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当释迦牟尼佛说完这段话,阿弥陀佛立即主动出现,站立在空中,而且两位侍者──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侍候在左右。三尊的身上发出的光明非常的炽盛,因为光明很炽盛,以致于没办法看清楚他们的尊颜;光明非常的亮丽,即使是一百个、一千个紫磨黄金色,都没办法跟阿弥陀佛的光明相比的。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韦提希夫人并没有想到阿弥陀佛会出现,心里根本没有准备,当突然看到阿弥陀佛出现,内心无比的感动、欢喜,往生的心立刻就决定了,当下向阿弥陀佛顶礼,之后,阿弥陀佛就消失了。
韦提希夫人很感动、很感恩,由于考量到自己的苦恼,所以也同情其他众生的苦恼,因此就跟释迦牟尼佛请问:“释尊啊!我现在能够看到无量寿佛和二位大菩萨,那是因为有佛力加持的缘故,若凭我自己,是业障深重的烦恼凡夫,是不可能有这个功德力可以看到的;可是未来的众生没有现在这一种加持力,他们怎么能够观看到无量寿佛和二位大菩萨呢?”
这三段经文所呈现的场景是很庄严,而且能够令人极为感动和欢喜的。我们单看这三段经文,好像很单调,没有特别的感受,阿弥陀佛显现出来了,也只是白纸黑字看过,好像走在路面上遇到了贵人,可是我们没有认出,终而擦肩而过。但善导大师“慧眼见真”,看到这一段经文就眼睛一亮,晓得这一段经文在整部《观无量寿经》特别不一样,是在凸显阿弥陀佛主动救度的地方。因此针对这几段经文,善导大师也特别发挥它的深义。善导大师说:
娑婆化主为物故,住想西方。
安乐慈尊知情故,则影临东域。
斯乃二尊应许无异。
“娑婆化主为物故,住想西方
”,“物”就是众生,娑婆教化的主人释迦牟尼佛,为了救度众生,要我们众生心向极乐世界。
“安乐慈尊知情故,则影临东域
”,“安乐”就是指安乐世界,也就是极乐世界。“慈尊”,慈悲尊贵的人,就是指阿弥陀佛。“知情故”,他在极乐世界晓得这个时候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正在为韦提希夫人,乃至为未来世的众生,在宣讲他积极、主动、平等、无条件的救度的法门,所以说“安乐慈尊知情故”。他晓得释迦牟尼佛正在开讲这个法门。“则影临东域”,阿弥陀佛亲自现身到东方的娑婆世界。
“斯乃二尊应许无异
”,这就显示娑婆化主的释迦牟尼佛,以及安乐能人的阿弥陀佛,这两位佛“应”和“许”是没有两样的,也就是他们的心意是一致的,教法也是一致,没有不同的。所谓“应”就是答应,释迦牟尼佛答应韦提希夫人,为韦提希夫人讲解观想极乐世界的方法,这个就是“应”;“许”就是阿弥陀佛的许可,阿弥陀佛主动的显现在这里,跟释迦牟尼佛一搭一应。
这一段,我再用白话解释:释迦牟尼佛要十方众生,将心专一转向西方,想着西方极乐世界,不要想将来还要在娑婆,或是往其他的净土,其他的国土。阿弥陀佛就马上知道释迦牟尼佛,和韦提希夫人的心情,所以就主动的现身,让人家知道二尊的心意是一致的,相同的。
然后善导大师继续又说:
但以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
诈亲含笑,六贼常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
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
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娑婆世界是六道轮回的痛苦境界,为什么?原因在于娑婆世界的众生都是杂恶,做种种恶事,因为有烦恼;如《地藏经》所讲的“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所以说“杂恶同居”。
“八苦”就是生老病死苦,又加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除了这八苦交煎之外,同时下面又有“三恶火坑,临临欲入”,三恶道如同在燃烧的大火坑,这个大火坑在我们脚底下,等待我们落入,去受大火燃烧的苦报。
因为众生正处在这样的种种痛苦交相煎迫当中,阿弥陀佛非常的悲悯,不忍心安坐在众宝莲花上眼睁睁的看着我们受苦,所以阿弥陀佛站起来,踮着脚尖,向娑婆世界的方向现身而来,以本身的示现来证明自己的大悲。
什么样的大悲呢?善导大师有特别的解释,说:
明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众生之中只要有人回心正念──回转其他的杂修杂行,专一念佛,作为往生的正因,愿生极乐,就马上让他们成为能够往生的人。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主动从极乐世界到娑婆世界现身,是要证明一件事情。证明什么事情呢?证明他平等慈悲的救度。如何平等慈悲的救度呢?只要有人念佛,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让他当下获得决定往生的身分。也就是说,即使他当下寿命还没有到,可是已经确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了。
这个就是善导大师对于阿弥陀佛现身而来,应声而现,住立空中的解释。
需要再进一步讨论的是,释迦牟尼佛要为大家解说消除苦恼的方法的时候,阿弥陀佛就立即应声而现。可是当阿弥陀佛消失之后,释迦牟尼佛是接着继续讲第七“华座观”的观想法门。这样,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除苦恼法”,到底指的是什么?是指阿弥陀佛现身所表示的弘愿念佛法门呢?还是指释迦牟尼佛继续再讲说的“华座观”的观想法门呢?这是一个疑问。
从《观无量寿经》表面的经文来看,所讲的似乎是“华座观”的观法,但是从释迦牟尼佛的密意(内心的意旨、意愿)来讲的话,不是“华座观”的观法,而是阿弥陀佛所示现的念佛的弘愿法。
不过,我们先从经文上来看。所谓“除苦恼法”的“苦恼”,就是经文上所讲的“五万亿劫生死之罪
”(《净土宗圣教集》一五六页)。,也就是说“华座观”的观想方法,观想成就的话,就能够消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五万亿劫生死之罪是指轮回六道所有的罪。所以善导大师在《定善义》首先注解说“但能住心缘念,罪苦得除
”(《圣教集》五九二页)。所谓“住心缘念”,就是住心在于“华座观”的境界,加以观想的意思,也就是所谓的“定即息虑以凝心”。“息虑凝心”有“止”的功夫,也有“观”的功能,能够心没有杂乱,止于寂静,对“华座观”能够清清楚楚的如现眼前,这个就是“住心缘念”。能够这样的话,就能够“罪苦得除”,除去五万亿劫生死苦恼的罪障。所以从经文表面看,“除苦恼法”所指的是“华座观”的观法。
但是从佛的密意来说,住立空中的佛身,才是除苦恼法。因为当释迦牟尼佛说到要“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时,话刚说完,阿弥陀佛立即就现身了。如前文已引用的,善导大师首先解释说“娑婆化主为物故
”,释迦牟尼佛为了救度众生的缘故,要众生“住想西方
”,这个时候,“安乐慈尊知情故,则影临东域。斯乃二尊,应许无异。
”道理就在这里。释迦牟尼佛说要讲解除苦恼法,阿弥陀佛就立刻现身,表示两尊所要显现的目的就只有一个,就是所谓的“除苦恼法”,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
如果深一层思考就知道,二尊(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的意旨是一致的,是要以弘愿念佛来救度苦恼的众生。所以说从佛的密意、内心的意愿来讲,“除苦恼法”所指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南无阿弥陀佛本身涵盖佛的力量、佛的愿力、佛的功德力、佛的无碍光明、救度十方念佛众生的力量,有这一种含义。阿弥陀佛不会随随便便显现,他显现一定有目的,一定有内容,那内容就是阿弥陀佛的平等、无差别、无障碍的救度众生。
这里还有一个疑问:除苦恼法讲的是“教法”,所以相对的,阿弥陀佛也应该以教法来与之呼应,可是经文中,与除苦恼法相呼应的却是住立空中的“佛身”,这不能不说是身法不应,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疑问看来是个问题,但是仔细想想,其中并没有什么冲突。为什么?因为住立空中的阿弥陀佛就是无碍光如来,这无碍光如来就是“尽十方无碍光如来”,《阿弥陀经》就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所以阿弥陀佛遍照十方、无所障碍的光明,就显示出阿弥陀佛是尽十方无碍光如来。
阿弥陀佛这一尊佛,有无碍光,乃至十二光。阿弥陀佛从哪里来?最根本可以说是从第十八愿成就所显现的;第十八愿所成就的是什么呢?成就一句名号。
当然,第十八愿成就佛身,所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要能够使十方众生往生,才能够成为这样的一尊佛,可是第十八愿成就的内容,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就是三心,也就是“南无”的意思,也就是信和愿,“至心信乐”是“信”,“欲生我国”是“愿”,“乃至十念”是“行”,就是“南无”(信、愿)和“阿弥陀佛”(行)。
“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行”,我们往生的功德,以及在极乐世界成佛的功德,都在这四个字里面。这四个字的功德是要给谁?要给“南无”的众生。只要众生“南无”了,也就是“信”和“愿”了,当下就拥有阿弥陀佛的功德了。
好像什么东西必须要用什么东西来承载,水要用杯来承载,饭要用碗来承载,阿弥陀佛的功德我们要用什么心来承载呢?要用“信心”来承载。
我们要信弥陀的救度,我们要愿生弥陀的净土,这个就是在“南无”。既然我们有“南无”的杯子,阿弥陀佛功德大宝海的甘露水就在里面了;我们只要把碗端出去,阿弥陀佛让我们成佛的功德佳肴也在碗里面了。
所以,第十八愿成就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要“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就是摄取信佛念佛的人。
因此,住立在空中的阿弥陀佛本身,岂不就是名号的“要法”?所以佛身既然是名号的“要法”,即可说就是回应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除苦恼法”的教法所涵盖的相应法,毫无冲突或不通的地方。同时,佛体与佛名是一体的,佛的本身是佛名号,佛的名号是佛的本身,是一体不分开,而且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这就是“名体一如”。阿弥陀佛本身就是名号,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本身,阿弥陀佛本身就是无量的功德,因为阿弥陀佛就是无量──无量光、无量寿,涵盖所有无量,如此说来名号不也同样具有无量功德,这是“名体一如”的另一层深意。
再来,第九观的经文也说:
以见佛身故,亦见佛心。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也就是说,当韦提希夫人看到阿弥陀佛的时候,也晓得阿弥陀佛的心,因为看到佛身就看到佛心;那佛的心是什么?佛的心整体就是大慈悲。什么是大慈悲呢?大慈悲是平等的、不讲条件、没有选择对象的,平等普遍地要救度任何众生。所以看到佛身,就看到佛心,看到佛心,就知道阿弥陀佛的佛心是以大悲的名号普遍的广度众生,就像第十八愿成就文所讲的: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所谓“闻名信喜”,听到他的名号而信心欢喜,就“即得往生”,当下获得往生的身分。
所以韦提希夫人看到阿弥陀佛出现的当下,可以说也隐隐约约地听到阿弥陀佛跟她说:“韦提希呀!我要救你呀!你就这样来,我保护你,你不要害怕。 ”阿弥陀佛跟韦提希夫人这样讲,同样阿弥陀佛也跟我们这样讲,如果我们有听到的话,我们的苦恼就会消除,心就会柔软,就会信心欢喜。阿弥陀佛是无声的说法,所谓无声胜有声。
另外,这里讲的“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是表示所有罪的本体,跟数字是无关的,所以在《观无量寿经》往往也讲到“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或除无数劫生死之罪,或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如同“五百”,在古印度是形容很多的意思,像韦提希夫人就有五百侍女,难道她真的有五百位侍者吗?不是的,是指一个国家的太夫人侍者很多的意思。
这一段是“华座观”前面的经文。在这一段之后,经文就说: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
也就是说,从这个地方开始,释迦牟尼佛就具体的展开“华座观”的观想方法。因为那个时候,阿弥陀佛已经示现过了,已经不在了。本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是要讲解十三观的,而正当开始要讲解“华座观”时,发现韦提希夫人有苦恼,所以特别针对韦提希夫人的苦恼,讲解除苦恼法,可以说,在这个地方是观机逗教临时起意,就当下的根机与因缘所开讲的,而所开讲的正是净土法门的根本核心,也正是释迦牟尼佛内心一直盼望、一直等待机缘要讲的。
善导大师看到这一段经文的对告众除了阿难尊者之外,韦提希夫人也是佛要劝导流通的对象;不只是阿难要传承下去,也要韦提希夫人传承下去,而韦提希夫人也代表我们苦恼的众生。善导大师看出这一段经文,一方面是显彰阿弥陀佛救度的弘愿,同时也说明韦提希夫人“入信得忍”的地方。
善导大师解释,韦提希夫人在这种场景之下,获得了“无生法忍”。这里所说的“无生法忍”不是超凡入圣,断除烦恼,获得无生境界的“无生法忍”,而是这一种场景之下,领悟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救度的悲心,而欢喜信受弥陀的救度,心灵大转换,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这里的“无生法忍”就是内心欢喜的、领悟的──领悟到弥陀的救度;同时是信心的──产生对弥陀救度的信入之心,所以这一种心境就是欢喜、领悟、信受的心境,如同“第十八愿成就文”所讲的“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
”那一种欢喜的状态;也如同《无量寿经》“流通文”所讲的“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的那一种状态。
不过或许有人会疑问,甚至有失落感,认为那是韦提希夫人在两千五百年前正法时代,尤其是亲自面对着释迦牟尼佛,所以能够有那一种心境,到两千五百年之后的末法,尤其是东方娑婆世界中国的地区和当时的印度场景不一样,我们怎么有办法像韦提希夫人产生同样感动的那种心境?其实这是上中下根机各别,以及面对的境界不一样。
韦提希在两千五百年前面对的是释迦牟尼佛,以及阿弥陀佛的现身;两千五百年后的现在,我们见不到释迦牟尼佛,只见到释迦牟尼佛当时所讲留下的经文,我们从经文当中,晓得有这样的场景、事件,同时晓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现在说法”,两千五百年前向韦提希夫人说法,两千五百年之后,其实同样也是在说法,只是方式不一样。
所以,根机不论上中下,时间不论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不论任何境缘,阿弥陀佛的救度都是永恒不变的,所示现的救度方法,自然也是善巧应现的。我们如果对阿弥陀佛的救度能够信受,那就跟韦提希夫人一样,获得“三忍”──喜忍、悟忍、信忍。也就是信受──信受弥陀救度,是跟韦提希夫人是一样的。
当然,在那个时候,她的心情肯定是很激动、感动的,而我们只不过从经文去看、去思维,或许没有韦提希夫人那时候的那一种心境;但,阿弥陀佛的救度不变。
领悟或许有深、有浅,感动也有激情或含蓄,但同样都获得弥陀的救度,同样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因为那是根机的不同,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各有不同,但获得往生的功能是没有差别的。所以善导大师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古人也形容说:“鸭脚短,鹤脚长,就这样往生。”意思是说,鸭子的脚本来就是短的,白鹤的脚天生就比较细长,众生的根机各个不一样。细长的就以细长的身分往生,脚短的就以脚短的身分往生;智慧比较高,领悟比较深的,就以这种身分往生;智慧比较低,领悟比较浅的,也以这样的身分往生。只要是信受弥陀救度,心境虽不一样,但都同样往生。为什么?因为往生的功能、功德、力量,不在我们本身,完完全全都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身在空中,就是在显示这一点。
我们只要起一念的信受──虽然每个人信心的程度不一,但阿弥陀佛都知道,阿弥陀佛就以光明来摄取我们,让我们当下获得往生的资格,业报尽,要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以莲花来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
有关阿弥陀佛莲花的接引,我来说一件极乐世界的莲花有念佛人名字的故事。
台北三重有一位莲友叫刘金珠,女众,今年七十岁。她年轻时就开始学佛念佛,很精进,也很发心,长期都在三重的一个念佛堂打法器、带念佛。金珠的儿女林思妤,受母亲的鼓励与影响,也都学佛,可以说是佛教家庭。金珠的先生虽然没学佛,但并不反对金珠学佛;去年底,金珠的先生往生,刚好前去助念的有我们念佛会的莲友,因而结下了缘,她也就接触了我们的法门。
今年(2019)四月十一日,金珠和她的女儿思妤,以及女婿到台北教团跟我见面,女儿、女婿也都学佛,谈话当中,晓得他们有一个女儿七岁,我就跟他们说,可以鼓励小女孩念佛,因为小孩子心思最单纯,较不受污染,她念佛,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去。当天回去,思妤就跟小女儿讲,她睡觉前念佛,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去。
过了几天之后,她们又跟我见面,思妤就跟我说,当天晚上她的女儿就梦到了极乐世界。小女孩梦到的极乐世界是什么情景呢?思妤说她的女儿在极乐世界看到外公,而且外公变得很年轻、很帅;也看到阿弥陀佛,小女孩并试着把阿弥陀佛画下来──阿弥陀佛站在莲花上,头上有一小颗、一小颗的发髻。
我就告诉她们,小女孩梦到极乐世界,场景庄严磅礡,景观很多,你们必须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的经文去问小女孩,把她所看到的讲出来,不然小孩子不知道怎么讲,也不会形容。譬如你可以问她,极乐世界是怎样的地面?房子是怎样的房子?树木花草是怎么样?还有极乐世界有很多莲花,莲花都有我们念佛人的名字,你可以问她有没有看到你们的名字?
她们母女回去,就问小女孩:“有没有看到莲花?”
答:“有,有看到莲花。”
问:“莲花有没有名字?”
答:“有。”
问:“谁的名字?”“有妈妈你的名字,也有外婆刘金珠的名字,而且外婆你不只是刘金珠三个字,你是林刘金珠四个字耶!”原来金珠的先生姓林,以前的人习惯冠夫姓,所以她的身分证是林刘金珠,可是对外都是刘金珠三个字,很少人家称呼她林刘金珠的,可是这样的事实,她的小外孙女居然是从极乐世界的莲花看到的。
问:“有看到外婆的名字,妈妈的名字,那爸爸呢?”
答:“爸爸没有。”因为她爸爸虽然学佛,但不以念佛为主,所亲近的团体是强调人间佛教,不强调将来要往生极乐世界的。
这样的故事是小女孩编不出来的。所以只要念佛,极乐世界的莲友就有念佛人的名字。
接下来,我们回归到善导大师的解释:
弥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也。
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
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阿弥陀佛应声立即出现在空中,显明阿弥陀佛要以他本身来证明,任何众生只要回心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当下都能得到往生。善导大师也引用问答,一问一答说,佛是非常尊贵的,与众生相处,佛是坐着,众生往往是站着,为什么此时阿弥陀佛却是站立在半空中?善导大师就回答说,众生都踏在三恶火坑的上面,三恶火坑的火已经烧到脚底了,阿弥陀佛非常的迫切,所以他是站着的,怕坐着来不及迅速救拔。这显示出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迫切性,如果不是一个箭步过来把我们捏到极乐世界去,我们就要陷入三恶道的火坑了。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阿弥陀佛站着,而且三只小指头把我们的耳朵一捏,就捏到极乐世界去了,所以说“立撮即行”。“撮”就是用手指头把东西一捏就拿走的意思。好像一个孩子掉入水中,他大声喊爸爸,爸爸立刻过来,一伸手就把孩子从水中抓到岸上来一样。难道这时候,这位父亲还会坐着,好整以暇的跟这个溺水的小孩谈条件吗?一定不会。心中唯是急切、担心、不忍,一心只想赶快把心爱的孩子救起来,唯恐稍慢些就来不及。
善导大师的回答让我们很感动,显示出阿弥陀佛主动、积极、平等、无条件的救度悲心。
在这里,我们应该回过头来了解韦提希夫人她的心历路程。
韦提希夫人在释迦牟尼佛为她宣说第七观之前,已经先讲了三福的散善,也就是第一“世福”(世间的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共四种;第二“戒福”(小乘的善)──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共三种;第三“行福”(大乘的善)──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共四种。三福总共就有十一个内容,每一个内容都很深广,而且不容易做得到。
韦提希夫人已经听过了这三福的内容,同时也听过了十三观的前六观: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宝树观、宝地观、宝楼观,这些要入定观想的方法。如果详细体会,就会发现修行这一些法门是极为困难的。韦提希夫人是一个“心想羸劣”的凡夫,也就是说贪瞋痴没有比别人少,情绪也比别人大,同时养尊处优惯了,以这样的根机,想要修这一些法门,成就的希望是极为渺茫的。
其实,岂止是极为渺茫,韦提希夫人在听闻了这一些法门之后,因为体悟到自己根机的愚钝与罪恶,而开始变得无所适从,不晓得怎么样才好,散善三福肯定是做不到的,水想观、日想观,更是不可能。
佛法犹如一面法镜,认真闻法,以法镜照心,就会发现自己的实相。论韦提希夫人,不知善恶报应,不知三世因果。在宫中过着奢华的生活,极尽五欲的享受,而且未怀孕时惨杀修行者,将生产时谋杀亲生骨肉,连释尊都敢责问,如此罪大恶极,却以为平常,不知善恶因果报应的可怕,无有惭愧忏悔之心,如果说自己是恶人中的恶人,罪人中的罪魁,亦不为过。如今面对法镜,才看出自己丑陋罪恶的实相,恶鬼罗刹就是自己,既没有资格往生极乐,未来的去处就是地狱。
看这一些经文,我们就可以发现,一开始韦提希夫人一边悲叹自己的不幸,一边埋怨自己的儿子阿闍世王的所作所为,同时也抱怨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韦提希夫人,只是看到别人的不是,却没有反躬自省自己的罪业与根机,可以说没有自知之明。可是因为王舍城的悲剧,她才借这个逆缘生起愿意往生净土的心,同时又蒙受释迦牟尼佛亲开金口为她讲经说法,这才了解到自己罪恶的实相,也了解到如果需要这样修行才能够往生弥陀净土的话,那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样的世间善福,都很难做得圆满了,更何况是难度远在这之上的戒福、行福,还有定善种种修行?即使释迦牟尼佛说,学佛一开始,就应该先深信因果,可是我们的心往往都是烦恼重,愚痴无明,抱怨对方,不会去认为是自己过去现在的因果,情绪片刻都不能止息。
所以韦提希夫人从一开始听释迦牟尼佛说法,一直到这个时候,可以说心已经是很疲倦了,感觉到“啊!糟了!这样下去,我哪有希望呢?除了地狱之外,无有去处。”那个心境会是怎么样?就是苦恼的心境;但苦恼归苦恼,可是极乐世界那么好,娑婆世界有地狱、饿鬼、畜生,杂恶同居,所以娑婆世界将来一定要远离,而极乐世界一定要往生,所以不想放弃。那不想放弃,往生又很困难,要怎么办呢?真是左右为难。
释迦牟尼佛讲完定善十三观的第六观,进入第七观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正因觉察到韦提希夫人心中的苦恼,发觉显扬阿弥陀佛平等、无条件,慈悲救度法门的时机已经成熟,心中非常欢喜,就说: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
汝当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意思是说,我现在为你分别解说消除苦恼的方法,你应该铭记在心中,不要忘记,这个才是你能得到的,而且能够解脱的,这个等同你的生命,你要记住,不要忘记,同时听过之后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就像我跟你讲的一样,你也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释迦牟尼佛有他心通,了解韦提希夫人的心灵境界,所以讲出这一段话,来安慰韦提希夫人,同时为他开示往生方法。这对于韦提希夫人来讲,无异于是天外传来的妙音,当自己对往生净土不抱着希望,正苦恼的时候,忽然听到释迦牟尼佛要为她详细解说消除苦恼的方法,因此韦提希夫人就非常欢喜,非常的激动。原本已经心灰意冷的她,再次要顶礼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出乎韦提希夫人意料之外的,阿弥陀佛突然显立在空中,显现在她的面前,而且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分别陪伴在左右两边,光明炽盛,极尽庄严。所以当下韦提希夫人就向阿弥陀佛顶礼膜拜,这是经文的内容。
读过《观无量寿经》的人,都可以想像出这种场景。对于这样的场景,善导大师一开始是顺着文面的解释,因为《观经》主要就是在宣讲定善和散善的要门,而且正当阿弥陀佛出现而消失之后,释迦牟尼佛也是继续在讲十三观的内涵。所以就文面上解释,除苦恼法就是第七观的观法。不过在这里,善导大师因为觉察到了韦提希夫人的苦恼,看出真正除苦恼的法门是住立在空中阿弥陀佛的本身,并不是定善的观法,因为这样的观法如果可行的话,韦提希夫人就不会有那样的苦恼。同时阿弥陀佛显立空中,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说要解除韦提希夫人的苦恼才显现的,善导大师看出了这一段经文,一方面是在显彰阿弥陀佛的弘愿,同时也是韦提希夫人信受的地方,所以才做那样的解释。
韦提希夫人是因为看到阿弥陀佛的出现,看到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也体会到阿弥陀佛平等的悲心,所谓“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才信受的。可是一般来讲,如果只看到佛的相好,并不足以入信。这如同第九观所讲的,看到佛身,一定会看到佛心,而不只是佛的相好而已,佛心就是大慈悲;大慈悲就在于“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就是普遍地救度任何一个众生。这样来说,韦提希夫人看到了佛而得忍,也就是入信,实际上是因为体悟到了阿弥陀佛本愿名号的救度,就像第十八愿所讲的“闻其名号,信心欢喜”的旨趣是一样的。
因此,善导大师在解释《观经》的“三心”──至诚心、真心、回向发愿心的后面,有引用一段譬喻,这一段譬喻在我们法门当中非常有名,叫作“二河白道喻”。“二河白道喻”场景也是很壮观、很庄严。“二河白道喻”之名,就是从这一段经文所描绘而来的。
“二河白道喻”的内容是:有两条河,北边是水河,南边是火河,两条河的中间有一条白道。有一个念佛人走在白道上,在东边的地方,有释迦牟尼佛劝告这个念佛人一定要往西方直进;这个时候,西边阿弥陀佛出现呼唤说:“你就这样的来,我能够保护你,你不要疑惑、退心,也不要惊恐。”二河白道的景像就是这样。这个其实就是从第七“华座观”,“弥陀出现在空中”所描绘出来的。
当然,其他的经典,释迦牟尼佛也多有这样的描述,不过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所做的“二河白道喻”,显然与第七观的经文,还有他所解释的法语是前后呼应的。所以善导大师在“二河白道喻”之中,比喻住立空中的阿弥陀佛而说:“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也就是说,“西岸”代表西边的极乐世界;“有人”,这个人就是阿弥陀佛。他在空中呼唤,而且保证我们说“汝一心正念直来”,你就专一的、无二心的“正念”而来。“正念”就是专一念佛,你就专一念佛一直到往生极乐世界,在这一段期间,尽管在娑婆当中有种种业力牵引,有种种业障出现,但不要害怕,我能够保护你,现在就保护不让你受业障的障碍,也不让你在将来堕落三恶道,所以你尽管安心,一切恐惧,为作大安。这个是善导大师二河白道喻所描绘的。
同时,善导大师在这里也解释说,因为韦提希夫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已经看过极乐世界的景象,认为极乐世界是十方净土当中第一的,所以才选择极乐世界,那个是开始的时候。现在在第七观“华座观”一开始的时候,又看到阿弥陀佛出现,所以善导大师就解释说:
今乃正睹弥陀,更益心开悟忍。
现在又面对面的看到阿弥陀佛,更加让她“心开悟忍”,心豁然开朗,疑惑消除,得到了无生忍,就是得到了信心决定。
在这基础之上,善导大师进一步解释说,阿弥陀佛“应声即现
”,是在于阿弥陀佛以他本身证明,凡是依靠阿弥陀佛的人,都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说“证得往生
”。另外,善导大师还将“住立空中”的阿弥陀佛解释为:凡是仰靠阿弥陀佛的人,不只是将来能往生,而且是在信受的当下,就往生必定了,不必等到临终的时候,所以善导大师说“立即得生
”。
善导大师更体察到,因为阿弥陀佛是以悲切的愿心救度众生,所以才以站立的形象立即来接引我们,所以说“立撮即行
”;解释“光明炽盛
”,是显示阿弥陀佛是十方无碍光的一尊佛;解释韦提希夫人当下向阿弥陀佛“接足作礼
”,是韦提希夫人得到弥陀救度之后的一种感恩、谦卑的心境。
善导大师同时解释经文说,韦提希向释迦牟尼佛表白“我今因为佛力的缘故,可以见到无量寿佛和两位大菩萨,可是未来的众生,他们要怎么样才能跟我一样的看到无量寿佛和二位大菩萨呢?”这就显示韦提希夫人的悲心。怎么样的悲心呢?因为同样受过苦的人,才会同时悲悯其他痛苦的人。如果没有这一种经历,对于别人的痛苦,常常是无动于衷的。这也显示,凡是信受的人,都会想去教人家信,这个就是“自信教人信”。
以上是就《观无量寿经》阿弥陀佛亲自、主动显彰弘愿共有三个地方,其中第一个地方──第七观“华座观”之文的解释。(待续)