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经》解读

赞曰:

  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
  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

壹、发起因缘

  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
  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
  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唯然大圣,我心念言:
  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
  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
  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
  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
  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
  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辨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
  五德瑞现,意显发起之殊胜、法门之高妙、佛佛之道同。

贰、九段要文:

1.真实 2.无上 3.易往 4.难知 5.难信 6.得失 7.共赞 8.闻法 9.特留

一、惠以众生 真实之利(真实)

  ¹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²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³ 真实之利: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往生成佛,成佛度生。
   他利利他: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昙鸾)

二、一念具足 无上功德(无上)

  ¹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² 自余诸行,虽名是善,若非念佛者,全非比较也。(善导)

  ³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善导)

三、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易往)

  ¹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²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³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⁴ 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⁵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善导)

四、深广无涯 唯佛独明(难知)

  ¹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
  
  ²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³ 我见是利,故说此言。(我见──佛眼所见)
  
  ⁴ 仰信佛言,以佛知见为知见──就人立信:
   信释迦诚语无妄,信弥陀愿力不虚,信诸佛证诚不谬。
   唯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相信菩萨不相应教。(最究竟、最了义之教)(善导)

五、难中之难 无过此难(难信)

  ¹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
   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
   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²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³ 勿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告诫)
  
  ⁴ 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不可自抱「疑」无明)
  
  ⁵ 若人无善本,不得闻佛名。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障缘)(善导)
  
  ⁶ 佛世甚难值,人有信慧难。遇闻稀有法,此复最为难。(信慧与智慧之别) (善导)

六、明信化生,疑惑胎生(得失)

  ¹ 明信佛智,莲花化生;疑惑佛智,边地胎生。(明信:智信、仰信)
  
  ² 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七、诸佛如来 皆共赞叹(共赞)

  ¹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² 六方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³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到彼花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善导)

八、要当过此 闻是经法(闻法)

  ¹ 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庆喜、自励)(大经)
  
  ² 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闻法得益)(大经)
  
  ³ 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闻法心态:谦敬、奉行)
  
  ⁴ 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闻法得益)(大经)
   若已愿,若今愿,若当愿,皆得不退;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小经)
  
  ⁵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闻而持)
  
  ⁶ 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闻名欢喜赞,皆当得生彼。(善导)
  
  ⁷ 旷劫以来居生死,三途常没苦皆迳。始服人身闻正法,由如渴者得清泉。
   念念闻思净土教,文文句句誓当勤,忆想当时流浪苦,专心听法入真门。(善导)
  
  ⁸ 若闻此法希奇益,不顾身命要求得,若能专行不惜命,命断须臾生安乐。(善导)
   闻法:理明→信深→愿切→行专──闻而持(理信)
   持名:老实→信深→愿切→行专──持即闻(仰信)

九、特留此经 止住百岁(特留)

  ¹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²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善导)
  
  ³ 法灭尽经: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
启示
  • 法灭尽后,百年闻者,尚得往生。况今闻者,如何不生。
  • 无经法,无三宝;唯本愿,唯名号,名号即本愿;遇无空过,称名皆往。

叁、《大经》核心:弥陀本愿、称名往生

四十八愿 → 第十八愿 → 六字名号

以四十八愿为经宗,以第十八愿为核心,以六字名号为经体。

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于大众之中说无量寿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昙鸾)

一、 四十八愿

发起因缘:五劫思惟──

  法藏比丘,过去五十三佛,现在世自在王佛──开他力之门。
  佛佛相念,佛佛相知,佛佛相传。
  超发无上殊胜之愿,思惟摄取诸佛国土清净之行。

启示

  佛摄一切佛,一法摄一切法,一土摄一切土──总持妙法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发愿目的:普度众生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
  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度生方法:闻名皆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善导释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二、第十八愿:乃至十念,必得往生。

  • 龙树释: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菩提。
  • 善导释: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 法然释: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三、六字名号

  ▪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具来我刹中。(庄严经)
  
  ▪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大经)
  
  ▪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善导)

四、本愿与名号

本愿是因,名号是果。由因得果,以果摄因。

肆、四十八愿解析──

分类、目的、方法、核心、摄机、利益

一、分类:大分三类

  • ▪ 摄法身愿、摄国土愿、摄众生愿。
    • 意虽有三,根本唯一:为众生。善导云:一一誓愿为众生。
  • ▪ 亦分二类:欣慕愿,生因愿。四十七愿为欣慕愿,第十八愿为生因愿。

二、目的:度众生

  • ▪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三、方法:唯念佛

  • ▪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善导)
  • ▪ 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善导)

四、核心:第十八愿

  • ▪ 第十八愿如线,四十八愿如珠,以线贯珠,使不零落。(本愿王、王本愿)
  • ▪ 四十七愿是欣慕愿(欣慕往生,欣慕念佛),第十八愿是生因愿。
  • ▪ 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
    •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善导)

五、摄机:本为凡夫(兼为圣人)

  • ▪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生死、轮回、业报之恐惧)
  • ▪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善导)
  • ▪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善导)

六、利益:齐入报土

  • ▪ 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善导)
  • ▪ 现益: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
  • ▪ 当益:往生成佛,游化十方。(二十二愿)

伍、核心六愿──三对:成佛之体、往生之因、往生之果

一、成佛之体:第十二、十三愿

第十二愿:光明无量愿(成佛之用──智慧)

1. 愿文: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 ▪ 光明释:
    • 光明有二:身光心光,心光为本。
    •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观经)

2. 小经: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光明无碍)

3. 观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摄取不舍)

4. 十二光: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炎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

5. 光之益:

  • ▪ 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
  • ▪ 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6. 善导释:

  • ▪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 ▪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 ▪ 一一光明相续照,照觅念佛往生人。

第十三愿:寿命无量愿(成佛之体──福德──净宗第一德)

1.愿文: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佛寿无量)

  • ▪ 寿命释:
    • 色身与法身:色身有限,法身无限。色身易坏,法身不灭。
    • 弥陀法报身:不死不生,无衰无变,常住不灭。法身常住,报身常住。
    • 往生即无生:众生生者,皆是阿毗跋致,与诸上善人具会一处。
  • ▪ 众生益: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
    •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十五愿──眷属长寿愿)

2.小经: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故名阿弥陀。

二愿总结

  • 寿命无量是实相之体(实相身──不生不灭)
  • 光明无量是实相之用(为物身──照摄念佛)
  •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 体用一如,自利利他──自受用与他受用:自他同证无量光寿。

二、往生之因:第十七、十八愿

第十七愿:诸佛称扬愿(赞德劝信,入第十八愿)

1. 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 ▪ 成就文: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
  • ▪ 大义:唯佛能知,唯佛能赞。如实知,如实赞。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 ▪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 ▪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蕅益)
  • ▪ 用意: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名超十方,究竟得闻)

2. 小经:六方诸佛,证诚劝信: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 何故赞:同体大悲故,一佛所化即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一佛所化。

3. 善导释:

  • (1)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到彼花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 (2)《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

    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

    • (3)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4.护念:诸佛不仅赞叹,而且护念念佛之人。如《小经》云:「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5.愿目的:赞光寿名号不可思议功德,劝入第十八愿──至心信乐,称名求往。

  • 所谓「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往生正因)

1.愿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 ▪ 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 ▪ 流通文: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 ▪ 祖释:

    • (1)龙树菩萨: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菩提。

    • (2)昙鸾祖师:

      ▪ 缘佛愿力,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 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

    • (3)道绰大师:

      ▪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 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 (4)善导大师:

      ▪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
       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
       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 愿七义:法、机、果、信、愿、行、诫。
  • 法机果:
  • 法:设我得佛(愿力)

    • 为谁成佛(十方众生──机)
    • 成就什么(若不生者──果)
    • 设者:假如,如果;设定,约定。约定为众生成佛,成佛之时果即成就。
    • 已成: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果成就,机得益: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 机:十方众生
    • 十方即不限时空,尽未来际;众生即有情众生,九法界众生。
    • 总:上至等觉,下至五逆;但能回向,莫不皆往;万修万人去。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生。

    • 别:总为一切,别为凡夫:本为凡夫—大悲于苦者,兼为圣人。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庄严经)
      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字,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皆令来生我国。(大阿弥陀经、平等觉经)

  • 果: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作得生想)

    • 果为众生而成,弥陀自成佛时,即众生往生成就时。乃至一念,即得往生。
    • 念佛是我们的事,往生是佛的事。(他力、果地法门)
    • 念佛即是涅槃门,正门、真门;其余则为旁门、假门──门余八万四千。
  • 信愿行:
  • 信:至心信乐(法—敕命)—信心欢喜(机—归命)
    • 信之二途:闻法、念佛
    • 信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信事:五逆十恶,临终十声得生。
  • 愿:欲生我国(法—召唤)—愿生彼国(机—去处)
    • 厌离心,欣求心。释迦发遣,弥陀召唤。佛遣舍者即舍,佛遣去处即去。
  • 行:乃至十念(法—约定)—乃至一念(机—信受)
    • 法体信愿行:佛之信愿行—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主动,佛之召唤)
    • 机相信愿行:众生信愿行—信心欢喜,愿生彼国,乃至一念。(被动,众生归命)
  • (1)信启愿,愿导行。前导后,后摄前。信佛本愿,愿生净土,称佛名号。
    • 法尔自然,一体无二。有信即有愿,有愿即有行。
  • (2)信愿归行,行摄信愿;一即三,三即一。信愿行三,声声圆具。(蕅益)
  • (3)信行一体,就行立信(易)。闻法获信,念佛得信。
  • (4)关于三心:至心、信乐、欲生;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一心不乱。
  • (5)三心摄于念佛:望佛本愿,一向专称。四十八字释(见上)
  • (6)名号具信愿行: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善导)
  • (7)行义: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下至十念,一向专念,若一日七日执持名号。

  • 乃至:不定词,多少兼摄。善导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 上尽一形──从少到多(小经),下至十声一声等──从多到少(观经)
    • 本意:毕命为期,无有退转。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不退转)
  • 十念:十声:念声是一,以声摄念,声比念易。(观经下上品、下下品)
    • 圆满数,所谓「业事成办,不必须知头数。」念念不舍,业事成办。
  • 机法:机之行即念佛,法之行即佛力(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 念佛即是乘佛愿,乘佛愿力必往生。(机法一体)
  • 选择:选舍诸行,选取念佛──选择本愿,本愿称名。
    • 舍难行取易行,舍劣行取胜行。胜易尽在称名一行中:易称,无上。
    • 选择本愿唯在念佛,称名念佛顺佛本愿。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 业成:平生业成,念即得生:成佛已来,于今十劫。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 若已愿、若今愿、若当愿,皆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 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小经)
    • 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蕅益)
    •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
    •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法照)
    • 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印光)
  • 诫止: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四义:
    • (1)回不回心义:未回难生,回即得生。以佛愿力,回心皆往。(昙鸾、善导)
    • (2)抑止摄取义:抑止是方便、劝诫,摄取是真实、本意。(善导释)
    • (3)止恶劝善义:止重罪诫轻罪,止恶业劝善业。(明因果,摄世善)
    • (4)本为凡夫义:十方众生→五逆谤法众生(已造、将造)

2.小经:

  •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少善不生)
  • ▪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永嘉)
  • ▪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佛与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持名即生)
  • ▪ 若已愿,若今愿,若当愿,皆得不退。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有愿必生)
  • ▪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善导)

3.观经:

  • ▪ 下品下生: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三、往生之果:第十一、二十二愿

第十一愿:必至灭度愿(往生之果──体)

1.愿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 ▪ 异译:若我成佛,国中有情,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菩提。
  • ▪ 成就文: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 ▪ 三聚:

    • 正定聚:能破颠倒,必定证悟者。──不退转者。
    • 邪定聚:不能破颠倒,必定不证悟者──凡夫
    • 不定聚:有缘能证悟,无缘不证悟者。
  • ▪ 灭度:灭尽无明烦恼,度尽生死苦海,至于涅槃彼岸。所谓「生身烦恼,二余具尽」。
  • ▪ 昙鸾释: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第廿二愿:必至补处愿(往生之果──用)

1.愿文: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
  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 成就文:

      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 ▪ 大义:横超十地,必至补处;上供诸佛,下化众生。无品位,无阶次──五乘齐入。

  • ▪ 小经:众生生者,皆是阿毗跋致,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2.祖释:

  • ▪ 案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昙鸾)
  • ▪ 极乐众生见闻益,超证常伦诸地上。
     到彼花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愿行自然成。(善导)

3.品位释: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 ▪ 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昙鸾)

4.带业说: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

  • ▪ 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印光)

5.喻明之:如水入海,同一咸味,同一深广,失彼故名,得此海号。

陆、五恶劝诫

一、止恶

1.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遮重罪,防轻罪;遮恶业,劝善业。

  • 学佛者:诫重罪为凡夫之底线。论世法:为恶不近刑,为善不近名。

2.五恶──所种因(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佛门五戒)

  • 五痛──现世果
  • 五烧──当来果
  • 三毒、五恶之诫:一、劝诫心,二、厌离心,三、机深信,四、法深信

3.虽五逆十恶也往生,尽量不犯小罪。

二、劝善

  1. 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崇德兴仁,务修礼让。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2. 净业三福:世福、戒福、行福。
  3. 敦伦尽分:为人良善,为世良民,为父仁慈,为子孝顺,真佛弟子。
  4. 人中芬陀利花:

      ▪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 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善导)
      
      ▪ 念佛(本),善行(末)。但得本,莫愁末。

三、化他

  • ▪ 自信教人信,真成报佛恩。
  • ▪ 自行念佛,教他念佛,即是常行大悲人。(大悲经)

柒、结示三要

一、本分做人(世间法)

  • ▪ 凡夫尽凡夫力,菩萨行菩萨事。凡夫不可妄效菩萨。
  • ▪ 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印光)
  • ▪ 未得法忍之凡夫,心中当慕菩萨之道,其行事当依凡夫常理。(印光)

二、老实念佛(出世法)

1. 安心念佛:

  • ▪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 ▪ 安心定意生安乐,独超三界出樊笼。(善导)
  • ▪ 人人有份不须疑。(善导)

2. 息心念佛:

  • ▪ 机深信:现是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
  • ▪ 死尽偷心,宝此一行。(蕅益)
  • ▪ 老实念佛,莫捏怪。(莲池)

3. 守愚念佛:

  • ▪ 以本来面目、本来身份而念佛。鹤脚长,鸭脚短,就这样念佛。
  • ▪ 圣道门者,极智慧离生死;净土门者,还愚痴生极乐。(法然)
  • ▪ 欲信念佛之人,纵使能学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钝之身,如同无智之辈,勿现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法然)
  • ▪ 欲往生者,念佛第一也,不用学问。但若为信念佛往生之理可学也。(法然)
  • ▪ 唯上智与下愚而不移,其他则看其是否依教奉行耳。(印光)

三、报谢佛恩(利他行)

  • ▪ 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 ▪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善导)
  • ▪ 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善导)
  • ▪ 随缘随份,尽心尽力,素位而行。只怕不成佛,不怕无众生可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