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朝时代 三大葬礼
由于大师德化,「信奉者其数无量,念佛声盈满长安」,故大师葬礼,自必盛极一时。
若据马祖道一禅师的传记,有「华严归真于嵩阳,善导瘗塔于秦岭,礼视斋斩,人倾国城,哀送之盛,今则三之
」之文,依此则善导大师的葬礼,乃唐朝时代的三大葬礼之一。
华严归真于嵩阳之「华严」,即是华严尊者普寂大师,普寂大师之传中有「倾城哭送,闾里为之空焉
」之文,准此推知善导葬礼当亦如是。
此是盛德之自然感召,非藉人为之刻意安排;此可由《瑞应删传》赞言:「佛法东行,未有禅师(善导)之盛德矣
」印知其实。
二、高宗皇帝 供千舍利
据《隆阐大法师碑》记载当时香积寺的胜景而言:
神木灵草,凌岁寒而独秀;叶暗花明,逾严霜而靡悴。
岂直风高气爽,声闻进道之场;故亦临水面山,菩萨全真之地。
重重佛事,穷鹫岭之分身;种种庄严,尽昆丘之异宝。
但以至诚多感,能事冥资,故能远降宸衷,令赍舍利,计千余粒。
加以七珍函笥,随此胜缘,百宝幡花,令兴供养。
由于善导大师的盛德及香积寺的感应,深获高宗皇帝的崇敬,因而呈佛舍利,「计千余粒」予香积寺,并加以「七珍函笥」庄饰,同时又以「百宝幡花」,供养道场。
可知大师:生前悲心,下拯群萌;灭后余德,上感宸衷。
三、则天皇后 频临净刹
由于大师在长安拥有众多信徒,香积寺又供养皇帝所献的法器、舍利子等,故前来瞻仰、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香火鼎盛。
又据《隆阐大法师碑》记载:
则天大圣皇后,承九元之眷命,蹑三圣之休期,
犹尚志想金园,情欣胜躅。
或频临净刹,倾海国之名珍;
或屡访炎凉,舍河宫之秘宝。
则天皇后登上皇位之后,仍然怀念香积寺,而「频临净刹,屡访炎凉」,每次都「倾海国之名珍,舍河宫之秘宝」的大兴供养。
可知大师:塔留香积,长耀明灯;弟子继德,宸游频临。
四、王维题诗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公元七〇〇 ~ 七六一)
字摩诘,盛唐开元进士,大诗人、大画家兼音乐家。其诗体物精微,状写传神,清新脱俗,独成一家。苏轼赞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居士平生信佛,素服长斋,喜禅好净,有诗佛的美誉。
这首「过香积寺」应是他晚年游历所写,诗中的「云峰、古木,深山、鸣钟,泉声、危石,日色、青松,薄暮、空潭,安禅、毒龙」等,描画出当时香积寺的静谧、安宁、幽邃、出尘、深不可测的优美脱俗景象,描画细致生动,却又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王维这首「过香积寺」,益使善导、崇灵塔、香积寺,千古留传,名扬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