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非常重要,这是一个重点讨论的题目,因为圣道门是戒定慧,净土门是信愿行。关于信愿行的内涵、关系,有必要了解。
关于信愿行的关系,我们仍然依据净土宗的祖释,这里也没有引用太多,只列了善导大师。慧净上人曾经编过一篇讲义,有关信愿行的法语列了很多。善导大师说「信」,或者说「愿」、说「行」,单个说的,或者信愿或者愿行这样两个来说的,或者信愿行三个在一起说的,如果把所有这些文句摞在一起,你就会看得很清楚,就是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也非常清晰,善导大师说「行」的特别多,规范落在行的地方特别多。这样,他说信愿的目的是在哪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很清楚了。
这里我就说了三点,这三点是一个大框架。
(一)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具足信愿行。(二)
就行立信。(三)
两种深信入一向专称。
把这三点掌握了,就可以了。
-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具足信愿行」,这一点可以叫作原始点。说信愿行,原始的出发点在哪里?就在这句名号当中。
- 「就行立信」,可以叫作立足点。我们的信,要站在哪个位置上?这是我们的立足点。
- 「两种深信入一向专称」,这是归结点。说信说愿,说那么多,最后要归到哪个地方?归到念佛。
总的来讲,是归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原始点就是出发的地方,从这里出发的,叫出发点。立足点,就是在行进过程中,脚随时所站的位置,就是「就行立信」。「信」就像我们的脚,「行」就是我们站的地方。我们的立场站在哪个位置上,我们的信是怎么建立的。这个行就是指六字名号,或者称名的行法,以此来建立我们的信心。这是在运动的过程当中。那么最后归到哪个地方呢?一定要归到一向专称,两种深信是要进入一向专称的。
一、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具足信愿行
有人对信愿行解释很多、听闻很多,但是内心一片模糊。「我有没有信愿行?」信愿行是往生净土三资粮,一讲到自己就觉得不够,「我的信心够了吗?」,总是怀疑,感觉好像够了,又不敢讲。
「愿」,真信切愿,就是念念如同出离囚牢、奔赴家乡一样,自己有时候还贪一点世间的东西,愿也没有那么恳切。讲「行」,念佛也比较懈怠,每天也没念多少。这样一想,就感觉到自己没有具足信愿行。这都是站在众生这边讲的。
蕅益大师说:
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
信愿行三点,都圆满具足在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当中。不过,蕅益大师这种解释,偏重于众生这一边,他讲信愿持名──带着信愿来持名,那么这句名号里面就有信愿行,三都在其中了。
善导大师的解释之所以高妙、超越,他不从众生这边来说,他说名号本身就含有信愿行,就具足信愿行。这个解释角度就不一样了,他给我们绝对的安心,你看得懂、看不懂、懂得多少,都会有安心感,就是把来源的地方交代给你。
这一点比较难理解,「这信是要我信,愿还是要我愿,行还得我来念啊,我要具足信愿行。」我们凡夫这个「我」是非常坚固的,剐都剐不掉,剥都剥不掉,讲一句名号具足信愿行,他马上就把「我」往上一贴,「这还不是要我信吗?如果名号具足信愿行,那让名号自己去往生吧!」
善导大师这种解释,可以举几个生活中念佛的例子。
我在上海遇到一位居士,以前他父母有时候带他到寺院里去,那个时候也不太懂,做超度、水陆大法会、内坛。他不会诵经,别人诵经他也听不懂,花了大把的钱,诵什么、干什么,反正师父念的他也听不懂,他就在那里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那个时候他有什么信愿行吗?念着念着,他现在就信善导大师教法了,就有了信愿行。
有很多老太太,念佛念得多了,即使没有人跟她讲法,她心中自然而然地感觉到佛很亲切,自然而然地发起了往生的愿望,甚至还能告诉人家她什么时候就要走了,这是不可思议的。名号里有这个功能,在众生身上起了作用,就是名号本身具足信愿行。
我们跟别人说,也是因为名号本身里面有信愿行,才可以引发听闻的人产生信愿行。如果不是名号的作用,你讲别的种种法门,都生不了信愿行,很难的。五戒十善修得再多,你有信心吗?一想,还是不够啊。因为毕竟是有漏法,怎么能够到净土去呢?你修得再多都感觉到不充实,感到亏欠。
可是一旦了解名号之后,就信心满满,名号本身具足信愿行,这是佛力的作用。
从佛这边来看,名号是佛的信、佛的愿、佛的行。
什么是佛的信?法藏比丘当初发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一定要救你。「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一时天空雨珍妙华,空中自然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法藏比丘发的大愿不是虚假的,不是试探性的,而是决定要完成、必定能完成的大愿,信心是很满的,他这种信心是永远不改变的;而且现在已经成佛了,毫无疑问,成了事实。
「愿」,就是法藏比丘一定要救度我们的愿望,誓愿是永不改变的。
「行」,就是他累劫的修行。
所以信愿行都含在因中法藏比丘为了救度众生的大信心、大誓愿、大修行,都已经成为了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这句名号,就像富含营养的水果一样,都长成了。现在六字名号佛果中圆满饱含了法藏比丘因中信愿行一切的功能、营养,都在里面。那我们吃了才觉得甜,才觉得有营养。现在我们来念它,就成为我们的信,成为我们的愿,成为我们的行。
我们自己信是信不来的,可是有了六字名号,就能相信念佛一定往生。
我们自己愿也愿不来,「净土那么高,我能到极乐世界去?我不下地狱就可以了!」我们哪有那么大的愿望啊?菩提愿我们没有。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里面本来就有信愿行,喊你去,邀请你去,免费送给你,「那还差不多,那我愿意去。」你没有愿,这不是就发起了你的愿吗?
我们本来没有行,一点修行也没有,要到深山里苦行、打坐,青灯古卷,都干不了,出家也受不了。不用这样,你在家躺在床上念佛就可以了。念阿弥陀佛,信愿行就是佛那边发动了你,佛的信愿行成为你的信愿行。
当然,如果这些听不太懂也没有关系,你就记住一个事实:「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里具足信愿行,功德资粮圆满了,这样就可以了,只要念佛一定往生的!
二、就行立信
「就行立信」,是说我们信的内容。不是我们自己给自己鼓气,「我一定能往生!我一定能往生!」这个拳头一开始举两尺高,再举的时候就一尺高,再举三寸高,这哪有一定啊?越举越低了,没有底气了。不是自己给自己加油、自己给自己鼓劲,这个是空的。
信心是因为阿弥陀佛的誓愿,称念弥陀名号,「顺彼佛愿故」,决定往生,这样建立我们的信心。不是说你修得好。很多人是就清净心立信,那是立不了的,你没有清净心;就是功夫成片,也立不了信;就是戒定慧,也立不了信,就这一切你都立不了信的,你心里一定是空的。即使你觉得有,那也是「泡沫经济」「泡沫楼市」,会崩塌的。到临终的时候,就是泡沫楼市崩盘的时候,修了一辈子,这个时候「啪嚓」倒台了,那就可惜了。
现在称念弥陀名号,是就称名之行而建立信心,决定稳靠。
三、两种深信入一向专称
这是善导大师解释信心的一个根本的归结点。两种深信是在《观经疏‧散善义》「三心释」的地方讲的。两种深信非常善巧,对我们非常重要,是我们契入这个法门、如实修行的转弯之处。
但是他的目的归结在哪里呢?不是让你停留在两种深信,两种深信所表达的内涵其实就是一向专称。「机深信」就是倒空自己,自己一无所有,只有堕落地狱,只有业力;然后「法深信」,完全投靠阿弥陀佛。投靠阿弥陀佛,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就一向专念了。
「一向专称」是《观经疏》的结尾: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是一个总结论。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定门就是十三定善,散门就是三福九品。两种深信,就是在散善门当中说的。虽然这样说,但是目的在哪里啊?「望佛本愿」,不是让你就在那里作观念的,关键是要进入、导归一向专称。
所以我们讲解法义也好,引导众生起信也好,目的是走向「一向专称」的。
法然上人说:
论三心四修者,为成一向专修也;若已成一向专修者,不别论三心四修也。
说三心、四修、五念,说很多,目的是让你一向专念。已经一向专念了,愿往生了,目的达到了,这就可以了。不要在里面另外起困扰,「已经念佛了,就不用问信心够不够啊?」又回头过来,那就不必了。因为信是一个引导,让你一向专念。
善导大师所开显的念佛法门,入手非常容易。一般讲信,这样信、那样信是很难的,心里面这样想、那样想,很复杂。但是善导大师讲的很简明,落脚点就落在称名当中,可操作性特别强,你听得懂、听不懂,听得深、听得浅,有感动、没有感动,都可以一向专念。只要一向专念,万事成办,一向专念愿往生就可以了。
你说:「我一向专念,我不愿往生,那怎么办?」那也可以,你只要一直念下去,总会发起愿往生心的。因为你都已经一向专念了,这个愿往生是白搭给你的,你还不要吗?你一向专念,本来是要求人天福报的,临终你总要死了吧?阿弥陀佛说:「你先求人天福报,我也给过你了;现在我搭一个往生极乐净土给你,你要不要?」你说:「我不要,我下地狱。」有这样的人吗?你只要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会把往生搭给你的。
其实往生是正品,人天福报是附带赠送的。结果我们一向专念了,我们只把配搭的东西拿回来。本来去买洗衣机,结果洗衣机放那里,把那个毛巾、笔钩子这些赠的副品带回来,说:「我只要这个毛巾,洗衣机还放那边。」但是送货的人还是很讲信誉的,不会因为你拿了条毛巾,就把洗衣机留下来,他还是送到你家门口。
只要专修念佛,一切利益自然在当中。
(摘自《阿弥陀经归宗解》第94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