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佛愿力速成佛

(《往生论注要义》第119~120页)

菩萨如是修1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问答决疑(共二项)

一、问

2问曰:有何因缘,3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答(共二项)

(一)举论直答

4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二)别释深义(共三项)

1.标增上缘
5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2.正释深义
6他利之与利他,7谈有左右。8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9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10当知此意也。
3.缘佛愿力(共两项)
(1)正示
11「凡是生彼净土,12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13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2)征释(共三项)

①由征立理

14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②引愿文证(共三项)

A、总标

15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B、正释(共三项)

a.第十八愿(共两项)

▲引文

16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结释

17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

b.第十一愿(共两项)

▲引文

18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结论

19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

c.第二十二愿(共两项)

▲引文

20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 取正觉。

▲结释

21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C、总结

22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③示他力相(共三项)

A、标例

23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

B、正例(共两项)

a.自力例

24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

b.他力例

25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

C、结劝

26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缘佛愿力速成佛」之「补充讲义 」

1.五念门──《往生论》言:「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论注七页)

五果门──《往生论》言:「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论注一八页)

2.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答决疑」,有二:一问,二答。

凡此问答决疑一段,是论注一部之总结,净土一宗之肝要;立理引证,以明弥陀本愿他力念佛之真实义。

「因缘」者,《法华玄赞》二云:「因缘者是所以义」。

3.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正问「速」之义。所言自利利他成就阿耨菩提,不足容疑;今所以疑问者,上之《论》文说愿生之行者,往生净土,次第渐入近等五门之义,而至此结文,忽转说速得菩提,有何所以?

又,上之《注》文,明此论所被之机为下下品逆恶之凡夫,而如斯恶机,不假一毫断证,命终之后,速得菩提,有何所以?如是问也。

4.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二、答中有二:一、「举论直答」。此答只约文面。

5.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二、「别显深义」,有三,一、「标增上缘」。

自下示文内所含深义,非文面之释。

「然」者领上之言,而意不同,别显文面之深义。

「核」者明也、实也,明得物之实性。「求」者寻求。「其」者指菩萨二利之行满足。「本」者对末,弥陀为本,众生为末。故次言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后示他利利他之奥义,生佛相对故。《论注》之中,上来处处使用「本」之言时,皆举出弥陀因位之本愿,如上卷解释二十九种庄严而举出弥陀因地本愿之时,皆言「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至下卷解释「不虚作住持」亦言「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论注九九页);又,「净入愿心」之释亦言「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论注一〇六页)

「阿弥陀如来」者──生佛相望,即弥陀本愿力也,故下言「他力为增上缘」。

「为增上缘」者──下品逆恶凡夫,往生净土,速得菩提,必非自力所能,悉弥陀他力为增上缘,「增上缘」者,四缘之一,此指强胜因缘,横超别意,非通途义。

上卷之初,明易行道之处言「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今卷尾言「弥陀如来为增上缘」,首尾相应,始终一贯,皆明弥陀他力本愿为增上缘。

6.「他利之与利他」等──二、「正释深义」。

他利利他,其体一物,二名互用。

于佛与众生分左右,就所举《论》文语势,正显示佛利他愿力为本。今《论》文唯有利他之语,《论注》兼采余经论中他利之文,互相对应,明义之左右。

《萨遮尼干子经》卷九言:「诸菩萨摩诃萨所行一切行,皆为自利,亦为他利,彼二种具利。」

《胜思惟梵天经论》卷上言:「以自利他利,如实修行,毕竟说法。」

《宝髻经优婆提舍》言:「今说为自利益,为他利益。」

《地持经》卷一言:「自利方便,他利方便。」

以上略引,皆以利他为他利。

「他利」──他指众生,佛使众生得利益。

「利他」──他指众生,佛利益众生。

他利利他,皆是弥陀救度众生之事,其体是一;他利之与利他之「他」,皆指众生。

以「他利」而言者,「他」为主词,从所利益之众生而言;以「利他」而言者,「利」为动词,从能利益之佛而言。各有侧重面,如「喝茶」与「茶被喝」,侧重面不同。

7.谈有左右──如「不思议」与「不可思议」,从法体言,则法体本来绝思议故,云不思议;从众生言,则心言难测故,云不可思议。譬如一物,人在左边,则谓物为右;人在右边,则谓物为左。又如一河,在东者言西河,在西者言东河。

就能化之佛而言,谓之「利他」;就所化之众生而言,谓之「他利」,此谓之「谈有左右」。

8.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利他者,利益他,力在佛边;他利者,他获利益,力在生边。譬言饮酒,力在人边;酒被饮,力在酒边。物体唯一,谈从便宜。

9.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今《论》将就佛力边而言故,不以「他利」而以「利他」之言言之。

依此《论》语例,「利他」之言于佛成就之边言之。

《往生论》之中,「自利利他」之语有三处: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成就。

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论注一二、九四页)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论注一三、一〇二页)

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论注一九、一一九页)

明知利他之言于佛言之,准此,从众生之边可言「他利」,是此《论》语例也。《论》之中言「自利利他」成就故,不言自利他利,以此语见之,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

他利利他,一体异名,然利他之言,利字置上故,显示能利益之佛力。虽同一字,置上之字属动词,显其主动、积极之力用,如「行行」、「观观」,上之字显出能行能观之力用。此利他之言亦然,利之字置上,显示佛能利益之力用,故言「今将谈佛力,故以利他言之」。

10.当知此意也──结上段「核求其本」之文。今释毕利他之言乃显示弥陀愿力,故上段言「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而以「当知此意也」结之。此非仅释他利利他之言而已,乃为显示众生往生之因果,全是弥陀他力之回向,以发挥《往生论》一部之奥义。

11.「凡是生彼净土」等──三、「缘佛愿力」,有二。一、正示。

上段释他利利他之深义,以明弥陀佛力为增上缘故,此段示其佛力即是弥陀本愿力,成众生往生因果,悉缘弥陀本愿力。

「凡」者,广泛总示之言。「生彼净土」者,往相因果,因果五门之中因之五念门,及果五门中之前四门,皆收于「生彼净土」一语之中。

12.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还相利益。此是净土之菩萨以果之五门中第五「园林游戏地门」为普贤大悲之行。

「菩萨人天」──净土圣众,皆是菩萨,因顺他方,故言「菩萨人天」。

「所起诸行」──所谓「普贤之行」。即上之菩萨四种功德庄严之处(论注五九│六二、一〇四│一〇五页)所言之供佛利生自利利他之行。此所言「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即是众生往生因果、还相度生,因之五念门、果之五门,皆包含之。

13.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上所明往相因果,还相利益,皆缘弥陀本愿力。「本愿力」者,总指四十八愿,故次下言「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别指三愿(十八、十一、二十二),故下引三愿。然此一段,正答上问之文也,何者?上问意谓:有何因缘,逆恶凡夫生净土,速得阿耨菩提之佛果;故今答意谓:若凡夫欲以自力难得往生,不能速得菩提之佛果,今则往生之因果,还相之利益,皆缘弥陀因位本愿力回向成就,依佛本愿力故,往生净土,速证阿耨菩提之佛果也。故次下证此本愿力,别引三愿,一愿一愿之后,皆显明其愿益,而言「所以得速,一证;所以得速,二证;所以得速,三证」,以此「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结答上问之「有何因缘,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14.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二、「征释」,有三。一、「由征立理」。

此中初一句「何以言之」者征起,「若非佛力」等者立理,故言由征立理,自下征起广释。

「若非佛力」等者,正立道理,文意谓弥陀因位,悉誓众生往生因果,其愿不空,故今成阿弥陀佛之果。是故众生往生因果,皆凭弥陀本愿力,若自力成就,非佛愿他力,则弥陀因位四十八愿,便成徒设,则本愿力便成无用矣!

15.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二、「引愿文证」,有三,一、「总标」。

「的」者明也,适也。「义意」者,义理、意趣。谓众生往生之因果,皆由弥陀本愿力,本愿力有此义理意趣故。上卷之最初,明难行道之难成,举出五难,亦言「粗言五三,以示义意」,此是《论注》笔格。

今为证明佛力之增上缘,而取三愿,以证其义意。于中第十八愿证往相之因,第十一愿证往相之果,第二十二愿证还相回向。举此三愿,则余愿皆摄之。

16.「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等──二、「正释」,有三,一、「第十八愿」,有二:一、「引文」。解此愿文,可见「第十八愿之义」。

「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之称名念佛之意。如《观经》言:「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17.「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等──二、「结证」。

「十念念佛」即是「乃至十念」念佛之意。

「十念念佛,便得往生」者,此乃显示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为称名念佛,念佛者往生正因,往生正定业,顺佛本愿故,故第十八愿名为「念佛往生愿」。上卷之终,引《观经》之文而言「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其意全同。

18.「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等──二、「第十一愿」,有二:一、「引文」。

19.「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等──二、「结证」。

「正定聚」即是「不退转」,圣道门之不退转有三:

  • (1)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
  • (2)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
  • (3)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别初地,圆初住)

正定摄近、会二门,灭度收宅、屋二门,此明果门之前四门皆缘第十一愿之力。

「回复」者,水旋流之貌也。《十住论》言:「生死大海,旋流洄澓。」

意谓往生净土得证灭度故,永离生死流转之诸难,并七地沉空之难也,故速得菩提。

20.「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等──三、「第二十二愿」,有二,一、「引文」。

此愿于卷下(论注一〇一页)「不虚作住持」之释有引用。

引此愿文,显示五果门中之第五园林游戏地门利他教化地之益,乃由此愿故。

21.「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等──二、「结证」。

举出第二十二愿最后之文,第二十二愿有二愿事,结此二愿事之文。

初句「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者,结「一生补处」之愿事。「常伦」者,圣道门修行之法,由地前登地上,再由初地二地三地等次第阶级,经三大阿僧祇劫而至一生补处,所谓经劫经地。今安乐净土者,薄地凡夫一旦往生,直至一生补处,此乃超越一般菩萨所修之行,故言「超出常伦」。「超出」显示不经地,「现前」显示不经劫。此二显示第十一愿所言「必至灭度」,乃当下、即时证得,非久乃可得。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者,结「还相回向」之愿事。净土之菩萨现前皆能倒驾慈航,返回娑婆,行普贤大悲之行,以普度群生,所谓「还来秽国度人天」。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此补处菩萨之相状也。

「现前」者对当来之语,依佛愿力故,不经劫不经地,不经阶次,速至补处,故云现前。

「修习」者,修是修为,习者惯习数为,服行所传之业,熟复不止也。

「普贤」者,约之有三:
(1)人普贤:此指普贤菩萨。
(2)理普贤:一切众生本具之佛性,此佛性周遍一切,六道四生,在圣在凡,无不有之,凡圣同体,自他无别。此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
(3)事普贤:得果不舍因门之菩萨也。谓已成佛竟,行德周备,障累永除,自利已圆,上无所求也。为不舍因愿,唯务度生,隐实德而现权形,示居因而号菩萨。是果无不极曰普,不舍因门曰贤。

今此愿文,就「事普贤」而言。

普贤行德,具摄因果,圆融无碍。若以因门取,则常菩萨;若以果门取,则惟是佛。

以上可知,往生弥陀净土,即时入补处位,现前便能不舍悲愿,普至十方,救度众生。此谓之「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也。如《无量寿经》言:「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前二句即是「超出常伦诸地之行」之意,后二句即是「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之意。

「以超出常伦诸地行」等,安乐净土既是超出常伦诸地行之处,故虽逆恶凡夫,往生此之净土,亦当速得阿耨菩提,此是速得菩提之三证,故言「所以得速」。

引此三愿,结文皆言「所以得速」,乃是为答上问之「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2.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三、「总结」。

「斯」者指上所引三愿,「推」者推寻之义。以斯三愿,推寻他力义,若因若果,若往若还,皆以本愿力为增上缘,甚为显然也。「得不然乎」者,必然矣。

23.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三、「示他力相」,有三,一、「标例」。

言他力者,如来本愿力,故上所明本愿力即是他力,故下引自力他力之例,以显自力他力之义。

又,卷首引龙树菩萨示二力,今以此义结二力,始终如一。

24.「如人畏三途故」等──二、「正例」,有二,一、「自力例」。

「禁戒」者此指五戒十善。凡无戒者堕三途,修五戒十善者生人天,故畏三途者,修五戒十善也。

「受持禁戒故」等,戒定慧乃修持次第,由戒生定,定起五通,故得神足等,游四天下也。此示自力次第阶级之相,故言「如是等名为自力」。

25.「又如劣夫,跨驴不上」等──二、「他力例」。

「转轮王」者,经言人寿八万岁时,有转轮王出现,统一须弥四洲,能乘轮宝,游四天下。

26.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三、「结劝」。

「愚哉」有版本作「遇哉」,二字并通。愚哉痛伤之词,遇哉庆幸之词,皆劝进诫饬之意。

从「愚」字解者,谓既有弥陀他力本愿可乘,然不乘弥陀他力本愿,固执自力,太愚迷哉,即伤痛也,亦劝诫也。

若从「遇」字解者,《十二门论》僧叡〈序〉云:「遇哉!后之学者」,即与此同。意谓今庆幸值遇弥陀本愿也。

「后之学者」者,后来学净土法门之人,通智愚善恶之机也。

「闻他力可乘」等,《论注》一部宗旨,在显本愿他力,总者四十八愿,别者十八、十一、二十二之三愿,根本者,第十八愿。故上述乘他力之相,今结劝之文,即以乘托本愿他力之信心为劝。

「乘」者,善导大师「本愿释」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又言:「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局」者限也,勿自限于自力,而失他力之大益也。

善导大师言:

 ¹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² 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六识纵横自然悟,未借思量一念功。

 ³ 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弹指须臾间。

法照大师言:

 ¹ 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到彼自然成正觉,还来苦海作津梁。

 ²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