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亲菩萨之教判思想

天亲菩萨净土教之代表作是《往生论》。《往生论》也很短,但是它是天亲菩萨总摄净土三经之要义系统构建净土门教理的专着,历来被奉为净土宗正依经论之「三经一论」中的一论,所以非常重要。此论对于净土门教理架构的贡献可以概略为三项:一、三依,立宗之大纲。二、五念,自行之规范。三、真实功德相,教相之判释。

壹、 三依──立宗之大纲

印度之佛教并没有如中国佛教之宗派,其净土教经由龙树菩萨《易行品》到天亲菩萨《往生论》,已经独立而成熟。天亲菩萨宣示「依三经释迦牟尼佛的教导而一心归命阿弥陀佛,愿生安乐国。」这固然是《往生论》的宗旨,但其意义正与任何一部论着都有其立论的宗旨一样,而与后来宗派意义的「宗」有着很大的差距。可是借由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我们发现后来中国佛教风起云涌的宗派创立运动,其所立宗的根本要素早已明示在此论当中。

《论》言: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注》明:

  成上三门,起下二门。
  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
  何所依者,依修多罗。
  何故依者,以如来即真实功德相故。
  云何依者,修五念门相应故。

此偈既是成上三门(礼拜、赞叹、作愿),起下二门(观察、回向),故知是整部《往生论》教理组织之枢纽,如门户之枢,转动开合全赖于此;《往生论》之一心五念,乃至所有教理之开展,皆依于此偈,可知其重要。更由昙鸾大师著名的「三依释」,使我们明了:不仅《往生论》,乃至整个净土宗之教理结构也赖此偈而成立。

「何所依」:说明依于何种经典,即一宗成立之「正依经典论」。天亲菩萨说依「无量寿修多罗」,昙鸾大师释为「净土三经」。

「何故依」:说明依此经典之理由,即一宗成立之「教相判释论」。诸祖教判不过究竟显明:三经所诠弥陀名号,为凡夫唯一可依之真实功德,故依三经。

「云何依」:说明依此经典之方法,即一宗成立之「法脉相承论」。《论》建立以称名为中心之五念门行。

有此「三依」,则成立净土一宗之要素整然齐备。此后经由昙鸾、道绰、善导大师的努力,终于在印度净土教的基础上发展出完整意义的中国净土宗。由此可知净土宗立宗缘起之根深基固,早已预埋于菩萨论中;净土宗作为一宗,其创立遵循着「三依」之必然理则;昙鸾、道绰、善导大师一脉之净土教义,与印度龙树、天亲菩萨之净土教义相承一贯、浑然一体,实与后来掺杂诸宗观念而支离破碎之净土教观大相径庭。

贰、五念──自行之规范

佛法弘传,无外乎自行化他。龙树菩萨与天亲菩萨做为净土教之先哲,正是担当了「化他」与「自行」这样两个不同类型的指导者。首先,龙树菩萨《易行品》是缘于对一个求道者的教化所展开,明显地以「化他」为着眼点,在自行方面仅说「是故我常念」,过于简略;天亲菩萨造《往生论》,一开篇即说:

  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而长行则详细展开为五念门行(五念)之实践,显示「自行」之规范,至于化他方面则纳于回向门而「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龙树菩萨扮演着「指路者」,而天亲菩萨扮演着被指引的「行路者」的角色。龙树菩萨恳切地指示说:道路虽多,欲求容易、快速、安全到达目的者,当选择(自归)弥陀本愿易行之道。天亲菩萨则欢喜地回应说:正是如此!故我归命(一心愿生)并这样地行(五念)于此易行道,希望众生与我共行。

「一心五念」属于三依当中「云何依」的内容,将于法脉相承章中详细讨论,此处不过略明天亲菩萨净土教之特色。又此「一心五念」虽然不是教判,自可视为净土门之「行判」,亦即相对于通途菩萨道之「菩提心、六度万行」之难,显明净土门「愿生心、五念门行」之易。佛愿成就故,愿生心即是菩提心,五念行摄尽六度万行,往生净土速得成佛。

参、真实功德相──教相之判释

龙树菩萨判净土法门为「易行道」,天亲菩萨则判为「真实教」,说「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

易行道是相对于难行道而言的,也就是除了净土法门是易行道之外,其余都是难行道;虽然难行道本身也有程度的不同,但相对于阿弥陀佛本愿称名皆是难行,自是公论。由此指导修行者舍难取易、归于弥陀本愿,这是龙树菩萨教判的意义。

真实与不实相对。天亲菩萨虽判净土为真实之教,却并不意味着除此之外都不是真实之教。佛说五乘教法,人天乘未示解脱,固然可说是不真实教;三乘解脱教法可说真实。小乘未得究竟解脱,可说不真实;大乘以成佛为目标,自是真实;大乘权教犹带方便,大乘实教如《法华》、《华严》历来俱称最极真实。这样,天亲菩萨虽判净土为真实之教,圣道实教也是真实之教故,似乎并不能如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给人以明确的方向性指引,则其教判的意义又何在呢?

这是因为天亲菩萨的教判是建立在龙树菩萨的教判的基础之上,也就是龙树菩萨以净土为易行道,但所谓的「易行」往往容易被误解为下劣、不殊胜,所以天亲菩萨进一步说明:净土不仅易行,而且是绝对性的真实之教。以此为基调,整部《往生论》的说相相当高超,以尽显净土教法「易」的同时也是「胜」,令人欣喜安住于易行道,这是天亲菩萨的用意。

同时,天亲菩萨在「真实功德」之前加了限定语「我」,说:

  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
  ⋯⋯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从「我」及「诸众生」根机的立场,将真实之教唯一限定在弥陀本愿之易行。圣道诸经虽然各各宣称其为真实之教,但这只是从教法本身来论的,并不能落实到我及诸众生身上,也就是契理而不能普契于机,所以非我所依;而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不仅本身为佛之真实功德,而且由于不虚作住持功德的缘故,能令任何归命愿生之人速疾满足功德大宝海,所以成为我之所依。

天亲菩萨虽然是高位的菩萨圣者,但造《往生论》表达他一心归命阿弥陀佛愿生安乐国,却是放下其高位菩萨的身份,完全站在与我等凡夫平等的立场而依赖于弥陀的本愿力。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上卷之末特别设立问答,显明菩萨所共的众生正是我等凡夫。凡夫若不依弥陀本愿,则毫无真实功德可言;凡夫若依弥陀本愿,则与高位菩萨同样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龙树菩萨放眼于释迦一代所说教法,而客观性地判净土为易行道;天亲菩萨则从「我」之一点出发,主观性地认定只有阿弥陀佛的本愿才是我所相应的真实教法。这样透过主客、机理双方面的交叉判定,弥陀本愿同时具有「易」与「胜」两方面的特质而成为凡夫唯一所依。此后昙鸾、道绰、善导大师的教判思想也都遵循着两位菩萨的教判轨迹。

这样的净土教判观与诸宗教判相比,自然显示其特长:

  • 一、从众生根机的角度推重净土法门,自然机理双契。圣道诸宗多直接从教理上论判法门高下,行者容易忽略自己的下劣根机而一味高攀上法,形成虽契理而难以契机的情况。
  • 二、虽然推重净土法门,以净土为真实之教,然不否定圣道诸经也是真实之教,但因非根机所堪故不依行,因此少于诤论。圣道诸宗则各各判自宗为实,而以他宗为权,善会者固能通达无碍,不善会者难免易起诤论。
  • 三、因肯定诸经真实教的地位,所以对诸宗教判持开放态度,因此便于诸宗最终汇归净土。圣道诸宗权实教判,宗见不同,彼此否定故,各各自成封闭系统。
  • 四、虽对诸宗教判持开放态度,而自宗法门之优势牢不可破,丝毫不受影响。圣道诸宗权实之判,若肯定他宗则自宗不能成立,势必水火不容。
  • 五、随着时代的推移,众生根机日趋其下,立于下劣凡夫立场的净土教判理论更加显示其科学性、实用性,而具有永恒的生命活力。很可惜地,圣道诸宗之教判理论于今少人问津,置如历史故案,纵有少数研究者,也皆做玄学空谈,远离祖师判教意在指导行人修行之原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