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十五祖界说

净土宗作为民间根底十分深厚的易行道的宗派,向来注重实修,不太注重其在教内的话语权,凭借其炽热的信仰、简易的行法、昭然的证验,静默、坚韧而旺盛地生存在民间。即使是一宗法嗣、祖师传承也任由历史呈现,不置一言。直到南宋天台宗人宗晓、志磐为与禅宗抗衡,确立台宗在中国佛教之正统地位,疏理台宗一脉祖师相承法系时,顺便列出莲社六祖、七祖,以此为基随时代之演绎,不断调整充实,直到民国印光大师推定十二祖,印光大师逝后,复被众推为十三祖。

观此历史过程,透露出数则内容:

  • 一、净土行人初则不追踪本宗法嗣。
  • 二、净土初始,「祖位」人选非出自净土宗人,而是出自外宗人。如一国之首脑及行政体系由外国人选举决定,非由本国人民。
  • 三、外宗人选立净土祖师时,显然不了解净土宗,也不认可净土宗,而是按「社团」名义,取其「异代同修净土,功高德盛者」,也就是「莲社」六祖、七祖。一开始就没有宗派法义承接的关系,故不称「宗」,而称「社」。他们的共通点仅在于「一同修净土,二功高德盛」,此即预埋法统不纯、宗不成立之根,而成不可治愈之硬伤、短板,兼之唐末五代之法难战乱,所以成立净土宗之《往生论注》《观经疏》等典籍久已失传,致使千年以来净土成为「寓宗」,寓寄他宗门下,失去独立性。
  • 四、长期以来,净土祖位不甚受普通行人重视,影响力不大,各祖之间法义承接关系殊少谈及,这从可见文献来看,只是在论及祖位时才装点性地提出,以与他宗他门相对时有一说法而已。
  • 五、递至近代,在诸宗悉衰、净土独盛的形势下,净土祖位的重要性渐渐浮出,但出于常情不得不曲就所谓历史事实。

弘愿寺所主张者为十五祖,即在初祖慧远大师之下加列昙鸾大师为二祖、道绰大师为三祖,以善导大师为四祖,次第相沿,至印光大师为十五祖。此十五祖皆郑重列印于弘愿寺丛书及《净土宗简报》扉页。

此有三点考虑:

一、随顺历史。

十五祖由历史形成十三祖基础上扩充而至。

二、显明事实。

昙鸾、道绰二大师于净土宗贡献之巨、德化之广,实不可埋没。《往生论注》乃衔续印度中土净土教法根本之作,奠定「弥陀本愿力」之根本,《安乐集》以圣净二门判为净土开宗之绪,此二祖师直接启发善导大师大成其宗,今由大着面世而德光流彩,无可掩蔽。

三、终成净宗。

依善导大师要弘二门分判,十五祖中,昙鸾、道绰、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印光为侧重弘愿之祖,直呈本愿称名以统诸行者为多;其余为侧重要门之祖师,立于诸行方便立场导归念佛一实之道者更为辛勤。

如此分属显示以下几个特点:

  1. 显主干。以昙鸾、道绰、善导三祖师相承法义为主干。
  2. 有核心。以善导大师为核心,其于净土如智者之于天台。
  3. 分权实。要门为权,弘愿为实,权实互补,方为善巧,共成一化。
  4. 弥纷争。纵然诸祖法义前后参差不同,如「凡夫入报」「四土往生」等而目为权实善巧,自然无妨主旨,则向来千年之硬伤、短板得以弥合。否则前后矛盾,自说不圆,宗不成宗,如何劝化?
  5. 成一统。如此安立,则十五祖自成一统。莫说十五祖,即历来一切弘扬净土之善知识也悉以分摄无余,而见一宗法门之融洽、广大、和谐、包容。不禁感慨于善导大师「要弘分判」之伟大功绩。

或问善导大师乃唐朝人,何以要弘二门竟能总摄其前及后一切祖师?又将诸祖分为要弘二门,果符彼之心意否?问意之浅,思而可知。

或以弘愿寺特崇善导大师为开宗之祖,称宗祖,而尤注重于昙鸾、道绰、善导之法脉相承,遂指弘愿寺只认善导大师或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其余祖师概不认账者,殊非事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