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的核心(九)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学员、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有关「信」的内涵,各宗教解说不一。以基督教来讲,主要是信耶稣的救度,天主教也是如此;伊斯兰教,也就是回教,主要是信阿拉;而印度教,主要是信梵天,其他的宗教、宗派,随着教理的不同,因此信的内涵、信的对象,也各有异。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若归纳来讲,可大分为两个法门:一个是圣道门、一个是净土门。圣道门和净土门的判别,最先来自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分判整个佛教为难行道跟易行道,难行道靠的是自力,是一般「通途法门」,也就是圣道门;而易行道之所以容易,是因为靠他力,这个「他」指的就是阿弥陀佛,也就是说,净土门就是弥陀救度的法门,这个救度,在佛教当中是特别的,有别于一般通途的法门,所以叫做「特别法门」。

也因此,净土门所信的内容跟圣道门不同,净土门所信的是弥陀的救度,也就是刚刚引用的善导大师法语:「机、法两种深信」。信机:机深信的机就是指自己,要相信自己从过去到现在,以及尽未来际,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脱离生死轮回,这种体悟、信受的心情是非常可悲的。旷劫以来没有出离之缘,那还没关系,就盼望着今生解脱,今生再没有机缘,那就盼望来世,可是,连尽未来际也都没有机缘的话,各位莲友,请想想看,这样的悲苦能形容吗?堕落地狱的悲苦,那是没办法形容的,如果尽未来际也都没有出离之缘的话,那么我们就要有所准备,将来堕落地狱要怎么办?所以说,这种心情是没有办法形容的。

我们学佛,首先要有无常观,同时要承认自己现在是在轮回中的罪恶生死凡夫,而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解脱生死轮回(解脱道),同时也希望大家一起解脱生死轮回(菩萨道),这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的菩提心。如果现在没有解脱的机缘,将来也没有解脱的机缘,那一种悲、那一种苦,是没有办法形容的。幸好有阿弥陀佛的救度,一切的悲都转为喜,悲欣交集就是这种心境。

所以,一个净土宗的念佛人,对于阿弥陀佛的信受,可以说是绝对性的信受,为什么呢?因为除了信受弥陀的救度之外,没有自己解脱的因缘,没有解脱因缘的话,未来就是什么?就是沦落三恶道,就是地狱,固然也有再生而为人,或上生天界的机会,但是那种机会是少之又少的。佛陀说: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人身尚且如此难得,何况是生天?人身难得,岂不是说在轮回当中,堕三恶道的多吗?

所以,有了弥陀的信,信受弥陀的救度,人生就转黑暗为光明、转悲苦为欢喜、转艰险为平安,就会对将来有希望,同时就会对阿弥陀佛永远的感恩、永远的信受,这种信心坚定不移,是不可能退转了。因为他想到,不生极乐便堕地狱,不往极乐前进,便退往地狱受苦。由于警觉到自己后退无路,因此,他肯定百分之百地信受弥陀救度,这种信受,就是净土门的信,这种信才是易行道的信,也是殊胜的信,除了这个以外,都是困难的。

比如说蕅益大师,著作了一本《阿弥陀经要解》,这本书在玄义的地方,就举出六种信,要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种信是典型的圣道门的信,是自力的信,这种信我们信不来,但如果是善导大师的机、法两种深信,就人人都信得来。

若问,你将来如果没有到极乐世界,那你要到哪里?他答不出来,如再细细思维,那肯定是要堕落三恶道的。又问,到底有没有阿弥陀佛的救度?如他不太肯定的话,就会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好像有,因为大家都在念阿弥陀佛,可是,能不能往生,又没有切身的体验,所以半信半疑。所谓「理明而后信深」,他就是因为没有了解净土法门的理趣,才会半信半疑。

因此,学佛的人最好要专,专理解净土法门,因为除了净土法门之外,没有第二条解脱之道啊!所以要尽一辈子,专一深入理解净土法门,一直到深入了,融会贯通了,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到那个时候才有余力,有时间、精神跟心情去学其他的法门。那学其他法门是为了什么?为了知己知彼,自信教人信,经由广学其他法门方能对机说法。

净土门的信,是容易的、是殊胜的,只有相信自己必须接受弥陀的救度,否则没有第二条路,而信受弥陀的救度是百分之百的,所谓千信即千生,一千个人相信,一千个人往生;万信即万生,一万个人相信,一万个人往生。

因为念佛容易,只怕不信,若是相信的话,愿生容易,念佛容易,所以往生容易,成佛容易,这就是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里面主要所讲的,目的在说明除了这个法门是易行道,像坐船那么轻松、安稳之外,其他的法门都是难行道、艰难的,而且有危险的,要经过很长时间、旷劫时间的,我们对于净土门的信,要有这样的理解。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中的欲生我国,在第十八愿成就文解释为愿生彼国。我们在解释第十八愿的时候,必须以释迦牟尼佛的解释为标准,第十八愿愿文只有三十六个字,而释迦牟尼佛于成就文中的解释也只有四十个字。「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释迦牟尼佛解释为「诸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一念」,释迦牟尼佛解释为「闻其名号,信心欢喜,至心回向,愿生彼国」;「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释迦牟尼佛解释为「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所以即使乃至临终的一念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当下也能往生,而且进入不退转的境界、阶位。如果不是临终的人,就尽一辈子的念佛,念念相续,专一称名,若能这样的话,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不是轮回的凡夫了。所以是「即得往生」,当下获得往生的身分,「住不退转」,当下就已获得不退转的身分了。

一般讲不退转,至少要断除烦恼,不退转为凡夫,也就是超凡入圣,不再轮回于三界六道中。就像木头已经烧成炭了,不可能再成为木头,米已经煮成饭了,不可能再成为米。念佛人既然已经具备往生的身分了,当然就不可能会再退转。所以,虽然我们还没有断除烦恼,但是等同断除烦恼的圣者一样,不会再轮回,不会再退转,所以说,「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接下来,「欲生我国」可以从两方面来讲,一方面从阿弥陀佛这边来讲,另一方面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讲。从阿弥陀佛这边来讲,是指阿弥陀佛对我们十方众生的呼唤;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讲,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解释的「愿生彼国」,接受弥陀的召唤,愿生极乐世界。

在弥陀的立场来讲,他是说「欲生我国」,你要欢喜往生到我的极乐世界;在我们这边来讲,就是「愿生彼国」。「欲生我国」就是弥陀对我们的呼唤,但这四个字在表达呼唤上还不那么的明显,必须以其他同本异译来互相解释才容易明白显示。这些我们在早上曾经念过,也就是《庄严经》所讲的,「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这岂不是弥陀的呼唤吗?而且他呼唤的是整个十方世界的众生。

要再引用的话,其他的经文非常多,总之,第十八愿所讲的「欲生我国」,是就弥陀这边来讲的,是他对我们十方众生的呼唤,他的呼唤,就等于是对我们众生的救度。他是主动的,是积极的,怎么说是主动、积极的呢?如果我们看过《无量寿经》就会知道,尤其是我们有一本随身书《弥陀愿心的根源》,这本书有跟大家结缘,希望大家把它过目一遍,至少过目一遍,因为这是随身书嘛,几十分钟就看完了,看了以后会让你了解很多,为什么呢?因为经文无人说,虽智不能解。像中午的时候,觉华法师就有说,我们有学员对某段经文有疑问,初接触这个法门,疑问一定会很多,不可能没有疑问,但是如果有看我们的书,像看这本书,很多疑问就自自然然得到解答。没得到解答的,没关系,就搁着,孔子有句话说「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我们有不知道的,就先搁在旁边,等待机缘,不要遽然加以判定这个是对的或是不对的,这个是真或是假、是正或是邪。

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主动的、积极的,为什么呢?他在兆载永劫之前就已发愿要救我们,而且没有事先经过征询我们的意见。他发愿救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救度,他要救度的对象就是在座的每一位,但是居然没有先知会我们、通知我们、让我们签个字,你们说阿弥陀佛大不大胆?那个时候,我们都还不晓得在哪里轮回、在哪里造业,懵懵懂懂,但是,阿弥陀佛这位老爸用心良苦,他不是默默的,他是光明正大的,向十方世界恒沙诸佛表白,他要建设一个极乐世界,救度十方众生,这个极乐世界是涅槃的境界,任何众生,只要往生到这个世界,就统统进入涅槃而成佛。

十方众生包含圣人、凡夫,凡夫当中包含善人、恶人,恶人当中包含着人间看得到的,以及看不到的阴间鬼魂和地狱,统统一网全收,都要救度,阿弥陀佛早在那个时候,就为我们这样发愿了。他所发的愿,是经过五劫的时间,细细地思考,用五劫的时间思考出四十八个愿,如果我们念的话,顶多几分钟就念完了,但是他却思考了五劫,不是思考五天、五年,不是,是思考五劫。

在思考这四十八愿之前,他已经预先参观考察了二百一十亿的十方净土,选取十方净土中善的、妙的、殊胜的,不选取不善的、粗劣的、不殊胜的,然后又把他的理想加进去,再经过五劫的思维,规划出这四十八愿的蓝图。但这还只是初步蓝图而已,实际上,房子都还没有盖,地也还没有找,蓝图规画好了,确定了之后,他还要进一步修行,修六度万行,所以《无量寿经》说,他是「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兆载永劫的「兆」,就是一兆两兆的兆,在时间上,「载」就是我们中国数目最高的单位,「永」就是永恒,「永劫」已经超越时间性了。经过那么长的时间,五劫思维,兆载永劫的修行,累积了无量无边的德行,终于在十劫之前,完成了极乐世界,完成了阿弥陀佛本身,完成了这一句救度我们的六字名号。

简而言之,阿弥陀佛规划的蓝图,概括来讲有三样,就是弥陀净土、弥陀本身、以及弥陀名号,完成之后,他就用这句名号来广度众生。这句名号是光明名号,这句名号是有声音的光明,遍照整个宇宙、虚空大地,甚至整个法界,不管众生在何时、何处、何种因缘之下念佛,都在他遍照的光明当中。

当初,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我们并不知道,他是主动的,而且他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这么样地积极。阿弥陀佛又说:「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你们说,他积极不积极?他不是说,随缘吧,能成便罢,不能成就算了,他不是这样,他是一直地精进,一直地不退转,一直地坚忍,一直到能够救度我们,那个时候,他才要成佛,否则他还要一直修行。

能够让圣人往生还不够,也要让凡夫也能往生;能让凡夫之中的善人往生还不够,也要让凡夫中的恶人也可以往生;能让出家人往生还不够,还要让在家人也能往生;让看得到的众生往生还不够,还要让看不到的无形众生也能往生;让看得到的人道众生往生还不够,还要让看不到的微细的虫类也能往生,达到这样的目的才成佛,若不达成,他就不成佛。然而,若不成佛,阿弥陀佛就放弃了吗?不是,他还要继续修行,直到圣人能够往生、凡夫能够往生、善人能够往生、恶人能够往生、人间天上能够往生、恶道也能够往生、以及有形无形、胎卵湿化、各种众生都能够往生。

这是阿弥陀佛的愿跟行,所以说,他是主动的、积极的,他并没有经过我们的拜托、祈求,说,阿弥陀佛,祈求你、拜托你、请你为我发愿、为我修行、为我建设极乐世界、好让我有一艘名号的本愿船能够坐到极乐世界去。我们有这样向他祈求、拜托吗?没有,所以一切来自弥陀的积极、主动,而且是平等、无差别的救度。

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不问对象、不讲条件的,所以,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跟智慧无关,跟学问无关,跟修行无关,跟善恶无关,跟道德无关,跟什么都无关,唯一有关系的是什么呢?就是相信、愿生、念佛,这就有关系了,其他的一概没有关系。

阿弥陀佛是主动的、是积极的、不是被动的,如果我们还需向他要求、拜托,那就被动了。他在我们还不知道的时候,就在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当我们祈求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早已经送给我们了,是不是?极乐世界是谁的?是我们的,极乐世界不是阿弥陀佛建设的吗?是阿弥陀佛建设的,那怎么会是我们的呢?是啊!因为是他为我们建设的。

这就好像钱是爸爸赚的,那怎么会是儿子的呢?因为是爸爸赚给儿子的,所以说,阿弥陀佛是谁呢?他就是我们的爸爸,而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吗?是的,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家。在我们都还不知道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已经为我们进行建设了,等到我们要的时候,它已经完成了,而且也送我们了,极乐世界的所有权、使用权,都登记在你我的名下,在座的大家。

其实,我们看世间森罗万象,人有你我他,可是对佛来讲,哪有什么森罗万象,哪有什么你我他。你说,佛的身体像我们人的身体吗?那肯定不像啊!我们的身体顶多就是一两公尺而已,而且会老、会病、会死。天上的天人,他身体多高?以欲界第二天忉利天而言,也有解释身高一由旬。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数目,每由旬古来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但,现代也有以一由旬当十至十五公里的。越往上天人的身量越巨大高长,色究竟天,身高一万六千由旬,比地球高大几十倍。这样大吗?从整个大宇宙来看,如此身材其实都还不如一粒恒河沙。地球跟太阳比的话,太阳像颗大石头,那地球就小小的;而一个太阳在整个太阳系中,就像一粒小小的沙,如再从整个虚空来看,这个太阳系反而看不到了,要用某种特殊镜头了。

虽然我们这么渺小,但是我们的佛性若和虚空比较的话,有没有一样?不一样,虚空虽大,在我们的心中却好像一片云。在《楞严经》中,释迦牟尼佛就说,整个虚空在我们的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就好像一片云在虚空中一样。所以说,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后,是什么样的身体?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虚无之身的这个虚无,我们想像不来,我们所能看得到的,就是这个身体啊!但是,不要用我们娑婆世界凡夫的观念,去想极乐世界,这样就弄错了。

我们有大小的形状概念,有过去、未来的时间概念,有远和近的空间概念,这些概念都是错误的,我们要扭转过来。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甚至世间的森罗万象,也根本不存在。有人会说,明明有时间啊!有早有晚,有白天也有晚上,而且我的身体告诉我,现在我已经老了,明明就有时间啊!是的,在我们娑婆世界是有时间的,但是若论真理,净土的世界是没有时间的,那真理在哪里呢?在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本身,我们到了极乐世界,就是进入真理的故乡,进入真理的故乡,就是真理的境界,就是法身的境界。

譬如说,法身哪有大小,哪有像我们的身体、天人的身体,或是所谓菩萨璎珞挂身的身体,有大有小。那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体呢?我们想像不到,等到了极乐世界,就全都知道了,方便说,那就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就是涅槃,就是真如,此事唯证方知,只有证悟了才能够理解。究竟来讲,它是非有、非无,你可以说有身体,也可以说没有身体,为什么呢?因为那是透明的,你去摸它,没有一个物质可以摸得到,只有生灭轮回的东西才有物质,所以说,那是透明的,似有若无,非有非无。

我们洗澡的时候,都会念一首偈子:「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成佛的身体,就是这样无垢,没有贪瞋痴烦恼,没有罪业,没有污染,而且是通透的,内外光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因为它超越大小,超越有无。我们凡夫人的概念有大有小、有内有外、有远有近,在另外一个境界,在真理的境界中无所谓大小、内外、远近,也无所谓多少、轻重、殊胜和下劣,都没有这些对待,这些对待都是我们娑婆世界凡夫的观念,在那里只有一,连一也不可得,所谓入不二法门。

佛的境界是一不是二,「唯此一真实,无二亦无别」,那种境界只有一,时间一、空间一、万物一、众生一,佛、菩萨、圣人、凡夫都是一,连一也不可得,因为有一也是我们的概念,也是我们烦恼的产物。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进入法界身,善导大师说极乐世界是涅槃的境界,「极乐无为涅槃界」,因为极乐世界就是那样的境界,不然你要说它是什么,它就是那样的境界,你要改变它,绝不可能。

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就进入法身,《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所讲的,乃至《无量寿经》所讲的黄金铺地、七宝楼阁、七重行树、七重罗网、七重栏楯、七宝池和八功德水,还有天散香花、众鸟说法、衣裓供佛等等,是甚么意趣?

请问,我们需不需要房子?需要,因为台风来了,没有房子不行,因为下班回来累了,有房子有家是温暖的,可以遮风避雨,供我们休息,夏天到了,进到房间,可以不用穿西装打领带,而且房间最隐私,因此,我们需要房子、需要家,对不对?

那么,到了极乐世界还需要吗?极乐世界需不需要房子来遮风避雨呢?极乐世界需不需要有个房子让我们有隐私权呢?那里都是天眼通,都是他心通,不论你躲到哪里,你一起心动念,人家都知道,极乐世界的人也没有妄想杂念。所以,极乐世界不需要隐私权,极乐世界需要房屋吗?也都不需要,而且极乐世界的身体,一个房屋够我们住吗?如果我们流汗了,尤其夏天,如在大陆四十度,在中东就四十几度、五十度,那个时候需要冲凉,那么极乐世界需要水来冲凉吗?也不需要,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有八种功德,这一些都不离开我们的心性。

佛性当中,这些功德没有不具足的,那么到底《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讲的极乐世界中的种种美好建设是真的还是假的?比如你说一只猫拿鱼骨刺给牠吃,牠就会喜欢,那鱼骨刺就是真的啊!若是你拿钻石、美钞给牠,牠连甩都不甩你,对不对?释迦牟尼佛如果拿涅槃的钻石给我们,你会喜欢吗?并不会,所以他只好拿鱼骨头,因为我们是猫,味道愈腥的东西,我们愈喜欢。

好比有贪瞋痴、有烦恼业障的人,你跟他讲涅槃的境界,他是不会喜欢的,你只要跟他说那边的东西都比我们这里更高贵,他就会喜欢了。他可能会说,我们这里最高贵稀有的是钻石、是七宝耶!没错,可是人家极乐世界全都是钻石、都是七宝啊!他一听肯定会说,这样啊!那我要去。

再说,极乐世界遍地都是黄金耶!你不是最喜欢黄金吗?是啊!是啊!现在黄金最保值,既然极乐世界遍地黄金,为什么不去呢?而且现在许多人天天为衣食奔忙,尤其战争的时代,物质极度缺乏,更有不得吃、不得穿的困境,但是极乐世界却思衣衣至、思食食来。他会说,这样啊!不用工作就有饭吃,就有衣穿,那我要去,这样我们就会想去了,对不对?

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境界?去了就知道了,是这样而已吗?肯定不是。只因为我们对钻石不能理解,也就是说对涅槃的境界,我们理解不来,因此,未必会好乐,未必会喜欢,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方便善巧地跟你讲,极乐世界黄金为地、七宝楼阁、七重罗网、还有宝树,什么都是宝,亮晶晶的,这样我们才会向往啊!

至于这样就好吗?就够了吗?我们还要成佛啊!那么佛的身体,是怎样的身体?佛的境界,是怎样的境界呢?佛的身体叫做报身,佛的境界叫做常寂光土,报身跟常寂光土是一起的,佛的境界是身体与环境依正一如的。真实来讲,往生极乐世界后,每个人都成为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也就是进入涅槃的境界。所以,经典上那样描述极乐世界,其实是应机说法,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才这样说,如果对另一个世界的众生,释迦牟尼佛还会这样说吗?那就不会了啊!因为不同的病,用的是不同的药,如果是健康的人,那就自由自在了。

上次有跟大家结缘《弥陀愿心的根源》,大家今天有带来吗?请翻到一百零六页,这一段经文是《无量寿经》的经文,这段经文就是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真正相貌,我来念一遍,没书没关系,就静静的听: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
  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此文称为「圣众果德之文」,就是说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就变成这个样子。

此文也叫做「依正涅槃之文」,也就是说,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我们的正报,就是身体,我们的依报,就是极乐世界,都同样是涅槃。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就是涅槃之身,极乐世界的国土,又是次于无为泥洹之道的国土。

接着再看,「国如泥洹,而无等双;已至我国,快乐安稳」的成就文,这段文颇为重要,前面曾有引用,但并没解释,在此稍加解释,多少了解「国如泥洹,快乐安稳」的殊胜。弥陀净土,也就是极乐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呢?是「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的世界,也就是前面说的「国如泥洹」。「次」就是「如」,等同无为涅槃的境界。

所以,极乐世界也叫「安乐世界」,就是「清净安稳,微妙快乐」的意思。清净无染而又常住不变,这叫「清净安稳」。「微妙」就是难以想像,难以想像的快乐是什么快乐呢?是涅槃之乐,涅槃之乐既然难以想像,当然不可能以世间文字形容出来,也是不可能正确述说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在形容微妙快乐的涅槃境界。

这里有一个小表格,安乐世界就是安稳快乐,安就是清净无染不变动之安,乐就是微妙难思如涅槃之乐。极乐国土虽然是依报,可是等同正报的涅槃境界。正报的涅槃境界是什么境界呢?就是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本来常住、不经造作的。可是极乐世界是有始无终,是由于阿弥陀佛因地的无量愿行所成就的,并不是空寂无相,而是有相状的净土。虽然是有相状,可是等同涅槃无相状那样的清净、安稳、不变动、没有污染,因此说「次于无为涅槃之道」。

所以,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根本是不能想像的。经典说极乐世界黄金铺地、七宝楼阁,虽然这样述说、形容,但这其实是以我们凡夫可以理解的来讲,真正的景象必须等我们到了之后才能正确了解。《往生论》说:

  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无量寿佛的国土,它的庄严是怎样的庄严呢?是「第一义谛」的庄严。

「第一义」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真空的境界,真空的境界是所有境界中最高、最超越的,没有任何境界能超越真空的境界,所以叫做「第一」。它的意义很深广,而又真实不虚,所以叫作「第一义谛」,也叫作「第一义空」,完整的说,就是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或叫做「一真法界」,唯一真实的境界。

这种空,不是我们凡夫观念上的什么都没有的那种「顽空」,这种空能生妙有,所以,这种空叫做「真空」。真空能生妙有,因此,接下来的「妙境界相」就是妙有,「境界相」就是有,所以是「妙有」。简而言之,「第一义谛」是空有不二之空,谓之「真空」,故称「第一」。「妙境界相」是空有不二之有,谓之「妙有」,故说「妙境」。

再来看看,这里也有一个小表格,弥陀净土,也就是真空妙有,第一义谛,空有不二之空,谓之真空,故称第一。妙境界相,空有不二之有,谓之妙有,故说妙境。这样讲的话,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跟涅槃的真空没有差别,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是涅槃的真空所显现出来的,是「真空妙有」。所以,极乐世界的报土不但高妙,而且超胜十方净土。

再者,十方众生一旦往生到弥陀净土,则统统成为「一生补处」的菩萨,内德与外相都一样,没有不相同的,虽有「声闻、菩萨、天人」的名称,但那只不过是「随顺余方」而言。就如《庄严经》所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具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慈悲,利益诸群品。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节就讲到这里,下一节再续。

南无阿弥陀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