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略要文

前言

《净土宗略要文》,开创日本净土宗之法然上人所集,乃略取有关净土宗最重要的法语,共十七条,巧妙组织,以建立净土一宗之系统教理;含净土宗之教判、行判、净土正依三经要文及其释文等,包括了净土宗开宗立教的所有要素。

此《略要文》有两个特点:一、专宗弥陀本愿,即每文皆以弥陀本愿称名为核心。二、偏依善导,总十七条文中,善导大师释文占十五条文之多,正反映出法然上人「偏依善导开宗」之意,后来被称为法然上人开宗本典的《选择本愿念佛集》即脱胎于此。

附录净宗法师《净土宗略要文略讲》节录,作为导读。

净土宗编辑部

正文

一、道绰禅师立圣道净土二门,判一代圣教,而舍圣道正归净土之文

《安乐集》云:

  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卷五 五 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是故《大经》(第十八愿之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
  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雨。
  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二、善导和尚意:释尊出世本意,唯说念佛往生之文

《法事赞》云: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三、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行归正行之文

《观经疏》第四卷、释三心中「深心」云: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四、善导和尚判正杂二行得失之文

《往生礼赞》云: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又云:

  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五、善导和尚意:三部经共唯明念佛往生之文

《观经疏》第三云: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例非一也。

六、弥陀如来唯以名号为往生本愿之文

《往生礼赞》云:《无量寿经》(意)云: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七、念佛利益之文

《无量寿经》卷下云:佛告弥勒: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善导《往生礼赞》云:

  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
  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

私云:一念既得无上功德,当知十念即十无上功德,百念即百无上功德也。应知。

八、末法万年后,余行悉灭时,释迦如来以慈悲,特留念佛之文

《无量寿经》卷下云: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往生礼赞》云: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九、以念佛为多善根,以诸行为小善根之文

《阿弥陀经》云: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善导释此文云: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十、十方诸佛等,护念念佛行者之文

《观念法门》云:又如《弥陀经》(意)说,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尽一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往生礼赞》云:《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又如《观经》(意)云:若称礼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复与前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者,不论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

今既有斯胜益可凭,愿诸行者,各须至心求往。

十一、 释尊以弥陀名号,殷勤付嘱舍利弗之文

《阿弥陀经》云: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善导《法事赞》释此文云:

  世尊说法时将了,殷勤付嘱弥陀名;
  五浊增时多疑谤,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竞生怨;
  如此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沉沦。
  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途身;
  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

十二、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

《观无量寿经》云: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往生礼赞》云: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十三、不赞杂善唯叹念佛行者之文

《观无量寿经》云: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彼经《疏》云:
  从「若念佛者」下至「生诸佛家」以来,「正显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即有其五:
  一明专念弥陀名。
  二明指赞能念之人。
  三明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稀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为喻。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稀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十四、释迦如来不付嘱余行,唯以念佛付嘱阿难之文

《观无量寿经》云: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彼经《疏》释此文云:
  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下,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私云:此中定者始自日想观以来十三观是也。散者初三福业后九品业是也。此定散二善中虽说诸往生行,佛本愿者唯在名号,故释迦如来唯以名号付嘱阿难尊者也。

十五、念佛行者,必当具足三心之文

《往生礼赞》云:

  必欲生彼国土者,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起三业,必须真实,故名至诚心。
  二者「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十六、不简下智破戒等,依弥陀本愿,唯念名号,即得往生之文

法照禅师《五会法事赞》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十七、修行净业时节延促之文

《观经疏》第四云: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附录:净宗法师《⟨净土宗略要文⟩略讲》节录

总 结

这十七条文,我们来总结一遍。

第一条文,道绰禅师立圣道、净土二门,判一代圣教,而舍圣道正归净土之文。把一代佛法大判为圣道门、净土门,净土法门以外的其他所有法门,禅、密、天台、华严等通通属于圣道法门。圣道法门难修难证,净土法门易修易往。所以劝导大家暂舍圣道法门,选入净土法门。这是第一条文的大意。

第二条文,善导和尚意:释尊出世本意,唯说念佛往生之文。虽然圣道、净土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之教法,然释迦牟尼佛以圣道法门为方便,虽说种种法门皆解脱,「随宜方便化群萌」,而以念佛为释迦牟尼佛兴出此世的唯一目的。所以说「释尊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文中讲:「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圣道、净土两相比较,净土法门是释尊出世之本意,劝导我们应当信入净土门。这前面第一、第二条文是净土宗的教判。所谓教判,就是把一代佛教做一种分判。各宗有各宗的教判,我们净土宗将佛法大判为两类:圣道、净土。圣道门是难行道,是自力,难修难证;净土门是易行道,是他力,易乘易往。

第三条文,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行归正行之文。进入净土门,净土门的修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行正行,一种是行杂行。种种修行大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来修圣道法门的人转入净土门,而对圣道法门修行的方法、修行的功德不愿意放弃,所以,劝导他们以原来圣道修行方法所修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这叫杂行。那么,另一类把圣道修行的方法都放在一边,完全依据净土经典的宗旨来修行,就叫做正行。正行分成五种: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五种正行当中,唯有第四种是正定之业,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决定往生之业。为什么?顺彼佛愿故。其他四种是助成正定之业,称为助业。这样区分的目的,是让我们选入正行,正行当中,选入正定业。

第四文,善导和尚判正杂二行得失之文。若正行之人,专修念佛,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杂行之人,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我们既愿求生极乐,当然都希望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的专修念佛,而把千中难得三五的杂行暂时放一边。为什么杂行难得往生?善导和尚举出了十三点理由,法然上人这里说了九点。专行念佛百即百生,说了四点: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第三、第四条文是净土宗的行判。我们入净土宗,应该怎样修行呢?善导和尚把修行大判为二种:正行与杂行,而劝我们应当选入正行。正行当中,有助业与正定业,而应当进入正定之业。

前面四文是祖师的教判,底下第五条文到第十五条文,是解释净土三部经的宗义。

第五条文,总说三部经。净土三部经在一起,总体的说明,都是选用善导和尚之意。「《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是《无量寿经》的宗旨;「《阿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是《弥陀经》的宗旨;「《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这是《观经》的宗旨。这样,三经宗旨完全一致。不仅如此,这里说到「诸经之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念佛不光是净土三部经的宗旨,也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当中经常提到、经常赞叹的,同时也是一切经的宗旨。不仅如此,不光是释迦佛一佛赞叹,十方恒河沙诸佛也证诚不虚,那么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的本心、本意。所以,第五条文说到三经宗旨完全一致。

第六条文、第七条文、第八条文是特别就《无量寿经》来说明,此经的宗旨是在专念弥陀名号。

第六条文,弥陀如来唯以名号为往生本愿之文。四十八愿虽然广博,其中以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作为阿弥陀佛因地所发之本愿。所以,四十八愿的归宗、核心就在这条愿上。如果没有这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这四十八愿完全落空。如果有这一愿,这四十八愿就完全能够得到成就。所以,最重要的是往生净土,而法藏菩萨建立极乐净土,那里有种种的庄严,并且阿弥陀佛成就无量光明、无量寿命,他唯一的目的就在于要我们众生念佛去往生,所以称为「往生本愿」。那《无量寿经》所说不过是四十八愿,而四十八愿所说的,都指向这第十八愿──念佛往生之本愿。所以,这就作为《无量寿经》的宗旨。而这四十八个字是善导大师在解释弥陀的第十八愿,非常的珍贵,也非常的简洁。

第七条文,念佛利益之文。是在《无量寿经》下卷,说念佛之人:「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在《无量寿经》当中,虽然说到念佛,在三辈文当中,同时也说到发菩提心、舍家弃欲、行作沙门等等,可是,来到经的结尾,却不赞叹其他法门,不说其他修行的利益,唯说念佛利益是无上功德,比较起来,修行其他法门为小利,功德为有上,由此比较而显示念佛才是释迦牟尼佛说《无量寿经》的宗旨。

第八条文,末法万年之后,余行悉灭之时,释迦如来以慈悲特留念佛之文。也显示释迦牟尼佛讲这部《无量寿经》是他整个出世的本怀,特别留下这部《无量寿经》、念佛法门。那么,我们也就知道,念佛以外的种种修行,是随顺众生的根机而讲的。比如说,法灭的时代,能修行其他法门的根机一个也没有了,当然这些修行法门也不必再存留下来了。可是念佛法门却适合一切时代、一切众生的根机。所以又选第六、七、八三条文,进一步解释和佐证上面第五条文中「《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第九、十、十一条文是说《阿弥陀经》的宗旨。

第九条文,以念佛为多善根、以诸行为小善根之文。文义非常明显,念佛之外其他一切诸行,若比念佛,全非比较,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令众生往生极乐无为涅槃界,唯有念佛是可令众生往生极乐无为涅槃界的,由是劝导我们应该舍弃少善根福德因缘的杂行杂修,而应当执持具有多善根、大善根、殊胜的善根、无上功德的六字名号,作为往生之正行正业。

第十条文,十方诸佛护念念佛行者之文。说念佛不仅得往生之利益,也得现世种种之利益,十方诸佛唯护念念佛之行者,而不去护念杂行之人,十方诸佛在《阿弥陀经》当中出广长舌之相,来证诚念佛必然往生。有人问说:「《无量寿经》、《观经》十方诸佛为什么不出广长舌相证诚呢?」答有两点:第一,说到《无量寿经》的时候,还说到三辈,如舍家弃欲、行作沙门。说到《观经》的时候,也说到观佛三昧,也说到三福之业、九品之行,如果出舌证诚,到底证诚哪一个呢?所以就没有证诚。而《阿弥陀经》当中,说其他的所有余行、余善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唯有念佛能够往生,这样十方诸佛来证诚就非常清楚了。第二,既然十方诸佛在《阿弥陀经》当中出广长舌相来证诚念佛,也等于是在证明《观经》和《无量寿经》里边所说之念佛。本来在佛法当中,如果有佛出来证明,这就是讲大乘了义之教。如果是不了义教,则没有佛来证诚。而在这部《阿弥陀经》当中,六方恒河沙诸佛都出来证诚,这是其他所有一切佛经当中所没有的,只有这部经才有,可见这部经的重要地位以及念佛法门的重要,因此劝导我们应当专行念佛。

第十一条文,释尊以弥陀名号殷勤付嘱舍利弗之文。这也是选择名号来付嘱舍利弗,也是付嘱我等罪恶众生,殷勤告劝:应当专修念佛。

以此三文可知《阿弥陀经》的宗旨:在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第十二至第十四,说《观经》的要点。《观经》很长,选用三条文把它的宗旨点化出来。

第十二条文,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虽然有种种观想,虽然有种种三福之业,然而,此等行业并非弥陀之本愿,所以,阿弥陀佛光明不照摄,唯照摄专修念佛之行者,所以善导和尚解释说:「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显示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的要点,是在引导观佛和散善之人进入念佛,也劝导众生应早行专修之念佛,速获弥陀光明摄取。

第十三条文,不赞叹杂善、唯赞叹念佛行者之文。虽然《观经》当中初说到十三定观,后又说到三福之业,然而,来到结尾,却不赞叹观佛之人,也不赞叹行三福之人,当然这些本来都值得赞叹,可是若与念佛来比,唯赞念佛之人,因为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之行,念佛是无上功德、殊胜善根功德之行,所以说念佛之人是人中芬陀利花。目的是劝导我们应当专修念佛,自会蒙受释尊的赞叹,蒙受弥陀的光明摄取。

第十四条文,释迦如来不付嘱余行,唯以念佛付嘱阿难之文。虽然在《观经》当中讲到种种修行,然而在《观经》结尾,并不把其他的定善、散善付嘱给阿难尊者,而唯以无量寿佛名号付嘱阿难尊者,亦可知释迦牟尼佛是由定善、散善种种修行,暂时引导各种不同根机的众生,而最后的意图是引导他们进入专称无量寿佛名号,故而善导和尚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以此可知,释尊说定善、散善是诱导之方便,说念佛往生才是他的真实本意。

那么,从十二条到十四条文,明显可知《观经》的宗旨,不在讲观佛三昧和三福之业,是在讲称念弥陀名号的念佛三昧。所以,善导和尚才说:「《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是《观经》之要点。

第十五条文,念佛行者必当具足三心之文,是劝进我们念佛之人应当有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虽然说三心,其实只有一心:深信不疑的心,知道念佛一定往生,同时也是真实愿生净土的心。所以,这三心容易具足:口称佛名,心思往生一定,发愿往生则自然具足三心。

第十六条文,法照禅师的赞偈,解释阿弥陀佛的誓愿,无论是任何根机,贫穷、富贵、下智、高才、多闻、持戒、破戒、罪深,若念佛者,无一不得往生,「能令瓦砾变成金」。这一首赞偈,再一次地点示出净土宗的宗源所在──第十八愿。

第十七条文,修行净业时节延促之文。明确说明修行净土宗之人,应该怎样来念佛。念佛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一天一夜的,不是修了短暂时间就放弃的。应该是我们一遇到这个法门之后,就一生之中不改变,这才叫一向专称。

一切回归于念佛,这是《略要文》的宗旨,也是净土三部经的宗旨,也是善导大师宗义心髓所在,毕竟种种的教说都是为了落实这一件事。

围绕本愿

我们再来疏理一遍。这十七条文的核心、宗要在哪里呢?

第一条文,立圣道净土二门,归入净土门。而净土门当中,道绰禅师引用《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净土门的基础和依据,所以,入净土门,就是入第十八「念佛往生」之本愿。

第二条文,善导和尚意:释尊出世本意,唯说念佛往生之文。说到「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归结点也在弥陀的弘誓。

第三条文,立正行杂行,以第四业称名为正定之业,然后解释说,为什么是正定之业呢?顺彼佛愿故。所以,区分净土宗的正定之业,也是因为阿弥陀佛誓愿的缘故。

第四条文,正杂二行得失之文。说正行之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杂行之人千中难得一二往生,为什么?因为专修念佛之人是「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也点示本宗之要点在于阿弥陀佛之本愿:念佛往生,决定不虚。杂行之人,虽然说了种种缺点,但其主要是与佛本愿不相应故,所以,无论怎样努力地修行,因为不顺彼佛之本愿,也难得往生。观其要点就在阿弥陀佛念佛往生之本愿。

第五条文,善导和尚意:三部经共明念佛往生之文。《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经》,这三部经当中以《无量寿经》为根本,《无量寿经》又以四十八愿为根本,而四十八愿只说了一件事:「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而这条愿正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的内涵,所以也是归结在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第六条文,弥陀如来唯以名号为往生本愿之文。意义再明了不过了,我们称念弥陀名号能够往生,这是阿弥陀佛因地所选择之本愿,果上度众生,是自然的功效。这是整个净土门的核心所在。

第七条文,念佛利益之文。若此人念佛,一念即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此功德完全来自阿弥陀佛的回施,「以我的名号,赐于十方一切众生,具足无上功德。」名号与本愿是同一本体,因地所发的誓愿称为本愿,果上所成就的六字,叫做名号,这是一件事,本愿和名号是一回事。比如说一个船舶设计师,当初有图纸,作种种设计,然后建造,到最后把船造出来,他当初的设计图纸和他种种建造的辛劳都浓缩在这条船当中,当初没有成船以前,叫做他的设计,也叫做他的愿望;船造了之后,愿望就浓缩在船当中了。法藏菩萨因地发愿,叫做本愿,果上成就了六字名号,所有因地的誓愿、种种的修行都包含在六字当中,所以,因地叫做本愿,果上叫做名号。众生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是顺着本愿来的。

第八条文,末法万年,余行悉灭,释迦如来以慈悲,特留念佛之文。也是因为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之行,不在众生断贪瞋痴,不在众生能修戒定慧开悟,但以弥陀本愿不思议之力,众生称念名号,必然往生。所以遗留此法至当来法灭万年之后,以显示法灭众生皆可往生,何况现在念佛?更能往生!

第九条文,念佛是多善根、诸行是小善根之文。其他诸行有为有漏,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成为往生因行,因为不顺弥陀本愿;念佛是多善根,因为顺了弥陀本愿。

第十条文,十方诸佛护念念佛行者,而不护念杂行行者之文。因为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之行,称念弥陀名号,便是顺了弥陀之本愿,并且这尊佛发了这样一条誓愿,第十七愿说:「我成佛时,十方诸佛,皆称扬赞叹我的名号。」果然,在《阿弥陀经》当中,释迦牟尼佛讲此法门,而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出来赞叹、证明:念佛必定往生,彼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也是顺了阿弥陀佛誓愿的缘故。这也归结在阿弥陀佛本愿之名号。

第十一条文,释尊以弥陀名号付嘱舍利弗之文。同样道理,弥陀名号乃是符合阿弥陀佛因地所修行之本愿。

第十二条文,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善导和尚对此解释得非常清楚,为什么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因为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之行,随顺他的本愿,自然度众生,彼光明照耀、引导、摄取念佛之人。所以说:「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第十三条文,不赞杂善,唯叹念佛行者之文。也是因为杂善非阿弥陀佛之本愿,乃少善根。念佛是阿弥陀佛之本愿,具足无上功德,故而赞叹之。

第十四条文,释迦如来不付嘱余行,唯以念佛付嘱阿难之文。善导和尚说得很清楚:「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因为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彼佛之本愿,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此一部《观经》,心中望着阿弥陀佛之本愿,劝导我们应该专修念佛。

第十五条文,念佛行者必当具足三心之文。劝导我们应当完全仰靠这尊佛的誓愿,不可怀疑。

第十六条文,也是解释彼阿弥陀佛之本愿,不论下智、破戒等,若称念彼佛名号,乘彼佛不可思议之本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第十七条文,是解释阿弥陀佛本愿之念佛,「乃至十念」是一辈子的念佛,并不是一声、十声,然后就不念了。

这十七条文,它的根本核心,都是围绕着阿弥陀佛之本愿而展开的,就好像我们画圆,有个圆心,而周围的圆圈都围绕着圆心而旋转。又好像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一样,所有一切净土宗的法义,都围绕着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围绕着第十八愿,围绕着念佛往生而旋转,而展开一切宗义。所以,扩充就是四十八愿,再扩充就是净土三部经,再扩充就是一切经典,再扩充就是十方诸佛共同的教法。那我们现在,能够专修念佛,就是进入了佛法的核心、佛法的顶点。所以,无有不足,因此劝导大家应当专修念佛。

回归善导

这部《净土宗略要文》可以说是万里挑一,在无数的净土经论、章疏、注解、讲义当中,在种种解释当中,唯选择这十七条文,这要有相当的智慧。如果我们来,我们都不知道宗旨在哪里,叫我们来选,都不知道要选哪一个。

这是谁人所选的呢?这是法然上人所选。法然上人是什么样的人物呢?法然上人是大势至菩萨化身。大势至菩萨是代表阿弥陀佛的智慧,称为智慧第一。

法然上人涅槃的时候念了四句话:「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弟子们问:「师父要圆寂了,是不是请尊佛像?」(像我们现在助念一样)

上人说:「我哪里用得上这个!我本极乐之人,现回极乐而去,用不着这些了,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已经在空中了,报佛已出来了,你们都看不见吗?」瑞相特别多。

他念佛的时候,别人看见房间一片光明(房间没点灯)。大势至叫无边光。在道场念佛的时候,法然上人头顶上放出圆光,大众在旁边顶礼膜拜。

上人的智慧非常不可思议,他读《大藏经》,读破五遍(我们读了几部经?),世称智慧第一。

法然上人最有名的一次事迹叫「大原谈义」。法然上人坚持依善导大师的思想弘扬念佛,可是有的人觉得:上人虽然智慧高,但是宗义有点偏颇,这样强调念佛,那我们其他各宗各派怎么办?大家都有点意见,于是约好了,云集大原龙禅寺。天台宗座主致书法然上人:「我对净土宗略有了解,委屈上人,我们共同讨论。」上人就很高兴地答应了。各宗各派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来了,共有三百多位,这三百多位不是一般的人物,都是当时各宗各派最有名的、顶尖的高人。关于念佛,问了很多问题。法然上人一个人去,谈论一天一夜,在座大众没有一个不信服的,大家都感动了,都来念佛,三天三夜,念佛不断。天台宗座主当时就给法然上人顶礼,说:「我从今天开始,要专修念佛。」之后果真在自己的寺院里设立了一个专修念佛院。可见得上人当时的教化之深广,从朝廷到乡间,各宗各派,大家都来念佛。

上人在四十三岁的时候,第八次拜读善导大师的《观经疏》,读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读到这里,恍然大悟,对整个净土宗的宗义完全明了,知道净土宗的核心就在这个地方:一切造罪凡夫,他的解脱之道、成佛之道,原来在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的时候,已经为我们设定好了,就是:顺彼佛之本愿,称念彼佛名号,决定往生成佛。

以法然上人的智慧,读到第八遍才开悟。法然上人自己说:「任何经典,我不超过三遍,一切都会自然明了。」

他虽然了解了净土宗义,但是不着急弘扬,善观机缘。有一天,他梦见了善导大师。在一片茂密的山林当中,从山的西边有一片彩云飞起来,上面有很多白鹤、孔雀,彩色的鸟,云彩放出光明,众鸟飞到河里嬉戏。法然上人正在合掌观看,彩云越扩越大,上面站立一位高僧,半截身是金色佛体,半截身是普通僧人形象,法然上人恭敬合掌说:「这是哪一位大德?」

云中的僧人说:「我是大唐善导和尚。」

上人说「两国相隔千万里,时代相差四百多年,不知和尚来此有何指教?」

善导和尚说:「你专修念佛,专弘念佛,甚合我意,将来弘化,无有限碍。」

既然得善导和尚梦中证明,法然上人便知道机缘已经成熟,就展开教化。全国各地的人都向他请教净土宗义。现在日本的净土宗──黄念祖老居士作《大经解》的时候,很多地方都引用日本净土宗古德的著作,日本净土宗的各派,都是从法然上人门下派生出来的(像中国的禅宗,六祖之下花开五叶),法然上人之后,净土宗特别发达。当然,这些思想不可能超过法然上人的智慧,所以,还是回归到法然上人。

法然上人是「偏依善导」,你看,这十七文里边,善导和尚占了十五条文,可见得上人是怎样完全依据善导之教的。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呢?我们就回归到我们中国的祖师善导和尚,这就千稳万当了。

善导大师不仅是中国净土宗的祖师,日本、韩国的念佛人也都尊其为祖师。善导和尚是弥陀示现,是中外共同尊崇、仰戴的祖师,没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虽然中国净土宗有十三位祖师,但是,比较起来,善导大师可以说是祖师中的祖师,这话一点也不为过。

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赞言:「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所说专修念佛,所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是千古不易之定案。」「所说当作佛说看。」

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说:「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观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

你看,善导大师所讲的话,我们这两天来学习,感动不感动?就是感动啊!「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

其他的祖师,很少有人说是弥陀示现的;也没有哪一位祖师念一声佛口中出一道光,唯有善导大师证得三昧,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口中就出一道光明;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景象,他经常看到。依这样的祖师所建立的教法而修,决定没有偏差。如果别人所说和善导大师所说有所不同,难免别解别行,那些仅供参考,而以善导和尚为标准,决定不会走偏,决定不会失误。(以上摘自《唯说念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