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论注》以前曾读过两遍,觉得很美,很有深度,然而老实说只是识其大义,并没有前后贯通之感,及至后来研读精力皆放在《观经疏》之上,也就没有再对《往生论注》着力,当然要重读的愿心也就一直悬在那里。
故而这两天便将《论注》请出,仔仔细细地又拜读了一遍。此次读过,颇有云开雾散之感。实在来说,研读一部著作,如果不能血脉贯通的话,心里便觉哽噎不畅,而如果能一体通透的话,自然愉快无比,法喜充满。中医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人体如是,人心也如是,法义学习也如是。豁然贯通处,则觉百脉舒张,心花开放,这一部著作也就在心中活了起来,不然依文解义,总是块然死物。然而升道无极,学无止境,要之个人自得而已。
《往生论》是净土门正依「三经一论」之一论,其地位之重要可知,然而《往生论》并不好读,不好懂,其说相甚为高超,如何能见他力易行之颜色?如果没有昙鸾大师为之作注,谅我等「论读百遍」也不能「其义自现」。
此次再读,不仅通透了久存心中隐约的疑块,也对昙鸾大师产生了无比的崇仰。历来弘扬净土的大德,我们假设说:唐时善导大师不出世,还有谁出世能够替代善导大师开宗立教,建立净土宗的话?依我看来则唯有昙鸾大师能够完全胜任。
《论注》之贡献可用「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说明之。所谓前无古人,《往生论》文简义丰,隐约难明,而昙鸾大师作注并无任何先有的参考资料,竟能如此深入佛心,探求论主之义而明白无遮地开显「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故说前无古人。在昙鸾大师的时代皆是自力修行风气浓厚的时代,独有昙鸾大师一人高唱他力本愿之说,此种远见卓识,以及基于远见之上而有的无畏勇气,足以成为开宗立教的宗师。善导大师固是净土宗之集大成者,而开端则完全在于昙鸾大师,所以从历史来说,以昙鸾大师为中国净土宗之开山鼻祖,实是相当。
《论注》慧见深远,乃至创见独发。所谓创见,并非一己之私见,而是深蕴于经论之中,而无智慧眼的人并不能看到,如果深具慧眼、法眼,即能将之揭示,一经揭示,则人人信服,成为标准,理无可辩,语不可移。《论注》之见,一言以蔽之:「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大哉斯言!一言九鼎,势同山岳。直截法门源底,开启万世宗绪。
《论注》结构严谨,乃至完美无暇。大分为三,先判论玄宗,次释论名目,再解论文句。而其整体,则如一曲优美的乐章,以弥陀本愿力为主旋律贯穿首尾,其间节奏之缓促得宜,高潮之迭起有序,续演如天衣无缝,行运似水流无滞,乃至开章之自然安和,遐思辽阔,结章之戛然而止,余味悠长;无不令人陶醉不已。一部严肃的教义著作,竟如天乐之美,我不知道昙鸾大师是否对音乐有研究,然而如果大师研究音乐必是超一流的音乐大师。尤其此《论注》并非独立之作,乃是依附于《往生论》,为注解《往生论》之作品,如此浑然一体,若《论》若《注》无有间然,解义之水乳交融,手法之炉火纯青,不得不令人佩服到极点。
《论注》文辞优美,乃至神秀脱俗。如天马行空,任意纵横,活脱无羁;如日月照临,雍雍万象,无不晶晶。读之,有习习仙风焉,有清清道骨焉,色如天花灿灿,味含古韵悠悠。文如其人,则鸾大师其人也可知:神气俊朗,迥出尘外,智慧深邃,气质高迈。胸含虚空无尽云,足步悠闲游古今。宜乎「神鸾」之神也!
读过《论注》,情不能止,再将鸾大师另一大作《赞阿弥陀佛偈》拜读。
《赞阿弥陀佛偈》为鸾大师另一精绝之作,真善美文!其真也言绝虚妄,其善也体无暇疵,其美也美不胜收。全篇五十偈,若能全背最好,若不能者,必须熟读精读,而前十四偈,第十六、二十二、二十四、二十九、四十九、五十偈,净土宗重要法义相关故,应当会背。
全偈含五念门,而以第二赞叹门为中心。
五念门者,每偈「南无至心归命礼」是礼拜门;赞叹门者,标宗之「南无阿弥陀佛」,前十四偈,第二十四、二十九偈,又各偈中鸾大师往往别立德号而赞叹之;作愿门者,第一偈「我愿往生」,最后一偈「我归阿弥陀净土」;观察门者,前四十六偈,观阿弥陀佛、安乐国土及菩萨等三种庄严功德;回向门者,最后二偈,又各偈中「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以赞叹门中为中心者,首先从其题号「赞阿弥陀佛偈」可以看出;其次从偈前标示六字佛名「南无阿弥陀佛」也可知全偈「名号为体、称名为宗」之玄义。更从偈中内容,第一偈是总赞彼佛及土之德号,第二偈赞佛寿命之德,第三至十四偈赞十二光之德,第二十四、二十九偈赞名号摄化众生之德,不仅在数量上直接赞佛名之偈就有十六首之多,而且在位置上也列在开章最前,直接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下,是依据《往生论》所说「称彼如来名,如彼名义,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而赞叹。又大师在阿弥陀、无量寿、十二光名之外,以其无碍智辨及无比虔信,别立种种德号而赞之,可以体会到大师是如何地仰赞救主阿弥陀佛,以至情不能已,赞之又叹之,叹之又赞之,如海潮音般,波波不息。最后一偈,如同久久积蓄了无尽的力量,将此海潮扩至十方,言「我以一心赞一佛,愿遍十方无碍人。」至此全偈文虽终了,而法音永远回荡于十方法界。
二〇〇八年九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