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人应有的基本观念与心态

第一章 正讲

一个念佛人的为人处世,应该要秉持怎样的心态呢?

念佛的终极利益

念佛有种种利益,比如能使念佛人消业障、增福慧、消灾免难、遇难呈祥,很多事相,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无形中被化解而获得圆满的结果。念佛虽然有这样的效益,但这只是世间的利益而已。因为世间的利益,再怎么富饶也是无常的,不是究竟的,人死亡之后,依然又再去六道轮回了,所以,我们念佛的主要目的是要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说,一个念佛人必定是以求生极乐世界作为他学佛念佛的最高、究竟,而且是唯一的目的,其他的效益则都是附带的。

附带的意思是指,在念佛之中,虽然不知道,也没去追求,但是它会自自然然赐予我们,就如刚才所讲的,念佛就自然会有的利益。但是,我们主要的目的是要往生极乐世界,绝对不会因为任何其他的因素,而退失我们念佛的愿心,也就是说,对往生极乐世界的心,是由始至终,百分之百的坚定,不会中途退失、改变。

要先断除五欲之心才能念佛吗?

学佛的人,不管是依圣道门修行,或是从净土门而入,最终都是要降伏,进而断除无明。不过,若回顾我们昔日的学佛过程,就会了解,愈是深入佛法,会愈发觉自己原来是一个彻底的博地凡夫。我们都是凡夫,虽然我已经出家了,我也还是凡夫,在座的各位当然也还是凡夫,凡夫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贪瞋痴具足、妄想杂念不断。有妄想杂念,有贪瞋痴,所以贪着五欲的尘劳,只要是凡夫都有这种心念,只要还有这种心念,他就是凡夫。

那什么是博地凡夫呢?就是自觉自己的贪瞋痴烦恼比别人更加炽盛,妄想杂念比别人更多更杂。自己虽然学佛,但一直无法以自己的力量来修持佛法所讲的戒定慧,无力降伏贪瞋痴。但是六道轮回却又明明摆在眼前,这样要如何呢?所以要求生极乐世界,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此生学佛,才能使我们这般博地凡夫,今生即成就佛道,脱离生死轮回。

就如刚才所讲的,我们都是博地凡夫,既是凡夫,就都有追求五欲之乐的心,追求五欲就是贪着恩爱,是什么样的恩爱呢?就是男女的恩爱,眷属的恩爱,还会贪名、贪利、贪权力、贪地位。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要求生极乐世界,是不是要先淡泊执着,或非得先断除五欲之心不可呢?不是这样!

既然不管学圣道门或是净土门,都自觉自己的凡夫心念一点也没有降伏,照常有贪着的心,那么我们究竟要抱持怎样的观念来处理目前这种无力的困境呢?──因为我们就是有这样的贪着难以降伏,(照理应该要自我降伏,但是自己却是毫无能力),也了解阿弥陀佛就是为我们这样的众生而发愿、而修行、而建设极乐世界,来完成这句万德洪名的南无阿弥陀佛,惠赐给一切的众生,因此我们才如获至宝,发愿依念佛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学这个法门的心情是:今生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绝对不会因为任何环境,任何因素而稍起退转之念。

净土法门的核心──愿生心

由此可知,刚才讲的那种难以降伏的心是不会障碍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但是我们要有一种观念:因为我们这个肉体还在这个世间,还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在有生之年难免还存在凡夫的心,贪着眷属,甚至贪着一切,所谓见惑思惑的贪瞋痴,以及微细的尘沙惑与根本的无明无法降伏、断除,但是我们要清楚了解,不管如何,我们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亦即虽然我们有生之年于这世间会有种种贪着,但是到了临命终之时,两者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我们是要选择往生极乐世界呢?或是要选择继续滞留娑婆?当然要选择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选择往生极乐世界,愿生极乐世界这种决定的心,本就早已深刻地存在于我们的心底了。

我们自始至终都清楚了解,虽然有很深的愿往生之心,但是在现在却又很贪着世间,假设现在就要我往生,或许我还会对红尘恋恋不舍,因为认为自己还不够老,养育儿孙的责任未了,甚至于虽然子女都已成家立业了,仍要看孙子长大成人,或是其他种种心愿未了等。简而言之,我们虽然是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毕竟都是凡夫,一定会有这样的念头,对不对?当然啦,如果是过得比较苦恼的人,比如因疾病苦痛缠身、痊愈之期无望,或是家庭环境使我们很痛心,不如尽快往生的好,如果是这样的念佛人,他就会希望尽快往生到净土。不过如果是一般生活还算顺适的人,他一定还会贪着,这样会障碍往生吗?这样也不会障碍往生!这怎么会障碍往生呢!本来阿弥陀佛就是要救度这样的众生啊!本来我们就是这样的众生,才需要往生极乐世界,求生极乐世界,否则,我们就不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不一定要靠南无阿弥陀佛,我们靠自己就好了。

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了解,到了临终之时,在二选一的紧要关头,你就不可以再对世间的一切存有丝毫贪着的心,因为你既已知道这是人生最后的时刻,这世间已经和你无关了,你再怎么留恋,再怎么执着,再怎么想停留在这个世间,都必然是徒劳无功,已经是不可能了。所以,当肉体已不能由我们作主,已经到了临终之时,这个时候我们的执着之心就一定要全部放下,这样就可以决定往生。如果这时还是执着不放,那就表示平时说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样就退转了。

我们要再进一步了解,因为你有你自己的业,你的子孙有子孙的业,我们死后如果还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也还没有堕入地狱,也没有上升天庭或立即投胎转世,这样就是在中阴身,中阴身顶多是四十九天,在这个四十九天当中,随着过去生生世世,与今生今世所造的善业、恶业去投胎转世,所以中阴身(俗称灵魂)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这个家庭。因此,即使我们再怎么执着世间,依恋眷属,留恋这个环境,或者是贪恋财产(动产、不动产),也根本无法让我们如意,因为每个人都是要随业受报的。想要和子孙们永远相聚也是不可能的,譬如说我的神识生生世世要住在这个家里,甚至于希望生生世世都投胎转世与我的子子孙孙成为眷属,这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学佛的人了解这个业报道理,所以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要二选一的时候,我们就选择极乐世界,不再选择娑婆。我们不可以想要生生世世都在娑婆世界和现生配偶结为夫妻,生生世世都和子孙作眷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各人的业都不同。所以我们要了解六道轮回是无常的,无常的本质就是苦,这就是「苦、空、无常、无我」,因此,到了临终之时,一定要完全放下。

我们虽然放下,但其实并非失去,怎么说是没有失去呢?因为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反而会因为拥有神通,若想要回来探视子孙,就能立即回来探视子子孙孙,以及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眷属。如果他们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就一定在六道中轮回,因为那时我们已有神通,就可以救度他们到极乐世界团圆。这样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离开我们的眷属,反而这样才能看得到他们,才能有神通力救度他们,有足够功德能够庇荫子孙。因此一个念佛人,一个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这样的决心是从现在到临命终都不会改变的。

所以,在生活的过程之中,虽然我们都会留恋子孙,但这是自然流露的,没关系。可是,我们心底要明白,在那一刻来临时,我们就要放下全部的心,归投极乐世界。总之,要有这样的观念:一个念佛人是决定愿生极乐世界的,对往生来讲,都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专靠南无阿弥陀佛,这样才是一个念佛人。

念佛人应有的心态──深信因果

一个念佛人的心态,就是要知道,今生今世所遭遇的成败得失、苦乐祸福,所有的点点滴滴,百分之百都是跟我们的过去世有关,是生生世世所造作而来的。就是生生世世以来有造那样的因,所以今生今世才会出生在某个国家,做某人的子女,与某人结为夫妻,生几个儿女,身体健康或病弱,头脑聪明或愚钝,事业成功或失败,际遇是顺或逆……所有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生生世世自己所造作而来的,不是别人导致我们那样的。

所以一个念佛人首先要相信三世因果与善恶报应的道理,要有安分守己、随遇而安、逆来顺受之心,不要对人以牙还牙,这样来念佛才会感到自在喜乐。若念佛人不了解这种善恶报应、三世因果、自作自受的道理,就会凡事不平不满、嫉妒计较、争吵怨恨,他虽也念佛,依然是苦苦恼恼,乃至于会做出极端的行为,甚至于最后去自杀。这样的话,怎么可以怪罪阿弥陀佛说:我已经念佛了,怎么使我步上自杀之路呢?我是一个念佛人怎么还会这样呢?如此怪罪阿弥陀佛没有庇佑,这是不对的。

其次,既然我们的身体仍然处在这个家庭环境之中,与子孙家眷、亲戚朋友互动往来,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应该有基本的做人态度,如果态度观念有偏差就会导致自己的苦恼。譬如说,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应该要互相谦卑体谅,多为对方设想,在态度方面要尽量亲切和睦。但是,自己虽然念佛,习性依旧没变,思想偏激、个性冲动,三言两语就与人争吵,这样自然与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不和了,这时怎么可以怪罪说:我已经在念佛了,怎么仍会使我因缘不好?所以,作为一个念佛人,要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要安分守己、随遇而安、逆来顺受,不要以牙还牙,不可以说你对我这样,我也要这样对你。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将所遭遇的逆境怪罪在子女、媳妇、丈夫、妻子或是其他人身上,应该要了解这都与曾互相欠债有关,这个逆境机缘,正是我们偿还欠债的时候,因为那都是我们以前欠他们的,我们过去曾经得罪、伤害过他,今世才会遭受他这样的对待。想想看,天底下的男人那么多,天底下的女人那么多,你为什么却会偏偏与这个人结婚,生育这种子女,与这种媳妇相处呢?这都是各有其相关的因果啊!所以,对于来到眼前的一切,都要欢喜做、甘愿受,不可以牙还牙,否则前债不但未还,又再另造一个新业了。

又比如,已经有几天没吃饭了,结果肚子饿、胃痛,甚至饿到濒临死亡。我们应知,肚子饿有肚子饿的因果,如果这个时候竟说:我都在念佛了,怎么还使我肚子饿?这种想法就不符合因果了。又譬如说:几天前气温很低,你故意只穿单薄的衣服,致使着凉感冒,却又疑惑已经在念佛了,怎么佛没有保佑我、赐我健康,不受感冒生病之苦呢?这样的想法也是不符合因果业报的道理。

一个学佛、念佛的人了解这个道理,所以第一会「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第二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三愿生极乐世界。这个愿生极乐世界,是讲真的,不是讲假的,是百分之百愿生极乐世界,这种心是坚定不移的。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对这个家庭还眷恋不舍,平时当然也尽责尽分,不过若到了临终之时,自然就会放下,因为此生彼此因缘已尽,任你再怎样也都无济于事了。然而,这其实只是暂时的放下,因为到极乐世界之后,反而能够达成我们继续照顾眷属的愿望,而且在达成这样的愿望时无凡夫心,境界更高超。

万行不凭凭念佛

所以,一个念佛的人,他深刻清楚,往生是专靠念南无阿弥陀佛,因此平生就只专念南无阿弥陀佛。除此之外,对于人情世事,当然也要恪尽本分,不可以假借念佛之名,而回避应尽的责任。是故,为人子女当然应当孝顺父母;为人父母应该好好栽培子女;为人兄弟要互相和睦友爱;对其他人要尽量包容、援助对方,随缘随分随力去做自己做得来的善事,此即佛教所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不过,他有一个明确的观念,就是做任何的善事,对于往生而言,是没有增减影响的。他只不过是随缘随分,随顺一个学佛人的本分和境缘,遵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已。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靠这些善行。要往生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已经全部具足。所以,这六字名号称为万德洪名。

这个「万」字不是百、千、万数目的万,这个「万」是指圆满具足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也就是这六字名号就已圆满具足一切,没有丝毫欠缺,而且超越所有六度万行的功德。这样说来,他平生所作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对往生而言,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而且也不相关。因为他不是靠这些来往生的,所以他做的这些事情,不属于正行,不属于杂行,不属于自力,也不属于他力;正行杂行,自力他力,是针对往生而言的。如果与往生没有关系,那就没有自力他力、正行杂行的分别了,因为这些都谈不上。

所以一个念佛人,第一要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第二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三要愿生极乐世界。

念佛的方式

刚才提到专念弥陀的名号,要怎么样念呢?念佛方式有: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心中默念四种。平时我们以金刚念为主,金刚念就是动嘴唇不出声音,自己听得到别人听不到。因为金刚念比较不累,可以从早到晚的长久持念。那么还需要大声念、小声念吗?这要视情况而定,若是大众共修的时候,大家都出声念佛,这样大家就都大声念,但是如果随众念累了,那就转为小声念;若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念佛,则以金刚念为主,如果有时候自己想要大声念或小声念,那就随己意大声念、小声念或心中默念,最主要的则是金刚念。

为什么我们比较鼓励金刚念呢?原因是,金刚念只是动嘴念,不会累、不伤气,又没有默念的缺点。我们凡夫的习性就是妄想杂念不断,妄想杂念不用去学,是与生俱来牢不可破的。如果我们以为心中在默念佛号,而其实往往都没有在念佛,那就自然而然会落入妄想杂念中了,所以我们要动嘴唇念,以动嘴唇来摄住我们的心。因此平时最好养成动嘴唇念佛的习惯,走路也好、工作时也好、在家里也好……都动嘴唇念佛,念成一种习惯。

专心念佛与散心念佛

再进一步来讲,还有专心念佛与散心念佛之别。散心念佛就是在走路也好,工作时也好,其他的任何时候,只要是不用动脑筋的时候,我们都将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在口中,这样称之为散心念佛,而不是专心念佛。因为我们的眼睛在观望,耳朵在听周遭的声音。详细一点说,眼睛在看周遭的环境,耳朵在听周遭的声音,手在做其他的事情,但我们不会因为这样就不念佛,只要还能够念佛,我们就会继续念佛,在这样际遇中的念佛,就是散心念佛。

另外一种是专心念佛,当没有在做其他的事情时,没有在动脑筋,没有在想事情……在空闲的时候,专心念佛,一字一句,都很清楚,这个时候的念佛称之为专心念佛。所以,只要我们在佛堂,不论时间长短,即使只是短暂的几分钟,都是专心念佛的时候,因为坐在佛堂,不用做事情,身体静坐不动,闭上眼睛不看,只听自己念佛的声音,称为专心念佛。

一个人的念佛不是散心念佛,就是专心念佛。所以,念佛有散心念佛及专心念佛两种。我们一天有多少空闲的时间来专心念佛呢?24小时之中,有8小时要工作,8小时要睡眠,三餐饮食、盥洗、娱乐……除此之外,都是没有做事情,没有动脑筋的时候,我们一天当中有多少这样的时间?初学的人,可以自我要求,利用这样的空闲时间来念佛,可以念几千句、几万句的佛号,将它变成固定的功课。在这段念佛的时候,用念珠来计数,自己念了多少句的佛号?因为有加以计数,心才能够专注于佛号。不可以在有空闲的时候,东摸西摸,虚度光阴,白白浪费掉难得的专心念佛因缘;也不可以因为自己在动嘴念佛,当有空闲的时候,也是东摸西摸,说自己有在散心念佛,不应如此。有空闲的时候,我们就专门用来专心念佛。所以,散心念佛乃是因为一个念佛人,不论任何时间、任何场所、任何事情、任何境缘,亦即行住坐卧,时处诸缘,理所当然都要念佛。若有专心念佛时间,就要专心念佛,不能只因有在散心念佛就忽略了专心念佛。

在士农工商中念佛

再者,每个人的根机、因缘各不相同,有出家众、在家众;有士农工商的上班族,也有退休养老的银发族;有根器佳的人,一念佛就获得心清净的;也有经常烦恼深重的人,念佛时妄想杂念极多。十方众生的根器,各个不同,这都没有关系,只要以他的根器去念佛就可以了。他是什么样的根器,阿弥陀佛就会怎么样地去救度他,不会因为他是在家众,念佛时妄想杂念很多,或是每天的念佛不太多,这样子阿弥陀佛就不去救度他。

因为阿弥陀佛知道众生的根器,是各个不同,有的人比较有时间可以念佛,念得比较多;有的人比较没有时间,所以念佛念得比较少;有的人比较精进,有的人比较懈怠;有的心比较清朗,有的心比较烦恼,这就是千差万别的十方众生呀。但是,阿弥陀佛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冤亲平等,自他一体,没有任何差别观念的。所以,只要他是决心要往生极乐世界,完全依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都可以平等地往生极乐世界!因此我们念佛人也不要彼此互相比较,做比较会引致苦恼不安。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随自己的身份、力量,来约束、要求自我,一有时间就念佛。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乃至十念」,就是要我们就自己的时间来念佛,所以我们就要随顺阿弥陀佛的愿,有时间就念佛。

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再进一步而言,一切众生都有心念,既然有心念,如果没有念佛,就一定是念妄想杂念,念念都是业。《地藏经》云:「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如果了解这一点,就该转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个学佛的人,就要时时刻刻观照自心,这样才是一个学佛的人。当心念浮起的时候,自己要能察觉到,在察觉到当下的念头时,当下的念头就消解了。但是,我们知道自己没有这样的消解力量,所以将这个念转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以念佛这个正念来消解种种妄想杂念。

因感娑婆苦,自然相续念佛

另外,若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很恳切的话,不需要别人的鼓励鞭策,他自然而然会想要念佛。因为他知道世间是虚假的,是颠倒的,不是真实的。唯有极乐世界才是真实的,阿弥陀佛才是真实的,才是值得追求的,才是值得心心念念去思慕的。在此情况下,他的心心念念自然会想要念阿弥陀佛。因为他知道尽其一生之中,最有价值的,不是事业有成就赚大钱、地位崇高、家庭美满,而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全都只是各人的因缘果报而已,而且苦乐祸福都只是暂时的。更何况,娑婆世界是唯苦无乐,乐尽苦至,乐的本质即是苦。所以,他决定要彻底离苦得乐,究竟厌舍娑婆之苦,完全欣慕极乐之乐,他会有这样的观念。既然有这样的观念,他的心心念念自然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念佛是往生的正因,如果是这样,他就是一个决定往生的人。

决定往生的人,就是不必等到临终的时候,才能够确定他是否往生,是在临终之前,现在就已经是决定往生的身份了。如刚才所讲的,无论什么样的境缘,生病、自杀、灾难而死的……都决定往生,对于这一点他不会有丝毫怀疑,因为他知道阿弥陀佛有大智慧、大神通、大慈悲、大愿力,每个念佛人是怎样的业,他的寿命到何时结束,在什么情况下往生,阿弥陀佛通通都知道!届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他。

因知佛心而大安稳

所以念佛人因为了解佛心,他对自己的往生自然就没有怀疑惊惧。为什么呢?经典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一个念佛人,他时时刻刻、永永远远、从现在到临终,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之中!犹如水盛在杯子内,它不会流到外面。念佛人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之中,而且到了临终之时,《阿弥陀经》云:「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阿弥陀佛就会带着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显现在我们的面前。

因为是阿弥陀佛先来,然后我们在命终之时,才能够心不颠倒,正念现前,决定往生!这个时候,还没有断气之前,称之为临终,在尚未断气临终的时候,我们念佛人就会看到阿弥陀佛出现,不管他是否昏迷,即使昏迷,也会在昏迷中看到阿弥陀佛。如果在病痛中,他也知道不是他不想念佛,只因现在痛苦到无法念佛,但是他的心中有安慰,知道时间一到,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他!所以静静地等待阿弥陀佛的出现。像这样的念佛人,在这个时候,他的心中有极大的安心、欢喜、踊跃,知道人生轮回的苦、肉体的苦、世间的苦,已经要尽了,眼前有极乐之乐,平白地要送给他了。

所以,一个念佛人对阿弥陀佛的救度,对佛心有这样的了解,他在临终病苦,无法念佛的时候,他的心中依然有安慰,有极大的喜乐。如果念佛却对阿弥陀佛的佛心不了解,或是对阿弥陀佛的慈悲智慧、神通愿力不了解,这样他就会苦恼。很多念佛的人,往往因不了解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本愿救度道理,所以虽然有念佛,却心生不安,到了临终之时,还苦苦恼恼,甚至于让别人担心他到底是否有往生,那都是因为他对佛心不了解;如果了解佛心,了解念佛的道理,不管他怎么样的念佛,他的心都是安稳的,不会怀疑。所以,我们就是这样在念佛的:你是什么样的根器,就以你现在的根器去念佛,对往生而言,你就是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只是在人情世事方面要看淡,对于应尽的本分仍要尽力。这是每一个念佛人应具备的根本心态。

守大体、有分寸

身为佛教徒,对于佛教也应随缘随分去护持,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自苦、不自恼。若做了之后,觉得很辛苦、懊恼,这样就不妥当,就不需要去做。要做就做到让自己感到喜乐,感到有价值,感到有需要,否则若做得苦苦恼恼,会使自己不安乐、不欢喜,而且也会或多或少与他人结怨,这样就不适当了。

念佛人为人处世有一个原则,就是两句话、六个字:「守大体、有分寸」。 守大体就是:这句话应不应该讲?这件事情是否应该去做?是否应该去和这个人接触?如果是不应该,就不要起这样的心念,说这样的话,做这样的行为;如果是应该去做,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应该要怎么做?分寸要怎么拿捏?这就是守大体、有分寸。无论任何事情都要「守大体、有分寸」,夫妻、父子、兄弟、朋友、莲友……彼此之间,都各有各的大体和分寸,所以任何事情都要守大体、有分寸。一旦没有守大体,没有分寸,就一定会混乱,将带给彼此苦恼。

第二章 问答

问:一个念佛人,若临终时却未见阿弥陀佛现前来接引,要怎么办?

:念佛人临终时,阿弥陀佛百分之百决定现前,临终之时未见到阿弥陀佛现前,他就不是一个念佛人了,因为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因果是必然的。因此,若是一个念佛人,已经快到临终之时,却还没有见到阿弥陀佛现前,因而心生烦恼,就表示他对这个道理还不了解,因为时候未到弥陀才未现前,只要时间到了,阿弥陀佛一定会现前,他终究会看到阿弥陀佛的。所以不需要有这样的疑惑,有疑惑就是对道理不明了。对道理不明就会起疑,起疑就会不安,不安就会苦恼,故云:「理明信深」,所以,我们对弥陀救度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

我一直都在开示这样的道理,没有离开这个范围。如果某人有那样疑惑的问题,乃是因为他是学一般通途的净土法门,而不是学我们净土宗的纯正法门,才不明了这个道理。也就是说,他现在虽然有在念佛,但是在他的观念中,临终却不一定能往生,因为他不知道到了临终之时,是否还能够正念现前?有人说:「临终一念,胜过百年修行」,他就是抱着那种观念。可惜,他不知道,他只要负责现在好好念佛,临终之时,就不必再有什么担忧,因为阿弥陀佛自然会来接引他。由于他不明了这个道理,所以才会想到虽然现在念佛,万一到了临终之时,病痛缠身,无法念佛,恐怕阿弥陀佛就不会来接引他了?这就是刚刚所讲的,一个念佛人,如果对佛心不明了,就会有这种惊慌、疑惑与不安。

问:平常自己念佛应念六字,或是念四字即可?

:平常念佛,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为主。在佛堂打坐,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走路的时候,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但是在临睡的时候,就只要念阿弥陀佛四字即可,若是因为病痛缠身,无法念六字佛号时,也只念阿弥陀佛四字就好,或是只念二字,一字也可以;因为念六字是阿弥陀佛本身,念四字也是阿弥陀佛本身。所以念六字也好,念四字也好,念二字、一字也好,全都是阿弥陀佛本身,只不过六字是比较完整的而已。甚至如果到了临终之时,都没办法念出佛号,这时只要相信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这样也同样会蒙弥陀救度。

六字有特别的涵义,表示我们众生与阿弥陀佛是一体不二,佛凡一体,机法一体,而且也表示阿弥陀佛将功德回向给我们,我们则随顺阿弥陀佛的救度,彼此互动,相互呼应,若是念四字恐怕就没有这样的涵义。所以,平时就以念六字为主,但是,并不是非念六字不可,不是这样的。因此,若在某个因缘下无法完整地称念六字名号时,就改念四字、二字、一字,这样全都可以。因为我们现在还健康,可以称念六字名号时,当然就以称念六字名号为主。

虽然念四字比较简略,但因为不明了以上说的这个道理,往往流于自力而不自知。比如有人念四字的时候,常常愈念愈快,他的目的是为了摄心,希望能克期取证,这往往兼含有自力之心。反之,如果他没有自力的成分,完完全全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他只不过是借这样来降伏自心,这样也是可以的。所以,怎么样的称念都可以,端看他是否有完全靠他力?是否有全靠阿弥陀佛?是否有依循第十八愿?这个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如果他了解这个道理,有这个信心的时候,他再怎么样的念佛,都是正确的,而且他平常就会以念六字名号为主。

净土宗念佛会已经出版很多丛书,书是作者智慧的结晶,而且在出版之前,都会经过仔细修订,所讲的道理也都较齐全。所以拥有书本,就好像有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一般听别人讲,往往听过就忘记了,若有书本就可以随时重复看,学而时习之,多闻熏习,这是书本的效果。有很多的道理,在书本中已经有记载,如果拥有这些书本,遇有空闲的时候,就开卷阅读,这样就可以「理明信深」了,道理明了,信仰就自然坚固深切。因为人的一切思绪行为,都是由心主导推动的,有怎样的心就会有怎样的言语和行为,产生怎么样的命运,变成怎么样的结果。当然,听闻也有需要,听有听的印象,听有听的感受体会,只不过听闻是一下子就过去了,想要再重复听闻,须得有录音留存,再借助机器播放,比较费事一点。所以,如果有书本,就尽量看书,识字的人,应该多加阅读才是。

问:以前每逢初一、十五或是清明节祭祖的时候都会烧纸钱,现在是不是念佛回向就好?

:以前每逢初一、十五,世间习俗都是烧纸钱,我们净土法门不需要这样,祭拜则仍依惯例,诵一部《阿弥陀经》之后,就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在祭拜之前,可以呼请祖先跟我们一起诵经念佛,并对祖先开示净土法门的相关道理,这样就可以了。如果时间不够,《阿弥陀经》也可以不用念诵,直接念佛回向就好,初一、十五、清明节……都是这样。

扫墓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风俗,表达我们对祖先的怀念与孝心,同时也有益于世俗人心的忠厚、和睦。所以,清明节依旧到祖坟祭拜也是可以的,但要素食,仪式上就依刚刚所讲的,诵经念佛之外,不需要再做其他的。当然,也要有现代化的观念,祖先的遗骸要火化,骨灰要放置在有出家人照看的灵骨塔里,不要因为公墓较便宜而放置在公塔。为什么呢?因为有出家人在照看的灵骨塔,早晚都有拜饭、诵经,每年也都有举办超度法会。假使我们的祖先仍在六道中,这些超度法会对往生者都会有某种程度的帮助。

在遗体的处理方面,台北在推行树葬与洒葬。把骨灰埋在树下做肥料,这个方法很简省,埋在树下大约半年就化成肥料了,这个叫做树葬。洒葬就是把骨灰洒在花草下做肥料。我觉得洒葬最理想,因为经由树葬的往生者,有时还会执着那棵树木是我的墓,若是火化之后洒葬,则可破除执着心,让我们领悟这不是我的,这个世间必定是无常的,最后终将成空的。如果骨灰磨成粉像面粉这么细,这样要结缘的时候,也可以跟面粉拌一拌,洒在山上跟野生动物结缘,因为我们以前都曾吃过野生动物,或是洒在海中,因为我们以前都曾吃过水族。

问:我们能不能平时就可以从一个念佛人的外观言行,看得出他是不是临终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

:这要看他有无往生心,信心坚定或浅薄,是没办法单从他的外表看出来的,因为我们人都会虚假,做给别人看,所以要自己问自己。他若是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对道理了解,这样他就会随缘随分去念佛,对他的临终没疑虑、没苦恼,这就是我刚才说的:真正的念佛人,纯情的念佛人,他是平生业成,他的往生是平生就已经决定下来了。为什么呢?因为临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他去极乐世界嘛!

有临终来接引这样的果,他的因在哪里?因就是平生他就已经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没有,那就是他愿生心不够,或是对道理还不很了解,所以做法不符合正定业,对临终还是有疑虑。因为每个人的因缘根器各个不同,所做的事情虽然各个不同,但同样都是念佛人,因为十方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所以先要对道理明白,才不致困惑。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这个「易」有三个意涵:

第一「简易」,简易就是简单不复杂。我们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不是要我们去修戒定慧,累积六度万行,才能够往生。如果是那样的话,那要修行的就很多很多,我们非但没有时间,也没有这种做得来的根器。若是只要念佛,这很简单,只有念六字而已,行住坐卧,时处诸缘,士农工商,都做得到。所以第一就是简易。

第二「容易」,容易就是不困难。念佛会困难吗?不会困难!有的修行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做起来很困难。念佛如果要作观,比如《观无量寿经》十三观说的初观是「日想观」,简单吗?只要观落日而已,虽然简单,但是不容易,我们做不到,也观不成就。因为,若不能使杂念妄想的心定下来,这样就观不清楚。所以除了简单也要容易,我们才易做到。

第三「安易」,安易是轻松而安乐。这个法门是轻松的、安乐的,使我们欢喜的。

总之,净土法门即是「简易、容易、安易」,若不符合这三点,就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

龙树菩萨在《易行品》中将这个法门譬喻为坐船,而说:「乘船则乐」,坐船轻松、坐船安乐嘛!除了这个法门以外的,都叫做难行道,譬如步行,而说:「步行则苦」,走路就很辛苦,要去千山万水之遥的地方,须跋山过岭、涉水越溪,非常辛苦,还有种种的厄难横阻在前,甚至会因体力难以负荷无法继续走下去,半途就倒下来了。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在修的是净土法门,如果已经在修净土法门了,却还不能获得安乐往生,这样一定有问题。问题在哪里呢?追根究底,简单言之,就是对道理还不明白,道理若明白,我们念佛的心一定是安稳的、满足的,所以叫做易行道,叫做坐船,乐啊!这就是龙树菩萨所说的。

我们这个法门叫易行道,容易到什么程度呢?容易到我们坐在船上什么事都不用做,只要安分守己留在船上就好了,搭这艘船既不用你花钱买船,也不用你买船票,也不用你出钱加油,也不用你掌舵驾驶……全都不用,因为这些都是阿弥陀佛的事情,我们只要安分守己就好。

什么叫安分守己呢?就像刚才所说的:「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然后决定愿生极乐世界,专一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是安分守己的念佛人。所以龙树菩萨在《易行品》里面说这个法门叫做「易行道」,用譬喻来讲就是「坐船」,形容「只有乐没有苦」。

我们若要以自己的力量脱离六道生死轮回,成就佛道广度众生是很不容易的。依据教理来讲,从初住开始,经过一大阿僧祇劫,才能进入初地,又再经过第二大阿僧祇劫,才到达七地,又再经过第三大阿僧祇劫,到等觉菩萨,才能成佛。而我们连见惑、思惑都无法降伏断除,这样离初地还有多远呢?根本没有办法形容,天差地别啦!可是现在,我们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让我们横超,虽然还没有降伏烦恼,没有断除烦恼,没有证到某种果位,但是就直接横超到等觉菩萨的果位,这样有够简单吗?(众答:有)有够安乐吗?(众答:有)所以,就是简单、容易、安乐。只要念佛就能够使我们脱离三界六道轮回,以后不会再去造业造罪,受苦受难,往生极乐世界就证入涅槃的境界成佛,然后再以等觉菩萨的身份倒驾慈航救度众生,这就是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问:如何才能至心信乐地念佛?除了「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之外,因为也还会重犯,是不是也要经常忏悔?

:至心信乐的「乐」,破音读成「ㄧㄠˋ」(要),「至心」就是真心的意思,我真的信阿弥陀佛的救度。「乐」就是喜乐、欢喜、喜爱,我喜爱极乐世界,想要去极乐世界,这叫做至心信乐,也读作至心信乐「ㄌㄜˋ」(乐),就是说,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我的生死可脱,成佛可期,所以我很欢喜,有这个欢喜,所以叫做信乐。

有至心信乐的人,他就会有一种心境,就是善导大师说的「念念称名常忏悔」。为什么呢?因为知道我们是凡夫,业障非常的深重,烦恼非常的强盛,但是偏偏没有办法降伏,若没有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没有办法脱离苦海。所以他在念佛的当中,内心之底就存有一种忏悔的念头。若内心没有忏悔的念头,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念佛人了,因为不合乎这种逻辑性。

所谓逻辑性,意思是说,他一方面知道自己是生死凡夫,造业造罪,生生世世以来,欠别人很多,没有办法以自己的力量脱离生死轮回,只有阿弥陀佛包容我们,没有嫌弃我们,不跟我们计较,甚至于把极乐世界成佛的功德,没有条件、平白的全都送给我们。若了解这个道理,心境就会转,心境如果转了,就会有一种忏悔的心,就会更加柔软,觉得自己很卑贱,明知应该要如何做,但偏偏却做不到,所以在念佛称名当中,就都有忏悔的念头在里面,这就是「念念称名常忏悔」。在这忏悔当中,又有喜乐、安慰、欢喜的心情,因为他知道虽然自己现在是这样的业障深重,却不会堕落下去,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救度。

若没有阿弥陀佛的救度,则虽忏悔,就无法同时拥有喜乐的忏悔、安慰的忏悔。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就是这样,心中一方面有忏悔,一方面又有欢喜,忏悔有多少,欢喜就有多少,边忏悔边欢喜,忏悔跟欢喜都在一起,自然会有这样的心境。

若不是修学我们这个法门,那么他可能会天天都在忏悔,却也天天都在不安,因为我们的起心动念都一犯再犯,犯就要忏悔啊!本来忏过去、悔未来,忏悔过就不应该再犯,但是,时时忏悔,却时时重犯,屡忏屡犯,所以时时都不安。这样的众生若是体悟弥陀的救度,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生极乐世界,他就会有安慰,因为他知道他再怎么样,都不会堕入地狱,也不会继续六道轮回。所以,一个念佛人在内心中就有这样的心情。

我们这个法门就是:只要我们愿生极乐世界,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无论如何都决定往生,要有这种观念。世间的苦乐顺逆,我们都欢喜接受,不再计较。士农工商,时处诸缘,就这样念佛,不管念多还是念少,有时间就去念佛;不管清净不清净,就是念佛,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切杂念不管它。不用顾虑自己的心之清浊,这就是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与殊胜所在。

如果说要达到禅定功夫的一心不乱,或是功夫成片,梦寐一如,那就不是我们的这个法门了。如果要那样,他念佛的心会不安,因为他不肯定自己能不能往生,为什么?因为他还在等待未来若能功夫成片,梦寐一如,到临终的时候,有这样的功夫,就有一点安慰,但是,能做到功夫成片,梦寐一如的人很少。何况阿弥陀佛会有什么条件呢?如果阿弥陀佛随便讲一个条件,就没有人能往生了。

问:看书的目的主要是不是了解念佛往生的道理,这样才能安心念佛?

:对!是这样的。念佛就是我们往生的正行,要往生,念佛就已经圆满具足了。看书只要看我们这个法门传承的书,因为看书才能了解念佛往生的道理,若对念佛决定往生的道理不了解,就不可能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念佛,即使是念佛,心也不安呀!所以为了使我们能够了解这个道理,我们就得去看这些书,听有关这方面的开示。进一步说,如果你对这些道理都已通彻了解了,也可以不必去看这些书,有时间就念佛,就是这样。

问:除了念佛之外,平常早晚课是否还要诵念其他经典?

:我们这个法门主要的经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如果想要诵经,只要诵《阿弥陀经》就好了。至于《心经》、《普门品》、《地藏经》、《药师经》这些都可以不用诵,因为你连念佛都没有时间了,怎么还有时间诵其他经呢?若论功德来说,佛号就是万德洪名,念佛功德比诵经的功德还高。而且念佛是任何人都可以念,任何时间都可以念,任何地方都可以念,做任何工作都可以念。而诵经呢?若不识字就无法诵,没有适当地方就不适合诵,没有足够时间也不能诵,何况,诵经又没有比念佛功德还殊胜,对不对?

当然,我们若要了解《心经》是在讲什么?《普门品》是在讲什么?《地藏经》在讲什么?我们就去看、去了解,了解就好了。因为,了解归了解,我们也做不来,既然做不来,就等于对我们的生死轮回没有多大帮助,对不对?当然诵经有诵经的功德,任何事都有它的因果嘛!不过你都没有时间念佛了,哪有时间诵那些经!所以,为了自己往生极乐世界,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不用再去诵其他的经。要超度祖先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专念佛,不用另诵其他的经,最多只是开示往生极乐世界的道理,或是诵《阿弥陀经》。对以上所说的这个道理我们要分别清楚。

所以,你们听我所讲的,若跟其他的人所说的来做比较,除非是他所传的法脉,同是我们这个净土法门,不然思想与说法多少会有不一样的地方;若是他所传的与我们这个法门相同,那么思想与说法就一定不会不一样。所以,你若觉得各人讲法不同时,最好你要听我的,因为我讲的是有传承的。

也可以这样讲,如果宣讲者不了解龙树菩萨的《易行品》、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对这些论、注的道理、思想若不了解,则他所开示的净土法门就不纯正,一定有掺杂。因为,看经要有「看经眼」,一般人看经大都没有看经眼,依文解义的比较多。我们今天能够了解这个纯正的净土法门的道理,是因为我们有纯正的传承,有看经眼,所以,我们很强调善导大师的这个传承。

一个宗派要有它的传承与法脉,他如果既没有传承,也没有法脉,这样的教法就不彻底、不纯正、不正确。虽然都是就《净土三经》的范围在讲,但是,那样的讲法内容就没那么纯正。没有那么纯正就会有它的后遗症发生,第一对修行的法就杂,第二对往生的心就疑。

问:念佛人家中是否要设佛堂?

:一个念佛人,若家里许可,要供奉我们的本尊。我们的佛堂只要有一尊「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对联用「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平常早晚烧香,礼佛三拜。若是没有适当地方可供奉,也没关系,只要时时、处处都念本尊「南无阿弥陀佛」就好。因为,真正的本尊不在外,而是在我们正信虔敬的内心,内心就是最清净庄严的佛堂。只不过我们还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生活,除非没有地方,不然,还是有必要供奉我们的本尊。

问:往生者身体柔软,是不是就可证明已顺利往生极乐世界了?

:人死之后,如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的身体往往会柔软;或者往生天庭,身体也可能会柔软;或者到阴间做神,身体也可能会柔软;或者他一生积德行善,投胎转世做人,去享受人间的福报,身体也可能会柔软。所以,柔软不是往生的唯一认证标准。往生的标准可以依两种来看:

第一就是他平生有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能这样就不用去管他的肉体死了几个钟头,身体有柔软、没有柔软,已经不管这些了,他都决定往生。第二就是,他平生是否有决定往生,我们也不知道。是否有专念,我们也不知道。但是临终的时候,有人来为他开示、为他助念,在那当中有人看到阿弥陀佛托着莲花来接引他;或者有人梦到他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能肯定他已往生。若是闻到香味,看到佛光,这往往也证明说往生极乐世界的可能性很高,因为佛光、香味,就是佛或是极乐圣众现前的现象。

届时就看对方,他如果肯往生,当下就发觉自己已经坐在莲花上,就往生去了;若是他有执着,执着分两种,执着「爱」跟执着「恨」。若想跟孙子在一起,孙子还很小,依恋不舍……阿弥陀佛!不好意思,我还不想往生,这样就没有往生,这个就是执着爱。「爱」的执着情形很多,执着家庭、财产……执着恨的呢?我的先生、我的太太……我怨恨,我不放过他,哪有这么简单,我生生世世要跟他讨债,阿弥陀佛!请你原谅我,我还不能跟您去,这样也没有往生。简要讲起来执着就是爱跟恨两种。

问:有一位亲人,刚断气时面容很好,可是过了三、四个小时之后却又睁眼、开嘴,这样有往生吗?

:这位亡者有没有往生?我们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神通,所以,看不到他是不是已经到极乐世界了,还是去哪一道了。他断气三、四个小时的时候,面容是光明灿烂,没过多久却相反,嘴开、眼睛睁、四肢僵硬,前面很好,后面很不好,这表示他的神识跟肉体仍有呼应触动,互相影响。

我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个落海遇难的人,尸体在海上漂浮,后来被打捞上岸后,一直找不到他的亲人。过了七天以后,他的亲人才到,亲人一见尸体,尸体立刻七孔流血。表示他的神识还会影响他的身体。

在嘉义太保市,有一位莲友叫林莠芳,几天前跟我提到她已过世大哥的事,也是类似的情形,她说:「我的大哥平日嗜爱钓鱼,一放假就跑到溪畔或海边钓鱼,直到晚饭前才会回家。1996年元宵节前夕,大哥与往常一样拿着钓具向家人随意交代几句就出门去钓鱼,但当晚却没回家,家人着急地四处寻找,到第二天还是音讯全无,随即求助警方协寻,一个星期左右,警察终于在一处人烟稀少的溪流边找到他的尸体。此处不仅人烟稀少且杂草丛生,茅草高过人头,如果没有特意走进去,很难有人会知道这里的存在。

当时我大哥的死状令人无法理解,头埋进水深还不到脚踝的地方,且由于脸部在水中浸泡太久,皮肤已呈现脱落状。警方找到后,暂时将尸体放入殡仪馆的冰柜里等待家属认领。

三日后接到认领通知,我和妈妈及大哥的儿女、还有其他家属立即赶往认领,那时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现象,已经死亡十天,且冰得早已僵硬的尸体,却因为我妈妈的到来而眼角流下了眼泪,那时我内心受到无比震撼,从而更加深信佛法中所说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及人死后仍有中阴身活动的事实,从此对念佛及参加法会共修更加殷勤虔诚。」

人死亡之后,神识并不是随肉体一起灭亡,他对四周的言语、行为都还知道,而且还能感触表示好或坏。所以,临终的念佛开示,是很重要的。亡者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的面容会非常慈祥,身体往往都会柔软。但是,也并不表示身体若不柔软,就没有往生,只是大多数会这样。

所以,若是以刚才你提及的那种现象来说,他有没有往生我们不晓得,因为他最初面容有光彩,笑得很灿烂,表示他很欢喜,对净土法门很欢喜。初听到阿弥陀佛的救度,感到欢喜,觉得安慰有希望。但是,毕竟他对世间六道轮回的痛苦,往生极乐世界的重要性,大概还不了解,对善恶恩怨的果报,也不了解,放不下。当然,实际的状况我们是不晓得的,只能根据一般的状况来判断。至于往生与否,若是能继续念佛回向给他,阿弥陀佛就会等待他,因为在他中阴身的期间,阿弥陀佛都会等他,他也会转变、也能往生。

问:有的人很容易卡到阴,很困扰,不知有何方法消除或改善?

:比较会卡到阴(卡到阴:闽南语。指体质较阴性,阳气不足的人,容易被阴魂、阴灵等阴气所阻,而发生身体上、心智上的障碍。也就是被「阴」卡住了,相当于中邪、撞鬼之类)的人,一般都是体质上的问题。但是,他如果有正知正见,就不会卡到阴了。古人说:「魔由心生,妖从人兴;正心诚意,百邪不侵」。容易卡到阴的人,有的是体质比较弱,这种体质和那阴界比较相应,所以到坟场、殡仪馆、医院或是哪里有阴的,他就会立即感受到,有的时候会浑身不舒服,但是只要他有正知正见,了解「魔由心生,妖从人兴;正心诚意,百邪不侵」的道理,专心念佛,知道靠佛就万无一失,这样就不会卡到阴。

有句话说「狐怕正人」,妖魔鬼怪都怕心正的人。一个人的心有正气、端正,就百邪不侵,甚至于一个心定的人,老虎都不会咬他。由于我们都是凡夫,没办法达到那种境界,我们就念佛。所以念佛也好,或是一般诵经也好,或是多行善事,或是孝顺父母公婆,这样的人,鬼神都不会干扰他。简而言之,会卡到阴的人,是因为他的体质关系,只要他能抱持以上所说的观念去实践,自然就会消除卡到阴的困扰,因为鬼神是尊敬端正的人,妖魔鬼怪也不会接近他,「妖怕正人」,「人怕鬼,鬼更怕人」。

问:我有一个朋友,快五十岁了,他年轻的时候就追求名利,现在也家庭安定、经济稳定了,就开始要追求宗教。而我是从小到现在一直都在接触宗教,几乎未曾断过,年轻的时候也很有机会去追求一些名利,可是我都不愿意,而是将心力都用在宗教上。这两年觉得净土法门让我的心很安定,真的是找到自己需要的。可是现在让自己矛盾的是,本来三年后就可以退休了,但我想给孩子一个安定的家,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又很想好好再去拼一场,好好赚钱。虽然想要一心相续念佛,可是想给孩子安定生活的心情却很重。

:赚钱来养儿女,让儿女有一些恒产,将来生活比较无忧无虑,这是天下父母心,但方向完全错误。孩子有福德,日后衣食无忧;孩子没有福德,留再多的钱给他都是害了他。所以,留福德给子孙是最重要的。即使现在有一百万、两百万、几百万,要是拿去布施,这样就是留德给他了。古人常言「富不过三代」,所以重点不是留房子、财产给儿女,而是把这些拿去救济贫困、供养三宝。所以,退休之后,正好为你的儿女累积功德财,这样的话,他们现世福报能够保持得住,没有的福报,也会因此培植。这一点大家观察社会的现况就知道,富过三代的往往不是留有形的恒产给儿孙,而是留无形的功德,这才是最实际的。所谓「道德」、「福德」,福德是果,道德就是因,有了「道」这个因,往往就有「福」这个果,而道德的实际展现就是对人恩慈体贴,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不为非作歹……等等,这个才是最实在的。

古人说:「修德获报,作善降祥。要好儿孙,只要积德,不要积财。」最近在《人间福报》看到星云大师引用的一句话:「人间道德无价宝,比山比岳万倍高。」所以,我们留给子孙一定要留德,不要留金钱,留金钱是最愚痴的,留德才是有智慧的。金钱,只要留一些让儿女够成家立业就好,「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其他的金钱,就用来做功德,这样你好他也好,子子孙孙都好。所以,如果有两栋房屋,就把一栋布施出去,自己有百万家产,百分之八、九十要把它布施出去,这是最实际的,永远都在我们身上,不会遗失、不会被偷。

古人说:「不轻财,不能为善;不好义,不知积德。」又说:「非积德,不能生聪慧之儿。」财之为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传与子孙,无一不败。故有智慧之人,当趁有权在手,有钱可施时,广作利人利物功德,使个个金钱造成未来胜福。

佛说:「世间之财,五家共有:水能漂没之,火能烧毁之,盗贼能劫掠之,官吏能没收之,不肖儿孙能消散之,故称不坚之财。」唯用以济世利人,才能增长福德,而庇荫子子孙孙。

作父母的生下这个孩子,是要让他解脱?还是要让他造罪造业,继续轮回、受苦受难?这点很重要。如果生下孩子没办法让他解脱,那就不要生,因为人身难得,而要脱离六道轮回,如果不等到做人,是完全没有机会的。好不容易得人身了,又不懂得解脱或没办法解脱,等于入宝山空手而回。好不容易,他很有福报出生在学佛的家庭,我们却不能让他学佛解脱,这样是我们愧欠他。他不能解脱的话,孙子呢?曾孙呢?玄孙呢?子子孙孙呢?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引导他来跟我们同见、同信、同行、同生极乐世界。最好是我们子子孙孙的生死轮回,就到我们孩子这一代就好了,不要再轮回下去了。所以,人一定要求解脱、求往生,我们最亲爱的就是我们的先生、太太、儿女,我们都想解脱了,如果没有让他们了解这个观念的话,那表示我们对他们的爱心不是真正的爱心。真正爱他们就必须要给他们最好的,就是净土法门──念佛往生的解脱之道。

问:虽然自己也深信因果,也常听闻上人的引导,朝修行、道业、因果上建立较深的信心,但常为眷属担心,尤其母亲已经九十几岁了,我希望以念佛的方式来回向她,但有同修认为应该回向自己本身的业障,自己的道业先成,再来回向其他眷属。想请问上人应该怎样才是正确的?

:你和那位同修观点不一样,是因为你们俩对「回向」没有正确的了解。所谓「回向」并不是说,今天念的一万声佛号,或多少佛号,只能回向某某人,没有余力可以回向其他人,并不是这样。即使念一句佛号,也可以回向百千万的对象,既可以回向给自己的冤家债主,也可以回向给自己的祖先、儿女、六亲眷属,以及有缘、无缘的众生。只是回向的时候,要把握重点叙述,如对母亲信仰以及往生的心情;对儿女的教养,是不是能够堂堂正正地做人,是不是能够继承我们的宗教信仰。只要就我们所特别关心的列出来讲就可以了,最后就以「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结束,就都包含在里面了。

「人有诚心,佛有感应;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有愿就有缘」,只要我们有那一分真诚、恳切的心想要为对方好,阿弥陀佛都知道,都会尽量满我们的愿,如果我们的愿不能达到,也会重报轻受,阿弥陀佛冥冥之中都在运作着,所以虔诚回向之后,就任凭弥陀的安排、任凭弥陀的运作。

另外,孩子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从小时候到现在,他们的眼睛就像摄影机一样,把父母的三业行为都摄入脑海中,所以他们是看着父母的行为长大的。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我们如果做得端正的话,自自然然会影响他人,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所以在教养子女方面,以身作则是比较重要的。如果自己没有做好,单单在语言上督促他,这样效果会比较差。

当然,儿女有儿女的福报,儿女也有儿女的业障,有的业障即使父母再怎么神圣都影响不了他,这时候就要借佛力,就是要勤于念佛。一个勤于念佛的人,即使没有回向给他们,自然这个功德也会庇荫在他们身上。所谓「一人有福,牵带全屋」。一个人有福报,家中大小都受到他的庇荫,有句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就是沾他的光的意思。又有一句话:「入定山中之草木,牛羊食之毛光泽。」意思是说,这座山有阿罗汉居住或有人在山中修行入定,来吃这座山草木的牛羊,它们的毛也会有光泽。光是山中有修行人入定就会使得这座山的草木青翠、石头光亮,来吃这些草的动物,它们身上也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就说明团体或家庭当中,如果有一个有福德、有功德的人,家人就会受他的庇荫,无形中也会改变家人。所以,凡事反求诸己,从自身做起。

问:念佛的人遇到家庭、事业、感情或者人际方面的种种苦境、灾难,应该要以什么观念、心态来面对呢?

:应以「还债、感恩」的观念来看待。

佛陀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做者是」。过去行好或做坏,我们已经不记得了,可是检讨我们现世所受的是苦是乐,环境是好是坏,就知道过去世是善是恶。所以今生若恶缘逆境多,表示过去有造下欠人的业,这世才有这样的果报,这岂不是在「偿还」吗?

另外,要有「感恩的心」。今生未学佛便罢,既然有因缘学佛,就要知道即使现在自己正承受着果报,可是这是「重报轻受」。如果不是重报轻受,可能要偿还的会更多。所以要「感恩」有这个机缘让我们还债。

另一方面要想,我们往昔造下的深重罪业,今生今世就会停止,不再继续下去了。因为不管此世所受的果报多或少,都是宿世的重报轻受,之后我们就要往生到极乐世界,永远不必再受业报。他日若再回来,是倒驾慈航,来这里救度众生啊!能有这样的观念,自然就不太会与人计较、愤恨或争强斗胜,而较能逆来顺受。

念佛人凡事都应先检讨自己,如果没有过去的因,就没有现在的果,今生所遭受的点点滴滴都是自己造成的,没有可怨、可计较的对象。如果能这样想,心就会比较平和,否则一定会不平、不满、计较,是是非非会越来越多。

问:有时候会因为世俗的事烦心,念佛也会愈念愈烦,要怎么办?

:可以这样想,祖师说,我是个罪恶生死凡夫,为什么我会这么烦躁?难道我是圣人,事情都是我对而别人错?难道一定要满我的意吗?自我反省后,会知道其实我也有错,这是我所造的业,是我该承受的,这样心情就会平复,自然就不会气愤烦恼。如果一个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都是别人错,是别人故意害我,同时不认为这是自己所造的业,这个人会一直不平、不满、生气、计较。

学佛的人要了解,世上的苦乐祸福、成败得失,都是由我们过去所造的业而呈现的,如果我们没有造业,今天我们就是天人,或是成仙、成佛了,不会在这凡间轮回。会在凡间轮回,都是过去世我们造了种种的业,只是我们忘记了,但因果不昧,时间一到自然受报。

佛陀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做者是」。善业多转生为人,恶业多堕落地狱,念阿弥陀佛靠佛力,则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学佛的人要有「机」、「法」的深信,自然就比较不会烦恼、计较。

对于苦境,我们不要纯粹认为它是苦,苦是入道的缘,没有苦,我们很难想要解脱。因为有苦,才使我们去寻求解脱之道。

所以,我们反而要感谢种种苦的因缘。遇到人事物的逆境时,应该换个角度来看──因为有苦,才使我们得以警惕,对厌离娑婆世界的苦与欣慕净土之乐的心更深,所以应感谢苦。

如果无法了解这一点,只是一昧的埋怨苦,将会从这个苦进入另一个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