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行不凭凭念佛(一)

──于净宗书院以闽南语为莲友开示(十二)`

各位莲友,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正确理解 三则法语

今天的讲题就是我们手中这张讲稿,题目是「万行不凭凭念佛」,有三则法语:

 ¹ 学佛之人,理当众善奉行,然有漏之善,不生弥陀无漏之净土,
  故往生当凭念佛一行。
  学佛之人,理当诸恶莫作,然凡夫之心,难免妄想杂念之烦恼,
  故弥陀光明摄取不舍。
  
 ² 福不足凭,无福能胜念佛故;
  业不足畏,无业能碍弥陀故。
  
 ³ 吾虽万行亦不凭,无胜念佛一行故;
  吾虽烦恼亦不忧,无碍弥陀救度故。

如果能够正确了解这三段法语,对我们念佛之人会有莫大的安慰,也能让我们安心,对往生肯定没任何顾虑。但是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即使念佛,依然苦恼与不安。

佛事门中 不舍一法

现在就详细来讨论:「万行不凭凭念佛」。

所谓「万行」,就是无论法律上或者道德上、宗教上的善事、修行,都叫做万行。以佛教来说,万行的万,是指无量的意思。基本上,凡是修五戒、十善、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学、六度这些法门,叫做万行,因此说「六度万行」。

学佛的目的是要成佛,但以自己的力量想要脱离三界,成就佛道,必须六度万行齐修。有句法语说:「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就是说佛法里面,任何自己有机缘,做得到的善事,都要去做,所以说「不舍一法」。又有句法语:「真如理地,不染一尘」,在我们的佛性当中,是清净不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因此说「真如理地,不染一尘」。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五戒的开展,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四谛」是苦、集、灭、道;还有「十二因缘」、「八正道」、「三学」、「六度」,这都是万行。

佛陀爱功德 为弟子穿针

说一个与「佛事门中,不舍一法」相关的典故,就是佛陀替弟子穿针的故事。

有位双眼失明的老比丘,要补衣服,需要穿针,他看不见针口,就呼叫说:「谁爱功德,来替我穿针!」有什么人要求福报,累积功德,现在正好有机会,请来为我穿针吧!

佛陀在定中听到比丘的呼叫,即时出定,来到老比丘的处所,说:「我来为你穿针。」

老比丘一听到佛陀的声音,惊喜交集地问说:「佛陀!佛陀!你已经成佛,难道功德还未圆满,有所缺乏吗?」佛陀说:「我的功德已经圆满,无所缺少,但我成佛之身,是由功德所生,所以自然喜爱功德。」

静则一念不起 动则万善相随

一个人生命的归向,他所成就、所依靠的是什么?自然对那个法就会深心喜爱。「如海吞流,无止足情」,大海收纳万流,无论长江、黄河,甚至所有的溪水,大海都接纳,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佛、菩萨对一切的善事、功德也是一样,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去做。

就是说菩萨所做的善事、功德,就他内心而言,有做而无做者,既没有行善的人,也没有行善的对象,对于所做的善事,无论是法、物质或行为的布施,完全不起心动念,也没有任何执着。菩萨有机会永远都在做六度万行,所以说「静则一念不起,动则万善相随」。

万善不凭 三种含义

  万善不凭凭念佛

「凭」是依靠的意思;「不凭」有三种含义──就是不可凭、无所凭、不须凭。

为什么呢?法有解脱之法,有非解脱之法。非解脱之法,包括五戒、十善、甚至禅定,都是属于凡夫范围,还没有离开三界六道,所以说不是解脱法。五戒十善虽然不是解脱法,但身为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随缘、随份、随力去持五戒、行十善,如何称得上是一个学佛的人!而且来生既没办法做人,更没办法生天。所以五戒、十善不是解脱法,却必须要做的。什么是解脱法呢?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就是解脱法。能使人离开三界六道,不在六道之中继续造业造罪,无穷无尽轮回。

「不可凭」,是指五戒、十善这些非解脱法,没办法使我们脱离三界六道轮回,因此,不可依靠。

「无所凭」,就是无所依靠。能让我们解脱的法,就是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这些法可以使众生离开生死轮回,开悟证果,圆成佛道。但是我们凡夫很难做到,等于我们没有这些功德可依靠,所以说无所凭。

「不须凭」,就是不须要依靠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这些解脱法。为什么?因为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往生极乐世界,而往生之法不在我们所说的万行之中,故言:「万行不凭凭念佛」。

可说:「做得到非解脱法,解脱法做不到;往生另有往生法,不在万行中。」

「凭念佛」,念佛就是往生之法,往生正因、往生正定业;念佛是靠佛的力量,靠佛名号的功德力量,是靠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往生法唯凭佛力,唯凭名号功德力,唯凭一向专称;如船到岸,如飞机升空。

弥陀名号 万德结晶

以佛这方面来讲,阿弥陀佛在因地,为众生广发四十八大愿,为众生累积万行,广修万善,成就万德。万就是无量,就是说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我们十方众生,广修无量行,累积无量善,成就无量的功德。这些万行万善万德在哪里呢?尽成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所有功德结晶,而被尊称为「万德洪名」。

一向专称 决定往生

从众生这方面来讲,要怎样领受阿弥陀佛为我们所累积的万德呢?既然万德是一句名号,我们就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专门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领受阿弥陀佛为我们所累积的万德,这样就决定往生。

所以,从佛这方面说,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在众生这方面,就是专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是观想或观像的念佛,不是实相念佛,也不是其他无相的念佛。因为他们修行的对象或内容,并非万德洪名,没有万德的功能。又由于所修的是难行道,不是易行道,所以就功德来说不殊胜,就修持来说不容易。

此岸到彼岸 念佛最殊胜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最容易又殊胜的法。就如同面对浩瀚无边的大海,如果我们要从此岸到彼岸,因为距离太远,没办法自己游泳过去,只有依靠船只。同样如果我们来生想要做人,就要依靠五戒;想往生天界,就要依靠十善;想成为声闻要依靠四谛;若要成为缘觉,就是依靠十二因缘;要成为菩萨,就要靠六度万行。我们今生的目的是要往生极乐世界,而往生极乐世界的法,只有一项,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说「万行不凭凭念佛」,这是解题,接着继续看内容:

  学佛之人,理当众善奉行,然有漏之善,不生弥陀无漏之净土,
  故往生当凭念佛一行。

具有正知正见 堪称学佛之人

学佛,「学」就是学习,在这里是修行的意思。学佛法跟一般「学」不同,如果没有进入实修,就不能有所成就。「佛法」,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就是五乘法,也就是刚刚所讲的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这些法的总括。

学佛人的根器,有利根、有钝根,发心有大有小,但最基本的,就是要确确实实相信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世间包括自他,精神界或物质界,都是苦、空、无常、无我。学佛了解这些世间的真相,就会发心求解脱。一方面自求解脱,一方面想要弘法利生,教他解脱,就是自度度他。有这种的正知正见,才堪称学佛之人。

当然佛教的目的不仅止于持五戒、行十善,求后世做人的福报或出生天界,除了要自求解脱,更要利益他人,度化众生。但是我们自觉连五戒、十善都持不清净、做不到,何况四谛、十二因缘、三学、六度!但庆幸的是,今天我们遇见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法门,所以就真心完全投靠阿弥陀佛的救度。真心完全投靠阿弥陀佛的救度并不困难,就是真心愿生弥陀净土,此后专称弥陀佛名,这样就是领受阿弥陀佛的功德、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就能解脱六道三界的轮回,就能往生无有众苦的极乐。依这个法来自度度他,是佛法中功德最高、最殊胜的。

学佛之人 众善奉行

「学佛之人,理当众善奉行」,刚才所说的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三学、六度这些都是善的内容。简单说,凡是对众生有利益,对现在有利益,对未来也有利益,这就是善。不然一般所谓善的范围很广泛,包含法律上的善,道德上的善,还有宗教上的善。

先说法律上的善。身为国民,需要遵守国家的法律,这样自己、他人、家庭、社会或者国家,才能安定祥和。如果我们去别的国家,也要了解对方的法律,所谓「入境问俗」。我们净土宗的宗风「俗谛──处世之道」说:「奉公守法,为世良民」,这是法律上的善。

再来是道德上的善。以中国人来说,就是伦、常、道德。伦指「五伦」,常是「五常」,伦常就是说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人、任何团体,都应该奉行不逾。

五伦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有节、君臣有义、朋友有信,从个人、家庭,扩大到村落、社会,甚至整个国家,此天性自然,基本要遵守,这就是五伦。

再说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也是我们做为一个人,在世间应该遵守、实践的道德。传统文化有「四维八德」,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法律上的善、道德上的善,我们都要尽量去了解、实践,但也要知道这些不是解脱的法,只是生而为人所应该具备与遵守的。

如果进一步想解脱,就需要依照宗教上的善。宗教上的善,就是刚才所谈的五戒、十善。五戒和五常,有互通、互相配合的部份。五戒不杀生,就是五常的仁,有仁爱的心;不偷盗,就是五常的义,不拿不该拿的东西,不做不该做的事情;不邪淫就是五常的礼;不妄语就是五常的信;不饮酒就是五常的智。对照之下,五戒比较积极、明确,五常比较概括。

法律善、道德善是一般人,宗教善是修行人,而五戒是为人之基。

随缘消旧业 更莫造新殃

有句法语说:「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这是一个学佛的人应有的观念与行持。学佛的人行、住、坐、卧,时处诸缘,都要借此来消我们的业。「更莫造新殃」,就是不要再造新的业。旧业消除,新业莫造,如此解脱就没有障碍,否则必定堕落。

缘有消极的缘,有积极的缘。消极的缘就是平日遇到任何逆境,都能甘心承受,了知今日所遭遇的一切,包含人、事、境,都不是偶然的,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过去造的恶因,今日遇缘成熟,所以我们要欢欢喜喜的承受,利用这个缘,来消我们过去所造的业。

人生在世,如果对这个因果的道理能真正信解,凡事就不会怨天尤人,肯吃亏、忍辱、不计较。所以我们学佛要有这种观念,境界来临时,顺境要更加谦卑,逆境要无怨尤的接受,借境来磨练我们的心。

消极的缘,就是有一种还业债的观念。凡事不计较,肯吃亏,如果凡事计较,凡事一定要赢,要论出个道理──「我有理,你没理」、「我对,你错」、「我今天会这样是你造成的」、「都是你害的」,这样想很世俗,不是学佛的人。如此不但旧业不能消,又累积新的罪业。所以学佛的人首先要随缘消旧业,要有偿债、随缘的观念。这就是消极性的随缘。

积极性的随缘,就是以忏悔心来拜忏、朝山、诵经、打坐等等;若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那就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所谓「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

佛法有所谓「四正勤」,就是讲四种断恶修善,精进不懈怠的方法。

  • 第一种:已生之恶,令其断除。
  • 第二种:未生之恶,令其不生。
  • 第三种:未生之善,令其生起。
  • 第四种:已生之善,令其增长。

如果能依照四正勤去做,自然就不会有新的罪业。

众生有漏之善 不生无漏净土

「然有漏之善,不生弥陀无漏之净土。」漏,就是指我们众生的贪、瞋、痴;有我执,就是漏。就像一个杯子,如果下面有洞,自然水就会漏掉,永远不能装满。进一步说,持五戒十善不能究竟解脱,所以五戒十善也是有漏的法。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无我执,降服贪、瞋、痴,那么所行之善,就是无漏的善,也是真实的功德。

三轮体空 无漏之善

佛法说:「三轮体空」,就是说修行人,无人、我、以及我所的执着。就像是布施(六度万行,首先就是布施),分法施、财施、无畏施,无论是布施法,布施金钱、物质,或是替人服务,如果能达到三轮体空,这样他所修的,就是无漏之善。三轮体空,即没有「施者、受者、施物」这三种念头。施者就是不执着有我在布施对方,我在为对方做种种善事;受者就是不执着对方在接受我的布施;所施之物,则包括善法、金钱或物质种种,对所施之物不执着,这就是三轮。如果能三轮体空,这样点点滴滴就是无漏之善。

关于三轮体空的内涵,《金刚经》说:

  菩萨所做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意思是说,不要贪着所做的善事、福德,见了就做,做了就放下。一般人在养育儿女的时候,都自自然然,不觉是在付出,也不觉得辛苦,爱他们甚至比爱自己更深重,因为他们是自己的骨肉。但是如果对外人,通常我们都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外人不是我的骨肉。我们众生就是有一种人、我的差别观念,有差别观念就不平等,一定有界限。

菩萨所缘 缘苦众生

但是菩萨没有界限,菩萨是平等心,没有人、我的差别,所谓「菩萨布施,等念冤亲」。菩萨看到需要帮助、救度的对象,就即时现身,所以说诸佛菩萨的心,是大慈悲心。「菩萨所缘,缘苦众生。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如箭入心,欲拔其苦。」这段法语,就是讲行菩萨道的菩萨,所存的心是慈悲心,慈悲的对象就是苦恼的众生。看到众生受苦,菩萨就好像箭刺入心中,立刻要来拔除对方的痛苦。

应无所住 行于布施

大慈大悲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视对方如己,无论对方是怎样的众生,都要为他牺牲奉献,救度对方,拔除对方的苦恼。

《金刚经》又说: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就是说菩萨心无执着地在行布施,不觉得自己有在布施,没有行善的想法,有做就好像没做,也不会计较对方。

《金刚经》也说: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不住相布施就是三轮体空地布施,这样他的福德,就不是数目所可以计算,也不是我们凡夫所可以思量的。

所以我们学佛人知道这个道理后,就要不分对象,不计较多少,也没有任何计算的尽量布施。要做到无我,才能够成就。因为无我,所以无我执;因为无我执,才能真正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法者无我,无我方真,无我执方能大慈悲。

凡夫人天诸善 皆是颠倒虚伪

这些都说来容易,彻底实践非常困难,我们都做不到。不过在道理上要了解,尽心尽力去做,能做多少算多少。如果于法无所知,也都没去做,那就不是学佛的人,就是一般的人,将继续在六道、三恶道轮回。

不过我们求生净土的人要自觉,即使众善奉行,也是有漏之善,何况众善的内容其实还有很多,我们都做不到。

接着我念一段昙鸾大师的法语,来说明如果没有求生净土,所行之善都是有漏的,必定永远在轮回。昙鸾大师说:

  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故名不实功德。

凡夫人天诸善,包括人、天界所做的善事,都属凡夫的范围。无论当时所做的因或现在所受的果报,都是颠倒的、虚伪的、不真实的。所以五戒十善,以佛的眼光来看,都不是真实的功德。当然如果能三轮体空,就成为六度波罗蜜,能够到彼岸,能够成为真实的功德,进入超凡入圣的境界。

若不求生净土 就要轮回受苦

莲池大师说:

  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愿力轻微,又不求生净土,
  是人来生,多感富贵之报,亦多为富贵所迷,或至造罪堕落者。

这段法语,对我们深有警惕。就是今生今世持戒,累积很多善事的出家人,如果心地未明,不能大彻大悟,断除贪、瞋、痴烦恼,而且愿力又不够深切,又不求生极乐世界,像这样的修行人、出家人,来生往往召感富贵的果报,也经常在富贵享乐之中迷失、造罪,将来就堕入三恶道。

所以一个清净持戒,精进修行的出家人,只要还未大彻大悟,断除烦恼,就会继续轮回。如果他的愿力深彻,知道此生修行未成就,切望下一世,甚至生生世世保持人身,继续学佛修行,这种愿心就非常的深,也才有机会继续得人身,再修行下去。

求生极乐世界 才是根本解脱

不然就要求生极乐世界,因为求生极乐世界,当下就解脱三界轮回,一旦到极乐世界,就进入不退转等觉菩萨的果位。如果没有求生极乐世界,愿力又很浅,只凭这一世持戒、修福的善因善果,来生会投生富贵人家,可能相貌庄严,头脑聪慧,事业成就,家庭美满,健康长寿,这就是富贵的果报。

但富贵的果报容易使人迷失造业,终至堕落三途。所以说起来,无论是修什么行,精进或者懈怠,最后都要求生极乐世界,这样才是根本的解脱。不然轮回未出,非常危险,堕落的可能性非常非常的高。

还有一位清代截流禅师,他说:

  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冤。

这跟刚刚莲池大师的法语内涵相同。就是说一个修行人,如果没有正知正见求生极乐世界,悠悠泛泛随缘去修种种的善,这样叫「第三世冤」。跟第三世结冤,会成为第三世的冤业,虽然下一世富贵,但在富贵中造业,这样第三世就堕落了。所以此生的善竟成为第三世苦的果报,这是因为没有正信,没有求生极乐世界。学佛的人要有正知正见,而求生极乐世界,是学佛一定要确立的正知正见。

专念阿弥陀佛 具足往生净业

印光大师说:

  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

意思是说世间的善业,包括五戒、十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等,并没办法使我们出离三界六道轮回,这些善业如果和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的念佛的净业相对照,全非比较。所以这句法语,让我们有很深的体认,确确实实就是如此。

我们今生当然要行善积德,但并不是依靠这个而希望还有生生世世。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信愿念佛,信有弥陀的救度,有极乐世界的归属,愿受弥陀的救度,愿生极乐世界。此后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这就是信愿具足的往生净业。

人生在世虽然也会行善积德,但往往都是恶多善少,必定会堕落,轮回不出,生生世世都要受苦受难。所以说起来,真正的善业和功德,就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有漏之善,不生弥陀无漏之净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无漏的清净国土。无漏就是刚才所说的没有三毒。极乐世界的境界,那里所有的众生,不只没有贪、瞋、痴三毒,也没有尘沙惑和无明惑。那种境界正如善导大师所讲的「极乐无为涅槃界」,是无为、无造作、清净无染、不生不灭,而且常住不坏的境界。

往生极乐 自度度人

我们也可以进入这样的净土,所证悟的就跟阿弥陀佛一样──「证同弥陀,光寿无量」。光明就是智慧,寿命就是慈悲,智慧慈悲跟阿弥陀佛一样无量无边。有智慧才有能力救度众生,有慈悲才有愿力救度众生。如果有愿力没能力,就没办法救度众生;如果有能力没愿力,也没有办法救度众生;必须有愿又有力量,才能救度众生。

学佛目的是自度度人,如果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就能达到自度度人的目的。

往生当凭 念佛一行

「有漏之善,不生弥陀无漏之净土,故往生当凭念佛一行」,因此我们必须求往生,往生主要是依靠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如同刚才所说的,我们要做人是依靠五戒;生天依靠十善;成为阿罗汉,须依靠四谛,十二因缘;要成为菩萨,必须靠六度万行;而往生极乐世界,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单单依靠念佛这个法,独一无二,唯此一真实,无二亦无三。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单单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的本尊是南无阿弥陀佛一佛;我们所拜的,是南无阿弥陀佛一佛;我们所赞叹的,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一佛;所供养的,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一佛;所观想的,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一佛;所称念的,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一佛。阿弥陀佛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依靠,在我们的心目中,也是最尊第一,无可替代,所以说「当凭念佛一行」。

今天就讲到此。南无阿弥陀佛!

(讲于2007年9月22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