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么看时下流行的传统文化?
吾秀:宗道法师,请问你怎么看时下流行的传统文化?
释宗道:任何一个宗派,必有真俗二谛,真谛着重在出世间法,俗谛偏重于世间法,不管是出生死,还是在世间,应该都能够被某一个宗派摄受,不然这个宗派是不完备的,或说不能成为一个宗派。因为法门的特质不同,修学人外现的生活方式也必然不同,生活是为法门服务的。比如说禅宗:禅宗念念都落在自性上,横竖不离自性,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了达到破一切执着的目的,我们看到很多历史上的公案令我们瞠目结舌,比如「丹霞烧佛」,「南泉斩猫」等等,这都是历史上实实在在发生的!这是一个宗派摄受行人必然的结果。而净土宗是念念落在佛号上,称名为本,生活因而围绕称名为中心而展开,凡有利于称名往生净土的皆可取,凡不利于念佛往生的皆需抛,比如亦有古德教猎者,既不能改业,则安于生计,不虑罪业,念佛往生。
而传统文化呢?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最大。儒家也是一种善法,他摄受众生的目标是教人做一个君子,以此求得当世的安详自在崇高洁净,这种安乐自在崇高洁净其实仅仅是对人道来讲,如果全盘以这些来匡正指导念佛人的生活,恐怕有时候并不利于净业成就。
上人编订提出的宗风俗谛,那个就很好。俗谛的每一条与法门联系的都很紧密,又切合这个时代众生的根基。很多条文都是法门自然渗透影响生活的结果,照此行之,生活反过来也会为法门服务,毫不造作,自自然然。
所以,问我对目前流行的传统文化态度?我觉得心存赞叹!但不一定强往我们自己身上套,我们的宗风俗谛就够用了,传统文化表面看来容易,其实老实说起来也是不容易的,目前都是提倡的多,真落实下来自身的,我没见到几个,就算你真做得到,恐怕你如果得意于其中世间自在的境界,念佛往生这一重心就偏移了。比如,我有个朋友,以前也是专念佛的,后来极力推荐我王凤仪的东西,我观察他,几乎已经把转化心性抬高到比念佛还重要的地位去了,天天去忏悔化性几乎不去念佛,这不是颠倒了吗?善导大师说;「自余诸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难道阿弥陀佛没化过性吗?我们只是化人之性,阿弥陀佛化的是菩萨之性,菩萨性化成了佛中之王的佛性。你念佛,自然就得到阿弥陀佛化性的功德。
还有,原来专心念佛的,现在搞弟子规,天天忙着鞠躬倒水,都没有时间念佛。这种情况现在很普遍。对于世间人,本来就没有往生之愿,他们来搞这些,算是进步,我们赞叹,但也惋惜他埋于生死。如果已经进入专念之人,也去趋之若鹜,本末倒置,我看有点得不偿失。
儒家传统文化,纯就世善谈世善,故其所谈仍是杂毒之善,莫说出生死,即说善法也不精纯。若然念佛心中所出之善,一一与三心合,与名号功德一味,善导大师说一一皆是真实之业,莫说生西方成佛之大利益,即就一般善法来论,也是真善、纯善、净善,非余一切世善可比。
故当注重于念佛及宗风俗谛之熏习,真俗圆融,真俗一体,彼土往生在此,此世行善也在此,此为千稳万当,世出世善,一肩荷担,不会分岔岐行。若能如此,则一切世善皆摄于念佛之中,更无矛盾。
二、念佛,也喜欢圣道门怎么办
佛晓:我也念佛,可是我还蛮喜欢圣道门的, 怎么办?
释宗道:我也喜欢圣道门啊,可是我更喜欢净土法门。佛说的法,众生哪有不欢喜的?可是,学佛不是靠感情来学,有时喜欢也没有用啊,如果不是能救你的根机的法,单靠喜欢是不济事的,机法要相应。圣道门,顾名思义,圣人根机所修之法门,即使没有圣人根机也需要转变培养成圣人根机才可以。圣道,圣人的道路啊。你是圣人吗?反正我不是圣人,我是「剩人」!一切诸佛救不了而剩下之人。可是我虽然知道自己是剩人,但我却是将来必定超过圣人之人。往生必成佛啊!
佛晓:我觉得圣道门强调的看破就很好,就没有烦恼了。
释宗道:就怕看不破。真能看破,如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当然好了。五蕴一蕴也没空,苦厄一点没有度,不是真看破,烦恼照样,恐怕多是自认为看破。净土法门,一秒钟可以让一个五逆罪人瞬间成佛,这能相信吗?一秒对应圣道门的三大阿僧祇劫,五逆对应广修六度万行的菩萨。有这么大的便宜不占不是太傻太傻了吗?
秒秒:我们喜欢的都有很多,就和你喜欢的男生一样,但是最终只能,也只想嫁一个吧?
释宗道:对,比喻形象,恰当。心动的可以不止一个,可是真正身心依皈的对象只能有一个,那个才是你的希望,你的依靠。
三、谦虚和傲慢
佛榕:请教宗道法师,怎么看待谦虚和傲慢的?南无阿弥陀佛!
释宗道:好的。就我所知,稍稍交流一下。我觉得我这个人既谦虚又傲慢。怎么说谦虚呢?因为我深深知道自己一点力量都没有,也不是没有力量,是一点修行的力量都没有,造恶的力量可是大的很。每天早上一睁眼就开始造罪造业,睡梦中都不停歇,贪瞋痴三业像幽灵跟在身上一刻都不离开。倘若有个摄像机能够摄录下我一天的念头,那真是自己都不敢看,更不要说给人家看。人心是这么的罪恶、卑微、龌龊,哪还敢生一念刚强傲慢之心?所以,心必然地自然地就谦逊下来。其实也不是谦虚,是在生死面前根本就抬不起头来。
但我没有自卑哦。为什么呢?还好我有弥陀的救度,我不会自卑地说,自己这么罪恶深重,大概弥陀也救不了我吧?如果这样子认为就是怀疑弥陀,就是不懂佛心,不晓佛力!
学其他法门之人大概看起来也很谦卑,可是骨子里一定有一股傲气在,这不是他们修养不够,而是法门特质决定的。学圣道门,没有大丈夫冲天的气概是不可能成就的,学圣道门真的是要有超越的勇气。可是,我们这个法门不是这样。彻底放下自我,消融自我,所谓「弥陀兴旺,而我衰亡」。越是承认自己没有力量之人,越是能彻底领受弥陀的救度,这种人往生的把握性也越大。我们看感应录中,越是愚痴无智的老太婆走得往往越殊胜。他们往生前,外人看起来近乎是自卑,经,一字不认识;咒,读起来舌头打卷;说什么教理,一句听不懂。这时候,只能仰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想杂修都没有力量去杂修,这样子的念佛反而安然往生。基督教有句话说的很好:耶稣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因为我什么时候软弱了,什么时候就刚强了。
其实,话说回来,即使圣道门,真正有道之人,也会变得很谦卑。因为越是境界高,越是知道佛法的不可思议,也越是看到自己能知能解其实是非常的有限。
世间也是如此。世界上最能容的是什么?是大海!为什么它能容?因为他始终处在最低之处。佛门有句话:「我慢高山,不留德水」!我们看,山上是不可能留住水的,因为它太凸显自我。一个人内心高傲,什么样的德行之水也留不住,傲慢就会障道。稻谷成熟之后,越是饱满的越是把头垂的低低。人也是如此,看一个人有没有道,就看他是不是,能不能谦卑下来就知道了。
说到谦卑,不得不说上人和师父!比如零八年上人和师父来到南宁。他们来这里,是在完全没受我们邀请的情况下的。我们也非常想见上人和师父,可是想到他们那么忙,那么尊贵,我们这样小的地方怎么可能邀请到呢?可是,他们竟然主动打电话说要来这里,真的让我们感恩涕零!这不单单是说明两位师父的慈悲,试想如果他们心中有大法师的架子,或者一点点傲慢之心,他们会来这样小的地方吗?他们的心地非常柔软,非常谦卑,并没有把自己当成大众的恩人,大众的偶像,只是竭尽全力推行弥陀的教化,哪里需要这个法,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有时候我觉得甚至师父们是在乞求众生念佛,这种谦德,本身就具有不可思议的感化力量。记得那时候,上人和我们一起吃饭,我们谁都没有想到要给上人夹菜,而上人却不停地给大家夹菜,丝毫没有显示自己的尊贵,对我们反而非常的细心、周到、体贴。上人把自己看得最低最低,众生反而推之为最高最高!因果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得很高之人,反而大众放你最低。
谦虚的人,比较没有自我,比较没有成见,比较随和,比较柔顺,人缘也一定好。谁都不愿意和那种很自我、很高慢的人交往,是不是?
所以,一个「谦」字,可说召德无穷!上人也非常重视这个字。宗风俗谛的最后结尾就是这个:「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谦则受教育有地,而取善无穷」。
学净土之人,两种人比较难以契入:第一是自卑者,自卑到觉得说我罪业太重,佛也救不了我,不敢直下承当。第二是傲慢之人,傲慢到觉得我很有力量,根本不需佛力救度,这就难了。经上说:「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特别是这个法门,容不得你一丝骄慢,自力多一分,他力就少一分。
刚刚我为什么说我就是个骄慢之人呢?看特别的时机。如果有人劝我学其他法门,我可就「骄慢」上来了。佛已经说了,我念佛是佛之「第一弟子」,「芬陀利华」,我为什么要学你的法?此时,我就变得很「骄慢」,我就觉得我的法是最高的,无上的。这种「骄慢」到何种程度呢?即使举世闻名的大法师,甚至罗汉、菩萨、当面来劝我舍弃念佛法门,去学其他的法门,也绝不听从,我认为我比你高,不是我自身高,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这个巨人,十方诸佛都不能比,你还能超过阿弥陀佛吗?所以,我能「傲慢」到这种地步!圣道门行人看我大概不可救药了。但是学净土,这个「傲慢心」在这个时候却很有必要。这姑且叫做:「他力傲慢」,这其实就是一种信心!对弥陀悲心的了解,对法门的深入,久之自然就会升起这种信心。自己有了这种坚定的信心,才会感染到其他人。所谓,自信教人信,自己都在摇摆,怎么感染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