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法师好,末学有个问题,佛经上说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花,人中妙好人、最上人、稀有人;但另一方面《宗风·俗谛》要我们谦虚,恒常尊他为最上,即使恶人我们也比不上。请问俗谛里面为什么不提自信?自信和谦虚矛盾吗?我一直缺乏自信,但看了您公众号上的文章,把自信建立在念佛之上,感觉自信心好了一些,但不知道自信心和谦虚这两者应该怎么调和运用?
答:
自信的人才有力量谦卑,谦卑的心正是自信心中折射出来的光芒。
念佛人的自信与谦卑本来就是一体的。
“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们不得不谦卑;而“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佛之力由我之信心之开启转成我之力,于是对于今生一世自己决定了生脱死产生无上信心——自信又由是而建立。
若无机深信,念佛人在人格上难见谦卑,“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若无法深信,则人格上又难见自信,永世沉沦六道之未来,如何能给我们些许信心?
对于卑劣心重的众生,佛便于《观经》中盛赞我们为“人中芬陀利华”,众生得佛赞许鼓励,卑心得提,疑云消散,欢喜称名;对于傲慢心重的众生,佛说要“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要认识到我们“五恶、五痛、五烧”的本质与命运。
机法本来一体,不是如是机,便无如是法;佛说如是法,正为如是机。信己无力,信他有力,本质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清醒体认,并无在主观意识上或增或损一分一毫。故而谦卑与自信也成一体,谦卑无碍自信,自信无碍谦卑,谦而自信,自信而谦。想到自己绝无力量跳脱轮回,唯有仰靠弥陀,而生发对佛的信心,自信由谦卑益强;想到全托佛力方能脱轮回之身,自忖无半点德能,唯有业力缠身,谦卑由自信更深。
一般人或将谦卑与自卑混淆一起,自信与自傲混为一谈。自卑与自傲其实亦是一体之两面。一个人内心自卑,认为自己不如人,于是极力故意做出高人一头的行状,借此掩饰内心的自卑不足,此即是自傲。这样的傲慢底下,便是不堪一击的自卑,傲慢之人比谦卑之人更敏感、更容易受伤的原理便是如此。
那么“谦卑、自信”和“自卑、自傲”的分齐在哪里呢?在于前者“为己”,后者“为人”。谦卑与自信者,以自我为中心,以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为观照、努力的方向;而自卑、自傲者总是以他人的眼光为中心,不断地将自己与他人相比较,比较结果我不如人,便生自卑,比较结果人不如我,便生自傲。若无比较,自己便永远都是最好、最佳,少却很多烦恼。这种分别、比较甚至是牵引我们轮回的元凶。《往生论注》言:“(法藏因地之时)见有国土,优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长沦三有。”
两对概念还有一点不同之处,在于“谦卑、自信”源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清醒的认知,而“自卑、自傲”则主观判断、主观臆想得多,情绪起到了扭曲现实的作用,情绪越强烈,扭曲越严重。故而我们有时看“自卑与自傲”者所思、所言、所做,往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甚而瞠目结舌。
人最好的心态,即是不卑不亢、平静柔和,也就是经中所言:“心无下劣,亦不贡高。”净土法门恰是医治我们下劣病、贡高病的良药。
落魄失败、穷困潦倒之徒,想到佛大慈悲愍,绝不会因卑贱之躯,而见弃于我。不仅不放弃,反而会迎我入净土,给我尊贵无比之佛身,于是自信心重拾,过着有希望的生活。能力不如人,工作不如人,地位不如人,收入不如人,长相不如人……一切不如人,都只如浮云无碍青山。
清朝松江东门桥下一乞丐,终日念佛,乞得一日够吃之钱,便不再乞。有人为建房屋,坚辞不受,云“有一物便有一物之累”,将钱持去供斋。临终无疾坐化。
此即卑者无卑心。
能力出众,际遇昌顺之辈,想到世福再大,也是幻梦一场,能力再强,难抵轮回业力,故而只能匍匐弥陀脚下,乞佛神力加被,幸得一生出离生死,于是高慢心自平,冷静柔和。能力超众人,工作超众人,地位超众人,收入超众人,长相超众人……一切超众人,亦如浮云无碍青山。
古代念佛的大名人、大居士——白居易、柳宗元、文彦博……无一不是位高名重,却心无半点傲意,悲悯利物,接济中下。
此即高者无慢心。
宗道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