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国阿弥陀佛接引图

在中国,阿弥陀佛可说是与我们这个世界缘最深、最近的佛,可谓无人不晓,不管信不信佛,人们都会不自觉地从口中念出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形象也因此常为人熟知,而阿弥陀佛像中,流传最广的要数阿弥陀佛接引像。

阿弥陀佛接引像是描绘往生之人命终之时,被阿弥陀佛接引至西方极乐净土的场景。众生往生之后,不仅永脱轮回之苦,永享极乐诸乐,而且疾速成佛。常见的阿弥陀佛接引图,有单尊阿弥陀佛垂手伫立像,有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像,也有阿弥陀佛携极乐世界诸圣众一齐接引像。

历史上,阿弥陀佛接引相,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造像风格,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绍西夏时期的几幅接引相。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西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古国。西元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1038年,西夏立国时,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地区。

历史上,西夏历代诸王均崇信佛教。彼时西夏国境内,全民信佛,寺院林立,法事不息。而西夏的佛教艺术由于受到西夏政府和社会的提倡和重视,不仅能得到较多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援,而且艺术品的创作者均有虔诚的佛教信仰。这样,就使西夏佛教艺术创作中出现了许多传世精品,尤其是在绘画艺术方面,西夏有很多留存于世的壁画、版画、卷轴画、岩画。

(图一)

1909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黑水城出土了3幅西夏时期(1032-1227年)阿弥陀佛接引图,画面华丽庄严,引人入胜。反映出西夏文化独有的内涵和特点,表现了明显的地方和民族的特色。也可由此推知,当时的净土信仰在西夏国流布甚广,普行于世。

第一幅图(图一),图中阿弥陀佛现佛三十二相中诸多庄严:顶上肉髻相,顶上有绀青低平肉髻;眉间白毫相,两眉间有白毫,右旋,放光,又称毫光、眉间光;目绀青色相,眼睛绀青,如青莲花;手指细长相;手足柔软相;垂手过膝相;七处隆满相,指两手、两足、两肩、颈项等七处的肉都丰满、柔软;身形端直相;两颊隆满相,等等。

佛着红色袈裟,偏衫轻薄贴体,有绿色头光。胸前有卐字。双手掌心都有法轮印;左手姆指与无名指相捻,作说法印,又称转法轮印;右手施与愿印,表示能满众生所有愿。双足各踏一朵青莲。观音、势至二菩萨合捧金莲,齐来迎接往生人。观音菩萨冠上饰化佛,大势至菩萨冠上为宝瓶。

画面左下角绘一身形比例微小的僧人,在树下合十而坐,寂然而逝。此时,僧人已为阿弥陀佛眉间毫光摄取,神识化作一童子形象,乘祥云从顶上而出,进入阿弥陀佛的光中,立于金莲旁,表现僧人将至西方净土莲花化生。

(图二)

第二幅图(图二),画右半部绘阿弥陀佛,左半部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身躯较小,主次关系明显,三者皆立于赤、青、绿、黄的涡卷彩云上。阿弥陀佛作接引状,有绿色头光及红色举身光,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双足各踏青、红莲。观音菩萨侧立,宝冠上有化佛,头光为白色,足踏青莲;大势至菩萨宝冠上饰宝瓶,头光为青色。

二菩萨手捧金色莲台,作势迎接图左下角的往生男子,男子的发型、服装为西夏党项族特有。男子为阿弥陀佛毫光摄取,从头顶升起,化为腾云的童子,进入阿弥陀佛的光中,跪于金莲旁,象征着往生净土。

背景以红色为底,上方绘天宫楼阁及莲花、笛、鼓、琵琶等乐器,表现出西方净土世界的庄严。此幅作品强调西方净土三尊与被接引者的关系,设色鲜艳,线条流畅,服饰容貌无不精心描绘。

第三幅画(图三)中,阿弥陀佛足踏双莲,左手施说法印,右手作与愿印,眉间白毫宛转射出一道白光照覆往生者,表现佛接引之势。顶上华盖以白云包覆,缀饰摇曳。往生者为一对夫妻,男者持长柄香炉,发型是遵照西夏景宗李元昊(1032-1048在位)发布的秃发令之样式而绘;女者双手合十,发髻高绾。从服饰来看,二者极有可能为贵族佛教信仰者。

佛轮廓以红色线勾描,肤色原先涂有金泥,现金泥多已脱落。红色袈裟可见金泥描绘的莲花纹,下摆则绘有宝相花纹。全图洋溢着宁静庄严的气氛,画风洗练,表现出宋代(960-1279年)的绘画风格。

阿弥陀佛接引念佛众生,这有什么经典来源和依据呢?

在《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发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佛说阿弥陀经》里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观经》九品往生章中,更是以大量篇幅描绘了弥陀接引往生人的场景。

正由以上释迦佛在三经中开显的净土法门,才使得我们了解到,原来法界中有这样一尊光明接引的佛,慈悲救度的佛——佛中之王、光中极尊的阿弥陀佛。

一般的佛像多呈现结跏趺坐像,唯独阿弥陀佛像多为立像,这其中有何缘由呢?善导大师曾在《观经疏》中自设问答道:

  问曰: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轻举,既能不舍本愿,来应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机也?
  答曰:此明如来别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常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意思是说,诸佛都有无上之德,世出世间最为尊贵;阿弥陀佛发愿来救度众生,为何不现从容安详的端坐像呢?那是因为祂见到娑婆世界众生为诸苦所迫,而且在业力的驱使下,都无一幸免地被牵向三恶道。阿弥陀佛悲心所见,哪里还端坐不动,此时唯有急切赶赴苦界,“立撮即行”,来到众生面前,施以接引之手,接往祂的极乐净土。故而阿弥陀佛的站立像,淋漓尽致地显示了其救度众生出三界火宅之急迫,如同救援队需第一时间赶赴重灾区一般。佛这样的姿态,给予我们临临入于地狱的众生莫大的安慰!

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光佛。光明代表佛的智慧,而阿弥陀佛的光很特殊——它专门摄取念佛之人往生极乐。《观经》中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在这三幅接引图中,都表现阿弥陀佛眉间放出毫光摄护念佛之人:此光护佑念佛之人临终不受邪魔扰乱,保持正念;继而摄取其往生极乐成佛。所以,我们念佛之人,可以说时时都在阿弥陀佛光明的护佑中。这种光明非肉眼可见,乃是心光——内心与佛心相融。

念佛之人,一面随缘过着凡夫的生活,却已得到了必定成佛的身份,内心永恒地沐浴在无量光明之中。

佛昀居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