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中的净土宗艺术

它是长江流域唯一一处堪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媲美的大型石窟;它横跨晚唐至明、清的一千二百余年,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作,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它将石窟艺术生活化、大众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使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它以本属佛教产物的石窟艺术表现儒释道三教在民间信仰中的融合;它在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就是位于重庆西部大足县境内,尚不为国人熟知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造像群分布在多处,北山、南山、宝顶山、石篆山和石门山上都有不同时期留下的作品。其中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有七十五处,雕像多达五万余尊,各类铭文十万余字,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水准之高,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

北山宝印观音头像

初见大足佛像的庄严,除了蔚为壮观的造像群带来的震慑外,还具会令人心中升起一种很特别的亲切感和愉悦感。面部丰满柔美,慈目低垂,文静温和,衣冠饰物繁复,端庄典雅,形体上美而不妖,丽而不娇,仪态万千,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写照。佛菩萨大多辉映出颇具女性化特徵的纯洁、柔和、美好与安详,但同时又兼具刚毅浑厚、沉着稳健的神态与气质,既看得到唐代的丰盈之美,大气之势,又带有宋代写实和生活化的明显风格。

提起唐朝,这个令无数中国人屡屡回望的时代,念佛人与所有佛弟子一样神往不已。那时,善导大师,口出光明,法泽长安;那时,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虽然大足石刻开凿时已经是安史之乱后的晚唐,但是随着战事连绵,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重心随“幸蜀”南移,很多文人雅士、名僧大德、能工巧匠也大批迁至蜀中。加上大足当地很长时间以来安享稳定丰裕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当地官吏带头造像,殷实之家广种福田,共同酝酿和创造了大足石刻的辉煌历史。

在北颓南兴的迁徙中,净土宗信仰也得以传播和迁移。在北山和宝顶山两个区域内共有三组较为着名的造像专门呈现与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有关的场景。

北山石窟开凿于唐末至南宋,其中一处“阿弥陀佛龛”和另一处“观无量寿经变相”均造于唐末。

此龛正壁,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双层仰莲须弥座上,身着圆领宽袖素面大衫,衣纹疏密有致,生动流畅。头有水波纹肉髻,双手于腹前结定印。身后有莲瓣形火焰背光及圆形火焰项光。头顶上方悬垂七宝盖,边沿饰有璎珞珠串,极为细致精美。宝盖两侧各有一飞天,双手捧物,头部高昂,下肢上举,裙带飘扬,轻盈活泼,漫天云朵,衬托其翱翔自在之势。

与我们一般熟知的左右侍立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不同的是,此处造像中,左边侍立的是地藏菩萨,右边则是观音菩萨。而这在北山佛湾造像中却是较为普遍的。想必与当时地藏信仰在民间流行颇有关系。

在北山佛湾的另一端,还有一处根据《观无量寿佛经》雕刻而成的变相图景,此龛正中是阿弥陀佛,螺髻金身,头顶四道无量毫光经七宝盖横贯整个龛顶,气势恢宏,光照大千。弥陀左有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皆宝冠缯衣,肃穆庄严。西方三圣端坐莲台,身后旗幡神圣,五彩迸发,香花宝盖,精美绝伦。诸上善人聚会此所,或簇立四周恭敬瞻仰,或善跏趺坐于莲座,或漫游廊宇之间,或列坐筵席之首,或凭栏远眺,或潜水游戏……以佛为师,菩萨为友,亲善和睦,不胜其乐!

以西方三圣为中心,龛壁上部“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左右两壁建七宝莲池,八功德水,其声微妙,其光微妙,赞佛宣法,随意所愿,皆悉满足;池中宝花千万,微风徐来,交错光转;四周七重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龛顶之上,祥云簇拥,孔雀、共命鸟、飞天翩然其间;筝、笛、笙、箫悬于虚空,不鼓自鸣,出无上妙音,天乐天花,妙香普薰。其缤纷与细腻充分激发了每一位有幸观瞻者的想像力,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全方位地感受“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净土生活,心生欣慕。

《观无量寿佛经 》变相整体和局部细节

“极乐世界变相”之下分别刻画了“观经三辈九品”,以及以边环画浮雕形式呈现的佛陀为韦提希夫人讲法的场景。在龛底门楣的小方框内,韦提希夫人自绝璎珞,号泣跪拜,唯妙唯肖,感人至深。门楣左右底部上方又各开八个小方框,呈现“十六观”。

整体观之,布局严谨,充实饱满,人物多达五百余尊,器物多达四百余件,小者如豆,无不栩栩如生。

如果说北山佛湾的佛龛长于精巧,着重表现极乐世界和韦提希夫人请法,那么,建造于南宋的宝顶大佛湾的“观经变相”便是以宏大着称,着重表现“观经三辈九品”。

龛上部为西方三圣,左右两侧为“十六观”。下部则清晰而细腻地呈现了从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的九品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时的场面。

总览大足石刻最出色的五十二处造像中,以释迦牟尼佛为主题的共有两处,千手观音为刻画主题的亦是两处,而以净土宗的阿弥陀佛、西方三圣和《观无量寿经》为表现主题的则达三处,分别分布于唐末和南宋两个时期的造像群。由此可见,在信仰民间化、生活化的历史进程中,净土宗信仰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念佛法门因其易行之特色而天然具备强大的亲和力和生命力,故在民间传播最广、影响最深。这是由其慈悲、殊胜的教义所决定的,归根结底是阿弥陀佛大愿大力的无条件的救度决定的。

历史长河的续流与民族性格、民族记忆密切相关。仰望着千年以前的石刻,我能感受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便得以往生净土的信仰曾经成为过无数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休戚不离的元素,而这对净土的向往之情和念佛的记忆也如血液一般代代相传,如种子一般埋入了无数中国人的内心……

文/佛宣 居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