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显其义

✦ 净土宗的特色就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净土法门的方法、目标,以及我们这个法门殊胜的地方,都在这四句话里面了。


✦ 所谓「特色」,即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净土宗之特色,即是净土宗特有之教义判释,为不共圣道诸宗,超胜余佛净土,而能纯粹彻底彰显「弥陀救度」之法门者。

其理论根据即是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名为「念佛往生愿」;此愿为愿中之王,根本之愿,以总为别,独称「本愿」。

一切善恶凡夫,只要称名念佛,自然乘佛本愿;现生永被弥陀光明摄取不舍,命终直入弥陀报土速证佛果。故得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已非娑婆凡夫,已是极乐圣数。

不假万行回向,横超品位阶级;胜易圆顿,不可思议;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具体言之,开为四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独为净土宗之「特色」;独显弥陀救度,不共圣道诸宗,超胜余佛净土;既至为简易稳当,又极其深妙圆顿;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机不漏,一生速成。


✦ 「本愿」明教理,「称名」明行法,「凡夫」明摄机,「入报」明果益。「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明净土宗之「教、行、机、益」,即:一切善恶凡夫,以弥陀本愿救度故,称名愿生,皆得往生真实无漏涅槃之极乐净土;而且是平生之时即已圆满达成往生之业,不待临终;于此世间即获不退转之果位,非必待至极乐。


✦ 纯正的净土法门,有什么特色呢?

第一个特色是「专」。往生的正因,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因此我们念佛人,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靠这句名号的功德,也就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佛力)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靠我们的功夫与力量。

第二个特色是「易」。也就是说,纯正的净土法门修持起来是容易的、安乐的,因为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大家都可以念啊,岂不是很容易?而且念佛是轻松的,所以本身就是安乐的。

第三个特色是「平生业成」。我们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搭乘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岂不是现在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而愿生极乐世界,人便已经在大愿船上,就百分之百必定往生!


✦ 任何众生,只要称名,即乘本愿,必得往生而直入报土,不历阶层。亦即现生即蒙,弥陀光明,摄护不舍,消灾免难,增福延寿。临终即蒙,弥陀圣众,莲华来迎,往生报土,速证佛果。

易言之,平生之时,已得往生,不俟临终;现生之时,已得不退,非待极乐。一旦临命终时,即入弥陀报土,与佛同证,光寿无量,紫磨金身。此即「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意也。


✦ 净土宗的特色──「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这四句话概括来讲就是「容易」,同时又含盖「殊胜」,如果不透过善导流法脉的话,净土宗的特色──「易」就失去了;净土宗一旦失去了「易」这个特色,就谈不上净土宗了。因为每一个宗派都有他的宗旨,而宗旨不共他宗的地方,就是本宗的特色,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就是「易」。


✦ 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宗旨,每一个宗旨都有它的特色,如果一个法门没有宗旨的话,就不能成为一个法门了;而每一个法门的宗旨,也一定有别于其他法门的特色在。净土法门的宗旨是什么?──念佛往生,如果不是念佛往生,就不是净土宗了。那它的特色是什么呢?──容易殊胜,所以净土法门又称为「易行道」。

虽说是「易」,并不是就肤浅了,功德就比较低了;而是这个「易」的本身,又有殊胜的功德,所以龙树菩萨说:「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只要「执持称名号」,就能够快速的获得「不退转」。

通途法门的不退转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龙树菩萨说的这个不退转是怎么样的不退转呢?是成佛的不退转,也就是说不从佛的阶位退转下来,必定安住于成佛的阶位。

成佛的阶位就是「一生补处」,就是说,只要到极乐世界就必定成佛。所以极乐世界的圣众,都是一生补处。《阿弥陀经》就说:「极乐世界,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无量寿经》也说:「皆当究竟,一生补处。」而梵文本的《阿弥陀经》里也说往生到极乐世界都成为「清净的、不退转的、一生补处的菩萨。」所以「易」的本身又有「殊胜」的内涵,这个就是净土宗的特色。


✦ 因为称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叫做「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是说,使我们这样有贪瞋痴、有业力的凡夫,在没有断除贪瞋痴的情况下往生极乐世界,进入阿弥陀佛的报土,可以很快成佛。「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平生」是指现在,现在往生的业已成就,表示我们已不是生死轮回的凡夫,已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只是肉体的寿命未到,所以还在这个世界,只要寿命一到,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 净土宗以「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净土是报土」,「报土」亦云「受用土」,佛受用自得之法乐,或施与他人(菩萨)受用其法乐。念佛为因,佛愿为缘,因缘和合,致使五乘齐入报土。以通途教理而言,报土是菩萨往生的净土,而凡夫也能够往生,完全是依托弥陀之本愿力,此即所谓「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 「本愿」是弥陀救度之原理,「称名」是弥陀救度之方法,「凡夫」是弥陀救度之对象,「入报」是弥陀救度之目标。因为「本愿称名」,所以「凡夫入报」。


✦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八个字是我们这个法门独一无二的鲜明旗帜。自古以来,直接提出这八个字而做为法门核心的还没有看到,虽然古来尚没有这样的说法,但这并不是我的创作,而是在经论的文义上,都有这种名相和思想。

比如「本愿」这二个字不论在经典上或是祖师的论释上都有,而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还特别设立问答解释「凡夫入报」的原理。所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些字都有佛金口所说,以及菩萨所传承,是有很实在、很坚实的根据。


✦ 圣道诸宗亦有弥陀净土之论说与行持,然以自宗之义理而判释念佛法门,遂有所谓唯心、自性,实相、观想,无相、兼修等,诸种杂行杂修,致使弥陀「本愿」之胜义、「称名」之正行、「往生」之果益,因此淆而不纯、隐而不彰。此即宗祖善导大师所言之「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也。


✦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所以净土宗的特色,简单来讲就是「易」,修行方法如果不合乎「易」的话,那就不成净土宗了。


✦ 净土法门必须要合乎容易性,才堪称为净土宗。因为阿弥陀佛对我们十方众生的救度,是只要我们「愿生弥陀净土」,此后「专称弥陀佛名」,就乘上他的愿力了;如果还要有很多的条件,那阿弥陀佛的慈悲就有限,而不是无限了。所以念佛的本身不是靠我们凡夫的功夫,也不是靠我们凡夫的功德往生极乐世界,是因为这一句弥陀佛名,有阿弥陀佛愿力所成就的往生功能在,所以凡夫念佛的本身,就已经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契应阿弥陀佛的愿力了。


✦ 净土法门就是:只要我们愿生极乐世界,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无论如何都决定往生,要有这种观念。世间的苦乐顺逆,我们就欢喜接受,不再计较,士农工商,时处诸缘,就这样念佛。不管念多还是念少,有时间就去念佛。不管清净不清净,就是念佛,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切杂念不管它。不用顾虑自己的心,这就是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与殊胜所在。


✦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是我们这个法门最根本、最核心的教理。谈净土宗教义,如果方法上没有谈到最简易的「本愿称名」,往生之净土不是进入「报土」,那么,这样的教义就不是纯粹的净土宗。之所以不纯粹,是因为不了解善导大师的论释,没有依据善导大师的教理。


✦ 善导大师著作《观经四帖疏》的目的就是为了「破邪显正」。所谓「邪」并不是邪恶的意思,而是指偏差,没有谈到「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或是不认为凡夫依本愿称名可以进入报土。善导大师为了导正这种偏差的观念,特别著作《观经四帖疏》,乃至其他的「四部五卷」,都是为了阐明「本愿称名,凡夫入报」的净宗根本义。

隋唐时期,当代有名的慧远大师、智者大师、嘉祥大师,他们都曾注解《无量寿经》及《观经》,可是他们对净土根本经典的注解在根本核心上是有偏差的。之所以会有偏差,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依据《无量寿经》的教理,也没有体会弥陀为十方圣凡善恶众生发愿的根本意趣,而是立于个人修学的本宗立场来解释净土根本经典,因为这样的偏差,导致很多修净土法门的人退心。

为了导正这种偏差,不只善导大师写《观经四帖疏》纠正,善导大师的师父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也曾针对那些错误而加以导正。由此可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个教理对我们来讲是多么的重要!是不能模糊、不可稍被曲解的。


✦ 唯有「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我们这个法门才可以称为是「胜、易」的法门。一个修净土法门的人,如果不了解、信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不仅现生(平生)对往生没有把握,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惟所发的四十八大愿,以及兆载永劫所修的菩萨无量德行,所费的苦心岂不是被大打折扣了?


✦ 「念佛」是弥陀本愿独一无二、最高无上之行,善导大师谓之「正定之业」,亦即「往生已定」、「平生业成」。


✦ 能够信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的教理,就会被弥陀的愿行所感动而心生崇仰,从而对这个法门感到非常殊胜、难得,深觉是千生叵遇、万劫难逢!同时也会了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以「芬陀利华」来赞叹念佛人,因为凡夫只要依本愿称名,就平生业成、往生决定,命终之时蒙弥陀来迎,当下直入报土,真正是非常殊胜、难得可贵之至!


✦ 我们这个法门再怎么讲都离不开弥陀本愿救度与弥陀本愿称名,都是环绕这个核心与宗旨在阐释,所以每次都要当作是第一次听闻,万古常新,永远都是新鲜的,不要认为已经学习过了、已经听过了、了解了。应该对此非常的好乐不厌倦,为什么?因为这是法门的根源,也可以说是弥陀的生命,也是念佛人的生命。


✦ 佛法归纳为八个宗派,不只是净土宗称为顿教圆教,密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也都自称为顿教圆教,可是顿中之顿,圆中之圆,就只有净土宗称名念佛的法门,为什么?因为只要称名念佛,今生今世就进入不退转地的果位,一旦断气就立即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立刻往生极乐世界,马上顿超十地快速成佛。而密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虽然也称为圆教顿教,可是还要经过生生世世的修证,还不能当生就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难以当生成就一世圆满。


✦ 净土法门是「从果向因」的法门,不是「从因向果」的法门。「从因向果」就是从凡夫一直修行,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然后到成佛。一步一步、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升上去。而净土法门则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以阿弥陀佛已经成佛的功德,作为我们往生成佛的资粮,所以不需要再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一些功行,就能够直接超越阶次,往生成佛。


✦ 今安乐净土者,薄地凡夫一旦往生,直至一生补处,此乃超越一般菩萨所修之行,故言「超出常伦。」


✦ 不论就往生也好,或就往生之后快速成佛也好,乃至从果向因,示现菩萨之身,来行普贤之德也好,全都是由于阿弥陀佛本愿之力,丝毫都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


✦ 我们的「往生、成佛、度生」,都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因为弥陀以这三个愿力为缘,使得凡是以念佛为因的众生,必定会获得「往生、成佛、度生」的果报。只要了解「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就掌握到成佛的关键。佛法的精要、佛法的精华,我们这一个法门就通通具备拥有了。


✦ 极乐净土是必至灭度的净土,是不往生则已,不论是谁,一旦往生,自自然然的就进入灭度的境界,这就是「必至灭度」(第十一愿)证入涅槃;而且证入涅槃,不必经过很久的时间,也不必经过菩萨的种种阶位,而是当下就「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第二十二愿),这就是殊胜。我们只要依照第十八愿所讲的专称弥陀佛名,就能够「缘(乘)佛愿力」而往生弥陀净土──这就是容易。


✦ 第二十二愿一开始就说,「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以此显示,只要往生,不只是到八地、九地、十地,而且是到达等觉菩萨的一生补处。

虽然说必定到达等觉,但是在时间上是不是也仍需要经过一劫二劫三劫?在阶位上是否也要经过二地三地乃至七地八地九地十地呢?这可以引用第二十二愿来证明,不是如圣道门所说的要渐渐转进,而是「横超诸地,直至极位」。因为二十二愿经文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以此显示是横超初地、二地,乃至横超至八地、九地、十地,是当下直接到达极位。菩萨的极位就是等觉。

然而,能够这么快速到达等觉的果位并不是我们的力量,而完全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才使我们快速的到这一个果位,所以是「弥陀不可思议的自在威神之力」。


✦ 不论是善凡夫或恶凡夫,若要往生,统统都要靠阿弥陀佛的大愿、大业、大力为增上缘。

「大愿」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大业」是阿弥陀佛经过兆载永劫积植无量菩萨德行的行持,阿弥陀佛的业当然是清净之业,而我们凡夫就如《地藏经》言:「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都是不清净的。大愿和大业通通圆满具足就成佛了,成佛就有佛力,就有力量救度众生。

如果只有愿没有业,就是空愿,有业但尚未圆满,力就不具足,既然是「大愿业力」,表示阿弥陀佛的愿行具足,有佛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而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增上缘。「增上缘」就是强缘,强缘就是助因,助因成果,增上缘就是必然的、毫不差失、百分之百,决定性的,有了增上缘一定往生成佛。


✦ 阿弥陀佛的愿力是绝对性的,必定能够使我们达到目的、成就圣果,也就是绝对能够让我们往生极乐,往生之后都不退转,都是「阿鞞跋致」,都是「一生补处」,都能成佛──这就是强缘。不然的话,就不是强缘。


✦ 凡夫于此世间,虽言发四弘誓愿,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实而言,必须是往生极乐世界后,才有可能真正的发四弘誓愿,因为往生极乐世界,就能披上阿弥陀佛所加持的弘誓铠甲。


✦ 高山之水,能降深谷之底;最上之法,能救极恶之人。故净土法门,法是易行极致,益是无上涅槃。


✦ 净土法门有「念佛胜易」的功能,亦即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功德殊胜快速,方法简易稳当」。因为简而不繁,不需深入繁琐的教理;易而不难,不必修持艰难的行法。任谁都能,毫无资格限制,绝无任何条件,亦无时间、地点、事情的忌讳。只要有口,依样画葫芦的称念亦可;而音不准确、不完全也无碍。


✦ 佛法可归纳为八个宗派,若论顿教圆教的话,不只是净土宗称为顿教圆教,密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也都自称为顿教圆教,可是顿中之顿,圆中之圆,就只有净土宗称名念佛的法门,为什么?因为只要称名念佛,今生今世就进入不退转地的果位,一旦断气就立即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立刻往生极乐世界,马上顿超十地、快速成佛。


✦ 《无量寿经》第二十一愿说:凡是往生的人,当下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在形容佛的相貌,也等于说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都成佛,外貌既然是佛的容貌、形相,当然内心就是佛心的内容。《庄严经》说:「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外在的色身妙相,内在大慈大悲,还有救度众生的能力,都跟佛一样。


✦ 第十一愿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第十八愿的因往生之后所得到的果是怎么样的呢?龙树菩萨就解释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到那里就入必定,进入涅槃。必定就是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灭度」就是「涅槃」。龙树菩萨用短短的几句话就很巧妙的把《无量寿经》的核心第十八愿、《观无量寿经》的下品下生,以及《阿弥陀经》的核心统统融合在一起解释了。


✦ 今日信知,只要称念弥陀名号,即是乘托弥陀愿力,必得往生弥陀报土。此即「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义。此信一信永信,贯彻一生,更不再疑。


✦ 因为彼佛誓愿不虚,所以我们说念佛必生、念佛皆生、念佛易生,完全都不在众生这一边,完全都是在佛那一边。因此,念佛往生,不论圣凡善恶,逆谤阐提,人人皆能,无一不生。


✦ 弥陀本愿救度之力,是万人平等,不论人界众生、天界众生,亦不论善人、恶人,乃至五逆、十恶、谤法、阐提等之极重罪人,但能回心忏悔,专称佛名,愿生极乐,则以弥陀本愿名号之力,此等众生,毫无遗漏,皆得罪灭,往生净土;而且毫无差别,悉皆平等,与弥陀一体,同得无量光寿,同证无为法身;无明烦恼,自然而亡;三明六通,须臾便得。


✦ 必须使圣人、凡夫、善人、恶人、乃至阿鼻地狱极苦众生、罪业极为深重的地狱众生,一个不漏地都救度到极乐世界,而且到极乐世界都是同样的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这样阿弥陀佛才能成佛。只要有一个众生不能被救度,阿弥陀佛就还不足以成为阿弥陀佛。所以,必须是不分亲疏、没有冤亲憎爱、不分善恶贤愚、没有三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没有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阿弥陀佛必须是一律平等、没有条件的,这样阿弥陀佛才能成正觉,也才能成为南无阿弥陀佛这尊佛。


✦ 印光大师还有一句法语是在形容这个法门的超越性,印光大师说:「能于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意思是,若能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信心很深又坚定,他的根性已超越二乘(声闻与缘觉),虽然他还有烦恼、妄想杂念、宿世习气,但他的身分地位已超越声闻、缘觉以上,好像太子刚出世,还不会走、不会跑,也没有学问道德,尚未建功立业,还未为国家贡献,但他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时间一到,他就可以统领全国百官万民。


✦ 任何众生,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只要称名念佛,即是乘佛本愿,如此即可真正名为「念佛人」。必得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已非娑婆凡夫,已是极乐圣数;现生永被弥陀光明摄取不舍,命终直入弥陀报土速证佛果。往生不假万行回向,证果不历品位阶级。奇特胜妙,超出思议。


✦ 就「契法」而言,称名念佛是顺弥陀本愿之法,其功德必然「殊胜」,余法则非本愿之法;就「契机」而言,称名念佛是善恶凡夫皆能,其方法「简易」,余法则不简易,凡夫不堪。称名念佛具此「胜易二德」、「现当二益」,能获五缘功德之故,致使五乘根机,齐入报土。


✦ 净土法门的究极慈悲在于,任何众生只要回心念佛,没有一个众生是不能被救的。原来必堕地狱,结果却必生极乐,如果不是净土宗称名念佛的话,这个人就已经堕落地狱了。必堕地狱的众生,也能往生极乐,则尚有何人不能往生?一切众生皆得往生,无有遗余。


✦ 佛力不可思议,一句也好,多句也好,只要阿弥陀佛出现,一切就没有障碍,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一个人念佛,如果没有什么执着,他就会循着这一句佛号的功能而往生极乐世界。就如《无量寿经》所说的:「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 人间之十善十恶,自罪福来看差别很大;法界之三圣六凡,从生死来说缚脱迥别。然而,若乘托弥陀愿力,一切差别皆泯,五乘齐入报土。不论善恶,不分凡圣,同称佛名,同乘佛愿,同生报土,同成佛道;因齐果齐。


✦ 唐朝之后就是宋朝,北宋时代解释净土教义的大部份都是天台宗的祖师,如知礼大师、慈云大师,他们解释净土宗也都是以天台的教理来解释,跟善导流的解释可说是天差地别,完全不一样。他们是以自力、止观的自力方式来解释他力的净土法门。

善导大师则是上承昙鸾、道绰,而昙鸾、道绰是承继着龙树、天亲。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是印度当时属一、属二的高僧大德,他们的解释是最契合佛心、佛意的,也是最有权威的。可惜北宋之后,众生的根机已经不如上一代,没有智慧看出这种纯正的净土教理,也没有福德因缘看到祖师传承的精纯著作,所以这个法门就这样失传于中国了。

如此说来,我们生逢此时,身处此地,却能够看到善导流的精纯原着,比起宋朝之后学这个法门的高僧大德或念佛者都还有福报!因为我们接触到了这个百千万劫难遇到的法门,可是他们长期以来却一直都没有因缘接触。我们因为接触到了,所以才能够提出「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两句话。如果有兴趣去研究净土宗的教理史,自然会发现,从北宋之后,从来没有人提出「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一种教理思想,乃至现在,如果不是学我们这一个法门的,他也提不出来,甚至于看到「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两句话,也仍因误会而加以批判,这是很遗憾、很可惜的。


✦ 但能专念弥陀,不别杂行杂修,则净土莲华日灿,金台身影常辉。已非娑婆凡夫,已是极乐圣数;一旦报谢娑婆,弹指即生西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