」?下面是补充说明: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在四大威仪中,走也好,停也好,坐也好,卧也好,在任何因缘情况下、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间都可以称念,也都应该称念;也不论我们称念弥陀名号,时间是忙还是闲,我们的寿命是长还是短,总之是以「念念不舍」为原则。

两种念念不舍

有人讲:「这个『念念不舍』谁能做到?常会忘记了。」

「念念不舍」有两种含义:

一个叫「机相策励」,「机」是根机,「相」是相状,「策」是警策,「励」是鼓励。「机相策励」就是从众生根机这一边来说,我们自己鞭策自己,虽然不能做到每一念、每一念念佛,但在内心策励自己:「我要多念佛,念念相续地念佛,念念不舍地念佛。」这样想,也尽力这样做。尽每个人根机所能,没有一定的标准。这样的「机相策励」,当然是每个人能做得到的。

第二种是「法德不断」。「法德」就是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六字名号这一法,它具有这样的德能,它能够对我们摄取不舍。像《观经》里边所说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因为我们一向专念弥陀名号的缘故,阿弥陀佛的光明就会对我们摄取不舍,念念之间不舍离我们。

有两种「不舍」:一是凡夫,尽心尽力,随忙随闲,念念不舍阿弥陀佛。二是弥陀,光明摄取,日夜不断,念念不舍念佛众生。

两种不舍分不开,有其一必有其二。《观经疏》里面讲「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法事赞》说「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就是这个意思。

又有两种不舍,行不舍与心不舍。行持上不睡不眠、念念不舍我们做不到,但心灵上的归依、全心全意地归投、依靠阿弥陀佛,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除非他不愿意,这也是念念不舍──心心念念、全依全靠阿弥陀佛,一丝一念也不舍阿弥陀佛去靠别的佛菩萨、法门。有了这样的心不舍,行上面自然也就专了,所以说「一心专念」:「一心」,所以「专念」。

有的气功师、神婆等外道,声称可以更有把握让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居然也有人听信,转而求外道,那就荒唐了。

「正定之业」与「杂散之业」

「正定之业」:就是纯粹、正直、决定往生之业。如果称念弥陀名号之外还需要杂七杂八,还需要绕东绕西,还往生不定的话,那就没有资格称为「正定之业」。

「正」对「杂」,「定」对「散」,「正定之业」对「杂散之业」。《观经》下品上生当中,将闻经和称名相比较,阿弥陀佛来接的时候,只赞叹称名念佛,而不提闻经功德。善导大师解释说:「望佛愿意,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往生是大事,很急迫,从佛意来说,就只劝我们正念称名,称念弥陀名号是正定之业,闻经等一切算是杂散之业,这两个不能相比较。

这个不是从我们凡夫的心──是定心还是散心,不从这个角度来说明;而是从我们行持的法能不能达成决定往生,从这个角度来说明。只要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使我们的心妄想杂念,是散乱的,但是也叫做「正定之业」──由弥陀誓愿决定的。「任何众生,称念我名,必得往生」,所以叫做「正定之业」。反过来,如果不念佛,而是修其他法门,即使你心中很清净,有禅定,那也只是杂散之业,因为没有弥陀誓愿的保证,往生不定。

「顺彼佛愿故」:这就说得很清楚了,专念弥陀名号,行法非常简单,而且又不论时节、地点,不管行住坐卧(行,就是在外面行走,就是在大街上、马路上、田间、城镇……都可以;住,就是停步,住在某一个地点;坐,是安坐在那里;卧,或者是卧在临终,或者是晚上睡觉,或者是有病患,躺在床上)。不管哪种状况,都可以念佛,这可以讲是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如果是其他法门的话,就没有这样方便。比如说修禅定的话,总需要采取坐的姿势,比较能够得定。念佛,行住坐卧都不论,专念弥陀名号,这样简单,对于时间,对于地点,对于我们的四大威仪,对于我们周遭的环境都没有选择。而这样的念佛,就能成为正定之业,决定往生。人们难免要怀疑:「为什么?」因为「顺彼佛愿故」──念佛,顺从了彼阿弥陀佛因地誓愿的缘故,决定往生,所以称为「正定之业」。这个「佛愿」就是第十八愿:「若众生称念我的名号,愿生我的净土,而不得往生者,则我不成佛。称名愿生,决定往生,我才成佛。」

信与行

这一段「正定业之文」,其实是和「法深信」之文相对应的。「法深信」是讲一种信,内心的信,信这种法;这个法怎么落实下来?就是行,这就在「正定业之文」当中。可以说这两段文,一个讲信,一个讲行,是讲同一件事情,只是表达的角度不一样。

想离开生死轮回,要有大功德、大力量。「机深信」说自己没有力量,无有出离之缘,那么谁有力量呢?「乘佛愿力!」就把佛的愿力凸显出来。「乘佛愿力」是一个总的原则──仰靠佛的愿力去往生,这样内心就有一个安住。怎么样乘佛愿力呢?就在「正定业之文」当中,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念念不舍,是名正定之业」。念佛名号,就是乘佛愿力!乘佛愿力,才是正定之业!

「法深信」说「乘彼愿力」,这里说「顺彼佛愿」,相吻合。

「法深信」说「定得往生」,这里说「正定之业」,也完全一致。

小结

这一条文是对第十八愿最重要的解释,就是说明:依着第十八愿的念佛,是往生净土的正定之业;其他都不是。念佛往生必定,其他往生不定。

(五)「要弘废立」之文

下面,第五条文: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在《观经疏》结尾的地方(《善导大师全集》317页)

《观经》最后,释迦牟尼佛总结付嘱阿难说:

  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第五条文便是对付嘱文的解释。

既然说「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毫无疑问,这也是对第十八愿的一种解释。

这一条文,文字很短,可是却非常重要,它是善导大师整部《观经疏》的总结论,也是整个净土法门的总结论,甚至也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的总结论。

这是最重要的释义,也给我们最重要的启发。

《观经疏》总结论

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义理很广泛,一般人很难看得明白,很难把握要点。但即使其他所有的文字都不明白,只要能把握这一句话,可以说《观经疏》全部都看懂了,都掌握了,因为这句话是总结论。

结论,就好像考题的最后正确答案。

考题是:罪恶凡夫,怎样往生弥陀净土?

答案是: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结尾的地方,给出了这个答案。这之前,都是为了得出答案的推算步骤。

善导大师把题目做出来,把答案告诉我们,我们只要接受就好。至于推算步骤,能了解也行,不了解也没关系。好像我们正在危险的地方,不知道怎么出来,有人来为我们探路,各个方向、各条路口都查遍了,最后来告诉我们说:「哪里哪里不通,哪里哪里险阻,只有哪里可以通行。」我们只要听他的话,顺着往前走就好。

既然是《观经疏》的总结论,也就是净土法门的总结论。净土法门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外乎「凡夫怎样往生弥陀净土」。善导大师正是通过《观经疏》,建立了整个净土法门。

既然是净土法门的总结论,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一代佛教的总结论。佛教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外乎「了生死,成佛道」。一旦往生弥陀净土,生死不了而了,佛道自然而成。所以说净土法门正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

下面我们来看文。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上来」,就是从上以来。是指这部经从一开头,直到这句付嘱文,之间所有的内容。

什么叫付嘱文呢?付嘱,就是总结交代。释迦牟尼佛讲一部经,快要结束时往往会做一个总结,交代给弟子,什么是重点,应当如何去落实。这就称为付嘱文。像《观经》流通分:「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就是《观经》付嘱文,付嘱持名。

「定散两门」:从上以来那么多的经文,说的是什么呢?说的就是定散两门──定善门、散善门。定善就是十三定观,散善就是三福九品。九品细分,前六品说三福──行福、戒福、世福,回向求生;后三品说念佛──三福无分的恶人,念佛往生。「门」是通往的意思,本来定善、散善都是圣道门的修行方法,与往生极乐不相关,但回向定散二善,求愿往生极乐世界,定散二善就成为通往极乐的门径,所以说「定散两门」。

「之益」:定散两门之益,就是指定善、散善的修行,可以用来回愿求生极乐,有这样的利益。

「虽说」:善导大师用了「虽」这个字,很有味道。「虽」是转折,虽然有这样的利益,但还有更大的利益不在这定散两门之内。这定散两门之益,虽然也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但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并不在这里,释迦牟尼佛并不付嘱定散两门给阿难。更大的利益是什么?释迦牟尼佛付嘱阿难的是什么?就是后面的「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望佛本愿

「望佛本愿」:「望」,是往远处看,人站在这里,眼睛却向着远远的地方看。

望哪里?望向阿弥陀佛的本愿。

是谁望阿弥陀佛的本愿?释迦牟尼佛!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竟」,除了佛,众生看不到阿弥陀佛的本愿。众生没有这个眼,必须借着佛眼,明信佛智,才能看到。

释迦牟尼佛跟我们站在一起,站在凡夫执著定散二善的立场,随顺我们的根机、习性,说我们喜欢听的、听得懂的话。因为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自己所修的一点定散二善,舍不得定散二善,认为这是最宝贵的,释迦牟尼佛就说:「也可以。修此定散二善,回向求生极乐。」但释迦牟尼佛的本意并不在这里,释迦牟尼佛的眼睛早就跨过定散二善,看向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的光明名号。

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在《观经》结尾流通的时候才望佛本愿,而是从一开始就望佛本愿:心怀弥陀本愿,来到王宫;心怀弥陀本愿,光台显现十方国土;心怀弥陀本愿而微笑。这些在善导大师的《观经疏》里面都有详细生动的解释。可以说释迦牟尼佛说十三定观每一观、九品往生每一品,都是「望佛本愿」而说,到最后付嘱的时候,和盘托出,再也没有遮拦,而让我们心中明明朗朗了。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口说定散二善,而心望弥陀本愿呢?他有什么意图?下面说:

「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意思就是要让我们能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被弥陀本愿所救。

从上以来,释迦牟尼佛一边随众生的根机,宣说定散二善回向求生,一边心里望着阿弥陀佛的本愿,目的就是要牵引众生执著定散二善的眼睛,随着佛的眼睛看向弥陀本愿;一旦看到弥陀本愿,就定格在弥陀本愿,落实下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就好像以手指月,目的是要让我们顺着手指看到月亮,并不是停留在手指上。一旦看到月亮,手指就收回来了。「定散二善」就是指月的手指,「一向专称」才是所指的月亮。

一向专称──舍定舍散

专修念佛的人,他没有靠定善往生的心,也没有靠散善往生的心──就是念佛!也不存在是定心还是散心的问题。他已经舍掉了这些观念,他就是念佛。定心也是念佛,散心还是念佛,定心念佛也往生,散心念佛也往生,反正念佛往生。念佛往生,与定心、散心无关,念佛往生是阿弥陀佛的誓愿,这就叫「一向专称」。

一向专称──舍信舍疑

本来净土法门特别强调信心,讲信心是破除我们的疑惑。因为信和疑是相对而存在的,一旦我们真正落实在专念弥陀名号上,所有的信啦、疑啦,这些都不再作为心中的观念,所以「舍信舍疑」。

初次接触一桩事情的时候,我们对它不了解,产生误解,产生疑惑,这个过程需要破疑生信;一旦这桩事情作为事实被我们认定下来之后,就谈不上信、谈不上疑。疑都谈不上,还谈什么信呢?信都谈不上,还谈什么疑呢?

比如我们跟别人从初次打交道到熟识也是一样的。只见过一两次面,再见面时,「到底是不是这个人?从面貌形象看起来,似乎像,似乎不像……」我们的心就在那里疑惑。然后有些证据说明,比如一张照片,哎,你相信了:「某某人,就是他了!」一旦认识了他,「噢!对呀,这就是老张嘛!」认识老张之后,你还会说:「老张啊,我相信你确实就是老张。我相信,我不怀疑,你真是老张!」那么你讲这句话,说明你还在怀疑他不是老张,你都知道他是老张了,你就直接喊他:「老张,你来。」

我们已经舍信舍疑了,不谈什么信疑了,已经是作为一个事实,「如是如是」而已。你还在讲信、讲疑,就好像在那里还提着一个东西,心上还有一个东西,挂在那个地方。

舍掉信,舍掉疑,就这样念佛,「如实修行相应」,一向专称就是如实修行相应。

这个,请大家体会。

一向专称──舍一切心

不仅如此,所有的善、恶,净、秽,所有这一切缠绕我们的是非分别观念,也通通都不存在。念佛就是念佛,念佛很单纯。不顾及心中的一切,唯一口称名号,就是一向专称。

一向专称──净土门的落脚点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就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开的法药。好像信仰医生,就落实在服用医生开的药。我们净土门的落脚点,以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落实在「一向专称」。

讲定散二善也好,讲信心也好,目的是引导我们进入一向专称。已经能够一向专称、愿生净土,这样的人,就没有必要再跟他谈什么信、疑,没有必要。讲那些就太远了。

在现实往生人的事例当中,我们也经常发现:其实很多老太太,她也听不懂很多道理,念佛,也谈不上怎样的欢喜,也不存在什么功夫不功夫。她只知道:「我在这个世界活了这一把年纪,酸甜苦辣我都尝过了,我下一辈子不愿意再来了。听说有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很慈悲,念他的名号就能去往生,那我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就天天念,就这么回事。」这样的人,可以讲是净土门的上上根机。她很实在,很妥帖,她没有夸张自己,她也没有「我念佛,心不清净能不能往生?」的问题,念佛往生是阿弥陀佛说的,是阿弥陀佛的誓愿决定的,跟我们的心净不净怎么扯得上关系呢?

过犹不及

可是,我们总也能遇到一些人,要么过,要么不及。

或者担心自己功夫差、功德小、心不清净,虽然念佛,但怕不能往生。这是过于紧张,信心不及。

有的则把念佛搁在一边,在那里夸张自己的感受、体验、心情,心中还以为这样一定往生。这又过于狂慢,念佛不及。

过犹不及,这些都靠不住。常称佛名,不疑往生,才是中道。

预知时至

昨天也有莲友来问(这个问题蛮好的),她问:「一向专称的人是不是都能够预知时至?」「我也专心念佛了,那我临终之前是不是一定知道什么时候往生呢?」

这个,不一定的。能够提前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知道自己要走了、走得自在,这都是念佛有一定的功夫,或者是他的心很能放得下。如果说每天世间的事情还是烦烦恼恼、缠缠绕绕,念佛也念不到几句、几百句、几千句,那要临终能够预知时至、自在、走得好,可能只有碰运气了,不敢讲你一定能走得好;当然我也不敢讲你一定走得不好,可能是碰运气了。什么运气?就是宿善──宿世善根。看往生传记,凡是走得好的人,他一定是沉下心来默默地念佛,一门心思念佛,他也不存在说「我要达到什么样的功夫」,他就是沉下心来一心念佛,一心求往生。

我给大家讲一个现实的例子,这是倓虚大师讲的:

民国二十六年,也就是一九三七年冬,在青岛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有一位家庭妇女,姓张,年纪也不大,大概三十来岁,丈夫在码头上拉车,是一个很贫苦的人家,靠卖苦力过日子。妻子信佛念佛,有一天清早起来,她忽然对丈夫讲:「某某人啊,从今以后,你好好带着两个娃过日子,我今天要往生佛国了。」她丈夫平时为生活奔忙,对佛法并不了解,一听她这么说,便没好气地说:「算了吧!我们家穷,你还嫌不够受吗?还来扯这一套。」意思是「我们家是什么人家,你还讲这个天方夜谭的话?还要到佛国去?」说完之后,头也不回地拉着车去码头了。这样呢,她还是那个心情,然后把两个小孩叫过来:「两个娃,你们从今以后好好跟着你爸过日子,不要淘气。」她的两个孩子,大的不过十岁,小的五、六岁,哪能听得懂?听不懂,又出去玩去了。到中午,两个小孩就要回来吃饭了,一回来吃饭,喊妈妈,她坐在那个地方也不动,一推也不动,二喊也不动,看来看去,两个小孩也觉得有点不对劲了,就吓哭了,跑出去了。邻居就过来了,一看她,端坐那里往生了。她丈夫回来,也只有一把鼻涕一把泪哭一场。因为家里穷,买棺材都困难,还是知情的佛友凑钱入葬。

你看这个妇女,在家要拉扯两个孩子,要料理家务──我们好多人讲:「我念佛,没有地方啊,没有时间啊。」其实你就在心里默默地念,不要大张旗鼓,好像自己还没怎么念佛,就已经把招牌打出去了(我看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主任要请你当了),天底下都知道你是个修行人了。然后还呵斥这个、呵斥那个,指责这个、指责那个,你不是自己闹矛盾、找烦恼吗?这个妇女就有智慧,她从来不讲,她丈夫都不知道。她自己念佛,谁能干扰她(人家知道你了,就能干扰你;人家不知道你,就不能干扰你)?她就默默念佛。她也有家庭,也有事务,她就是把心沉下来,在这个世间过一天,还是过家庭的日子,她也没有说家务不好好做,还是做。你看,丈夫出去拉车,所有家务不还是她做吗?她不论做什么事,都是在一向念佛,所以她才能够走得这样自在。我们各位如果想走得自在,就应该向她学习。

边疑边念佛

法然上人有一句话,非常微妙:「虽然怀疑,若念佛者,即得往生。边疑边念佛,即得往生。」

有人问法然上人说:「我念佛,但想来总多多少少还有怀疑心,能往生吗?」(道理虽然明白,念佛肯定往生,心里面说不清楚怎么回事,就是有点疑惑心。这个就是凡夫的烦恼。「疑」是我们的根本烦恼之一。)有这样一个人,他来这样问。法然上人就直接跟他讲:「没关系,边疑边念佛,你即得往生。」你虽然有怀疑,但你只要不放弃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你肯定往生。

这个是什么道理呢?就是说他这个疑没有障碍他的行持,应该说他内心里边还是相信。这时候的疑是一种烦恼,凡夫众生嘛,「这么容易的法门,这样就能往生吗?」想到佛的慈悲,觉得应该能往生;想到自己的罪过,又好像不敢相信一样。

拔河

一个人内心里究竟是信是疑?各占多少成分?我们没有一把尺子,量不出来,甚至他自己也说不明白。但我们只要看他外表的行为,就知道他的内心。

为什么说外表的行为是内心状况的反应呢?这个是很显然的。比如说我们要到火车站,路线不熟悉,我们往那里走,走,走,边走就边在那里怀疑了:「哎呀?」东边看看,西边看看,「哎呀?是不是去火车站的路啊?上一次怎么走,我也不太记得了。」这个时候,怀疑的因素在增加,他的脚步开始放慢了;增加到一定的程度,他就站在那里不动了。「哎!我得看看。」这个时候,信和疑达到平衡了,就像拔河,你往这边拉,他往那边拉。一个力量说:「前面肯定是火车站,往前面走!」往那里引导;一个思想在想:「哎呀,可能不是!」在那里拉锯,拉到平衡了,站在那里不动了。再看看,「噢,应该错了。」这个时候,他就回头了。他只要一回头,这个时候,他的疑心──或者说认为不是火车站这个观念已经超过了他认为是的这点心,他就往后退。如果他还要往前走,还一直在往前走,说明在他心中认定前面是火车站的这个想法比较强,他才会还一直往前走。对不对?

这就好比一个念佛的人,他想:「念佛能不能往生呢?」一个想法是:「念佛一定能往生!」往那儿拉;一个想法是:「哎呀,恐怕不一定啊!」往后退。不管是拉是退,他如果还在专修念佛,就说明他心中还是认定念佛能往生,这个心愿是强的,才能够把他的心拉着去念佛。如果有一天,改换法门了,不念佛了,这就知道他已经退下来了,已经从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上下来了。

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人,话说得不知有多感动:「阿弥陀佛好慈悲啊,我感动得哭了一个晚上。」我听到都为他欢喜。可是下次我再看到他的时候,他已经不念佛了,甚至跑去信其他教去了。

孔子说:「听其言,观其行。」我们愿意相信一个人嘴上说的,但还要看他的行持。你说他当初感动的话纯粹是假的、是故意装出来的吗?那倒也不是。这是一种凡夫的情绪,我们的情绪都是生灭的,欢喜也好,感动也好,仅是一时的机缘凑合;这个机缘不存在了,就没有了,消失了。所以,这个不是正因,真正的正因是阿弥陀佛的誓愿,他赌誓对我们说:「你念佛必然往生!」哎!我就念佛,信顺弥陀。这样,必得往生。

所以,善导大师所解释的根本思想,都是把我们从定散二善的杂行,或者信疑不清的迷云当中,把我们抓回来,让我们紧紧地安住在「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顺彼佛愿,决定往生」这么一个行持上,让我们不会落空,每一个脚步都是实实在在、踏踏实实的。

要弘废立

这一条文也叫「要弘废立之文」:废要门,立弘愿。

要门,就是「定散两门」;弘愿,就是「一向专称」。虽说定散两门,但本意不在定散两门,本意唯在一向专称。所以称为「要弘废立」。

《观经》中,释迦牟尼佛开说了三种往生净土的门径:

第一,定善门──十三定观回向。

第二,散善门──三福散善回向。

第三,念佛门──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可是到最后,释迦牟尼佛只将「持无量寿佛名」的念佛付嘱给阿难,只给我们留了念佛一门。这就好像虽然拿出三样东西,但只给我们一样东西,另两样只是拿出来给我们看一下,又收起来,不给我们了。为什么只给这一样?因为这是最好的;为什么不给那两样?因为不是最好的。那又为什么要把那两样拿出来给我们看?因为我们都知道那两样是好东西,把它拿来比较,更显得给我们的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定散两门做比较,也就显示不出念佛的殊胜了。

定散两门虽然也有利益,但是利益有限;念佛一门才有大利益,真正利益无限。

定散两门有三种限:不普及、不直接、不究竟。

第一,不普及。定散二善,有人修得起,有人修不起;修得起的人少,修不起的人多。不像念佛,人人都能念,人人念了,人人往生。

第二,不直接。先修定散二善,再来回向求生,这就拐了弯了;不像念佛,是直达车,不拐弯。又好比坐船,专修念佛的人,直接就上阿弥陀佛大愿船。修定散二善的人,不直接坐阿弥陀佛的大船,而是坐在自己善行的小船上,用回向的绳子钩住阿弥陀佛的大船,拖着往前走。

第三,不究竟。凡夫所修定散二善,力量太薄弱,往生困难;即使往生,也只是在极乐边地。因为他不相信念佛就能往生,他怀疑弥陀佛名;若怀疑弥陀佛名,就是怀疑弥陀佛智。《无量寿经》说:「疑惑佛智,生彼边地。」不像念佛,明信佛智,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究竟圆满,直入「极乐无为涅槃界」,而且往生非常容易。

小结

好!小结一下。根据这条文,我们可以得出下面几点结论:

  • 1.第十八愿,是释迦牟尼佛讲述《观经》一部的主轴,是整部《观经》从头至尾贯穿不变的宗旨,是释迦牟尼佛来此世间成佛度众生的本怀。
  • 2.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本愿。
  • 3.第十八愿,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 4.「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超过一切定散二善。
  • 5.「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整部《观经》、整个净土法门,乃至一代佛教的总结论。
(六)「光号摄化」之文

我们学习第六段,「光号摄化」之文(《善导大师全集》479页)。这段文前面其实已经学习过了,我们再来简略地复习一遍。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善导大师的加持力

善导大师讲的话,其实是很好懂的,我觉得也不必解释,你就是每天拿来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有味道了。所以,我们这里有莲友把《善导大师全集》后面的《善导大师法语》专门印作一个小册子,当作读经一样地读,每天读,反复读,自然信心充满、法喜倍增。

善导大师的话,确实有加持力。你读了欢喜,读了就有信心。善导大师总是讲:

  念佛,易得往生!
  念佛,定得往生!
  念佛,必得往生!
  念佛,即得往生!
  念佛,皆得往生!
  念佛,莫不往生!
  念佛,莫不皆往!

多肯定!没有说不往生啊!很简单,很容易,很明了。你把这些话拿来,每天读一遍。「谁跟我说的?弥陀化身善导大师!」

好,我们来看: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为什么深?他的愿要深深地探到凡夫贪瞋烦恼的心底,乃至是五逆谤法的众生,都要把我们救度起来。五逆谤法的众生,将要堕落阿鼻地狱之底,这样的众生阿弥陀佛都要把他救起来。所以,所愿之深,所愿之重,殷重不虚,叫「深重誓愿」。「本」,是本来、来源,又是根本。我们念佛之所以能往生,是因为阿弥陀佛本来就发了这样的誓愿,这是源头,是根本。离开了这个根本,就没有我们凡夫的念佛往生。像一棵树,离开它的根本,不可能有果实。

有的人想往生,但他不知道从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中获得,他想从自己的善行中获得,这就好像想吃苹果,但不知道从苹果树上摘,却使劲往地里挖一样,把方向搞错了,颠倒了,虽然想要苹果,得到的却只是土,除了土还是土。

一棵南无阿弥陀佛的正觉树,上面结满了十方众生往生的果,我们只要轻轻称名,就能品尝到往生之果,很甜美。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阿弥陀佛誓愿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用他的光明名号来救度十方的众生。「摄化」,摄取、化度,就是保护、救度的意思。

「但使信心求念」:阿弥陀佛用光明名号来救度我们,我们怎样获得名号的救度呢?只要信心求念,很简单,很容易。「但」是只要,「使」是使得。只要使我们信心求念,就可以了。谁使我们信心求念?阿弥陀佛!他只要使我们念佛就可以了,剩下的事由他来办。「信心、求、念」──信佛、求佛、念佛。

信佛,信阿弥陀佛是救度我的佛。阿弥陀佛比我们自己更知道我们的罪业深重,但是他并不因为我们罪业深重而嫌弃我们,反而更加慈悲地怜悯我们,主动发愿要来救度我们。我们罪业深重,弥陀誓愿更深重。医生不嫌病人病重,越是病重越要治;则弥陀不嫌罪人罪重,越是罪人越要救。念佛之人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求佛,向佛求救,愿意让阿弥陀佛救。

念佛,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念佛,是信佛心中所念出来的佛,不必边念边在那里怀疑说:「阿弥陀佛到底救我不救?要不要我?嫌不嫌我?」我们念佛,是求愿被阿弥陀佛救,不是那种不靠弥陀救、想靠自己修的心。所以说「信心求念」。

求救信号

国际上通用的求救信号是SOS,看电影电视,像海船啦,飞机啦,一旦遇难,需要求救,就不断发出「SOS、SOS、SOS……」的信号,周围的船只或者雷达监听站收到这个信号,都会立即想办法驶往出事地点救援。

阿弥陀佛与我们十方众生约定的求救信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并且用他无远弗届的心光,遍法界日夜守候、日夜倾听、日夜搜寻,只要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求愿阿弥陀佛救我们往生净土,便立即被发现,立即光明摄取。《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善导大师解释说「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就是这个意思,佛光遍照,专门寻找念佛的人,谁念佛就找到谁,一旦找到,就日夜不离开他,保护他,救他到极乐世界。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这种「信心求念」,从众生的角度,愿被佛救,是贯穿一生的,不会改变的,所以叫「上尽一形」。又从佛的角度,是立即兑现的,立即救度,不会等待第二声,所以说「下至一声」。也因为众生遇到这个法门有早晚的不同,平时就遇到的,就「上尽一形」念佛;临终才遇到的,就成为「下至一声」的念佛。不管是「上尽一形」,还是「下至十声、一声等」,都必定往生。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前面都是过程,这里是结论。容易往生,为什么?因为佛的愿力!

念佛法门之所以称为易行道,容易往生,是因为佛的愿力。不然的话,没有这么容易。人家就会说:「某某人,你念佛就能往生,有那么容易吗?」

你就回答说:「有啊!」

「为什么?」

「以佛愿力嘛!很简单!」

之所以这样问,他是站在众生这一边,才会说「你就念念佛,这样就能往生?」他没有想到,这句佛号来之不易啊!他没有想到念这句佛号背后的力量,是「以佛愿力」,是阿弥陀佛誓愿所赌誓、所保证的。他只是看到表面的凡夫,动动嘴唇念了几句佛号,他认为这个不殊胜,不尊贵,没有什么了不起。他是没有探求它的根本 ──根本就是六字名号。

冰山一角

俗话说「冰山一角」。「冰山一角」是什么意思呢?在海中航行的船,最怕碰到冰山。冰山,底下很大,浮在面上的只有一点点,尖尖的小角,绝大部分埋在水下面。船如果撞上这个冰山的话,那就完了。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从我们凡夫口中出来的,不过是散乱心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字,好像是微不足道──这也正像是冰山一角一样。你不知道,这「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表面是凡夫的轻松称念,里面构成「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的,是法藏菩萨五劫的思维、兆载永劫的修行,是无量无边的六度万行,所有的功德具足在里边,才能从我们凡夫口中露出那么一个小角,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有人看不起那个小角,说:「这么一个小角有什么了不起?我的船这么大,开过去!」啪!全船覆没。所以,如果有人看不起念佛的话,认为说:「你只不过是念了几句佛嘛!有什么了不起?我修这么多的善行功德,多大啊!」拿他的善行功德和专念佛名对抗,不愿意专修念佛,那将怎么样?肯定全船覆没,再去轮回。

不管怎么样,我们这一生的念佛,从凡夫行持的角度来说,都是很弱的,都是很少的。可是它背后的力量、它底下的基础,是法藏菩萨兆载永劫的修行所成就的无上功德。以此之故,易得往生!

小结
  • 我们把这条文再贯通一下。
  •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这个是本源。
  • 什么样的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 怎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 怎样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 这样信心求念,结果怎么样?「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 这一段话环环相扣,一气贯通。最后的「以佛愿力,易得往生」,与前面的「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遥相呼应。
  • 这一条文着重说明:第十八愿,是易行道;以第十八愿之力,念佛易得往生。
(七)总结列表

六条文我们简单学到这里。这六条文内涵非常丰富,我们主要是围绕第十八愿作了相关解释。为了便于大家扼要掌握,下面列了两个表。一个是「第十八愿释义要点表」,从中,第十八愿与四十八愿的关系、与净土法门乃至一代佛教的关系,念佛与诸行的关系,机与法、信与行的关系等等,都能一目了然。

第十八愿释义要点表

|标题|内容|对第十八愿的解释要点|
|— |— |— |
|善恶得生皆
佛愿力之文|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一、第十八愿,是净教根本。
二、第十八愿,是《大经》宗旨。
三、第十八愿,是《观经》眼目。
四、第十八愿,凡夫为本,普摄善恶。
五、善恶往生,皆靠第十八愿之强缘。|
|四十八
愿唯
明念佛之文|《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一、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宗旨、核心、目的。
二、第十八愿,就是「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三、「专念弥陀名号」就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

|两种深信
之文|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一、第十八愿,机法一体不离。
二、第十八愿,令认清自己,归投佛力。|
|正定业之文|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念佛是正定之业,往生必定;余行是杂散之业,往生不定。|
|标题|内容|对第十八愿的解释要点|
|要弘废立
之文|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一、第十八愿,是《观经》主轴。
二、第十八愿,是弥陀本愿。
三、第十八愿,是释迦本怀。
四、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第十八愿的落脚点。
五、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超过一切定散二善。
六、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观经》、净土门、一代佛教的总结论。|
|光号摄化
之文|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第十八愿,是易行道。|

第二个是「释文愿文分段对照表」,就是用表格的形式把第十八愿的愿文分段,与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总的解释这几条文的相关文句,作一个对照。当然,这个对照不会那么完全的工整,因为善导大师解释的意义总是有多种角度,只能取其大体来作这番对照,作为参考 。

释文、愿文分段对照表

标题 设我
得佛
十方
众生
至心
信乐
欲生
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善恶得生皆佛愿力之文 弘愿 一切善恶凡夫莫不皆 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得 生
四十八愿
唯明念佛
之文
四十
八愿
专念弥陀名号 得 生
两种深信
之文
四十
八愿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决定
深信
无疑
无虑
乘彼愿力 定得往生
正定业
之文
一 心 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顺彼佛愿 正定之业
要弘废立
之文
本愿 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续表

标题 设我
得佛
十方
众生
至心
信乐
欲生
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光号摄化
之文
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 十方 但使
信心
求 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 易得往生

三、重列诸文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一)对文增减

1.《观经疏 ·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31页)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2.《观经疏 ·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51页)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3.《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51页)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4.《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354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5.《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539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二)总显其义

1.《观经疏》「弘愿文」(《善导大师全集》22页)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2.《观经疏》「唯明念佛」之文(《善导大师全集》206页)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3.《观经疏》「二种深信」之文(《善导大师全集》244页)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4.《观经疏》「正定业」之文(《善导大师全集》251页)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5.《观经疏》「要弘废立」之文(《善导大师全集》317页)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6.《往生礼赞》「光号摄化」之文(《善导大师全集》479页)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叁、逐句解释第十八愿

上面学习的是我们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下面我们再直接针对愿文,逐条逐句地研讨学习。请诸位合掌,随我再把第十八愿愿文恭诵一遍: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一、设我得佛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句。这第一句如果光是读诵的话,四个字一滑就过去了,乃至整个第十八愿三十六个字,慢慢地读也不过是十几秒。可是大家要知道,四十八愿是法藏菩萨五劫思维的结晶。以法藏菩萨这样的深广智慧和慈悲,经过五劫的时间思维,所结成的四十八愿,它的尊贵,它的悲智深广,凡夫无法测量。

「设我得佛」,可以讲是惊天动地的声音,是法藏菩萨伟大菩提愿心的迸发、流露。在四十八愿的每一愿的开头都有这四个字──「设我得佛」,愿心深重悲切,都是为了我们这样的罪障凡夫。

「设」:就是如果、假设。「设我得佛」──「如果我要成佛的话。」话没有讲完,下面还有,显示内心含有一种一定要达到某种目的的心愿;达不到这种目的,则誓不成佛。所以这个「设」字,含有一种对法藏菩萨本身的约束。

「设」又是设定。如同我们盖一栋楼房,修一条道路,事先要有一个规划的图纸,要有一个设计,设计好了之后,就按照这个图纸来做。法藏菩萨要成佛,完成庄严佛国, 他有一番设计的蓝图。总的来讲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每一愿开头都有这个「设」字──「设我得佛」。这里是设定其中的第十八大愿。没有成佛之前,作这样的预设;一旦成佛之后,就按照成佛之前所预设的方案来救度众生。所以叫做设定──定下来,不改变。

设定什么事情呢?在这第十八愿当中,同时设定两件事情:

第一,设定:「我」,法藏得佛──「设我得佛」。

第二,设定:十方众生,「你」,得往生──「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所以,我们的往生和法藏菩萨的成佛,设定的时候同时设定,完成的时候一起完成。在他的誓愿里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们十方众生和法藏菩萨的成佛有什么关系?「从我们这个角度来讲,没有关系啊!」有关系!就在这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把我们拉进来了。这就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是什么意思呢?「我」,有两重含义:唯一性和主动性。

第一,唯一性。「我」,就是法藏菩萨,而不是指其他的菩萨。只有法藏菩萨才为我们发这样的大愿。这也是我们今天专念阿弥陀佛而不是别的佛的来源。

第二,主动性。根据《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的座下发起菩提心愿。《无量寿经》中说到世自在王佛之前,还列有五十三佛的名字。大家读过《无量寿经》的就知道,前面讲了很多佛: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鸾音,次名师子音,次名龙音,次名处世,次名……等等。然后经文作了一个总结:「如此诸佛,皆悉已过。」这么多佛都已经过去了。这无量无边的佛一番又一番出世,都以大慈悲誓愿来救度众生,已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被这些诸佛所救度。然而,我们在座的,我们娑婆世界这样的众生,却是遗漏于诸佛的悲愿之外。《悲华经》中说:娑婆世界的众生,都是恶业深重,善根薄少,是被一千四佛所摒弃者,是他方佛土所不能容受的造罪众生,皆悉充满此娑婆世界。

法藏菩萨观察到我们是如此的罪根深重,所以,他不经我们的请求拜托,主动发起大愿:「我发愿来成佛!十方诸佛、五十三佛、一千四佛,从古到今的诸佛所没有救度的众生,我法藏今天为你们发誓,来救度你们,给你们打开往生的正门。我要成就净土!十方诸佛净土不能容受的罪恶众生,我要为你们成就极乐净土。十方诸佛的悲愿所遗漏的造罪众生,我要为你们发四十八愿。」所以 他才说「设我得佛」!

这个「我」,是伟大的承担,是一种自觉的承担。经中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法藏菩萨以他成佛的臂膀、无上正等正觉的臂膀、无量光明无量寿命的有力臂膀,担负起我们十方众生的罪业,不让我们堕落下去。

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法藏菩萨宁愿牺牲自己的正觉,也要来成全我们的往生。如果我们的往生不成就,他则宁愿不取正觉──他以正觉的肩膀,扛起我们十方众生的往生。法藏菩萨来救我们, 他不是高高在上,站在岸上,先保住自己的安全,然后才伸下一只手来搭救我们。他是全身跳下来,宁愿处在最低处,把我们扛起来。这就好像一个儿子,陷在淤泥当中,就要没顶了,他的父亲来了,来不及多想,就直接跳到泥沼当中,宁愿自己陷下去,也要用他的肩膀,用他的头,把他的儿子顶起来。

「得佛」就是成佛。法藏菩萨当初发愿的时候,不是凡夫,也不是阿罗汉,也不是小菩萨,乃是大菩萨,具有无量的神通方便,能够广度无量众生。但即使如此,要救度像我们这样罪业深重的众生, 他仍然觉得能力远远不够,必须圆满佛果,才有可能把我们救起来;而且这个「佛」不是一般的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的佛。只有成为这样的一尊佛,才能够把十方诸佛悲愿所遗漏的众生救度起来。

经过这样的观察之后,法藏菩萨深深地发下了誓愿,说:「设我得佛!」──「我要成佛!我一定要成佛!」所以,这四个字,深重无比。

二、十方众生

法藏菩萨成佛为了谁呢?下面四个字「十方众生」。是为了「十方众生」而「设我得佛」,为了救度十方众生而设定我来成佛的。

「众生」:指一切有情识的生命。天上神仙,地上人类,猪马牛羊,微细昆虫都是,地狱道、饿鬼道也通通是众生。

「十方」:是佛教的一种空间观念。佛教把虚空分成十个方位,所以叫十方。就是一般讲的东、西、南、北四方;再加上、下,就成了六方;然后再细分,加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就成为十方。

佛教认为,不仅仅我们现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有生命,在无边无际的虚空当中,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有相应的众生居住,总称为「十方众生」,也就是「十方虚空中、所有一切世界、一切众生」的意思。这样我们知道,「十方众生」是多么的广大。而这十方广大、无量无边,上至天堂、下到地狱,包括一切细软昆虫在内的众生,都是法藏菩萨发愿要救度的对象,可见法藏菩萨的愿心是多么的广大,愿力又是多么的深厚!这种愿心、这种修行、这种成佛的愿力,能够想象吗?不能想象!

法藏菩萨要救度十方众生,有普遍性、平等性、侧重性、针对性──这四性。

第一,普遍性:阿弥陀佛要普遍救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一个不漏。

第二,平等性:十方众生当中,不论男女老少、在家出家、有智慧无智慧、有修行没修行,总之任何人,只要想往生,只要念佛,阿弥陀佛都平等救度,接引往生,往生之后都能平等成佛。

第三,侧重性:侧重于救度造罪凡夫。愿文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显明所要救度的十方众生,是有可能造作五逆谤法罪的人。为什么要侧重救度罪障凡夫呢?有两点:(1)凡夫才需要救度,罪障凡夫更需要救度。(2)造罪凡夫,甚至是五逆谤法的人都得救,那么一切众生没有不能得救的。好像医生救人,重病、急病先救;又好像大富长者布施,穷苦的人优先考虑。

第四,针对性:「十方众生」太广大了,但也是由每一个每一个众生组成的,所以,「十方众生」也就是每一个众生。对我们来说,就是我们自己。善导大师解释说「自身」。就好比听到大富长者布施,马上想到「我有分,我现在就去领取」,如果每一个人这么想,大富长者也就达到了布施的目的。如果听到后只是想「大富长者在布施」,而不知道「就是在布施我」,不去领取,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大富长者的财物也就布施不出去了。

阿弥陀佛要救度的「十方众生」,就是我!阿弥陀佛要怎样救我?我怎样被阿弥陀佛救?这是最最重要的!

底下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就是我们得救的方法,这也是阿弥陀佛要求我们要做到的。我们只要做到这样,剩下的一切都由阿弥陀佛去做。能不能往生?怎样往生?往生以后会怎么样?一切的一切,都由阿弥陀佛来做。所以,愿文接着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为我们保证了:「你只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你不往生,我负责,我以不取正觉来负责!」

第十八愿要完成对我们的救度,佛与我们各有分工,分工协作才能完成。佛那一边不用说,我们要做的事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至心信乐」是信。「我要救你,你总要相信我;你不相信,我怎么能救你?」

「欲生我国」是愿。「我要救你,你总要愿意让我救,你不愿意,我怎么能救得了你呢?」

信也好,愿也好,仅仅只是一念,一念信就信,一念愿就愿,谈不上是什么事;能谈得上有一点事的,就是下面的「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是行。但这也不是多难、多大、多深的行,「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各随根机,随口称名;十方众生只要有心,谁都做得到。

读遍大藏一切经,往生只在这三句:「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三句缩为一句,就是「乃至十念」,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我们要好好地研究,把它落实下来。

三、至心信乐

「至心」:是真心。世间不管做什么事,首先要有真心,没有真心是办不好事的,何况往生净土的大事?所以,首先要有真心,「至心」就放在最前面。

什么真心呢?真的相信念佛能往生,真的愿意往生,真的念佛。也就是信、愿、行都是真的。「至心」两个字在最前面,一直贯穿到后面:至心信乐、至心欲生我国、至心乃至十念。

「信乐」:信什么?乐什么?就是信后面:「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信」:只要愿生极乐,称念佛名,必定往生!「乐」也乐这一件事。

有人见钱眼开,那是信钱乐钱。有人得了一点清净轻松的感觉就欢喜,如果没有清净的感觉,虽然念佛,照样忧愁,认为往生不一定──那是信自己的感觉,不是信念佛。

信念佛,无条件!有清净无清净,有欢喜无欢喜,有感恩无感恩,罪障深罪障浅,有智慧无智慧,一切不论,念佛必生!

「信乐」,善导大师又解释为两种深信:本来是必定要堕落三恶道的众生,居然会被阿弥陀佛的誓愿救度到西方去成佛,所以内心才有真正的了脱生死、不再轮回的法喜法乐!这个叫「信乐」。

四、欲生我国

「欲生我国」,「愿意往生我的极乐世界」。「欲生我国」首先要从阿弥陀佛的角度来说明,阿弥陀佛愿意我们去往生,呼唤我们、邀请我们、恳求我们去往生,然后我们才会愿意去往生。

「欲生我国」是阿弥陀佛的意愿

阿弥陀佛说:「十方众生啊,某某人啦,你要来生我的极乐国。我建立极乐世界,本来就是为了让你能来往生啊,不然我建立极乐世界有什么意思呢?某某人哪,请你答应我吧,让我的意愿能得到满足吧,这样我的心才会愉悦。怎么来往生?只要你答应就好,怎么来往生我早已准备好了,很简单,专称我名,我就保证你能来往生;假如我不能让你来往生,我誓不成佛!」

众生愿意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就是随顺了阿弥陀佛的意愿。不可能说:「我们愿意去往生,不知道阿弥陀佛答应不答应?」是阿弥陀佛愿意让我们去往生,他怎么可能不答应呢?应该反过来问:「阿弥陀佛盼望你去往生,你答应不答应?愿意不愿意?」

「欲生我国」是阿弥陀佛的呼唤

阿弥陀佛说: 「某某人,你要回来啊!回到我为你成就的极乐净土,这才是你的本家本国。娑婆世界不好玩啊,你在那里待得太久了,饱尝痛苦,遍体鳞伤; 你是我的儿,回来吧,我为你洗刷,我为你疗伤。我的儿呀,你听到了吗?你想回来,担心不知道回来的路,担心没有路费?没关系。你只要想回来就好,不必自己问路,不必自己挣路费,那样很辛苦,很危险,那样我不放心,你只要在原地待着就好,不要乱走,我亲自开六字名号的车来接你,你坐我的车就好。怎么坐?很简单,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坐上了我的车了。你只管坐我六字名号的车,我领你回家。」

《庄严经》这样说:「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不仅呼唤我们回到极乐净土,而且非常急切地说:「快点回来!」「速生我刹受快乐。」

众生愿意去往生,就是响应了阿弥陀佛的呼唤。「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声接一声,既是阿弥陀佛呼唤我们的声音,也是我们回答阿弥陀佛的声音。

这一声「阿弥陀佛」,既是佛的声音,也是我的声音──既是佛,也是我。念佛,跟佛怎么能分得开呢?

我们这样的众生,如果没有法藏菩萨呼唤我们「欲生我国」,如果没有本师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说「去此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以我们自己,不要说十万亿佛土之外,就是天上的事情、国外的事情,甚至在我们小小的家庭之外的事情都不知道,哪里还能知道有极乐世界呢?凡夫的心啊,卑劣,安于五浊欲火燃烧的世界,安居于污秽不堪的地方,想儿想女,念吃念喝,哪里知道要往生?所以,这样愚痴黑暗的众生,法藏菩萨发愿说「欲生我国」,而让十方诸佛来督促我们说:「去此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阿弥陀佛愿意我们十方众生去往生,如果有一个众生遗漏在外、不能往生,那阿弥陀佛的心愿就不能够圆满,不能够畅快。

我们今天答应阿弥陀佛的呼唤,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满了阿弥陀佛的愿。

我们往往站在凡夫的立场,好像是我们愿往生的心在前面,说:「我想往生极乐世界,不知道阿弥陀佛答应不答应?要不要我?」其实这是大大地误解了。

是阿弥陀佛主动呼唤我们在前面,不是我们自己要往生在前面。我们充其量才不过八十几岁,阿弥陀佛成佛十劫啦!五劫思维,兆载永劫的修行,成佛十劫啦!那我们愿生极乐世界,它的来源是阿弥陀佛一心的召唤。

所以,只要我们愿意去往生,这一点就是佛力,就不是自力了──又不是我们自己发起这样的心,我们不知道极乐世界,我们也不肯去往生,我们就愿意在这儿玩(但是,这儿有什么好玩?这娑婆世界就是苦啊!凡夫众生迷茫)。所以,我们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它本身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在我们心上的落实。如果不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落实下来,凡夫众生发不起这样的心。

是佛心发动了我心、佛愿发动了我愿,我们才有了愿生心。

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还在那里怀疑说:「哎呀!我愿意去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要不要我?」阿弥陀佛如果不要我们,我们连往生这样的想法都不会产生,是不是?是阿弥陀佛急切地说:「你要来往生!你要来往生!我成佛就是为了让你来往生!」所以,是佛主动的呼唤在前面,我们跟在后面被动地答应。我们天天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是答应他说:「阿弥陀佛,我愿意去往生!阿弥陀佛,我愿意去往生!」

两厢情愿

既然是佛主动要求我去往生,我愿意去,就和佛心一体吻合了,阿弥陀佛就欢喜了。佛真心恳求我去往生,我也真心愿意去往生。佛与我,我与佛,两厢情愿!

凡事一厢情愿不好办,两厢情愿就好办。往生是我们与佛两厢情愿,那好办,太好办了!因为佛有能力,大能大力,所以往生很容易。

如果只是我们一方面,一厢情愿去往生,阿弥陀佛说:「哎,先考察考察,看你够不够格。」那就完了!现在情况不是这样,阿弥陀佛就怕我们不愿意往生,所以,在第十八愿之前, 他就事先发动十方诸佛说:「诸佛要反反复复地称扬赞叹我的名号,让那些恶性难改、疑惑不断、心智低劣、不愿意往生净土的众生,让他们能够愿意往生,我就高兴了,我就满愿了。」让十方诸佛来劝化我们。

愿生心──佛我合一的心

十劫以来,阿弥陀佛一次又一次地呼唤,十方诸佛一遍又一遍地劝导,直到今天,我们终于懒洋洋地、慢腾腾地答应说:「好吧!那就愿生彼国吧。」我们「愿生彼国」的想法,实在来说,不是我们自己的心,完全是阿弥陀佛的心,是阿弥陀佛的心来到我们的心中。

好像一个老农,本来不想住城里,给他儿子叫多了,就说:「好吧!那就去城里吧。」想去城里的心,本来就不是他的心,而是他儿子的心,是他儿子的心最终成了他的心。

我们愿生极乐,是阿弥陀佛欲愿我们去的心,来到我们的心中,因此它本来就是佛心。因为是佛心,我们一时还不认识、还不习惯,所以心里产生怀疑:「我愿意去往生,可是能往生吗?」

这也难怪,因为不是我们自己的心嘛,如果是自己的心,我们不会怀疑。凡夫总是怀疑别人──哪有自己怀疑自己的?碰到凡夫怀疑凡夫,碰到罗汉怀疑罗汉,碰到菩萨怀疑菩萨,碰到佛怀疑佛。只有自己可信,除自己以外一切不可信──这就是凡夫。

如果我们知道这是佛的心,舍弃原来那一颗凡夫的虚妄假心,不被假心所骗,来拥有佛心,佛心就成为我心,我们与佛就是一个心。当佛心成为我心的时候,我们就没有怀疑了。

「一」就没有怀疑,「二」就有怀疑。《阿弥陀经》说「一心不乱」,确实,一就不乱,二就乱,三更乱。「一心」,一个心,没有二心。哪一个心?愿生心。在愿生心当中,我与佛,佛与我,合二为一,不分彼此,怎么会乱?如果佛是佛,我是我,佛我两分,魔就会从中扰乱。我们没有智慧,魔一来,保证跟着魔走,不跟佛走。

阿弥陀佛当然知道我们,所以他总是说:「欲生我国、欲生我国──你要跟着我走啊!你要来生我的佛国啊!你不要被魔骗走了,『归去来,魔乡不可停』啊!」

阿弥陀佛用「欲生我国」牵住我们,为我们指明了人生方向,让我们的脚步不乱。

我们的人生有什么目标吗?一般人没有什么目标,就在那里六道轮回、转来转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草木一般。法藏菩萨的誓愿就规定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十方众生,你唯一的出路、唯一的目标,是往生我的净土。」这个目标,是为十方众生所确立的。

老蚕教子

一般世间的生活,养儿育女啦,挣钱啦……有什么人生目标呢?养儿女是人生的目标吗?有这么一个比喻,大家看一看,是不是对得起我们的子女?

大家都知道:丝绸是蚕吐丝做的。那个老蚕,它很有本领,吃了桑叶,会吐蚕丝,吐出来的丝又细白、又光滑。丝吐出来,就把自己一层层包裹起来,它以为这样就很安全。它觉得自己做一个老蚕,有必要把这套手艺、这个看家本领教给它的子女,所以老蚕就告诉小蚕:「哎呀!你们作为一个蚕嘛,就应该吐丝啊!这样裹、那样裹,把自己紧紧地包起来。」结果包好之后,养蚕的人刚好把它捡起来,连老带小,丢在开水里烫死,取了它们的丝。你看,这不是自己吐的丝害了自己嘛!

这是什么意思呢?人就是这只蚕,吐出贪瞋痴三毒的丝,把自己缠缚在三界当中,「我的房子啦、我的衣服、财产、名利、地位……」这就是他们吐的蚕丝;然后告诉子女说:「你也应该这样,你做人嘛,出什么家?念什么佛?你应该买好房子、应该穿好衣服、应该做官、应该出人头地……这个才是做人的本分啊!」教他们的子女,教会了。教会之后呢?阎罗王就来了,通通把他们丢到地狱火锅里边,通通丢下去了。所以啊,苦恼、可怜!

我们的人生没有目标。所以,阿弥陀佛悲悯我们这些作茧自缚的众生,说:「你不要把自己丢在火锅当中,你要往生我的净土,欲生我国!」

这是给了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从今天开始,人生就有了目标啦!不再糊里糊涂的,我们知道,身体虽然还在此娑婆世界,我们根本的目的地,已在极乐世界,所以讲极乐净土是我们的本家本国;在这里是随缘打理一番,跟别人结结缘。如果不念佛的话,跟众生结的都是颠倒轮回之缘;念佛,我们就是以佛法来跟他们结佛缘,将来就好度他们。

五、乃至十念

前面说「欲生我国」,是目标;接下来「乃至十念」,就是方法。

如果只有目标、没有方法,我们就达不到这个目标。阿弥陀佛也不可能只指给我们一个空洞的目标,而不告诉我们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好比说:「某某人,天上的那颗星星很亮,去!」没有告诉你方法,那有什么意思?极乐净土对凡夫来讲,何止是天上的星星呢?那比这个还要遥远得多、还更不可攀登。

阿弥陀佛既然呼唤我们「欲生我国」──「来生我的极乐国」,就必须给我们往生的方法。

往生的方法是什么呢?「欲生我国」后面接着就告诉我们:「乃至十念!」就这么简单。「你欲生我国,就称念我的六字名号」。

效果如何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样子若不往生的话,则我不成佛。」

往生的方法,如果是从佛那里来的,那百分之百有效;如果只是我们自己这边的想法、做法,那就危险!

好像一个人在孤岛上,四周是茫茫大海,火山就要爆发,小岛就要沉没。这时有人开着直升机来救他,从飞机上放下绳梯,他只要顺着绳梯爬上去,肯定得救。

他如果不是爬飞机上放下来的梯子,而是爬自己家里的梯子,就算自己家里的梯子是金子做的、有八丈高,爬上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孤岛上的人」: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

「直升机」:代表阿弥陀佛。

「从飞机上放下的绳梯」: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

「顺着绳梯爬上去」:就是「乃至十念」地念佛。

「自己家里的梯子」:代表种种杂行杂修、有漏诸善。

往生的方法有许多种,但百分之百有效、绝对不会有任何差错的方法只有一种──念佛!念佛是阿弥陀佛誓愿里面本有的、天生的、原配的往生方法;其他种种修行回向,都是改装的、加工的方法,不保险。好像上面的比喻,念佛是飞机上原配的梯子,其他修行回向求生,等于是把自己家里的梯子搬来硬往上靠。所以善导大师说:念佛是往生净土正定之业,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其他都是杂行,百中稀得一二、千中难得三五往生。

「乃至十念」,「乃至」是一种包容的、弹性的表达,没有硬性的要求。「十念」的「十」字,我们等一下会解释。这里我们知道「十念」,总体上就是指: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了。「乃至十念」,就是:不管怎么样,一切归于称名念佛。

不论何人

「乃至十念」是阿弥陀佛赐给我们十方众生的往生方法,那就一定是十方众生都能做得到的。乃至男人、乃至女人,乃至出家、乃至在家,乃至善人、乃至恶人,乃至平时、乃至临终……不管什么人,只要就你的身份、根机、能力能做得到的念佛,都是「乃至」的念佛。

不论何事

乃至做工、乃至务农,乃至为民、乃至为官,乃至行路、乃至坐车……不论你做什么样的事、是什么职业,都可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也是「乃至」的念佛。

不论何时

一天二十四小时中,乃至白天、乃至夜晚,乃至早晨、乃至下午,任何时间都可以称念,这叫「乃至」。没有限定一定要在早上念,或晚上念。因为我们人身,本来就是命在呼吸之间,我们的寿命是无常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念佛,任何时候都可以被佛救。

不论何处

乃至佛堂、乃至路边,乃至野外、乃至房间,乃至是卫浴间,不论净秽之处,都可以念佛,也都应该念佛,这也是「乃至」的一种含义。

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本来遍照每一个角落,而我们念佛众生也难以选择死的地点。像那天一位莲友讲的,一个老年人上卫生间,他大便不通畅,好几天解不下来,就使力气,一使力气后,脑血管破裂昏迷,就死亡了。如果说卫生间不能念佛的话,上卫生间突然发生情况,那就只有去轮回啦!有人讲:「卫生间里污秽,不能念。」如果讲污秽,我们整个世界都是污秽的,这里是秽土,是不是?秽土不能念,那只有到极乐世界才能念,那怎么去呢?那完了!永远不能去了。这六字名号正是让我们在秽土称念的。秽土当中,自己选一个稍微干净点的地方,这是表达我们的虔诚心,但并不是以这个来妨碍我们念佛。

总之,妨碍我们念佛的事也好、缘也好、人也好,种种的状况,都要排除它。念佛是以念念相续为正意。

不论何心

不管在什么心境下,都可以念,都应该念,这也是「乃至」的含义。善心、恶心,定心、散心,清净心、污秽心,通通可以念佛,通通应该念佛。

起了恶心啦,起了恶心更要念佛!当下念佛,转恶成善;起了善心呢?起了善心还要念佛,善中之善,无过念佛;定心、散心,一切不论。

「烦恼多,心不清净,我先修清净了再来念佛。」那永远念不成佛了。因为第十八愿所说的念佛是「乃至」的念佛,没有强调说一定要清净心的念佛。「乃至」就包括你可以有清净心,也可以没有清净心。乃至清净心,乃至妄想心,乃至起了善心,乃至起了恶心,乃至你是定心,乃至你是散心,你只要念佛就好,这个就是「乃至」。

不论何数

念佛也难以给你规定一个具体的数目,当然,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念佛,或许有定课,或每日一万声、两万声、三万声,或几千声,这个是我们根据自己时间的忙闲,策励自己,并不是阿弥陀佛说:「你要达到一天三万声,念满一百万声、一千万声才能往生。」没有! 他讲「乃至十念」,乃至念佛多,乃至念佛少。

善导大师的解释

我们前面说了那么多的「乃至」,其实都是包含在「十方众生」之内。直接就「乃至十念」来讲,善导大师解释为「下至十声」,这是善导大师标准的解释。

如果要展开来解释的话,善导大师有一段话: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这一段,有「从多向少」、「从少向多」、「彻至临终」三种角度。

「从多向少」:上从一辈子,下到一念。「一形」就是一辈子,一发心念佛,就准备一辈子地念佛;但寿命有长短,无常呼吸间,可能只有一日、一时、一念的念佛,就往生了──这样也痛快!

「从少向多」:下从一念,上到一形。现在就开始念佛,毫不等待,时刻准备往生,但毕竟还没有很快就死。只要不死,就总是念佛,命延一时就念一时,命过一天就念一天,过了一辈子也就念了一辈子的佛──这样也平安!

「彻至临终」:贯彻念佛,直到命终。前面两种,其实也是彻至临终的意思。

很清楚,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一发心以后,一生不退,专修念佛,就是「乃至十念」。

「十念」,是十声念佛,是大体上讲最少的念佛数,有时候经中又讲「一念」,都是指最少的念佛数,多则不限。善导大师合起来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好比我们做了一桌饭,请朋友来吃。有人饭量大,有人饭量小,我们不能说:「每人五碗。」只能讲:「大家不要客气,各尽其量,吃饱为则,但最少总要吃一口、半口吧。」阿弥陀佛准备了六字名号来招待我们,说:「十方众生,念佛各自尽量、彻至临终为原则,但至少总要念十声、一声。」

「念」即是称

「念」就是称,称念。这也是善导大师最重要的解释。既然是口称,就不管我们的心是什么样,你只管张嘴念佛就好,你只管张口发出声音,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是念佛,这样念佛就能往生。

一向专称──不论心净不净

心是清净还是污秽、是善是恶、是妄想纷飞还是比较静定,一概不论。这些都是一件事情,这些都是打闲岔,这些都不叫「一向专称」。「一向专称」就是我们这边通通不要管,你只管念佛,你心净也好,不净也好,不要去理会它!你干吗念念佛又回来说:「哎呀,我心不干净……」没有必要嘛!

像走路一样,你要往某个地方赶,一路都很脏,每一步都很脏,你会不会走一走就停下来,忘了赶路、来打扫卫生?会不会一定要一路上很干净才能赶到目的地?当然不会。

我们一路念佛往极乐世界赶,脚下的路面好像我们的心,它是干净还是脏与我们往生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停下我们念佛的脚步去打扫这一颗心呢?又为什么认为心清净念佛才能往生、心不净念佛不能往生呢?

赶路的人只管赶路,路面干净不干净他根本不关心,甚至根本看都没看见。想往生的人只管念佛,心净还是不净,他也根本不在意,因为这跟往生一点关系也没有,他只晓得念佛一定往生,「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的心,这一颗变幻无常的心,到我们往生净土的时候,不要说往生净土的时候,就说现在,就是我们要抛弃的东西啊!对我们来讲,害我们的就是它啊!生生世世被它所害啊!现在还把它当宝贝抱着!不要管它啦,把它抛弃掉!舍掉!怎么舍?也就是不要管它,不要被它骗了。它有时候很会骗你──我们的心会骗我们!「哎!我很清净啊!我很好啊!」好!欢喜啦!结果又把这个抱住!完啦!它再清净也不能让你解脱生死轮回。所以你要对这颗虚妄的心说:「不要骗我啦,你清净也是假的!我过去就被你骗了,骗我生天堂,骗我入地狱,一直在这里轮回。今生我再不要被你骗了!」所以不被它骗,它是好是坏,通通都不是解脱之因。你不理会它,它也不能作怪。

只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不管心怎么样,它烦烦恼恼也好,它哭哭啼啼也好,它欢欢喜喜也好,我们的心,就是无常的。有时候欢喜,有时候悲伤,其实那个都是假相,只有称念弥陀名号是真的,别的都是假相。「哎呀!我多欢喜!我多感动!我多快乐!」多快乐呢?还不是六道凡夫!这些都是我们一时的情绪,一时遇境逢缘的表达,都是生灭,很快都会过去。你也不可能在那里一天二十四小时跳舞,也不可能天天在那里感动得掉眼泪,天天感动得掉眼泪也不是往生之因,唯有称念弥陀名号。

所以,法然上人说:「唯以念佛决定往生之得与不得。非以心情为决,非以体验为决,非以听闻为决。」你要念佛就决定得到往生,你不念佛决定得不到往生。不是说:心情好、清净愉悦得往生;心情不好、沮丧泄气不得往生;体验深、有感动能往生;没有体验、没有感动不能往生;听法懂理能往生;不会听法、不懂教理不能往生──这些通通不是往生之因,唯有念佛,这个叫「一向专称」。「一向专称」就是老实念佛。「一向专称」就是一个方向,就是一件事。

但并不是说,我不吃饭、不睡觉,那个也不是。我们所有的一切,它本来跟往生没有关系,它既然跟往生没有关系,也就构不成障碍;而我们在内心里边认为它跟往生有关系,那既然有关系就有障碍:「如果这样,可能帮助我往生,如果不这样,可能障碍我往生。」其实这都是我们多管闲事,毫无障碍、毫无关系的事情,我们非要扯在一块儿,那就不叫「一向专称」了。

回到它本来的面貌,世间的云彩起,让它起;黄花落,任它落,这些跟往生有什么关系呢?你会不会说:「哎呀!树叶落掉了,它能帮助我往生吗?能障碍我往生吗?」毫无关系,对不对?树叶的起落能帮助或障碍我们的往生吗?不能。

那我们的烦恼也是一样的。烦恼起了,随它起;烦恼去了,任它去。它跟我们的往生毫无关系,它是凡夫众生在这个世间的本来面目,我们凡夫的心本来就是这样子,我们就是这样的凡夫嘛!我们就是有头发、有鼻子、有眼睛,我们就是以这样的身份、面貌念佛去往生的,这是我们外在的形象,我们都是以烦烦恼恼、生生灭灭这样的心念佛去往生的。

所以,不要来打点它,「看我这样子、那样子啦……」不必要,只管念佛。一路念佛念下去,这叫「一向专称」。

比如说:人渴了要喝水,要喝清泉的水。拿碗取水来喝,这个碗有漂亮的好碗,还有半破的碗,不管什么碗,你拿你的碗喝水就好了,你拿什么碗取水喝下去都能解渴,对不对?结果有人不是拿碗喝水,而是在那里比:「我的碗比你的碗漂亮,所以我能够解渴;你就不能解渴。」有的人就说:「对呀!我的碗不好,你这是金碗,我是泥碗,可能我喝的水不能解渴。」

这代表什么呢?我们人的根机有九品,金碗代表上善人,泥碗代表造恶人,好碗代表持戒人,破碗代表破戒人。六字名号就是清泉水。

我们的心就是碗,名号才是水。心净好比金碗,不净好比泥碗。我们不是靠心净不净解脱生死轮回,而是靠我们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就像我们不是靠碗、是靠碗里的水才解渴,口渴时就应该赶紧拿碗来装水。我们是一个破泥碗──只有一个破泥碗怎么办呢?装水喝呀!喝了也能解渴。「哎呀,花钱去买好碗。」好碗没买来就渴死了。

所以,不要在这里耽误时间,现在是破碗,就拿破碗装水喝,喝下去也能解渴。你现在就是没有智慧的人,连《阿弥陀经》都不会背的人,烦烦恼恼心不清净的人,你就是这样的破碗,就用这样的根机来念南无阿弥陀佛,你也能往生!

「哎呀,我要去诵《地藏经》,要去背《普门品》,要去学打坐、伏烦恼……」那就来不及啦!赶紧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

一向专称──不虑烦恼业障

有的莲友还是有疑问:「念佛当然重要,可是心里有贪瞋烦恼,有时候还很重,冒出很恶毒的念头,想管都管不了,怎么能不管呢?不管不是更凶了?恶毒的念头一来,就造恶业,不去管它,任它胡作非为,不会牵引我们下地狱吗?」

大家说会不会?不会!如果不念佛,那恶念、恶业肯定牵引我们下地狱,既然念佛,即使有恶念、恶业,也不会下地狱。如果念佛还被恶念、恶业牵引下地狱,那谁还念佛?念佛还有什么用?我们之所以要念佛,就是因为本身的恶念想管也管不了。你能管得了,当然好,菩萨、阿罗汉就管好了。但问题是凡夫自以为管好了,其实它不过是换了一个面孔而已,换了一个你比较喜欢的面孔。微笑的、和善的、干净的面孔,谁不喜欢?喜欢就上了当,因为它本质还是恶的。面目狰狞的敌人虽可恶,但至少能认识它,不会上当受骗;面带微笑的敌人更危险,让你防不胜防。如果以佛法解脱为标准,人天善法本质还是恶染不净,不能解脱。何况一般人连这一点人天诸善也还做不到呢?

那怎么办?念佛!

那恶念炽盛呢?还是念佛!念佛,交给阿弥陀佛管。不管是多么凶恶的烦恼敌,阿弥陀佛都能制服;再怎样巧装的烦恼敌,阿弥陀佛都能认得破。所以,把烦恼交给阿弥陀佛去处理是最稳当的。

只怕我们不交出去,你不交出来,那没有办法,只好留着自己和它周旋,那一定会被它拖死。

念佛被佛所牵,不受恶念所牵,超生净土,免下地狱,道理说过很多了。

我想再打一个比喻。比如一部车,受发动机和车轮的驱动,由发动机带动轮子,轮子带动整部车往前跑。要想这部车停下来,就要踩刹车、关油门。如果刹车失灵,油门关不住,那就完了。

人就像一部车,贪瞋痴三毒之心的发动机,发动身口意三业的轮子,驱使我们奔三途、下地狱。三毒的心很强盛,三业的轮子飞转,刹不了车──我们想不起念、不造业,做不到;又关不了油门──想息灭贪瞋痴三毒,也不可能,那这样非下地狱不可。

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有!念佛!念佛,仰靠佛力,厌离娑婆,求生净土,这样我们整个车就被阿弥陀佛的大吊车吊起来了,虽然发动机还在响,轮子还在转,但轮子离了地,只是空响、空转,不可能往前跑了。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大吊车,无量光明的车臂,有十万亿国土那么长,只要我们念佛,马上就有八万四千条光明宝绳,把我们这个三毒恶业、直奔三恶道的车钩住,吊起来,不仅让我们不下三恶道,还让我们生到净土。《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你看,念佛的人被阿弥陀佛光明摄取不舍,紧紧抓住不放松,不就是这样吗!

念佛人,虽然有烦恼妄念,但不会因此而下三恶道,因为被阿弥陀佛的大吊车钩住了,三毒恶业的车轮悬空了──并不是没有妄念,而是妄念空转,起不了作用;但如果不念佛,那妄念的轮子就会着实落在地上,就非带着我们下地狱不可了。

所以,愿生净土的人,一切交给阿弥陀佛,丝毫不用管心的是非善恶,只管口称名号。善也南无阿弥陀佛,恶也南无阿弥陀佛,好也南无阿弥陀佛,坏也南无阿弥陀佛,净也南无阿弥陀佛,秽也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是一向专念、一向专称。简单,容易,轻松!一片天空,任我翱翔,活泼自在,无挂无碍。

一向专称──不慕余善万行

「就这样念念佛,就能往生?没有发广大菩提心,没有种种难行苦行,没有……,就这样念念佛,就能往生?就能成佛?」人多不相信。他不敢相信,也不能相信,相信不来。

为什么不敢相信?心量不够!心量不够的人,容不下这一句名号。这一句名号犹如太虚空,他的心那么小,怎么装得下呢?容不下,就不会专念这一句名号。有人就说了:「我念佛之外,还有诵经,还有这个咒、那个咒,说明我心量大啊!又有名号,又有经,又有咒,阿弥陀佛名号不过在我心中占一小块地方。你专念佛的人,心量才小呢!只知道念佛,容不下其他法门、其他修行。」乍一听,好像有道理。但这只说明他不知道名号,心与名号没有相合,把名号割裂了。

就好比有人认为他的房间比太虚空还广大,「你看,我的房间里面有虚空,还有桌子、床、种种物品,虚空在我房间里只占了一角,我的房间不是比虚空容纳得更多、更大吗?」这是他的认识。

专修念佛的人心量广大,他不会羡慕念佛之外的一切法门,他也不认为念佛之外还有他法自己当修当学,好像拥有虚空的人就拥有了一切,还有什么在虚空之外呢?

但我们看到一些专修念佛的老太婆,能说她心量广大吗?烦烦恼恼,杂杂碎碎,连她自己都不承认心量广大。其实并不要她自己知道,这就是「暗合道妙,潜通佛智」,只要专修念佛,求愿往生,自自然然就合于广大菩提心量。所以,《无量寿经》里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昙鸾大师解释说:愿生净土之心,就是菩提心。

那又为什么不能相信呢?智慧不够!智慧不够的人,分不清轻重虚实,以虚为实,以实为虚,以轻为重,以重为轻,不能相信念佛。他认为念佛空荡荡的,轻飘飘的,不实在。

读经,天天读,读得滚瓜烂熟,会背,背一部经在肚子里,多实在啊!

朝山,跑庙,朝四大名山,一步一磕头,浑身流汗,多实在啊!

放生、布施、印经,自己亲手把一条小鱼放到水里,看着它轻快地游走,又回过头,好像感谢,多实在啊!寺院建起来了,巍峨雄伟;经书印出来了,精美庄严;碑上刻着、书上印着我的名字,看着多实在啊!我的钱没白花!

念佛?在喉咙里叽里呱啦,不出声自己都不知道,一出声风一吹就跑了,从早到晚就这一句,能行吗?

还有,想到自己的罪业,历历在目,比如说杀生吧,杀了多少多少,一想,清清楚楚,多可怕啊!实在可怕!怎么办?放生!放生对杀生,实在对实在,可以消业。念佛?轻轻飘飘,就这么念,能消业吗?谁知道!

总之,他认为念佛至虚、至弱,好像一线游丝,确实没有实在的感觉。以罪业为实、念佛为虚,罪业为重、念佛为轻,虚不敌实,轻不抵重,所以对念佛没有信心。又以自己所修功德看得见、感觉得到;弥陀名号,就六个字,念出来也没有什么感觉,而认为诵经、拜忏等等要比专念一句名号强许多。

好比一个小孩子,手上拿了一块红薯,有人拿亿万支票和他换,他也不干。因为他觉得:「我这块红薯,香喷喷的,实实在在可以吃。你那一张小纸片想换我的大红薯?我不干!」能说他有智慧吗?

不相信念佛的人也和这个小孩子一样,没有智慧,所以他不能相信念佛,不能专修念佛。

反过来,只要是专修念佛、愿生净土的人,可以说都是大智慧者。即使是一字不识的老太婆,也有大智慧,哪怕所有的人都认为她没有智慧,连她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有智慧,但是,这就是所谓的「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自自然然与佛智相通,不知不觉与道相吻合。

佛教徒都知道行布施,布施以供养三宝功德最大。一座著名的寺院,也不知有多少善男信女前来布施,假如这所寺院所有的建筑、维修、僧众生活、弘法所需,都是由某一个人布施供养的,那这个人可以说功德很大了。又假如天下所有的名山丛林、大小寺院,包括汉地、西藏、香港、台湾、东南亚、日本、韩国……世界上所有的寺院都是由他一人发心建造,所有僧众都是由他一人供养,从生到死,弘法利生,一切所需,都是由他一人包办。那么,这个人功德大不大?哦!那简直不敢想。这个人有这么大的功德,他想往生,能不能往生?大家都认为肯定往生。「他不往生谁能往生?全世界的佛教都靠他一人,他不往生,谁还能往生?」

那好,我们再来看。假如这个人他所布施供养的对象不是凡夫僧,而是阿罗汉,那功德是不是更大?当然!那再假如供养的不仅是阿罗汉,而是无生法忍的菩萨,功德又更大;那又假如供养的不是菩萨,而直接是佛,那功德更不可思议。天下的寺院都由他一个人建造,财富之多不可想象,但如果比起地球上所有山川河流、土地森林、石油矿产、金银宝藏,那连大海之一滴也不能比。

好了,我们看,《大智度论》说:「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奉施于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一个人从初生下来,一天行一千里,日日不止,一年三十六万里,所过之地的体积相当于一百个地球大小;这样一直往前走,足满一千年,那是多大的地方!已经是天文数字、脑子想象不出来了。这样他所行过的大地,不是泥土的,全是金银、珍珠七宝,用这么多的七宝奉施于佛 (不是菩萨、阿罗汉,更不是凡夫),那所得的功德福报,怎么可以想象!要知道,就是奉佛一粒沙子,所得功德福报,也可以得转轮王之位。

但是!「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也就是我们现在末法恶世,心不清净,烦恼多多,这样的人,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因此而得功德福报还要胜过前面那个人。

各位想想!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奉施于佛。这种功德假如是我们做了,我们会觉得多实在、多大啊!但是,反而不如恶世之人称佛一声,功德胜彼!那又何况一天称佛数百、数千、数万,又何况天天念佛?两者能比吗?我们觉得那个行布施的一定往生,反而认为只会念佛名号的人不一定往生;我们认为七宝供佛很实在,念一声佛很轻、很虚。我们所想的,与经中所讲的完全相反,所以叫颠倒众生。

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想不通,所以说没智慧。

那还是打一个比喻吧,比喻有助于理解。

有一个人,走进山洞探宝,不幸洞口塌陷,一片漆黑,他心想:「必死无疑了!」但他并不甘心,从地上摸到一块锋利的石头,开始挖洞壁,也不知挖的是什么方向,也不知能不能挖通。管他呢!碰吧,万一挖通了呢?他使出全身力气挖,疲累、绝望。

哎!突然,他看到不知从哪里隐隐约约透进来一丝光亮(就一丝)。啊!是光!是光!他马上丢下手中的石头,奋起全身力气向光爬去。

请问各位,沉甸甸的石头和这一丝光,哪一个实在?哪一个能让他得救?

山洞,代表三界;石块,代表凡夫有漏诸善;挖洞,代表自力修行;一丝光明,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光不在多,一丝光也好,一束光也好,满洞口的光也好,实质一样。一丝光也就是满天光,一丝光不少,满洞光不多。关键是光不能断,奔向光明的脚步不能停。

念佛也一样,阿弥陀佛就是在前面引导我们的不断光。一辈子没机会,只最后念了一声佛,不嫌少;一天念十万声佛,天天不间断,也不算多。关键是念佛不能中止,要尽形寿。

如果以第十八愿愿文来说,这个人在洞里一看见光亮,知道肯定可以得生,就是「至心信乐」;马上就想往光的地方去,就是「欲生我国」;一步不停顺光往前走,直到洞口,就是「乃至十念」。

六、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欲生我国」是目标,「乃至十念」是方法,效果如何?就是下面八个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中要求我们:「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你要相信我的救度,你要愿生我的净土,你要称念我的名号。」就这么一点;阿弥陀佛所要给予我们的,却是往生成佛的大功德、大利益。

众生发小小的心,却能得大大的果;只要「乃至十念」,就能往生成佛,这就是第十八愿。

阿弥陀佛说:「一切凡夫,请你相信:你只要愿生我国、称念我名,我以我成佛的功德保证你决定往生。我如果不能让你往生,誓不成佛!」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配合第十八愿最开头两句,即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我要成佛,必令十方众生能够往生我的净土;假如十方众生当中有一个不得往生,我决不成佛!」非常清楚地显示:阿弥陀佛成佛的目的,完全是在于能令我们往生。

假如我们不能往生

「若不生者」的「若」就是假如,「假如不往生的话……」这个「假如」其实我们承担不起,我们必须往生;我们不能往生,不堪设想,无法想象。万劫难得的人身,我们输不起;地狱三途的苦报,我们不敢想。

但,假如不能往生,请问各位,我们自己有什么办法?我们没有办法了!跳起来用手抓天都抓不上了。假如不能往生,我们是毫无办法,无能为力。

你的亲属,你的朋友,他们有办法吗?他们能负得起这个责任吗?如果说做生意亏了本,父母亲友也许能将你的本抵上,这在他们的爱心能力范围之内;但你没有功德,不能往生,谁也无能为力,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谁也没有办法……乃至其他的佛菩萨也无能为力。

有能力,主动来关心我们、主动来承担我们往生责任的,就是法藏菩萨。他赌誓说:「若你不往生,则我不成正觉!」他既然发了这样深重的誓愿,他必须付出这样难行苦行的历劫修行。「假如你不能往生,则我要累世累劫为你修行,成就正觉的佛果,来换取你的往生。不允许你不往生!」所以,以他的正觉的佛果来换取我们的往生。

我们的往生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在这里得到是很容易,但是它的根本来源──阿弥陀佛的誓愿、修行,是不容易的。所以,这样想起来,是阿弥陀佛与我们最亲,是阿弥陀佛最有能力。

诸佛菩萨对我们虽然都很亲,但假如我们不能往生,这些诸佛菩萨也就只能在那里悲伤叹息,而拿不出解决的办法。诸佛的净土虽然高妙,却没有一方净土能容受我们这样的造罪凡夫。所以,诸佛菩萨虽然跟我们也亲,对我们也有恩德,但比较起来,还是阿弥陀佛最亲。

我们的六亲眷属,那简直是谈不上对我们有恩德。他们与我们的往生大事毫无关系,他们都是轮回而来,轮回而去。彼此都是业报相缠而来见面。所以,这些应看淡一点,无助于我们解决生死轮回、往生净土的人和事,应该看淡一点。如果以为老公亲、妻子亲、小孙子亲,都是让我们和六道轮回亲。

阿弥陀佛赌誓说,若我们不能往生,则他誓不成佛。那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不能往生,和你的邻居、和你的先生、和你的子女有什么关系?他们顶多哭一场了。你不能往生跟他们有什么关系?你要走就走了。「哎呀!老妈啊,你走之前怎么没把遗产搞清爽?给老大的有了,我老二没有啊……」你越是有钱,儿女就越关心你的遗产;你的生死大事,没人管!

有一位莲友,她弟弟在香港,很有钱,娶过两任妻子,当他将要上手术台的时候,医生判他不知是死是活(因为病情太重,手术太危险,是死是活不知道)。他老婆,也就是后妻,并不关心他的死活问题,而是抱了一大堆的文件让他签字──万一死了,财产要归谁,得搞清楚,「老公,不管你怎么样,无论如何现在你要把这个搞清楚」。这个就是钱啦!

所以,有钱最好在断气之前全部把它捐出来,干干净净,利利落落,为子孙真正积点福报。平时也要清楚:谁与我们最亲?不是我们的妻子、儿女,唯有阿弥陀佛啊!

念佛吧!

往生正觉 机法一体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个字在净土宗的教理上,就是所谓的「往生正觉,机法一体」。「机」就是指众生,「法」就是指弥陀。我们众生的往生和阿弥陀佛的正觉是一件事情,称为「一体」。

既然是一体,分不出二,也就没有「你是你,我是我」,或者「我先你后」等等,而是不分你我,没有先后。也就是说:我们众生的往生,和阿弥陀佛的正觉分不开。

不能说:阿弥陀佛修成了正觉,那只是他的功德,与我们的往生没有关系;我们众生的往生功德还要自己来修。

要知道:阿弥陀佛的正觉,就是我们众生的往生。阿弥陀佛修成了自身的正觉功德,也就是成就了众生的往生功德。因为「(众生)若不生者,(弥陀)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在十劫之前成佛了,成为正觉的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在十劫之前成就了我们十方众生的往生功德,这个叫同时成就。

我们盼望的大事就是往生,我们担心的大事就是想往生却没有功德。现在听说十劫之前,往生功德都成就了,应当欢喜!如果十方众生里面遗漏一个众生的往生功德不成就,那么,法藏菩萨决定不能成为阿弥陀佛。所以,以法藏菩萨誓愿的角度来看,十方众生往生功德早在十劫之前就成就了,我们在这里轮回,是虚妄轮回、虚妄轮转,完全没有必要,是自己自讨苦吃。

善导大师在《般舟赞》里说,往生的人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安慰他,说:「某某人,你来了?」

「我来了。」

「你看极乐国土跟娑婆世界比,怎么样?」

「哎呀,那怎么能比啊!」他回忆起娑婆世界的苦恼辛酸,在佛的面前就哽咽悲泣了。

佛就安慰他说:「哎呀,这也不能怪别人,是你自作自受,莫怨他了,完全是自作自受,我早就已经成就你的往生功德,你却没有来啊!能怪谁呢?」

众生的往生功德已经成就在六字名号当中!我们现在来信受、称念,不要说当生往生成就,当念往生成就!甚至不要说当念,乃是在六字名号当中,超越时间的观念,在六字名号当中已经成就,所以,这个叫同时成就。不是说「阿弥陀佛先成佛,我的往生功德后成就」,也不是「我今天开始念佛,还不成就,念到一辈子,几十年之后才成就」,也不是这样──是当念成就。

而且是平等成就,无有高下。我们往生的果位非常的高,跟佛一样高,因为我们往生是阿弥陀佛的名号──佛地功德所换来的。所以,各位啊!不要小看了自己。我们每个人,念佛人的生命很尊贵。我们念佛人的生命已经不在阎罗王手中掌控了,我们每一个念佛人的生命,是阿弥陀佛五劫思维、兆载永劫的修行所换来的。我们今天在这里虽然还只是一个凡夫的形象,一旦到达净土,就成为菩萨之身,乃至成就无上佛果。所以,应该为自己也感到庆喜!我们不能想象说「法藏菩萨的六字名号的正觉功德,换取我们到极乐世界,只是成为一个阿罗汉,只是成为一个小菩萨」,这样,法藏菩萨的正觉功德就亏本了。

他的正觉功德换取的,就是我们「往生必定成佛」。

好像一枚钱,有正面,有反面,不可能只有正面、没有反面,正面依反面而存在,反面依正面而存在,谁也离不开谁。不过,人们往往看到一面,忘了另一面。

比如说「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正面看上去是阿弥陀佛的正觉,「对!对!对!这是阿弥陀佛的正觉,正觉名号、正觉功德」。这一点,谁都知道。但是反过来呢?「这就是你──老王,你的往生啊!不能让你往生,阿弥陀佛不能成正觉啊!」

六字名号,就像是一枚钱,一面标明「弥陀正觉」,另一面标明「众生往生」。当然,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把「众生」两个字换成自己的名字(我想,做这么一块佛牌佩戴着也不错,两面都刻着「南无阿弥陀佛」,一面下边注上小字「弥陀正觉」,另一面注上「我某某往生」)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正面看是阿弥陀佛的正觉,反面看就是我们的往生。有人把这个名号拿到,看一看,「嗯,这是阿弥陀佛的正觉」。然后放下,另外去找、去修自己的往生。那他不了解阿弥陀佛的誓愿,不认识阿弥陀佛的名号。

我们的往生在哪里?我们的往生功德在哪里?

在六字名号里。

阿弥陀佛的正觉在哪里?

也在六字名号里。

所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彼此不能分开,所以说「机法一体」。

慧净法师法语

关于「机法一体」,我们再读一段慧净法师的法语,非常好,说得非常明白。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若不能使十方众生,愿生称名,而得往生极乐净土,誓言「我不成佛」之语。

  此是弥陀因位时,建立生佛同体`(机法一体)`、自他不二之本愿,而誓言:以自己所成正觉功德,回施众生,作为众生往生成佛功德。

  是故,弥陀功德,是众生物,所谓「他作自受」。

  生佛同体、自他不二;同体不二故,此物即彼物,他行即己行。弥陀愿行,即众生物;如共命鸟,互同腹食。

  此「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语显示:众生之往生,与弥陀之成佛,有此同体不二之至极密切关系,可谓「言亲犹疏,说近尚远」。

  弥陀正觉之成否,关系到众生往生之得否;

  众生往生之得否,关系到弥陀正觉之成否。

  若不能使我等往生,弥陀即不能成正觉;

  若能够使我等往生,弥陀才能够成正觉。

  弥陀正觉,依能否使我等往生而定;

  我等往生,依弥陀是否成正觉而定。

  要而言之,弥陀之成佛,与众生之往生,两者命运,结成一体,即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约。

  故,「若不生者」之众生往生,与「不取正觉」之弥陀成佛,谓之「机法一体」。

  亦即:阿弥陀佛将他的成佛,与我等十方众生的往生,结合一体,同时发誓;

  阿弥陀佛成佛的同时,即是完成我等众生的往生功德,若有一众生没有为他完成往生功德,弥陀即不能成佛。

  故知:阿弥陀佛与我一体。

  他的成佛依靠我的往生,我的往生依靠他的成佛;

  犹如芦苇,相依相靠,缺一即倒。

  除了阿弥陀佛,十方诸佛,无此誓愿。

  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如共命鸟,两命一体,互相依存,彼此需要。

  如今,弥陀既已成正觉,我等归命必往生。

  如本经言:「成佛以来,凡历十劫。」

  《小经》亦言:「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是故,若拜佛像、称佛名、观极乐图,应思我往生早已成就,「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法藏菩萨成佛之像、成佛之名、成佛之净土故。

  洪钟虽响,不叩不鸣;

  弥陀虽度,不归不救。

  洪钟叩之则鸣;

  弥陀念之则生。

  月光虽无处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

  弥陀虽无人不救,唯与念佛人同在。

(法然上人有一段法语,与此类似,大家可以参看。在《法然上人全集》425页。)

七、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总共有九句话,三十六个字,前面我们一起学了七句,还剩下最后两句、八个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两句从字面来看,就是说:前面讲的,任何人念佛必得往生,很容易,很殊胜;但这么容易殊胜的往生法门,犯五逆谤法罪的人被排除在外,不能往生。

文字意思是这样,那真实意思是不是这样呢?真是这样的话,那仍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得救的法门,犯了五逆谤法罪的人就永远没有机会了,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也还不圆满。

我们也不必在这里猜,还是先看善导大师的解释。

《观经四帖疏》的解释

大家请翻开《善导大师全集》,先看304页,倒数第三行开始: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这是《观经》的经文,说下品下生的人,是一个造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的人。这样的人居然往生极乐世界了,这个和《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讲的,从文字来看,好像有矛盾了。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305页倒数第二行)就设了问答。善导大师的这段解释,我们共同学习一遍:

「问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指的就是第十八愿的愿文了。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说到「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除开五逆谤法重罪的人,这两种人不能往生。

「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简谤法、摄五逆者,有何意也?」什么叫「简谤法」呢?「简」是简除,简除谤法的人,《观经》没说谤法的人也能往生。「摄」是摄取,摄取五逆众生,这个五逆十恶的人,《观经》说他能往生。这个也有矛盾啊!第十八愿说五逆谤法都除外,不能往生。而这里是只除谤法,却含摄五逆能往生。这是什么道理呢?是否有矛盾呢?翻过来,306页。

「答曰: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善导大师自问自答,说:这个就要从抑止的角度来理解才正确。底下就详细解释:

「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四十八愿当中,除开谤法、五逆这两种罪,说这两种罪,除开在外,不得往生。为什么?因为这两种恶业障碍极其深重,「其障极重」,如果众生造了这个罪(是当下直接堕落阿鼻地狱的罪),一气不来,就直入阿鼻了,没有第二念,这个是定业。如果当下落气,当下就堕落阿鼻地狱,一旦堕落进去之后,「历劫周慞」,在里边经过多少大劫,在里边巡回,此地狱到彼地狱,「无由可出」,没有办法出来。

「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如来」就是佛,佛是恐怕众生会造这两种过失──佛既然担心我们会造这两种过,那就说明我们是完全可能造这两种过的,如果是阿罗汉,佛不会说:「哎呀,阿罗汉,你不要造五逆谤法。」不可能!因为阿罗汉是圣者;即使没有证圣果,发菩提心的人也不可能造五逆谤法啊!所以,对我们这样的罪障众生,佛「方便止言」,就抑止说:「这两种罪如果造了,不能往生。」这仅是方便阻止,并不是佛的真心。只是在你没造作之前,就先把你挡住。其他的罪过还轻一点,这两种罪果报太严重了,一旦堕落阿鼻地狱,那就太危险了,所以就先制止。

「亦不是不摄也」:佛的本心,也不是不摄取这个五逆谤法的众生。这是先说明第十八愿当中的方便抑止。下面解释下品下生: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佛的慈悲真的是很贴切、很周详。「取五逆」,五逆重罪的人,摄取可以往生;「除谤法」,谤法罪除外,说不能往生。

「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说这个人,他五逆罪已经造过了,这样如果将他舍掉的话,他要再次流转于三途当中,所以,佛不忍心让他再去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这就是下品下生,已经造了五逆罪的人。没造的时候,就怕你造,方便抑止。

就好像父母对儿女讲话一样:「天气转凉了,你要加衣服!不加衣服的话,如果感冒了,我才不管你。」我们会这样讲,对不对?好了!他感冒了,你不管吗?他已经感冒了,你还要管。他没有感冒之前,你抑止他,说:「哎,你不能够不穿衣服,天气转凉,你要注意加衣服。如果不加衣服,你感冒了,我可不管。」这叫方便抑止。可是他还是不小心,还是冻感冒了,你还要管。那么,已经冻感冒之后,你还要摄取。道理一样。

所以,佛怕我们造作五逆谤法罪,说「你要造了五逆谤法罪,我可不管你!」但是已经造了五逆谤法罪的人,佛还要接引。

「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可是谤法罪还没造,所以又抑止他,一层一层地抑止。

「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这也是指他没有造下谤法罪来说的。如果已经造了谤法罪的人,佛的大慈悲心也不舍弃,还要摄取。你看,连谤法罪的人,佛都要摄取。世间哪有这样的慈悲?谤法,诽谤佛,诽谤法,不承认佛法,这样的人,佛都不舍弃,那就没有一个舍弃了。底下说:

「虽得生彼」:虽然能够往生净土。

「华合径于多劫」:包在莲花胎里,经过十二大劫。

「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有三种障碍。

「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以外,更无诸苦」:造五逆谤法重罪的人,万一造作之后,只要他回心的话,佛还是要摄取。但是到了极乐世界,还有障碍。

关于这段经文,怎么去理解呢?有一说,这个也是抑止义,到了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包在莲花里面,也不知道。这个是抑止。就是说:你虽然能往生,但是也不能跟人家平等,你还要差一点。目的就是让你还要有警觉性,不能造作重罪。底下说的,又是摄取了:

「《经》云: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也」:虽然在莲花里边有三种障,不能见佛、闻法、供养,但是他的快乐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三禅之乐,是这个世界最快乐的一种乐。

「应知。虽在华中多劫不开,可不胜阿鼻地狱之中,长时永劫受诸苦痛也」:这一段就含有另外一种摄取的意思了。「哎呀!将来在莲花当中有三种障……」听着要生退心了。「那比你下地狱好多了!要知道,下品下生的众生,是必然要堕落阿鼻地狱的众生,要在阿鼻地狱里边长时长劫受苦。现在已经到了极乐世界,虽然说有十二劫莲花未开,但是在莲花里边犹如比丘有三禅之乐。那不知好多少倍啊!」这样一听,哎,心里又喜悦了!又要去往生了。

阿弥陀佛的誓愿慈悲,有这样重重的关系。佛对我们这样的造罪众生──怎么说呢?好像是步步退让啊!他没有底线,最大的底线就是五逆谤法。「你不要五逆谤法就好!」万一造了五逆, 他又退一步:「哎呀!那就不要谤法。」万一谤法了呢?佛又退一步,还要摄取。但是在你未造之前,佛还是要设置这样的警戒。

如果依这样的佛意来推断的话,即使十恶罪,佛也是不希望我们造的。

十恶罪没造之前,佛一定抑止说:「哎,你不要造作十恶罪啊!」那如果你已经造了一恶,「那还有九恶,你不要造啊!」如果你又造了两恶,佛说:「哎,那还有八恶,你不要造!」 他总是往后退,步步后退,显示他的慈悲广大无边。十恶罪没造之前,其他的,就是小罪,佛也不希望我们造。

但是,对于我们这样的众生,为什么不举出说:「唯除十恶?」(也没说「唯除其他的罪过」)为什么不这样讲呢?

第一点,我们做不来。比如,叫你不起妄想杂念,你能做到吗?就是叫你要吃素,也有好多人做不到。如果抑止说:「不要吃肉。」如果这样来抑止的话,几乎不成为抑止,绝大多数人根本做不到,太容易犯了。

第二点,也不能彻显佛的慈悲。佛的慈悲就是取这最极恶劣的两种罪过来抑止。一方面显示我们的根机是低劣到什么程度,不能对我们提更高的要求,只能拿这个最后的底线说:「哎呀!你只要不犯这两种错误,其他的错误都可以原谅,这是最根本的。」这两种错误可以讲是世间、出世间最大的罪过。五逆,杀父、杀母的罪过,世间再也没有比这更重的罪过了;谤法,诽谤佛法,破坏佛教,在佛法里边是最大的罪过。「只要这两种罪不造,就可以。」这是抑止。从这个抑止的语言当中,也体现了佛彻底的慈悲。

《法事赞》的解释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383页)中说:「以佛愿力,五逆之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明显地说明:因为阿弥陀佛愿力的缘故,五逆众生、十恶众生,称念弥陀名号,「罪灭得生」。即使谤法众生、断诸善根的阐提,回心念佛,通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摄取门的角度。

《般舟赞》的解释

《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589页)有四句偈子:「声声连注满十念,念念消除五逆障;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和前面的意思是一样的。五逆者、诽谤佛法者、断善根者、行十恶罪者,这些众生回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罪障通通消除,往生极乐净土。

如果没有抑止

也有人讲了:「哎呀,还搞这样一个抑止在里面,显得拖泥带水的。干脆就没有这八个字,不是很好吗?十方众生都可以往生多好啊!」

那断断不可!以我们这样习惯造罪的众生,如果没有抑止的话,个个都堕落地狱了。

打个比喻。在座的有人会开车,开车一定要有油门,好加速,对不对?但是一定要备刹车,不可能只有油门。「哎呀!备刹车干什么?开车就是要往前走的嘛,油门一踩,呜──」如果开一辆只有油门、没有刹车的车,那多危险啊!刹车就相当于抑止门。油门相当于摄取门。有油门,有刹车,这个车才能被牢牢掌控,安全开达目的地。

既有摄取,又有抑止,造罪众生就被阿弥陀佛愿力牢牢驾驭,顺利往生极乐。如果这个车顺着山路往下走的时候,那一定要踩刹车──抑止。我们众生的根性趋于下流,往下堕落。这样的罪业众生,如果没有抑止的话,那简直不可想象!

古人对孩子教育讲究「威爱」:既有威严,又有爱心;既有爱心,又有威严。两者必须同时具备。威严就是抑止,爱心就是摄取。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也一定是两个手段了,一个是爱护他,一个就是要呵斥他,甚至要鞭责他。在座做父母的,孩子从小到大,没有动过他一个指头的请举手……有没有?连一个指头都没碰过自己的孩子……估计这个是不大容易了。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心头肉不爱吗?为什么还打他呢?如果人家打他一指头,你马上就要问:「凭什么打我的孩子?」但自己有时候还把孩子打得哭兮兮的。因为孩子毕竟小,他会犯过失。

我们众生是恶劣众生,阿弥陀佛一定要有两种方便,一定要有这两种手段,才能把我们呵护成人,才能让我们在往生大道上走稳当。是这么一个道理。

阿弥陀佛的悲心虽说是普救十方众生,但他发愿第一个要怜悯、第一个要救度的对象,恰恰是这个可能造作逆谤重罪的众生,这是阿弥陀佛发愿的第一个目标。也正因为如此, 他的誓愿才特别的深重广大,才具有这种能够救度一切众生的力量。

打个比喻:有人落在崖谷,崖谷很深,几百丈,有的人落在半中间的地方,有的人落在下半部,有的人落在谷底。在悬崖顶上的人,想把落在崖谷中的人都救上来,于是他编了一根绳子,绳头绑一个吊篮,放下去。请问各位:如果你就是崖顶上的人,你编这根绳子的长度,是以谁为标准呢?以崖谷中离你最近的人,还是谷底的人?我们首先就要想到最深谷底的那个人,他如果能坐上吊篮的话,所有落在崖谷中的人都能够救得上来,对不对?那我们编绳子的时候,第一丝线所悬念的对象就是那个最谷底的人,第一丝线就是为他编的,乃至以后每丝线也都是为了他。

阿弥陀佛要救度十方众生,最底下的就是下下品五逆谤法之机。阿弥陀佛无量光明的宝绳、六字名号的宝篮,首先就要放给那个最底下的五逆谤法的人,他能坐得上,上面的也通通都能救起来。所以,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心首先悲悯于罪根深重的众生,越是罪根深重的众生,越是阿弥陀佛发愿首先要救度的对象。这样, 他才能把一切众生都救度上来。

「设我得佛」是发愿要成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样最高的果位,而救度的众生却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的十方众生,这就是最低下的众生。阿弥陀佛的救度,就好像万丈瀑布,从万丈之顶,直接倾注到万丈深渊之底。首先淹没谷底,越积越深,再淹没起来,到一小半,再到中间,再高起来。阿弥陀佛功德海,首先淹的是我们这些最底层的造罪凡夫,先用功德法水把我们浸泡起来,然后再上升到阿罗汉,再上升到菩萨,再升到诸佛,圆满平等。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绳缆,第一缕线是为我们编的;他的第一个心念是为我们发的,所以他才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八个字,真是体现了佛无限的慈悲。

小结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有两重含义:第一点,如同我们刚才所说到的,显示阿弥陀佛至极无底的慈悲。第二点,也是显示我们众生是愚劣的根机。也正是这样愚劣的根机,才能反映出佛的慈悲。而佛的慈悲,正是要救度这样逆谤、愚劣、造恶的众生。这样互相显明,所以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肆、结归善导

好!第十八愿的愿文逐句解释到这里。

第十八愿是法藏菩萨誓愿的核心所在,是造罪众生的唯一解脱之路。对于这一条愿文的解释,当然是要依善导大师为标准。我用大家容易了解的语言,或者比喻,只是作为一个引导,其中难免有不恰当的地方,甚至可能因为讲得多了,反而使得第十八愿的意思模糊了。

我们还是回归到善导大师的解释,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当中用了四十八个字来解释第十八愿,可以说最为简单明了: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任何人念佛都必得往生。为什么?「当知本誓,重愿不虚」。当知:是因为阿弥陀佛不说假话,没有虚愿,我们才念佛必生;不是因为我们修得好,也不是因为我们信得好。众生念佛必生,源于弥陀本愿。

第十八愿,说深,深不可测,唯佛独明了;讲浅,人人听得懂,做得到──「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如此而已。

结劝

我们的真生命,不是仰赖五谷杂粮,而是仰赖阿弥陀佛的誓愿,仰赖阿弥陀佛的洪名。

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慈光,太阳光再亮也照不破我们内心的黑暗。

如果不能获得阿弥陀佛所赐无量光寿的丰富生命,我们身陷三途六道的轮转,无非是行尸走肉。

如果没有六字名号为我们铺设从娑婆前往极乐的道路,我们的脚,没有方向,永劫蹒跚,不知走向何处。

  除却生死真大事,一切皆是好商量;
  但能专称弥陀号,长时长劫报慈恩。

希望大家都能专修念佛,个个往生,人人成佛,不枉费阿弥陀佛为我们弘发四十八大愿,历劫修行;不枉费释迦牟尼佛专门为我等五浊众生来此世界成佛;不枉费十方诸佛为我等出广长舌相证诚。

世间其他的事,千错万错都没关系,这件事不能错。

其他千错万错都不算错,这件事错了就根本错!

南无阿弥陀佛!只要这件事不错,你什么事都对了。如果这件事没做错,你到西方就成佛了,成佛什么都对。如果这件事做错了,你所有的对都是错──你不能去成佛,反而去轮回,那不是通通错吗?

所以,这件事抓准了,就叫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在于他什么都懂,就在于他懂一个最重要的。抓住这个才是根本!南无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