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无常观

佛教的无常观(一)

各位收音机旁的学佛朋友们:

大家好!阿弥陀佛!

我是远从台湾来的一位师父,叫作释慧净。今天晚上有这个机缘在空中跟大家见面,很高兴,也觉得这个机会很难得、很可贵。诚如刚刚所介绍的,从今天开始一连四个晚上,每晚有半个钟头的时间跟各位结缘。今天要跟大家结缘的主题是──「佛教的无常观」。

凡是存在的都是无常

所谓「常」,就是永远不变,不会衰败,甚至也不会消灭、死亡,永恒长存的,叫做「常」。既然是无常,就表示它是会改变、转变、衰变的,甚至到最后也一定会消灭、死亡的,这叫做「无常」。

世间凡是存在的,都是无常的,不是永恒存在、永远不变的。所谓「凡是存在」的,那就无所不包,因为宇宙之间所谓的存在,有属于有形的物质存在,我们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的都是;再来就是无形的、精神方面的,也是属于存在的一种,譬如我们的思想、观念、学问、学识、念头,都不是永远如此,永不改变;我们的心念时时刻刻、刹那刹那不停地转变,我们即使拥有固定的思想观念,可是遇到某种机缘,思想观念也会改变,这是属于无形、抽象方面的无常。那么,心外之物,譬如我们的身体,属于物质界,也是无常的,是由细胞组成,而细胞却是不停的在新陈代谢,因此我们的身体当然也会跟着无常。我们的身体从初生的婴儿体,到童年、少年,经过了青壮年,然后就会趋于衰老,甚至病变,到时候一定会死亡──所谓肉体的生、老、病、死。其他譬如桌子、椅子、田地、房子等种种器具物品,时时刻刻也都在衰变当中,不可能永远保持固定的形状,这就是所谓器物的「生、住、异、灭」。乃至于山河大地、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整个大宇宙,也都是时刻在转变衰败,最后也会趋于毁灭,这就是「成、住、坏、空」。不管是精神界还是物质界,都是无常的,人最后会死,物最后会灭,这就是无常的道理。

佛教的无常观

佛教讲的「无常」,往往是指人的死亡,所以佛教的无常观,其实就是对「死」的看法及观念。这里引用一些譬喻故事来解说:

在佛陀的时代,佛陀就强调无常感的重要,并常引用「四种马」来譬喻众生感觉「无常」程度的不同。

第一种是「良马」,所谓「良马见鞭影而跑」。这种马很聪明,看到主人的马鞭,就知道要跑,不再慢吞吞地走了。

第二种是「好马」,虽然没有像良马那么聪明,可是主人的马鞭碰到它尾巴的毛端,它就知道要跑。

第三种是「庸马」,这种马就比较迟钝了,必须等到马鞭打在身上觉得痛了,才吓到、晓得要跑。

第四种是「驽马」,这种马最迟钝,马鞭打在身上痛入骨髓,才晓得要跑。

四种不同程度的无常感

这四种马譬喻四种对「无常」不同程度感觉的人。

第一种人,他看到花开花落,就体会到人生的无常,看到火葬场烧死尸的浓烟,就感觉到生死事大,就会去思维「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死了还有没有死后的世界?如果没有,那就一死百了;如果还有,死后会是怎样的世界?是苦?是乐?」他会去思维这个问题,而想要去了解它。如果真有死后的世界,那么他要追寻绝对安乐的世界。这种人在佛门是根器比较敏锐的,只要看花朵开了,虽然生命非常灿烂,可是经过一段时间,花朵枯萎了、凋零了、掉落了,他当下就感觉自己跟花朵一样。

第二种人,他看到送葬的人群或是棺木、灵车经过,就体会总有一天自己也会这样,从而引发学佛修行的心。

第三种人,必须让他看到自己的邻居或朋友的死亡,或者参加了朋友的葬礼,才体会到总有一天也会轮到自己,因此想到非修行不可了。

第四种人,必须等自己最亲近、最关心、疼爱的人,譬如自己的父亲、母亲或兄弟死去了,他才会警觉到自己不久也会像他们那样。如果连亲人死亡,也没有深切的感受,直到自己年纪衰老,重病在身,才感觉无常,这是比较迟钝的人。若是连自己老病来临,也不觉得无常已经迫在眉睫,那真的是毫无无常感的人。没有无常感的人比较没有宗教情操,也不会去追求宗教的信仰并进一步修行。

阎罗王的来信

在佛门里面所谓老实学佛、老实修行的人,必定有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无常感很重,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并不是等到人老或者重病才想到无常,即使年纪轻轻,身体健康,他也会觉得无常就在眼前,这就是无常观深厚的人。他会积极的去学佛、修行,如果不精进的话,是不可能成就的,何况要在今生今世解决生死轮回,那非修行不可,因此可知无常观的重要。

在此用「阎罗王的来信」作譬喻:

有一位老人家去世了,他的神识(一般世俗人讲的灵魂)来到阴府阎罗王面前,阎罗王根据老人家的生死簿而判定他的罪业,阎罗王告诉老人家:「你在世的时候,可说恶多善少,应该受某种刑罚。」老人家当场惊吓得不得了,就哀求阎罗王说:「阎罗王老爷啊!你如果早通知我的话,我就可以改过,行善积德,也不至于今天来到这里受你的审判啊!」阎罗王就说了:「我早就通知你了,而且不止一封信、二封信,好多封啊!当你头发白的时候,是我通知你的第一封信;当你牙齿摇动,是第二封信;当你眼睛模糊、耳朵听不太清楚的时候,是第三封信了。我通知你已经很久了,是你自己没有注意到!」当阎罗王说完这些话,跪在老人家旁边的一位年轻人就说:「阎罗王啊!你通知他好几封信了,可是你还没有通知我呀!怎么也把我叫来呢?」阎罗王就说:「我通知你的信也已经好几封了。你还记得吗?当你同班某同学被水淹死,那是我通知你的第一封信;当你的邻居、跟你同年龄的某某被火烧死,是我通知你的第二封信了;当你的表兄几年前遇到车祸死亡,是第三封信啊;你村庄的某位年轻人刀伤而死,某一位少年人因患重病而死,是第四封、第五封信啊!我通知你的几封信,老早就寄出去了,你怎么没有警觉呢?」

莫谓老来方学道 孤坟多是少年人

「莫谓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我们常以为人老才会死、生病才会死,其实不然,无常来临就会死,不论健康、生病、老年、少年都一样。何况,死本来就是必然的现象,有生就有死。跟死没有缘分的人,世界上一个也没有,这个地球上大约有六十亿人口,在一百年之内都会死,当然会有少数还活着,但再多过几年,也非死不可。一般人对死都非常忌讳,有人看到死、听到死、想到死,都说是不吉利的,所以大楼电梯很少有四楼的号码,医院里面也没有四号病房,这就表示人对死的恐惧。但是再怎样恐惧,也非面对不可,无论怎么逃避它最后还是会被死所逼迫而痛苦;如果积极地面对它,就有可能解决它、超越它。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可以逃避,要正视死亡。

很多出家人,尤其是高僧大德们,往往以一个大大的「死」字贴在床头,特别是眼睛容易接触到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是否已经超越了死亡?当我们死的时候,如果是精进修行的人,或许不至于堕落三恶道,还可以出生人道继续修行;或者他愿生极乐世界的心是决定性的,且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就会往生极乐世界。不然的话,所有的人死亡的时候,他的神识一定会再受阎罗王审判,再受六道轮回。

念佛超越阎王关

虽说六道轮回,但众生往往是在三恶道比较多,任你有拔山盖世的英勇、有掀天揭地的才能,但是谁能避免在阴间与阎罗王面对面对簿呢?只有超然世外,念佛愿生极乐世界的人,不只免于跟阎罗王见面,甚至能使阎罗王对他恭敬礼拜。除此之外,上自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经过阎罗王这一关。

正因为如此,佛教才重视死,重视无常,目的是要超越它。

我再引用几则故事,来证明念佛人令阎罗王敬重的事迹:

唐朝时,有一位名叫房翥的人突然死亡了,他的神识来到阴府,阎罗王就跟他说:「根据生死簿,你曾经劝一位老人家念佛,现在这位老人家已经往生极乐净土,你承受这种福德,也可以往生,因此今天请你来见面说明。」这位房翥居士跟阎罗王说:「我曾许愿要诵一万部《金刚经》,还要到五台山去朝山,现在还没有想要往生极乐。」阎罗王就说:「诵经、朝山都是善事,可是总不如早生极乐;往生极乐,比诵经、朝山的功德好上千百万亿倍。」可是房翥心意已经决定,阎罗王只好让他再回到阳间。

从这件事情就知道,劝人家学佛、念佛,不只自己也能往生极乐,还能感动阴间,受到阎罗王的敬重。

又有一个故事:

在饶州有一位军人叫做郑邻,去世之后来到阴间,因为寿命还没尽,必须让他回到阳间,不过在回阳之前,阎罗王跟他说:「你回到阳间之后,要努力行善积德,看到人家杀生,就念阿弥陀佛,那么被杀的畜牲也会去投胎转世,或者超生到好的地方,这样你也能够获得福报。」

从这点可知,念阿弥陀佛也可以超荐亡灵,同时使自己增福延寿,念佛的利益不只是将来往生西方而已。这两件事都是记载在宋朝王日休居士所写的《龙舒净土文》。这本书很有名,专门讲述净土的教理。

再跟大家讲一个譬喻叫「三愿未了」──三个愿望还没有完成的故事:

有位出家人去拜访一位在家的朋友,劝导他要把握光阴学佛、念佛。这位朋友说:「学佛、念佛很好,我也有这个愿心,只是我还有三件愿望没完成:第一件是我的房子要换新,新房还没盖。第二件是我还有一个儿子没结婚。第三件是还有个女儿没出嫁。等这三件事圆满了,我就专心学佛、念佛。」可是没过几天,这位朋友突然去世了!这位出家师父就很感叹地写了一首诗说:「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可怪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

这首诗是说:我的朋友名叫张祖留,我劝他学佛、念佛,他说还有三件事情没完成,可是阎罗王毫无情分,不等他至少完成一件,这么早就把他的命勾去了。这就是所谓:「阎王注定三更死,绝不留人过五更。」死是不许商量的,一旦面临死的时候,怎样求情都不可能改变,除非你当下念佛,或许还能延寿(或往生极乐,不跟阎罗王见面)。

念佛法门简易殊胜

念佛法门其实很简单,不一定要出家,也不一定要住到寺院,甚至闭关、进入深山。念佛是很方便、很容易的,功德又很殊胜,能直接了脱生死,且必定成佛。不管在家、出家,男众、女众,有没有深入经藏都没关系,只要有往生极乐的愿心,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以目前的身份、工作、环境,只要有时间就念佛,随你的根性能怎么念就怎么念,能念多少就念多少,这样不只现生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保护,消灾免难、逢凶化吉,增福延寿,临终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彻彻底底地解决无常,超越生死轮回。如果我们的无常观很深,又愿生极乐、称念弥陀名号,那么保证今生今世能超越轮回,往生极乐。

各位莲友,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二〇〇一年十一月十二日晚

讲于新西兰之奥克兰 AM990电台「人间净土」节目

佛教的无常观(二)

──世间皆虚假 弥陀独真实

有一首偈,我自己觉得很亲切,偈的内容是:

  何人非白骨,何时非梦中,
  世间皆虚假,弥陀独真实。

「何人非白骨,何时非梦中」?人生最后就是一堆白骨,和草木同腐化。人生无常,有的在母亲腹中,十月尚未成人胎就夭折;有的才青春壮年就死亡;即使长寿活到八十岁,乃至一百岁、一百二十岁,最后还是归空。所以,世上哪一个人最后不是成为白骨呢?

光阴如射箭 红颜暗里迁

在座看来多数都和我一样,已经是有年岁的人了,回想当初青春岁月,好像才几天前的事!可以说:

  光阴如射箭,红颜暗里迁,
  青春到老年,忽觉一瞬间。

所以我们去参加告别式,或为人拈香,要体会不是只有对方如此,有朝一日,我们也会这样,而且,这一天是突然间说来就来。所以,学佛修行不能期望将来,也不能等待明天,如果是期待将来,就有无尽的将来可以期待;如果是等待明天,永远都在等待明天。这样,终有一日会措手不及,那时才懊恼遗憾,已成徒然。

古人有一句话说:

  莫待老来方学道,
  孤坟多是少年人。

我们以为老人才会死亡,但是很多没有子孙祭拜的孤坟,都是少年人。所以,不仅年长者要精进念佛,就是年纪轻的,也不能存着侥幸之心。

世间无常 人生是梦

古人又说:

  青冢多埋红粉骨,
  黄泉半是黑头人。

这在在都说明人生是无常的,要把握现在,不能等待未来。所以说:「何人非白骨,何时非梦中。」任何时候都是在做梦的,因此说「人生是梦」。无穷尽的轮回是大梦,不是躺在床上做梦,才叫做「梦」,我们现在就已在梦中了!

这个世间是无常、是苦、是空的世间;是一场梦,是一场戏;有上台就有下台,有做梦,就有醒的时候──人生都是如此。但这必须有悟性,然后向着「真」去追求,这样人生的大梦,就有醒的一日。不然,由这场梦进入另一场梦,由无常、苦、空的人生,又进入一场更加无穷尽的苦、空的人生。

世间皆虚假 弥陀独真实

「世间皆虚假,弥陀独真实。」世间的一切,无论是身体也好,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也好;或是时间、空间,所有的人、事、物,凡是存在的,看得到、听得到、想得到的,一切皆假,一切都不是真的。虽然眼见的当下是存在,但那是一时的因缘和合,业缘到了,才有那种现象。既然是「缘」,无论善缘、恶缘,好缘、坏缘,是「缘」就总有离散的时候,一旦离开,当下成空,不再存在。

我们学佛的人,最基本就是要了解一切都是因缘和合,都是因缘的假相。因为那不是真实,无有本体,所以不能永远存在。人的一生,成、败、得、失、穷、通、祸、福,都有它的因缘,而且也只是一时,不是永恒性的,不是不变化的。所谓:

  苦莫悲,喜莫笑,原是浮生梦未觉。

意思是说:逆境不必感到苦恼,顺境也不必过于欢喜,因为一切都是未醒的浮生之梦。

藉假修真 舍假入真

有一句话说: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业,因为这个业,大家相逢、相处,甚至做夫妻、做父子、做朋友。等到业缘一尽,各人就由过去所带来不同的业,再去受不同的、无穷尽的轮回果报,所以并不固定。我们要有这种无常观,了解这只是一时虚假的存在。

什么是真实?我们念佛的人就是要舍离虚假,仰慕真实,追求真实,然后证悟真实。藉假修真,舍假入真。「真」就是我们自有本来、永远不变、不受因缘的变化,这就是佛为我们开示的佛性。一切众生皆有如来佛性,只是因为被无始劫以来业缘的烦恼、妄想遮盖住了,所以自有的本性、佛性不能显现。如果这个本性、佛性能够显现,他就是得到真正的本来人了。他的身心就非常安乐,非常自在,非常无碍地存在于宇宙之中,不受生老病死的变化,而且能够自由自在、无挂无碍来救度众生,这就是「弥陀独真实」。

人人心中皆有弥陀佛性,所以我们要认清这点,了解世间苦、空、无常。当然,在尽了各人的义务、本分以外,我们就要一心来学佛,一心来念佛,这才是真实的。

(摘自净嵩法师圆寂二周年纪念开示)

佛教的无常观(三)

──无常偈语三首

偈一:

  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苦趣实堪悲;
  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这首偈语可说是让人惊心动魄!

「日落西山」就是太阳下山,好比人生由青年、中年而进入老年。

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过去的苦乐,已经过去;现在苦尽甘来,应该能安享晚年,可是却无常逼近。

无常是不选择对象的,并不是病了、老了才会死,无常一到,人就会死。

「暮鼓催」,佛门都有晨钟暮鼓,鼓声一开始是缓慢的,然后愈敲愈快,好似在催迫着我们。所以一个进入暮年、光景无多的人,就应该对世间的事情放下,包括家业等等,该交代的交代,该传承的传承。一旦无常到来,自己早有准备,就可以撒手而行,了无系累。

「娑婆苦趣实堪悲」,「娑婆」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六道轮回,可说是纯粹而巨大的「苦」。「趣」就是六道,三恶道固然是苦,但阿修罗、人道、天道,也同样是苦。若说在三恶道纯粹是苦,在天界纯粹是乐,那么人间就是苦乐参半。但推论起来,身处六道当中任一道都是苦。

佛陀开示说,人的感受有三种:一种是苦受,一种是乐受,一种是不苦不乐受。

所谓「苦受」,就是所面对的境界,本身就是苦的,包括身体病痛、感情不如意、事业不顺利种种,因为本身就是苦的,所以叫「苦苦」。

「乐受」即是「坏苦」。乐受怎么说是坏苦呢?现在我们身体健康,人生美满如意,但终将面临生离死别,最后一定是「从前恩爱,至此成空;昔日荣华,而今不再」。到那时候,就是深切的痛苦。

「不苦不乐受」,就是既没有苦的境界(身体健康,没有挫折、逆境),也没有特别快乐的感觉──不苦不乐。但内心隐隐有一种孤独、寂寞、无聊、莫名其妙的不安,那叫「行苦」。「行」就是「念念迁流」,念念迁流也是苦。

这样推究起来,人生无时无处不苦,所以「娑婆苦趣实堪悲」。这个「苦」,就是人生的实相。人生的实相是什么?就是一个「苦」字。

「世出世间思惟遍」,这里有两个「世」字,第一个「世」,是「世间法」;第二个「世」字,就是「出世间法」。「世间法」是五戒、十善;「出世间法」是四谛、十二因缘,还有三学六度。亦即整个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世出世间法」。

详细地分别、甄选这所有的法,结果怎么样?

「不念弥陀更念谁」,如果不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我们还学什么法、还念哪一尊佛、还持什么咒呢?世间法不能解脱,出世间法又学不成,这样我们岂不是永无出离之缘吗!

道绰大师解释这段法语时说,如果「念」大乘的「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我们根本想都不用想。那么,退而求其次,「念」小乘阿罗汉的境界,包括出家人或在家人,也都没有份。再退而求其次,天乘、人乘,也是需要成就了五戒、十善,才能得到的果报,但能够成就五戒、十善的,却又非常稀少。

这样的话,会有什么结果?道绰大师说: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雨。

也就是说,五戒、十善我们能真正做得到的很少,如果论我们造罪造恶的话,就如刮大风、下大雨那样的猛烈。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种自觉:世间法都不能圆满了,更何况出世间法!如果没有阿弥陀佛救度的话,不管出家在家,到最后都是很激烈的痛苦,都是一片黑暗,没有希望。

我们都是必堕地狱、常在轮回、无力解脱的;而弥陀愿力无穷,毫无条件地救度我们。诸佛、诸法中,唯独弥陀一佛、念佛一法能救我们!

弥陀是我们的无量生命,无量光明。在世上有苦难,在佛里有平安。在弥陀怀抱中,我们旧事已过,重获新生;黑暗永离,光明常照。

偈二:

  人间苦乐事纵横,达者须寻径路行,
  福报天宫犹有死,神栖佛国永无生。

「人间苦乐事纵横」,人间之苦,有所谓四苦、八苦。「四苦」就是生、老、病、死苦。除此之外,还有爱别离苦,恩爱的人终究要分离;求不得苦,当我们追求的时候,患得患失,即使求到了,最后终将失去。

小时候,为求学而苦;长大了,为求偶而苦。独身,觉得孤独,很想有个伴;有了伴侣,不能恩爱,不能和谐融洽,所以结了婚的又想离婚,也是苦。此外,儿女不成就是苦,家庭不美满是苦,事业不顺是苦,人事不和是苦,是非得失、恩爱情仇都是苦。天气太热、太冷也是苦,尤其现在天灾地变,有地震、海啸、风灾、水灾、火灾、交通事故,甚至人世间的诈骗、抢劫、放火、绑票、杀人,还有最近的SARS、禽流感等等,这些天灾人祸,充满人间。

再者我们本身,烦恼炽盛很苦,业障深重很苦,妄想多是苦,念头杂也是苦。

所以说,「人间苦乐事纵横」。「纵」是直线,「横」是横线,纵横交错就像一张网,人生之苦是如此错综复杂。再者,这个「纵」是时间,「横」是空间,也就是说,人生世上,无论何时、何处,都是苦。由于人生的本质是苦,与苦同在,所以释迦牟尼佛一开始讲经说法,就说「苦、集、灭、道」,而不是说「乐、集、灭、道」。 

当然,人间之苦有一个根本的苦,简单讲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将来会如何。无明是正体,我们现在看不到,临终时,我们阿赖耶识里的业浮现了,含藏着无量无边的罪恶、黑暗、无明、不安。临终的时候整个黑暗现前,而且充满罪业,成为火团,堕落地狱,那个就是无明的正体。

我们平常孤独的时候,不苦也不乐,但是莫名其妙地有一种无聊、寂寞、略微不安的感觉,那就是无明正体所显现的影子。我们看到的只是影子,正体在临终时才会浮现,那个就是根本的苦。

「人间苦乐事纵横,达者须寻径路行」,「达」,就是通达的人。通达什么?通达宇宙人生的实相。

当然,这个「达」在世间来讲就是聪明智慧。一个人,相信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有佛菩萨的感应现象,而且,对这些现象很有兴趣,愿意深入,可称为「达者」。这种人才会进入宗教,寻求真理,走向解脱之道。而这种人往往也比较有佛缘,他会来学佛;进一步,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如果他选择净土法门,那就是真正的「达者」。

「达者须寻径路行」,「径路」就是快捷的、安稳的、容易到达的途径。

有一首偈子也说:

  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
  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

也就是说,修行只要找到解脱的法门,生跟死当下都能一齐了断。这个法门就是净土法门。

「福报天宫犹有死」,就算有福报往生天宫,最终还有天人五衰的现象。

「神栖佛国永无生」,人生是苦,死后入三恶道,也是从苦入苦,从一个黑暗进入另一个黑暗。但是往生极乐世界,就永远离开了生死轮回,已超越人间的苦,从苦入乐,转苦为乐。

偈三:

  但得莲中托花来,纵教经劫未花开,
  花中快乐同忉利,不比人间父母胎。

「但得莲中托花来,纵教经劫未花开」,只要阿弥陀佛带着莲花来,接引我到极乐世界,即使经过几劫花还未开,也没关系。

「花中快乐同忉利,不比人间父母胎。」在莲花当中,是跟身处忉利天一样的快乐,这跟我们在父母胞胎十月怀胎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虽然在九品的莲花里面,就算等待莲花开的时间很漫长,身心仍然是自在的,比起在地狱、饿鬼、畜生道受苦,要殊胜得多。

其实经典上讲,往生极乐世界,在莲花当中,其快乐是胜过第三禅天的。第三禅天的禅定身心踊跃之乐,超越世间任何快乐,但这还比不上极乐世界在莲花当中的菩萨所能获得的快乐。

相形之下,我们当然要求生极乐世界了。

我们在这里念佛,极乐世界就会有我们的莲花;只要我们愿生之心不变,我们念佛之行不变,这朵莲花就永远都安住在极乐世界,永不凋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带着我们这朵莲花,来到我们面前,就像《阿弥陀经》所讲的: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我们在这里念佛,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花,这真是奇妙,不可思议。

可见我们念佛,所念的每一句都功不唐捐,每一句都使得我们在极乐世界的那朵莲花在盛放、在灿烂。

佛教的无常观(四)

──无常故事五则

一、帝释皈依免驴胎

《法句譬喻经》说到,有位忉利天的天王,叫帝释天,将临命终。他晓得自己命终之后,会堕落在畜生道,生为驴子,感到非常悲愁。他想到能救度苦厄的只有佛,就立刻来到佛的面前,向佛顶礼,至诚恳切地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正顶礼时,即是命终之刻,神识立刻投胎在驴腹当中。驴子不小心踏破主人家的陶器,主人一生气,就拿鞭子打驴子,驴子因此伤了胎气。同时间,帝释天的灵魂又回到自己身上。

所以,低头三皈依,再举起头来,他又回复了帝释身。

这时佛陀就赞叹说:「善哉!善哉!帝释天,你能够在临终时皈依三宝,实在很有福报。」佛陀就为他讲经说法,这忉利天的天王,当下就证得须陀洹果。

二、天人皈依免猪胎

《折伏罗汉经》里,也谈到一位忉利天的天人,也是寿命将尽,因为天人都有神通,所以他知道自己下辈子将投生到畜生道当猪,因此很忧愁、也很恐惧。其他天人跟他说,佛陀现在忉利天为母亲说法,这正是你能得救的机会。

天人立刻来到佛陀面前,至诚顶礼,恳切祈求救度。

佛陀为他授三皈依:「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之后七天当中,他都诵念三宝;七天之后,寿命尽了,他便投生到人间一位长者家里。

长大后遇到舍利弗,由舍利弗接引,听闻佛陀讲经说法,也证到了果位。

由此可知,人、天皆苦,皆不究竟。

佛陀出现世间,为我们讲经说法,并不是希望我们靠自己所修的善因,去追求人天果报,而是希望我们直接往生极乐世界,迈向无上菩提。所谓菩提,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令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可说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在《无量寿经》里,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文」就说:

  如来以无尽大悲,
  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
  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出现于世间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唯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才是真实的利益,其他都不是真实的利益。

《无量寿经》最后,释迦牟尼佛也说: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
  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
  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意思就是说,将来末法时代结束之后,就是灭法时代,到那时候三藏十二部经都会消灭,也没有三宝的名字;那时的众生,将不晓得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释迦牟尼佛因为悲悯我们十方众生,以慈悲愿力,把《无量寿经》保留下来。

保留《无量寿经》,就等于保留念佛法门。因为《无量寿经》讲的,就是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的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在讲什么?讲──愿生极乐,称念弥陀,就必定往生极乐。

三、阇夜多尊者故事

《付法藏经》里面有一则故事:

有位阿罗汉叫阇夜多尊者,有天他带领弟子们进城。到城门时,尊者不觉流露悲愁的神情;继续往前走,看到一只乌鸦,尊者不禁又苦笑了出来。

弟子们觉得很奇怪,尊者何以刚刚悲愁,现在又苦笑?就请问尊者其中缘由。

尊者说:

「刚刚入城时,在城门下我看到一个鬼子,就是鬼道的小孩子,小孩告诉我,母亲为他入城乞讨食物,已经过了五百年还没有出来,请我入城后,如果见到他的母亲,跟她说孩子饿得很苦,快要昏死了,请她赶快出来。」

尊者进城见到了鬼母亲,就跟鬼母亲讲,她的儿子很饥饿、很苦的事。鬼母就说:

「我进城来已经五百岁了,要找一口痰都不容易,尤其我刚生产不久,身体很虚弱,即使遇到一口痰,也被其他的鬼抢走。刚刚好不容易捡到一口痰,就要带去跟我的儿子一起吃,可是城门下有很多大力的鬼神,我不敢出去,请尊者带我出去。」

于是尊者就带这个鬼母出去,跟她的鬼子吃了这口痰。

尊者又问鬼母:

「你出生到现在多久了?」

鬼母答说:

「我出生到现在,已见这座城七成七坏。」

也就是说,这城七次毁坏,又七次被建起来。可见她堕入鬼道时间之长久。尊者因此想到轮回之痛苦与长久,不禁悲愁。

后来尊者又见到一只乌鸦。

尊者说:远在九十一劫前,有位佛陀出世,叫毗婆尸佛,我当时出生在一位长者之家。长大后我想要出家,如果那时能跟随毗婆尸佛修行,是能够证得阿罗汉的。可是父母阻止我出家,说我还没有结婚,至少要娶个媳妇,才让我出家。结完婚后,父母又说还没帮他们生孙子;等到我的孩子长到六岁,我想出家修行,父母让孩子抱住我的大腿说:

「爸爸,如果你要舍离我出家,不扶养我,不如把我杀死之后再离开。」我因此动了怜惜之情,就跟孩子说:

「我不离开你了,要一直把你扶养长大,跟你在一起。」

就这样,九十一劫以来,在六道里面辗转轮回,一直都没有见面的机缘。今天看到这只乌鸦,原来,他就是我九十一劫之前的孩子,我因为怜悯他的愚痴轮回,所以不知不觉就苦笑出来。

所以,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就永远在轮回,再深爱的亲人也会离散,即使见面也不相识。就像乌鸦并不晓得眼前这位罗汉,就是他往劫以前的父亲;罗汉虽然晓得这只乌鸦是他的孩子,也没办法救他,因业力障碍故。

由此可知障碍别人修行的罪业很大,会长时在恶道里面受苦,即使出生为人,恐怕也会没有智慧。所以我们如果遇到想修行的人,应抱着随喜赞叹的心,来成就他们。

《法华经》言: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无安」,怎么样无安?「犹如火宅」。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燃烧的房子,充满了大火,没有比被火烧更苦的了!所以说「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是不安稳,充满恐惧,充满痛苦的。

人生的苦就是众生都具有贪瞋痴,瞋就像火,贪就像海。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三界是火宅,六道是苦海。从地狱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处处都是苦海,都充满了大火。

娑婆世界众苦充满,而极乐世界如何呢?《阿弥陀经》说: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故名极乐。

可见,娑婆充满众苦,而极乐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法华经》说明娑婆的实相──就像火在燃烧的房子;极乐世界的实相──往生净土就离开种种苦。

由此亦可知《法华经》的目的,是在指向极乐世界。

四、日日叩棺唤归来

以下是宋朝一位居士的典故。

宋代有位居士叫吴子才,字信叟,博学多才,在朝廷当大官。虽然位居高官,却并不贪慕荣华富贵。

他当官之后,请人预作一口棺木,每晚就睡在棺木里面,且令家僮一边敲击棺木,一边唱道:「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归去来!」吴子才一听,就起来静坐念佛。

有一天,他在静坐念佛当中,请家人静静地听,一时天乐鸣空,他就在那时候安然往生极乐世界。

这就是「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

所以我们要晓得,人间、天上都充满了不安恐惧,不是究竟的皈依处。唯有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的究竟皈依处。

《无量寿经》说:

  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
  要当过此,闻是经法,
  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即使大火充满的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也要越过,不怕大火的燃烧。为什么?因为现在超越大火,听闻弥陀的救度,就能够解脱,否则将永无穷尽地受三千大千世界之大火所燃烧。

所以,宁可现在辛苦、痛苦,也不愿将来受永恒无尽的三界之火的燃烧。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有一首偈子,能令闻者很有警惕性,善导大师说:

  人间匆匆营众务,不觉年命日夜去;
  如灯风中灭难期,忙忙六道无定趣。
  未得解脱出苦海,云何安然不惊惧;
  各闻强健有力时,自策自励求常住。

意思是说,我们今天忙这件事,明天忙那件事,一直到老,繁忙不断。不知不觉间,寿命随着日夜而消减,好像风中之灯,随时都会灭掉。灯灭了,就继续轮回六道,永无穷尽。可是我们却茫茫然的,悠悠忽忽的,不知道害怕,也无所惊觉。今天既得人身,又闻佛法,就要把握现在头脑清醒、身体健康的好时机,好好自我勉励,去追求不生不灭、不受轮回、永恒常住的法门。

五、一失人身 万劫不复

有句话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学佛的人,虽常听到这句话,可是听入耳中,如果没有深映入脑中,也等于听而不闻。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失去了人身,万劫不能再得人身,这是非常恐怖的!

想当年,须达尊者发心为释迦牟尼佛建造祇园精舍,在挖土、盖地基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看到地上的蚂蚁,当下趁机教育须达长者说,这些蚂蚁从七佛以来,就一直都是蚂蚁。

「七佛以来,犹为蚁子。」一尊佛出世,要经过多少时间?甚至是多少劫呢?更何况七佛以来,那么漫长的时间都当蚂蚁。

第八位佛就是弥勒佛。他还要再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会到这个世间成佛,龙华三会。到那时候,这些蚂蚁已经脱离蚂蚁之身了吗?能够得到人身吗?所以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后半段是:「八万劫后,未脱鸽身。」

这是说有一天,释迦牟尼佛看到一只鸽子,当下对弟子说,这只鸽子的罪业之重使得它即使八万劫后,仍然是鸽子。过了八万大劫还在当鸽子,那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获得人身?得到人身后,又是什么时候才能遇到佛法!

所以我们既然生而为人,得闻佛法,尤其是听闻到百千万劫难遭遇的净土法门,就必须当下掌握,誓毕今生今世求生净土,无有退转才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