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这里有一个教理上的问题,问题都是很好的,就是有点缠绕。
问:「师父曾经说杂修之人必须具足三心才能往生,这样是直入报土,还是有胎宫之难?」就是杂修的人,他往生是不是直接莲花化生,还是要在胎宫里面?「如果具足三心之人决定直入报土,那么胎宫之难是否给那些不具足三心的杂修众生,这样理解对吗?如果这样理解对的话,也可以说杂修的人不一定要具足三心才能往生,只不过有胎宫之难。这样的话,又和杂修必须具足三心才能往生又有矛盾。」
答:首先我想说明,我们学教理并不是说要把这些边边拐拐的事都要搞得清楚明白,这都属于咬文嚼字。像「杂行杂修」「胎宫之难」「这净土里面到底怎么样啊?」说实在的,本人没有那样的智慧可以回答。谁有这个智慧来回答?祖师也不回答。为什么不回答?你说设的一个局也好,这就是故意地设了这么一个在两可之间、模糊地段不便于讲,也不可能清楚地讲明白的事情。到底怎么说呢?底下我来说几句。
◎ 第一,我想说明,不管是杂行杂修,还是正行,都必须具足三心才能往生。所以祖师说:「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 第二,比较起来,正行之人,三心容易具足,因为行体都跟阿弥陀佛直接相关。杂修之人,三心比较难具足──我们讲比较难具足,并不是说它就一定不能具足;因为不管怎么样,是易行道,都是我们凡人做得到的。只是比较正行来讲,它比较难。
它难在哪里?
因为它的行体不顺。像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本来的目标,它的功能就是在这个世间获得人天果报,要通过三心回向,转向净土;这和五种正行本来就不是同一个类型,它本身不是朝往净土的,要另外加工。所以善导大师才说杂行之人有五种失,「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等等。《往生礼赞》里说,「杂修有十三失」,「专修有四得」,然后又说杂行杂修之人「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这不都说明它难吗?具足三心就一定能往生,这方面有它一定的难度。
杂行之人之所以能往生,完全不在于他的杂行,而在于这个「心」,具足三心的「心」,所以往生在于心。若靠孝养父母一日一夜,小善、小戒怎么可以到净土去呢?不可能的。净土是无漏无生境界,差太远了。那就靠三心,三心把这些杂行纳入进来,就如同龙的一小滴水,能够遍洒天下。三心也是信靠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所以三心协持把点滴微善变为纯净,变为广大,这样才往生。
三心是否就是明信佛智呢?
在《大经》里说,明信佛智就是莲花化生,疑惑佛智就是有胎生五百年之难。那三心算不算明信佛智?这个解释都有不一样。以我个人的理解,「三心」就是「明信佛智」。佛智是什么?依净土三部经所讲的,「佛智」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所以说「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而四十八愿是以第十八愿为核心,所以佛智就是信仰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从因中讲就是本愿,从果上讲就是这句名号。
佛的智慧深广体现在哪里?体现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的无量智慧,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的佛号。明信佛智,从「信」上来讲是信心,也就是三心,所以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善导大师在「三心释」,特别是「深心释」的法深信说,「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是从信的角度来说。如果从行的角度,就是一向专念。这都是莲花化生。这不是佛智是什么呢?
杂行之人就有两种说法:因为说他往生,一定有三心,是靠三心去往生的;而三心又是明信佛智,明信佛智当然应该直入报土,莲花化生;他有杂行,杂行又入胎生。那这个人到底是胎生还是化生呢?
我只能给你这样回答:这个人往生,靠三心回向,三心回向能让一个杂行杂修的人往生。杂行之人,以他的行体,本来是不能往生的,因为三心回向,使得不能往生的人而能往生;但是因为杂行的关系,打了折扣,本来是直入报土,这一下就成了胎生之难。
他到底是信还是疑?是化生还是胎生呢?这都是有两个回答。如果就三心的层面,就是他信心的层面,我们可以说是莲花化生,直接化生;如果就行体,他为什么会杂行?这多少还有一点疑,就会胎生。我们讲三心,也不是说完全一样,这里也有一个比较,就是专修念佛之三心,和杂行杂修这个三心,虽然心体是一样,但是它的行法是不一样的,显示出差距。所以,如果就杂行来讲,可以说是胎生。
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事物,由两个不同面向来说明它,就得出不同的结论。可能有人就说「这样太不明确了,不能弄一个很确定的吗?怎么就是模棱两可之间呢?」这是因为它这个位置决定的,不能确定。
所以一开始我就说了,这些都是模糊地段,这是教理上必定要模糊的地段。如从方便导入真实,方便之所以称为方便,它之所以能导入真实,是因为它含有权实这两方面的因素。比如说从一个引桥引到正桥上去,引桥一直引,引到正桥,互相之间有一个交接缝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向下看,向引桥这头,可以说这条缝属于哪里?属于引桥的部分;向上,正桥这方面看,它又属于哪里?它又属于正桥。所以这一条接缝的地方,它就是两个面向。
胎生其实就是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接缝的地方,杂行杂修的人,就通过这个方便之桥,方便引导而到报土去化生的;它向着杂行这一面,就可以判入胎生,向另外一面就可以判入莲花化生。
再打个比喻,比如出去办事,你自己能力不够,托了国王的力量、国王的招牌去办事,办成了。同样一个人,你来办事,就你个人来讲,这件事不是你的力量能办成的,你办不了;那你托王的名义来的,是以王的名义,就办得了了。所以同样一件事,看从哪个角度来说明:就个人来讲,办不了;就王来讲,办得了。
这些正是经典的奥妙之处,也是祖师解释法义的奥妙之处。我们凡人的智慧有限,我觉得在这方面不要过于纠结,可能会让我们非常糊涂,要留一些柔韧地带。要知道,祖师的劝化和佛菩萨的引导,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目的不是让你入胎生的。这就是一种灵活机制,目的是要我们莲花化生,让我们专修念佛,正定之业,直入报土。
不要纠结,老是拿胎生来作为一个判断,「它到底怎么回事?」这个本来就不是佛菩萨要给你看的内容,让你看清楚的就是莲花化生。也就是说,我们只管怎样往生决定,怎样直入报土,这个可以明明朗朗地说。我也没有本事把脑袋插在那个五百岁莲花胎里面,进去看一番出来再跟你说。这个地方本来就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善导大师,他们秘密设定的一个研究站,一般人不给进去,观音菩萨入开花三昧才能进去。所以你问我,我就觉得非常为难。
往往就有许多人问:「你看,师父,这样能往生吗?那样不能往生吗?」不能往生的事情,你问我干什么?不能往生的太多了呀!我们只问什么能往生就好了!就好像我们开车上路,只要你上了这条高速路,你只要能保证到达目的地,这就好了。至于说往旁边一看「哎!那边还有一条道,请问那条道能够到达目的地吗?」那我哪里知道呢?不知道,也不关心。
只要我们自己上了这条专修念佛的通直大道,能够直接到净土,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又说,「我可以啊,可是别人不是不断地来问嘛!」对的,你也告诉他,「我也不知道,但是这条正确的道路我知道;那条错误的道路,或者说旁边的小道怎么转,我不知道。我正道指给你上来,你何必去关心那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