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释疑(六)

第26问:请问师父,我现在信心欢喜,知道自己能往生了,喜欢听别人讲,也喜欢给别人讲,可是有人说:你没受菩萨戒,不能给别人讲。不知未受菩萨戒能不能给人讲?

答:不管有没有受戒,甚至有没有皈依,只要懂得阿弥陀佛的慈悲,就可以随缘、随份、随力去给人家讲,把我们的法喜与别人一起分享,让弥陀救度的光明也普照到他们身上。

只是要注意的是:我们也要了解对方的根机,知道怎么讲对方才能信受,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讲而讲,而是为了他能够进入弥陀愿海,能够信受弥陀救度。这样的话,方便善巧非常重要了,怎样才能使他接受,这个就是我们所要注意的。

我们是为了对方接受,不是为了名利。至于对方怎样的评论,我们不会被左右的。

而且,在这之前,我们要了解对方的根性,讲起来才不会产生争执,不然到最后面红耳赤、不欢而散,这样没有达到效果,反而结了恶缘,所以要先了解对方。

第27问:请问法师,听说机也有三种,有黑机、暗机、白机,请师父具体开示一下。

答:黑机」,就是指我们每个人的本性,不管信与不信,我们的本性都是贪瞋痴,污黑的,你再怎样洗都洗不白的,只有到极乐世界,自然就转了。这种机就是「黑机」,每个人都一样。

暗机」,是指有疑心的人,怀疑弥陀的救度这一种状态是黑暗、无明,因为有怀疑嘛。这种机就是「暗机」。

白机」,是指信受弥陀救度的人,叫做「白机」。因为他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虽然还有黑,但是这是短暂的,不是永远的,所以,信顺之心叫做「白机」。

从它的本质来讲,没有十二大劫,但如果讲没有十二大劫,有人会骄慢,所以给你讲十二大劫,那到底有没有?这一点我们不必多加谈论,到极乐世界自然不问自知。

第28问:有人依据《阿弥陀经》「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这段经文,在念佛的时候先发愿,之后回向,并且还给天龙八部、各国领导人等回向⋯⋯

答:其实,不必这样,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同时,这六字名号就已经具足了信愿行,不必另外再刻意地去发愿。《阿弥陀经》里面所说的「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这是说明愿往生、称名号的人必定往生的道理,并不是要你现在念佛就先发个愿,等一下念佛又要发个愿,不是这样的。

发愿回向,有从佛那一边来讲,有从我们这一边来讲的。

从佛那一边来讲是:阿弥陀佛在我们都不知道,甚至还在造罪造业、不晓得轮回到哪里去的那个时候,就主动为我们发愿,要为我们成就一个极乐世界,把极乐世界送给我们。好像世间父母亲发愿,要为儿女完成什么什么事情。所以,阿弥陀佛是在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完成极乐世界,同时,把所有功德纳入六字名号当中,然后将这句名号回向给我们,作为我们的功德。这个「回向」,就是恩赐,就是「给」的意思。

我们没有善、没有修行、没有功德,阿弥陀佛将六字名号功德回向给我们,使我们有了这个功德,无形中就有了大善、大修行、大功德,所以,从弥陀来讲,是弥陀将六字名号发愿回向给我们。

从我们这一边来讲,是我们蒙受弥陀的救度,随顺弥陀,愿生极乐,这一种随顺愿生的状态。从我们这一边来讲,是我们这里的回向发愿,这种功能通通具足在六字名号里面。

弥陀的发愿回向与我们的发愿回向通通具足在六字名号里边,所以,信愿行通通在里边了,我们不必另外再回向。

即使回向发愿,与一般人的回向发愿也不一样。一般人的回向发愿是:自己去念佛,累积念佛的数目、功夫,回向给阿弥陀佛,或者是累积其他的善行、功德,通通回向到极乐世界去。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自力的,是不晓得这句名号的原理,不懂得弥陀的慈悲,等于是拿一把刀插在弥陀的胸膛上,让弥陀伤心。因为你这样做的话,要往生就困难了,就必须回向才能往生。而且,不懂得弥陀的慈悲,来念这句名号,跟弥陀就不相感通。
那么,我们还念《回向偈》吗?还念《回向偈》。那是早晚做功课的时候,最后念: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这首偈子是善导大师所写的,意思是在传播弥陀的回向。

第29问:请问师父,念佛人凡心佛心成为一体,当下往生决定,那我们现在肉体存在之间就叫做带业往生吗?是不是临终以前中阴已经没有了?还有没有死苦的折磨?

答:阿弥陀佛的存在是为了承担我们累生累劫的罪业,偿还我们累生累劫的债务,阿弥陀佛所发的愿,兆载永劫所累积的菩萨德行在哪里?就是在这里,他的功德,就是要偿还我们的罪业,如果他不能偿还我们生生世世欠人家的业债,我们怎么能够离开娑婆?所以,在这之前,阿弥陀佛一定要先为我们偿还,我们信愿称名之中,累生累劫的罪业,就被阿弥陀佛偿还了。

如果肉体还存在,自然就有贪瞋痴,还会造其他的业。可是这些业已不是往生的障碍了。

譬如说,大雪如果下在陆地,就越积越厚,可是如果下在太平洋中,有等于没有,净土法门就是如此。

那这样到底是消业还是带业?我们在这里论带业也好,论消业也好,这个都是一种初级理论上的讲法,到极乐世界自然就知道。不过彻底讲起来,净土法门是消业的法门,如果业不消,你怎么能离开轮回?比如说你杀了一个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你命不偿、钱不还怎么离开呢?所以要先偿还,就这个偿还的情形来讲,就是消。

那我们还有没有业?还有,因为我们未断贪瞋痴,有时候脾气爆发起来,跟人家起无明,事后,尽管再怎么反悔,已经跟人家结了怨了。可是不障碍,照样往生。

同时,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有一种作用,就是使我们临终的时候,跟人家结的怨业不来障碍,所以,《印光法师文钞》里好多地方都在谈带业往生,但这不是印光大师的本意,有一个地方印光大师就说:在这里说是带业,到那里就没有业了。到那里业到哪里去了?通通被阿弥陀佛消掉了。

临终之前是不是中阴已经往生呢?不是这样的,我们还存在的话,就不算中阴身。前天也讲过,我们已经转生为人,生命的肉体叫做现阴;死的那一刹那叫做死阴;那么,由死到转胎这一段时间,叫做中阴;到去转生的话,叫做生阴。我们生命体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现阴、死阴、中阴、生阴。

一个现生信佛念佛的人,是不经过中阴身的,一断气就到极乐世界去。

一般人死后,阿赖耶识离开肉体,离开这个死阴,还没有转生,这个叫中阴身。那中阴身能往生吗?也能往生!因为「十方众生」嘛,「十方众生」,任何众生没有不包括在里面的,中阴身也是众生啊,只是他是在中阴的众生而已。我们在人间,就是人间的众生;在天上,天上的众生;在地狱,地狱的众生,都是「十方众生」。

如果一个人死了,我们晓得他在生没有学佛念佛,他死了已经好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了,也要把握这个中阴的机会,在他旁边为他开示念佛法门,然后大家一起念佛,因为这个时候再不把握,就要到地狱啊,现在因缘和合,也能往生极乐世界。

前几天也讲过,信愿法师在台湾中部常常为人家助念,其中有一个是已经死了八小时,面貌都已经乌黑难看,去给他开示弥陀的光明,当开示到第三种「无碍光」的时候,一刹那之间,亡者的脸相突然间变得红润而圆满。他说这种转变不是逐渐的,而是当下的。一般我们给人家助念,面相都会转变的,但都是逐渐逐渐地转变,可是这个是突然转变,一刹那之间就转变的。

他还说:有一个死后眼睛睁得很大,嘴巴张得也很大,脸和身体乌黑的,已经死了半个月才请他去;家里的人没有一个学佛,还在烧金银纸箔,整个房间都乌烟障气。信愿法师在亡者旁边开示念佛,逐渐逐渐,亡人的眼睛合起来了,嘴巴也合起来了,面相也转为红润好看,时间也只不过一个半小时。她的女儿回来就问了一句说:「那个是谁?会是我妈妈吗?」你看,十五天了,还会转变,好像她的神识依然在那里闻法,那不可思议啊!当然这是比较特殊的例子。

第30问:请师父开示一下有关放生的问题。

答:放生的行为,动机是非常好的,因为他发慈悲心,不忍弱肉强食,不忍让一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被宰割。但是运用这个慈悲要有智慧。要怎么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放生,这个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在方法上就必须考虑。

放生之前,我们最好先发吃素的愿,我们一天不吃素,一天就有人为我们而杀生,所以,唯有真正吃素,才是真正放生。杀生有两种杀生,有直接杀、有间接杀。

即使不能吃素,也应该吃三净肉,因为我们都是学佛弟子。

一般的寺院都有定期的放生,为了放生而放生,等于是在做那种形式──定期的放生。人家知道他是定期的放生,所以预先就去抓了(不定期放生还好,他就不去抓,定期放生他就特意去抓),本来这些生物在那里还活得好好的,因为你要放生,所以就被抓来了。

所以,定期放生,如果放生的精神内涵不能保住的话,等于是流于形式了。

还有,你所放生的地方如果不适当,那等于所放的不是生,不久它就死了,而且还污染环境。所以,放生的方法就要考虑。动机如果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的话,那真的是学佛菩萨的心肠,但是方法上总是要考虑。

同时,如果真正要放生的话,定期也可以,但是要默默地进行,最好是到市场或者是有杀生的地方,马上就要被杀的,可以立刻把它买下来。如果先让人家知道,人家就会故意去抓了。所以,放生本身是很好的,但是在运作上就要考量。

那放生可推行不可推行呢?它是有推行价值的。因为,一个众生被杀,想像起来是非常的痛苦,活生生地被放进油锅热汤里面。如果以我们来讲,实在难以忍受,手指头被针扎到或者被一滴热水烫到就会苦了,何况全身?真是苦不可言,所以,放生本身是应当提倡的,只是要尽量达到没有副作用,让副作用减到最低。

我们把众生放生,使本来要被杀的、夭折的生命能够继续延长。而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等于把我们放生到极乐世界去,不只是离开六道,而且成了无量寿。

我们放生,当然跟一般放生的仪规是不一样的,我们给它开示阿弥陀佛救度的道理,然后给它念佛。

古代曾经有一匹马,这匹马死了之后就托梦给他的主人,在梦中这匹马现出家身,告诉主人说:「我因为在生的时候,接受你的劝导,领受弥陀救度,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现在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了,我现在来向你通告感谢。」一匹马,畜生,它也能够听懂人的话,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如果放生的话,还是给它讲说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然后就念佛,让它能够一入耳根永成道种。

天下最贵重的就是生命,世间最悲惨的就是被杀,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粒米必珍,福之本也」,就是说:即使一粒小米也要珍惜,因为这是福报的来源。同样,「微物必惜,寿之源也」,意思就是说:即使一只微小的动物也要爱护,因为这是寿的来源。

当然,我们不向弥陀之外去求福求寿,福与寿都在阿弥陀佛的愿中,不过,这是我们一种惜福与慈悲的流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