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后一章。前面九章系统地说明了净土宗的教、行、证。这一章是对前面九章心要的提取,如同心肝、要点。主要就说宗旨四句偈、特色四标语,分为三小节。
宗旨与特色的意义
宗旨即一宗一派教义所宣称之根本目的,及达此目的之方法。特色为某一宗派所特有,而其他宗派所无之本质属性。宗旨与特色相互关联,而表述角度不同。
比如说佛教和世间善法,有人说:「佛法嘛,都是教人行善的。」这样就没有特色了。善法都教人行善,那叫什么佛法?那就显不出佛法来。佛法的特色在于不仅教人一般的行善,它是要解决生死轮回、纯善纯净、教人成佛的,这才是佛法的特色。认识一个宗派,要抓住它的特色,不然怎么能叫认识这个宗派呢?要有特色,要把它提炼出来,表达出来。
宗旨和特色是相互关联的,不过表述的角度有所不同。比如禅宗以明心见性为宗旨,净土宗就以往生净土为宗旨。宗旨不一样,所显现的特色也不一样。
一个宗派的教义非常广泛,但如果掌握其宗旨与特色,即为掌握根本,即使其余细节不甚了解,也无妨大体。反过来,即使饱读宗派教典,却不知其宗旨与特色,也是门外汉。
「一个宗派的教义非常广泛」,它的教典、著作、撰述特别多。
「但如果掌握其宗旨与特色,即为掌握根本,即使其余细节不甚了解,也无妨大体」,这就是说,我们看书学习,不管世间的书也好,还是佛法修行的书也好,都要抓住大纲大本的东西,细东西没抓住不妨碍的。反过来讲,即使饱读宗派的教典,可是对它的宗旨和特色不了解,那等于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抓住了枝叶反而看不见主干,这样就是门外汉。我们如果听一个人讲法,或者解说一部经论,听的人一定要会听,不会听的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讲的人能把主干很清晰地表达出来,这就是讲到要点上了。
善导大师《观经疏》前面有一篇序文,《观经疏》的两处眼目、两处心要,慧净上人拿捏得特别准,这就是抓住了根本的东西,心要、眼目抓住了,一看都在这里面。不然讲再多的话,言多无益,反而是遮盖了。
有的书,直接翻开来读还好懂,你看它的解释,越看越不懂。话讲得很多,所谓言多意浊,语言讲多了把本意给盖住了,反而让人看不懂。有的人,他本身就没有理解这个宗旨,也不能把它清晰透彻地表达出来,只是显示他会引证得很多、很广泛,学问很大,那个看起来头就大了。
所以掌握宗旨和特色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像读书一样,厚的会读薄,薄的会读厚。薄的读厚,一段文要反复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它,这就是薄的能读厚,一句能够展开很多;厚的读薄,厚厚的一本书,有很多教理,它总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旨,读书要把它掌握住。
宗旨四句偈
净土宗的宗旨,概括为四句偈: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慧净上人对这四句偈有专门的解释,我也学着解释过。我记得2008年那次,跟上人一道走,每到一个地方肯定会讲这四句,这四句一讲下来就是两个小时,一上午就过去了,因为这四句偈特别重要。这四句话,每一句每一句看起来好像是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其实这四句话的内容特别丰富、精深、广大。当然,今天我们不细讲。
前两句为方法,分为安心与起行;后两句为目的,即是自利与利他。
「前两句是方法,分为安心与起行」,第一句安心──信受弥陀救度,第二句起行──专称弥陀佛名,这是心、行。这两句是方法。
「后面两句为目的,即是自利与利他」,「愿生弥陀净土」,这是自利;到了弥陀净土就能成佛,目的还要「广度十方众生」,这是利他。
这四句由这个表格展现出来。
下面把这四句简略地解释一下。
一、信受弥陀救度
第一句,显示此法门是依靠佛力救度,不是依靠自力修行;是以信心领受弥陀的慈悲,不是以明心开发自身的智慧;是唯有谦卑地自视为罪者、苦者、愚者必可得益的法门,不是自许为圣者、智者、善者而能得入的法门。
第一句,显示此法门是依靠佛力救度,而不是依靠自力修行的。对「信受弥陀救度」这句话,先讲「救度」这两个字。
对于一句话,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它,也可以把它分节。这里的解释,是采取对番的方式。一般的人对佛法的理解,认为佛法是修行的法门,是自力的法门。可是净土宗宗旨不是这样,这里就有它的特色了,它是弥陀救度的法门,是依靠佛力救度,不是依靠自力修行。这是跟通途圣道法门对比,显示出净土法门的宗旨、特色。
这种救度,是以信心领受弥陀的慈悲。这里讲「信受」两个字,能信就是信受,所信就是弥陀的慈悲,不是以明心开发自身的智慧。圣道门是智慧门,净土门是慈悲门;圣道门是明心门,净土门是信心门;圣道门是开发门,净土门是领受门。
「信心」这个词很好,当然「明心」这个词也很好。信心、明心差不多,但明心是明自己这个心,所谓「明心见性」,是明我们真如本性这个心,能明了真心,就开悟了;信心更高超,信心是信佛那个心,信佛这一方面。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即佛,佛即心」,这是就真心来讲的。圣道门的修行要明我们的心性本体,这是圣道门修行。这个谈何容易,第一是难;第二,即使悟道了,也是素法身,但具法身理性,是初步的,因为你才悟道,还没有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法身没有圆满肥壮,很初机、干瘦。
信心就不一样了,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阿弥陀佛已经明彻一切宇宙万法真理,心性、智慧完全开发,我们以信心领受,所以这个信心更高超。同时它也符合我们凡夫的根机,都有自他的分别,有「我」有「对方」,我信受对方。
明心,完全在自己这方面,那是不容易的;领受,就是弥陀给你,你领回来,你领到了,接受了,这是很简单的。开发,你得自己去开发,像种地一样,你自己去开地,自己再去种,那就很遥远。
这是从信受来看这个法门的特点。
哪种人才可以信受弥陀的救度,才具足这样的安心呢?他一定要有相应的机的状态。什么样的人需要救度呢?「是唯有谦卑地自视为罪者、苦者、愚者必可得益的法门」。因为,有罪业的人才需要救度,苦恼的人才需要救度,愚痴的人才需要救度。如果要信受这个法门,机深信是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安住在这样的状态,才和这个法门相应,才可以得利益。
「不是自许为圣者、智者、善者而能得入的法门」,如果自己标榜「我是圣者」,「我是一个智者」,「我是一个福善圆满具足的人」,这样,「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不能信受弥陀的救度,障住了,堵住了。
其实凡夫众生谁不是罪者?谁没有苦恼?谁不是愚痴的人?这倒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禅家修行讲「要顿悟本来面目」,我们也有本来面目,就是这样子──罪者、苦者、愚者。不过,有句话说「苦恼的人有福了」,罪恶、愚痴、苦恼,如果以圣道门来讲,就觉得是缺点、不足;如果以净土门来讲,领受弥陀的救度,这是最好的,救度总以这些为先期救度的对象。罪重、苦恼、愚痴,这样的人是弥陀首要救度的对象。
二、专称弥陀佛名
第二句,显示「弥陀救度」即是「弥陀佛名」;如何「信受弥陀救度」,即是「专称弥陀佛名」。专而不杂,易而不难,明而不昧。
信受弥陀救度是安心,有人问:「我怎么信受?」很简单。如果弥陀救度让你觉得很难信受,没办法,抓也抓不住,玄得很,那不行。弥陀救度很简单,是实实在在的。「显示『弥陀救度』即是『弥陀佛名』」,「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救度我们。弥陀为了救度我们而成就果上的名号,这就是弥陀救度。
「如何『信受弥陀救度』,即是『专称弥陀佛名』。专而不杂」,旗帜非常鲜明,道路非常直接,毫不含糊,让你心无旁骛;「易而不难」,专称弥陀佛名谁都会,不难;「明而不昧」,非常明确,不含糊。我们弘法、说法,弥陀的救度都要明确地显示出来。善导大师从来不含糊,他都讲专。
三、愿生弥陀净土
第三句,显示弥陀救度的目标,在救往弥陀净土;愿往生者,皆得往生。
四、广度十方众生
第四句,显示弥陀救度的利益,是报土往生,往生即速成佛,成佛即能广度十方众生。显示此法门之往生、成佛、度众生,皆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中。
所以,「信受弥陀救度」这一句话全部都有了。底下几句是跟着后面来的,「专称弥陀佛名」,这是自己的往生;「愿生弥陀净土」,是到净土去成佛;成佛之后,「广度十方众生」,都在一句名号当中。「信受弥陀救度」是信受什么?还是信受这句名号。「弥陀救度」里面,不仅有我们自己的往生,也有十方众生的往生;不仅有往生,也有成佛,还有度众生。这个「信受」的内涵很广大,很深远。
五、总结
又,第一句,舍自归他;第二句,舍难取易;第三句,舍此往彼;第四句,证大菩提。先获弥陀之救度,再救十方之众生;若获弥陀之救度,必能救度十方众生。
净土法门就是取舍的法门。
- 第一句,舍自归他,舍掉我们自己这一边,舍掉污秽,舍掉黑暗,舍掉愚痴,舍掉自我,而归入弥陀。
- 第二句,舍难取易,圣道法门一切难行全部舍掉,专称弥陀佛名。
- 第三句,舍此往彼,娑婆世界通通舍掉,前往极乐净土:这都是取舍的法门。
- 第四句,证大菩提,广度众生,利益众生。
「先获弥陀之救度,再救十方之众生」,第一句「信受弥陀救度」,自己先得到利益;然后第四句再救其他十方众生,才有这个正能量。什么是正能量?无量光、无量寿,「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正能量,「若获弥陀之救度,必能救度十方众生」。这四句的关系很清晰。
特色四标语
净土宗特色,概括为四句标语:
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
现生不退。
前两句为根本纲宗,后两句明今生胜益;又,前一句为因行,后三句为果益。根本自摄枝末,因行必招果益,故四句可收为两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又可收入一句──「本愿称名」。
这四句综合在一起,「前两句为根本纲宗」,净土宗的根本特色、根本纲领、根本宗要,就是前两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本愿」,是「信受弥陀救度」;「称名」,是「专称弥陀佛名」。「凡夫」,有「信受弥陀救度」的必要性;「入报」,是「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也都在「愿生弥陀净土」当中。这就是特色四标语和宗旨四句偈的配对。
「后两句明今生胜益」,就是在当生所获得的殊胜利益。
「又,前一句为因行,后三句为果益」,后三句都是果上的利益。不过果上的利益也有不同,下面会来说明的。「凡夫入报」是当来利益,「平生业成,现生不退」是现生利益。
「根本自摄枝末,因行必招果益」,前两句是根本,自然摄受后面两句的枝末,就是说,只要「本愿称名,凡夫入报」,那必定有「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的利益。因行──只要能够「本愿称名」,必然会有「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这三句话跟着后面就来了。
所以,四句也可以收为两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又可以收为一句:「本愿称名」。这就是有因就必有果。
本愿,明教理;称名,明行法;凡夫,明摄机;入报,明果益。「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明净土宗之「教、行、机、益」,即:罪业凡夫,以弥陀本愿不虚故,称名愿生,皆得往生真实无漏极乐报土;而且是平生之时圆满达成往生之业,不待临终;于此世间即获不退转之果位,非至极乐。
「本愿,明教理」,净土法门的教理来源、根本基础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这是教;「称名,明行法」;「凡夫,明摄机」,摄什么样的众生根机;「入报,明果益」。所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两句话八个字,把净土宗的教、行、机、益四大要素完全包含在内了。
一个宗派,一个法门,它是要摄受什么样的根机,它的教理是怎样的,它的行法是怎样的,依据这样的教理和行法会得到什么样的利益,这是每个宗派和法门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把这四个方面讲得很清楚,所以它的容量特别大。也就是说,以弥陀本愿不虚故,这是教;称名愿生,这是行;罪业凡夫,这是机;皆得往生真实无漏的极乐报土,这是利益。
「而且是平生之时圆满达成往生之业,不待临终」,这是「平生业成」;「于此世间即获不退转之果位,非至极乐」,这是「现生不退」。
这四句特色的理念,是慧净上人总结出来的,是非常有智慧的。以上简单地把这四句话作了个解释。
一、本愿称名
本愿称名:圣道诸宗以众生心性为体,悟明心性为宗;净土一宗以本愿名号为体,称名往生为宗,故「本愿称名」为净土宗不共圣道诸宗之特色。又,余佛净土虽也劝往生,但未闻有称名往生之本愿,弥陀一佛独发称名往生之本愿,故「本愿称名」为净土宗超胜余佛净土之特色。
「本愿称名」何以能被称为特色呢?所谓特色,就是净土门区别于圣道门的特点、特质、本色。圣道门是以众生心性为体,悟明心性为宗。如果净土门也一样,以众生心性为体,十万亿佛土之外,不出现前一念之心,这当然是对的;然后念佛,证悟三昧,开悟自心,那跟圣道门不是一样了吗?横超法作竖出之用,那还有什么特色呢?所以,净土门不多谈心性、明心见性,不谈这些。「净土一宗以本愿名号为体,称名往生为宗,故「本愿称名」为净土宗不共圣道诸宗之特色」。
又,余佛净土虽也劝往生,但是没有听说有称名往生的本愿,弥陀一佛独发称名往生之本愿,所以「本愿称名」为净土宗超胜余佛净土之特色。
这是用两种对比来显明净土宗的特色:一是相对圣道门,一是相对他方净土。
二、凡夫入报
凡夫入报: 依圣道诸宗修习,必须登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前至诸佛报土; 他方净土虽不乏高妙报土,然而一切决非罪障凡夫可至之处。今净土一宗,凡夫称名,仗阿弥陀佛愿力,得生极乐最妙报土,证同弥陀,故此「凡夫入报」即为圣道诸宗所无、他方净土未闻之特色。
「凡夫入报」何以能被称为特色呢?如果依圣道诸宗修习,必须登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前至诸佛报土。往净土去,圣道门也有的,不过要等到成了破无明的大士,才可以十方报土任他悠游。
「他方净土虽然不乏高妙报土,然而一切决非罪障凡夫可至之处」,不管从圣道门修行,还是从他佛报土来讲,凡夫不能去,这是圣道门、他方净土的局限。如果净土门也跟这一样的话,就没有特色了。
在圣道诸宗里面,根本就没有这个说法,哪有凡夫入报的?他方净土也没有听说,所以叫特色。其他圣道诸宗没有的,这才称为特色。
三、平生业成
平生业成:圣道修行,仗自力累积之功,有渐次断证之位,初果圣人尚需七次往返天上人间,而后业成解脱,不受后有。今净土宗,任何罪重之人,只此一生,决定往生,生死了办,不再 轮回。然而如果必须累积一生勤行,直到临终见佛来迎,方才往生业成,仍不免圣道自力色彩,往生存有不确定因素。
「平生业成」何以能被称为特色呢?这些特色,都是跟圣道诸宗比较而总结出来的。
「圣道修行,仗自力累积之功,有渐次断证之位,初果圣人尚需七次往返天上人间,而后业成解脱,不受后有」,初果圣人要在天上人间来返七次,而后业成解脱,成阿罗汉,叫「不受后有,大事已办」,这叫业成,不然还是没有成。到三果,在天上还要修行;二果还要一还。
如果以大乘阶位来讲,虽然在顿教法门当中也有顿超、快速得果这样的说法,但相对于根机来讲,仍然是渐教,众生根机不堪,所以望机成渐;如果以渐法来说,都是三大阿僧祇劫渐次修行。所以,想要成佛,想要业成不退,达到不退转,那是很难的。
「今净土宗,任何罪重之人,只此一生,决定往生,生死了办,不再轮回」,这是相对于小乘阿罗汉来讲的,如果究竟来讲,往生净土,何止如此?乃是成佛境界。
「然而如果必须累积一生勤行」,这是讲净土要门,也可以一生了办,不像圣道法门,多少次往返,多少劫、多少生,有次第、时间的限制。那么,即使讲一生,如果是「必须累积一生勤行,直到临终见佛来迎,方才往生业成,仍不免圣道自力色彩,往生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虽然时间短一些,还是不确定,还是有自力。
今说「平生业成」,不说「一生业成」,称名、愿生之平时,即是往生业成之时。因本愿称名,往生仗佛愿力;佛愿力成故,众生往生之业已由佛边完成;佛边已成故,何时众生信受称名,即时乘佛愿力,往生之业达成,不待临终。任何人、任何时,信受称名,往生之业当体成就,业成不坏故,自然念念称名有相续之功,声声往生无不定之虑,故说「正定之业」「万修万人去」「遇无空过者」,独成净土宗之特色。
如果一生业成的话,那必定要限制一辈子,到临终才业成。所以不讲一辈子努力,平生什么时候遇到法,什么时候业成。
「称名、愿生之平时,即是往生业成之时。因本愿称名,往生仗佛愿力,佛愿力成就故,众生往生之业已由佛边完成」,佛边已经成就故,何时众生信受称名,即时乘佛愿力,往生之业达成,不待临终。
就像我们坐船一样,这个船是不会沉没的。我们坐上船,虽然没到彼岸,等于到了彼岸,到彼岸这件事情,已经是成就在船上了。当然,这样的比喻还不能形容我们念佛的当下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种关系。
不管什么人,不管在什么时间,遇到这个法门,信受称名,当下、当体,业成不坏。「当下」,是就时间来讲的。「当体」是就名号这个行法的行体来说的。「业成不坏」,业成之后,就不会再退失。就像泥坯已经烧成了砖,不会再变成泥土;又像矿石已经提炼成金子,不会再变成矿石。所以「业成」就不会坏。
尤其是阿弥陀佛的业成,那是无衰无变的。这个业成在我们心中,它不坏,就有住持的功能,所以自然会「念念称名有相续之功」。有人说:「我往生业成了,这下可以不用念佛了。」哪有这回事?你业成之后,自然就会念佛的,今天念,明天念,今年念,明年念,只要不死,就一直念,因为业成不坏嘛。
「声声往生无不定之虑」,声声往生,没有不确定的,没有担心害怕,所以说「正定之业」「万修万人去」「遇无空过者」。这个成为净土宗的特色,他宗法门没有这样的利益。
四、现生不退
现生不退:于圣道修行,不退转位乃是极艰、极难、极重、极要、极尊、极大之事,非敢率尔轻谈、妄自期许,要须生生正见不失,勇猛精修,历劫勤行方可达至,何况长劫疲劳苦修过程中,退道者如大海水之多,进步者只毛滴水之少。舍利弗以六住菩萨之位,尚以乞眼因缘退心,余者可知。
「于圣道修行,不退转位乃是极艰、极难、极重、极要、极尊、极大之事」,这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龙树菩萨这么高位的菩萨,他在《易行品》里讲,得不退转不是简单事。不退转,就是决定可以成佛了,就像太子决定可以成为国王。成为法界的法王、法界之尊,这不是小事。进入不退转之前,还是有退的可能;一旦进入不退转,那就定下来了,就决定可以成佛了。
所以,圣道门修行「非敢率尔轻谈、妄自期许」,不敢随便说的,得不退转很不容易。「妄自期许」,说「我今生要得到不退转」,谁敢这样讲?
「要须生生正见不失」,累生累劫地修行,这一辈子得正见、明悟心地以后,这一辈子修行,下辈子修行,下下辈子一直修行。
「勇猛精修、历劫勤行方可达至」,最少是一万大劫才能达到。所谓「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大阿僧祇劫到初地,第二大阿僧祇劫到七地,第三大阿僧祇劫到十地,然后再经过百劫种相好,妙觉成佛。这么长的时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何况长劫疲劳苦修过程中,退道者如大海水之多,进步者只毛滴水之少」,不仅时间长,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退道者如大海水之多,进步者如毛滴水之少,退道的太多了,并不是说在这么长时间之内都可以不退转,进步而达到不退转的非常少。
「舍利弗尊者以六住菩萨之位,尚以乞眼因缘退心」,十信位是外凡夫位,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内凡位,就是三贤位,六住菩萨是在十住中的第六住,已是相当高的阶位了,到这样的阶位反而退了心。这是很有名的「乞眼因缘」,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今净土宗,凡夫罪人,但以本愿称名一法,尽获弥陀因中万行、果上万德,圆满成佛所需一切功德,于娑婆界登不退位,以烦恼身入圣众数。如此教理,圣道诸宗所绝无,十方世界所仅有,独成净土宗之特色。
这怎么可以思议?在娑婆界你就登了不退位,你还是凡夫,以烦恼身当下列入极乐世界圣众之数,极乐世界有你的名号,挂了名。
像这些话,在圣道门内听起来会觉得不可理解,他一定会批判。他越是批判,越是说明对了,这是净土宗的特色,跟他不一样嘛。如果他说「对对对,我们俩一样」,那叫什么特色?本来就不一样。他越不能理解,就越显示是我们的特色,说明走对了。「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凡夫怎么可能?」就是可能,「凡夫怎么能入报土?」就是能入,那是因为第一句「本愿称名」。
五、合明
如上,开为四句,合为一句「本愿称名」。有此一句,自然流出三句。因为「本愿称名」,所以「凡夫入报」;因为「本愿称名」,所以「平生业成」;因为「本愿称名」,所以「现生不退」。
「凡夫入报」也好,「平生业成」也好,「现生不退」也好,它们的根本来源就是「本愿称名」,是阿弥陀佛本愿所保证的,保证我们入报土,保证平生业成。因为「你不往生,我不成佛」,保证我们现生不退,所谓「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都是佛的本愿所保证的。
古今多有弘净土者,虽提倡称名,然非依本愿为宗;虽劝求往生,然不明凡夫入报。
古今多有弘净土者,虽然提倡称名,但是没有依据本愿为宗。在行法上,他们也讲称名,但还是以心性为宗,或讲开悟,或讲清净心,或讲达到某种功夫,那都不叫「本愿称名」,就打了折扣。如果以本愿为宗,就不谈这些。本愿称名,非定非散,超定超散,不讲定心,不讲散心,怎样都可以,你定心的根机就定心称名,散心的根机就散心称名。
「虽劝求往生,然不明凡夫入报」,弘扬净土,都劝求生极乐世界,但是没有显明凡夫往生报土之义。唯有善导大师才有这样的教义。
今依善导大师之教,净土宗义虽广,略之「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为其根本。「本愿」为能诠之教,「称名」为所诠之行,「凡夫」为能行之机,「入报」为所行得益。「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明净土一宗之机教行益、修因证果、方法目的,特为一宗宗骨。有此,即独立而为净土宗; 无此,即混同诸家常说,不成净土宗。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两句话八个字就概括无余了。
「方法」──称名,「目的」──入报;「修因」──称名,「证果」──入报土成佛。
「特为一宗宗骨」,宗派像人一样,人要有骨骼才能站得起来,没有骨骼就站不起来,一个宗派也有它的骨干。「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就是净土宗的骨干;其他的教义、文句,就像筋肉一样,附着在骨干上。
「有此,即独立而为净土宗;无此,即混同诸家常说,不成净土宗」,一般弘扬净土的,跟诸家平常所说一样,虽然讲称名,但是不以本愿为宗,而以心性为主;虽然讲称名、劝往生,但是不能显明入报的利益。比如说四土,凡圣同居土往生,化土往生,这样就混同圣道诸宗自力修行的行法和得益,这样净土一宗就独立不起来。
说善导大师建立了净土宗,这有什么根据呢?这一看就很清晰,因为善导大师的思想里面有「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其他都没有,没有怎么能成立净土宗呢?总是依附圣道诸宗的理论,就不能极成,就是不圆满、有缺陷,这样成立不了净土宗,净土宗就不能独立。
又,三心、四修、五念,三辈、九品诸行,不论定散,不择善恶,一切教说,终归六字,谓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则三心、四修、五念,定善、散善等所有法门,所有功德,通通包摄净尽、无欠无余。
总括起来,「三心、四修、五念,三辈、九品诸行」,前面谈的安心、起行、作业,三辈、九品这一切。「不论定散,不择善恶,一切教说,终归六字,谓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整个净土宗,前面讲这么多,归根结底总结为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
大家看到这里,如果在教义上有模糊的地方,没关系,你能念念称名,所有的教理就算通达了;你虽然听得好像很懂,但是不念佛,等于是只说不行,不能到达目的地,说食不能饱。
摘录自《净土宗概论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