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净土宗第一人 ──略论昙鸾大师对净土宗的贡献

生于北魏的昙鸾大师(476 ~ 554?)在中国净土宗史上乃至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著作《往生论注》(以下简称《论注》)为中国净土宗理论建设及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历史里程碑式的卓绝贡献,堪称中国净土宗理论建立的第一人。但如此重要的佛教史上超级大师级的人物,人们了解的还很少,给予的肯定还不够。本文依据昙鸾大师的主要净土教着《论注》,说明其对净土宗的贡献并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一、昙鸾大师对净土宗宗派建立的贡献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至隋唐时期开出大乘八宗,标志着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完成。宗派佛教为中国佛教的根本特色,是佛教在中国教化传播的根本手段和根本形态。

没有本土化,佛教在中国不能扎根;没有中国化,佛教在中国不能发展。从本土化到中国化,宗派的建立便是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昙鸾大师生活在南北朝时期,正是佛教从本土化向中国化转变的历史时期,佛教界正弥漫着创宗的萌动。一些佛教界的大师们,试图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以便从中抉择出佛陀出世本怀,他们成为佛教创宗立派的先觉者,为隋唐时代佛教宗派的正式创立奠定先期理论基础。昙鸾大师便是极为少有的先觉者之一。《论注》包含了宗派成立的根本要件,即教相判释、正依经论、法脉传承。

1. 教相判释

《论注》是对天亲菩萨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以下简称《往生论》)所作的解释书,首先引用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判释弥陀净土法门为他力易行道,而且是大乘佛法之登峰造极,不退佛果的乘风快航,所谓「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这也是中国祖师第一次引用龙树菩萨之教判,此后净土教家涉及净土教判无不遵此芳规。

2. 正依经论

接着就论题「无量寿经」,专门解释为「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舍卫国所说《无量寿经》」,即《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之净土三经。这是要特别说明净土三经的同质性,即「宣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以佛名号为经体」。而《往生论》正是依净土三部无量寿修多罗所说之真实功德相(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无量寿佛名号)所作的论典。并特别就「依」字作了「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的「三依释」,以严密的逻辑论证「三经一论」的内在同构性,确立「三经一论」为净土门正依经论,由此建立净土一宗理论上的大根大本、大框大架就再没有异议,历来的净土行人皆遵奉「三经一论」为根本所依,其法理源头便出自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

3. 法脉传承

《论注》秉承印度二大菩萨的净土教义,溶为一炉,即依据龙树菩萨「易行道」(易)的指引,详细解释天亲菩萨《往生论》之「真实功德相」(胜)。如此从印度龙树、天亲,到中国昙鸾,法脉传承便十分清晰,往下延续,则有道绰、善导,实为中国净土宗之正脉传承。昙鸾大师也成为沟通印度净土教与中国净土宗的第一人,是促成印度净土教向中国净土宗转化的关键性人物。

可以说,没有昙鸾大师,即使有龙树菩萨《易行品》、天亲菩萨《往生论》,也会原态尘封,仅仅是中文版的印度净土教,而不会有后来的中国净土宗。正是由于昙鸾大师《论注》的伟大贡献,从印度而来的三经一论终于发育成熟为中国净土宗。

又根据传记,昙鸾大师在洛阳亲自拜见了当时来自印度的高僧菩提留支三藏,流支三藏向昙鸾大师面授净土教。其所面授的净土经典,唐之道宣律师谓《观经》,明之云栖大师谓《阿弥陀经》,日本法霖法师谓《无量寿经》,而东大林传承之三论系谱谓之《往生论》,各说不同,颇难认定,但总之昙鸾大师是直接从印度高僧面受净土教法的第一人,由此增加其传承之可靠性与权威性;同时亦间接说明昙鸾大师《论注》对净土三经一论皆有精辟的阐释,故使后人纷纷援引。

二、昙鸾大师对净土宗教义解释的重要贡献

一个宗派能够成立,达到广化有缘众生的目的,必须要清晰显明其教法根本原理(教),具体行业修持(行),适应修行人群(机),及依教修行利益(益),即机理双契,修因感果。

《论注》对净土宗机、教、行、益都有明确的阐释。

1. 原理

净土法门与圣道法门的根本区别在于,一者靠自力,一者靠他力(阿弥陀佛本愿力)

净土宗开宗立教的根本法理依据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力,离开佛本愿力,一切免谈。《论注》对阿弥陀佛本愿力的阐发、开显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细究其文其义,强调弥陀本愿力多达百余处。

《论注》开宗明义引用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说明难之所以难,易之所以易,其背后的原理机制在于一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一者「乘佛愿力,便得往生」。

上卷释二十九种功德庄严相,一一问以「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而答之以佛之本愿;下卷释二十九种功德庄严自利利他不可思议之力,而一一问以「此云何不思议」,答之以佛之本愿力成就。至其最后结论更是引用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证明「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可谓一锤定音,不可撼动,何以故?「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其余阐明弥陀本愿力之处亦俯拾皆是。

可知《论注》通篇是以《往生论》「观佛本愿力」一偈为眼目,深深奠定净土宗的理论基石──弥陀本愿力,显示净土法门是彻始彻终、彻彻底底的他力之教。

想到昙鸾大师的时代正是自力修行风气正浓的时代,而在大师之前并无任何人作出如此石破天惊的阐发,《论注》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作,昙鸾大师实为非常之人,其卓越的智慧、超人的勇气令人五体投地。

2. 行法

《往生论》所明往生净土的行法为五念门,即礼拜、赞叹(称名)、作愿、观察、回向,这五念门内在的关系如何?以何为中心、为正体?单从篇幅来看似乎以观察为主,然而依《论注》的解释却是以称名为主。

这有几点:

(1)《论注》判三经以佛名号为体,则五念也必然以佛名为体,也就是五念都是围绕着佛名展开,是佛名号的不同体现,而最集中、最直接体现佛名的当然是称名。

(2)释赞叹门称名如实修行相应,以名即法,佛名即是实相身、为物身,故能摄众生入毕竟净。往生之因毕竟在阿弥陀佛名号。

(3)释第十八愿所说十念为「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佛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则此十念断然为称名十念。由此「但称名号」「业事成办」,「十念念阿弥陀佛,便出三界」。

(4)最后归纳五念往生之因入弥陀第十八愿一愿,说「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由上可知此之十念即是「但称名号」,也即是五念门归入一称名门。

(5)以观察二十九种功德庄严,乃是为了生起对「本愿称名,必得往生」的信心,所谓「起观生信」。

(6)昙鸾大师另一精绝之作《赞阿弥陀佛偈》,内容总含五念门,但偈文之先总冠「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也是显明以称名一行总摄五念。

3. 摄机

《论注》上卷末八番问答引用《大经》第十八愿、《观经》下品下生,说:「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证明净土门正所摄机为可能造作五逆谤法的罪恶凡夫。

其他如「不断烦恼得涅槃分」,阿弥陀佛「庄严身口意三业,用治众生虚诳三业」,「此三界,盖是生死凡夫流转之暗宅」,「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是染污相,是破坏相」,「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佛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在在处处,显明净土法门凡夫为本之特色。

4. 利益

《往生论》以修五念门得五功德果,最后成就一菩提果。《论注》则引用阿弥陀佛三愿建立起净土宗往还二种回向之理论结构。即依第十八愿力速往生,依第十一愿力速成佛,此为往相;依第二十二愿力,速往十方世界度众生,此为还相。往生、成佛、度众生,皆缘阿弥陀佛本愿力。故说「凡是生彼净土(往相),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还相),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同时往生并非必到临终之时才决定,而是平生达成,所谓「十念业成」「业事成办」

又以称名破暗满愿能获现世种种利乐。

依《论注》昙鸾大师之解释,净土法门,烦恼成就之罪业凡夫,依佛愿力,但称名号,十念业成,便得往生,即入必定,速疾成佛,广度众生。此后经道绰、善导大师努力,大成净土宗,更加充实完善,但大体纲格完全依《论注》所明「本愿之教,凡夫之机,称名之行,成佛之益」。净土宗集大成者──善导大师开宗理论「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可说完全脱胎于此。

其余如「何故依、何所依、云何依」之三依释,「在心、在缘、在决定」之三在释,「真实功德、不实功德」之二种功德释,「往相回向、还相回向」之二种回向释,「法性法身、方便法身」之二种法身释,「名即法」「佛名为经体」「实相身、为物身」之释,净土止观、净土菩提心、净土巧方便之释,下品凡夫以有生巧入无生,生彼净土即超地超劫⋯⋯皆十分精妙,既义本佛经,而能发前人所未发,成后人之定准。

由于昙鸾大师先是习学龙树菩萨四论《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之著名大德,故「出空入有,空有圆融」成为《论注》释义一大风格,亦为后代禅净空有之调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昙鸾大师本人也成为一肩荷担印度中观空宗鼻祖龙树之教与唯识有宗鼻祖天亲之教,将此印度二大菩萨空有之教溶于一炉,创立中国净土宗理论的著名祖师。

三、昙鸾大师的其余贡献

昙鸾大师是具有特异秉性的超异人物,一生充满神异色彩。幼年便慕五台山之神迹,以至未十五便到五台山佛光寺出家。南朝梁天子恒向北礼,称「肉身菩萨」,魏皇帝尊称「神鸾」。注《大集经》中途染病,四出求医,行至秦陵,上望青霄,忽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历然齐睹,瞬目之间,疾乃随愈。

大师对道家、医术皆有甚深造诣,曾访当时道家著名人物陶弘景获赠仙经十卷,现存道藏当中据传仍有昙鸾大师医方及《昙鸾法师服气法》。

《论注》引用世典及种种善巧譬喻也非常娴熟精要,可知昙鸾大师不仅佛法造诣精湛,世学学养也十分深厚。

《论注》言辞优美,义理精邃,「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乎四海皆兄弟」等等,为后人常常引用的美文佳句甚多,在中国历代各宗祖师著作中诚不多见。

昙鸾大师留世的另一部杰作《赞阿弥陀佛偈》,为共计近800句七言长诗,反映出大师丰沛的诗歌创作能力,成为净土圣教中著名的优美赞诗。

大师影响所及,不仅限于中国,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历代数千万亿的信徒皆奉大师为初祖,尊重之极,感戴铭心,时至今日,前来玄中祖庭拜谒的人流不绝于途。玄中寺也成为昙鸾、道绰、善导净土三大师相继住持弘化最著名的祖庭。

四、昙鸾大师净土理论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净土宗是他力之教,在中国开此他力之教之理论先河,奠定其理论基础者即是昙鸾大师,此后有道绰、善导承其余绪,终于建立起净土宗辉煌大厦,度化无数念佛人,其对中国人的内心信仰、日常生活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至今天,一句阿弥陀佛习惯性地出于口,闻于耳,书于纸,写于墙,我们说中国人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直接间接都受了昙鸾大师《论注》的影响与恩泽,丝毫不为其过。

考之于现代交通、通信的发达,互联网的兴起,世界一体化,人类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似乎处处冥合了净土宗「他力缘起」的理念,也兆示了净土宗现代复兴的契机必然性。

没有他力,便没有现代人的生活;没有他力,也没有现代人的信仰。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大师在《论注》最后的感叹及期盼,不仅是净业行人的龟鉴,也应当成为一切人日常生活的准则。饱尝种种他力方便的现代人,读到《论注》这一本一千四百多年前的他力经典,应该觉得格外的亲切吧。

昙鸾大师对于中国净土宗的建立有着根本性、全面性、永恒性的贡献,从时间、法源、重要性及影响来说,称为中国净土宗第一人,当之无愧。

总结昙鸾大师为:中国承接印度龙树、天亲二大菩萨净土教法的第一人。促进印度净土教向中国净土宗转化理论建设的第一人。以弥陀本愿力建立中国净土宗根本教理基础的第一人。依龙树「难易二道」为净土教判的第一人。建立「自他二力」教判的第一人。论证净土三经一论内在结构体系的第一人。

《论注》为中国祖师第一次阐明净土三经以佛名号为经体。第一次引用《观经》下品下生解释《大经》第十八愿。第一次引用四十八愿中十八、十一、二十二愿建立往还二种回向,证明若往若还全仗佛力。第一次显明烦恼成就凡夫人,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第一次提出名即法,佛名即是实相身、为物身,凡夫称名为如实修行相应。第一次说明念佛往生,平生业成。第一次阐释净土他力止观、他力菩提心、他力巧方便⋯⋯《论注》是一部崭新的净土论着,所有解释皆体现了昙鸾大师的创见发明,绝无老套故袭,而为后来者所遵循。《论注》因而成为中国净土宗史上第一部伟大的著作。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