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龙昂书

龙昂大德慧鉴

阁下大作并来函,四月三日方得敬读,见其不合经释之处甚多;谨承雅命,略举数端,一一据佛经祖释评之。本心为法,不避人情;知阁下为敢于追求真理之大量人,当必谅之。且阁下前着数文,于本愿法门误解甚深,若不澄清有关概念,恐终难彼此交流。

先、澄清有关概念

一、关于他力

今言「他力」有本体论与经验论之二面。本体论者,即《论注》所谓「实相身」;经验论者,即《论注》所谓「为物身」也。

实相理体,绝诸对待;非自非他,不离自他;非因缘法,不离因缘。非自他中,强言自他者,必有「纯」义。圣道则呼为「自性」,净土则称之「他力」。一指凡夫性德,一显弥陀修德。既无不纯之自性,又岂有不纯之他力;故「他力」必是「纯他力」!然,凡夫性德无有自证之功能,弥陀修德必具化他之力用;或说为「名号」,或称为「他力」,言异意同,体用不二耳。亦是即「实相身」而「为物身」也。

言「为物身」者,物即众生。如来之正觉(实相身)本为十方众生之往生而成就故(为物身)。「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既已成,如来之正觉即是我等之往生,全非别物。如来成正觉岂有阁下之力乎?如来正觉既不掺阁下之力,何得今日往生而有阁下之力?阁下闻此言有惊恐乎?心中空荡无处把捉乎?又以为不念佛乎?自他不二、生佛一体之六字洪名,岂容凡情巧思卜度!

即「实相身」而「为物身」,故得十方三世自在摄化;即「为物身」而「实相身」,故声声称名悉归他力本愿。

彼悟自心人言:「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今本愿行者,一日十万佛号、百善之行,又岂认一分自力之功!

《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言:「以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又〈法界身论〉言:「是身不行他缘,是故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善导和尚《往生礼赞》云:「诸佛所证,平等是一(实相)然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着眼)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实相身,体而具用)摄化十方(为物身,用而归体)但使(是弥陀使阁下,抑阁下使阁下?着眼!)信心求念(阁下以为纯他力即无「信心求念」之事乎?又以为自力能起「信心求念」乎?)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既言一形之多,又言一声之少,是何道理?)以佛愿力(一形、一声之外别有愿力乎?愿力之外有一形、一声乎?)易得往生。

凡净土三经、相承论释,处处开示纯他力之旨,乃至文文句句,悉是名号,悉是他力;阁下带自力我执分别之有色眼镜,便一句也见不着矣!阁下果有自力,何不先运此力摘下有色眼镜,以复清净法眼?我知阁下必不能也。如彼痴人手提自耳,欲行腾空,必不能也。何不安然乘坐飞机!然则,彼人既深以为欲行腾飞,必要手提自耳;既愿乘机,亦且任之。彼愿生净土之人,纯佛力中强认自力者,又何异乘机提耳之人;既愿念佛,亦且任之。飞机之力,岂必须令其放开提耳之手,方能飞行万里哉!然杂行人,恐是只提耳未乘机,可恐可恐!若临终一刻犹不乘彼佛愿力者,可恐之至也。

被纯他力触及心魂,虽无知少识之人,亦必然流露出「是佛念我而不是我念佛」,「弥陀抱我回故乡」等等感性语言。《论注》言:「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则虽不识字人之感性语言,而充满「如实修行」之佛智。阁下不会,反以为不念佛,指为错谬;何异彼痴人读禅宗语录,反嘲骂彼宗匠之语为一派胡言乎?此亦冒充内行之门外汉所常有之事,不足为怪。

然净土宗者,非必须悟得此等之理,而有他力之体验,方得往生;纵一文不知,无智造罪之辈,但肯念佛,无不往生;此亦正显「为物身」纯他力之不可思议妙用也。

以故,净土宗者,「一向专称」为正旨,不别谈玄奥。且为知法门建立之所以,略为说明,亦为真心论道彼此交流之引弄耳。

二、关于自他二力

他力即是弥陀本愿力;自力有二种见解:一、自心本具功德力,二、凡夫有为造作修行。

若以为自心本具功德力者,虽言二力、三力,实则全归佛力。印光大师言:「净土法门,专仗佛力,由佛力引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佛力者:本愿威神力、光明摄取力;法力者:名号功德力;自心之力虽然本具,不由佛力无由显现,夺性显修,仍归佛力。言「佛力引发自力」,不言「自力引发佛力」,请着眼!

若以凡夫有为造作为自力者,佛祖所不许;全是世俗浅见,堕外道法。《论注》:「真实功德相者,有二种功德: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二者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云何不颠倒?依法性,顺二谛故(亦实相身)云何不虚伪?摄众生(亦是为物身)入毕竟净故(即净土也)。」

《观经疏》云:「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不实功德)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况我等亦非苦励身心,亦非日夜急作,则连杂毒之善亦不可得,敢奢谈自力乎?)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至此尚不死心,无奈何矣!)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真实功德,实相身)凡所施为趣求(为物身,能令念佛)亦皆真实(声声皆归弥陀真实,纯他力)。」

〈机深信〉云:「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善导和尚无今日凡夫之戒善修行乎,何其自贬如是!

昙鸾祖师云:「我从无始循三界,为虚妄轮所回转;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途。」

印光大师言:「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

三、信愿念佛是自力吗?

此不劳问矣!诸经诸祖皆以念佛是他力,何人以念佛是自力乎?

善导和尚释弥陀本愿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印祖言:「信愿念佛,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阁下既读《论注》当知乘船之喻,今且明之。任何乘船之人,问之:「汝乘船过海,是船力,还是自力?」必答曰:「是船力。」若再问:「是全船力,还是有一分自力?」则必答曰:「全是船力,不凭一分自力。」若言:「非也。多分靠船力,少分靠自力。若全靠船力,则不乘船亦可过海。」作此言者,自以为聪明,我语圆满,人必皆笑其不识世务,而不复与言矣。

念佛即是乘佛愿船;非先念佛而后乘愿船;亦非念至功夫成片才算乘上愿船;亦非平生念佛临终才乘愿船。以所念之六字名号,本身即是大愿船故;除此六字之外,别无愿船也。以故,善导和尚直以「称我名字」为「乘我愿力」;恰似以水投水,以空印空,声声念念岂有些子自力我执之情。正是「体如而行,不行而行」之如实修行也。

以念佛为自力者,但只肯念,亦无妨;但得往生,悉皆证入纯他力无生之境。《论注》「冰上燃火喻」巧明之。

四、关于信愿行

若人闻说极乐净土、阿弥陀佛,言:「我亦信」,然无一念愿生之心者,则知此人之信仅为观念耳。当为力说娑婆之苦,极乐之乐而劝彼愿生也。

若彼人闻极乐之乐,言「我亦愿生」,道已更不相续者,则知此人之愿亦是虚愿,无真实心也;实则此人信亦不真,又当种种方便言辞,激励信愿。当为劝说:既愿生者,当专称名号,此是唯一得生道路也。真有信愿之人,决定肯一生专称名号也。

若已知娑婆苦、极乐乐,一意求生之人,但言「专称佛名,决定往生」,以慰其心,劝称名也;虽已称名,而有疑心,恐不得生,则曰:「本愿不虚,十声一声决定往生」以慰其心,劝信心也。

总之,视其根机、症结而劝。然,见其劝信之处,则责曰「何不劝行?」见其劝行之处,则责曰:「何不劝信?」此岂知字达义之人乎!责尚不智,若见劝信,更谤曰:「不要愿行。」见劝行,又谤曰:「不要信愿。」可乎?阁下高明,每作此语,谓本愿法门「只要信不要愿行」;出于何书何典?何人所说?可请一一指出。

《大经》言:「闻其名号,信心欢喜,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岂可曰「只要信愿,不要行」乎?

善导和尚曰:「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岂可曰「只要行,不要信愿」乎?

然本愿法门者,信愿行一体圆具于六字名号中,随举其一,余二必随;正可应机不同,自在劝化;此又阁下隔别次第之浅见所不及也。

善导和尚释六字曰:「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信)亦是发愿回向之义(愿)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此六字释,乃为对破彼摄论家以《观经》下下品为「唯愿无行之别时意趣」之难。然,善导和尚不就彼逆罪临狱之机言愿行具足,而直就六字名号本身释为愿行具足者,正弥陀化身之绝妙的释,遂成一大法门之根基。彼摄论家责下品之机,和尚答以六字之法;六字本具愿行(此佛愿佛行)故,致使称念之机声声具足愿行(此非凡夫愿行);结言「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岂凡夫之自力愿行乎?又绝非凡夫愿行乎?

「只要信佛,便可往生」,乃不移之定论;「只要信,不要愿行」,乃阁下高见也。如人担心浪急风高,即使乘船,怕也难过海,而迟迟不敢登船,乃急切劝之曰:「只要上(信)船,决定过海。」谁人劝之「只要上(信),不要船(愿行)」乎!

然本愿法门者,「一向专称」以为正旨。不顾信心浅,不虑愿心薄,但肯老实专称,以名号不思议力,决定往生。彼鹦鹉禽鸟,至极无知,随人学舌,旦暮称念阿弥陀佛,亦得往生;谓其有信愿乎?无信愿乎?

五、关于「一向专称」

善导和尚《观经疏》之结论言:「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此即本愿法门之归宗结顶之处,本愿法门之脊梁顶柱也。舍此即无本愿法门,行此即为本愿行者。几多言语,千开万合,结归只在「一向专称」!

慧净法师言:「定散二门非本愿,唯「一向专称」是本愿。「一向专称」具足一切,含盖一切,但能「一向专称」,阿弥陀佛的功能自在其中,而自然运作。」(《念佛金言录》序)「但能「一向专称」,定善散善之功德,圆摄无余;信机信法之功能,巧在其中。」(《念佛感应录》序)

法然上人言:「闻而不信如不闻,信而不称如不信,唯应常称弥陀名。」又言:「念佛之事,虽有种种之义;称六字中,一切皆含。」

阁下以本愿法门「只要信,不要愿行」,则是闭起眼睛说瞎话也。又唯有阁下能做到「只要信,不要愿行」,以阁下信、愿、行各各分离,故可取一舍二。本愿行者,但有信,纵欲舍愿行也无法舍;但有行,纵不知何为信愿自有信愿;本来一体之物,说什么要与不要!又,本来现成六字,说什么信愿行。如余之愚者,信愿行三,一无所知,唯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而称南无阿弥陀佛也。

六、关于戒善

净土宗本愿法门,一向专称以为宗旨,余者所不论也。

问曰:念佛之外,戒善等一切行,何故不论?

答曰:一、法本如是。弥陀本愿,唯说念佛,不说余一切行故。此超世本愿,诸佛尚且不及;唯咨嗟共赞彼佛名号,不赞余一切等;又岂容凡情些子分别哉!

二、法不别说。如禅宗自性之外一切不论,以无有一法出于自性之外故;净土宗者,名号之外不别论戒善等一切行,以六字之中摄尽一切善、总括一切行故。

三、机不可论。如目盲足跛之人,一日之中欲行万里,唯只可乘坐飞机,决不相互议论:「如何行走,如何骑车」等;造罪凡夫,一生之间欲至极乐涅槃国,只可念佛,岂可论戒定慧等一切行乎!

四、强论有损。若言「持戒念佛往生」,岂破戒、无戒之人念佛不能往生乎?若言「善人念佛往生」,岂恶人念佛不能往生乎?若必须成为持戒善人念佛方能往生者,则今世无一人得往生矣。

五、戏论无益。既然持戒、破戒,有戒、无戒,善人、恶人,有智、无智,但念佛皆往生者,何不急劝念佛,普使速归净土?反而循环戏论,令人歧路盘桓、不知旨归,遂失往生大益耶?和尚释曰:「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不论闻经之事。然望佛愿意者,唯(着眼)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

慈愍和尚有偈曰:

  彼佛因中立弘誓 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 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 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砾变成金

此亦只论念佛,不论余一切行也。

问曰:专修念佛行者绝对不论戒善等余行乎?

答曰:为成「一向专称」之旨,可论之也,亦必论之。此《观经》之旨也;推而广之,三藏十二部教言皆是也。以故,善导和尚疏《观经》而结论曰:「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凡善导和尚论及戒善余行之处,皆为成「一向专称」也。

问曰:专修念佛行者自不行戒善乎?

答曰:此大错也!一向专称之内行之。虽行戒善,舍而不言。末代凡流且置,善导和尚护持戒品,纤毫不犯,未尝举目视女人⋯⋯敢言不行戒善乎!

末代念佛凡夫,自不可比及,然承「触光柔软」之愿功,自可随力护持戒善、敦守伦常,报四重恩也。若言专修念佛行者,即不行世善,是谤「触光柔软愿」无其愿功也。

问曰:既行戒善,何故不言?

答曰:和尚德比山高,行比海深,尚且绝不一字提于口笔,且每每曰:「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我等愚痴身,旷劫来流转。」「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浅短。」何况今世凡夫,悉皆罪业滔滔之辈,谨依和尚教导,专修本愿念佛,纵有微尘小善,敢无惭愧,遂以戒善之身自居而训人乎!

所以不言者:一、知惭愧故,二、除慢心故,三、真厌舍故,四、专念佛故。

既知自心实非戒善,佛祖明鉴,何敢人前标榜?即虽独居自省,犹觉无地自容;故虽有小善,深纳心底,耻于向人也。

又善导和尚言:「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此即苦乐总厌,善恶总贱也;以三界之乐非真乐,人天之善皆伪善故。若虽厌苦而求其乐,贱恶而贵乎善;经无量劫不得出离也。三界之中,善恶苦乐一切法,悉「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是污染相,是破坏相,颠倒不净。」余生生世世被其诳惑,虚然流浪生死;今既愿生净土,高超三界,即当发大菩提,奋金刚志,岂可于中舍一取一,毁此赞彼乎!既知此善是虚伪法,是轮转法,是无穷法,是污染法,是破坏法,是颠倒法,是不净法;有何可标于口?厌之尚恐不极,贱之尚嫌不切也。唯「南无阿弥陀佛」是真实法,是解脱法,是清净法,是坚固法,是涅槃法;以故,口也不言善恶,心也不思善恶,意也不凭善恶;唯声声相次急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也。唯佛是赖,唯佛是凭,不赖不凭余一切法;此即是本愿一向专称行者。「一声称得弥陀号,到彼还同法性身」,身虽在此界,心已归极乐;被彼佛无碍光明自在神力,摄而「置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故。

阁下尚滞此三界善恶法中耶?

专修念佛行者,既心沁至善之名号,则不见余一切善矣;如阳光之下,不见一切萤火灯光。见尚不见,从何而言?《无量寿经》云:「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晃养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真实念佛行者,直趋佛果,声闻菩萨因果尚以不顾,而况凡夫人天戒善因果?此亦是念佛人之大菩提心也。莫作蔑慢声闻、菩萨诸圣贤众之误会。

问曰:专修念佛之人不劝人行戒善乎?

答曰:为成「一向专称」而劝之,若坏「一向专称」即不劝之。

若言:「虽念佛,若无戒善,难可往生,故必须戒善。」此坏「一向专称」矣。若言:「末代造罪无智之人,但念佛,定往生,此是弥陀本愿,丝毫不应有恐;然当随力慎护戒善,不可以有如是慈悲而更加放逸无惭,既自漏于本愿,又招人谤嫌。」此则成「一向专称」矣。

又鉴时察机,于可劝之时,又可劝之人而兼劝之;于不可劝之时,不可劝之人,不劝之。然则,不论何时何机,必可劝「一向专称」;而末法恶机,唯可劝「一向专称」也。

所言时者,正像之期,可有戒劝;末法但有名字比丘,灭法则戒之名字尚不闻,何由劝之。

今入末法千有余年,「法、体、行、相」暗昧不闻,谁人能持佛戒?直以剃发、染衣、独身、素食为「戒」者,亦太可怜;乃顺世俗见,非真实说也。且顺世俗浅见劝之、行之,当常怀惭愧,知我无戒,莫起慢心,谓我持戒也。出家尚尔,何况在家?

总劝「行善积德」,亦可。然真实「行善积德」之人,极为希有;悉以慢心,自以为贤善也。处此世此时,谁人能逃此五浊恶世之外,又何人能离罪恶凡夫之名乎?善导和尚斥言:「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诚然,闻此言,当心惊胆怖,极怀惭愧,一向念佛也。

所言「机」者,有生熟浅深之别。浅机贪求五欲之乐,则劝之曰:「欲求乐果,须种乐因;能修戒善,乐果自来矣。」

彼人贪乐故而行戒善;行戒善已,则劝之曰:「三界之乐非真乐,既持佛戒,何不力修,求出离乐乎?」

既求出离,进劝之曰:「旷劫罪业,系属三界,些微善功,难可凭籍;然成佛虽难,求往生易得。何不回向戒善求生净土乎?一至净土则常享法乐。《观经》有言『一日一夜,持八戒斋,可得中品中生。』况汝善人,常时戒善,弥陀必喜,但愿生彼净土者,必不相拒也。」

既求生净土已,进劝之曰:「戒善之功,必不唐捐,然必须真实心中作,又「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业」;与弥陀疏而不亲,亦嫌为杂而不纯也。虽得往生,止在化土,见彼佛世尊有入灭相。以故,和尚言「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又言:「随缘杂善」不能前至彼「极乐无为涅槃界」也。窃思我等,殊无真实心;三业所作,不离贪瞋烦恼;「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然彼土世尊阿弥陀佛,昔有本愿:凡专称彼佛名号者,必被彼佛无碍光明,摄取不舍;现生安稳利乐,命终直入报土。其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即是为无上功德,总摄诸佛、诸菩萨、诸神咒、诸行法一切功德故;乃是「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亦称为「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岂凡夫有为有漏、虚伪颠倒、不实功德所可比乎!今既愿生彼佛净土者,何不舍有为生灭法,取无为涅槃法;舍有漏有上法,取无漏无上法;舍不实功德,取真实功德;舍诸杂行,专称名号耶?且「舍」之一字,非谓令破戒造恶也,只是舍「赖余行功德回向往生」之观念而已。若虽念佛,犹以为不足,执我戒善之功回向,以为于往生可更有把握者,则是「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续」之杂行人也,有「千中无一往生」之失。若一向念佛,全凭名号往生者,虽饮食睡眠尚且不妨,岂戒善为有妨碍耶?固知一切不妨,纯然专修念佛人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诸有智者,当思量之!

其深熟之机者:深厌三界,急求出离;恐虑自力之不及,切盼佛愿之拯救。如是之人,急劝专称名字,言:「本愿不虚,称念必生。」

又遇渔人,难劝戒杀;妓女,难劝戒淫。如是等机,皆劝曰:「如是罪重之辈,地狱一定;然阿弥陀佛有大誓愿,不嫌一切愚恶造罪之辈,但称佛名,必定往生。」彼能受教,一向专称,以佛名之德,既得往生决定,亦可渐转现缘。

总之,一向专称以为宗旨,急求出离将为要路也。善导和尚言:「堪受堪信,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修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着眼)劝即(着眼)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即称诸佛本愿意也。」则是于可劝之人(能修人天果)、又可劝之时(千三百年前,岂比今时之恶)尚且专劝念佛,而况今时众生!

是以本愿法门,察时鉴机,急劝念佛。教导行者,深省自心;知我心恶,则心怀惭愧;有惭愧故,心地柔软;心柔软故,能行善法,和乐家庭社会。此亦是「触光柔软愿」之功也。

七、关于本愿法门

本愿法门者:印度、中国、日本三国菩萨、祖师、善知识弘扬弥陀本愿教说之总汇,而特以善导和尚「一向专称」为宗旨。现代台湾净土宗慧净法师,人天第一眼目,净宗第一导师,独承千年孤脉,广汲三国源流,编译诸多宝典,遂得恢扩法门宏基,大张本愿教网,普利一切群萌。实弥陀之慈悲巧便,亦众生之机感成熟,故得年来迅速遍及海内外;本愿光照之处,此界专修念佛人,摩肩接踵;而彼土宝池白莲花,鳞次绽放也。

机浅之辈,闻本愿音声,如彼野干闻狮子吼,心惊胆怖,抱头鼠窜,宜其然也。然放肆恶口之人,自取丧亡,障他慧命,实可哀愍而悲痛。

净土真宗者,本愿门中一支流耳。取其阐发教义之所补,更见我祖师之宏伟;除其在俗形仪之所失,以护我法门之清流;可矣!以本愿法门为净土真宗之一支派,乃颠倒父子之无知之人所言也。若有所知而故作此说者,恐是别有用心之人所为也。

次、评《昙鸾大师》一文

一、原文:

  一切佛法都重视归敬三宝,求三宝加被,都会依托不可思议的佛力的加持的。同时也都强调持戒积德的自我修行的。

评曰:

混淆圣净二门宗旨。

圣道门且置;净土门者:「一向专称」以为宗旨,余者所不论也。言佛法者,《无量寿经》弥陀本愿,唯说「乃至十念」之行,不说余一切行;说尚不说,何况强调!岂此弥陀本愿非佛法乎?

又言:「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善导和尚释曰:「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万年法灭时期,人寿十岁,纯恶无善,戒定慧三学名字亦不闻,如何强调戒善?唯以念佛,速生净土。岂彼法灭时期之念佛,非佛法乎?

《观经》前虽广开十三定观、三福九品,至后流通,唯付嘱念佛一行,不付嘱定散(戒善)之行;经言:「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岂此释迦付嘱非佛法乎?

又,下三品者,皆一生造作十恶、破戒、五逆重罪之恶人,临终狱现,如何强调戒善?唯以一声、十声念佛,顿超净土。岂彼辈所行念佛非佛法乎?

《阿弥陀经》以名号外一切行,为「少善根福德因缘」,明确斥曰:「不可以得生彼国。」何曾强调戒善?此唯以念佛得生净土之《阿弥陀经》非佛法乎?

又,言佛法者,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正行五种,不举戒善;总以五正行外戒善等嫌为「杂行」。言「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又言「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强调杂行乎,贬斥杂行乎?岂善导和尚正杂二行得失判释非佛法乎?

又,《观经疏》云:「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例非一也。」

「若比念佛,全非比较」,是强调戒善等众行乎?

四十八愿广博无边,第十九愿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含戒善)」之言;何故和尚释曰:「(着眼)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是和尚不通经旨乎?不达愿意乎?何故经文明说戒善等诸功德,而和尚不强调耶?可谓善导和尚反对戒善乎?善导和尚之释若无误者,四十八愿全非佛法乎?

又,《观经》定散文中明说:「孝养父母,具足众戒,读诵大乘」等三福,又以为九品行,往生净土。何故和尚释曰:「唯(着眼)标专念名号得生」?是和尚不通经旨乎?偏执不圆融乎?又可谓和尚「反对戒善」乎?若善导和尚之释无误者,此《观经》非佛法乎?

若以阁下高见为标准,则善导和尚所释《净土三经》、弥陀本愿、释迦付嘱、诸佛证诚皆非佛法矣!何以故?唯明念佛,不合阁下「一切佛法都强调持戒积德的自我修行」之标准故。

诚然,我等专依善导和尚之释所学之「本愿法门」者,确非阁下所说之佛法也。

印光大师曰:「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宏法利生者,不胜其多。」阁下能于此句幡然猛醒,犹不失为丈夫矣!

今谓:普通法门者,圣道门也。以上根贤善为基准,摄机不普,末世人根,无一能堪。又,戒定慧三学为其宏基,此净土一门之外各宗各教普遍共通之处,故曰普通法门。特别法门者,净土门也。以下根愚恶,乃至逆谤狱现之人为基准,故能普被三根;无一漏外;「一向专称」以为宗旨,余者所不论也;特出于诸宗之上,迥别于各教所诠,故曰特别法门。其所以特别者,弥陀本愿也;善导和尚释曰「别意之弘愿」

二、原文:

  往生极乐净土,再努力修圣道。净土法门是一生成佛而圆成圣道。

评曰:

语意混乱,不知圣道、净土确切含义。

圣道、净土,乃道绰禅师所判,指此土因地修行二种判然相对之不同法门。净土法门为仗佛力往生,圣道法门乃仗自力修证。有谁人以往生净土之后尚存「圣道、净土」之名目乎?

又,「圣道」既是因地修途,成佛乃是无上极果;以「一生成佛」为「圆成圣道」,何因果颠倒乎?「圆成圣道」之语未见经释,何可自创名词。

《弥陀经》中虽列三十七道品等,乃是显示彼土依正同宣妙法,彼佛如来大愿业力所成之不可思议境界;此者正为十方来生者,「不藉思量一念功」「十地愿行自然彰」也。凡《净土三经》、诸祖论释,处处广明彼土胜妙,自然成道,所谓「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故;何人说「往生极乐净土,再努力修圣道」?

「努力修圣道」者,此土之事也。道绰禅师谓:「一者去大圣时遥,二者理深解微。」岂至彼土而「去大圣遥,理深解微」乎?昙鸾大师曰:「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乃至「唯是自力,无他力持」;以是之故,称为难行道,必须努力修行,克破种种障难。岂彼土「外道相善,无他力持」乎?

三、原文:

  信愿是眼目,正行的念佛和持戒行善的助行是前进的双足,都是不可缺少的。

评曰:

不知正杂分判,以杂行为助行。

既混圣净二门宗旨,必乱正杂二行判释;此阁下病根处,前题已明。

以戒善为念佛助行,说为不可缺少,何人所判,何师传承乎?全非善导和尚正释。依善导和尚,正行有五种,所谓读、观、礼、称、赞;而以称名为正定业,余四为助业,亦可名助行。言:「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今以戒善杂行称为助行,全然不知「正助二行」为何指;又以之与「念佛」并为不可缺少之双足,完全不知专修之旨也。助业者,助成正定业,既成「一向专称」,则四种助业尚舍而不论;而况余门杂行戒善敢相混乎!

善导和尚力劝「一向专称」,而今阁下力劝杂行,以为不可缺少,是何意也?

然,推度阁下之意,谅不敢直违善导教释;乃以凡夫情见,以为单说念佛恐人不持戒善,故作此自以为是之圆融和会耳。岂阁下智慧、慈悲更超于善导和尚;又何止善导和尚,乃更超于弥陀本愿乎?

弥陀本愿,唯说「乃至十念」之行,不说余一切行;善导和尚唯劝「一向专称」之行,不劝余一切行。阁下欲弘净土法门,可不谨遵佛祖之旨而别立私意乎?

《大经》法灭众生当得度脱,彼法灭时有何戒善?彼无戒善而单以念佛得生净土。阁下何得谓:念佛戒善犹如双足,缺一不可?

《观经》下三品人有戒善乎?彼无戒善,唯有十恶、破戒、五逆重罪,念佛十声、一声亦得往生。阁下何得谓:念佛戒善犹如双足,缺一不可?

《小经》明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单以念佛得生。善导和尚释言「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阁下又何得以「随缘杂善」与念佛并称双足,谓缺一不可乎?

又以双足并行之「陆地步行」法喻净土易行道,何自违下文所引「水路乘船」之喻乎?

又,以信愿喻目,念佛喻足,前人虽有此说,乃一时方便,非究竟实论;晓喻初机,亦颇巧便。今阁下又插入「戒善」一足以成「双足」者,则全体背谬,错至天边矣!何以故?依前说能成「一向专称」,依后说恰成杂行杂修也。

今谓:六字名号,六通具足、六根互用之法,不别分目足。

判「圣净二门」,立「正杂二行」,成「一向专称」;乃净土一宗根本关要,所谓咽喉、命脉之处。于此错会,则全体错谬,不劳评矣!

切盼阁下,真心欲弘净土者,当严守佛祖成规(先要知佛祖是何规矩),谨依净宗传承(先须明净宗是何传承);切莫放纵私心,自以为是。依佛祖成言,虽自心未能明达,亦可利人;依私心见解,正以为圆融无碍,却埋祸殃。又,古来弘扬净土人师多有,其义各不一准,随择有缘一师,决志依行,亦不与他师之说巧作和会,亦不论他家是非长短,亦可保唯利无害。最忌以凡情知见,东抽西补,巧自思量、巧自推度已,成「一家之言」,胡乱评判;如此行者,决定唯害无益也。

阁下批评本愿法门,而慧净法师之书,绝不好好读一本;慧净法师之文,绝不好好读一篇,而又放肆恶口,说本愿法门「反对持戒行善,宣扬作恶」。又说比法轮功还恶,又说要成佛教党干涉政治,直欲政府将本愿行者全捕入狱,才快阁下之心;千方百计欲挑动、激励政治力量打杀本愿法门。阁下是何居心?又骂源信、法然、亲鸾。源信和尚,《净土十要》中多处引赞(源信禅师),阁下何不看看?法然上人,五遍读破《大藏经》,深入各宗,而后偏依善导开立净土宗,极力提倡「一向专称」,专修念佛迅速普及朝野。时南都北岭各宗学匠、高人多有不满,以为各宗皆倡念佛,而法然不必别立新宗;何况以「一向专称」为最高,而以诸宗皆方便。时诸宗宗匠硕学三百余人聚会大原,法然上人一人赴会,问难蜂起;而上人一一破立,尽一日一夜,群难皆息,无不归心;上人遂得「智慧第一」之称;又大众皆伏,共行念佛三日夜。至今遗有《大原谈义闻书钞》(印出当寄)。岂当时三百学匠皆庸庸之辈乎?各宗俱推智辨高才,有备而来,上人不能深明诸宗、深明佛法源底,能令彼辈悉皆信服,转而念佛乎?阁下何许人?敢随意谤毁先德,真为阁下感到寒心可怜!学佛之人要厚道、要谦虚、要正直,要真为了生死,不为名利,不好出风头,才能得利益。阁下读某居士之文,奉为金言定论,据末代凡流谤先古圣祖,其过诚难思量;当寄《净土决疑》一书,阁下细看。

莫以为我揭阁下之短,刺汝痛处,实为阁下来日考虑。你写那些东西,害了多少人你不知道;将来要受多少苦,也不知道;只图一时口快,不惧长劫狱苦。

又,弘扬净土人师虽多,当专依善导和尚;若以善导与余师相提并论,是亦不知法门也。其余且不论,只善导和尚判要弘二门、立正杂二行,便将诸师所说统统摄尽,何有一人能出其外?更遑论高出其上。诸师所说无论如何高深玄妙,总在定散二善之方便要门,回向求生耳;独善导和尚立于本愿(弘愿),全依佛力,全体是果地法门故。其所说念佛非定非散,乃是「乘佛本愿,一向专称」之本愿念佛。后之弘念佛者,敢有一点偏离善导和尚所立之轨道,决定不纯矣!摄机不广矣!利益不速矣!且如倡念佛者,或以实相观想等为贵,而以持名为贱;或虽崇持名,又以定心为贵,昧于本愿;又以天台四土判往生深浅;此皆善导和尚所不谈也。善导和尚深入三昧,岂不知如何是定心乎!又独判弥陀为报佛、极乐为报土,后人又何得依他宗教相判别为四土浅深?报土、四土,名目既异,意趣迥别。四土者,随自力修证而见深浅也。虽不持名,能修实相者,可至上土;纵虽持名,未破烦惑者,屈居下土。报土者,以佛力仗否而论往生也。虽修诸行,若不仗佛力者,不得往生;一向称名,专仗佛力,虽余行丝毫不具,必可往生。既得往生,悉入涅槃界,清净一味。昙鸾大师曰:「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善导和尚曰:「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然则,非敢责余贤,实因法门所掌有异,机见各执不同,又以不见不知善导和尚之释,何得自取自悟哉!

四、原文:

  第十八愿指出十念必生。

评曰:

依善导和尚,第十八愿乃是「一向专称,必得往生」,亦即「念佛必生」;不言「十念必生」。

经文虽有「十念」,然前有「乃至」二字,是「乃至十念」,非仅限定十念;以故,和尚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其意者:临终不及多念,则十声一声必生;平生之人则是一生专称而必生。

若言「十念必生」者,谁人不曾游口称过十声,皆必生乎?又,临终不及十声之人,九声、六声、三声、一声,不必生乎?又平生之人十声过后更不再念,也必生乎?可见十念必生语意非为圆满也。

善导和尚释言:「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故知,「一向专称」最是正旨。

五、原文:

  昙鸾大师堵死了诽谤正法者往生的门。

评曰:

昙鸾大师亦许谤法往生。

《论注》卷下〈口业功德成就〉言:「众生以骄慢故,诽谤正法,毁訾贤圣,捐庳尊长。如是之人应受拔舌苦、喑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

〈八番问答〉处不许谤法往生者,就其不愿生,不真实回心而说;此就闻名回心说,并不矛盾;且与善导和尚一致。

又,近代印光大师认为五逆得生,即是谤法得生;以五逆中,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皆谤法之所为也。

又,「堵」之一字,易使人误解为:其门本开,而后强塞砖块堵之,令密闭不开,遂死矣。岂祖师存此心、行此行乎?有谤祖师之嫌矣!着笔何得任意浮慢如是。

六、原文:

  善导大师认为谤法者,也可以有条件地允许他们往生。

评曰:

直引善导和尚「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之语,则为明朗不使人误解。

何可以「有条件」三字令人猜度而疑惑乎?设有谤法临终之机闻此语,见此文,则闻如不闻,见如不见,将见直下落入地狱;若引和尚言,则闻见者,直下超生净土矣!虽此种几率极少,弘法者可不于此微细处存心乎!

又,「有条件地允许」等字眼亦易使人误解,以为往生之权操于祖师之口,而不在弥陀本愿;且祖师亦非慈悲,虽许而加上条件。

「堵死」、「有条件地允许」等,实是阁下内心很不情愿谤法得生思想的反映,何可强加于祖师?

七、原文:

  五逆十恶也可以有条件的往生。恶人往生的条件是:1. 遇善知识开导佛法,教授念佛方法;2. 致诚恳切忏悔罪过;3. 信愿极乐,老实念佛,称念弥陀佛号。

评曰:

何可如是绕弯啰嗦,单言「念佛」二字则足。

佛祖处处言:「但只念佛,决定往生,绝无条件!」度生之急切也!阁下处处塞之:「汝是恶人,虽许往生,必须达到以下条件,1. 2. 3⋯⋯」凡夫之情见也。

虽皆说念佛往生,造恶临狱之机,闻前之言,必归命投诚,声声无间,直下往生矣!闻后之言,能不起疑乎?一疑,我本恶人能达此条件否?二疑,怎样是至诚恳切忏罪?犹疑不决之间,直落狱底矣!

且净土一宗,念佛之外不别立忏悔法,即以念佛为忏罪,以声声灭八十亿劫罪也。非「忏罪净再念佛」,是「但称名罪自灭」矣,和尚言:「念念称名常忏悔」,又言:「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阁下非无好意,又许恶人往生,又恐人造恶;进退两难之际,遂以「有条件」会之,全是凡情见解。当切依佛祖成言,绝对百利无害。

《观经》「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阁下或据「至心」二字开出第二条件:至诚恳切忏悔罪过。此不知经文次第,不知和尚之释也。何以故?善友告言:但称佛。以绝无条件故,此恶人方发归命投诚之心(至心)也。若先即告之至诚忏悔等条件,彼人则定起疑障,以时势所不许故。如此开条件者岂可得称为「种种安慰,为说妙法」之善知识乎?

又,和尚释曰:「六、明善友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弥陀名号。七、明念数多少,声声无间。八、明除罪多劫。」全不提「至心」二字,何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之诸佛证定疏,阁下当全遵,不可稍有越格发挥。待阁下透彻一宗宗旨,自可言言无碍,自在弘通;现在即多言好说,本欲弘通佛法,反埋祸法之殃;虽有利人之心,恰成害人之效;可恐可恐!

八、原文:

  这就消除了两经的不一致处,认为「两经一义耳」。

评曰:

未妥。两经本来一义故,祖师才可和会;若两经原本不一致,祖师岂能驾佛之上,「消除不一致处」乎!又佛所说经,岂有彼此矛盾不一致处乎?

宜改为:这便消除了凡情浅见之疑,而明见「两经一义」矣。

九、原文:

  因念佛故,诸罪消灭,故可除罪带业往生。

评曰:

「除罪往生」,闻之者心安而喜,「我罪除矣」;「带业往生」,闻之者亦可有安,「业无妨矣」。「除罪带业往生」,前人无此说者。以「除罪」、「带业」二词所指相反耳。除罪即是业已消,带业即是罪未除,何可并列,使人糊涂?何况前已说「诸罪消灭」。

或曰:除罪而未尽故,犹有业在,故可并称。然犹未妥。

除罪尽与未尽,凡情岂可知乎?若言未尽,经言:「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又言:「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似是除而净尽矣;若言除尽,又言「八十亿」之数量,又有十二大劫花合之难,似是未尽矣。

相承祖师之释亦不一准。和尚或言:「回心念佛罪皆除」、「一声称念罪皆除」、「罪灭得生」,或言:「此义仰就抑止门解」,似是除尽矣;或言「花合迳于多劫」,则是未尽矣。不论尽与不尽,总言「除罪往生」是净宗正说:「带业往生」,善导和尚所不谈也。

近代印光大师言:「于此土谓之带业往生,至彼土则无业可带,非将业带至西方也。」

十、原文:

  昙鸾大师也极重视自我的持戒修行。

评曰:

下引「不求自乐」乃至「远离无安众生心」,「生怜悯一切众生心」,及「五种功德力,能生清净佛土」等为证。

此不知《论注》意趣也。《论》偈颂者「一心愿生」也,长行开出五念门、五果门,要皆摄于「一心愿生」之中,以长行释偈颂故。《论注》卷下释长行,分十重,虽说种种心,总摄即为菩提心;菩提心者,愿生心也。又,昙鸾大师恐后人误以为五念、五果门为高级之自力修行而生退怯,探论主之意,明本愿之旨,提出了著名的「核求其本」论;遂将「论言修五门行,自利利他成就」结归于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此非倡导自力修行,正在力明他力本愿也。慧净法师之《论注大意》可虚心多加拜读。

欲开讲祖典,不能贯通其血脉,随文解义,可乎?

十一、原文:

  本愿法门把佛力视为神力。

评曰:

经中虽有「光明神力」「自在神力」「威神力」之字句,乃喻也。岂区区神力可与佛力相比乎?

阁下以本愿行者对佛力之完全仰投是将佛力夸大为神力,而加以批评,正反映出阁下内心以为佛力不及神力;则是根本不信佛法之外道所言也。难怪阁下出语立论处处谤破真实佛法!

《无量寿经》言:「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此金口诚言,闻而不信,岂可得名真佛弟子!

元照《观经疏》言:「阿弥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愿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他心彻鉴力、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有如是等不可思议功德之力!」

良以法藏因地,遍法界际,尽众生性,发起不可思议超世悲愿,誓以名号救度十方一切有情,而复称性起修,经于永劫,誓愿圆满,究竟成就。是则由法性法身垂方便法身,垂名现形而有六字「南无阿弥陀佛」;则此光寿无量之六字洪名既是彼佛之本体,也是宇宙真理之本身,亦是一切众生之本性。以故,今日造恶凡夫一声称名,彼佛如来即乘本愿轮,顺众生性,自在度化,无有障难。

昙鸾大师《论注》言:「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善导和尚亦以「心遍、身遍、无障碍遍」三义释「法界身」。又言:「行者正称名时,彼佛应声来现」

《大经》言:「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此佛力也!

《观经》言:「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此佛力也!

下品上生:一生十恶罪人,临终一声称佛,疾生净土。此佛力也!

下品中生:一生破戒罪人,临终狱火来现,但闻佛名,猛火化清凉,自在往生。此佛力也!

下品下生:一生五逆罪人,临终惶恐苦逼,十声口称,金莲如杲日,顿超极乐。此亦佛力也!

《往生论》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此亦佛力也!

善导和尚言:「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此亦佛力也。

何神有此力乎?

十二、原文:

  将他力信仰错误地推向极端。

评曰:

他力信仰若不「极」者,则是「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续」矣。

善导和尚称之「无上信心」「决定深信」「决定上上信心」「金刚深信」、纵使化佛报佛,遍满十方,辉光吐舌,来相妨碍,「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岂容信不「极」乎!

古德谓:净土宗者,取舍须极。

「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之他力「极」故,信此他力之信仰不得不「极」也。信仰极处,佛凡一体;此亦非他,尽十方遍法界一句名号也;流于口者,一向专称也。

十三、原文:

  本愿法门反对净土宗一切为众生的大乘佛教精神,反对行善积德,反对持戒修行,反对僧团三宝。本愿法门反真理反科学,反人民反社会,反佛法反佛教。

评曰:

如此言者,或由无知而误解,或出恶意而诽谤。

十四、原文:

  本愿法门宣扬「纵令一生造恶」,而不要忏悔,也可往生。

评曰:

何不全引?道绰禅师《安乐集》曰:「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此非劝人造恶,乃劝彼造恶之人专念佛也;亦即《观经》下三品之意趣。以「纵使」二字示弥陀本愿恶业凡夫为本,而兼摄一切善人也。

十五、原文:

  临命终时往生的一刻,纯粹是佛力,自力是不起作用的。

评曰:

阁下偷心未死也。偷心若死,现下即是命终,岂必关乎四大假合之身?偷心不死,纵佛捧金台来迎,亦可曰有自力的作用,因为仍需「个人信仰这一自力的内因」(阁下高见)故。

十六、

《礼净土十二偈》或系指龙树菩萨《十二礼》乎?则不可混为《赞阿弥陀佛偈》也。鸾祖时并无八宗。华严即是贤首。权教须三大阿僧祗劫,大乘实教(台、禅、华等)无此说。龙树菩萨《易行品》中心仍是专注弥陀本愿,集中于弥陀一佛,非泛论难易二道、普礼十方佛。「往生后为未净心菩萨,一般不到十劫,得一生补处果位」,依何经论释?

听说智随法师仍在四川,当向彼虚心顶礼求教,必不误阁下后生大事也。今世弘扬净土之人师虽多,然不管其名气有多大,学问有多高,悉不免以朦胧之见作含混之说;求其明眼善知识,能得几人哉!此无他,不知佛祖心髓,不得法门传承故也。 南无阿弥陀佛!

释净宗 合十
二00一年四月六日于广州


附:中国净土宗理论的奠基人──昙鸾大师

隆盎

一、净土法门是易行道

昙鸾大师将世尊宣说的佛法判为难行道和易行道。认为修行的目的是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度众生。欲达此目的,有八万四千法门,中国有八宗,归根结底只有相信弥陀极乐净土,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再去学习三十七道品等佛理而直趋圣道永不退转,更快成佛。这是一条在五浊恶世唯一行得通的一生成就的易行道。其他禅、台、律、法相、三论、华严、贤首等都是难行道,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长时间修行方可成就。

二、净土法门重视他力

一切佛法都重视归敬三宝求三宝加被,都会依托不可思议的佛力加持的,同时也都强调持戒积德的自我修行的。佛教的任何教派都是自力和他力相结合的,不存在绝对的自力修行,也不存在绝对的不要求自力的纯他力救度。昙鸾大师认为,其他法门多强调自力修行,不重视佛力的加佑救度。他强调净土法门特别重视不可思议的佛力的强增上缘作用。尤其是在临命终时往生的一刻,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能顿超三界,永不退转,这纯粹是佛力即他力的作用。这时,在往生一刻,佛菩萨前来接引时,自力是不起作用的。但在临终前的平时,却必须重视自力的修行,备好信愿行三资粮。信愿是眼目,正行的念佛和持戒行善的助行是前进的双足,都是不缺少的。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明确阐述了他的净土学说:

「求阿毗跋致有两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三五,以示义意:二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昙鸾大师明确指出,修习大乘其他各种法门,主要是靠自力,要获得三不退转,非常困难。这叫难行道。求生弥陀极乐净土,是要靠他力,即借助不可思议的佛力,就很容易当生成就,临终往生极乐净土,三不退转,究竟成佛。这叫易行道。这就是昙鸾大师的二道(难行道和易行道)二力(自力与他力)说。

昙鸾大师的二道二力说是在龙树菩萨的二道说基础上的发展。龙树的二道说认为在此土此身也可求得三不退转,而昙鸾大师认为在此土难成就,尤其是在末法时期的五浊恶世,更是难上加难。而往生极乐净土,就可当生成就,容易一生成佛。龙树菩萨泛论成佛的难行易行二道。昙鸾大师是专指有弥陀不可思议的本愿力加持的净土信仰的易行道。龙树菩萨是礼敬忆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昙鸾大师主张只礼敬称念阿弥陀佛。认为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三、往生极乐净土必定一生成佛

净土信仰本来有阿闪佛东方净土,弥勒兜率天净土,文殊菩萨净土,药师佛净土及唯心净土等,北魏时期中国的净土以弥勒净土信仰为最盛行。昙鸾大师所提倡的,单指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这就将净土信仰简化了,从而才有后来弥陀净土信仰的大普及,达到「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的境地。

佛教认为修学佛法就是要断烦恼,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了生死,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为什么净土信仰又要讲往生呢?昙鸾大师指出极乐净土已超出三界,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不是胎生。到了极乐世界,即获三不退转(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寿命无量,即没有生死问题。往生后都是大菩萨,昙鸾称为「未净心菩萨」。

昙鸾大师指出:「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聚即是阿毗跋致。」

易行道的修行人,在真信切愿的自力修行为内因的基础上,加上弥陀本愿力即不可思议的佛力强缘,就可以确保往生极乐净土。往生后,由于佛力的加持,就可以进入大乘正定聚。所谓正定就是圆证三不退水平的大菩萨,即已证得了初地至七地境界的「未净心菩萨」。若证得八地以上境界的叫「净心菩萨」。刚刚往生不久,一般不到十劫,就有不少人达到一生补处的果位。证明往生极乐净土,再努力修圣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因此净土法门是一生成佛而圆成圣道的第一法门,是为普度众生而尽快成佛的无上圆顿的大乘法门。

四、带业往生

什么人可以带业往生?《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指出十念必生净土,但「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明确不允许犯有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及破坏和合僧五逆罪过的人往生极乐。而《观无量寿经》说九品往生中下品下生者,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十恶即杀生、盗窃、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婪、瞋恨及邪见愚痴)的人也可以有条件的往生。恶人往生的条件是:1. 遇善知识开导佛法,教授念佛方法;2. 至诚恳切忏悔罪过;3. 信愿极乐,老实念佛,称念弥陀佛号。

昙鸾大师指出罪恶凡夫可以带业往生,不必断除见思惑业:「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即往生净土),焉可思议?」昙鸾允许五逆十恶烦恼凡夫有条件带业往生的思想,将净土的大门大大敝开了。三教九流的底层民众都可以往生成佛,显示了弥陀的无限慈悲,对平民百姓的净土信仰是很大鼓舞。后来道绰大师指出:「凡夫可入报土」及善导大师认为弥陀净土信仰就是为沉沦于生死苦海的凡夫而开设的这些观点都把弥陀净土的民众性、平易性、平等性充分展示出来了。由于净土信仰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因此净土才成为迅速发展,生机蓬勃的最为广泛的民众信仰。

五、倡导称名念佛,允许散心念佛

念佛本来是指心心念佛,念念在佛,这是广义的念佛。念佛的方法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持名念佛和实相念佛四类。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不是一般根器的念佛人可以做得到的。四种念佛方法中,昙鸾大师特别提倡称名念佛,即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阿弥陀佛」四字洪名。

昙鸾大师认为法藏菩萨发四十八大愿,经多劫修行,积功累德而成佛,号阿弥陀。「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凝聚了无量功德,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威力量,称为万德洪名。六字洪名或四字洪名是一切法的总持,是无上神咒,能满足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美好愿望。「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昙鸾大师提倡称名念佛,他指出要真正定下心来称念佛名,或者由称念佛名而定下心都是不容易的。因此他提出「积习成性」的原则,允许散乱心念佛,主张多多念佛,习惯成自然。他还主张同行共念:「又宜同志五三,共结言要,⋯⋯为称阿弥陀佛名号,愿生安乐,声声相次,使成十念。」

散心念佛可以不论时间,不论处所,不论闲忙,不论净秽,不论得意失意,随时随地可以称念佛号,这有利于念佛法门的普及。念佛的目的不是为了定心,而是为了求生极乐净土,这与禅宗是不同的。散心念佛不要求禅定,不要求观想,不要求证悟实相,因念佛故,诸罪消灭,故可除罪带业往生,三不退转,究竟成佛。散心念佛已成为净土宗独具特色的修行方法,易于民众持受,依教修行。这是使净土法门成为影响最为广泛的第一法门的重大发展。

昙鸾大师虽然强调佛力加持的「强缘」的作用,但同时他也极重视自我的持戒修行。他在著作中多次倡导实践「普贤之行」。他要求念佛人「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生怜悯一切众生心」等等。他提倡按《往生论》的要求修习五种功德力:「言此五种功德力,能生清净佛土,出没自在也。身业者礼拜也;口业者,赞叹(称名)也;意业者,作愿也;智业者,观察也;方便智业者回向也。」

近代高僧太虚大师赞叹说:「净土宗的根本教义即确立于昙鸾法师。」从庐山东林寺慧远结莲社集体念佛,开创了中国净土宗的大规模实践以来,昙鸾大师将从印度传入的弥陀西方极乐净土思想从理论上作了划时代的发展总结。隋代道绰法师继承了昙鸾大师的净土事业。到唐代善导大师完成了净土宗建立的历史使命。善导大师无论在净土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仪轨等方面都作了最为完满的总结和发展,使净土信仰真正成为有另于其他大乘教派的一个既独立又融通的崭新的中国净土宗。近二千百年来,中国净土宗一直沿着慧远、昙鸾、善导直至印光的传承顺利发展至今未断裂过。昙鸾大师开创的净土理论对日本净土宗及净土真宗都有很大影响。日本净土真宗的本愿法门把佛力视为神力,将他力信仰错误地推向极端,反对净土宗一切为众生的大乘佛教精神,反对行善积德,反对持戒修行,反对僧团三宝,宣扬「纵令一生作恶」,而不要忏悔,也可往生。充分暴露了本愿法门反真理反科学反佛教的丑恶本质。他们宣扬「是佛念我而不是我念佛」,「弥陀抱我回故乡(极乐)」等谬论等是对昙鸾大师、善导大师等中国净土宗祖师的背叛。日本净土真宗为主的和尚开大型「诛灭中国大法会」,引起中国人民极大反对,因此才有以印光大师为首的中国高僧主持的「上海护国息灾大法会」对日本僧人的反击。充分证明日本净土真宗及其本愿法门是与中国净土宗有着本质区别的一正一邪的两个宗派。日本净土真宗及其本愿法门绝对不是继承昙鸾、善导开创的中国净土宗的正脉法系。

我们要全面正确地继承发展慧远、昙鸾、善导开创建立的中国净土宗的优良传统,正确弘扬弥陀净土信仰,普利一切有缘众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