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属、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净根法师要我跟大家见见面,谈谈有关净土法门的教理。听净根法师说,大家都学佛很久了,有的学《广论》、有的也是修持净土法门。或许大家所学、所听的比我还广泛深入也不一定,所以我也没有想到要特别跟大家谈什么。
从学佛的目的来讲,为什么我们要学佛呢?甚至从人生的目的来说,生而为人的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只有一个──而且这个是古今中外都相同的,就是解脱自己与他人的生死轮回,亲证本来的自我,也就是「佛性」。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所以,换言之,回复我们原本的佛性就是人生的目的,也是学佛的目的。
佛性是本来就有的,不需要企求;而且是普遍都有的,你我他都有,天、人、地狱、饿鬼、畜生都有;而且是永恒的,因为它不会改变,也不会消失,只是因为我们都有贪瞋痴的障碍而无法显现,进而因为业力的牵引,使得佛性不但无法显现,反而一直无穷无尽地轮回六道,或者人天、或者驴胎马腹,或者地狱饿鬼,像运行的车轮一样,没有起头,也没有终点,一直在轮转。这个轮转的众生,如果没有恢复佛性的话,那就会一直轮转下去、一直痛苦下去。
要如何回归佛性呢?首先必须要看他能不能生于人间。因为如果生在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就苦多乐少,一生在苦的煎迫中度过,地狱更是纯苦无乐,根本没有心情,也没有机会思惟如何回归佛性,进而修习佛法。若生于天界,则多是耽着于享乐,也不会想到要修行离苦。所以谈到六道轮回的解脱,首先要看他是不是生在人间,因为人虽然有苦,但也有闲暇的时间,也有智慧思惟这样的道理,而且坚忍地追寻这个道理。一旦失去人身,就没有机会了。所以佛陀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这个就是生而为人的目的。
也因为这样,《广论》就提出了三士道,首先必须圆满「暇满人身」,完成下士道,也就是维持下辈子的人身,甚至是生生世世的人身,才能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一辈子没有完成的,下辈子再来完成,所谓的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这是《广论》中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依此来说明生而为人的目的。
如果以为人生只要读书,找对象、齐家、立业、只要功成名就,那就太可惜了。当然,这一些都是应该做的,可是这些并不是终极唯一的目的,终极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找寻一个解脱轮回,回归自性的法门,如果不晓得这个目的的话,可以说是如入宝山空手而回,他的生命跟鸡、鸭、狗、马几乎是没有两样的。为什么呢?想想看,狗马等畜生是怎么样过一辈子的?(如果是宠物的话,有些过得可说比某些人还要好,更何况生而为人,还要费尽心机为生活奔波操劳)
它跟我们、我们跟它们一样,死了还是去投胎转世。所以没有在能够得解脱的人间,能闻佛法的人身来闻佛法、来得解脱,那岂不是很可惜吗?
地球上有六十亿人口,不管是中国地区,或者外国地区,古今中外,只要生而为人,就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目的。然而,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到底哪一个法门能够让我们今生今世达到这个目的呢?以《广论》来讲,是不能达到这个目的的,因为《广论》的学习次第是必须要生生世世都能够维持人身,每一生都接续前一生的修行,一旦失去人身,就没办法了。可是轮回如此恐怖,人身这么难得,我们的根机又是如此卑劣不堪,怎么能将出离生死轮回这一大事期待在下辈子、甚至下下辈子永无穷尽的未来呢?
既然如此,那有什么法门是今生今世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呢?这问题,释迦牟尼佛在两部经典中有谈到,也就是所谓的「佛出世本怀」,这两部经典也各有摄受的对象:一部是《法华经》,所谓成佛法华,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成佛;法华是引导三乘──声闻、缘觉与菩萨到达成佛的路径。另外一部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说:「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他的目的是「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两部经都是佛出世本怀的经典,可是《法华经》目的是引导三乘圣者成佛,对我们凡夫来讲是无份的;而《无量寿经》不但是能够使三乘成佛,也能够使天乘人乘,甚至三恶道的众生,也就是十方众生,都能够在今生今世解脱而快速成佛。所以以这两部经来讲,《无量寿经》才是本怀中的本怀,可说是佛陀最后的唯一本怀。
就如经文所讲的,佛陀出现在世间的目的就是为了「欲拯群萌」──救度众生,「群萌」就是指还有贪瞋痴的凡夫,那「欲拯群萌」同时又说「惠以真实之利」,佛要给我们真实利益,到底真实利益在哪里呢?这一句话是在《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其真实之利当然也在《无量寿经》里面。在《无量寿经》中的哪里呢?在阿弥陀佛为我们所发愿,要救度我们的四十八愿当中;那四十八愿当中,又在哪一愿呢?就在第十八愿!
也就是说,第十八愿愿文言:「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从这个愿文就可以晓得,所谓「真实之利」就在这里面。
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发愿?目的就是要救度十方众生,如果不是为了救度十方众生,阿弥陀佛不用发四十八大愿。那阿弥陀佛发愿如何救度我们、利益我们呢?第十八愿中,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说:「你想要到我的极乐世界,只要念佛,就必定能够到我的极乐世界;如果你这样不能来我的极乐世界,那我就不成佛。」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以他佛的功德、佛的身份来赎还我们永无止尽的生死轮回之业,以他成佛的功德来圆满完成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情。阿弥陀佛把能够让我们往生的全部功德,容纳在「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万德洪名里面,使得我们只要念佛就能够往生,这个就是所谓的「惠以真实之利」。
所以《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在结尾〈流通分〉的地方就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个「大利」就是「真实之利」,这个「大利」就是「无上功德」。那无上的功德是什么样的功德?就是佛果。因为只有到达佛果才能称为「无上」,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崇高了。这也就是经文一开始所讲的:「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如果从《无量寿经》来看,唯有《无量寿经》才是佛陀出世的目的,所以《无量寿经》也称为「本怀经」,这个念佛成佛的法门,就是佛陀出世的本怀的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中,除非不知道有一个今生能够解脱的法门,才要继续去寻找,现在既然知道有一个今生能够解脱的法门,为什么不立即去实践它呢?
初看念佛法门似非一般印象中的修行法门,可是却具有无上的功德。想想看:念佛,谁不能念?无论何人、何时、何处、何缘,都能够念佛,都没有忌讳,也没有障碍,甚至鸟、猫、狗⋯⋯,播放念佛机给它们听,只要听到,就进入阿赖耶识,因缘一到就能够解脱。所以念佛虽然不能说是修行,但其功德却比大修行还要高超。因此可以说,一个学佛者,只要他念佛往生,在家胜过出家;如果不晓得念佛往生,那么出家输给在家。
极乐世界是涅槃的境界,我们到极乐世界会成佛吗?会!所谓涅槃就是不生不灭,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不假种种功能作用的,往生极乐世界自然就成佛,不需要再经过多少时间,再修什么样的行门才能从这个阶位到另一个阶位,之后才慢慢成佛。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是真正的极乐世界。简而言之,净土法门就如昙鸾大师所讲的「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靠我们自身的功德,是靠念佛,是靠弥陀的功德。众生往生、成佛的功德,在阿弥陀佛的愿里面通通具备了。
所以昙鸾大师首先举出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而说:「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如果我们念佛而不得往生,阿弥陀佛的愿岂不是虚愿?十方诸佛为其舒舌证诚,岂非「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接着举出,第十一愿就是成佛愿,阿弥陀佛在第十一愿就发愿说:凡是到我这里,都一定让他「必至灭度」。灭度就是涅槃、就是成佛。我们到极乐世界,就快速成佛,因为极乐世界是没有时间的,就像善导大师所讲的:「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弹指须臾间。」大劫小劫、无量的阿僧祇劫犹如弹指一念间,就好像弹个指头的当下就过了。
再者,大乘法门的可贵在于不只求自己解脱,还要救度众生,这些功能,在佛的愿里面也都具足,所以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够有佛的智慧,佛的神通,佛的愿力,能到十方世界去救度十方众生。因此昙鸾大师最后就举出第二十二愿,第二十二愿就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也就是说,极乐世界是超出一般修证次第,不需要从初地到二地、二地到三地、一直到八地、九地、十地,所以净土法门是横超的法门,到了极乐世界就直接到达等觉的地位。只是一个净土只有一佛,所以虽然有佛的资格,但是必须等到这一尊佛涅槃了,他才能补这个位;或是到十方世界没有佛的地方,去显现成佛。
所以念佛往生的人,到了极乐世界就示现等觉,也就是一生补处,然后「修习普贤之德」。「修习」就是广施、展现的意思,「普贤之德」就是以佛的显化来救度众生,而不是普贤菩萨的那个菩萨愿。
这个法门,就这么简单又殊胜。只要念佛愿生极乐,不管是谁──圣人凡夫、善人恶人、有修行没有修行,都必定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的佛性当下就会展现,现在佛性之所以无法显现,是因为被贪瞋痴障碍住了。再者,佛性不需要学、不需要累积,佛性里面本来就具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本来就具足救度众生的力量智慧,可以说佛的慈悲、智慧、神通、愿力,佛性里面通通都具足。如果佛性里面没有具足这些的话,我们再怎么样累积、怎么样学习都不可能有。
何况,生死轮回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假的。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为它是假的,所以才说人生是梦,轮回人生是一场大梦。梦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没有醒的话,永远都觉得是真的,一旦梦醒,不管是多久的梦,当下就空了。同样的,一到极乐世界,我们六道生死轮回的长寝大梦当下就醒了。
所以真正的忏悔是什么呢?就是要领悟空性。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具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又所谓「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那要空、要了,这不是我们有能力的,我们空不了、了不了。如果空得了、了得了,老早就解脱了。但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念佛当下就空、当下就了,当下就证悟。就是这么简单,又这么殊胜!可以说念佛这件事比创事业赚大钱都还要容易,比考高考求官位还要容易,比求心目中的对象都还要容易,为什么?因为它是现成的。阿弥陀佛完成能够往生的功德,能够成佛的功德,就摆在那里,而且从十劫以来,阿弥陀佛就主动的拜托我们、呼唤我们十方众生,无论如何都要接受他的功德,要接受他的救度,要愿生他的极乐净土,要称念他的弥陀名号。所以经典上说: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阿弥陀佛主动的、积极的、迫切的、疼惜怜悯我们十方轮回的众生,不忍我们永无穷尽的轮回造罪、受苦受难,所以为我们完成极乐世界,为我们完成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南无阿弥陀佛」送给我们、呼唤我们来领受,这个就是佛教真正大慈大悲的地方。
佛教的特色就是大慈大悲,所谓慈悲,就是它的爱是纯净的、平等的。佛的爱有污染吗?没有!它是纯净的;佛的爱它有差别吗?没有!他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且是冤亲平等。既然是平等,他有分男众、女众、出家、在家、善人、恶人吗?如果有这些分别,爱心就不平等,不平等就不纯净了。
十方众生个个都是阿弥陀佛的独子,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他要把他的功德赐给我们,如果我们随顺的话,就能够离开轮回;如果不随顺──认为哪有这么容易,念佛太简单了,也没什么深厚的教理,只是这样念念佛就能够往生去成佛?不可能,应该不是这样。如果这样认为的话,就是没有信顺佛的救度,来生还要再继续轮回。
三藏十二部中,专讲净土法门的就是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也就是「正依经典」。其他也有讲到阿弥陀佛跟净土的,称为「旁依经典」,譬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净土三经的开头是《无量寿经》,开显的是《观无量寿经》,结论则在《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短短一千八百五十八个字,完全没有说其他的法门,单只介绍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境界,并且要我们「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样的世界我们当然欣慕,可是要怎么去呢?经文上就从「消极」的无法往生以及「积极」的能够往生作一个概要的说明。也就是说,少善根福德就不能够往生;那什么是多善根福德呢?经文非常清楚的显明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
极乐世界是成佛的境界,少善根福德怎么能往生呢?当然不能。比如五戒受持圆满,将来能够再生为人,这是正因正果;如果要生天,功德就太少了;如果要靠五戒往生极乐世界,更是不够,是不可能的。再以行十善来说,行十善而生天,这是正因正果;如果以十善之因要往生极乐世界,够吗?当然不够。因为极乐世界是佛的境界,众生的无明没有断除,也没有三轮体空,这样怎么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呢?即使具足四无量心,即使禅定功高,也只能生在色界天、无色界天,要以这个来往生极乐世界,也不可能。因为这些都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因。既然不是那个因,因果不相符,怎么能得那个果呢?
那要怎么样才够多善根福德呢?经文很清楚的显明──「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句名号是「名体一如」,而且「依正一体」,也就是说,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等同阿弥陀佛本身,阿弥陀佛所有成佛的功德都在名号里面,所谓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还有他的相好、光明、说法,通通都在名号里面。因此名号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只要执持名号,不管是谁,都必能往生极乐世界;乃至地狱众生,能够闻到这一句名号,也得以往生极乐世界。
学佛就是要脱离轮回、要成佛,这样讲起来,唯有念佛,信受弥陀对我们的悲心救度,才是真正的学佛,否则虽然学佛了,还不算圆满,为什么?因为还未出轮回。
刚才和大家谈的,都是直接了当、毫不含糊的,如果要拐弯抹角的话,我也可以跟大家说学其他法门也不错,因为都是佛所讲的,而且即使这一辈子没有解脱,但是你们学佛这么精进,下辈子应该还会继续再来人间修行,成佛本来就是长远之路,不要求速成等等。可是这一些都是应酬话。现在有一个可以让自己以及所有人今生就解脱的法门,为什么我们不去修、不去弘扬呢?所以真正学佛,就要注重净土法门,要注重阿弥陀佛为我们所发的愿。我就简单讲到这里。
问:《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六方诸佛也赞叹证诚。《阿弥陀经》与《金刚经》如何事理圆融?
答:学佛的人初时难免会有这样的疑惑。其实,《金刚经》是讲空性、讲佛性的道理,《阿弥陀经》是讲有──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有极乐世界)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有阿弥陀佛)
,今现在说法。所以两个内涵是不一样的。
《金刚经》讲佛性,佛性就是空。什么是空呢?简单来说,没有贪瞋痴、没有妄想杂念,时刻都处在寂静的状态当中,这就是空。没有贪瞋痴,也就是说贪瞋痴永远没有了,不但降伏,而且是断除净尽。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也就是空性,空性是没有相的,没有贪瞋痴的相,没有妄想杂念的相,没有我见的相、人见的相、众生见的相、寿者见的相,能够达到这样就能够成佛。然而,我们今生能达到这个境界吗?达不到,今生在娑婆不可能达到这样。可是如果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这样的境界,我们就能够达到《金刚经》所讲的。
所以这两部经的关系,可以说《阿弥陀经》是「有」的法门,《金刚经》是「空」的法门;而这个「有」是为了安全、快速证得那个「空」,也就是我们必须从这个「有」,才能证入那个「空」。往生极乐世界就能证得《金刚经》所讲的境界。
大家都学佛很久了,也参访了很多道场与善知识,《金刚经》中所讲的三轮体空、无我相、人相,有见过哪位善知识已经证悟到《金刚经》所讲的呢?我六十六年出家,未出家之前就吃素、打坐、念佛、看佛书,曾经巡回台湾,参访很多善知识,当然有令人感佩的善知识,但是达到《金刚经》所讲的三轮体空的,到现在尚未发现。可是如果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就能达到三轮体空之境,不管我们贪瞋痴有没有降伏,是否还有妄想杂念,这些都不妨碍,所谓「到彼花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因为不是靠我们凡夫的功夫,而是靠阿弥陀佛的功德力量。
关于阿弥陀佛的功德力量之殊胜,龙树菩萨在《易行品》当中用「乘船」来形容;除此之外,其他的法门,龙树菩萨用「步行」来形容。龙树菩萨并说,步行非常的苦,而且很难顺利到达目的地,往往是中途退堕的;乘船则不苦,很安乐,而且必定达到。意思就是说,我们众生的烦恼业障如同千百万亿吨的大石头,即使小小的石头放在水里都会沉了,更何况是巨石呢?放在六道的苦海中,必沉无疑。可是如果将这颗大石头放在阿弥陀佛坚固又广大的愿船上,不仅不会沉,还能够顺利度脱六道苦海。
所以,我们学佛当然可以理解《金刚经》的空义,但更要修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虽然说修,可是也无所谓修不修,只要念佛就好了,每个人就依自己在士农工商中的身份与根机去念佛。阿弥陀佛的救度是平等的,而且是主动的呼唤十方众生让他救到极乐世界,更何况我们有起一点点愿生之心,阿弥陀佛就高兴得不得了。所以念佛无枉费之功,是功不唐捐的。只要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就已经随顺弥陀的救度,就必定往生弥陀净土。
所以我们对这两部经──,讲空的经跟讲有的经,要能够正确理解。还有极乐世界虽然是有,有什么呢?有黄金铺地,有七宝楼阁,有八功德水,有种种的庄严,但是这一些种种的庄严,都不离阿弥陀佛的空性。所以天亲菩萨在他的《往生论》里面就说「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这一些清净庄严就是「第一义谛」,意思就是《金刚经》所讲的空性。
问:早晚功课的回向,有主张回向法界众生,拓开心量,有主张先回向自己消业障之后,才有能力回向法界众生?
答:我们所念的回向文,就是善导大师所写的:「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我们不要去计较先回向给法界众生,或是该回向给自己消业障,之后才有能力回向其他,不需要作这样的分别。
念佛有「万德」,这个「万」不是百千万亿这种数目的「万」,这个「万」是圆满的、超越的、具足的意思──是圆满成佛的功德的「万」,具足成佛功德的「万」,超越所有法门功德的「万」。念佛有这样的功德,我们不能自私自利呀,应该把它回向给一切众生。而且一般说「消业障」,如用我们自己念佛的功德来消业障,就如同消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还没消的业障则如同大海。能够消我们业障的,就是随顺弥陀的救度,如果今天是我们在娑婆的最后一天,阿弥陀佛就会现身来迎接我们,那业障怎么消?生死轮回的业障,在念佛之中就消了,未来的生死轮回,从此划下休止符。这样,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到这一世就断了。
所以念佛的回向是平等的、没有分别心的,不用说先回向给自己的冤亲债主,后回向给其他的法界众生,没有这一些先此后彼的不平等作法,都「平等施一切」。那平等施一切,我们会因此而减少功德或没有功德吗?不会。就如同我们把房间的灯打开,隔壁没有电灯,我们就把自己的窗户打开,让光明透过去,这样我们的光明会因此而减少吗?不会呀。
对于我刚刚所说的这些净土教理,或许有人会打一个问号?真的如此殊胜吗?有此疑也是难免的。《阿弥陀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就已经预先说明,说这个法门是「难说之法」,为什么?因为它是「难信之法」。要讲得让大家信受,没有其他疑惑的话,是不容易的,释迦牟尼佛自己都这样说了,何况是我们业障生死凡夫呢。
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宗旨,每一个宗旨都有它的特色,如果一个法门没有宗旨的话,就不能成为一个法门了;而每一个法门的宗旨,也一定有别于其他法门的特色在。净土法门的宗旨是什么?──念佛往生,如果不是念佛往生,就不是净土宗了。那它的特色是什么呢?──容易殊胜,所以净土法门又称为「易行道」。
虽说是「易」,并不是就肤浅了,功德就比较低了;而是这个「易」的本身,又有殊胜的功德,所以龙树菩萨说:「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只要「执持称名号」,就能够快速的获得「不退转」。通途法门的不退转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龙树菩萨说的这个不退转是怎么样的不退转呢?是成佛的不退转,也就是说不从佛的阶位退转下来,必定安住于成佛的阶位。成佛的阶位就是「一生补处」,就是说,只要到极乐世界就必定成佛。所以极乐世界的圣众,都是一生补处。《阿弥陀经》就说:「极乐世界,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无量寿经》也说:「皆当究竟,一生补处。」而梵文本的《阿弥陀经》里也说往生到极乐世界都成为「清净的、不退转的、一生补处的菩萨。」所以「易」的本身又有「殊胜」的内涵,这个就是净土宗的特色。
问:如果有特别的事,可否作个别回向?
答:譬如说,最近我们的亲人往生了,到佛堂的目的是要超度他们,那我们就在念回向文当中个别回向给他:「愿以此功德,回向〇〇〇居士,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包括家里小孩要考试,或者其他特别的事,也可以如上作个别回向。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形,念总回向就好。
最近念佛会有一位师父从网路看到一则「三只蛙」的讯息。内容是记述一位女记者,因为作美食节目的关系,而知道有「三只蛙」这道菜,有一天,她到市场去,也同样买了三只青蛙要回去烹饪。卖家都是将青蛙剥掉皮,内脏也拿掉,才卖给客人的。这位记者把三只蛙拿回家,其中有两只还在动,就用水冲它们,放在砧板上,一只已经彻底不动了,一只偶尔动一下脚,有一只使劲想把上半身抬起来,她看到它的眼睛,鼓着,充满了愤怒和绝望。她一看就吓一跳,不由自主躲到一边。
她看到青蛙如此痛苦,而且眼神流露瞋恨,就伏身跟它讲:「青蛙,是我杀你的没有错(意思就是跟它忏悔)
,可是,即使我不杀你,也会被别人所杀,除非你不当青蛙。人家说念阿弥陀佛就能够离苦得乐,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青蛙你要念佛,我来念给你听。」当她这样讲的时候,看见两只青蛙一起抬起头看着她,从它们的眼睛感觉已没有恨意了,而且专注地在听她说话,听着她念阿弥陀佛,眼神不再恐惧和绝望。她非常的惊讶,感动之余,就用照相机把它拍了下来。
后来,其中一只慢慢低下头,还有一只蛙挺立身子看着她、听着她念佛。她说,她看到那只青蛙的眼睛很明亮,而且专注地看着上空,似乎努力在聆听。她念佛大概念了二十分钟,那只青蛙突然使劲跳起来,鼓动着嘴,念了一句:「阿弥陀佛!」然后当下就断气了。
初看到这个照片的时候我也吓了一跳,因为三只青蛙的皮都剥掉了,内脏也被拿掉,肉都有些糜烂了,可是这样,却还能够专注的听,没有发声的内脏器官了,竟还能念出阿弥陀佛,真是不可思议,由此可知万物有灵。
大家想想看,这三只青蛙如果不念佛来度它,用什么来度它?若不是弥陀的本愿功德力,他们又如何得度?此时此刻,参禅、拜忏、朝山、诵经、持咒,能度它们吗?不能!
《无量寿经》说:
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针对这一段法语,法然上人就解释说,假设去世的人在地狱 、饿鬼、畜生道受苦,我们为他们念佛回向,就会有光明照到三恶道,那些众生的痛苦就会消失,命终之后就能得到解脱。那解脱是什么意思呢?善导大师解释这一段法语时说:「命终之后,定得往生」,所以这里的解脱就是往生──往生极乐世界、解脱六道轮回,并快速成佛。
由此可知,阿弥陀佛的愿不只是要救人、天,也要救三恶道的众生。所以另一段经文就讲: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牲,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又说:
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字,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皆令来生我国。
又说: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
又说:
说经行道皆如佛。
所以不往生则已,念佛就往生就成佛,我们这个法门就是这么殊胜。不过刚才举的那个故事,并不是要我们念佛就不用吃素,甚至可以杀生,不是这样的。主要是借此来显示阿弥陀佛慈悲的广大与愿力的彻底,让大家知道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拔苦与乐的实际精神在那里。
如果没有阿弥陀佛这一个法门,请问:有哪一个法门能够拔除我们六道轮回的苦?给予我们成佛的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