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义学习的心态与次第

心态

一、熏习。法义学习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如烟熏物,渐入其里;不断反复,不断提高,所以叫熏习。所以不要指望一下子能达到什么程度。有关法句,往往是文字都认识,自己也以为都了解,但过一段时间,再看理解又不一样,这就是因为有熏习而深入了。

二、刻苦。世间说「刻苦学习」,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为做学问头悬梁、锥剌骨,可见得做学问是苦的。大凡世间成就任何事,不吃一番苦是不行的。法义学习也是这样,就要用一些苦功,该背的要背,该记的要记,该熟读的要熟读,该思惟的要用心思惟。所以不要指望一点不用功,凭着自己的性子,想如何就如何,懒懒散散就能轻松学好法义。那是不可能的。

三、法喜。但佛法如果一直是苦的,就学不下去了。法义学习也会有欢喜,有快乐。这种欢喜、快乐称为法喜、法乐。是和世间的欢喜、快乐大不一样的,因为是从法而来的,是清净的,无染的。世间有人见钱眼开,也欢喜,或者看见自己的小孙子欢喜,那都是染污的,增长人的贪爱执着。学佛的人,多少都能体会到一些法喜法乐,但说程度、作用、功效那就大不一样了。学习我们这个法门,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所得到的法喜是最高的,最深入、最彻底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本来是要堕入三途的人,现在不仅不用堕入三途,还会去成佛,岂不是大欢喜?又不仅我一个人可以往生成佛,所有的人,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成佛,百分之百,无一遗漏,这岂不是更大的欢喜、快乐?我们是苦恼人,即使念佛、打坐,也未必心很安宁,或者深入禅定,未必享受到初禅、二禅、三禅之乐,但三禅之乐要比念佛必生、必定成佛比起来,那又不能为比千万亿倍了。所以,看起来是一个普普通通,乃至烦烦恼恼的念佛人,他的法喜法乐要超过很多人们眼中的大修行人。

一般的法门虽然也有法喜,但不坚固,很无常,环境、人事、心情顺,用功得力,就法喜,反过来就苦恼,苦恼的时候还会法喜吗?就没有了。可是一切皆顺总是少数时候,所以很无常,很不定。另外就其本质来说也是浮浅的,因为心底最深处总有一个疑问,甚至是恐惧在,那就是我的生死究竟能不能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虽有法喜,那都是相对世间的、初级的,而最后都会感到痛苦而绝望,都必须转到念佛才可靠,才有真正的法喜。这就是为什么各宗各派的祖师、大修行人,最后都转入老老实实念佛的原因。就他们的修行、学问来说,持戒清净的法喜有,禅悦为食的法喜有,深入经藏的法喜有,大彻大悟的法喜有,但最后都不会满足,都会舍掉这一切,更大的法喜,广大无边、坚固永远的法喜,只有念佛。

所以念佛,尤其是依据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而念佛,顺从弥陀本愿的念佛,那种法喜就是坚固永恒的,是永不褪色、永不退转,反而越来越增上的法喜。不是说一天到晚欢喜,是凡夫总是有苦恼,但是再怎样的苦恼,心里想想我还是可以往生,可以成佛。所以苦恼也就不苦恼了,是苦恼也不能掩盖的法喜,甚至是死亡都夺不走的法喜,所以才是真法喜。年龄越来越大,人越来越不中用,身体越来越差,但离往生、离成佛越来越近,心里也就越来越期盼,越欢喜,所以是越来越增上的法喜。不像一般圣道自力修行的法门,到最后都是恐惧的。

法喜法乐来自于法,也来自于我们需要法,接受法,与法相应。比如饿的人,吃饭才香;不饿的人,即使山珍海味,他也索然无味,因为他没有需求。学我们这个法门感到法喜的,是因为他无常感深、因果观深、罪恶感重、出离心强,一看见这个法,他在这里也看到我往生,在那里也看到我往生,在这里看到我成佛,在那里也看到我成佛,怎么不欢喜。如同坐大牢的人看到自己的释放令;判死刑的人看到自己的大赦令,那种欢喜就不是一般的欢喜了。如果觉得生死可了可不了,或自认为自己可了,他看这些书就没有味道了。还有就是大悲心重的人,看到这个法门他欢喜,因为人人做得到,人人能成佛,他看到这个也成佛,那个也成佛,父亲、母亲、亲友都能成佛,还有比这更欢喜的吗?他就是到菜市场去买菜,也会欢喜,因为这些畜类也可以往生成佛的。所以与此法相应的人都是出离心、大悲心重的人,难怪佛赞为人中芬陀利花。

比如挖井,先总是干土,渐渐见了湿土,就有兴趣了,再出水,水越来越多,就越来越喜。法义学习也一样,渐入佳境。

次第

简单说一点,分三个层次,三经、祖典、现代白话解释(以上人为主)。这三层是一味的。

这三个层次,从重要性、根本性来说,当然最重要的是三经,其次是祖典,其次是现代白话解释。

但从修学的次第来说,第一重视的反而是现代白话解释,其次才是祖典,最后是三经。所谓从近及远,由低而高。

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对白话解释往往看的轻,不够重视,因为一看就懂,所以他也就认为真的懂了,就稍微地看一下,喜欢看祖典。这是大错特错的。必须在白话解释上多下工夫,下足功夫,才能谈得上去看祖典。往往不是那些文化比较高、祖典看的多的人法义就好,反而是老老实实在白话解释方面下足工夫的人,法义精纯,进步很快,对祖典的领悟也特别的快。这一点也是我的经验,奉献给大家。

依我的观察,直接看祖典想快速得到祖师教义精髓的人,还没有。依法然上人的根机,读遍大藏经五次,《观经疏》总共读了八遍才悟到善导大师的思想。我们是何等人呢,所以,不要舍捷径,去绕弯路。其他人说的可能还会有不严谨的地方,但上人的解释基本上是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方法

方法没时间多说了。《怎样读善导大师全集》也是讲的方法,大家可以看。昨天在佛林寺,略就《第十八愿讲话》说了一些,附在这,供养大家。


在佛林寺谈学习《第十八愿讲话》

净土三经的地位和祖典的地位哪一个更高?

从地位来说三经更高,是佛亲口说的,但我们修学,却更重视祖典,因为没有祖典,三经存在我们看不懂,等于作用不大,比如现在十六观对我们来讲做不来,那这样有观经,等于没观经。可是有了祖典,经就活了,所以如果是地位,三经更高,是根本。如果说重视的程度,祖典还要更重视。比如大豆和豆浆,对豆浆店来说,大豆更重要,没有大豆,出不来豆浆;但对消费者来说,更关心豆浆,因为没豆浆就没办法吃,豆浆更利于我们吸收。所以我们学习法义,更重视祖典,经典活在祖典里,通过祖典认识经典。

祖典和上人的讲解,同样道理,初学的人,要更重视上人的讲解。这是学习的次第。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

这就是为什么要重视十八愿讲话,当作教材来学习。上人的解释是标准,我们外出弘法,自我安心都要依上人的解释为准,所以大家要足够重视。

这本书学好了,算初步毕业。

整理问题是一个学习方式,边整理、边总结。是把十八愿讲话所有的内容,提问题的方式理出来。比如第一个图表可提:第十八愿有什么殊胜重要?答案就是:四十八愿根本,净土宗开宗根源、净土宗根本传承。(但答案不用写出来)

接下来可以再提:为什么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根本?

第二页,集中说了第十八愿的重要。

所以整理的问题就可以提第十八愿有什么重要?那答案就在第二页。你们整理问题,只提问题,答案不用写出来,答案都在书上,然后提问题去思惟,想不起就翻书。

第三页可提什么是通愿?什么是别愿?这是名词解释。

第四页:什么是因本愿?什么是根本愿?

这样一本书可能变成500. 600或1000个问题,就成了一本问题集。

考试的时候就将问题集一题一题的问,大家回答。

请翻到最后法语索引,总共有514则法语,都是本门很重要的法语,含盖三经、祖典最重要的部分。这些法语应该如何解释,如何正确理解,这本书就是标准。

看第一条,后面的数字是页码,上人在2. 30. 158页等8个地方都有讲到。那么要正确理解的话,就可以参考这8个地方,当然大同小异,但或有角度不同,有详有略。比如17条,也是一样,有三个地方有解释。

这514条法语,如果你们都熟悉,能解释。就是和上人一个声音、一个鼻孔,那岂不是就是上人的化身,甚至也是弥陀的化身。

我们对经文不能乱理解、乱解释。要有标准、有传承,第十八愿讲话的基础打牢,在我们这个法门就算有了稳固的基础,以后再听祖典,才会比较顺,能更深入,不然次第一乱,下面不可能深入。

其实从安心来说,第十八愿讲话已到极处,没有再深的,所谓深入是指教理的研修方面,更精细一些,但也不会出此范围,那要看有能力研究的人,一般人十八愿讲话足足够了。

再看名相索引,大约五百几十条,这些名相也都是必须了解的,也是最基本的,都可以提问、入题。

请大家翻到倒数12页的故事索引。这些故事可提供作为讲法的资料。

请大家翻到倒数13页的比喻索引。比喻用得好,有时比讲一大堆还管用,故事也让人听到轻松有趣。

我们编的书,只要有心人,一定会觉得学起来很方便、很受用,这里有上人的心在。

请大家翻到倒数15页。法语索引的无量寿经。(48则法语)无量寿经很长,不可能一下全部掌握,但掌握这48条就够了。

请大家翻到倒数29页,天亲菩萨8则、昙鸾大师35则法语。《往生论》和《往生论注》也不太好懂,那么掌握这8则、35则就够了。

《善导大师语录》总共列了一百几十条法语,但没有解释。这里共收了58则,一一都有解释,那就是我们理解善导大师思想的最好帮助。

上人的法语115则,也是很好懂、很有力量的。这是我要求加入的。因为我觉得很契机,而且也很美,有条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