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无量寿经》第二十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
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
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果,是结果;遂,是达成。果遂:即最后结果,达成当初愿望。在此,是指最终达成往生。由此可知,并不是「此生命终,即得往生」的一类。
四十八愿中与十方众生往生直接相关的有三条愿:第十八、十九、二十愿。
第十八愿,为念佛往生愿,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誓念佛人「此生命终决定往生」。第十九愿,为引导诸行人归入念佛之愿,说「临寿终时,必定来迎」。此二愿又称「顺次往生愿」,紧接此世即得往生故。
第二十愿,为不论念佛还是诸行,「此生命终,未能即得往生」之人,誓其来生必定往生之愿,又称「顺后往生愿」,此生命终虽未即得往生,隔后一生即得往生故。
关于果遂往生的时间,又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极大迟不出三生,必定往生。依此第二十愿名为「三生果遂愿」。
一说:未必尽在三生,三生果遂就胜而言,不妨四生以后得往生者。依此第二十愿名为「系念果遂愿」。
法然上人意,取三生果遂。
问答
一、问:依何得知第二十愿为当世未得往生者誓其来世往生之愿?
答:一、据愿文。「果遂」二字意明显故,若是当世往生可誓「若不生者」。又,愿文先说「系念我国」,下说「欲生我国」,若只是当生一世得往生者,则「系念我 国」与「欲生我国」意有重累。故知一生「系念我国」,然未得生,再一生更发三心,言「至心回向欲生」,第三生终得果遂。
二、据愿次。此愿之「植诸德本」仍不外乎前二愿之或念佛、或诸行,若此愿为誓命终即得往生者,则与前二愿重累,可知此愿为誓来世生者。
三、据愿意。现见有人此生虽愿往生而修念佛、诸行等,三心不具故,未即得生;于此类机,弥陀大悲岂容放舍,故更为发愿,誓促其来世发得三心,命终果遂今生愿生之志。
四、据通规。诸佛利益皆有当机、有结缘,当机者一世利益,结缘者未来利益。既第十八愿、第十九愿为当机顺次往生愿,可知第二十愿为结缘来世往生愿。
二、问:第二十愿虽说果遂,但从愿文看不出有三生。
答:「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为一生,只说闻名系念,未具三心,如下种(植即种植)
;「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为一生,发得三心,如种熟;「不果遂者,不取正觉」为一生,达成往生,如结果。
此 三生果遂,有「过现门」与「现未门」。过现门:过去闻名号,系心净土的人,现生发起三心,于未来往生净土。如《观经疏》引经云:「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 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往生也。」现未门:现在闻名号仰慕净土,次生未成往生,而发三心,再次生才完成净土往生。
三、问:依何而知定是三生果遂,而非四、五、六生,乃至无量生?
答:依道理及文证。
文证者,如《观经四帖疏》引经(《平等觉经》卷四、《大阿弥陀经》卷下意)
云:「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往生也。」
道理者,弥陀大悲本愿,在令一切众生闻名愿生者,当世得顺次往生,即虽三世果遂尚以嫌迟,何容四、五、六生,乃至无量生哉。若有四生,必有五生,乃至无量生,则全同圣道修行结缘下种之辈,何必如来发此别愿。
四、问:道理只是一边,文证「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往生。」以何得知「过去」只是前一生,而非前二、三、乃至无量生?
答:前既贬斥不信者正前一生为始从三恶道来,对翻可知今褒奖信者也正指前一生曾修此法。若指远隔多生之前曾修此法,今世重闻生信者,则正前一世为不闻此法,始从三恶道来者。如是不信者从三恶道来,信者亦从三恶道来,不成褒贬语次。若连续多生皆修此法,正前一世亦修此法,今得重闻生信往生者,亦为不可。因生生之间 已重闻故,早得生故。如是推寻,所言「过去」唯是正前一世,知果遂者,是三生,非多生。至矣哉!弥陀之誓愿也!
五、问:「植诸德本」为前世行,为后世行?
答:贯通前后。如下种,相续成熟。通前世者,先说「系念我国」,是心愿,接下来「植诸德本」是行法;通后世者,「欲生我国」之后,不说行法,还以所植诸德本为往生行法故。
六、问:既通前后,何以前世未得生,后世又得生?
答:前世未得生者,未发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故;后世得生者,经由果遂之愿,令发得三心故。这正是此愿之作用。
七、问:依何得知前世未发三心,后世才发三心?
答:前世若发三心,已得生故。何况愿文鲜明,「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是未发三心,至「至心回向,欲生我国」,方发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