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净土宗的发菩提心 /许煌汶居士

如来一代时教中,大小乘佛法的最主要根本区别,在于发菩提心之有无。菩提心的全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称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心」等名称。「菩提心」即是觉悟要成佛度生的心,亦即是「佛心」,是成佛的种子;凡夫修学佛法要成佛,最初必须先发菩提心,成为凡夫菩萨;发菩提心即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愿,亦即是所谓的发「四弘誓愿」,简称「发心」。

发菩提心的重要性与殊胜功德,可从下列的经论释略知一二。例如: 《八十华严经》(卷五十八) 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而善导大师于《观经四帖疏》(玄义分)亦先劝众发愿,各发无上心,愿入弥陀界。省庵大师于《劝发菩提心文》亦云: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而发菩提心的殊胜功德,龙树菩萨于《释菩提心论》有言及:「已知菩提心,大乘殊胜法,应勤加观修,生起菩提心。为求自他利,三界无余法,若离菩提心,佛亦无余法。仅生菩提心,所得诸福聚,若是有形色,虚空亦难量。若人能观修,刹那菩提心,此之福德聚,无有能胜者。

圣道门各宗对菩提心的分类,发心的因缘,修学菩提心的次第等,各有其相关经论与祖释的见解与教授。净土宗是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依相关的净土经论释而言,弥陀净土门教法,要摄受救度的对象,是上至等觉,下迄五逆、十恶、破戒与三恶道的十方众生;不论往生净土前,有发心的或是还没有发心的,都平等普遍摄受。而往生净土之前没有发菩提心者,往生之后,缘弥陀本愿力加持,自然会发菩提心。就所知相关的净土经论释,略说净土宗的发菩提心于下文。

净土经论释言及往生净土前,有发菩提心的意涵:

《无量寿经》(卷下)于三辈往生者,皆言:「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而《观经》的「净业三福」之「行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与「九品众生」经文之中,亦言及上辈三品是发菩提心的众生;此二经提到发菩提心,是大乘教「总安心」之本意;今约教本意,劝励堪能发心的人应发菩提心。

昙鸾大师于《往生论注》解释《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者的「发菩提心」云:「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 」又言,要作愿与众生往生安乐佛国,是因为「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 道隐法师的《无量寿经甄解》(卷十四) 亦云:「『菩提心』者,诸宗各别,其意不同。净土宗意者,以愿生净土谓之菩提心也。

净土宗以「愿生心」作为菩提心的根本意涵,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得起的。

释尊于《观经》「上品上生」经文,提到「具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者,必生彼国。」此「三心」就是念佛人于具足机法两种深信,而一向专念佛名的「真实愿生心」,又称「别安心」,即是有别于圣道门的「净土门菩提心」。

释尊于无问自说的《阿弥陀经》中,殷勤三劝众生念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藕益大师于《弥陀要解》解释为:「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而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散善义)对「上品下生」之「但发无上道心」解释「发菩提心」亦云:「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此义第三福(行福)中已明竟。

可见: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发菩提心,皆是为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而发菩提心愿,去行六度万行。两者不同之处,若依良忠法师于《观经疏传通记》(卷第一)的看法:圣道门的菩提心,是于秽土中发愿,自力于秽土中立行,故难行。而净土菩提心,是在秽土发菩提心愿,缘佛愿力而行在净土,故易行也。

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亦提到净土门的「菩提心」,言及修易行的「五念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门)」,仗佛愿力,「巧方便回向」能成就净土门的「菩提心」,愿生定得往生,速疾成佛度生。净宗法师于《往生论要义》开示易行道的「净土门菩提心」义,言:「天亲菩萨在《往生论》长行解释回向门时,作出了具体的规范,以『修五念门行,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即是净土门之菩提心、菩萨行。因为『巧方便回向』、『离菩提障』、『顺菩提门』,成就『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智者大师于《净土十疑论》(第十疑)的「欣愿行」,也有引用《往生论注》的「发菩提心」释文,与《往生论》远离三种菩提障,得三种顺菩提门之论文。

净土经论释言及往生净土前,没有发菩提心的意涵:

《观经》的「九品众生」经文之中,言及中三辈三品,中上品、中中品是小乘根机凡夫,没有发菩提心;中下品是世俗善根凡夫,也没有发菩提心;而下辈三品都是造恶众生,亦没有发菩提心,他们都是往生之后才发起菩提心。

例如:善导大师于《般舟赞》所云:「中品下生凡夫等,孝养父母行人信,临终遇值善知识,为说极乐弥陀愿,闻说合掌回心向,乘念即到宝池中,百宝莲华台上座,七七日后宝华开,华开见佛尘沙众,一劫已后证无生,无生即是阿罗汉,罗汉回心向大乘,一发已去小心灭,直至菩提无有退,是故天亲作论说,二乘心种永无生,故言大乘善根界,毕竟永绝讥嫌过,大小凡夫平等摄,且避六道三途难。

又,善导大师于《观经四帖疏》(散善义)亦云:「下辈下行下根人,十恶五逆等贪瞋,四重偷僧谤正法,未曾惭愧悔前愆;终时苦相如云集,地狱猛火罪人前,忽遇往生善知识,急劝专称彼佛名;化佛菩萨寻声到,一念倾心入宝莲,三华障重开多劫,于时始发菩提因。」

而昙鸾大师于《往生论注》(卷下)对「五念门」的「作愿门」与「观察门」之论述,也有提到:「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中略)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又言:「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

可知弥陀净土法门要摄受救度的十方众生,虽因为生平遇缘有异,但是不论往生净土前,有发心的或是还没有发心的,只要念佛愿生,缘佛慈悲愿力摄受,皆能往生极乐净土。亦即是有无发菩提心,不是弥陀本愿摄受念佛众生,往生净土的必要条件。而往生净土之前没有发菩提心者,往生之后,缘弥陀本愿力加持,自然会止求二乘心,发起愿成佛度生的无上菩提心。

小结

菩提心是修学大乘佛法的根本纲要,易行道的净土法门虽也可发菩提心,只是净土宗的发菩提心,是以「愿生心」作为菩提心的根本意涵,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得起的。我们生死凡夫修学易行道的念佛法门,其终极目标,是要仗佛愿力,往生极乐净土,得不退成佛度生之大利。因此,学佛念佛要能安心起行,决定往生,可依善导大师于《往生礼赞》所说「安心、起行、作业」的教诫来落实;可先发「净土门菩提心」以立愿,随时检验自己是否具足「真实的愿生心」;最重要的,是要「一向专念弥陀佛名」以立行,毕命为期,誓不中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