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释疑(五)

第21问:很多人对回向、发愿这两个问题还不明了,请法师开示一下。

答:净土法门不是讲我们回向给阿弥陀佛,不是的!是颠倒过来,是阿弥陀佛回向给我们。阿弥陀佛将他真实的功德回向给我们,使我们离开娑婆的轮回,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去得到真实──成佛。是阿弥陀佛将功德回向给我们,不是我们将功德回向给阿弥陀佛。

一方面因为我们没有真实的功德,我们所修的,都是有漏、杂毒之善,虚假、不实之行,与阿弥陀佛涅槃的真实境界不相应,所以,不可能有功德回向──既不能,也不必:我们不能修出真实的功德,所以不能;同时,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已经完成了,所以不必。这是不必单独回向,也是不用特别发愿的──我们之所以信受弥陀的救度,就是有一种愿生心。从愿生心这一点来讲,也是属于一种发愿的内涵。本来已经具有这种内涵了,所以不必每天都再发愿。

只是说,如果我们在做早晚课的时候,最后就连贯着念一遍「发愿文」,这个「发愿文」就是《回向偈》。在我们每本书的后面都有这首善导大师所作的《回向偈》,这首《回向偈》与一般的回向发愿不一样,这首《回向偈》是: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这首《回向偈》完全是弥陀回向。

「愿以此功德」:是指弥陀的悲愿,以他所累积的功德。

「平等施一切」:平等布施给十方一切众生。

「同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而往生就能成佛,所以,愿往生净土的心,就是净土法门的菩提心。净土法门不必另外再去发菩提心,闻信弥陀救度、回心转意愿往生,这种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使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是个安稳、快乐、没有六道轮回、「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国土,所以说是「安乐国」。

早课、晚课后面就念这首偈,其他没有特别需要念的回向文,也不需要另外发愿往生。我们本来就有这个愿,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们领受弥陀的慈悲,不必总是重复地告示自己:「我要这样,我要这样!」如果这样的话,表示还是在最初阶段,还没有领受弥陀的慈悲。

领受弥陀的慈悲就是信机、信法。

信机、信法这种信,是很深刻的信,叫做「深信」,深信就是决定性的信。

因此,善导大师才说:「一者决定深信」,「二者决定深信」。

这个信是深信,而且是决定性的。既然决定了,就永恒决定了。在机方面已经决定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所以才「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样的话,已经信愿行通通具足了。

你只要时时刻刻称名,念念之中都是在发愿,都在回向。所以,每句名号里面,都是在流露弥陀回向给我们的功德,呼唤我们让他救度,也都是在流露自己随顺、信顺弥陀的救度,领受他的功德,愿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声声名号都是在表达这种心,所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一般要回向龙天护法,要回向什么什么的。其实,在念念称名当中,不祈求、也不知道,自然就有那种功能。不必我们回向,龙天护法自然就来护我们的法,保护我们。

所以,净土法门是:只要专称弥陀佛名,自自然然就是在「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我们学佛的人,不能忘掉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要报这四重恩,就只有称念弥陀名号。称念弥陀名号,你不知不求,自然就能超度祖先,就能庇荫儿孙。我们的心虽然没有想到报答不报答,但是佛力的缘故,自自然然就会有报答的功能。

第22问:请问师父,念佛有四字念法与六字念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念呢?

答:信受弥陀的救度,执持二字、或者四字、或者是六字,都离不开弥陀的救度,因为弥陀的救度不是以文字的多寡论。同时,从弥陀本身来讲,二字也是他本身,四字也是他本身,六字也是他本身,都是互相融通包含的。

只是我们如果称念的话,是以称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比较完整。那为什么?合乎第十八愿!

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个就是信愿,也就是「南无」;「乃至十念」──这个就是四字,就是「阿弥陀佛」。所以,第十八愿的本身就是信愿行,就是「南无」,就是「阿弥陀佛」。

「南无」是指我们众生,「阿弥陀佛」是指救度的本身。所以,第十八愿里就有「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因此,「南无」的十方众生,与已成正觉的「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一体成就。

所以,我们称念这句六字名号合乎第十八愿,是完整性的。

同时,善导大师也解释:「南无」就是信与愿,「阿弥陀佛」就是信愿者的功德。从这个解释来讲,我们都称念六字名号。

如果六字名号在某种情形之下称念不完整,当然也没有离开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因为它是互相融通的。如果在某种状态下想称名,而觉得六字名号在那种情理之下比较不顺,那么称念四字、二字也一样。甚至不称名,当下的那种心理状态也可以。因为不离开弥陀摄取的光明。所以,道绰禅师的《安乐集》就引用佛经说:一个临终的人,在临终的时候不能念佛,可是知道有极乐世界、有弥陀的救度,这种众生照样往生极乐世界。

有的人临终念「南无阿弥陀佛」,「南」念出来,后面的字还没念出来,他就往生了;有的人在临终危急的时候,念「阿弥陀佛」,「阿」的声音刚出来,下面三个字还没有念出来,立刻就逢凶化吉了。所以,二字、四字都是阿弥陀佛本身,因为你还没有念的时候,阿弥陀佛就知道了,「口虽未言而佛已知」,我们还没有要求的时候,就已经为我们准备好,我们还不知道的时候,就已经送给我们了。

在台湾,与人家打招呼,或者是打电话,往往都是四个字,因为在台湾,招呼或者电话什么的,都是念四个字,比较平常,所以,我也以平常人的习惯念四个字。可是,我自己念,是念六个字,静坐也好,走路念佛也好,都念六个字。

不过「弥陀」本身两个字就是六个字,四个字也是六个字,两字、四字通通是弥陀本身,不可思议就在这里。

举一个例子来讲:以前有一个师父叫做法砺法师,他很贫穷,当要建设精舍的时候,缺少茅草,听说山上某某人有,就向他化缘,要了一牛车的茅草。回家时走到半路,他很累,就躺在那里睡着了,刚好附近发生火灾,而且他的车就在下风,火已经快烧到了,他一醒过来,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他平时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他赶紧念观世音菩萨,「观」才出口,火就停止了。

我们晓得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慈悲的显现,观世音菩萨的存在是要救苦救难,而能够绝对性地救苦救难,就是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存在,等于是方便地接引我们去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来让阿弥陀佛救度,不然的话,观世音菩萨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都要为了我们而闻声救苦,在那里救苦救难,那不彻底呀。我们应该知道:观世音菩萨是弥陀慈悲的展现,我们了解这个感应之后,我们就会不改变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23问:请问师父,既然我们现在蒙阿弥陀佛救度,那我们现在到底是凡夫还是圣人?

答: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只是说,凡夫而具有菩萨的格位,古德说是「凡夫菩萨格」。

因为我们虽是信受了弥陀的救度,但是还有贪瞋痴的习气,甚至还会有自私自利的劣想。可是,这种众生已经不是六道轮回的众生,已经是极乐世界的一分子了,所以说是「正定聚」,这个「聚」就是极乐圣众。我们已经必定地进入圣众里面,所以说「即入正定聚」;极乐圣众就是必定成佛,所以正定聚也是必定成佛。这种众生叫做正定聚的众生,所以在格位上来讲,我们不是凡夫。

可是肉体存在的一天,就是凡夫存在的一天。因此我们不能骄慢地说:「我是菩萨。」我们是凡夫,不能这样讲。

我们是凡夫,难免会有骄慢的心,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还是念佛,所谓「念念称名常忏悔」。

有的人在写自己名字的时候,都写上「常忏悔」、「常惭愧某某」,或者是「惭愧某某」,认真说起来,我们其实连惭愧都没有,能够称为「常惭愧」的,印光大师他就够格,印光大师是祖师的根性。而我们是没有的,所以我们要有这一种认知。不然的话,就会以凡滥圣,把凡夫随便称为圣人。

第24问:请问师父,信受阿弥陀佛救度,就必定往生。那么,现在是凡夫身,以后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呢,还是到佛住的常寂光土?

答:善导大师是讲报土,极乐世界是报土。

至于说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那不是净土宗的判释,那是依天台教来分判极乐世界。这种分判是错误的,极乐世界不是那样的国土,是报土。所谓报土,就是阿弥陀佛发愿修行成就的国土,叫做报土。所以,我们到那里都得到阿弥陀佛的果报,阿弥陀佛的果报是无量光,我们就无量光;阿弥陀佛的果报是无量寿,我们就无量寿;阿弥陀佛的果报是三十二相,我们就三十二相,都跟阿弥陀佛一样,这就是报土。所以,净土法门既简单而功德又殊胜。

因此,遇到这个法门,我们应该很庆幸(当然也不必强调很庆幸,真正知道,自然就会很庆幸),而想到要报佛恩。因为,我们这个法门与其说是「我们去信」,不如说是「让我们信」。我们没有力量去信的,没有这个信的力量,没有自力。是听闻弥陀的慈悲之后,纳入心中,依弥陀的慈悲,作为我们的信。

好像天空的明月,映在一潭池水之中,这一潭池水,你说,是它去取领明月呢,还是明月来入池潭?

当然,如果没有池水的话,也没有月影。如果没有我们这个心性的话,阿弥陀佛有慈悲也不能进入了。可是信心的来源确实来自外面,那就是弥陀本身。弥陀十劫之中都在运作,在呼唤我们,弥陀使得十方诸佛都来称赞名号,为的就是要打破我们种种的疑心,将这个功德进入我们内心。所以是弥陀的慈悲触动我们的内心,使我们当下成为信心,不得不信──不用说信不信,当下就是了,所以,「信」也是形容那种状态。其实,那种状态就是那种状态,如是如是

第25问:请问师父,《观经》下品下生「十念往生」,是属于散善中的念佛,那么往生到极乐世界是证涅槃,还是看它的显义是莲花胞胎?

答:「下品下生」的往生是在莲花中十二大劫,还是立刻花开见佛、悟无生忍?这个有显义与隐义。

显义的话,是在十二大劫里面,隐义的话是花开见佛悟无生,与其他的人一样。可是它这里为什么要说十二大劫?因为他是犯五逆谤法之人,他如果不犯五逆谤法,就不会说住十二大劫了。

我们以这一段来印证第十八愿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为什么说要「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呢?因为他是五逆谤法,所以才加上「唯除」两个字,如果他不是五逆谤法,就不加「唯除」了。

十方众生是哪一种根机呢?有没有包括五逆谤法呢?十方众生本身就包括五逆谤法,甚至就是五逆谤法,极乐世界就是能够使五逆谤法的人也到那里成佛的,所以,十二大劫与唯除五逆谤法从隐义来讲是一样的,那是什么含义呢?有三种含义:

一是因为五逆谤法非常的重,所以给你讲说「唯除」。「十二大劫」严厉地告诉我们,这种罪业太重,不要去做!

可是我们仍然会犯,那如果犯了怎么样呢?

最后说:即使五逆谤法,回心念佛也能往生,就像下下品的众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六道轮回当下就截断了。

虽然下品下生说到五逆、没有说到谤法,可是五逆里面有谤法,因为五逆当中就有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就是谤法,若不是谤法,则不会这样做。所以,另一个含义就是这种众生也要救度。

再一个含义就是说:十方众生的本性是哪一种众生呢?就是有五逆谤法根性的,会造作五逆谤法的众生,以这个五逆谤法来显十方众生。

有人怀疑说「唯有祖师大德才能往生,唯有菩萨才能往生」,那我们就自卑没有份了。怎么办呢?阿弥陀佛就以我们这种有可能会犯五逆谤法的众生为救度的对象,这样愈能显明十方众生是哪一种众生,所以后面加上了「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总括这三点来讲,这个「五逆谤法」是让我们知道:所有一切众生都要救度,没有一个众生不在救度的范围之内。

那么,从显义来讲有十二大劫,从弥陀的报土来讲,没有十二大劫。究竟是有十二大劫还是没有十二大劫呢?这个要到极乐世界才知道,我们在这里不知道。

从它的本质来讲,没有十二大劫,但如果讲没有十二大劫,有人会骄慢,所以给你讲十二大劫,那到底有没有?这一点我们不必多加谈论,到极乐世界自然不问自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