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疏》二处眼目问答

一问:《观经疏》二处眼目是什么?

答:善导大师《观经疏》教理上两段重要的文——「要弘二门判」之文和「要弘废立」之文,被称为《观经疏》二处眼目。

二问:为什么这两段文被称为「二处眼目」?

答:眼目也就是眼睛,依这两段文便能明见整部《观经疏》的教理脉络,明见《观经》一部的宗旨,明见净土一门的核心,明见我等往生道路,所以称这二处文为 「二处眼目」。

三问:「要弘二门判之文」是什么意思?

答:「要门」与「弘愿」二种法门,合起来简称「要弘二门」;判是分判。在这一段文中,善导大师把往生净土门分判为「要门」与「弘愿」二种法门,所以称为「要弘二门判之文」。

四问:「要弘二门判之文」有什么眼目作用?

答:由这一段文,便可明见:

一、 往生净土有「要门」与「弘愿」二种不同的门径。明此,即不会执一谤一。
二、 愿此土成佛的圣道法门一切修行,概括起来不出「定散二善」;虽修圣道法门,觉得靠自力不能了脱生死成就佛道,而发愿将所修定散二善回向求生极乐世界,到净土成佛,这样就进入要门。可知要门是为了引摄圣道法门修行者进入净土法门而设立,可说是净土门中的偏门,也可说是净土门的前站。弘愿门则完全仰靠彼净土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即是净土之正门,要门之归结。明此,可知虽有要弘二门,而以弥陀弘愿为净土正宗。
三、 要门是唯有修行定散二善的善凡夫才可能通行的门径,而弘愿是不论一切善恶凡夫皆可通行的门径。明此,可知净土法门之所以广大无遗、万机不漏,正是由于弥陀弘愿,而不致误生造罪凡夫不得生彼净土之疑怯退心。
四、 要门带有自力,也就是靠自己定散二善修行之力,回向求生;弘愿全托佛力,所谓「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自然得生。自力与佛力,天渊地别。明此,即当由要门而入弘愿,方得万修万人去。
五、 既入弘愿,则泯灭一切善恶凡夫差别相,唯是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运作。明此,即能不问善恶,不问罪福,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六、 善导大师以《大经》弥陀弘愿为《观经》一部的宗要,而不仅仅停在《观经》定散二善的表面。明此,可知善导大师阐释净土教门的立场,又可知善导大师所以超胜诸师之处。

五问:「要弘废立之文」是什么意思?

答:废是废舍,立是确立。这一段文显示「废舍要门、确立弘愿」的思想,所以称为「要弘废立之文」。

六问:这一段文并没有说到「废要门立弘愿」?

答:「虽说定散二门之益」即是废要门。「定散二门」即是要门的定散二善,「虽」字是转折、伏笔,显示废舍之义。「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是立弘愿。本愿即是弘愿。一向专称即是唯一不二,不杂其余,所以是立。

七问:这里既废要门,为什么前面又开要门?

答:这是时间次第的不同。对于圣道门的修行者,还没有入净土门,就要开出定散二善回向求生的要门,让他们方便进入;对于已经进入要门的人,就要劝他更进一步, 舍要门入弘愿。比如登堂入室,对于门外的人,就要喊他登堂进来;对于已经登堂的人,就要劝他舍堂而入室。

八问:「要弘废立之文」有什么眼目作用?

答:由此一段,便可明见:

一、虽有要弘二门,并非等量齐观,结归唯在弥陀本愿。明此,即当舍要门入弘愿。
二、定散二善的要门是随众生根机的法门,一向专称的弘愿是顺弥陀本愿的法门。随众根机的法门,或有能修或不能修,或得往生不得往生;顺佛本愿的法门,则无不能修,无不往生。明此,亦当 舍要门入弘愿;亦即舍掉自己,归顺弥陀。
三、释迦牟尼佛的悲心本怀,不是在定散二善的要门,而是在阿弥陀佛的本愿,劝导一切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明此,亦当舍要门入弘愿。只要能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既顺弥陀本愿,又慰释迦本怀。
四、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是乘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明此,就会舍掉种种理论、种种心性而一向念佛。
五、「要弘二门判之文」在《观经疏》一开篇序题门中,开宗明义;「要弘废立之文」在《观经疏》最末,结归本源。这二文,前后呼应,前后一贯,则释迦牟尼佛说《观经》的苦心悲智,善导大师疏释《观经》的苦心悲智,从整部《观经疏》的文文句句都流露出来。释迦牟尼佛一开始就是怀抱着阿弥陀佛的本愿——望佛本愿,而开说《观经》定散二善以为诱导的方便;善导大师也是一开始就立于《大经》弥陀弘愿的立场,展开对整部《观经》教理上的疏释。
六、一切的一切,无过于「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一切的一切,落实于「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