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日净宗法师于弘愿寺念佛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从今天开始,我们弘愿寺将开展「净土宗法义学习读书」活动,今天是总动员。这项活动对我们每个人正确把握本门的教理、教义,也就是把握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建立和巩固信仰、落实专修念佛,对道场的道风建设、学风建设,以及对广大信众的弘法利生事业、稳固信众基础,给信众、莲友带来切实的念佛利益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分为几点来介绍。
第一点,读书活动,读什么书?所读的是什么内容?
这次读书活动,要读的就是我们弘愿寺已经出版、正在流通的白话文系列,大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口袋书,我们列了一个目次,大家学习的时候可以参考,一本本地往下读。第一本《人生之目的》,第二本《佛教的无常观》,第三本《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第四本《略谈三皈依》⋯⋯法义和信仰上逐渐深入。口袋书大概有十几本。
接下来学习第二部分,就是弘愿寺正在发行流通的32开本丛书的白话文系列,也是从浅入深、由简至繁地学习。
第二点,为什么要开展读书活动?为什么选择白话文系列来读?
这次活动可以讲是水到渠成,就是时间点到了。我们弘愿寺一开始就是从流通经书法宝做起,十多年来一直都这样做。建寺这几年来,信众越来越多,道场事务也越来越多,通过弘法、布教、流通法宝,产生了一些很好的影响,法宝流通遍及全国(除了西藏比较少之外)
;来弘愿寺的莲友也分布广泛,各地莲友非常期盼弘愿寺的法师去。最好我或智随法师能去,或者其他法师去也好,到各地去指导、讲解。这种情况,短时间内很难满大家的愿。
另一方面,通过观察、了解和分析,我们发现这套丛书流通出去之后,作用和功效还是有待提高。往往流通出去之后,莲友自己随机随缘,有时间、有能力、有好乐、有兴趣的莲友,他可能比较深入,也比较系统地来学习;大多数可能看个一二本,或者部分听一听,「很好」,就放下了,这样的情况比较多。即使在弘愿寺本部,我们的出家师父、常住护法居士,能够将这一套书──先不说祖典,白话文丛书能够通读一遍的,我看也不多。有的莲友,虽然跟随我们很多年,但是在法义学习方面比较淡漠,「念佛,我都知道了」,新出的书、法师的讲解,也没有跟进学习;以前的学习也未必深入,对法义的学习应该说还有很大的空间。
本来,法就是我们的生命。对法能够解行并进(解是对法义的理解,它能帮助我们的行持)
,将这句佛号老老实实、死心蹋地、安心稳定地念下去,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少数年纪比较大、生死心比较强、机深信比较强的莲友──「我这老太,年纪这么大,也没有文化,现在能遇到这么好的法门⋯⋯」她就一路念下去,往往有非常好的效果。年轻一些的,心比较活,法上再没有扎根的话,很容易动摇。一方面自己念起来感到枯燥无味,需要搞一些别的充充电;另一方面,本门的书也没有深入,喜欢看一些其他不相关的书,像看小说一样,这样就不能得到一门深入的利益,久而久之,对念佛提不起兴趣,难以坚持。可能有善友,有个好的环境,有个念佛堂,「就这样跟着大家念吧」,时间长了,或许会信入;一旦遇到风吹草动,有人来提出质疑,信心马上就退失了,有的地方是一片片地退;或者遇到别的缘,我们讲善导大师的思想,他也讲善导大师的思想,但是讲出另一个味道,「我这也是讲善导大师教理,很有道理」,你没有深入教理,所以没有办法辨别,心里就开始不安心了,再往后就偏离了。
净土法门说简单很简单,「念佛往生」我们都知道,但是细微的地方也很细微,如果对这个法门的教理教义没有长时熏修、深入研究的话,要完整地来理解它,表达它,还是不容易。
法是我们的生命,所谓「法身慧命」,如果在法义的学习上很淡漠的话,刚才所说的几个现象就会出现,甚至有一些人与我们因缘都不错,亲近时间也比较久,但是信仰发生了变化。究竟原因在哪里呢?佛念的少,法闻的少,书根本都不看,看的都是些与佛法不相关的书,或皮毛的书,还觉得很好,从里面捕风捉影找感觉,这根本是心不踏实。当然,这些如果发生在弘愿寺外面,还情有可原;可是如果在弘愿寺内部,发心出家的净人,还有常住的护法居士、工作人员,还有出家师父,如果对法义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稳定的了解的话,弘愿寺的根基就不牢靠。有的人看到师父就说「师父,快点给我剃度吧」,有这个心可以理解,那应该怎么做?应该如饥似渴地学法。如果一个人对净土教法没有兴趣、好乐,那跟弘愿寺就不契理,不相应。
今天在这里讲,让大家有一个明确目标。俗话说「唯马首是瞻」,要了解风向,在法义的学习方面,在念佛的落实方面,在宗风的实践方面,我们都要同步进行,不是你想要剃头就赶快剃头的,看你怎么做,不然你出家人的身份、品格、素质怎么培养出来呢?你不一定要到弘愿寺出家,到哪里都可以啊!所以,在这里,这方面是必然的要求。
常住的居士,我所讲的这些,有主观的因素,就是重视不够,认为「反正就讲念佛,这个我知道」,这个心就是非常懈怠、懈慢;客观上也有一些原因,就是寺院里边日常的运转,事务比较多。我们以前安排每天四堂共修,再加上打板,前前后后就已经五六个小时了,还要吃三堂饭,也是打板,剩下的时间,各部门都有工作在做,流通处也好,发行部也好,护法的也好,整天忙到晚,大寮、后勤工程、财务⋯⋯都在做工作,共修的时间加工作的时间,客观地来讲,一个人对法义的学习如果不是特别用心的话,可能在这个环境里面就无法顾及。尤其是执事更忙,当家师、主要的执事,都要操劳很多事情,空闲的时间就少。
主观上对法义学习有懈慢,对白话文的书基本上也不够重视,看祖典又看不懂(我说「看不懂」是说得很武断,好像没有给一点面子)
,自己学习的话,对《往生论注》以及《观经疏》等五部九卷有正确理解把握的,不能说一个都没有,但是非常少,往往是看了头大。白话文不重视,祖典看不懂,事情又很多,法义学习这件事情就暂搁了。暂搁之后,整个就靠环境,也感到内心无力。法如果没有入心,包括在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待人处事方面都会体现出来。
工作上怎么讲呢?法没有入心,表现出来的就比较生硬(当然我也一样)
。善导大师入心了,慧净上人也入心了。这个入心,有深浅程度,我还有一点生硬,这个就会体现出来。
再就是体现你个人的心情,烦恼特别多,心乱如麻。都出了家了,怎么回事呢?缺乏机深信,法不入心,跟阿弥陀佛没靠上,信仰上没有安慰,没有落实。信仰上的大事不能落实,你的面貌、神情、步调一定会有所体现。「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嘛,应当有一种安定、安宁、安详、自在展现出来,如果不是这样,就是法没有入心。
在团体当中,包括我们个人的日常行持当中,会很疲累。我想为大家负责任,所以感到一定要对法义的学习强调再强调,怎么强调都不够,所以今天跟大家吹这个风。
这是第二点,我们为什么要开展法义学习活动。按说这一点是不用说的,因为法是我们的生命。整个弘愿寺都在弘传、宣扬这个法门,但是如果总部当中的人──出家师父、护法居士本身学法的风气就很淡,寺院常住的安排都没考虑这方面,怎么能形成道风、学风,怎么引导大众?
第三点,怎样来安排学习。
我跟几位主要的师父商量了一下,大家先分成四个组,一个念佛组,三个读书组。
念佛组,就是念佛堂全天开放。什么意思呢?它的氛围是比较宽松的,一整天,任何时候,工作人员也好,外来人员也好,出家师父也好,信众居士也好,随时可以进念佛堂念佛。你悄悄进去,念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都可以。比如在寺院里边,工作累了,想休息,休息必须要有个好的环境,就可以来念佛堂盘腿念佛。听到念佛的声音,会感到很安静,念佛堂成为我们的心灵休息所,念佛可以让我们的心沉淀下来。当然,在寮房也可以念,散步也可以念,可是有时候我们需要有个安静的环境,所以念佛堂全天开放,对出家人、在家人都开放。
一般情况下,念佛堂要敲木鱼,要有法器,要有师父带,其实未必这样。大家来念佛堂,如果有师父带就师父带,如果没有师父带,就放念佛机。我们提倡一句一句地念,不是用唱的,这样的风格自由一些(人盯人很累,你管我,我管你)
。在道场里边要有自觉性,如果真的很不自觉,可能常住要找你谈话了。我们给你一个宽松的环境,你要自觉。
读书组,目前分为三个大组,将来看需要,如果成熟了,也可以细分。第一个出家人组,第二个男居士组(包括净人)
,第三个女居士组;每个组有一个组长。这个组长当然也不是多大的官儿,但是很重要,这次活动要靠他们组织,他们是学习的召集人、组织者,具体主持读书活动。
怎么来读书,可能还要讨论,我还没有时间事先找他们讨论,今天是大体上说一下,怎样安排时间,怎样安排流程,谁第一组,谁第二组,读什么⋯⋯当然我们会有一个大概的次第。每次学习读完之后,也可以根据现场情况来讨论。当然,基本上是照本宣科,一个人读,底下的人听,这样最简单。任何时间,任何莲友,只要有人识字,有时间,愿意发心,就可以做,也不难。
有些地方的莲友,原来是做教师的,很有口才,他是边读边讲,比较活泼,契合当地的情况。随便一本书,哪些案例,什么事情,他事先有预习,有一个了解,然后边读边讲解。觉得不需要讲解就很清楚的,就一带而过;觉得是重点的,就稍微着墨,也可以读完之后大家讨论,这样很轻松活泼,让大家都有参与感。
这三个组,是目前大分的,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以后可以分成六个组,这样参与的人就更多了,让大家都有机会参与。
寺院的日常安排,我们原来是四堂共修,现在改为三堂共修:早殿一堂,晚殿一堂,读书一堂。剩下的时间,有工作的做工作,要读书的读书,要念佛的到念佛堂念佛。
我们这次读书会活动,是给出时间让大家学习的,不是应付差事,不是走过场,是有很多密集的工作要做的,通过系统化、组织化的学习,让法义深入人心,所以对每个人是有要求的,组长也好,当家师也好,执事也好,要引导这个活动。
之所以这样安排,也就是说,不是除了早晚两堂殿念佛之外,就没有了。这样,想念佛的,念佛堂全天开放,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念佛;想学习的,也有时间来学习,但是最起码,早晚两堂殿还是要规范的。
可能有人会说了,「我们原来有四堂殿,弘愿寺是一个专修念佛的道场,一天念个四堂殿也不算多,应该要多念佛,把招牌打响」,我想我们不必抱着这个观念。因为目前人众不多,而且基本上还是要执事师父带;执事师父白天还有很多事情,都很辛苦,有时候累了,早晨爬不起来,很辛苦,心里难免烦躁。所以目前我们挑不起这个担子,就不要撑这个门面。如果说住众有五六十、七八十,这样安排一个精进念佛组,我们就可以将念佛堂整天开放,以这样一个趋势来走。这要根据我们的情况,来调整步骤,让大家轻松上道。
真正说起来,法义如果入心,生死观、无常观深,愿生心切,那你自然而然念佛就打成一片,也不必非要多几堂殿,是自己很自觉的。我们可以想一想,像慧净上人,这样一个人、一个团体,还需要督促上几堂殿吗?就是因为我们不自觉。如果自觉的话,应该是越宽松越好,大家可以轻松地、随缘自在地来念佛。
活动上是这样安排的。
第四,希望达到的目标。
那这次活动预计达到怎样的效果呢?当然就是前面所讲的那些不足的地方要弥补,最主要的是法义要深入。这套书如果不深入学习,可能在我们身上只有十分之一的作用,经过学习,会提高好几倍。
读到白话文的书,之所以不重视,是因为觉得「白话文我看一遍就懂了」,这个不可以,应该细看,反复看。慧净上人所讲的,我所讲的,目前还没有一部祖典完整的解释,是因为时机没有到。真要研习一部大部头的著作,也不是一般人的心量所能达到的,因为它组织比较繁密,体量比较庞大,开显演讲的话,有时候你的心量根本抓不住那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慧净上人所讲的,都会把这个法门最紧要法语,与我们信仰、行持相关的部分提炼出来,加以分析、说明,这是最重要的,要好好学。上人讲的都是法要,都是标准,这个不学,你到哪里去学法呢?
在常住里边,佛海居士大家都熟悉。他本来就是大学中文系的,在大学当老师,又会写,又会讲,又会读,但他最大的体会就是对白话文的书要深入、细致、反复地看。他说:「书,你读深就变深,读浅就变浅。」所以不是书浅,是你自己浅。有的书,他读过五六遍,我觉得非常会读书、非常会学习的人才会这样。佛海居士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他在读书之前都会来问我:「我可不可以读这本书?」譬如一开始我就介绍他读净土宗的书,读完之后,《心经》《金刚经》他也想读一读,那我也不知道他心情如何,就试探着回答他,但是他很有智慧,一听就知道了,这些暂时就放下。读完净土宗的书,觉得特别有法喜,再来看别的,就是了解了解,根机已经非常扎实,眼睛也非常明亮,看别人所讲的,听别人所讲的,自然就有一个尺度──我们应该好好借鉴他的做法。
我本人也很得益于这一方面,这要感恩慧净上人,因为上人所讲解的文稿,记录下来的,几乎都会让我看,这就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我会很认真地看;每次有机会和上人在一起,上人所讲的专题,比如《净土宗的宗旨》,我就会很仔细地听,深怕漏掉一句。上人所讲的话,如果上人不在场,我可能也会讲,按说也没有必要这么仔细去听──其实不是这样的,上人讲的时候有上人的表达,是在对整体法义理解的基础之上所流露出来的解释,那是不一样的(我们是依文解义)
,这里面所沉积的内容不一样。同样一句话,上人说出来就有加持力、肯定力。同样一句话,你也会说,我也会说,但是说出来的,我感觉没有上人那么饱满、有力量。原因在哪里呢?就好像写毛笔字一样,你一笔画下来,也是黑色的一笔,书法家写的也是黑色的一笔,但是一分析才知道不一样,人家那一笔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我们这一笔是飘飘忽忽──力度不一样。
这个力,一个就是学养,对整个法义,有一个学力。比如上人总结出我们净土宗宗旨四句话,总结出善导大师净土宗思想的四个特色,非常简练,每一个字都是净土宗的大根大本、大纲大要,一点都不能更改的。这个如果没有深厚的学力,怎么可能总结出来呢!上人总结出来了,我们就是称念出来。上人对「本愿称名,凡夫入报」的理解,上人的学力、学养所透露出来的,就不一样,要好好听。
再就是长期的念佛熏修之力。上人出家几十年,对这个法门的摸索、落实、行持,反映出来的都是不一样的,这样说出一句话,就是不一样。又比如《宗风‧俗谛》十条,上人本身就是这样落实,身体力行,他抄写出来的条文,由他语言所讲出来,那就不一样。如果我们来解释《宗风》,力道就不够,味道就不够。你体会十分,讲出来的才有一分感染力。所以这里面的学习,可以讲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小看的话,可以说是有眼无珠,太骄慢了。
什么是对法恭敬,对师父恭敬?来了磕个大头,和师父照张相,那只是个形式,应该更深入。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三世如来共同一法身。什么是法身?我也好,弘愿寺的莲友也好,外地的信众也好,我们是共同一法身。什么法?念佛之法──我们在六字名号里边是一体的。这个一体,要有法的连接才能一体,人情的连接是不牢靠的。「师父,您认不认得我啊?不记得我的名字了?」这么多人,我只能记得大约的面容。不过有一个朱六妹居士我记得,不是她钱捐得多,而是她的念佛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她是广东人,不会讲普通话,那我也不会讲广东话,可是我开示的时候,她就坐在对面静静地听,我问她:「你听得懂吗?」她说她听得懂。我说:「你又听不懂普通话。」她说:「师父讲的一句句的普通话我听不懂,但是师父讲的,我这个凡夫一定能够往生,我句句都听得懂。」我觉得这样心灵上就有交流,因为有法的连接。
师父和弟子之间的关系是靠什么连接呢?如果靠日常的照顾,我确实很惭愧,因为很多都没做到。本来师父应该多方面关心大家的思想、生活状况,我确实没有照顾到,很惭愧。但是我所要强调的,还是在法这方面。在法这方面如果能沟通的话,就会感觉彼此之间很畅通。法畅不畅通,谁有感受呢?我是最有感受的。我讲一件事情,讲出来之后有一个系列的思想贯穿在里边,如果对方没有反应,或者有一个异样的反应,或者过度的反应,这就不通畅。一个主张,一个建议,说出来之后能够得到反响,就会感觉出来对方对法门了解多少,对师父的心通达多少。当然,我有感受,对方未必知道,不过我会考虑我的讲话方式。如果能够沟通的话,不管是讲话、理念、思想、行动,就非常灵动,就像部队的指挥官一样,大家都能理解指挥官的行动意图,即使不理解,也会无条件地执行,指东就向东,指西就向西。不然我说东他却向南,我只好说那就往南看看,等到他不行了,才会再过来。
我们遇到慧净上人讲法,应该好好倾听。我说句话,大家可能会感到有点迷信:上人在讲话,打个喷嚏都该好好听。可能有人会说「你应该理性一点,不要这么迷信」,当然我倒不是说打喷嚏这件事,我第一次在天津听上人讲《净土三经一论大意》,上人讲时,有些地方会比较有停顿,节奏上有快慢,我都会注意。因为这个录音是我听写的,整理成文字,就感觉到上人确实有他表达的内涵,变成文字之后,就没有那个味道了,因为当时我在现场,我知道当时的场景以及上人所表现的语气、内涵,这样说,并不是要你也找喷嚏来听,不是那个意思,而是闻法要有恭敬心。
这次读书活动,从寺院到各地莲友,寺院的开展是引导性的,各地莲友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也会来倣傚。这个方法其实不是我创造的,是莲友创造的,像马鞍山的佛力居士,山东的佛月居士,广州的佛广居士,西安的童健居士,他们就很有组织,也就是所谓的读书组。只要是读书活动组织好的地区,就信众稳定,信仰坚确,不随便动摇。如果不是这样,往往信众流动性比较大,一开始觉得这个法门好,可是时间不能长久,因为没有动力,没有得到法的滋润。「雨露滋润禾苗壮」,要用法雨滋润我们的心。
我希望大家还是在法上,以法相接。如果法一致,做起事情、沟通起来就特别舒畅。有些莲友,我觉得特别有默契,哪怕我三年没给他打一个电话,彼此也没有陌生的感觉。
这样的读书会有两个优点:
- 第一,让法义熏入每个人的心,念佛在生活中落实下来。
- 第二,对法门的稳定发展,对法门救度众生功能的发挥意义重大,因为这能让我们团结在法义上,这就有力量。
有些莲友往往没有这样的认识和概念,他也很热心地在弘法,可是在某一地区会发展成帮派现象。倒不是他自己要这样做,而是人心如此。「你会讲,我也会讲,我凭什么听你的?你讲的正不正确还不一定,为了显示我讲的正确,就把这一块儿抓紧一些」,抓得越紧,越令人不服,后来就争了。你会讲,我也会讲,如果我不会讲,就搞一些支持我的东西来维系我这方面。这虽不是普遍现象,但也令一些人苦恼,为什么很多同修最后走不到一块儿?如果我们专读同样的书,专学同样的法,就不会这样。
我们弘扬净土宗,是依善导大师的思想讲话,如果依我个人的想法讲话,谁听啊?善导大师是怎么注解的,慧净上人是怎么说明的,我们就怎么学习,这样就有依据,就有来源,不会引起不平不满。
我把今天的内容稍微总结一下。
- 第一,今天开展净土宗法义学习读书活动,这是寺院弘法建设到了这一阶段必然走的一步,这是在过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也显示我们在本门学风、道风这方面有了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标志性的一步、关键性的一步,也是里程碑的一步。过去我们是在摸索当中,现在比较清楚,自信心也建立起来了。大家对此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这次读书活动的重要性、必然性以及光明的前景,都要有一个认识。
- 第二,读什么?我们所读的书的内容,是弘愿寺所出的这套丛书,净土宗白话系列。从口袋书开始读起,通盘读下来,每个人都要参加学习,无一例外。在这个地方就是以法为中心,以念佛为生命。念佛的生命从哪里来?从法义来。所谓「解行并重」,除非极少数过去的善根福德因缘,不然念佛念不下去。每个人对白话文的丛书都要有足够的重视,祖典不是不给大家看,反而是鼓励大家看,只是现阶段先读白话文,祖典的学习我们也都预备了一些资料,届时都会整理出来,也会带大家讲解学习。
- 第三,怎样读?就是分组,以后再详细讨论。
- 第四,希望达到的目标:法义入心,弘法事业稳固。
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