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的时候,会不会很痛苦?」这个问题──同时也是忧虑──反映了多数人在面对或思考死亡时,心中所怀抱的一种深层而莫名的恐惧,就是害怕自己将来死的时候,身心会经历一种巨大而无法承受的痛苦。
曾经有学生及信众为此深感罣碍而问我:「人死的时候,真的会感到很痛苦吗?」我很坦然地告诉他们,不需要恐惧:「就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也就是说,死亡不一定就是痛苦的,也可能是不苦不乐的,甚至可能是快乐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对大多数人而言,因为不了解生死流转的自然历程,恐惧死亡,避讳死亡,乃至抗拒死亡,借由现代医疗科技,尽量延迟死亡,以致错失自然死亡的时机,拖到身体机能衰败,病魔缠身,乃至多重器官衰竭,因而死亡的经验多半是相当痛苦的。
但是对于能够坦然面对死亡,愿意接受生理老化而自然死亡的少数人,死亡的经验其实是自然而且没有痛苦的,甚至是愉悦的;对于作足功课,早备资粮,进而为来生的去向与出路准备好的人而言,死亡的经验是自在而潇洒的。
为了进一步讨论及解说这个问题,我采取一种贯通死亡经验与生命经验的脉络整合分析方法。《金刚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如果错误地认为自我的生命只有这一生一世,死后归于虚无,这种「死亡观」即是属于「断灭相」的见解。
《金刚经》中的「于法不说断灭相」,正可以破除对死亡的错误认知,借用数学的函数概念来比喻,就是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一种连续函数,或者更为宏观地说,每个人的生死流转历程都是一种连续函数,而且是跨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生命的连续函数,虽然一直都在起伏变动,但是不论其变动得如何剧烈与曲折,都不曾断裂,更不会断灭。
因此,一个人的死亡经验与他的生命经验是息息相关而无法断然割裂的,换言之,我们根本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将个人死亡的经验,完全排除于自己的生命经验之外。我们的生命经验会延续及反映在我们的死亡经验之中,我们的死亡经验其实是呼应与承接我们的生命经验。
我们终究将面临的死亡经验,就如同我们在世时的其他任何生命经验一样,都不是绝对而必然的,譬如「忧戚、欢乐、悲伤、欣喜、苦恼、愉悦、得失、宠辱、褒贬、毁誉⋯⋯」的认知、感受与反应,都会因为每个人的身心条件、性格态度、认知层次、修养境界⋯⋯等等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人耽于争权夺利,有人避之唯恐不及;有人临阵脱逃,屈辱偷生,有人慷慨赴义,壮烈成仁。甲认为是苦的情境,乙却可以乐在其中,譬如孔子赞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其实绝大多数人所深感恐惧的死亡痛苦,主要是因为自身的无明与执着而起,而痛苦的程度又与个人对自我色身及俗世的执着程度成正比。当一个人因老病而至濒临死亡时,所产生的痛苦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肉体上的痛苦,主要是衰老、虚弱、疾病以及因治疗所带来的痛苦;二是心理及精神上的痛苦,包括孤单、不舍、徬徨、恐惧、遗憾、哀怨、悔恨、无助、有被世界遗弃的感觉、不知何去何从、恐惧自我生命就此结束⋯⋯等等。
上述两个层次的「死苦」经验,都不是绝对的,也不是非经历不可的;确切地说,「死亡」的历程是必然的,然而「痛苦」的经验不是必然的,而是可以透过佛法中的「三慧(闻、思、修)
、三学(戒、定、慧)
、三要(信、愿、行)
⋯⋯等等」的修持功夫加以转化、超越及克服的,但是需要及早准备。只可惜多数人平时不烧香,临命终时又拖过了时机,最后连抱佛脚的机会都没有了。
我们暂且撇开佛法的修证之路与解脱之道不谈,纯粹就生理学的观点来谈死亡的苦乐与否,从生理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身体是由物质所组成,有其相应的使用年限,而且无法违反自然界的物理及化学反应法则,必然会老朽衰败。当身体逐渐老化,已经到了无法再承受生命负荷的时候,生理机能的停止运作,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与正常的现象,这就是「自然死」。
简单地说,自然死就是物质的身体老朽了,生理机能自然停摆了,安息了,不再醒来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时候到了,死亡是自然发生的,有如瓜熟蒂落,没有挣扎,也没有犹豫或恐惧,当然也不会有痛苦。这就是正常的死亡,也是自然的死亡,有如道家所说的「落叶归根」。
自古,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就有「天年」之说,如果我们的生活顺应自然,可享天年。
这个道理,也可以运用到面对死亡上面,当我们老朽的时候,如果能够倾听自己身体内在的声音,我们会接收到「天年」将届的讯息,这是初阶的「预知时至」,(至于佛法所说的「信愿往生,感应道交」,是高阶的「预知时至」)
,死亡来临的时候,是自然而没有痛苦的。
可惜大多数人没有认清生命的自然旋律,生活起居不正常,作息颠倒,饮食无度,欲望横生,终究被重病恶疾所困,生命原本的旋律破坏了,节奏打乱了,错失了自然而然地画下乐章休止符的时机,死亡将近的时候,要想免于痛苦,其实是很困难的。
有人问:「那么,有没有解套的可能?」答案是有!《瑜伽师地论》中云:「善心死时安乐而死,将欲终时无极苦受逼迫于身;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极重苦受逼迫于身。」由此可知,有情个体临终时的善、恶心念可以决定他的「死亡品质」与「死亡的尊严」。「善心死时安乐而死,将欲终时无极苦受逼迫于身」这一段描述,透露了一项重要的讯息,即是死亡并非如一般人所认为就是苦恼、恐怖的,其实是可以很安乐、愉悦的经验,可以厘清与化解一般人面对死亡的恐惧与成见。
综合以上所说,死亡的苦与乐,就如同生命的苦与乐,都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中,但──重点是,对生死的道理要有正确而清楚的认知,而且──不但要有善因德行,并且要及早做好准备,就可以潇洒地面对生死,而不用担心死亡的痛苦了。
慧开法师(佛光大学佛教学院院长、南华大学生死学系教授)
《人间福报》二〇一一年八月十四、二十一日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