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行品》略解

──「称名」「易行疾至」「不退转」

《易行品》为龙树菩萨所撰述之《十住毘婆沙论》第九品,鸠摩罗什三藏法师翻译,收藏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易行品》将佛陀一代教法判为二道,即「难行道」与「易行道」。此判教既开启了后来各宗判教的先河,也是净土宗判教的嚆矢,更为净土宗之「易行」与「殊胜」一锤定音,使净土宗在大小显密各宗之中,永居登峰造极、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地位。可知,《易行品》文字不长,然其影响甚钜。

此品既是「判教」,更为宣说「易行」之道,并力劝舍难归易修易行道;而易行之中,则以弥陀「本愿称名」之「易行」为宗,现生不退、往生成佛为趣。

一、 《易行品》「难易二道判」之文: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者。

二、 《易行品》「称名易行疾至」之偈: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

欲疾至,非疾欲至。

此偈显示信之具体内容,亦即「易行道」易行疾至之法即是「称名」。称名即是「易行」,称名即得「疾至」。既容易,又殊胜。

若人──六道中之人道,一切善恶凡夫。

欲──希求、愿望。

疾至不退转──非一万劫、或一大劫,非多生多劫无量生死,亦非他土不退,乃此土此生不退。

下文之「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越惟致地⋯⋯」可知。

《大经》言:「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易行品》释言:「即入必定」、「即时入必定」。

明知「同时即」,非「异时即」,顾示「现生不退」。

何以故?「本愿称名」故,「摄取不舍」故,「临终来迎」故。

至简至易,极顿极圆。一般消费,最高享受。

应──劝勉之辞。

恭敬──内心谦恭,外相崇敬。虔诚恭敬,至诚恳切。彻底放下,全身倒靠。

《大智度论》三十卷言:「谦逊畏难为恭,推其智德为敬。」

谦下自身,崇敬佛德,名为恭敬。

所尊所重唯弥陀,唯归弥陀一佛。万德洪名,万善总体,无欠无余。

《大经》:「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机法二种深信之相。

《大经》:「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自力行者,憍慢无谦敬心,不能信此法。

执持称名号──「执持」即是「称名号」。不论知不知、信不信、净不净,但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念十方诸佛──反显法。以「念十方诸佛」反显「专念弥陀一佛」。

弥陀是「诸佛之王」,念弥陀即念十方诸佛。

念弥陀弥陀摄取不舍,念弥陀弥陀临终来迎。

三、《易行品》「归宗」之文: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此文合采本愿及成就文,以彰「易行极致」。

四、《易行品》「即入必定」之偈: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本愿──直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十九、二十及其余诸愿皆非根本愿,为使众生欣慕极乐净土而归此愿,故余四十七愿谓之「欣慕愿」。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故应掌握根本。

本愿如是──「如是」者,下之「念我、称名、自归、必定」,非此则非弥陀本愿。

有具体内容,亦即方法、目标。清楚明朗,一目了然。

若人──愿文「十方众生」,成就文「诸有众生」。

然十方众生通指十法界之中佛法界以外九法界众生,而此「若人」唯指六凡之人道,以六道中人道之人为主,显示第十八愿「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之旨。凡夫之中,人道为本,余趣为旁。盖,天人正乐,修罗方瞋,三恶愚苦,唯人道苦乐互具,易生厌秽欣净、离苦得乐之愿行。

我也有份,感恩涕零,一心归命。

念我──「念」者愿文「乃至十念」之念,「乃至十念」善导大师释言:「称我名号,下至十声」。「我」者弥陀。可知,「念我」即是「专称弥陀佛名」之意,故言「念我称名」。

称名──口业称名,专称弥陀佛名,故言「念我称名」。

口称成因由法德,全德成名令口称。

净土宗传承祖师解释本愿文之「乃至十念」之「念」为「称念」之念者,始自龙树菩萨《易行品》。

弥陀名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力用,其力用者何?如《观经》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善全四八二页)释言: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可知:愿文乃至十念之「念」者,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即是「称念佛名」,故言「念我称名」,即是四种念佛之中「称名念佛」,非余三种之念佛。此即显示龙树菩萨断定判明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为「称名念佛」。

窥基大师《西方要诀》言:

  诸佛愿行,成此果名;但能念佛,具包众德;故成大善,不废往生。

偈言:

  以名召德本融通,彼佛分明在口中;
  果得持名无异念,声声露出紫金容。

口称成因由法德,全德成名令口称。

法然上人言:

  体外无名,名外无体。
  万善妙体,即六字名号;
  恒沙功德,备口称一行。

法然上人《选择集》「标宗」之文:

  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选择集》「结归」之文: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自归──愿文「欲生我国」,成就文「愿生彼国」。

「自」者自己,「归」者归命,如本品〈赞弥陀偈〉多言:「是故我归命」,亦如《往生论》天亲菩萨自言:「我一心归命」

不顾他人,排除障碍,我尽管一心归命。自己生死大事,岂可看人脸色而生顾虑,故应不虑他人,应自己劝勉策励,突破万难,誓必此生,达成人生目的。《小经》释尊三次劝勉众生愿生,三劝即是常劝,显示释尊之本怀。是故善导《往生礼赞》(善全四八八页)言:「各闻强健有力时,自策自励求常住。」此亦是自归之意。

「念我称名」即是「自归」,自归即是「南无归命」。身心性命归于弥陀,与佛一体,心心相印,函盖相合;佛命生命,一体不离。

正觉之佛命,归命之众生,生佛一体;佛心有生,生心有佛。

即入必定──愿文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成就文言:「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必定」者,必定成佛之位,亦名正定聚,亦名不退转。《大智度论》九十三卷言:「阿鞞跋致(不退)即是必定。必定者,必当作佛。」

「即」有「同时即」与「异时即」,此是「同时即」,如「即入必定」之偈言:「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此「即入必定」显示「念我称名自归」之人,已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人;即时不退于佛格,往生刹那,顿超十地,快速成佛。

《小经》言: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善导大师《观经疏》(善全二七页)释言:

  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昙鸾大师言:

  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
  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不从一地至一地。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小经》言: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念我、称名、自归、必定──此是净土宗之「宗旨」。

念我──信受──信受弥陀救度,

称名──专称──专称弥陀佛名,

自归──愿生──愿生弥陀净土,

必定──度生──广度十方众生。

常应忆念──结归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意。

本愿、成就所言「乃至十念、一念」之「乃至」。《小经》「若一日⋯⋯若七日」之「若」。「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一念」之意。

善导大师言: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本愿之对象──不论何人:圣凡善恶、男女老少、缁素贤愚,皆总包含。

本愿之方法──念我称名自归。

本愿之利益──现当二益(现生必定,往生证果)

本愿之呼唤──呼唤众生「常应忆念」。

本愿取意文──如明灯,照亮行者前程,指出目的与方法,明示安身立命之处。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本愿取意文」是《易行品》之骨髓、核心、归趋,《易行品》目的在说此弥陀本愿。易行中最极易行,方便中第一方便;此方便非过程、非权说、非不了义,乃直达目标之方法,龙树菩萨思想圆熟之所在,亦彼一生自行化他之归趋与目的。

藕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言:

  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