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愿称名”之祖师传承
接下来,引用传承祖师的根据。
1.龙树菩萨:本愿称名,即入必定
“本愿称名”之义,第一位传承祖师龙树菩萨于《易行品》核心之文解释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此之“本愿”即是指第十八愿,“称名”即是第十八愿所言之“乃至十念”,“自归”即是第十八愿所言之“欲生我国”,亦即“愿生彼国”;如是之人,即时入必定(正定聚、不退转地),故劝“常应忆念”。
这段法语非常清楚明白地提出了“本愿”与“称名”。阿弥陀佛本愿是什么内涵呢?──若人念我,称名自归。意思是心中想念阿弥陀佛,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随顺阿弥陀佛的救度,愿生极乐世界,这样就在“念我称名自归”的当下进入“必定”的身分。
什么叫做“必定”?“必定”就是不退转。“即”有“同时即”与“异时即”两种意思,这里是指“同时即”,也就是现在、当下、不隔时、不隔日,就是今生今世,不用等到来生来世。今生今世肉体还在娑婆世界的当下,现在就已经得到不退转的身分。
又说: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2.天亲菩萨:本愿称名,速满成佛
“本愿称名”之义,第二位传承祖师天亲菩萨于《往生论》核心之文解释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此偈之大意是,任何众生,只要观知、信受阿弥陀佛“本愿力”之救度,必定于今生往生极乐世界,速证佛果。
“观佛本愿力”
就是释尊于《大经》所讲的“其佛本愿力”。
这个“观”不是入定“观想”的“定观”,这个“观”是清清楚楚地了解、没半点怀疑,也可以说是“知”、“信”的意思,也就是“观知”、“观信”。“观知”、“观信”就是知道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信受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救度,此即“观佛本愿力”之意。
“遇无空过者”,
如果能够了解、信受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救度,就不但没白白的空过一生,而且获得无上功德。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能够使他今生解脱轮回,而且必定顺次往生极乐,这就是“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因为能够离开六道轮回,能够往生极乐,就能够成佛;佛的功德充满无边无尽的法界,所以佛的功德就是大宝海。为了让世间人容易了解,权且用海来形容,因为就一般人的印象,汪洋大海深无底、广无边。当然,以地球上的海来说,再怎么深也有个底,再如何广也有个边,然而佛的功德,是大到没办法形容、想像、思考的,所谓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所以叫做“功德大宝海”。而“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的,唯有“本愿称名”,故说“观佛本愿力”。此偈是对释尊所说“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之功能的解释。
由这两段法语来会通,“称彼如来名”就是佛的本愿,唯有“称彼如来名”才能呼应弥陀名号之中的光明功能,所以说“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也唯有“称彼如来名”才能吻合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意义、功能,所以说“如彼名义”;唯有“称彼如来名”才可以称为真实的修行,否则不是真实的修行,所以说“如实修行相应”。同时显示,不论何人,只要“称彼如来名”,都能快速拥有成佛的大功德而快速成佛。
这两段法语就是天亲菩萨“本愿称名”的传承。
3.昙鸾大师:本愿称名,乘佛愿力
“本愿称名”之义,第三位传承祖师昙鸾大师继承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的净土教理,于《往生论注》所标示之“易行道”中说:
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佛因缘”
是指第十八愿,因为一切善恶凡夫,愿生净土,只要念佛,必得往生,这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之力故。
“乘佛愿力”
即是“乃至十念”之念佛,念佛即自然乘佛愿力故。是故昙鸾大师于《往生论注》之结论说: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又说: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以此明知:十念之念佛,即是乘佛愿力,便得往生;信而行之,即是“信佛因缘”;不信不行,即非信佛因缘,亦非乘佛愿力,不得往生。
换言之,何以“十念念佛”之众生便得往生?因为“念佛”即是“缘佛愿力”故,便得往生。信者信此,行者行此。故《往生论注》之结论总结而言: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摄护念佛人之“弥陀本愿力”)可乘,当生信心(念佛),勿自局分也。
4.道绰大师:本愿称名,罪恶亦生
“本愿称名”之义,第四位传承祖师道绰大师于《安乐集》“第三大门”解释说:
十方人天,欲生我国者,莫不以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此弥陀第十八愿之义──“本愿称名”之义,始由龙树菩萨开阐,再由昙鸾大师继承,后由善导大师大成之。前后祖师一脉相承,了无疑义。(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