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弥陀诞开示(中)

首先,第一大点“阿弥陀佛者,众生之救主也。”有关阿弥陀佛是一尊救度的佛,是我们救度的主人,我先来说一件故事,也就是“一个黑奴小孩跟船长的故事”:

有一条载货物的大船,航行在烟波浩瀚的大西洋上。一位黑奴小孩在船上做一些搬货、倒垃圾等等比较卑贱、卑微、杂役的工作。

有一天,这个黑人的小孩在船尾工作的时候,一不小心跌落在波涛滚滚的大西洋海中,这个小孩大声呼叫:“救命啊,救命啊!”救命的声音是最悲切、最感人、最动人心肺的;在大海当中挣扎,喊救命的那种声音,是很凄烈、很悲切的。可是,无奈风高浪急,任凭他再怎么大声呼救,船上没有一个人听到。

这个黑人小孩,眼睁睁的看着这一艘货轮,拖着浪花越走越远。求生的本能驱使这个孩子,在冰冷的海浪当中拼命地往前游。他用全身的力气,挥动又瘦又小的双臂,努力将头伸出水面,睁大眼睛,盯着这一艘远远离开他的货船,生怕跟错了方向,失去了被船救起的机会;但是,渐渐的,这艘货船愈去愈远,越来越小,慢慢就看不到了,只剩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

小孩的身心已经非常疲乏,再也没有力气游下去了,身体逐渐往海底沉;他正想放弃的时候,心中浮起了船长慈祥的面容,关爱的眼神,对人亲切疼惜的态度。这个小孩就跟自己说:“不可以就这么放弃,如果船长知道我掉入海中,无论如何一定会回头来救我的,我要提起勇气,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再拼命向前游。”

这个时候,船长忽然发现,这个黑人小孩失踪了。船长直觉,小孩一定是掉入了水里,就立刻命令这一条船掉头去找这个小孩。可是船上的其他人有了异议,有人说:“唉呀,船长来不及啦!经过这么久,不是淹死了,就是被鲨鱼吃了。”另有人说:“船长,何必浪费时间,只不过是一个黑人小孩而已,值得吗?”在那个时代,黑人跟白人的人权是不平等的,黑人的生命无足轻重,只有白人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但是在船长的眼中,白人黑人都是人,生命都具有同等的价值,都应该一样的爱惜。

因此,船长不顾大众的反对,立即严格的下令说:“大家都别说了,立即调船返航,去寻找这个小孩。”因此,当黑人小孩气力耗尽,进入昏迷,即将沉溺的时候,船也正好赶到,把他救起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孩得救了。小孩醒过来后,他跪在船长的面前,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

船长问他:“你怎么能够在海中坚持这么久呢?”

小孩回答:“因为我知道船长您一定会来救我。”

船长问:“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

小孩说:“因为我知道您就是这样的人。”

这个黑人小孩知道船长的为人,船长的爱心感动小孩,小孩了解,也信任船长。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也提醒我们,今天我们信仰、信受的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净土法门。我们对阿弥陀佛的慈悲、爱心救度了解多少,有多深的信任,是否相信阿弥陀佛真的会对我们摄取不舍呢?

世间有一些事情,如果不是到最后,就无法知道结果是成是败、是胜是负,就如同这个黑人小孩跟船长。尽管人生无常,这世间充满着未知数,但是,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救度是金刚不变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永远如此。

接下来,引用了十八段经文法语的第一段: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这段经文是出自《观经》,也就是《观无量寿经》第九观的地方。由这一段经文,我们就晓得佛的心是什么样的心,也就是佛的本质、本体、佛的生命。还有,跟众生是什么样关系?

所以,这段经文开示了两点:

第一,“什么是佛心?”

第二,“佛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佛心者,大慈悲是。”释迦牟尼佛把佛的心下了一个定义,所谓佛的心,就是大慈悲,大慈悲就是佛心。这一段经文主要是在说阿弥陀佛,当然十方诸佛都是大慈悲,可是阿弥陀佛的大慈悲跟十方诸佛是有所不同的。

可能有人会讶异,“佛佛道同,光光无碍”,佛的境界是平等的,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怎么会不一样?是的,佛佛道同,佛的境界是一样的,可是在因地时发愿各有不同,因此成佛之后,救度众生的能力及所救度的众生的广狭,自然随之而有不同。

佛的本体是大慈悲,大慈悲是佛的生命;如果没有大慈悲,就不是佛,就不能成佛。所以,首先为“佛心”下了定义。

接着再为“大慈悲”下定义。什么是大慈悲呢?“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所谓,大慈悲就是“以无缘慈”,“无缘”就是无条件的、平等无差别的,是白白的给对方的,这个叫做“无缘”;以无缘的爱心,不讲条件的爱心,清净无条件、不讲回报的这一种大爱心。

“摄诸众生”,这个“摄”是古文,现在文叫做“救度”,也叫做“摄取”。佛的大慈悲就是摄取众生,把众生接引到他的怀抱,接到他的极乐世界;让这一些众生离开六道轮回,让这些众生在极乐世界快速成佛,让这一些众生也能跟佛一样的成佛到十方世界广度众生。

好像国王,他摄取太子,使太子将来能够与国王一样,行使一国的权柄,这个就是父亲的爱。父亲疼爱儿子,甚至把儿子的生命看成比他自己的生命更重要,这是一种天性,父爱、母爱的天性。佛爱众生、怜悯众生,胜过一切世间的父母亲之爱,所以佛的心就是大慈悲。大慈悲的功能就是救度众生,绝对性的救度众生,不讲条件的救度众生。

慈悲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根本,大乘佛教如果去除了慈悲这个内涵,就没有大乘佛教。什么是“慈”?什么是“悲”?“慈”就是与乐,“悲”就是拔苦;与乐就是给予众生现生的安乐、喜乐,来生成就涅盘成佛之大乐;拔苦就是拔除众生现生的苦恼、灾难,来生脱离六道轮回之大难。刚刚说,离开慈悲就没有大乘佛教,再进一步说,如果没有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就没有大乘佛教的特色;因为,显现佛教最极致的慈悲,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

阿弥陀佛就是大慈大悲的佛,大慈就是无条件的爱心,大悲就是同体的爱心。无条件的爱心就是任何人都平等看待,无分男女、善恶、亲疏;同体的爱心就是进一步把别人当成自己。

我们常在医院看到“视病如亲”这四个字,也就是把病人看成自己的父母、儿女来治疗、照顾。其他的宗教也都强调爱心,而佛教是慈悲的宗教,当然更着重这样的内涵,最具体的显现,就是在阿弥陀佛的救度之中。

阿弥陀佛救度的是怎样的众生?是绝对需要被救的苦恼众生。众生为什么会苦恼?因为都有贪瞋痴,将来必定堕入三恶道。凡夫众生,对内都有想追求而追求不得的心;对外也有不满的憎恨,对许多的人事物也有不平、忌妒、气愤的愚痴;身体将来有老迈之苦,还有肉体精神的种种苦恼;尤其是生生世世,因为杀生、吃肉、偷盗、欠债、邪淫、妄语、欺诈、毁谤,造作了数不尽的罪业。

这些烦恼罪业我们没有力量断除,这些债务我们没有力量偿还,因此必将常沦六道苦海。这样的话,就必须靠强有力的救度者,救度我们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之苦,甚至,还要救度我们到究竟安乐的境界。阿弥陀佛就是这样救度我们的一尊佛,是我们的救度者,是我们的救主。

阿弥陀佛以大愿船,在六道苦海中救度我们,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佛,阿弥陀佛以无缘慈悲救度我们,不讲任何条件,是冤亲平等的。就如《金刚经》所讲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把我们看成他自己,想拔除我们三灾八难、三途六道之苦,使我们证得涅盘之乐。这就是“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的内涵。

从结论来讲,阿弥陀佛是如何来救度我们呢?阿弥陀佛是以他的名号来救度我们。阿弥陀佛的名号具有“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光明”,也具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慈悲”。佛是名体一如,佛本身的功德、生命,是跟他的名号在一起的,名号就是佛的本身,佛的本身就是名号;离开佛的名号,找不到这一尊佛,离开这一尊佛,没有“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尊佛的名号。阿弥陀佛以名号广度众生,所以任何众生,只要一辈子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将来就能够往生弥陀净土,就能够成佛度众生;今生今世就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消业障、开智慧、保平安、得到贵人相助,能够事事吉祥圆满,这个就是阿弥陀佛以名号来救度众生。

接下来第二点: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大经》)

这一段经文出自《大经》,也就是《无量寿经》“发起序”的地方,这段经文名为“如来出世本怀文”。

每部经都有“发起序”,内容是说明之所以会讲说这部经的因缘。由这一段经文就可以知道,佛之所以出现在世间的本怀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也可以知道《无量寿经》就是如来出世的本怀经,这段文就是如来出世的本怀文;乃至于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救度,是十方诸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是十方如来的本怀。

这一段经文总共三十二个字,一方面显示如来出世的本怀,就是在讲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利益;另一方面显示,《无量寿经》在整个三藏十二部经当中,是属于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经。

如果,就经典上来讲本怀经的话有两部,一部是《法华经》,一部是《无量寿经》。《法华经》说:“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也就是“开示悟入”;这一段经文是在《法华经》,不在别的经典,所以,《法华经》就是如来出世本怀经。可是,《无量寿经》这一段经文也有谈到,如来之所以出兴于世的目的,所以,这段经文也是本怀文。《无量寿经》也是本怀经。

如此一来,这里就有一个冲突,比如说,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国王,不可能另外又有一个国王跟他同等的地位。整个三藏十二部经来讲,本怀经应该只有一部不可能是两部,除非《法华经》跟《无量寿经》的内涵系统是一样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则不论是《法华经》还是《无量寿经》都是本怀经。但是,《法华经》跟《无量寿经》的系统是不一样的,那到底哪一部经,才是真正如来出世的本怀呢?可以说两部经都是,只是《无量寿经》是本怀中的本怀,《法华经》不是本怀中的本怀。

怎么说?《法华经》主要是引导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进入佛的境界;而《无量寿经》不只是引导声闻、缘觉、菩萨都能够成佛,乃至于人乘、天乘,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五乘都能够平等的进入极乐世界,同样平等的获得成佛的功德利益。乃至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众生,也能够跟五乘的众生一样,平等的进入极乐世界,平等的成佛。

所以,以这两部经来看的话,《无量寿经》才是本怀中的本怀。因为《法华经》只能够使依之修行的三乘圣者成佛,不能够使人乘、天乘,乃至三恶道的众生成佛,唯有《无量寿经》所讲的弥陀的救度,才可以使九法界的众生统统成佛。

接下来,我们约略就经文来了解,在这里把这一段经文分为六段:

第一段“如来以无尽大悲”,第二段“矜哀三界”,第三段“所以出兴于世”。第四法“光阐道教”,第五段“欲拯济群萌”,第六段“惠以真实之利”

前三段经文显示两个内容:

一个显示如来的大悲无尽。如来有无量的、无穷的、无边的大慈大悲,只要成佛,就有这样的大悲。

另一个显示对象。这个大悲的对象是谁呢?就是三界的众生,如来的无尽大悲矜哀着三界的众生。“矜哀”就是同情、怜悯,想要给他拔苦予乐,这个就是“大悲、矜哀”的意思。

三界是苦,《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包含“天、人、地狱、饿鬼、畜生”。在我们的理解上,三恶道是纯粹痛苦的,人道是苦乐参半的,天界是享受天福之乐的,所以三界众生有苦也有乐。但是,从究竟上来讲,三界都是苦。所以,佛陀在《法华经》说: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三界中,不管在哪一界,到哪一个角落,都是不安全的、不安稳的、不安定的。这一种不安,这一种恐惧,这一种痛苦,释迦牟尼佛用“火宅”──燃烧的房子来形容。这种形容,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刻、绝对性的。火在燃烧的房子怎么能够住人?火在烧的房子,里面的人、所有的东西,肯定都会被火烧成灰烬,不痛苦、不恐惧吗?

不只三恶道是苦,人道也是苦,乃至天界也是苦,色界、无色界天也是苦。为什么?乐只是短暂的,乐过了,天寿尽了,苦就来了,所以不究竟。《地藏经》就说:

  天人受天福尽,有五衰相现,或有堕于恶道之者。

“天人五衰”,天寿已尽,就有可能会堕入恶道,《涅盘经》就说:

  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

即使出生在色界天,或出生在无色界天,禅定功高,达到非非想天的境界,寿命八万四千大劫,可是寿终之后“还堕三恶道中”,还是跟以往一样的堕落到三恶道受苦。

因为三界六道是循环的,或者出生为人,或者上生欲界天,或者下堕饿鬼道,或者生到无色界天,或者又堕落地狱循环。除非是脱离三界六道,否则永远都在三界六道里面轮回。

所以,三界六道的善跟恶,其实往往是随因缘而异,本质一样是无常不定的,“五戒十善”跟“十恶五逆”的本质也是如此。我们有时出生在天界,因为过去世圆满了五戒十善,乃至于以四无量心、修四禅八定,而上生色界天、无色界天,可是寿命到了,过去的业力来了,又堕落三恶道;三恶道尽了,又上生三善道。所以,在三善道跟三恶道,来来去去、循环往复。

这表示善跟恶、恶跟善几乎是在一起的,转个身就是天界,再转个身又是三恶道。所以,恶不应该做,会堕落三恶道;善应该做,会离开三恶道。但是,善未必可喜、可欣慕,为什么?不究竟。如果执着于这一些善,那永远都会在三恶道。为什么?在三恶道的时间比较长,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能出生在人道、天界的少之又少;其实出生天界,我们不用梦想,能够出生为人,就很有善根福德了。

学佛不是盲目的学佛,要彻底了解法,同时要如实的认清自己的根性,否则的话,这一辈子的学佛,只不过是结个因缘,还会继续轮转。如果能够如实的认清自己,而选择合乎自己的法门,那就能够解脱。

八万四千法门之中,能够合乎自己根性的法门只有净土宗,不是天台宗、华严宗,不是三论宗、唯识宗,也不是禅宗、密宗,那律宗更不用讲啦。所以,学佛的人可以静静的思维,人生的目的、修行的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我现在得到了吗?达成目的了吗?如果没有达成的话,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如果现在突然间心脏停止的话将怎么办?岂非继续轮转吗?

在无常的催迫之下,每一个修行者都应该在当下就寻找出解脱的法门,今生今世就必须要获得解脱,想寄望于来世再继续修行是相当渺茫的,因为来世能够当人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生生世世都能够继续当人,生生世世都能够遇到佛法,那更是难上加难了。

现在的佛法逐渐变质了,怎么说呢?佛法的基本是解脱生死轮回,没有讲到解脱生死轮回的就不是佛法。纵然强调人间佛教的善,力行人间的善事,但那顶多还只是人乘,这一辈子所做的善事,下辈子能够生而为人,那就算功德很大,根本还谈不上生天。所以如果只是一直强调这样的内容,那就不是佛教了。

因为儒家也讲善,道家也讲善,法律也讲善,其他宗教也讲善;但是,佛教有它的特质,有不共于世间的善。在哪里?在于“解脱道”,有到达解脱的次第,只是其他各宗派的解脱次第都是难行道,末法时代的我们根本做不到。幸好弥陀救度的净土法门是任何人都可以拥有,是今生圆满、一世成就的。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意思就是,诸佛如来,都是以他本身的无尽大悲,怜悯三界的众生,所以才出兴于世。这三段经文清楚明白的说出,如来是抱着大悲矜哀三界,乃至要救度三界众生,才出兴在于这个世间的。当然,这里讲的无尽大悲,有另一层涵义,就是诸佛如来都是以阿弥陀佛的大悲来宣讲弥陀救度的法门。

怎么说呢?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七愿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不成佛便罢,如果成佛的话,他要使十方如来来赞叹他的名号。所以说“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所以十方世界的诸佛如来都一定会来赞叹称扬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特别在第十七愿发了这样的内容。阿弥陀佛是为了好名吗?为什么他成佛了,希望十方诸佛都来赞叹他,目的是为什么?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十方众生。

十方世界都有十方诸佛,有十方众生,阿弥陀佛希望十方诸佛在他的十方众生当中讲阿弥陀佛的救度,使十方世界的十方众生,都能够当生信佛救度,念佛名号,而往生弥陀净土,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自自然然十方诸佛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始终都要讲授阿弥陀佛这一个法门。所以,这里的“以无尽大悲”,就是以阿弥陀佛第十七愿的无尽大悲,有这一种涵义。

“光阐道教”,一般所说的“如来”之意,近的来讲是指释迦牟尼佛,远的来讲是指未来佛。凡是佛出世间,都要讲授弥陀的救度,首先就“光阐道教”。“光阐”就是光大、开讲、阐述的意思;而三藏十二部,这些都涵盖在“道教”当中。不管小乘或大乘,大乘之中显教密教,包括天台、华严、三论、唯识、禅宗、密宗、律宗,这些都是属于“光阐道教”的内涵。

给予众生真实之利的经典在哪里?在净土三经。总之,“光阐道教”的“道教”是指净土三经之外的所有经典;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的经典,就在这一部《无量寿经》,内涵就是阿弥陀佛的救度。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拯济”就是救度,古文叫拯济,现代话叫做救度;“群萌”就是众生,也叫做有情、群生或庶类。“拯济群萌”就是救度六道的众生,出离轮回之苦,同时给予真实的利益。

“真实之利”,是什么利益呢?有一句话说“世间虚假,唯佛是真”,这个世间不论是动物、植物、矿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太阳系、银河系、整个大宇宙,这一些都是虚假的,为什么?若是真的话,必须本来就这样,永远都这样,不会变化;可是世间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一时因缘和合,并没有永恒不变的真实。只有一个是真的,那就是“佛性”,唯佛是真。所以,诸佛如来之惠以真实之利,就是给我们成佛的利益。

那给我们成佛利益的是指哪个地方呢?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为,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只要往生就必定成佛,只要成佛就必定广度众生。因此,第十八愿也叫根本愿,也叫念佛往生愿;这一愿,就是这里讲的“真实之利”。

所以,《无量寿经》的“流通文”,释尊就付嘱弥勒菩萨说:

  佛告弥勒: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即使出家修行,深山古刹闭关好几十年,从出生、童贞入道、修行到一百岁,反省的结果是,烦恼不用说断,一点也没有降伏。即使深入经藏,把三藏十二部经都滚瓜烂熟的背下来,但是,临终的时候一点也用不上,毫无把握。即使年轻的时候,能够入定几个月,但老迈气衰的时候,再也不能入定了,甚至临终躺在病床上,才晓得一生所学,到最后都用不上。

自觉以自己的力量不能救度自己的时候,听闻到弥陀名号的救度,绝处逢生,喜极而泣,这叫做“欢喜踊跃,乃至一念”,从此他就念念相续,口称“南无阿弥陀佛”。

所谓,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时间是假的,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只有起心动念而已,没有其他。如果不起心动念,就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万物,可以说超越一切了。

总之,我们一生所学,不管是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也好,或者是内心寂静禅定功高也好,乃至功德很多很大,在死的面前,一点力量都没有。

所以释迦牟尼佛叫了一声弥勒菩萨的名字,特别提醒弥勒菩萨说,你要知道喔,听闻弥陀救度名号而欢喜踊跃的这个人已经得到了大利。“大利”是什么呢?“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大利就是无上功德。所有的功德当中,除了佛的功德之外,一切都是“有上”。所以这里的“无上功德”,就是成佛的功德。

世出世间的功德,唯有成佛的功德才是真实的功德,其他都不是真实的功德,其他是权假方便。所以“惠以真实之利”与流通文所讲的“为得大利”的利是一样的内涵,是指第十八愿念佛的功德。也跟《阿弥陀经》所说的“我见是利,故说此言”的这个利内涵一样,都是指成佛的利益。

念佛就能成佛,有这样的利益,不念佛就没有这样的利益。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就会得到这样的利益;否则的话,就没能得到这样的利益,就会失去大利。就像《无量寿经》最后所讲的,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是“为失大利”,不怀疑的话,就是“为得大利”。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一些地方,白纸黑字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要静静的看、细细的体会,几个地方彼此融会贯通,自然意义就能够呈现。

“拯济”以现代话来说就是“救度”,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有救度的佛和被救的凡夫,有“救度”和“得救”这两件事。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对此重点都应该先要研究清楚。

什么叫作“救度”和“得救”呢?以云梯救火喻及大船救溺喻作说明。

云梯救火喻:若以火宅和苦海来譬喻,释尊于《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又于《无量寿经》说“如来以无尽大悲衿哀三界”,三界犹如火宅,无论是三恶道也好,人间、欲界天也好、色界天也好、无色界天也好,都像火宅。我们处在三界当中,如同身陷在一个空间很大的宅院当中,四周都是漫天的大火,火焰非常旺,所有能够逃生的出口都被火封起来了,我们根本无路可逃。而救火的人在外面,也无法进入将我们救出,在这样的情况下,里面的人只有被火烧死的命运。眼看就要被烧死了,可以说非常危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消防员突然从空中降下云梯将我们救出,令我们绝处逢生,终于,我们得救了,这就是“拯济、救度”的意思。这就是三界火宅中的救度,这是以救火来作譬喻。

大船救溺喻:若以救度溺水之人来作譬喻,前面提到的“黑奴小孩与船长”的譬喻,是最贴切的。释尊以苦海无边譬喻三界六道轮回之苦,在三界六道的苦海里面,我们在水中浮沉,“浮”就是出生在人间、天上,“浮”的时间比较少;“沉”就是在三恶道中,“沉”的次数比较多,时间也很长。我们在茫茫无边的六道苦海当中,浮沉、挣扎、呼喊,经过很久的时间,可是都没有人听到,尽管呼天叫地,也无人相应,因为四周没有任何船只经过,当然也没有救生人员。虽然他也会游泳,但这时已全身无力,眼看自己就要沉入水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快要溺毙之时,忽然间一艘大船快速移近,放下了救生艇,救生人员迅速将我们从水里拉出,救入船中,绝处逢生,自己就得救了。

可知,在命悬一线的危急中被救出,即是“得救”,即是“拯济”的意思。

一个人掉到水里淹得要死了,我们不能要求他这样划动手臂,那样划动手臂⋯⋯就不能论他游泳的技术了;要论,只论怎样去把他救起来。

我们在三界的生死苦海当中沉浮,如果想要出离,只论是否有人来救我们。如果没人来救我们,我们只有堕落下去。所以,只论阿弥陀佛,不论其他。

我们凡夫都是群萌,在三界火宅里面,受“生、老、病、死”之火的燃烧,受“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之火的燃烧,受在六道来来去去、无穷无尽的轮回、无穷无尽的造业之火的燃烧。现在,佛降下云梯将我们救出火宅,旷劫以来我们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在六道苦海浮沉至今,非常痛苦,非常悲惨,现在阿弥陀佛用他的大悲愿船,将我们从六道苦海救起来,这就是“救度”“拯济”的意思。

“惠以真实之利”,“惠”就是恩惠,惠赐的意思,也就是白白得到他人的东西。譬如,有一位员工去上班,做一天工,领一天钱,或者一个月领多少薪水,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因为是他劳心劳力付出所应得的,无所谓恩惠不恩惠。如果去上班,没有领薪水,这样就不合道理。所以,上班付出了时间、体力,领薪水,很合理,是公平交易。但是,在此世间如果没有去上班却可以领薪水,那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对方白白要送给我们。

这位员工,他每个月上班领薪水,可是有一天他身染重病,没办法上班,住在医院里,不但没有薪水可领,还要付很高额的医药费,可说已经付不出医药费,甚至连家里的生活都产生问题了。所幸,他老板非常有爱心,财力也很丰厚,他亲自带着礼物来医院探望这位员工,并且跟他说::“你这么不幸,身染重病还经济困乏,没有关系,我为你支付医药费,你虽然无法上班,但是每月的薪水我也照常付给你,你出院以后需要调养身体的费用以及家庭的经济也完全由我来负担。”也就是说,他一生生活中的一切需要,这位老板都完全负责,这样说起来,这位老板对他的员工有恩惠吗?是有恩惠,因为是白白来送给他的,他白白得到的,这叫“惠”。

阿弥陀佛惠赐功德给我们这些十方造罪、造业、受苦恼的群萌,让我们可以离开苦海,而且往生净土而成佛,这叫做“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真实之利”,真实和方便是相对待的,不是方便善巧的利益,而是究竟、彻底、最高的利益,简要来说,就是成佛。从凡夫初发心精进修行到达成佛有五十一个阶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每一阶层都不同,除非是到达妙觉菩萨,也就是成佛,这样才是真正的究竟与真实,否则都还在中途、方便之中。

现在,释迦牟尼佛惠赐我们的弥陀救度法门是真实利益,不是方便利益,是最上、最究竟的利益,也就是成佛,这样的内容在《无量寿经》就已经明白的显示出来了。

这段“如来出世本怀文”是在说明,释迦牟尼佛要将弥陀救度的法,白白送给我们。那释迦牟尼佛会将这个法送我们,追根究柢就是来自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当中的第十七愿。阿弥陀佛发愿说,他若成佛,一定要使十方诸佛都来赞叹、弘扬、称念他的名号,同时引导十方众生仰慕极乐世界,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就有这种甚深的含义。

所以,我们学佛应该要了解,有一个救度的法门,有一个被救的现象,这个法门就是净土法门,就是念佛的法门。

一定有人会想,念佛不是要功夫成片、梦寐一如,不是还要禅定上的一心不乱吗?单单只讲念佛,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就往生呢?在此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是的!就是这么容易!因为“此事在佛不在我,我们只要相信、接受救度──称念名号就可以”。

所以,龙树菩萨说我们这一个法门叫“易行道”。“易行道”的定义是说,教理上的了解是容易的,行持上的实践也是容易的。不论是上等根机,出家苦修的做得到;即使是一般下等根机,士农工商忙于社会的事业、交际应酬、家庭种种,也能够做得到。也就是说,只要依他的根机来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出家就出家,在家就在家,有时间、没时间,各有不同的根机。十方众生根机各各不同,阿弥陀佛说:“十方众生啊,你们只要依各自的根机念佛,这样,从此时此刻起,你们时时刻刻都在我的光明摄取当中,直到临终,不会有任何遗漏。”

《观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光明”是哪一尊佛的光明?是阿弥陀佛的光明。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普照十方世界的功能力用是什么?简要来讲有两点:

第一点是“调摄”。调摄我们来学佛;学佛之后,进入净土法门;进入净土法门之后,晓得阿弥陀佛是一位大慈大悲,具足爱心、平等、无条件救度的佛,这个就是“调摄”。

第二点,信受之后就“摄取不舍”。所以念佛的众生,永远在阿弥陀佛光明摄取不舍当中。

什么叫“摄取不舍”呢?有关“摄取”二字,前面有简略解释,现在做一个譬喻。

有一对父子在家里睡觉,突然间下了大雨,雨水淹到了床铺,怎么办呢?一定要赶快离开嘛,对不对?那么爸爸就跟儿子说:“我的儿子啊!你抓住我的腰带,爸爸是游泳冠军,会游到安全的地方。”可是还没到安全的地方,儿子疲累了,抓不住了,结果淹没在大水之中。假设当时爸爸跟儿子说:“我的儿子,不要害怕,爸爸把你抱在怀中,爸爸是游泳冠军,再怎么样的大海大浪,对爸爸来讲都没有障碍,很安全的。”所以,这个父亲一方面把爱子抱在怀中,一方面轻而易举的就游到了安全的地方。各位莲友,这就是“摄取不舍”。

所以,阿弥陀佛把我们念佛的众生抱在怀中,永远不会舍弃我们,一直到临终把我们带入极乐世界,这个就是“摄取不舍”。

因此,我们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个摄取的内涵要正确的了解,这样念佛一辈子就会安心,不会忐忑不安。认为我念佛的时候想要寂静念佛、心无杂念的念佛,愈是这样想,愈是不能寂静的念,愈是妄想纷飞,从来没有一刻是没有杂念的。其实,这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出生在这个“欲界”,也叫做“散地”;散地就是心是散乱的,要入心一境性,甚至进入禅定,那是很不容易的。

这些,阿弥陀佛都知道,所以阿弥陀佛说,你只要念他的名号,他就知道了,他就摄取不舍了。不管你念佛有没有什么功夫,有没有功夫成片、梦寐一如,也不管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个跟往生没有关系;也不管我们有没有其他功德,功德是多是少,都也不管,因为,往生的正因就在这一句名号。乃至临终昏迷就昏迷,病苦念不出来就念不出来,阿弥陀佛都知道。

这一句名号就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其他的功德跟极乐世界不相应,也不是往生的资粮。

我们负责平生忆佛念佛、想佛念佛,阿弥陀佛负责摄取不舍、临终接引。所以,一个念佛人,现在已经跟阿弥陀佛在一起,被抱在佛的怀抱当中;阿弥陀佛的心中有念佛的众生,念佛众生的心中有阿弥陀佛,机法一体,佛凡不二,一体不离。

念佛的人要了解这个道理,否则自己就会被自己吓到,产生无谓的烦恼与不安。 (待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