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释疑(十九)

第91问:有人质疑:「虽然第十八愿是本愿,可是第十九愿也有提到诸行往生,第十九愿也是本愿」。要如何解说呢?

答:本愿有两种,一种是「因本之义」,一种是「根本之义」。

就「因本」来讲,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本愿;现在我们讲的是「根本之义」,四十八愿当中,如果寻求哪一愿是根本?只有「第十八愿」。无论《无量寿经》或是祖师的传承都可以确定是这样。譬如龙树菩萨《易行品》所谈的本愿内涵,或是天亲菩萨《往生论》所讲的本愿,或是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所讲的本愿,或是善导大师《观经疏》以及《四部五卷》所讲的本愿,都是指第十八愿,而不是其他的愿。因此,我们只要谈本愿,就是指第十八愿。
一般人之所以会误解,是因为他们不是专研这个教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无量寿经》里面有一段文:「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里就有谈到「本愿」两个字。同时又说「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这一段的意思是在讲四十八愿中的哪一愿呢?当然是指第十八愿,而不是第十九愿。「成就文」、「流通文」也都是在讲第十八愿。可是如果对方的理解还没有到达一个程度就无法了解,当他到达那个程度时,只要善知识稍微一点拨,立刻就通了。

第92问:``(1)《观经》有谈到下品下生是往生到胞胎,除了下品下生之外,其他的品位往生是不是也在净土?(2)《无量寿经》说往生净土后是「咸同一类」,可是如果往生到胎胞,境界应是不同的。这两段文要如何理解统贯?

答:极乐世界只有一土,就是报土。九品往生是在胞胎里面,胞胎是在哪里呢?也是在报土。胞胎是什么情况呢?就是还不能花开见佛、闻法、供养诸佛,是这样的差别。如果花开的话,他就能够自由的见佛、闻法、供养诸佛。花开的时间要多久呢?《无量寿经》说「五百岁」,有一个数目;《观经》说上品中生是一夜,上品下生是一日夜,中品中生是七天,中品下生也是七天,下品上生是七七天,总之,就是一层一层各有不同的时间。两者虽然说法不同,不过意义是一样的。可是这个时间性却也不是固定的,只要他忏悔自己的不信佛智,莲花立刻就开了。

另外,虽然念佛在下品生说明是为了显示念佛的功德,那五逆罪人念佛真的是在下品下生吗?不是的,他是超越九品的。所以法然上人在〈十二问答〉(《法然上人全集》第576页)说:「问:极乐有九品之差别,阿弥陀佛所立乎?答:极乐九品非弥陀本愿,四十八愿中所无;此是释尊之巧言也。若言善人恶人同生一处,恶业之辈易起慢心,故显示品位,而言善人升上品,恶人降下品。应速往生,以见其实。」这一篇大家也可以参考。了解这个道理之后,就应该常怀惭愧,仰谢佛恩的念佛,而不应该起骄慢之心。

我们都以为自己不是一个下品下生的人,其实我们内心都有十恶五逆的种子在蠢蠢欲动,只是没有那个环境而已,只要有那个环境,我们都会造五逆十恶的。所以善导大师要我们以「法」来照自己,才能原形毕露,看清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必须要老老实实的依靠弥陀的救度,专念弥陀的名号,才能获得摄取不舍、往生决定、平生业成的身份。所以这一个法门,给我们大安心、大满足,让我们一生当中,像善导大师所讲的,常怀惭愧而仰谢佛恩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第93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是否还要再修行?是不是有一个修行的次第?

答:到那里是无修而修,修而无修,是自自然然证悟的境界,因为那里是涅槃的境界,所以善导大师说「极乐无为涅槃界」。极乐报土没有所谓修不修的次第问题。

在娑婆世界,如果依自己的力量修行,必须要先降伏见惑,然后断除思惑,之后再破除尘沙惑、断除一品无明,一直到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了,才能由等觉进入妙觉,可是极乐世界不需要这样,所以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就用「速」来形容。在娑婆世界,「速」是指一寸一寸逐渐生长,可是有一种「速」是一天就生长百尺,昙鸾大师用这种来譬喻极乐世界。

比如古代,如果你告诉别人搭一种器具(电梯)几秒钟就可以到一〇一大楼的高度,人家一定不会相信,他们相信的方式就是用跑的,或是健步如飞的概念,可是在现代这样的观念大家就会相信,因为看得到。

极乐世界不是像娑婆世界这样的,大家都以在娑婆能想像的在想像极乐世界,这都是错误的。以凡夫的见解来想像极乐世界,就是以可思议的来想像不可思议的。经典上讲的非常清楚,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是「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现在我们都是用可思议的去想像不可思议的,是完全错误的。

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百千陀罗尼当下现前,当然释迦牟尼佛是经过了六年苦行,而且在这之前是从兜率陀天下来,已经是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相同的,在这之前,阿弥陀佛已经为我们五劫思惟,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虽然我们凡夫没有积植任何的功德,可是阿弥陀佛有啊!所以才说「他力」。

第94问:上人曾说九品互通,甚至是无量品,唯有本愿法门是唯一的解脱之道。那为什么释迦尼佛或其他诸佛菩萨还要说八万四千法门呢?

答:说九品互通而有无量品,是就自力法门来讲的。如果都依靠弥陀的救度,无量品就只有一品,无量机就只有一个根机──就是无有出离之缘的根机。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一开始不讲这个法门?是因为观机逗教,引导种种根机。如果一开始就讲这个法门,恐怕大家难以接受,所以就先调熟种种的根机,等根机成熟了再讲这个法门。就像《观经》一样,一开始不讲这个法门,先讲十三种定观、三福九品,最后才讲这个法门。

纯粹讲这个法门的是《阿弥陀经》。就三经来讲,《阿弥陀经》可以说是一部结论的经。《阿弥陀经》不讲三福九品、不讲十三定观、不讲三学六度万行,只讲执持名号,只讲十八愿的「三心」和「称名」而已。

第95问:修诸行回向往生就一定是是疑惑佛智吗?

答:这互有因果,由果可知因。如果不疑惑佛智怎么会回向诸行呢?就因为他不信受、不了解弥陀本愿的救度,以致修诸行来回向。《无量寿经》「胎化段」言:「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也就是说,对阿弥陀佛的佛智不信,但是他还是相信有因果报应而修种种的功德来回向往生的,这样的话就在他的花苞当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