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善导大师疏释,《观经》有释迦要门与弥陀弘愿。众生机类万差,二尊互为郢匠,以要门、弘愿普摄一切善恶凡夫,得生极乐报土。
要门与弘愿,在摄机、行法、利益上各有分齐,而存法门施设之善巧。要门为方便之表,弘愿为真实之里。由方便导归真实,从要门契入弘愿;开说定散二善,结归一向专称;是《观经》之大概。
要门以定散二善之行,摄定散二善之机,而有「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之益。定散诸善,本非通达净土之门,今既总揽万善回求往生,即是通入净土之门,以此为诸善之结要,故言「广开净土之要门」。又,由此定散导引,得入一向专称,定散为能入,弘愿为所入,故称为「门」。
然而论其得生之根本,却非凡夫定散二善之力,而完全在于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故言:「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就是说定散二善之功,专在回向求愿往生,故只是前方便;其所以能往生者,是赖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即由方便之表,而归真实之里。
弘愿以一向专称之行,摄一切善恶凡夫,得必定往生报土之益。然此弘愿之行益,在《观经》中并非完全独立于十三定观、三福九品之外展开,而正是交融于定观福品之中,作为定散行益的依托、底里,渐次展开,最后完全呈露。故言「显彰别意之弘愿」。
别意者,别于释迦表面所说定散二善之意。何等别意?「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疏释:「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先十三定观,应韦提之请,摄定善之机,虽说定善,意在念佛。
观通别真假,慕极乐依正,为释迦广开要门,摄定善行人,归于净土。华座观「无量寿佛,住立空中」,为弥陀显彰弘愿,急求常没。释曰:不舍本愿,来应大悲,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
真身观:佛光普照,唯摄念佛。释为:亲缘、近缘、增上缘。又说: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真身观为诸观之极,统摄诸观尽归念佛,是定善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次九品散善,是释迦自开,摄散动之机,虽说散善,意在念佛。
九品,从三福所开,虽总说为散善,别而分之:上三品为大乘行善,中二品为小乘戒善,中下品为悠悠世善。此六品人,教以各回所行之善求愿往生,即是释迦广开要门,摄三福善人,归于净土。下三品为无有佛法、世俗二种善根,唯知作恶之人,三福无有其份,诸善失其功能,唯依念佛,得生极乐,尽显弥陀弘愿普摄一切善恶得生之别意。以此最下之机,而显最上之法,是散善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三心」亘于九品,通摄定善,「深心释」立正杂二行,以一向专念为正定之业,即是普摄定散诸行,归于一向专称。
经末阿难问:「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释尊尽舍定散诸行,唯嘱:「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疏释:「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舍要门定散,归弘愿念佛,为《观经》之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